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精选8篇)由网友“爱喝白开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
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翻译
孟子说:“作为成年人,说话不必守信,行为不必有结果;关键要看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
读解
既然老子、孔子都在强调诚信,这里孟子为什么讲不必守信呢?因为这首先要看一个人所说的、所作的首先是不是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且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即使是很有学问的人,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说错一点话,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如果偶然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还要守信,那就不对了,就等于是错上加错,这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而,如果偶然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就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即使是违背信诺,也要改正过来。所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首先要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前提,才能称之为最佳行为方式。
解析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篇2:《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四节》原文和翻译解析
作者:佚名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昔。”
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文言文翻译:
乐正子随同王子敖到了齐国。
乐正子来见孟子。孟子说:“你也会来见我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
乐正子说:“前几天来的。”
孟子说:“前几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是正合适吗?”
乐正子说:“我是因为住的客舍还没有找好。”
孟子说:“你曾听说过,要等客舍找好后,才来求见长辈的吗?”
乐正子说:“我有罪过。”
篇3:《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1.旨酒:美酒。
2.执中:走中间道路,不极端。
3.方:《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观·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方者,殷、周称邦国之辞,……故干宝云:‘方,国也。’是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用为“各邦国”之意。亦为“各地方”之意。
4.伤:《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战国策·秦策》:“天下莫不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里用为悲哀,哀伤之意。
5.泄:《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陆德明释文:“《尔雅》:‘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屏五兵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泄,假借为亵。”这里用为轻慢、懈怠之意。
6.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虞书》:“柔远能迩。”《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翻译
孟子说:“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如果有不符合之处,就仰头思考,夜以继日,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好去执行。”
读解
大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良的言论,因为美酒虽美但却能伤害人;也就是说,眼前是舒服了,但却留下了后患。善良的言论有时候听起来不大顺耳,但做下去的后果却是很好的,这就是大禹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商汤处事多走中间道路,因为中间道路就是不走极端,从而也就没有大悲大喜。他树立贤才不论其是何地之人,因为如果有地方、地域性的.偏见,就会寻求不到真正贤能的人。这就是商汤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由孟子此言可知“中庸”不是走中间道路,如是,孟子何不言“汤中庸”而言“执中”?
周文王看待人民很悲伤,这个“悲伤”,就如佛家的“大慈悲心”,意指同情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意。他寻求着大道目标而好象未曾见到一样,这是指周文王不自满,不骄傲,追求到一个目标后,紧接着又追求下一个目标,并不停留在成绩上自夸,啊,看到没有,我们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周文王对待成绩就好象是没有看到,而是孜孜不倦地继续追求新的目标和成绩。这就是周文王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周武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这是指周武王选拔人材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不象后来乃至到现在的某些人,只知道“远方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对自己身边的视若无睹,只想贪求更新更好的,这当然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当然,外面有新的好的是应该学习,但无论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有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而异地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现代的“多元化”管理。所以,周武王之不轻慢懈怠身边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人的行为方式,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
周公想具备夏商周三代君主之长,以施行四种政事;这是孟子称赞周公完全忘我的领导精神和工作作风,也是称赞其最佳的行为方式。
篇4:《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解析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解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注释
昭:《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易·晋·象》:“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说文》:“昭,日明也。”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翻译
孟子说:“贤能的人以自己的明亮使人明亮,现在的人却以自己的昏昧想使人明亮。”
读解
尽心知命才能心中明亮,自己心中明亮了,也才能使别人心中明亮。但是很多人却自己以为心中很明亮,自以为是,实际上却是糊涂昏昧的',他们想要用自己的糊涂昏昧来使别人心中明亮,这可能吗?所以,不尽心知命,就不要妄发议论,就不要好为人师!就象这两千年来所谓的“儒学大师”们一样,自以为读懂了四书五经,沾沾自喜,恃才傲物,谁知却是误人误己、误人子弟,把儒家思想弄得支离破碎,弄得一踏糊涂,以自己的昏昧使得后人更加昏昧!这就是不能尽心知命的行为方式。
解析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篇5: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解析读解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翻译解析读解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解析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读解
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弄懂了最佳行为方式,就不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了。然而,时过两千余年,现在很多人仍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动辄表扬或批评,甚至责骂。殊不知,别人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都是经过了考虑才有所行动的,站在他的立场上,他认为是对的,正确的,站在你的立场上,你也许认为他不对。这个是非对错问题要看各人的立场,各人的出发点,所以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教导别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站在这个人的立场上,就不要去教导他、指责他。如果真想帮助他,就只能建议他,帮他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叫最佳行为方式。
篇6:《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的文言文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七节》的文言文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翻译
孟子说:“言谈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吉祥的。这种不吉祥的后果,应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担当。”
读解
这里所说的言谈,就是紧接上文的教育问题而言的。用善行去感化别人不行,那么就要用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教育别人,那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也就是说,光喊口号“要善良!”“要善良!”是不行的。要有实际的例子、典范,再加以理论的评价,也就是“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我们现代社会也在拼命提倡道德、精神文明等等,可是光喊道德、精神文明有什么用?只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空洞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不行的,要说理,要让人们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增加与巩固人们心中的道德观念。
篇7:《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注释
翻译
孟子说:“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规范,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行为方式,成年的人们都不要去做。”
读解
本章在讨论最佳行为方式时加上了一条,即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受着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范围里才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比如一个人杀掉另一个人,杀人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最佳行为方式,这行不行呢?显然不行,因为这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方式,首先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才谈得上是最佳行为方式。
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指成年人,是相对于小孩子而言的,因为小孩子年幼无知,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即使他们偶尔做了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没有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他们的错误也不大。然而成年人就不一样了,成年了,懂事了,就应该懂得所在的社会环境的有关行为规范,从而选择一种最佳行为方式。
篇8: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五节原文翻译
作者:佚名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注释
1.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这里用为吃食之意。
2.啜:《墨子·节用中》:“饮于土塯,啜于土形。”《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文》:“啜,尝也。”这里用为饮、喝之意。
★ ?五节祝福语
★ 学奕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原文翻译及解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付嘱第四节的原文及翻译2024-01-09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2022-11-20
舍本逐末的意思是什么_舍本逐末的历史典故2022-07-10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学生演讲稿2022-08-17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2023-12-24
《渔父》原文及翻译2023-08-01
孟子名人名言2022-12-27
传统名言警句2022-04-30
吴澄传原文和翻译2023-12-15
诗经《长发》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