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时间:2022-10-07 07:52: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精选6篇)由网友“赛掌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篇1: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德育状况日显重要.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院(系)一级的功能和作用尤为突出.本文探讨在新形势下高校院(系)一级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出相关的功能、要素和具体操作办法.

作 者:王纪刚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88 关键词:研究生   德育模式  

篇2:简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简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与中学的'体育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上,高校体育教学应在中学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从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作 者:徐成娟 单宗彬  作者单位:徐成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单宗彬(河北工程大学)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G72 关键词:体育   教学   模式  

篇3:谈创新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德育模式的现实必然性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德育的培养,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输送高层次的健康人才的历史重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研究生的全面素质之中,其思想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然而,由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原因,导致学生自杀,这种大学生轻生的案例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学堂,接受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不仅在心智还是年龄上相对成熟,却也出现轻生自杀的案例。如曾是北大研究生的班级成绩第一名的袁同学,在工作面试成绩倒数第一的现实下选择跳楼自杀。北大研究生贾同学,在拒绝帮助其导师完成课题而遭受老师辱骂的情况下,从高楼跳下,当场殒命。这样研究生的德育状况却令人担忧。因此,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现实必然性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应用意义。本文试图从创新背景现实角度,论述研究生德育模式的必然性。

研究生教育模式概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和途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世界研究生教育模式依次经历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四种形式,并在相互融合中渐进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在德育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总体质量上看,我国的研究生德育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是表现为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混乱。综合国内各大高校研究生德育模式构建现状,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我国学位制度初期,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级人才,德育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单一化的德育培养模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素质健康人才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初期的单一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篇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生德育模式论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生德育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在教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要重视学习者的积极性、建构性、社会性、反思性,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等思想观点,对当今新型研究生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生德育教育主体性德育模式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高层次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的发展和兴衰。但当前研究生德育状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缺乏层次感与系统性,脱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品德发展水平和需要。德育过程简单化,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知识传播。在德育方法上,传统德育模式背离受教育者道德认知规律,把受教育者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德育内容狭隘化,只重视宏观的政治教育,忽视品德能力教育和个性化的健康人格教育。

现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所获得的知识,而必须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当前的知识,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第二,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以超越先前的知识;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获得重新建构。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样化的。由于知识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知识存在独特性,因而每个学习者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性、社会性、反思性的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观引起了现代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建构主义也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研究生德育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应是一种主体性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工具性德育模式,它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等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给出了今后德育改革的方向。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的过程。此观点强调学生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方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即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德育的结合产物

1.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在哲学上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因此主体性德育的职能就是要使学生的德行从他律变成自律.让研究生懂得既要发展自己,又要造福于社会。

所谓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L2]它的基本观点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在德育中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利用多种德育手段激发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

主体性德育模式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但重点是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根据他们已有的德育经验,充分唤醒其主体意识,使之主动建构德育观念并自主能动地付诸行动,这一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德育知识的传授者、德育环境的营造者、德育资源的提供者、德育过程的支持者。

2.实施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必要性。

主体性德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由个人主体性向群众主体性、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L3j

第一,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首先,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它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性。因为受到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影响,部分研究生言不离“金钱”,行不离“经商”,思不离“享乐”,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利益主义”的旋涡中,德育教育者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超越“拜金主义”等层面,弘扬主体意识,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其次,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另外,网络资源的开发也迫使人们发展主体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

第二,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确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为特征的自觉接受德育、努力参加实践.主动地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要走在素质教育的前列就必须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出发点,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有创新.难以实现德育目标。

二、研究生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研究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合理定位。

传统的德育目标的确立缺乏层次感和系统性,严重脱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发展需要。它将德育的总目标作为起点,而没有将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作为德育起点,各级各类学校所设置的德育起点都存在整齐划一、大同小异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致使德育定位发生偏差,因此构建研究生主体性德育模式要科学合理定位德育目标德育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将德育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来实现,从而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的德育目标体系。

2.充实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之一。它肩负着将研究生培养成自主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健康的人、创新的人的重任。因此,德育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培养,也要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2J。

第一,倡导人文教育,并将之定位于德育的基础。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学科是人类思想和活动最有价值的记录,其中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思想,为德育奠定了宝贵的基础。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学校教育经历了以人文教育为主、以科学教育为主、进而强调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历史发展轨迹。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偏重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类似情况,所以要提倡导师多给予研究生人文关怀。著名科学家杨叔子就要求他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读《大学》、《论语》、《老子》等古典著作,既重科学教育又重人文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是主体性德育模式的重要生长点。

第二,注重德育个性化。“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创造性教育模式。”5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人的价值。以往的德育模式排斥个性发展,要求统一的德育模式,主要是割裂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事实上,个性和共性是不可分割的,个性是具体的,共性是抽象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因此高明的道德艺术是既保持个体行为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自觉地适应和维护道德规范。主体性德育模式正是注重将德育的共性与个性结合在一起的好的德育模式。

第三,德育不仅要个性化,还要生活化。德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快乐地生活,所以要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泛化在其中。研究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感悟生活的乐趣、意义,同时生活世界也能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念,使其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新时期的研究生德育应以“世界意识”教育作为研究生德育内容的新视点。“世界意识”教育体现了四个关注,即关注世界未来、关注人类命运、关注民族发展、关注人生价值;体现了三种精神,即民族精神、勤奋精神、竞争精神;也体现了一种思想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J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也必然带来很多的冲突,如环境问题、人权问题和贫富分化。世界意识教育能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增强个人的使命感,促进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更新方法。

德育方法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的道德灌输法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接受和道德消化过程,违反了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因此,“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需要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2J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教育背景不同等因素的变化,选择最恰当的德育方法,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通过学生的内心道德需要整合、外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4.优化环境。

学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和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把学风变成自身的内在素质。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班委会、学生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研究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自”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为研究生广泛使用,这使研究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强烈的信息意识。但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糟粕也会通过网络对研究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抢占网络阵地,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重组、优势互补,创造出积极、健康的新型网络文化。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德育软件开发,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5: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据统计分析,目前国内研究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其原因就是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其实践性极强,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要有突破和转变。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考虑社会用人需求的话,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损失,还更加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因此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与社会及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然而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及方向并不明确,缺乏对管理类研究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探索、思考,因此相关管理类课程设置依旧盲目和传统。而且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致使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竞争力相对不足。

2.导师队伍质量不高

地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较少,因而培养和指导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质量并不高。而且地方高校的导师负担很重,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帮助作用不足。由于地方高校自身优势不明显,导致对博士及名师的引进工作十分困难,其结果就是导师队伍得不到更新注入,造成了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处于瓶颈状态。

3.人才培養方式过于单一

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技能的应用,然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保证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开展。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致使实践设施严重不足,所以培养学生的方式仍以传统形式为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狭窄。另外,地方高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周边大型或知名企业较少,因此管理类研究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并不多。

二、对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

1.明确培养理念

地方高校要从管理类专业社会需求的实际角度出发,并结合本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认真反思与审视现有培养模式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方案与部署。在改革中,务必要明确管理类专业办学思路与培养理念,即“知行合一”理念,力求突破,实现培养的管理类人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服务与贡献的目标。

2.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地方高校只有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高学历和高素质管理类博士或学科带头人前来任教,而且良好的发展前景会阻止本校优秀教师的流失。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关怀力度,并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优化和培养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从而从专业、实践、责任和师德角度构建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

3.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地方高校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管理类人才培养对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万不可脱离实际,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建立与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的密切联系,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签订校企合作项目,使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去企事业教学实习基地体验或服务,也可以让合作单位的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作报告、演讲等,这将极大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使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这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质量都有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对研究生将来的就业也会提供丰富的经验。

4.创新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增强培养研究生创新管理的能力,加大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包括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使研究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技术与能力,进而理解和适应企业先进的运营管理流程。培养模式中增添对企业管理需求的注入,将极大提高研究生的应用技能。

总之,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从教育培养的责任角度出发,不论目前地方高校面对何种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通过积极的改革措施去化解。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关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求,更是研究生人才未来就业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地方高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健全人才培养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最终将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

篇6:浅谈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论文

浅谈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论文

一、德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现状

(一)德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根据部分学者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调研,德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都是能够得到高校和各方面的认可的,其整体创新能力在全世界高校中都具有较高水平。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创新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成果。这些能力与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简单的对研究对象表面现象的揭示和移植,或者仅仅对研究问题简单的推理或延伸是不同的。这些都说明德国高校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德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强的影响因素德国高校研究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德国大学研究生培养并不同于我国的导师制,而是注重教学实践,即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掘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德国各个大学对于导师的选拔任用以及管理,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导师在科研方面、教学方面,都有明确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一旦导师不能满足高校的任用条件和创新考核能力,都会被调整工作和教学岗位或者进行校正,甚至会被辞退,这也无形中影响着德国高校研究生去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具有适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制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我国高校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模式,在德国高校,只有很少的精英学生才能读研究生,也就是说读研究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而要想顺利毕业也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据统计,德国高校研究生每年有将近30%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同时,德国高校研究生在培养机制方面也一直采用严格的淘汰机制,教学老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要求都非常严格,对每一门课程的考核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导师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德国高校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严格把关,设置有非常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也就使得德国高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德国高校研究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3。 具有适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我国应试教育,而是施行素质教育,具有相对前沿的教育理念。这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创新互动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天性,创新事物,而不是拘泥于教师的说教。这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德国高校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创新能力。德国高校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具有适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德国高校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与其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共同作用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德国高校研究生在就业压力方面相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要具有较小的压力,并且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也保证了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这必然对于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较严谨的创新文化环境。严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更深层次上潜在的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具有相对较严谨的文化氛围,在严谨的文化氛围下,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创作完成重大研究成果。最后,良好的产学研环境。德国高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和创新,他们与企业之间具有长期的、广泛的、深层次的合作,同时企业对于高校的研究也能够提供实质性的创新实践支持。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结合德国高校研究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当前高校研究生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给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要做到有效指导,只有做到有效指导才能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也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不下降。这就需要研究生导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自身研究能力,较强的责任心以及具备其他一些非学术素质。要提升导师的这些能力和素养,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再教育,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同时还要严格导师的遴选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完善研究生考核制度德国高校研究生对学生的每门课程都确定了考核标准,考核不过也有严格的补考制度,成绩不合格只能转学或者退学。这种“宽进严出的”模式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招考模式恰好相反,我国实行的“严进宽出”的做法对于保障学生质量还有些偏差。因此,要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改进这一招考制度,建立严格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对于学校或科研院所现有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培养规范,要严格贯彻落实。改变以往的考试制度,对于不能通过考试的学生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照顾,对于实在不能通过的学生要坚决给予不合格。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淘汰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三)不断创新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我国研究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即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中采用 Seminar 形式或者讲座式授课,都能够大大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具有较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实践创新的内容和环节,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通过完成研究报告或者研究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阶段的考核等等。这些改革方案和课程设计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主观能动性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提供创新支撑条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良好的创新平台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德国高校研究生一般都有完整的创新平台支撑其完成创新项目,而我国在这方面还相对缓慢。因此,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要不断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不断积累创新成果,对于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要不断加大投入,对于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不断加大与其合作。同时还要不断开拓国际视野,增加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国外优秀研究生的交流与交往,开阔国际学术视野。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创新实践保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德国的做法堪称典范。在德国,人才培养不仅只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和研究机构及团体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大多数企业和研究机构每年不仅能为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提供 3~6 月的实习机会,而且能为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提供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研究生到企业从事实习或毕业论文研究,要在企业指派的专人领导和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企业则会根据具体情况支付一定的报酬来解决研究生的生活问题。当前,我国企业协助高校培养人才的意识和责任还不强,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必须由政府通过相关机制来加以推动,使产学研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企业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它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反映一种社会精神崇尚或者认同,其实质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我国当前创新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简论图书馆功能的转变

简论CDIO的地方高校嵌入式系统仿真实验室建设研论文

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浅析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的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院(系)级研究生德育模式简论(精选6篇)】相关文章: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的论文2022-10-08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2023-09-1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2023-03-28

微课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可行性论文2023-11-0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秘书人文素质问题2022-04-29

艺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书目2022-09-15

二级管理院校学生处工作职责2022-12-30

简论突发公共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再选择2023-05-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