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锦集6篇)由网友“巢姥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
1.著:《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小尔雅》:“著,明也。”《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这里用为显著、显明之意。
2.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翻译
孟子说:“行为着却不显明,调节了而没有察觉,终身都按着这个去做而不知道这个道路,有很多人啊。”
读解
这个意思是说,人人其实都有爱心,但很多人却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这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一个意思,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呢?人是跟着环境变的,环境变,人亦变,为什么会变呢?这就是,人,都在调节着自己以适应环境,没有谁能凭着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环境。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调节了自己而没有察觉呢?爱人,不论是爱父母、爱妻子儿女,还是爱兄弟姐妹,还是爱朋友,都是爱。所以爱的这个道路人人都在走,但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人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用语言表达,亦不会用行为表达。比如某个人内心很爱一个人,但说出来的话粗鲁,行为方式亦粗鲁,结果适得其反,被人误解,爱心变成了仇恨。这种情形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所以孟子在这里说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彰显自己的爱心,能察觉自己的调节,能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而用最佳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篇2: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原文及翻译
尽心章句上·第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行为着却不显明,调节了而没有察觉,终身都按着这个去做而不知道这个道路,有很多人啊。”
注释
1.著:《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小尔雅》:“著,明也。”《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这里用为显著、显明之意。
2.习:《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篇3:《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节》文言文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翻译
孟子说:“一切事物无不有自己的命运,顺应而承受正确的命运观,因此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岩石和危墙之下。走完人生道路而死的人,就是正确的命运;被关押在监狱里死去的人,就不是正确的命运。”
读解
现代许多人一谈到命运就误解,认为这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有命运,这个命运不是别的,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命运,也是规律。人人都知道岩石和危墙之下不能站立,所以人人都选择了不去岩石和危墙之下站立的行为方式,这就叫知道命运。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植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出生了也就意味着终是要死亡的,这是地球上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因为要死亡而不出生,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恐惧和害怕死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人生的规律是由出生而成为婴儿,然后是少儿,然后是青年,然后是中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这中间还有天灾人祸、疾病痛苦,爱情友情等等。知道并深刻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各个有利时期,利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从事最有利的事情。比如少年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要想去挣钱就很不利。中年壮年时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期去学习本事和研究学问,显然也是不利的。然而很多人基础尚未筑好,便急着要去闯荡社会,那显然就是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不愿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历史的经验,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而去闯荡,结果是到了老年才知道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摸索出一点点人生经验古人早已讲过,此时悔之晚矣。所以从周文王到老子到孔子一直都在讲要明白这个明白无误的规律问题,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它事呢?是否人人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不是!对于未来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所以孟子才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道了天的道路和规律,知道了人的道路和规律,才会有可能知道未来,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不会去蹲监狱,才不会在监狱里死去。
篇4:《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一节》文言文
作者: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注释
欿(kan坎):假借为“歉”。这里用为谦虚,不自满之意。
翻译
孟子说:“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
读解
这是讲上面那个行善的'人,如果再加上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而且他自视还谦虚,不自满,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自视谦虚,不自满,而且其行为方式亦是如此,才是超过一般的人。如果这人仅仅是在口上说得好听,可实际行动并非如此,他能超过一般人吗?所以一切的一切,还是要看实际行动,要看其行为方式。
篇5:《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圣人,是百世人民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因此,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者都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会长志气。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刻薄者也会变得敦厚,见识浅薄者也会变得宽宏大量。百世以前奋发进取,百世以后,听说这些的人无不感动振作。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有如此的作为?何况是那些亲自受到圣人熏陶的人呢?”
篇6:《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四节》文言文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注释
巳:(yi挤)《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翻译
孟子说:“在不该停止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会停滞不前。在应该下大力气的地方不下力气,这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下大力气。如果前进得太快,他后退得也会很快。”
读解
在不该停止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人其实就是不能尽心知命,所以他在任何地方都会停滞不前的。“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尽心知命,就不可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 ?五节祝福语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孟子名人名言
★ 传统名言警句
★ 论语十则课件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2023-10-03
清朝科举制度2022-09-28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2022-11-07
传统道德的名言2023-09-19
读《鱼我所欲也》之思辨2022-06-17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2023-04-26
小历史故事2022-11-19
高中语文基础文学常识问答收集2022-05-07
科举制度2024-04-04
传统道德的演讲稿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