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诗歌(通用12篇)由网友“彼案有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戴望舒的《雨巷》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戴望舒 雨巷 诗歌
抒情意境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定西那个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音节的优美
《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读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3]
文学思想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篇2:雨巷 戴望舒
【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篇3: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赏析
《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诗篇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 前期的代表作,发表于1928年8月。
诗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的,正是孤独伤感的诗人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
《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简析《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叠、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作者介绍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篇4:戴望舒 雨巷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篇5:浅谈戴望舒雨巷
浅谈戴望舒雨巷
繁星似锦的现代诗坛,戴望舒的名字却很难让人忘记。他的那首《雨巷》一诗,影响了几代人,即使在今天,只要你走进诗人的雨巷,无论任何人,无不被诗中笼罩的那份哀婉凄迷的情调所震撼和感动。当我读罢这首诗,不自觉地与其诗人的一生联系了起来,尤其他感情上的经历,我觉得居然是那么地相似,叫我不得其解。就在解无可解的状态下,潜意识里突然跳出了这么一个词“谶诗”,细细想来,他的这首诗真的很有“谶诗”的味道。所以索性放开笔力,来一把姑妄言之吧。
所谓“谶诗”,就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无意之中预言了自己日后的人生经历或者结局。最早的诗谶当属《世新说语》里记载潘岳的两句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果然,后来潘岳与石友一起被孙秀所抓,一同问斩。最有名的诗谶就是隋炀帝的《索酒歌》了。其中“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隋炀帝经常让宫人演唱这首歌,等到后来,李渊攻入京师,隋炀帝自杀于迷楼,李渊的唐兵便将迷楼付之一炬,正好应验了这首诗歌。
类似的诗谶在历史上很多,若收集起来,绝对不是一部书就能完成的。按照现在的人们看来,这些都无非是一种巧合与迷信,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谁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就是在今天,仍然很多人相信这些谶诗或者谶语和谣谶等。但不管信与不信,作诗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为好。
八十九年前,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诗人,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以短诗的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淡墨清莹的江南雨巷图。
在这幅以诗描写的图画里,我们看到了文雅高大细瘦的诗人,身穿一袭那个时代的长衫,黝黑的面孔上戴了一副宽大的近视眼镜,抑郁而阴沉,在飘洒的霏霏细雨之中,撑了把油纸伞,缓慢而默默地行走在一条寂寞幽深的小巷里。诗人的脚步踩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思绪如鸟儿,飞落在一个美丽的幻想里,希望能够遇见一位玲珑娇小像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姑娘。这姑娘的容颜,身上的香气都要像丁香一样,美丽芬芳,甚至她的风度气质也要像丁香花那样,带了些许的惆怅和哀怨,和诗人一样徘徊彷徨在这冷漠凄清的雨巷里。在诗人的想象里,这个丁香似的姑娘果然踏雨而来,慢慢而轻盈地走近诗人,也和诗人一样撑了把油纸伞,以叹息忧愁的眼光瞥向诗人,但随即飘去,如烟似梦,凄婉而迷茫地与诗人擦身而过。诗人留恋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一直看到她消失在断垣残破的篱笆墙边,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让诗人极为伤感,细雨声声,发出的是几抹浓浓的哀怨,丁香姑娘的容颜,丁香姑娘身上的芳香都没有了。就连她哀怨惆怅的目光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雨巷里,依旧只有诗人自己,孤独愁苦地撑着油纸伞在长长的雨巷里踽踽独行,希望遇到心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这个年轻的诗人就是戴望舒,这首诗就是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雨巷》。
这是一条幽深朦胧的雨巷,是一条凄婉缠绵的雨巷。这里流动的空气都是哀怨而惆怅的。诗人孤独寂寞和伤感迷惘的情绪笼罩其间,让人看不到一丝的阳光与温暖。这首诗意象里的这种伤感,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浸润进读者的心田,濡染和感动着我们。这是诗人当时的情绪与幻象的一种描述,深刻清晰地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迷惘和愁绪。对幻想中的丁香姑娘的向往而又难以相遇的愁苦,是非常强烈而震撼人心的。
诗中意象里的丁香姑娘,虽然是诗人理想希望遇到的一个形象,但丁香姑娘也依然不能摆脱愁苦与迷惘。如果真的与丁香姑娘相遇了,那么相遇的是与诗人一样的伤感与惆怅。应该说,这是诗人内心悲观和感到无望的一种倾诉,以象征的艺术方法凸显出来。实际上,诗人理想的丁香姑娘就是诗人自己,就是抽象出的愁苦和哀伤。
就诗的内容而言,几乎是空虚的,只是诗人与理想的丁香姑娘擦身而过,飘忽一闪的幻象组成。正如诗人对诗的看法那样:“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故此,这首《雨巷》就像一首没有歌词,只有感伤的一段钢琴曲,漾漾荡荡,婉约流转,但不管谁听了,都会被其伤感的情调所感染所迷醉。所以,这种情调就是诗的内容,是诗人通过象征、句式的复踏、古代传统诗歌的借鉴、韵律的和谐等艺术手法刻意营造出来的。诗的忧伤之美,如同雨落花蕊似的在我们眼前绽放出来。应该说,这是这首诗能够流传久远,与几代人发生共鸣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诗人在营造这首《雨巷》诗的同时,无意之中却为自己写下了一首谶诗。这主要体现在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与婚恋上,他先后与三位女性有过感情纠葛,直到人生最后也没有跳出迷惘与伤感这个潮湿的“雨巷”。
就在这首诗创作后的第二年,其诗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了诗坛的轰动。“雨巷诗人”的雅号也被人叫起。这时,诗人爱上了施蛰存18岁的妹妹施降年。施降年的性格是活泼的,属于阳光女孩。诗人的性格却是抑郁的,属于沉思型的男孩。一冰一碳,一水一火,虽然诗人寄居在施蛰存家里,与施降年天天见面,深爱着施降年,但抑郁谨慎的性格,却叫他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便发挥自己的长项,写诗表白对施降年的爱慕。活泼爽朗的施降年对他的表白,只是笑嘻嘻的不予答复。说白了,根本就不理睬他的表白。那种笑嘻嘻的模样,多少带有讽刺的意味,因为诗人戴望舒的长相不是很漂亮,虽然身材高大,但面相黝黑,施降年没看上他。遭遇到施降年的冷眼,诗人本该放手,但抑郁之人都有一股子韧劲,是一条道跑到黑,不得到施降年誓不罢休。最后,诗人以跳楼自杀表明心迹,吓得施降年勉强答应了下来。诗人戴望舒这下子可高兴了,赶紧让杭州家里的父母赶到上海,向施降年的父母提亲。施降年的父母起初不同意这桩婚姻,但迫于这种情况,再加上施蛰存的从中斡旋,也就勉强同意了。
在订婚仪式上,施降年提出一个条件,就是等诗人留学回来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才能完婚。诗人自然一口答应。接着,诗人赴法留学。在赴法留学期间,经济的拮据始终困扰着他,让他难以安心学习。他曾给父亲写信,打算回国。他的父亲把此事告诉了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诗人戴望舒,让他慎重考虑,并寄去了筹款。偏偏在这时,他听到了施降年移情别恋的消息。这让诗人愁苦万分,比他的《雨巷》还要愁苦,根本就无心学习。最终,他被法国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后,传闻得到证实,施降年确实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茶店老板。戴望舒一怒之下,当众给了施降年一记耳光,这段强扭的爱情之瓜,根断瓜碎,即刻宣告结束。
这时候的诗人戴望舒,真的'是在《雨巷》里彷徨了,想象的丁香姑娘真的与他擦身而过了。眼前颓垣断壁,丁香姑娘只是一个影子,且转瞬成空。
进入诗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二个女人是穆丽娟。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戴望舒,当时居住在同学刘呐鸥的江弯公园的公寓里,与当时被誉为“新感觉派圣手”的著名作家穆时英一家距离很近,常有往来,用现在话来说,都是铁哥们。穆时英不忍看到戴望舒这种悲观失望的样子,为了安慰抚平他的失恋之殇,便把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他。穆丽娟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小戴望舒十二岁,长得清纯秀丽。戴望舒很快就爱上了她,一下子就从失恋的痛苦中回转过来。并于第二年,他便与穆丽娟成婚。成婚后不久,俩人便乘船到了香港居住。在港期间,俩人逐渐发生分歧,常因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穆丽娟单纯幼稚,所以,不理解戴望舒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戴望舒本来是一个抑郁之人,话很少,内心却异常丰富。因为,他依然难以走出对施降年的留恋。这种留恋,如同《雨巷》里的他一样,撑了把油纸伞,幻想着与他期盼的丁香姑娘相遇。如穆丽娟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说:“他对我没什么感情,他的感情都给了施降年了”。穆丽娟对这段婚姻已经绝望,便回到上海决定离婚。处在复杂情感中的戴望舒,并不同意离婚。而且把用在向施降年求婚的办法又重演了一番,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不离婚的心迹,他给穆丽娟寄去了一份“绝命书”,说:“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据说,戴望舒真的这么做了,只是在自杀时被人救起。然而,让戴望舒失望的是,他用生命做的代价并没有奏效,穆丽娟离婚的决定反而更加坚定了。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而女儿戴咏素由戴望舒抚养。
走进诗人戴望舒感情世界的第三个女人是杨静。与杨静相识相爱的时候,戴望舒已经37岁。两人都在大同图书印务局工作,属于同事。杨静是一位非常天真,充满个性的女孩,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一个任性的女孩,敢做敢为。当时她只有16岁,她主要是爱慕戴望舒的才华和他谨慎沉稳的性格。对婚姻缺乏认真成熟的思考,凭一时心血来潮,不顾彼此年龄差距的悬殊,不顾家里父母的反对,毅然与戴望舒结了婚。等到结婚后,才发现她与戴望舒不仅年龄差距悬殊,彼此相差21岁,并且性格差异也非常巨大。杨静从小在香港长大,娇小美丽,天真活泼,与穆丽娟的性格很相似。她与戴望舒的矛盾,也是常因生活琐事吵架。这样,感情上逐渐出现裂痕。本来就敢作敢为,任性不拘的杨静,在与戴望舒感情破裂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同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依然是老办法,不同意离婚,只是没有向对待施降年和穆丽娟那样,以自杀来表明心迹。但最终俩人还是离了婚,俩人所生的两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诗人戴望舒的感情世界,如同他用诗所建构的那个“雨巷”一样,细雨霏霏,阴霾笼罩,充满了离情别绪,哀婉和惆怅。他在这个狭窄的“雨巷”里,永远打着那把油纸伞,踽踽独行,彷徨徘徊,永远在期望他心中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与他相遇。这种浪漫的幻象,与真实的生活相比,毕竟是天上人间。
诗人戴望舒46年的短暂一生,尤其他的感情与婚姻,始终没有冲破“雨巷”里的伤感与愁苦。自己营造的成名诗作,居然成为给自己人生经历抒写的一首谶诗。
篇6: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艺术特色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戴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篇7:《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注释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篇8: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
戴望舒诗歌《雨巷》赏析
《雨巷》一诗歌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歌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歌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歌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歌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歌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歌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歌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歌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歌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歌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歌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赏析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歌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我们看到:这首诗歌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歌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歌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诗人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歌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歌),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歌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歌的一个成功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歌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歌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歌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歌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歌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篇9:戴望舒的《雨巷》诗歌
戴望舒的《雨巷》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古往今来,听似单调的雨声,在诗人们灵敏的心弦上,曾弹奏出了多少情韵悠长、余韵袅袅的心音;看似混沌迷离的雨的世界,曾被诗人们开拓了多少清新灵动、缠绵蕴藉的抒情空间!
在世俗的生活中,我年轻的时候,是在农村劳动,每当下雨时,我不喜欢穿上雨衣,感到总是那么憋气,总喜欢冲在雨中,让那雨,不论大雨小雨,就淋滴在头上、身上、脖颈里,沐在雨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爽朗感觉,以后才知道,这确实是雨的空间中增加的负离子起到的清新作用。当然,那时是年轻,有健康的体魄。
在穿越长长的岁月喧嚣与尘埃之后,在那不期然抵达的`每一场温柔的雨中,我已经不会栉风沐雨去“冲雨”了,可在我心中还保留着沐雨的习惯——变成了一种意念。我还是喜欢让这颗疲惫蒙尘的心,沉浸在那清润的氛围中,当不期而至的雨降临的时候,我的意念就会“冲进”雨中,可以恢复宁静舒适与清新灵动,可以思量那些雨中的清唱。
这种沐雨的情结,也许不是那种檐外滴沥、满阶郁勃的愁绪,那是些心灵在雨的滋润下不期然结出的一种“花瓣”,就像千千心结的释放,也许它们并不耐看,然而曾经开放。
篇10: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雨巷》赏析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中的意象是纯粹中国式的,丁香与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典故。李商隐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但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戴望舒的古典文学修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审美理想的重要部分,这就使他的诗在吸取外国诗歌养分时,并没有流于晦涩。他注意化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融汇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形成自己诗歌技艺的特色。《雨巷》就是对中西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现代新诗史不可忽视的一首精品.
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她却又是“象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让人感到唏嘘和渺茫不可实现,说丁香是梦一般,其实是他们睡在梦中,分不清方向与目的,让人惆怅,让人无助,可谓的是“巷中人”。 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写抽象的意境,让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此外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韵很浓,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使人读起来如小河般的流畅与起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通篇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作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的出现及飘然而去象征着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幻灭的痛苦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全诗所构成的是一个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喻为悠长而寂廖的“雨巷”,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徘徊者。他在孤寂中仍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他的希望也将是落空的。这种心情,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进步青年由于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而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真实反映,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是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的再现。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阅读赏析题及答案
2.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
3.雨巷赏析
4.戴望舒《雨巷》赏析论文范例
5.《雨巷》阅读提高训练及赏析
6.现代诗《雨巷》赏析
7.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文学赏析
8.戴望舒雨巷 原文及赏析
9.2017 雨巷原文及赏析
10.雨巷重点句赏析
篇11:戴望舒《雨巷》课堂实录
戴望舒《雨巷》课堂实录
师:下面呢,大家把书翻到第六页。第六页是诗两首,我们先看第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板书)。这是一首现代诗,大家先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生:(读诗)。
师:好,我找一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呢,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哪位同学主动来读一下,主动来读一读,哪位同学?你来吧。
生:(读)。
师:恩,读得很流畅。好,请坐。“她静默的走近”,“他静默的远了,远了”(订正)。
生:(笑)(窗外传来鸡鸣声)
师:请大家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窗外的鸡鸣声此起彼伏)
生:(思考)。
师: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一位同学。哪位同学?最好自己站起来,人家喊你站起来吧,有些同学说:我想好了,你又不喊我;有些同学说:我没想好,你又喊我了。那你来说说吧!
生:写的是作者独自在一个寂寥的雨巷里,希望找到一个像丁香一样完美的一个代表吧。
师:一个代表?一个姑娘吧!
生:一个姑娘。然后呢,他希望她有着所有丁香有的特点。
师:很好奥。诗人啦,他在一个寂寥的雨巷呢,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把这里的关键词找出来。是哪个啊?关键词?就是她刚说的那句话里的关键词。
生:逢。
师:有些同学说“逢着”,故事一般要交代?
生:背景。
师:时间,地点。
生:人物。
师:人物吧。
生:丁香。
生:寂寥的雨巷。
师:雨巷(板书)。“我”就是诗人(板书),还有呢?
生:姑娘。
师:姑娘(板书)。好,请坐。“雨巷”,我们先来看看雨巷奥。它在诗词里面叫意象。诗人啊,姑娘啊,这些所描写的对象啊,在诗词里面叫意象。雨巷,巷子啊,大家见过没有啊?有没有感受啊?
生:见过。
师:你家有?什么叫巷子,就是两座屋之间,中间那个过道,对吧!
生:议论。
师:我们家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就是两栋房子之间啊,那个过道。但是跟课文中描写的这个雨巷呢,不太一样。大家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雨巷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见闻。谈谈这个巷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啦?
生:寂寥。
生:寂寞。
师:恩,寂寥(板书)。为什么巷子是寂寥的啊?没有什么人。
生:没人。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悠长。
师:悠长(板书),但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巷子一般都比较短,像这种很悠长,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这种巷子。哪里有啊?
生:北京。
师:有同学说北京有,北京的什么啊?
生:胡同。
师:胡同。
生:湖南。
师:湖南也有。在哪里啊?
生:长沙。
师:长沙。
生:余杭。
师:余杭有,他很聪明奥,因为作者他就生活在余杭。他知道这个巷子呢,肯定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系,是吧!而且很有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典型的是在徽州区,黄山那一块,以后你们有机会或者有同学去过的,你会见到奥。以后你们都有机会的。那个巷子曲折幽深啦,很悠长悠长的,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还有就是北京的胡同。还有什么啊?
生:周庄。
师:奥,周庄。我们有同学去过的。周庄啊。就是像这些比较古老的,有着古老建筑的地方啊。一般都可能有这种很悠长的小巷子。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我们经常在哪里看到?
生:电视。
师:电视剧里面看到。很悠长、很幽深。还有呢,啊?
生:凄婉。
生:颓圮。
师:有同学说颓圮(板书),颓圮是什么意思啊?破败吧。这个字读pǐ。这个巷子为什么这么破败啊?
生:古老。
师:很古老嘛,年代久远嘛。不像我们今天的房子奥,拆了建,建了拆。过去那种房子有的都是几百年的,几百年啊!几百年的建筑,很多的。像今天欧洲国家有好多几百年的建筑。在我们国家,在这个大拆违,大建设的情况下,像这样的古老的房子已经不多了,而且像这样的古老的巷子就更不多了。很破败、很古老、很寂寥。寂寥什么意思啊?啊?
生:寂静。
师:寂静。寥呢,什么意思啊?
生:(沉默)。
师:没带字典啊?
生:带了。
师:带了字典查查。什么叫寥?字典应该人手一部诶。
生:稀疏。
师:啊?它不止一个意思吧?
生:空旷静寂。
师:空旷的、静寂的。就说明没有什么人,很静寂。那在下雨天啊,作者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来到这个雨巷的时候,表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啊?
生:惆怅。
生:迷茫。
师:惆怅、迷茫的(板书)。拿课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啊?
生:彷徨。
师:彷徨(板书)。而且,怎么样?前面还有一个词。
生:忧愁。
师:没有“忧愁”诶。
生:独自。
师:独自的。他是一个人,很彷徨。什么叫彷徨啊?查查嘛!
生:游移不定。
师:游移不定,就这一个意思啊?
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师: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来回走啊,走来走去。就好比你家里面,你爸爸比较愁闷的时候,吸着一支烟啦,走来走去的。有的喜欢安静的爸爸呢,就喜欢坐在沙发上面—
生:抽烟。
师:抽着烟,一动不动,是吧!有的呢,走来走去的。说明他很苦闷,一个人苦闷的时候,肯定是心里面有事情,所以,作者呢,他是带着这样一个状态啊,来到这个雨巷的。读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下雨天,诗人不在家里呆着,到这里来干嘛?他可以在家里啊,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静静的思考,或者说找一个不下雨的地方,没有雨的.地方,独自一个人坐一会儿消解苦闷。那他为什么要来到雨巷呢?你来讲讲(这生在轻轻说)。
生:他到这里来找一些支撑他精神的力量的。
师:他是到雨巷里面来找一些精神的力量了。雨巷为什么能够给他一种精神的支撑呢?
生:他以前生活过。
师:“他以前生活过”。一般我们小时候的接触过的事物啊,他都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吧!你们现在可能感受还不深,等你们再过一些年,或者说远走他乡了,在那个时候如果遇到什么事呢,有时候,你会发现啊,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往往能够给你很大的精神支柱的。所以啊,诗人比较愁苦的时候呢,他到他最熟悉的或者说最怀念的巷子中来了。来寻找精神安慰和精神支柱。好,请坐。讲得很好。我们读诗啊,就要有感觉。感觉出来了。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据学者考证,诗人小时候生活在杭州,那个地方有很多的大巷子,小巷子,曲曲折折的巷子,这个地方应该给他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吧。下面他说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一个人来到这巷子里面,他果然啦,要找什么呢,他要找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喃喃自语)。
师:啊?什么?声音大一点嘛!请大家把描写姑娘的部分啦,自己先读一读,然后,仔细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师:你先找奥,然后呢,我们一起来讲,好吧!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
生:(思考)。
师:好,大家一起来讲,他要找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啦?刚才有同学说了,这姑娘有什么特点啊?
生:哀怨。
师:啊?哀怨。恩,哀怨的。
生:忧愁的。
师:忧愁的。
生:冷漠的。
师:冷漠的。
生:凄清的。
师:凄清的。
生:彷徨的。
师:彷徨的。
生:凄婉的。
师:凄婉的。
生:凄婉迷茫的。
师:凄婉迷茫的。我们就拿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总之呢,这个姑娘是什么样的啊?
生:愁怨的。
师:愁怨的(板书)。还有什么特点?刚才我们同学说,这个姑娘是哀怨的、冷漠的、凄清的、凄婉迷茫的。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不一样吧?她为什么“哀怨”?“哀怨”是什么意思啊?哀,就是哀愁,怨,就是怨恨。是吧。“凄清”的,就是凄凉的,是吧!清凉冷清的。就说明她的境遇怎么样?不好,凄惨的。清呢,就是冷清。用“清”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表明没有什么啊?有没有同伴啦?没有吧!没有同伴。凄婉迷茫,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凄婉,婉呢,就是婉约的意思,这个婉约是形容这个姑娘,怎么样啊?她的美丽,是吧!她的美丽啊。还有呢,描写这个姑娘的—
生:芬芳。
师:奥,芬芳。恩,“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姑娘怎么样啊?这是写姑娘的什么呀?
生:美。
师:美。这是一个愁美人。愁怨的美人啦!而且,她不是像玫瑰花一样的美,也不是像百合一样的美,她是像什么一样的美啊?
生:丁香。
师:像丁香一样的美。丁香花大家见过没有?
生:见过。
师:见过啊,你见过,你给我描述一下,丁香花是什么样的?你站起来跟大家讲,怎么样?(不愿意站起来)。那你描述一下吧。
生:在一起的(用双手比划着:包在一起的形状)。
师:一串串,一簇簇的,对吧!还有哪些同学见过丁香花啊?啊?(小声说。)我们这儿种植得不多。
师:恩,像这种,一簇一簇的(点击网上的图片)。基本上都是什么颜色啊?
生:紫色。
师:以紫色为主,对吧!
生:还有白色。
生:白色。
生:白色的。
生:白色的好看。
师:这种紫色也好看。
生:这种好看。
生:还有那种茶绿色。
生:哇。
生:好看。
生:黑龙江啦!
生:内蒙!
师:就这样的,奥。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描述丁香的这一段文字读一下。
生:看不见。
师:看不见我就调大一点(调整字体)。你来读读吧!
篇12:戴望舒《雨巷》现代诗
戴望舒《雨巷》现代诗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高一雨巷教案

【戴望舒的《雨巷》诗歌(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戴望舒成名作《雨巷》原文及赏析2023-03-18
高一课文《雨巷》知识点总结2022-08-26
戴望舒的雨巷分节内容鉴赏2022-06-22
《雨巷》的艺术世界2022-12-20
高三应用文900字:《雨巷》2023-10-14
《巷》的读书笔记2024-05-08
读雨诗歌赏析2023-01-19
《雨巷》阅读欣赏..2022-05-13
《雨巷》课后练习2022-04-30
《雨巷》优质课堂实录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