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9篇)由网友“金艺琳琅满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注释
翻译
孟子说:“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规范,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成年的人们都不要去做。”
读解
本章在讨论最佳行为方式时加上了一条,即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受着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范围里才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比如一个人杀掉另一个人,杀人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最佳行为方式,这行不行呢?显然不行,因为这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方式,首先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才谈得上是最佳行为方式。
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指成年人,是相对于小孩子而言的,因为小孩子年幼无知,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即使他们偶尔做了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没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他们的错误也不大。然而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成年了,懂事了,就应该懂得所在的社会环境的有关行为规范,从而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
篇2:《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1.旨酒:美酒。
2.执中:走中间道路,不极端。
3.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方者,殷、周称邦国之辞,……故干宝云:‘方,国也。’是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4.伤:《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5.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6.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虞书》:“柔远能迩。”《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翻译
孟子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如果有不符合之处,就仰头思考,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好去执行。”
读解
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因为美酒虽美但却能伤害人;也就是说,眼前是舒服了,但却留下了后患。善良的言论有时候听起来不大顺耳,但做下去的后果却是很好的,这就是大禹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因为中间道路就是不走极端,从而也就没有大悲大喜。他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因为如果有地方、地域性的.偏见,就会寻求不到真正贤能的人。这就是商汤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由孟子此言可知“中庸”不是走中间道路,如是,孟子何不言“汤中庸”而言“执中”?
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这个“悲伤”,就如佛家的“大慈悲心”,意指同情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意。他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一样,这是指周文王不自满,不骄傲,追求到一个目标后,紧接着又追求下一个目标,并不停留在成绩上自夸,啊,看到没有,我们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周文王对待成绩就好象是没有看到,而是孜孜不倦地继续追求新的目标和成绩。这就是周文王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这是指周武王选拔人材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不象后来乃至到现在的某些人,只知道“远方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对自己身边的视若无睹,只想贪求更新更好的,这当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当然,外面有新的好的是应该学习,但无论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有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而异地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现代的“多元化”管理。所以,周武王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的行为方式,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
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这是孟子称赞周公完全忘我的领导精神和工作作风,也是称赞其最佳的行为方式。
篇3: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七节原文和翻译
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作者:佚名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文言文翻译:
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
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揖。我想按规范行事,右师认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么?”
注释
1.公行子:人名,齐国大夫。
2.右师:先秦时期官名,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敖。
3.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等。
篇4: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原文翻译及注释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节原文翻译及注释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注释:
1.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
2.溱: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会合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3.洧: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县东部阳城山,东流经密县与溱水会合。《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广韵》:“洧,水名。在郑。”
4.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
5.徒杠: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
6.舆梁:指可通行马车的大桥。
篇5: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离娄下原文和翻译
离娄下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下一篇(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离娄下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 “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篇6:《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九节》原文解析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九节》原文解析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翻译
孟子说:“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
读解
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既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按照对等原则,也就不会有好的回报,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也就是说,会有后患。有了后患,就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产生仇恨,就会使人们远离相互亲爱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之间不能团结一致,不能共同对抗大自然和外来的'侵犯。
解析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为荣。无聊!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可恶!小广播愚,长舌妇恶。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篇7:孟子离娄下原文
孟子离娄下原文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
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後可以有为。”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
离娄下·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第 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
是简□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
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离娄下·第三十 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狼,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也。
“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
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
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
殆於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
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於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
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篇8:《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原文及翻译
离娄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作者:佚名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文言文翻译:
储子说:“君王派人观察先生您,您果然不同于平常人吗?”
孟子说:“我有什么不同于平常人的呢?尧舜也与平常人相同。”
注释
1.储子:人名,齐国人。
2.矙:(kan看)同“瞰”。《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文选·班固·东都赋》:“瞰四裔而抗棱。”《文选·张衡·东京赋》:“左瞰暘谷。”《广雅·释诂一》:“瞰,视也。”《汉书·扬雄》:“瞰帝唐之嵩高兮,脉隆周之大宁。”这里用为观察之意。
篇9: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9)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 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 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③师旷: 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 语》等。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 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⑤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6)闻:名声。①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 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率,遵循。(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 i):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 言,话多。(10)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 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 ?五节祝福语
★ 诗经《长发》
★ 学奕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9篇)】相关文章: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五节》文言文2022-10-09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023-12-25
传统名言警句2022-04-30
传统道德的名言2023-09-19
学弈翻译2022-10-01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翻译2022-11-07
舍本逐末的意思是什么_舍本逐末的历史典故2022-07-10
六年级学弈文言文翻译2023-03-04
学弈文言文翻译2023-02-24
孟子名人名言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