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孤独与彷徨

时间:2022-10-07 08:11: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雨巷》:孤独与彷徨(精选8篇)由网友“手不离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孤独与彷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孤独与彷徨

篇1:《雨巷》:孤独与彷徨

《雨巷》是中国著名作家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正因为这首诗歌,叶圣陶先生曾送他一个“雨巷诗人”的雅号。1927年夏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专制,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使得全国各地都笼罩在一篇白色恐怖当中。而这个时候的作者也曾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所追捕,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一种孤独和寂寞中独自烦死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心中充满了彷徨和迷茫。而《雨巷》正是这个时候所创作,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首作品所产生的年代,正是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作者作为大革命时代的一员,经历多了大革命失败的痛苦,内心苦闷孤独而又彷徨。在朋友家避难的时候,写下了这首不朽名作。诗成以后,作者并没有及时投稿,差不多一年以后,作者才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的《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惊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所描写的情节,在雨后的江南,在寻常小巷,是一个很常见的情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时节,一个人,带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独自前行。这种前行,虽然漫无目的,但心中也许有一丝丝的期待,期待有一个童话般的姑娘。果然不所料,期待中的梦幻般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也撑着一把同样的油纸伞,走在这寂寥而又彷徨的的雨巷”。

远远的,我看到了她的目光,带有独特的忧愁,却和我一样迷茫。慢慢的,越来越近了,交错而过的时光里,,她就像梦一样,轻轻飘过飘过我的身旁。最后,又消失在那条小巷的尽头。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彷徨,继续等待。在长久的期待中,那丁香一般的姑娘又缓缓的过来了,“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还是从身边飘过去,走向那不知的远方。

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孤独迷茫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姑娘就是他理想的化身。他一个人彷徨求索,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出路,找一个理想,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他的希望。最终,姑娘出现了,却没有带给他任何希望,独自翩然而去,空留下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只剩下雨打油伞的声音,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增添了孤苦的情绪。

在当时,诗人是苦闷的,但在那种情况下,却又没办法排遣。只好寄希望于诗中,用一种暗喻的手法来表达。他塑造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他自己,而那寂寥而沉闷的小巷就是当时的社会腐朽环境。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彷徨。但诗人没有绝望,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可现实是残酷的',小巷中走来的姑娘,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在《雨巷》这首诗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这种悲剧是作者刻意塑造,代表的是当时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和迷茫。他们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心有期待。他们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就像那丁香一样。只不过,白色恐怖摧毁了一切,也包括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因此,这是一个困惑的年代,没有理想,也没有希望。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1](《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这首诗,从整体上来看,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诗歌里那撑着一把油纸伞的诗人,独自徘徊在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都不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而是作者充满象征意味的刻意锁打造的形象。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我们隐藏事物的本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透过这些意境,我们可以体味作者所抒发的的那隐隐约约的现实情感。那种哀怨的现实的气氛,那种孤独和迷茫的心境,那种期待而又失望的追求,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明白又朦胧,确定而又飘忽,让人感觉到真切,而又无法捉摸。这种境界,就是《雨巷》在艺术上所刻意追求的,也是最成功的地方。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那时候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充满了革命的热情。这首诗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是西方象征主义手法在中国的体现。

在中国的大革命失败后,后来,在中国苦于找不到出路的他又去了法国留学,因宣传革命被开除。回国后从事编译工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奔走大陆,香港等地,宣传抗日,多次被捕,始终不改民族气节。由此可以看到,戴望舒是一个爱国的诗人,在当时社会最黑暗的时候,他所作的《雨巷》,或许想要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彷徨,或许有点绝望,但不是要永远彷徨在这雨巷。他是要通过这首诗,并来惊醒处在黑暗中中国人民,不要在黑暗中彷徨,要勇敢得站出来,要打破黑暗的囚牢,要勇于争取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具有特殊时代背景意义,带有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象征性和音乐性的不朽名作。这首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是可以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媲美的。从这点来看。诗人由此而得的“雨巷诗人”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篇2:美丽的孤独-《雨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巷》是鲁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新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独特的诗风替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他用那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像。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鲁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以“美的真谛”来组织文本,从而来突显它的审美性。《雨巷》出现在这一单元,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淅沥沥的雨点打在印有山水画的油纸伞上,他如同一名孤独患者慢慢的行走寻觅着心中的“她”。到底是何种情,何种人,何种境地,让他在一条寂寥空旷的巷子中彷徨迷茫。到底又是何种愁思,让他迫切的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一读——自由读。认识生字(彳亍,颓圮),初步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再读——播放录音读。让学生随着富有情感的朗读再次感受作者情感,在头脑中勾勒诗歌的画面。在听录音过程中注意改用什么语调来读诗歌。

三读——让学生示范大声朗读。在画面中丰富感情色彩,注意幽怨、伤感、惆怅这类词语的读法。

四读——小声默读。建立基本感情基调,形成对诗歌美感认识

明确:让学生们在脑中形成一个对诗歌的画面感,明确诗歌的基调是忧伤凄凉的。

篇3: 雨巷

如油的春雨落在青石板上,叙述着一首悠长的诗。走在那条胡同中,唯一的亮色只是墙上那些苔藓,攀着坚硬的墙,偏安一隅。

往深处走时,我逢着了一枝丁香,正如戴望舒《雨巷》中说的:那结着愁怨的姑娘。它那淡淡的紫色,不知结了多少愁,往日芬芳馥郁的香也散在斜风冷雨中了。雨落在花上又滴下来,像两行清泪,更添愁绪。

看似矫情做作的丁香,却并不挑选生长环境:一点雨露,一点阳光,不需要什么名贵的肥料,在一片间肆意生长。

和藤萝一样,都是紫色,和那份情状截然不同:藤萝要靠其它物体,攀附着它们生长,花朵也柔柔弱弱的,终是不能独立。

丁香却不同,它自己就是花朵的靠山,花总开在顶端,颜色不大惹眼,无争艳之意。花虽然小,风雨来时,只是摇摆着,不像那桃花,一夜风雨后,花瓣零落,芬芳给谁看呢?

若把丁香比作一个人,我将它比作李清照,她有着淡紫色的满腹愁绪,外表不甚华贵,却有芬芳动人的才情,任你风雨来,我屹立不倒。

雨渐小了,我注视着那株丁香,似乎又闻到了那股淡淡的芬芳。

天是灰的,小巷是灰的,只有那抹淡紫,泛着丝绒般的柔光,如着旗袍的女子,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我愿成为那朵丁香,外貌不甚出众,但有着动人的香,有着能独立生活的坚强。

我愿穿梭在雨巷中,成为那结着愁怨的姑娘……

篇4: 雨巷

我家楼下有许多桂花树,八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

当八月的秋风拂过我的面颊时候,我便开始向往到楼下散步了。我最喜欢在八月散步,不仅为玩,还为那一阵阵被吹落的“桂花雨”。

我喜欢桂花,它是那样平易近人。不悦之时,我便在那里走走,花也落在我的肩上,安慰着我。

我经常在这里走,八月。有时和家人谈笑风声的走,有时自己一个人慢悠悠地走。我在走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说不出口的快乐。连风儿也变得柔和,轻轻地吹到这,吹到那儿,生怕打破这安详、宁静的夜晚。只有时而“沙沙”响的桂树叶,才让人知道这儿没有被定格……

我也喜欢走在桂花与桂树叶铺起的大路上面,听着那“沙……沙”声,我觉得那如意乐般美妙。

当风吹过,桂花便落下来,好一阵“桂花雨”呀!这时,如果我的弟弟在得话,一定会拍着手笑:“呀!下雨了!好香好香的雨呀!”

所以,我给它取了一个挺有诗意的名字,桂雨巷,虽然它不是一条小巷,而是一个小区,但,叫“桂雨区”的话,是不是太不通顺了!我想是的……

我喜欢在八月,在香飘十里的这个季节散步,如同我喜欢桂花一样,虽然平凡,但,也不平凡。

散步,桂花香,是我现在的一大乐趣!我爱散步,也爱桂花……

散步,桂花之乐……

篇5: 雨巷

我的心中向往的江南小镇梦幻般的悠长的雨巷。我渴望一个走入那种细长的小巷,在我的想法中那种小巷会有好闻的雨的潮湿的味道。会有着好听的雨从屋檐下滴落的声音。我,打着伞在雨中漫步。看着那光滑的青石板和斑驳的木门,这古老的小巷会发生了多少平凡却又美好的故事啊。这长长的小巷深藏着多少人淡淡的心事啊。这美丽的小巷又寄托了多少温柔的情愫啊……我的心慢慢的和返雨,返梦,返巷交织在一起,变得湿润了。

尾声

雨,还一丝一缕的下着;巷,还是美丽悠长。

有雨的日子,我珍惜;无雨的日子,我怀念……

篇6: 雨巷

最贪恋下雨的时光,那种温柔甚把心淋得隐隐作痛。雨缓缓的下着,是天空在流眼泪吗?那种自然的忧郁是其他任何一种天气所不能给予的吧!

每当下雨,我都会坐到窗前,痴痴地看着。听着,嗅着雨的气息。有时也会打开窗户,伸出手,仰起脸,让雨自由的落到皮肤上,有时雨滴也会落进眼睛里,眨一下眼睛雨水就会像眼泪一样流出来……

雨像落叶般轻,一丝一丝,在即将消逝的夕阳下晶莹闪光,轻柔的向大地挥洒。像是要洗净世间所有的斑斑痕痕。他们的生命异常短暂,他们属于天空,在空中展示出的是他们唯一的,但也是最绚丽的姿态。当落到地面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也已经结束了

他们把最美的生命留给了天空……

篇7: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人物经历

19,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戴望舒与家人

戴望舒与家人(5张)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篇8:《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相关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主题的多元解读

解读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雨巷》解读

高一课文《雨巷》知识点总结

戴望舒的雨巷分节内容鉴赏

《雨巷》阅读感悟

戴望舒成名作《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的《雨巷》诗歌

《雨巷》的第一课时教案

《雨巷》的教学心得

《雨巷》:孤独与彷徨
《《雨巷》:孤独与彷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雨巷》:孤独与彷徨(精选8篇)】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023-09-06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2022-09-19

《雨巷》的艺术世界2022-12-20

高一雨巷教案2023-12-25

戴望舒《雨巷》感悟心得2023-01-20

诗歌:雨巷2023-05-31

读雨诗歌赏析2023-01-19

《雨巷》的艺术手法探寻2023-07-25

《雨巷》(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023-12-17

《雨巷》阅读欣赏..2022-05-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