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28 07:56:0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耗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篇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出发,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受到的各种影响,并就目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工作建议

新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该称之为数字化媒体,它与传统媒体差异甚大。新媒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指的是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媒体等,它们均是继广播、报刊、户外、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出现的新媒体形态。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新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终端并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的媒体形态。这是一种宽泛的概念。而由其另一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得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的主要特征如下: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由此可见新媒体在迎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需求的同时,也会在各方面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在对大学生心理影响方面的体现

1、新媒体下多元化的信息在大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等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中各种价值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自由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分享和发布信息。这既加强了大学生和社会间的联系,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选择信息的能力及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辨别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面对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和本土文化宣传的片面报道时,极易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从而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

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交往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新媒体时代下主要是以文字、音像及图片的形式进行虚拟交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任意的社交平台与其他人接触并交流。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大学生即使是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也可以宣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或者对其吐露自己的秘密,并且不必担心遭到其嘲笑或者泄露给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且很多时候还能得到对方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内心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然而,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会让大学生对虚拟身份产生依赖感,长此以往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不自觉中陷入孤立的境地,难以体会到面对面交流的乐趣,从而产生孤独、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

3、新媒体下环境的虚拟化在大学生行为方面的影响

环境的虚拟化提供了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和机会,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违背道德和伦理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丰富、更自由与更开放的特征,这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求知欲强且对外界信息敏感的需求。虚拟化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交往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乃至提高其综合素质。但过度沉溺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也会导致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新媒体监控性的缺失使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不必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做出一些诸如损害名誉和人格、情感欺骗、传播虚假信息、*客攻击等道德失范的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正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它除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切实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牢固的基础。新媒体时代重在预防,因此当前大学应利用新媒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疏导。

2、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个体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和谐、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它也蕴藏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意志,还能规范人的行为。因此,当前大学要着力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校刊、书籍、广播、学生社团、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3、建立健全、多元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就目前各高校现状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常设机构,或者设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论坛,训练一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干部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的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并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经过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及受咨询队伍的健全才能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达到更佳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3]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王铁军.初探微时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有效拓展与延伸[J].华章(16)

篇2: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研究论文

关键词: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及沟通模式,体现出信息的快捷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网络的虚拟性、共享性和多元化交流方式,为大学生党员群体带来更多的信息与选择,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变革,才能够继续发挥教育与指导作用。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教育模式是以党课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进行,适当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见习等载体加深教育效果,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大,无法做到全程覆盖、无缝链接。加之传统党员教育以“填鸭式”为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使得对党员教育效果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公平性和合理性上存在不足。党员组织生活定期开展,通过书面或者交流的方式,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但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有失偏颇,而且教育资源存在陈旧性、理论化和空泛性特征,让部分大学生党员感觉晦涩难懂,产生厌烦情绪,这些都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优势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办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进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公平性,为人们提供平等的交流机会、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不设防的信息环境,这些符合大学生党员的心理需求,但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网络空间,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蜕变。

(一)新媒体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平台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教育和沟通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教师不再是坐而论道,而是平等交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教师能够作到时时倾听和解答,真正为大学生党员教育拓宽了平台。党员教育在坚守课堂主阵地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使教育真正实现全程指导、全面覆盖、全员纳入和全时监督,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新媒体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

对于党员的教育资源一直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旧的内容较多,新的内容较少,比如优良传统教育、党性原则教育等,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但教育资料很多都是使用党史、军史以及其他相关史料,适当的学习历史是必要的,但要控制比例,不能将教育内容全用传统教育资源,这样会使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下降,必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身心发展特点,依托新媒体,使教育内容向新、实、全方向发展。

(三)新媒体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新型媒体形式,具有时效性、自由性和共享性特征,依托此平台进行交流的大学生党员群体也会具有同样的特点。虽然,信息的即时性让他们第一时间接触到新的信息,只能靠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去鉴别,但能增强他们自我完善能力,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并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网络空间也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学生党员也是其中的战士,必须要通过增强教育效果,提高他们应对复杂环境与局面的能力。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在保持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主题活动的基础之上,及时利用BLOG、微博、论坛以及各大政府站资源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使教育形成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加强互动性交流,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党员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方式,通过特定的媒体平台,可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等方式的交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困惑。要针对大学生党员需求,建立专业的思想教育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要建立信息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党员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

(三)利用实时性特征,开展组织生活

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参与理论学习、讨论发言和在线互动,可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投票表决,体现出更大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网络新媒体可以成为大学生党员展现自我的平台,把对党的热情与感情及时发表到网络上,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

篇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独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些适宜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学工、团委和就业三部门推动,完全脱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往往限于举办几次创业计划大赛或者几场创业讲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庭、社会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或者理解。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死板,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相当部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采取单一的、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教学内容死板,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课程体系编排不合理,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办理创业手续,如何运营公司等,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的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

目前在独立学院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老师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一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二是教授公共管理学或者行政管理类课程的老师。这样的师资构成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最大软肋。一方面,他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理论水平不高,无法结合新媒体通俗易懂地讲授创业理论,使学生无法掌握创业理念的精髓;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一定的创业经历或者接受过类似的创业培训,无实操体验,无法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鲜活化、通俗化。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理念

第一,独立学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当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明确分工,将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编订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与其他学科构成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就业、科研、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在各项活动或者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通过学校报纸、广播、微博等媒介对获奖师生的事迹予以重点报道,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点带面,形成良好创业教育氛围。第二,教师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恰当、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拓宽视野,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从中获取创业机会,寻求创业途径,选择以新媒体为基础创业。

(二)建立创业教育指导网络工程,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一,独立学院要做好调研工作,听取学生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意见,研讨和制定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选用合适教材教学。另外,要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创业教育的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帮助其创业。第二,独立学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注重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而且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定期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成功的过程,讲解创业方法,提供创业指导。第三,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的投入,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一方面,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建立创业基地。比如:学校购买正版的创业实践软件,组织学生在网上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模拟仿真平台,接受在线创业实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使学生尽早进入创业真实场景,熟识创业流程。

(三)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培训,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独立学院应大力支持或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并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老师积累创业指导经验,提高创业指导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第二,独立学院须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形成一支相互融合和发展的创业教师队伍,不但要立足本校培养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成为“术有专攻”的创业导师,而且应注重社会人才的挖掘与吸纳力度,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吸纳一些具备创业经验的人士到学校从事创业教学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总结

独立学院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力,唯有如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扎实地稳步前行,才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把“利刃”,实现创业促就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篇4: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1网络安全分析研究

1.1网络安全的问题原因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这就必须要真正强化对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保护,从而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网络数据被强行攻击,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整网络信息流量的畅通性,同时也要设置加密环节,保证业务安全,业务认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要认真的确认信息人的真实身份。

篇5: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2.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方面的措施

在网络计算机的安置地域方面,本身有较为安全的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充分的保证其所具有的防护措施效果。就必须要保障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需要为计算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给计算机的机房提供一定的安全设施。在计算机安装的地点也必须要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有着强烈噪声源或者是用水设备的地方。另外,对于网络计算机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盗和安全有效防护等方面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计算机受到侵害。

2.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管理层面的措施

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计算机的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认识,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在接受相关法律限制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观的束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限度的对网络风险进行强化和完善。这样一来,网络管理人员在有网络安全知识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好地防护网络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骇客攻击。

2.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层面的措施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防范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必须要在技术的层面上来强化对网络的'定时访问,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权限。使用计算机时,我们要定时的对计算机的病毒进行扫描,同时应当设置相应防火墙,以此来强化真对网络的有效控制及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另外,也需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有效数据来进行真正有效的数据化备份,以此来帮正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真正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并解决。加强信息加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加密措施,这两种措施各种长短,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称性密钥的加密解密的速度较快,安全性较好,但是密钥的长度较短,空间也较为狭小。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管理,而且方便数字签名。但是解密所需的时间长,算法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系统操作以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安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并以此来及时有效的强化防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方面的运用和操作安全。

篇6: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

[摘 要] 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指出新媒体作用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就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1 认识新媒体

1.1 新媒体的定义

相关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为: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新媒体通过网络和卫星等多种渠道,以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对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和创新的新领域、新平台。

1.2 新媒体的更新

从有声电视、无线广播、无线寻呼系统――寻呼机,到移动手机,DVD和互联网,再到手机电视、户外新媒体、博客、微博等,短短数年间,中国新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

(1)新媒体的影响力。随着人们工作的需要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花费在各种新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依赖各种新媒体的程度也越来越强。日常生活中人们最长接触到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

(2)新媒体的优势性分析。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表现在:第一,传播的速度快。第二,互动性和可视性强。第三,信息的容量大,便于接收和利用。第四,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能满足各类人群。

2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国情,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如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加强全程就业指导,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因而也可以把它称为“季节性课程”,其实在国家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就业指导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但季节性的课程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2.2 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传统的思维就是就业工作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相对招生全校动员而言,高校没有很好的突出全校动员和调动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就业指导跟学工部门相关,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忽略了毕业生工作的本质问题,就会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带来诸多不便。

2.3 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为学生提供集中式的招聘会,以及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的工作,有些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仅仅局限于就业内容的灌输和介绍,没有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跟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方面,国外高校更重视个体服务,主要针对前来咨询和就业有困难的学生。

2.4 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专职人员偏少,不少学生管理人员都有较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

篇7: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

以手机、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必要助手和工作伙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更为突出的发挥着新媒体的作用,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3.1 新媒体环境下的就业信息多元化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的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即时传递给目标受众,由于信息发布更自由,渠道更加多变,来源更加丰富,形成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就业情绪的影响,迷失了奋斗方向,使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特点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以“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态度,释放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各大BBS、手机微博、互联网社区的“弄潮儿”。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更为主动的输入和输入信息,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我的观点和态度,并主动表达利益诉求和展现个人风采为主动性的表现。

3.3 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

伴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诸多压力,通过网络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沟通交流、寻找释放。在带来轻松便捷的同时,新媒体更以其匿名的交流方式,契合了大学生保护个人隐私,弱化外界干扰的诉求,成为利益表达、信息共享、情感倾诉的聚合平台,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心灵港湾”。

篇8: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有所用,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5.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课程修订工作

在新媒体的新形势下,高校要结合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将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听取学生对新媒体利用率的意见,研讨和制定学校的新媒体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并修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就业指导手册,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利用。

5.2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工程,实现一体化的新媒体办公系统

传统就业指导途径和特点严重束缚了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本质需求,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必须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媒体的覆盖和发展,研究和开发适合高校自身的就业办公系统。

作为高校,可以针对校内专业尝试建立本土的职业资源室和职业资源电子库,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网站、职业网站和学校职业资源库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典型企业,充分利用好职业资源,帮助他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受益。

5.3 利用好校园网,进行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的双结合

高校要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在校园就业氛围营造上多花心思,狠下功夫,做好定期的就业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工作,在频率和质量上都要保证满足绝大部分专业的供需。把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相结合,这样,学生既能通过网络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和需求,又能做好应聘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的参加到校园招聘会中。

5.4 利用手机媒体技术,积极搭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

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加,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字交流的有效工具。建立短信咨询平台,利用短信业务来开展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实现查询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手续、企业信息等内容。毕业生可以将自己所要征询的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人员首先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常见问题问答”提供解答。

网络信息浏览平台。支持手机接入互联网系统,搭建手机就业指导网站是移动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平台中,毕业生可以登陆自己的账户,直接进入就业指导互联网菜单,同时也会显示用户的相关信息。

5.5 积极做好高校就业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建设

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学校就业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并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利用好官方就业工作微博,与各类招聘企业互粉,与学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把招聘活动,招聘信息,招聘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好人人网和微信平台建设,把相关信息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宣传给广大学生,并开通相关投递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政策,积极就业。

网络是把双刃剑,本文浅析了新媒体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真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的优势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3).

[2]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6).

[3]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理论探索,(7).

[4]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G].大学生与就业,2006(6).

[6]龙坚毅,陈泗林.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信息化教学,2010(10).

[7]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作者简介]雷旭斌(1986.6-),陕西凤翔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经济管理系辅导员,实习研究。

篇9: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

4.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因素

新媒体延伸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工作平台。以微博、主题论坛、QQ群等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喜爱和推崇的沟通发布平台。国内一些高校,已经积极利用新媒体“借船出海”,以辅导员微博、QQ空间等载体,在QQ群里中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吸引学生的关注,搭建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新平台,实现了新媒体利用和大学生就业推进工作的双赢效应。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工作载体。新媒体的强势介入,为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供了更生动鲜活的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网络讲坛、网络会议、网络参与等方式,摆脱了严肃死板的旧面孔,以亲切、直观、便捷的方式,发挥着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了就业教育的途径和新方法。 4.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利因素

新媒体加大了就业推进工作的难度。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大潮的冲击下,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部分消息的消极影响、网络法治的不完善以及新媒体文化素养的缺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

篇10: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篇1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论文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就当前情况看,大学生每天上网和使用手机的时间较原来有所增长。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太一样的虚拟世界新被媒体不知不觉间造了出来,真实和虚幻交替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严重是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更加近距离地与人交流和互动,个人化的语言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缩短,因为它更加容易令人接近和认同。新媒体的这个特征功能恰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表达看法的需要,所以,新媒体现在能够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但沉迷其中就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给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带来挑战

大学生对新媒体掌握的速度和熟练程度较高校教育者要快,他们作为使用群体,在利用新媒体浏览信息、搜集材料的能力上较为强大,并拥有多元的方法。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被各种新媒体所承载,大学生主要借助他们喜欢的新媒体方式就能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原来只能从老师、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现在只要动动手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材料,甚至比老师所讲的都要详细和完善,这使得大学生对老师、学校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有些好学的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浏览信息的内容有时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老师们在一些特定的知识领域所掌握的知识赶不上学生,加之当前知识周期不断缩短,有时候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就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有可能造成高校教师知识的老化,在学生面前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

二、新媒体环境下推进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目前高校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新媒体是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力量,它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中扮演着驱动者的角色。然而,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对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正因为新媒体对当今社会带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研究和利用新媒体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阵地建设

1、利用新媒体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基本要求便是建立工作网站,对于新时代下建设意识形态阵地也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传媒的独特运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意识形态宣传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要想成熟的建立一个高效思政教育网络体系,那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网络媒体利用上的广阔空间,不断完善并且日益丰富的校园网站等不容我们忽视。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体系,是强力推进思政教育的物质基础。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就要坚持统筹全局,缜密部署,并且因地制宜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立全新的教育平台。新媒体的网络体系力量强大,目前阶段,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样的平台义,使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在网络上做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那么必然会强而有力地推进了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而充分全面地占领新媒体上思政教育的阵地,建立思政教育的网络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将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最大化、不良信息监控最强化、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最优化的网络体系。同时,还要配备专业有素质的网络信息监督员,时刻关注网络变化,及时收集反馈网络信息,做好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只有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网络体系的有序运转。

2、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转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与他们的思维方式高度融合的形式。换句话说,高校思政教育一个中心要求就是要符合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特点背道相驰的教化指导,只离思政教育越来越远。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学习、工作、消遣等都包含在大学生的新媒体化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推进思政教育的时间路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大学生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发挥各种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宣传方法。可以看出,日常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非常重要,这可以说是做一切与学生相关工作的基础。例如,可以把大学生网络购物这一普遍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相结合,通过调查分析出大学生对网络在促进消费当中起的重要作用,再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相结合,用马克思的理论去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3、将新媒传和统媒体有机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环境应完全不同,用传统的方式肯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已经跨入了新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因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不断地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视野都变得非常宽阔,但生活的压力和高昂的成本使大学生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认识不够,过度的关注生活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淡化,认识上也难免会存在一些误区。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它的许多特点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深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这使传统媒体每况愈下,也就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宣传中传统媒体的吸引力不足。为了更好地实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应增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配合,不断提高宣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力图使广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完善网络监督制度

1、从信息收集分析入手,加强监控

高校相关部门,如组宣部、学生处、团委等,要联合建立一支网络信息监管队伍。这队伍应包括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学生党员或干部代表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安排好分工之后各司其职,对校园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发布消息的平台,更要加强观察,一旦发现了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要及时解答,如果反映问题比较严重可以上报上级领导,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由于发现解决不及时出现一些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对宿舍上网的学生要记录好相关信息,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生网络管理系统,宿舍上网实名登记、固定IP,机房上机需要刷电子信息卡,这样能够做到对号入座,一旦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监管队成员要认真负责,逐渐建立起学校的网络防护体系。大部分的新媒体在虚拟的环境中活动。这使得使用新媒体的主题身份就具有隐匿性,如在校学生再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虚拟的昵称,从而隐藏了真实的身份。这样而来,就隐瞒了使用主体的真实身份,从而减轻了学生的戒备心理,能够有效增强教育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干扰因素就会被很大限度的减少。有了这一个“保护层”,大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利用他们所喜爱的新媒体尽情地表发和抒发,大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更要加强对信息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2、应对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注重加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引导,规范他们的使用规范。首先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要清楚哪些信息可以应用,哪些信息需要筛检,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关。大力支持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但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对学生加强教育。首先,对网络等新媒体有正确的认识。正确使用网络能为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促进学习、协助工作、丰富生活,要多用网络积极、正面的作用;不能使用网络做一些违反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不要沉迷网络,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合理分配上网的时间。其次,摆正网络等新媒体的位置,坚持独立思考。网络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要有自主分析和辨别的能力,参考和借鉴需要的内容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度依赖、人云亦云。最后,要求自觉维护绿色网络的责任心。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侵害人民利益,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不法勾当,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被蛊惑,接下来可以将不发内容向有关部门举报,减少它对其他人的危害,总之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发挥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

新媒体具有隐匿性和互动性都的要分开来看,这些特性有它积极的方面,但优势也会成为一些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隐匿性:大部分的新媒体在虚拟的环境中活动。这使得使用新媒体的主题身份就具有隐匿性,如在校学生再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虚拟的昵称,从而隐藏了真实的身份。这样而来,就隐瞒了使用主体的真实身份,从而减轻了学生的戒备心理,能够有效增强教育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干扰因素就会被很大限度的减少,大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利用他们所喜爱的新媒体尽情地表发和抒发。由于一般技术手段条件下不能查出发布信息人的真实身份,就使得一些道德标准不是很高的人利用新媒体的隐匿性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网络诈骗、偷盗密码、诋毁他人、恶意炒作等等情况都屡见不鲜。当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但只靠法还是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还是要从德入手。网络道德就是用于调整、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道的德准则。网络道德一旦形成,就会像传统道德一样,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和自治自律来约束自己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合乎国际通用法则,合乎社会发展利益。教育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网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东的西,做合格网民。网络经营者要加自强律。网吧等网络经营场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广大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互联网行业要加自强律,采取先的进技术手段将不健康内容拒之门外。针对目前网络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要立法是很难,建议当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或网络伦理建设。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塑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网络公民,形成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的社会氛围。

篇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根据最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5%到25%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而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能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同时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关注,而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目前大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从而为大学生们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换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均需面临角色转换的问题。首先许多大学新生对所选学校及所选专业并不满意,逐渐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其次就是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及新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逐渐产生困惑与迷茫,进而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逐渐丧失,由于其在中学时期都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优秀学生,而步入大学生活后学习优势的失去,使其逐渐成为了普通学生,一系列荣誉的消失让他们感到了无助与压迫,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悲观心态,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严重怀疑。

2、生活及学习带来的压力

由于长期以来为应对考试而学习带来的影响,导致大学期间对学生们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通过学习成绩,而许多大学生对本专业并的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并不理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较多为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学生因考一系列证和考研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逐渐引发学生们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交学费和生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逐渐导致其内心极其脆弱与敏感,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从而发展成内心自闭或是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

3、情感困惑

大学生阶段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基本上生理上已经发展成熟,而对于异性的渴望与关注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恋爱关系的确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的大学生却没有处理好个人的情感问题,再加上大学恋爱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失恋,而失恋带来的后遗症是严重的,轻则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1、自身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次是对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识进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及心理素质培养专题讲座等,尝试与多种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经常与熟悉信赖的朋友家人进行倾诉、宣泄。由于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难以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导致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可以理性的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改正,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方面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目的,并且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授课程,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对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从而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同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便于老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团队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家庭方面

由于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湾,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对子女的期待值不要制定的太高,要适当给子女放松的空间,如果家长的期待值过高,子女就会长期生活在前途渺茫无措的状态下,而对家长的爱也附加了条件,进而导致学生们逐渐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不安等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适应障碍、学习及生活压力及情感困惑等,都对大学生们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为易.网络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园,(16):146-147.

[2]黄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

[3]张金明.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新课程上旬,(8):107-107.

篇13: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 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 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篇14: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全媒体环境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困境,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学习全媒体,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合理运用全媒体,做到更新教育观念,革新组织方式,创新技术手段,求新德育内容,教育评价出新,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

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

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

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

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

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

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

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

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

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

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

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

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杨冰,周洪生.生活德育:中国传统德育的实践旨归[J].现代中小学教育,,(10).

篇15: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媒体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且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较枯燥的课程,将新媒体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但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各高校针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

学者们对新媒体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分别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列入新媒体专栏。新媒体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呢?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学界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相对而言的,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1](P4)”的一种新媒体形态,其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传送信息。

(二)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即时性。所谓即时性,就是指消息传播的迅速性。新媒体以网络为依托,利用数字技术等传递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递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能为用户提供海量、即时的信息。

第二,共享性。通过新媒体,每个个体可以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重大事件以及有价值的资源上传到个人微博以及各大论坛社区等,使其他受众可以即时、准确地了解有关信息。

第三,交互性。在新媒体中,各个用户可以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客体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

第四,个体性。新媒体迎合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类型。

第五,开放性。开放性是就媒体环境而言的,但就媒体的开放性是以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为前提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可以就一些问题充分、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辅助性工具且对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无论对教育者而言,还是对受教育的客体而言,产生的作用都是利弊共存的。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途径较为单一,且获取内容不全面。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资源共享的APP不断增多,校园网站不断推出精品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途径。

2.内容更加丰富化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教科书,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较少且具有同一性。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其传播速度快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海量的资源,这些内容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3.交流平台扩大化

新媒体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更加宽广,由传统的课堂模式走向网络,由集“一家之言”于一堂转向集“百家之言”于一堂。通过利用新媒体,思政教育教师和受教育的大学生,甚至更多、更广泛的群体都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平台相互探讨,相互分享,相互吸取经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触碰到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一些扭曲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导致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2.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在新媒体问世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普遍具有权威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认可教师的观点。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其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服度、崇拜度呈现弱化的趋势,甚至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及看法持怀疑态度。这使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3.新媒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备课的内容相较于新媒体传播的速

篇16: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学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该文首先从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探究了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的意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即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口语练习等。并指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使用新媒体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遵循适度原则、灵活使用新媒体等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的讲解单词发音,领读课文和单词,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这无疑对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小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体技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为学生带来综合性体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图片等讲解相关的英语单词与句子,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生动的学习氛围中,缓解英语学习的紧张感,更加灵活、自由的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还可以搜集、展示各种贴近生活的事物,进而引导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自主开展英语学习探究。

2)丰富教学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若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运用新媒体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直观的英语学习材料。新媒体以网络为基础,互联网特有的丰富性可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多种多样且生动直观。例如,在学习elephant、tiger等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相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为学生构建语言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网络学习的平台和互动平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针对性的练习作业,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以趣味性形式引导小学生自觉进入英语教学情境中,并根据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通过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及相关的学习任务,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把握视频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小学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针对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论文

新媒体下的旅游管理应用分析论文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习惯的特点分析论文

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论文

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论文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论文

高中数学教育创新路径探析论文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论文参考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论文2023-04-12

小学教育工会活动创新途径研究论文2024-01-14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2022-12-04

网络环境下的高等成人函授教学模式研究2023-03-11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2022-09-20

关于教学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5-07

生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2022-12-03

基于社会心理学探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创新途径论文2023-09-2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2022-04-29

大学生多媒体作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