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09-17 08:42:30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整理10篇)由网友“傻鲨不傻u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

篇1: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质量 柔性管理 可持续和谐 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现实的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内容不全面、管理功能弱化和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这妨碍了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文章立足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分析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成因,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等举措,以期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研究生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在教育质量上注重三种价值取向的统一,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学术取向、市场取向和人文取向的辩证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系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其实质上是达成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程度,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目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拟立足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教育质量视阈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有教育的物质因素,如经费投入、实验设备的投入、师生比例等,亦有管理的非物质因素,如制度规范、文化等。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不足。

1.管理内容不全面研究生管理一般侧重于一年级研究生的管理,管理内容比较侧重于教学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研究生管理的内容包括多方面,有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术管理、实验室管理、思想管理等。教学管理是一种学分制管理,研究生只需修完规定学分即可,至于研究生的课堂到课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则缺乏条例性规定。生活管理是遵循生活的自身规律,对构成生活的诸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整合等,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但由于研究生主体的特殊性,在管理中一般存在着组织载体的缺失、制度规范的不完善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有所缺失,研究生学术自律性不高,一稿多投现象比较普遍。许多研究生通过学术中介发表论文。此类论文发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很难体现学术创新。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内容显得空洞和机械,大多规定何时到实验室、何时离开实验室及实验过程中互帮互助,至于如何使用实验器材、试验药品耗费等内容的规定比较缺乏。研究生长期游离于思想管理之外,对其思想要求比较低,在研究生阶段入党比较容易。思想管理主要针对入党事宜,至于入党后如何管理则处于缺失状态。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则更为缺少。

2.管理功能弱化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通常而言,管理需要通过载体来实施。研究生管理载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有导师、行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自治组织等。研究生管理原则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弱化,对研究生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事实上,部分导师亦没有厘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加之研究生数量庞大,导师对研究生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学生组织是学生自律性组织,强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功能。参与研究生组织的'基本上是硕士一年级学生,这也使得学生组织难以很好发挥“三自”功能。管理功能弱化还体现在学生日常表现方面,一些研究生越来越不安于学习和研究工作。许多研究生修满学分后便外出打工,甚至有的研究生在研期间基本没有在学校参与学习和研究,而是长期处于社会兼职状态。

3.管理手段单一研究生一般具有独立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思想比较成熟,有着较为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管理在手段上应该讲究多元化。但在现实中,管理者通常运用的手段比较单一惩罚性管理多于激励性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例如,关于在研期间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的要求,学校一般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但对研究生日常论文发表缺乏适当的费用支持,对论文发表的奖励也很有限。管理手段单一难以取得管理对象的配合,管理效果也比较有限。显然,在研究生阶段,运用引导型、服务型管理手段更为重要。另外,社会管理模式在研究生管理上运用较少,这也导致了管理的封闭化。

二、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成因

(一)主体维度——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科研工作者。加上研究生层次相对多样,对社会认知相对复杂,这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比较复杂,有如下特征:第一,群体成员来源多样化。研究生群体成员较本科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往届生;既有来源于公司企业的,也有来源于政府事业单位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生活中表现各异,研究生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第二,群体成员年龄跨度大。考研政策放宽了考生的年龄要求,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年轻人,也有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大龄青年。第三,群体成员目标多元化。应届生尚未变换学生身份,思想比较单纯,读研可能成为回避就业压力的途径,目标也不甚明确;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研究生读书目的明确,但深造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把攻读学位当作晋升捷径。第四,群体成员思想复杂化。研究生整体思想比较成熟,工作能力和自立意识比较强,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更大,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风险大;具备忧患意识,对自身学业和职业有一定规划,个性沉稳谨慎,但容易出现自利和事不关己心态,研究生思想教育难度很大。

(二)组织维度——研究生管理载体的缺失

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需要系统理论作为依托。组织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建设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存在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适应所有的组织,组织结构要适应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使组织有效地运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也不例外。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要求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变革,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既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依托于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模式,研究生管理的具体载体尚处于缺失状态,加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较差,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和研究不够。这些均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失组织保障。

(三)制度维度——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失灵制

度是指“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制度对人们实现其个人、集团利益和其他方面的目标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失灵主要包括制度精神失灵、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执行不力。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三类失灵。我国研究生数量巨大,而且研究生教育需要面向市场,需要考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三大目标,管理制度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分散单一模式还未改变,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管理,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等方面基本上由导师负责管理。尽管相关研究生管理条例众多,却显得杂乱无序,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结果导致不少管理条例管理实效受限,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分散管理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过程中,缺少合力,容易形成形式主义,进而难以从根本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社会维度——不良文化效应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就像血脉一样,熔铸于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影响人的各种生存活动。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改变着显性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也影响着隐性的文化传统。各类型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研究生作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信息的活跃受众,比普通人对社会环境更敏感,也更容易在文化选择面前迷失。一些对自己要求不严、道德修养不够,思想不坚定的人就会被那些不良文化侵蚀。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利益观念无形中被过分放大,享乐主义和功利思想大流于世,进而扭曲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部分研究生难以安心研究学问或研究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严重。这些不良社会文化效应也加大了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三、研究生管理的创新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研究生管理是集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以此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作为一种哲学,一种实践的理性,管理理念是管理的精神和管理的实在的统一。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指导研究生管理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而先进的研究生管理理念,并以此来引导实践,才能使得研究生管理站在一个相对前瞻的制高点上。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如下管理理念值得借鉴。首先,柔性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理念,是研究生管理关系内在规律的凝结和理论提升,是研究生管理精神的精华。正如国外所倡导的“studentfirst”理念一样,研究生管理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其习惯与需要,采取民主化、人性化、服务化管理,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科学运用亲情因素,在“服务育人”的思想的指导下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其次,管理效益理念。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具有投入与产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生产部门,其过程中存在着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秩序、公平等,还体现在“实用性”,即获得效益的最大化。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是效益和效率的统一。离开了这两者,教育管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显然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也摆脱不了效益优化这一管理的本质问题,其在制度设计和程序运作上自当以使管理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逻辑起点。最后,可持续和谐理念。可持续和谐是指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是一种不同事物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可持续性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管理要用和谐理念推动发展,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引导各方主体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建立全面和谐的管理系统。首先,需要注意系统内各组织要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其次,从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看,管理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人格塑造和实践能力提升多方面,管理内容应该与质量目标全面接轨,确保研究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研究生管理主体比较多,明确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职责,建立以导师管理为中心,融合其余教师和学生组织管理,使各管理主体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和谐管理。最后,推行参与性管理和协商性管理。研究生的参与、协商意识要高于一般学生群体,为研究生的参与、协商管理提供渠道,设置研究生管理意见的快速反馈机制,建立研究生联席会议,给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分配适当比例的代表,尽量保证研究生管理意愿的上传。

二是协调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导师负责制的实质在于还权于教师,注重研究生的学术管理。导师负责制的内容包括:在招生环节,导师具有较高权威;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导师根据研究课题的研究,指导研究生制定;导师可以根据科研的要求,指导研究生到外校或跨专业修课;导师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开展;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投稿要得到导师同意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否达到要求,首先要得到导师的肯定。导师负责制主要适用于研究生学术管理,但导师负责制扩大导师权限,有权力失控风险。另外,过于专注于导师负责制,也会造成研究生视野过于狭隘在研究中难以克服研究瓶颈。导师组培养制可以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导师组培养模式也在某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得到运用,在研究生培养中可以逐步推广协调好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是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优化导师组培养机制,是协调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培养制的着力点。通过建立学生间沟通交流机制、确立导师组成员权责划分机制和形成导师间培养交流合作机制来优化导师组培养机制并且考虑跨专业导师组和跨校导师组的建立,吸纳社会实践部门人员进入导师组。

三是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体现着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规范教学过程指导师生教学、保障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培养方案制定的内容需要合乎科学性、指导性、可行性、目标性等要求。培养方案需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进行,对研究生教育管理起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知识、技能和创新的培养作可行性的要求。其次,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要符合程序性,民主性、参与性要求。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借鉴其他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经验,并对以往培养方案执行的不足及时反馈和修改,促使研究生自治组织参与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最后,培养方案执行要注意严格性、灵活性和配套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以后,要配套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对方案予以细化,构建培养方案执行的监控机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执行中存在不足,要及时修改。执行过程要授予导师一定权利,灵活执行培养方案

四是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理应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和高端性。事实上,近年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更是敷衍了事。基于这种情况,有些学者建议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诚然,取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可取,但这至少从侧面说明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华中农业大学正逐步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评面。凡是学校新专业和新导师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都要参加盲评。学位论文是否通过不再是导师决定。这也使得研究生从入学初就有学位论文压力,在平时学习研究过程中自觉加强学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位论文评审的严格把关需要推行回避机制,也就是说要克服目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导师邀请的情形。在答辩委员会上也要严格把关,避免因导师各种人情关系导致答辩走过场。

篇2: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实现财会管理创新。通过系统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效率。而后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系统的预算管理和资金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高校财会管理实现创新。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创新;财会管理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设备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刻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网络环境不仅能够给予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还能够为我们的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提供帮助。在网络化迅速普及的大环境下,财会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财务工作也已经逐步与网络深入融合。高校财会管理工作通过利用网络实现不断创新,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学校相关信息处理管理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1.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更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我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起之秀,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以BAT为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迅速发展,以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多种科技创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二维码支付方式、共享单车等等,这些新型的商业模式都是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再以边缘化创新的方式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适时地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以我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为依托,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各行各业,以期实现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生产服务型行业之一,在不断与制造业磨合、融合、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业的交易费用,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制造实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地,高校在快速成长发展的网络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校内部的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高校自身的网络信息系统,建立校内的信息平台,将外部信息资源与内部财务资源相结合,形成高效快捷、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这种财务管理系统具有科学的管理标准、系统有效的操作流程,能够极大的提高校内的财务工作效率,为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便利的服务,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校内创新环境提供高效的财务保障基础。

2.高校急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需求

相较于以往不同,我国高校生源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及教师任教人数都在不断扩大,管理这些数量庞大的师生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财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过于繁重的财会工作使得学校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不断增多,但这又会加大学校的负担,尤其是在薪资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构成了学校的财务压力。同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向外延伸,逐步与社会市场融合合作,高等院校更多地获得了与外业务交流的方式,但这些逐步扩大的对外交流活动使得学校财务部门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在高校的科研活动领域,随着科研活动的不断增多,科研经费的审批和核查都需要经过高校财务部门,这些繁多的科研项目又使得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不断增多。为了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有效整合高校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合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让高校财务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提高工作的便捷、高效。

二、高校财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忽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高校财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高校财务管理层的领导足够重视高校财会信息化工作,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对于高校而言,行政力占据主要位置的环境下,领导管理层是否重视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成了能否推动高校财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高校内部资源的支配能力都掌握在高校领导层的手中,他们成了工作有效推进的推手,也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领导者,即使财务工作从业者能够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他们手中并没有掌握资源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支持也不能够推动信息化发展。当然一些院校也尝试了财务数据库的建设,但形式主义严重,并没有着眼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只是实现了财务工作的网络化,而并没有发挥出信息化财务规划和分配的优势。

2.财务工作缺乏科学性

高校财务工作实现网络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从而提高高校校内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用,使高校利益最大化。但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平台并不能够较好地支撑高校财务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活动,使得很多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活动存在不合理的状况。最为显著的就是,在财务的.预算管理活动中,由于数据来源、搜集、整理等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但很多高校却将不同的项目的预算管理使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而在高校财务资金效益评估活动中,仅仅是将上一年度的数据与本年度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而并没有对项目资金的效益进行横向、纵向综合对比,这都不利于高校实现科学财务管理。

3.财务信息统一标准尚未建立

高校财务信息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数据,而财务信息的储存、使用的时间较长,部门之间信息的衔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各个数据来源部门在保存数据时都是依据自身部门的相关规定,各个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导致了需要使用数据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的处理标准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统一,从而方便各个部门的使用。同时,由于数据录入同样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数据录入的方式、准确性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财务信息化缺乏安全管理

高校财务工作中,数据的安全管理是数据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由于高校财会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构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容易造成高校财务信息的泄露。因此,需要加强防火墙系统以及多层次预防系统的建设,以期能够有效保障高校财会信息安全。

三、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1.提高对高校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上,推动实现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是重要方面,也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我国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上,需要提高高校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为我国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提供资源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提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对学校财务工作适当倾斜部分校内资源,以促进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并未实施财会工作信息化的高校,则需要加快建设财会工作信息化,加强与外部资源相连接的通道建设,从而形成诱发内部创新的内向力。而对于已经建立起财会管理信息化的高校,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多方面开发相关应用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的财会管理能力。

2.构建良性的财务互动机制建设

高校财会管理实现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价统一化,是提高财会信息利用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财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能够有效促进财会管理机制的形成,整合财务管理信息的价值。高校财务工作搭建良好的互动机制,能够保障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能够有效与其他信息融合利用,成为多项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能有效提高高校预算管理规划能力,提高资金效益评价准确性。

3.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

高校财会管理创新能力的体现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化环境下才能实现,而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能够有力推进财会信息系统的高效率以及高技术性。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是为了有效保障高校财会信息的科学性,能够为高校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完整的财务信息。高校信息化处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使得不同专业化背景的学校教师、学生在科学、规范、高效的行为下保障自身的财务申报、审批以及复核等手段都能够确保科学性,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秩序性。

4.打造高效的财务信息化安全系统

不管是何种机构或组织的财务信息,最重要的管理环节就是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由于高校组织本身的财务信息包含了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各种制度措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轻易泄露容易造成高校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打造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系统,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安全防护,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增设用户权限、提高用户的安全操作规范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01).

2.裘益政,竺素娥.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00).

3.傅素青,李安兰.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1).

4.曹元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教育现代化,,3(04).

篇3: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伴随着十二五期间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的逐渐展开,关于高校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不断被提出。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是她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强大支撑。要充分实现高校的各项事业目标,需要针对现有资产条件进行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新时期高校若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国有资产,不但能实现其本质规定性,并且能达到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研究”为主题,目的就在于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为使分析更加具体明确,本文以高校教学类固定资产为考察对象。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的原因探究

作为目前以财政拨款为主,并且大量运用借贷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高校,其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不但取决于资金的配置效率,更有赖于现有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高校教学类固定资产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支撑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利于高校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时期国家做出了全面改革事业单位体制的决定,这一决定,必将深刻导致高校群体间,今后在资金获取、生源获得等诸多事关学校存续的利益问题的博弈。为此,新时期开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研究,以提升其效益就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研究,不但需要思考它在社会功能层面的优化;更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考察它在经济层面的资源配置。具体而言,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着保管、保养、折旧等一系列费用支出;并且在开展教学时还形成诸多会计成本。由此,在面临事业单位的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时,惟有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经济价值,才能形成其自我反哺的有效机制。进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失之后,本文在制度环境、运营模式上给出管理创新途径,从而满足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研究的目标指向。

二、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失分析

对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提供切入点。这里须明确,创新的方式、方法都不能脱离目前高校的实际,需要在组织资源范畴下,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组织资源范畴,由“人”和“物”两类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在组织资源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重视对固定资产“物”的管理

高校中的固定资产若没有相关人员进行使用,本身主要以无形损耗的态势运行。对固定资产施加了人的作用之后,在受到使用强度、频率和时间的影响后,固定资产必然会产生有形损耗。然而如多媒体教室、实训工厂等资产如果并未按照使用的规范要求进行,那么就将在原有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加速毁损,这对于国家和高校都是一种浪费。

因此,目前高校在对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大凡重点都是都是定期检查与维修,但在规定与监督教学资产的使用制度上有所欠缺。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对人进行制度的设计才是解决之道。如:固定资产主管部门,通过对教学资产使用方订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机制,能有效推动教学资产的合理使用。

(二)忽视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不断推进,今后将有相当部分高校逐渐走向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如何使自身所拥有的教学资产保值、增值,是现阶段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考察发现:大多数高校,仍然以静态管理的模式来对待教学资产。具体体现为:在教学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强调对其进行维修与保养,在制度上,也建立了相关人员负责制。然而,这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却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资产的经济效益,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学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的状态,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的影响了办学效益。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机制探究

针对上文所指出的两个方面的缺失,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机制进行探究,就需要强化对固定资产使用者的管理,通过适度的市场化运营实现资产增值等办法来实现。

(一)强化对固定资产使用者的.管理

强化对固定资产使用者的管理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并且针对固定资产使用者的激励,不应产生激励冲突的结果,或者说在激励机制的构建时,须满足“激励兼容”的效果。即: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这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

由此可见,如何针对参与资产配置、管理、使用和维护的相关人员设计出一套制度,使其在对教学资产的工作过程中处于科学、合理和高效的状态,需要根据激励兼容的要求进行制度安排。

(二)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

受到某些教学资产专用性和指向性强的特征影响,在其使用寿命内不但会形成显性折旧,还将以隐性成本的形式损耗,即财务管理意义上的沉淀成本。因此,显性和隐性成本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就需要高校固定资产以一种动态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对教学资产的有效管理。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1)在不影响本单位使用的前提下,某些教学资产可以采用向社会租赁、组织实验生产、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使其产生增值效应;

(2)在编制高校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相关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和指向性可能带来的损失。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的实施途径

正如前述,高校在对教学资产进行管理时,本质上是对参与教学资产管理过程的人员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监督成本,并且由于受到高校管理体系多层级的影响,该监督成本是高昂的。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来实现具体的监督要求,同时,运用动态的管理模式也十分必要。

(一)高校教学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设计

尽管目前各高校多是统一对教学

资产进行招标采购,并按部门、层级进行,但在制度设计上,仍未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管。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

(1)明确单位教学资产统一归口为独立主管部门管理。

(2)明确每层级的一把手负责监管本部门教学资产的使用,并直接对上级负责,高校的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只需针对各层级的一把手进行问责。

(3)权利与义务对等,职责与利益共存。

(4)在薪酬分配体系的安排上,应向各部门、各层级资产一线管理人员倾斜。

同时,在完善一系列监督机制,以及货币奖励制度后,还需要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原理,建构起非货币条件下的激励内容。该非货币条件下的激励,可以被理解为:满足当事人在情感或精神领域的利益诉求。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可以将有效管理国有资产作为年终考核的组成部分。该年终考核组成部分,又将成为管理人员未来岗位晋级、职称评定的关键要件。这就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建立起了稳定的预期,激励他们规范、高效和积极的管理教学资产。

(二)动态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动态管理模式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单位现有教学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运作。这种模式根据不同高校类型,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如: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将部分教室与实训室向社会劳务机构租赁,配合区域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当然在租赁使用过程中,应配备专门机构和专人进行监管。

同时,高校在未来对教学资产进行购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该项资产的专用性和指向性需要,必要时,高校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租赁,或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灵活配置,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资产管理而言,不但可以通过常见的租赁活动开展管理创新,在产学研体系、自制设备,以及对外承接生产任务等方面仍能有所作为。对于产学研体系的构建来说,除了能够使高校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对自身教学方案的完善。因此,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须将自身的国有资产配置和管理紧密地与社会生产实际相对接。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则需要从加强校外人员的操作培训,重视核心部件的构进,以及专人负责资产管理方向着手。自制设备与对外承接生产任务,体现了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的经济目标。当然经济目标必须应界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可以在相关专业学生实训周期内完成对外生产任务,实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和资产保值增值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慧君.行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M].山东纺织经济,2011(1).

[2]陈红蕾.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M].价值工程,2011(1).

[3]俞兆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12).

篇4: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在高校的运营中,党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的管理建设与高校党委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党务管理工作也应该不断的进行方法创新,以此来适应高校运作的实际需求,而且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党务管理进行优化,提升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党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高校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党务管理的创新方法,以期提升高校党务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校;党务工作;管理创新

在高校党务管理中,推行改革创新对于提升党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的党务管理工作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加强党务管理创新研究,提升党务管理水平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党务管理现状分析

1.对于高校党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传统认知观念里,高校是以教育工作开展为主的,在高校日常管理过程重,教育教学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党务管理则比较次要,这种认知使得高校领导对于党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党务管理人才,无法实现教育教育工作与党务管理工作的共同进步。这种不被重视的情况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吸收党务管理人才的加入,也导致一些党务管理人员产生了消极怠工、做事敷衍的问题。在党务工作的开展中,党务管理人员很难得到专业化的培训,也就无法积累经验,从而对党务管理工作创新产生了严重制约。另外,工作不受重视再加上人员编制限制,使得党务管理的团队实力不断被削弱,高校在进行人员分配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使得党务岗位空缺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党务管理人员的待遇也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员工跳槽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党务管理工作的不稳定性。

2.管理业务水平较低,工作落实不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党务管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其是非常轻松简单的,谁都可以胜任,因此,在进行管理人才选拔时,会无意识地降低任用标准。从整体上看,党务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有时还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再加上党务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位责任认识不充分,使得现阶段的高校党务管理难以符合新时期的工作标准。另外,高校党务管理工作比较繁杂,党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耐心与敬业精神去完成工作,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存在偏见思想,认为党务管理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成效,如果工作中出现工作方法不当、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就不能很好的抵制这种偏见。高校师生对党务管理工作也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支持,使得党务管理创新阻碍重重。

二、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策略

1.提高对党务管理的认识,合理聘任管理人员

提高对党务管理的认识是党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只有管理队伍不断的向着专业化、高素质的方向发展,才可以在实际的业务处理中发挥自身的集体优势,体现团队精神,进而满足具体工作对党务管理的要求。要加强党务团队工作创新首先需要增强自身认识,提高对这一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关注,将对党务工作的支持措施切实执行。其次,对党务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注重优化其待遇结构及职业规划,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党务管理人员的权益进行保障,使其能够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与义务,同时享受相应的权利。再次,对于党务管理人员的招聘,应当增强选拔过程的严格性,实现选聘高素质的党务管理人员。最后,党务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还要及时填补党务工作岗位中的空缺,将高校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安排进入党务管理部门,增加党务管理人才数量,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保障管理干部团队的稳定性。高校党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较为繁杂,因此对于党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以及岗位工作经验,并且拥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高素质干部团队的形成才可以很好的促进党务管理工作创新开展,从而为高校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持。在选拔完党务工作者之后,还需要定期的开展党务干部培训工作,使党务管理人员对高校党务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及重点内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不断提升党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党务管理干部需要展开全面、多层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明确岗位职责,真正的'投身到高校党务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促进高校党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不断创新。

2.转变工作思路,建设党务网络系统

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党务管理工作开展应当转变传统思路,实现网络化建设,推进信息化进程,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党务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果。对于高校党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当重视公平公正,网络平台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在公开监督之下进行的重要途径。另外,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断的应用与普及,并且具有传播速度快、准确性高的优点。因此,在高校党务管理创新中,可以借助网络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在网络体系的构建中健全监管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促进高校党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使得党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更加符合要求,程序更加规范。同时,对党务管理的网络系统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查,确保数据资料能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而且对网络系统的实际功能也要进行不断创新,加强党务管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民众与党务管理监督相配合,从而提升党务管理水平。

3.加强党建网站建设,进行资源整合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发迅猛,通过互联网,党务管理工作开展便可以保证实时性,实现即时更新与宣传,党务管理人员应当完善网站平台的工作内容,以对民众形成吸引力。利用网站中建设的数据库体系实现党务管理数据信息的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党务管理人员还能够将国内外发生的政治事件以及经济新闻等向民众们进行传播,增强人们对党务工作的关注程度,并且需要关注社会中的舆论导向,对党务管理中出现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起到榜样带头的效果。党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属于一套系统的工程项目,党组织需要加强重视,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统筹规划,对党务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资源,凭借学校已有的资源建立专门的党务网站,达到一种上下联动以及共享资源的状态,不断扩大党务网站的覆盖范围。另外,高校党务管理还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整合,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提升管理人员待遇,提供相关的政策引导、网络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发挥党务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系统、短信平台等电子工具的实际作用,尽快完善网络化建设。

4.促进高校党务管理专业化创新建设

高校党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加强法制化发展,通过法律章程来管理党组织的行为,这也是高校开展党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在高校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根据党章精神开展教育学习,同时加强对党务管理人员的思想变化监测,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党务管理人员的思想宣传,并保证宣传成效。其次,需要加强党务管理的程序化建设。程序化的建设可以使党务管理中一系列规则得到真正的落实,是对党内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实行党务干部的科学决策与集体决策来实现程序化建设,再利用民主选举等手段将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党务管理的工作创新。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党务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党务管理中需要积极、认真的完成队伍建设实务,促进党务管理团队专职程度的提升。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党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应用来建立高校党务管理的数据库,加强党务公开与监督制度的实施,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王山.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学理论,(2):117-118

[3]唐琳.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4]李发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高校党务工作创新[D].兰州:兰州大学,2010

[5]庞建亭.高校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篇5: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研究论文

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地方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管理弊端,阻碍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同时还严重影响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我们应该创新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实验室教学资源配置,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实验室的教学效能,从而为地方高校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高校需要适应教育分类指导的原则,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与发展。在地方高校中,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但是,当前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一、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现有实验室管理模式

1.三级管理模式。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它以课程作为实验室应用的主体,从而使得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化。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其主要是依托于学校教研室而存在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表现得较为分散,从而导致了实验室教学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设备利用效率偏低,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协调,无法让实验室功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二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为了打破三级管理各自为政的壁垒,选择了使用校系的二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不再让实验室由各个不同教研室进行依托式管理,而是在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让实验室成为实验中心或综合实验室。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在行政层面上与教研室平级,这就有利于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共享。它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它的最大弊端就是无法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不能跨院系进行资源共享,从而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一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在认识到三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模式的缺陷之后,开始探索一种学校层面的一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成立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统一建设与管理。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它使得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让院系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并按照不同的功能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1.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我国不少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本科办学模式进行的,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常常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它们对于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是将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学校规模与大型硬件设施上,根本无法满足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求。反过来,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使得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也无法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需求,从而限制了实验室功能的有效发挥。

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地方高校实验室由于现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而在实验员的选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真正合格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具体来说,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是由各个院系自主选择,并且会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常规性的调换,加之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本身非科班出身,甚至有些是照顾教职工家属而安排的人员,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让实验室日常运行无法稳定下来。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其他教师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

3.现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仍然较为落后,很多都处于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之下,无法满足全校的实验教学要求。这就让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加之实验室开放时间较为固定,一般是在上课时间,从而无法为学生真正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散现象,无法让学科间实现实验教学的互动与交流,有时就会发生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的构建与实施

(一)真正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地方高校实验室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验室不是小事情,而是大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地方高校就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一种全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并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采取更为先进恰当的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要把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及时转变过来,让其与理论教学做到平等,从内心里重视实验教学。同时,还应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尽快打破实验室管理中的学科和专业界限,对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根据“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的新型管理理念来重新优化配置实验室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实验室经费,还能提高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不仅涉及到实验教学管理,而且也涉及到很多固定资产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管理。那么,地方高校就要尽快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影响到实验室功能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切实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地方高校要针对实验室的.设备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实验室设备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实验教学功能。对于一些价格高昂的实验室设备来说,地方高校应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并把缴纳的经费归入实验室建设资金账户中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为设备更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三)提高实验室队伍质量。地方高校实验室中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是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这是确保实验室利用率大大提高的根本性保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大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一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壮大和充实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对于那些工作能力不够强的实验室人员可以实施淘汰制,不仅可以精简实验室人员,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实验室工作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当然,地方高校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激励机制,并组织相关知识和业务考核,让他们切实提升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技能。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实验室工作队伍,地方高校实验室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际校企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来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雪琼,夏杏洲,黄和等.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4).

[2]孔凡芹,刘中兵.高校实验室建设初探[J].科技资讯,(9).

[3]邱菊.新建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8).

[4]沈剑敏,陈强,张东凯等.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2009(1).

[5]晏小红.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5

篇6: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论文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论文

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之后,研究生的规模日益庞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我校首届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相关工作,提出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后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增长,但矛盾也日益突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导师关系紧张、就业率不高、只会做科学研究不谙与人相处之道甚至由于心理问题辍学、自杀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涵盖研究生思想建设、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社交礼仪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举措。

一、思想引领,维护安全稳定

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倡导“爱国爱校爱家”。思想上引领研究生群体,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价值重塑。要求其把科研攻关与品行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消除陋习和不良习惯,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身作则。同时,深入了解研究生动向,高度重视和维护研究生层面的安全稳定。

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参与

第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体研究生辅导员高度重视,研究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落到实处;第二,发起倡议,呼吁广大研究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研究生互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动员最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投身文明修身工程当中。

三、团队管理,建起沟通桥梁

加强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骨干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力求做到知识、年龄、性别、学缘等四个“结构合理”: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抓好“观念引导、条件保障、具体要求、规范管理”四个“到位”嘲;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合理定编,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在研究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重视研究生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研究生群体与导师、与辅导员、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四、调研需求,创新精品活动

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且宝贵,必须充分调研研究生最迫切渴望开展的活动,发现研究生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开展精品活动。侧重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和社交礼仪培训等几个方面。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名师访谈讲座、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培育优良的学风;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求职训练营、模拟面试、社交礼仪培训指导等活动,增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意识,锻炼研究生社交能力,培养最优人才。过程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参与度,缓解部分研究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

五、关注生活,保证心理健康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给研究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研究生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13’开展系列心理讲座、专题团体辅导、心理约谈,势在必行。帮助研究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悲观自守,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助力研究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最后,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挫折。推进做好研究生学业减压,及时疏导科研带来的心理压力,实现研究生“轻松快乐做学问”的目标。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不断加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然也必须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维变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篇7: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推进,受到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应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彰显个性化。因而在改革创新发展中,不仅要创新管理模式,更要努力适应其发展理念,推动其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和发展

学生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服务对象,因而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为前提,高校管理中将创新管理作为管理的支撑要点,通过创新、高效的管理不但能代表学校的素养,更能代表学校的品牌文化。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开展适合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长效管理模式,让高校管理更具科学化。

一分析高校的管理形式

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传统管理模式,是在现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运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规范学生行为,这种管理是刚性管理,也是外部控制管理模式,管理中个体、组织和社团都处于外控范围外,所以民主化管理成分较少;第二,是组群中的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借鉴外国的管理形式发展起来的,要求社团以及学生会开展自我管理,并要求运用柔性管理模式,让管理形式更灵活。第三,是群体和个体化管理,这种管理有组织性,把个体以及社团都控制规划在内部控制中,民主化的自我管理,让管理方式更具柔性。

二高校的管理现状以及思考

(一)管理人员思想僵化

部分高校没有开展管理改革的举动,究其原因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僵化,管理运用的方法也因循守旧,宁可守着错误的保守管理模式,也不愿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创新尝试。由于管理者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一旦推行就要重新适应,因而宁愿使用原有熟悉的管理模式。导致教育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不能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

(二)管理停留在面上

教育管理全部停留在“管”上面,没有重视教学服务,更没有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会的智慧和作用,导致教育管理不能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起来。

三高校管理创新探索要素

(一)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开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由于人本管理时主要是将人的因素看成高校管理的主要出发点,管理进程中要重视人的想法,要根据人的特点进行管理,这样开展的管理更容易被广大师生接受,也能更好的服务广大师生,多种管理手段的应用,能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化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可在校园范围内形成较好的文化环境,专家、教授都要通过学术研究工作积极的参与到校园管理中。且确立教师在办学和治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管理,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全校教师共同管理的教育管理新模式。管理中需要创新人本管理理念,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能够理解、尊重,挖掘主体内涵,在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情况下,不但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在管理中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结合教学活动,内化管理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民主法治的育人理念,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履行的责任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契约管理,因而法律意识的树立比较重要。学校范围内开展的民主建设是社会民主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其建设的自由、平等和公正,高校建立民主非常必要。民主建设包括班级建设的民主化观、学生会成员的民主选择,这些民主建设要在大胆的尝试中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创新管理制度

1.深化学生自主管理

需要深化自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管理需要由外部控制走向内部管理的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制度,以直接管理为动力,制度管理充当基础,自我管理成为管理的常规形式。高校的管理价值观主要是决定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要素,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成长,有自律意识,这将推助学生的成长,目前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所以有着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潜能,这将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条件,有效的促进教育模式,适应高校的科研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的管理高效化提出重要意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以及发展,学生在管理上更倾向与自主化管理模式。

2.优化信息管理机制

优化信息管理工作机制,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前行,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信息速度加快,冲击教育常态,网络中要凸现出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价值,让网络交往出现平等化现状影响和冲击学生,学生的管理者需要有掌控网络的能力,加大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学生管理者需要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构筑好网络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借助网络做好学籍管理,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学生入学状况、在校表现情况、政治修养、道德素养等方面,并且体现出奖、助和贷的基本状况,把学生的性格和考评等因素加入进去。成为信息化管理的要素,学生结束学业以后,将这些信息当成礼物馈赠给学生,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道路,从而让学生具有心灵感悟。

3.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性高校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教育内涵,总结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找准出发点,建立教育的目标,分层办学。要以就业为管理的前提,转变就业理念,开展适宜就业的管理模式,将终身教育看成是教育管理的背景。由于科技时代的飞速前行,信息和知识不断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校园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所以要不断的通过学习补充新知识,借助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扩大高校的开放化程度,用以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满足高校发展中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三)创新型教师队伍

健全相关制度,采取措施,做好严格的管理。管理中要为高校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不但要借助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也要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中做好考核,综合评价。采用分析和交流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为学生开展创新管理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很多制度的推行要求施行者主观认同,教师是推行制度的核心人物,因而要求教师有创新理念,能理解制度并推行制度。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个行业的精英,比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做高校的兼职教师用以提升高校的整体师资队伍素养。各界的精英讲学,不但能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能传授实践知识。因为传授过程中加入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生今后成长有较大帮助。

四结束语

学校发展中,教学是核心,管理需要为教学服务。教学发展过程中也要带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流程,如果教学目标中没有管理理念的融入,那么教学管理将没有保障。因而教育中要让教学和管理相互配合,提高办学素质,完善办学标准。

参考文献:

[1]杨磊.创新教育理念下武汉工程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33):28-29.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2-13.

[3]冯东山,盛新建,蔡冬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黑河学刊,,(11):31--32.

[4]杨磊.创新教育理念下武汉工程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4,(12):12-13.

[5]陈瑞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以“挑战杯”为个案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2-13.

篇8: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创新论文

绩效管理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创新论文

一、在高校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

教育是高校最重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作为一个学校,行政管理也是异常重要的。高校有多个组织机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与高校的每个机构都有一定的联系,高校要做好教育工作,就需要平衡好每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好行政管理。而且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教学上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已经有所改变,高校应该要适应这种改变,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新需求,实施绩效管理,可以让高校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迎合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数量正在日益增加,换句话说,高校之间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高校要让自己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的话,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实施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对整个高校的管理办公人员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让相关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是高校与管理办公人员友好相处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绩效管理对调整高校学科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同样重要。首先,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对象对教职员工,教职员工是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人群,在教学过程中,教职员工应该要充满激情与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教学活动才会有意义,要让教职员工对教学等活动充满激情,高校就应该要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让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相关制度满意,对学校忠诚,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绩效管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为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目标,教职员工在工作中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伴有奖罚制度,例如:很多企业设立的全勤奖,就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之一,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创新中也是如此,奖勤罚懒,制定合理的制度促进教职员工的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绩效管理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管理创新中实施,对高校的发展也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相关问题。很多高校将绩效管理分为两部分: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绩效计划就是实施管理的过程,而绩效考核可以看作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绩效考核。在高校的管理中,绩效考核其实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考核的结果到底是怎样才能算是达到了高校想要的效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并没有确立明确的考核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有所放松,所以绩效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此外,缺乏绩效反馈机制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其管理中实施了绩效管理,而且可能做的比较到位,但是最后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高校没有设置绩效反馈机制,封锁绩效考核的结果,或者是为了个人或者是高校的利益、“面子”问题保留一部分人的考核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的绩效管理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高校的管理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的相关措施

高校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绩效管理也是如此,实施绩效管理要掌握好绩效管理非常关键的几个部分,例如:绩效沟通和绩效问责。沟通是管理的桥梁,很多高校在实施绩效管理后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很可能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沟通问题,而要落实好高校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就必须要重视绩效沟通、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制度,绩效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人员,高校要实施管理,首先就需要做好每个职工的思想工作,了解职工的需求,沟通这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绩效沟通可以让高校的在职人员了解到自己在绩效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去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绩效管理的.效果。另外,绩效问责是为绩效为核心,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在职人员出现过失的时候,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责任追究,高校的工作人员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既然参与了教学工作,就应该遵守高校的规章制度,绩效问责并不是说教职员工没有达到规定的效果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来进行反思,要考虑结果出现的原因,分析自己的日常工作,在绩效问责中不断的充实自身的实力。当然,绩效管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持续改进,社会在不断进步,管理制度也需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在改革中进步,面对目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并且要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规章制度是高校的形象代表,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行为的准则,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的必然结果,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存在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高校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虽然目前高校的绩效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只要相关人员将其重视起来,认识到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正确落实好相关工作,绩效管理就可以帮助高校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其在众多高校之间的竞争力,使其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

篇9:试论教育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论文

试论教育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高校扩招、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学籍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新形势要求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以生为本,推进学籍管理,使之更加人本化、信息化。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教育质量;创新

新时期的高校学籍管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数的逐年增加,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扩招使学生基数急速增加;新生高考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学生生源层次增加结构复杂;教学资源日趋紧张;高校收费、就业政策变化等等,都给学籍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难度。面对多层次办学及多元化的质量标准,新形势给学籍管理赋予了新内涵,学籍管理更复杂,要求更高,管理任务更艰巨。管理者面临着新挑战: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很难保证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性、实效性、正确性、公正性。

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就要进一步转变学籍管理观念,建立信息时代学籍管理新体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学籍管理新模式,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学籍是指参加高考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学生取得的学习资格,是大学生合法身份的标志。高校对有学籍的学生有教育的义务和管理的权力,学生因为有学籍故在法律法规保护的范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学籍的意义就十分重要。所以,学籍就是学生的基本身份信息和学习经历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学籍代表了学生的身份,又表明其具有获得国家法律规范承认和保护的权利。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是运用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级、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奖励、处分、毕业、结业等,各类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质量考核标准、记载办法、评价和处理;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毕业资格的审核与管理;对毕业证、学位证、结业证、学生证等各类证件发放及处理;对学籍变动以及电子注册等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由此可知,学籍管理是以学籍为中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它既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其管理理念、实践的优劣,制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增添措施:扩大教育教学自主权;建立弹性学制;打破专业壁垒;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实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推进学籍管理,使之规范化、信息化、人本化。

二、高校学籍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跨过精英教育阶段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呈现出:教育对象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质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来临,使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已不能再适应。首先,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增加,新生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再适用。其次,学生生源结构和培养层次日趋复杂:同所学校在招生层次上有本科、专科、高职专科、专升本、研究生等;在招生性质上有统招、成招、联招、进修等;在办学形式上有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定向、自费、函授等;在办学类型上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学制上有2年制、3年制、4年制、5年一贯制等;在办学区域上有本部、分部、新老校区等多规格、多层次的学生。再加之高校收费政策、就业政策的变化,导致这些多样化的学生入学后“保留入学资格”去打工、去当兵、“保留学籍”先就业等学籍异动现象频频出现,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就业形势。再者,“学分制”的出现,专业界线已打破,转系、转专业、转校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弹性的学习制度,使在校学习时间变得可长可短,致使休学、停学、退学随时发生。统一的班级管理、专业管理、注册管理、毕业管理等学籍制度,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发展,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社会要求。

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籍管理的新规定。新规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提供了法制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的重要依据。

在此之前,各高校虽也能及时贯彻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但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内容却较少,其制度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给部分特长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由于学籍管理的程式化,管理的手段又大都是手工或半机械化,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太高。实践工作又往往被误解和忽视。学生的注册管理、毕业管理、成绩考核与学籍异动管理,使学籍管理变得琐碎而近乎无聊,致使学籍管理工作虽然必要,但却很难得到重视,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随着招生扩大,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管理人员配备也明显不足,管理制度也未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极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学籍管理所采取的合理措施

学籍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学籍管理的理念、实践和方法之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校管理水平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新方案,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更新学籍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人是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籍管理,是对各类学生数据进行评价与处理而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管”,而在于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职工作,以人为本,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要从以往以教务处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目标管理部门,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起监督、平衡、协调、决策功能;各系作为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单位,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参谋建议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

(三)遵循学籍管理的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人为本原则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在学籍管理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转系、转专业,给予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的权利。以构建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2.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开设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生活质量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打破年级、打破专业界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能力申请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允许学生休学、跳级或留级。

4.建立重修制度,允许学生重修,以重修代替补考。重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可减少考试作弊现象。重修后记载学生最高考试成绩。

5.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严格的激励竞争机制。学籍管理必须是刚柔并举的,应能够在一定框架下给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看学分。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建立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同时改革单纯的考试制度,确保考试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加强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注重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籍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信息化。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进行学籍管理,提高效率。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同时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相关的知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籍管理透明度。

总之,学籍管理事关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前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政策性极强。因此学籍管理要与时俱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篇10:高校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高校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学生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发生概率,还给我国高校在应急机制方面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出发,提出相应的应急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成因;构建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政治形式的变化,这使得我国的高校无论是在内部的教学管理方面还是在外在社会环境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高了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各类型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针对这一现象,我国高校必须在原有应急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使应急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实现对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水平的提高,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一、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内涵

基于国家的层面来看,突发性事件所包含的内容指的是那些在意料之外所发生的,对人类、环境、生态、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伤害的,或是对社会、安全、思想等方面有所危机的紧急事件。而从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工作的管理来看,在高校中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所指的则是那些,受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由学生所引发的对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所造成的具有较大影响性的.紧急事件,包括对高校教学和生活秩序的打破、对社会的建设的危害等。

二、高校的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基于学生层面。从学生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高校学生在自我方面的认知不足。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其大多都有所生所引发,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生在问题的分析方面以及是非的判断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因一些外来的因素而产生偏差,进而做出一些国际的行为;其次,高校学生在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在团队观念方面的认识较浅。有部分高校的学生在行为处事方面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待问题方面也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也有一部分高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会因为朋友一起而做出违法的事情,这也是导致高校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自身由于对新生活的难以适应,或是在情感、交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将导致一些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另一方便,对于学生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学生家长往往会将原因归结在学校方面,因此会对学校进行纠缠,从而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正常秩序。

2.基于高校层面。从高校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高校自身在危机处理方面的意识浅薄。高校大多数的领导以及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面并不具备较高的意识,他们自身也不具备足够得经验来应对突发的时间,这也就导致高校中针对突发性事件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和预防机制。其次,高校的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历年来,随着生源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也之间扩大的招生的人数,然而,在高校中基础的设备设施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进行完善,教职工人员也没有依据学生的比例增长进行扩招和调整,这也导致了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

3.基于社会层面。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在学生方面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国外敌对势力在我国的渗入,以及一些不良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的侵蚀,对我国高校的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这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次,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加重了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学生由于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也就造成高校产生突发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在突发性事件方面应急机制的构建办法

1.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认识。高校的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突发性的事件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其危害性,进而在校园中针对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做好预防的工作。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应当以正确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和管理,而不是以应付的态度去处理。一般来说,突发性的事件发生往往有三个阶段: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其中“发生前”应当被校领导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视为在管理突发性事件工作中的关键阶段,所谓“发生前”阶段所要做的管理工作就是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工作,也就是要能在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之前边将其有效的解决。

2.针对安全管理构建教育机制。对于高校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而言,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只有让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对他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因此,针对这一要求,高校应当加大在学校中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来加强对高校学生以及教职工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在提高他们安全意识的同时,还需对他们在风险的规避意识以及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进而对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实现有效的提高。

3.针对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宣传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应当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安全内容,还要包括高校学生校外在出行、交友等方面的安全内容。正因如此,这一制度应当对学生在突发性事件方面的管理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加强管理工作的条理性。而当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高校也应当及时的针对事件发布真确信息,以免小道消息的传播而引起学生和教职工的恐慌,同时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能有效保证高校师生在事件方面的知情权,也能起到稳定不安因素的作用。

4.加强高校在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组织建设。首先,针对突发性的事件建立相关的管理小组,并对小组类各人员的工作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做好突发性事件预防和管理工作;其次,加强高校在基层安保方面的建设,通过对基层安保人员职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在设备设置方面的晚上来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管理能力的加强;最后,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在安全管理地方面的培养,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规范行为,加强思想建设,用育人的层面来实现高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方面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虽然高校并不能完全的规避突发性的事件,但如果在日常加强对下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在突发性事件方面预防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管理能力,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有效维持高校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的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强.高校后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刘丽玉,朱最新.刍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J].政法学刊.2012(02)

[3]李晋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11(06)

村行,村行李中,村行的意思,村行赏析

全国qc小组优秀案例

旅游900字作文

花海初中作文450字

提高控制学科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估体系研究的论文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

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感谢信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天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22-11-16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2023-12-29

发表教育随笔的刊物2022-07-26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2023-10-11

教学管理与教育的研究论文2023-02-27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硕士毕业论文标准格式2024-01-23

高校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2022-05-2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2024-03-09

浅谈高校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讨论文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