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共11篇)由网友“西北有高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 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
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
又一季雨,可惜异地的窗台,只剩下她一个人在看。她在大学的时光里,而他在军营。一开始的入随,她与他一样,在体验着军营的生活。
大学生活的伊始,是军训的帷幕。湛蓝的天空之下,黄色的土地之上,青春的校园之中,是一个个身着庄严军衣,脸上洋溢着稚嫩的孩子。
整齐的口号,参差的方队。教官扯着嗓子喊了几百遍,却永远也做不到标准的动作。天天踢着正步,喊着口号。来看戏的太阳,怎么也不肯退下。被晒红的小脸,直喊“好晒!好热!!好疼!!!”与教官们早已晒出的小麦色肌肤,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电影情节,若是故事发生在大学,定是少不了,军训时的一见钟情,或是狗血相遇。
可女孩的生活是现实,不是电影,更不是童话。军训时,她迷迷糊糊地站在队列里,等着教官来领人。被分到了:一营四排。这里没有高高帅帅的男生,也没有高壮帅的教官。两个教官都比较矮小偏瘦。这个小方队里的120人。男兵比女兵矮了一大截。也不愧是电子与艺术系的结合。最后一排女兵比教官还高。而女孩也恰好属于这最后一排里的一个。
既然没有电影里所以的`浪漫情节,这个故事,自然也不是以爱情的粉色为主。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一种军营体会。
还记得初见时,两个教官就以微笑待人。与其说是教官,就倒不如说是哥哥更为合适。两位教官都大我们5岁这样。我们在学习军人的精神。教官们在学习怎样与自己带的兵相处。第一天晚上,教官问他们
“你们想学什么呀?我们教你们”
“报告教官,我想学防身术,还有擒拿术”女孩立即举手站起来说道
“哇~哦!!!”男兵们被这女汉子似的回答,开始起哄
“这个现在不行,得先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学完,有机会再教。”一个教官这么回答。
另一个教官有补充说“你们把任务学完就军训结束了,好了下面来几个同学表演几个节目吧”而后便好几个同学站在中间,唱歌。玩得很开心。军训依旧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直到军训结束,教官也没教女孩当初想学的防身术。
没有特别的故事,只是依稀还记得当时要选标兵。女孩也成为了其中的备选者。整个晚上的训练,其他同学在训练,她在练。其他同学在休息的时候,她还在练。教官让她去休息,她还是执意要练。拉都拉不动。她跟教官说“我不想半途而废,努力后才肯认输,不然我不会认输”可是由于女孩身体协调性不好。最终退出了标兵的训练。也许是她那不服输的劲儿吧。而后就被教官封为“女兵班长”了。而另一位男兵班长是,已有三年军龄的空兵。这次的标兵就是那位空兵还有另一位漂亮女孩。
军训期间最记忆深刻的事是,由于他们连续学了几天的正步,直到营长无意间下来检查,发现学得不好。被女孩私底下调皮叫着“呜呼教官”的两位教官在训完全部同学后,也让同学们给他们写了建议信。
从那以后,吴教官和胡教官都了解同学们心底想的什么。训练时也更加“体恤民情'。总是让女兵背对太阳,安慰男兵说要学会让女孩们。总会到同学们到阴凉处休息。唱军歌的时候,是由吴教官一句一句教的。虽然没有专业歌手的好听。但是从他口中唱出来,总带着沧桑与深情。也许那就是军人与平常人的不同之处。这也是再好再专业的歌手,都学不来的军人精神。以及对军队那最真挚的情感。
大学里的军训,最值得回忆的不是训练时学了什么。而是在休息时。与陌生同学,从陌生人到相识,一起哭,一起哭。一起偷懒,一起挨罚。那时候的集体意识真的很强。平时休息的时光里,同学们都偷偷拿出禁止带着的手机,相互拍照,留下最珍贵的那一瞬。
吴教官总爱板着脸。而胡教官就相反,整体笑嘻嘻,一休息就走着跟同学们闲聊讲他真正的军营生活。后来加了教官的微信才发现。两位教官对于军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两个都想通过当兵,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期两周的军训很快就结束了。人都是感情动物,尽管只有两周的时间,也足以留下不舍。教官要离开的那天早上。大家聚在旧饭门前一起拍了一张合影。此次结束了军训。同学们要开始他们大学的课堂生活,而两位教官也将要退伍。
后来,吴教官当上了特警,而胡教官找了一份工作,当了售楼经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两位教官同样选择了当兵,但也不一样地选择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再后来,女孩问了两位教官两个问题。
“吴/胡教官,你当初去当兵的初衷是什么?”
“改变自己的命运,锻炼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
“那你当兵收获了什么?还有在军队的感受?”
“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学会更加孝敬父母,为人处世。军营里的战友之情,比亲兄弟还亲。更加爱我们的祖国,中国很伟大”
两位教官的回答都将近一致。我们不是军人,无法感受到真正军营里,与战友的那份情感。以及那些军人精神。对于国家的情感,我们都不及军人的深。或许这两位教官,不是特别出众,特别有功绩的军人。但是却让我们看到军人最平凡的模样。
女孩或许不是一个优秀的学员,但却也努力过。体会过他在军营里的生活。一点点也好。相思的人。总是有情难断。高中呵护她的那个男孩。如今依旧在军营里。而女孩却早已与他是去联系、或许军训过后,便慢慢将那段时光变成回忆。
两位教官也好,女孩以及其他同学们也罢。军训的短暂相遇,相识,相处后。都字彼此的青春里力画下一笔。或许很深,或许很浅。物是人已非。吉珠,一直都在。只是届的教官和同学们都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上。
吴教官,胡教官,还记得吗? 这一笺军绿墨,是当初女孩承诺要为你们写下的。只是回忆太撩人。时隔那么久,才还。
篇2:只是情怀而已散文
只是情怀而已散文
文凌木
曾几何时,是谁在成长的臂弯,欢歌笑语。
曾几何时,是谁大手牵着小手,行走在蓊郁的小道山径。偶尔从乱草中钻出一些生灵,也会说别怕。
曾几何时,是谁坐在田垅上,看着父母手执荷锄,在地里翻土、播种。
曾几何时,又是谁顶着艳阳秋风,爬在树上采摘熟透的香果。 即使碰到一些虫子,也是脸无惧色。
岁月流逝,年华匆匆。在成长的乡间原野走过十几个春秋后,我们逐渐与故乡的那一寸土,那一抹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我是一个在闲暇时,喜欢涂涂写写的人,也爱沉浸于网络文字的惊涛骇浪中。只是当我们走出金风玉露的港湾,转身回眸,跳跃在素纸上的只是心中的一种情怀而已。
不知是现实的迷离,还是梦醒初上。当西风阵阵拂起夏天的最后一叠罗裙,秋的步履便渐渐的迈进了季节的门槛。遥望辽阔的天空,蔚蓝的色彩将整个心也涂抹成了醉心的蓝。猛然间才发现,那些藏在心底返璞归真的情怀,却只是一种情怀。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渴望山水之乐,向往田园风情,于是也在一路追逐这样的风雅。
(一)
多少人的笔下,描绘出了一幅静谧、安闲、无陈杂、无世俗的画卷。青山绿水,云雾升腾,鸟语清宁,蝶翅旋舞。我渴望有一天,我能放下一切,带上心中的欢喜,走进莽莽苍山隐居。山中有一木屋,屋旁清泉叮咚,碧竹生烟,门前一条幽径小道蜿蜒绵长,伸向云林深处的古刹。而我则是木屋的`主人,可以与书、与琴、与笔、与茶谈心。走出屋外,可以与花、与草、与树亦或是与飞旋来的鸟儿、昆虫,与一切有灵性的生物进行对谈、欢歌。
我可以伴着清晨的阳光雨露,穿着素衣布鞋,提一只竹篮,采撷路旁的鲜花绿草,走进深山古刹,唱一夜梵音,听一曲晨钟暮鼓。我可以枕着月光看书、写字,听着泉音,弹琴赋曲。做一世隐世女子,不喜、不悲、不惊、不扰,一世平淡,纤尘不染。
(二)
又有多少人的笔下,书写了一卷与世无争,风光独好的世外桃源。就如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可以守着父母辛苦搭建起来的土墙瓦房,守着几亩能够生长粮食的土地。伴着晨曦的升起日出而作,跟着夜色的降临日落而息。全身沾染着乡间的色调,呼吸略带着泥土的气息。将自己一生的年华送给山中岁月,也将自己一生的追逐埋葬于土地。
我可以采摘清晨的蔬菜瓜果,在寥寥炊烟的笑语中,做一顿粗茶淡饭。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一同享受田园的风情。我可以砍柴、剁猪草,养着鸡鸭牛羊,做一世文人笔下乡野村姑的倩影。
可事实呢?行么?
如若我真的独居山中,有书、有琴、有茶作伴,我是否能耐住山中的寂寞与孤独,又能否真的不向往山外的繁华?我的吃穿住行又从何而来?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生存问题,将围绕着心绪,需要解决。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如何避群而居?
如若真的给我几亩田地,耕种。我又如何耐得住乡野环境的清苦?我真的能像父母那样,顶着烈日在地里挖番薯、掰玉米?我能像父母那样精打细算着,什么蔬菜瓜果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成熟,才能卖到更好的价钱?亦或是农忙时节,顶着斗蓬蓑笠在灌满水的田里插秧?……事实证明,我是不行的。
我是在乡间原野长大的孩子,裹着泥土的味道,穿着乡野的裙摆。可是在岁月的缝隙里,在四季的轮回中,我已走失在了都市的荒原里。
如果有一天我说,我要回到乡下生活,那肯定是骗人的。乡间的风土人情固然美丽,可我受不了乱七八糟的蚊虫叮咬。如若在山径小道散步,一条蛇突然从草丛中钻出来,足以吓得我手握冷汗颤抖。甚至下雨天,在路旁看见动弹的蚯蚓,都让我感到毛骨悚然。当然,在父母的娇惯下,我更承受不了地里活儿的劳累等等等等。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那些笔下所描绘出来的山水风光、田园风情,只不过是我们在繁华都市的生活中,百无聊赖滋生出的一种情怀,仅此而已。
而穿梭在那大山深处,肩挑背磨、耕种、收获的人,依旧是我们的祖辈、父母。
篇3:乡土走笔散文
乡土走笔散文
苍耳草
它似乎生来就注定要孤独一生。没有人喜欢它,尽管它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杂草,猪不愿理它,牛不愿理它,羊有时把鼻子凑近它,也只是闻了闻,就转身走开了。孩子们也不愿意接近它。它长相丑陋,叶子很大,有点像猪耳朵,却呈三角状,所以又不像猪耳朵。开的花也不好看,结的果也不能吃,果实还带着刺。和它一起生活在路边,沟旁,荒野的狗尾草、牛筋草、黄蒿、刺儿菜、小蓬草,也不爱搭理它。
每到夏秋时节,从田地回到家里,裤脚上,鞋子上常常沾着几棵苍耳子,像一个个缩成一团的绿色的小刺猬。有时,不知去哪儿跑了一圈的狗的耳朵上也会带着几棵苍耳子回家。有时,羊的身上也有,牛的身上也有。苍耳子全身长着钩状的刺,要很小心地一个一个揪下来扔掉。苍耳子为什么要跟回家呢?没有谁去问它,问了它也不说。
有一天,我把苍耳子轻轻拿在手里,它并不用满身的刺来扎我,我看它的时候,它也看着我。那时我只是个孩子,看不懂它,就把它扔得远远的,也不在乎它如何看我。割草的时候遇见它,我偶尔也用手去摸摸它的叶子,叶子便很听话地柔软着。
直到有一天,有人到乡下来收购苍耳草,村子里的人才对它另眼相看,才知道苍耳草的茎、叶、种子和根都可以入药。不仅解毒止痛,还能治疗好多病。苍耳草全身都有毒,尤其是它的嫩叶和苍耳子毒性最大。若是食用过量,会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然而,随处可见的苍耳草,和村子里的人、畜共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并不曾听说它害过谁。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是这么想的。苍耳草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
菟丝子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这是李白诗中的一句。小时候我不懂它的意思,也没见过女萝草,倒是菟丝花,我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顾名思义,菟丝花是一种名叫菟丝子的植物开出的花。菟丝子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素,也不长叶子。黄色的茎纤细而柔软,能在茎上开花结果。花开白色,簇生。蒴果扁球形,黄褐色。每到秋季,田里的大豆开花的`时候,它就成片的寄生在那里,从大豆身上吸取营养。被它缠住的大豆,常常结不出果实。所以,它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名字叫豆寄生。
每到这个时节,母亲就会给我个大口袋,让我去豆地里解那菟丝子。这可是一件细活儿。菟丝子把大豆的茎叶缠得那么紧,要给五花大绑的大豆解开绳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真是想不通,豆秧这么多,长得又粗壮高大,怎么就斗不过那么小那么少又那么细的菟丝子,还要人来帮它的忙。
菟丝子黄亮亮的,摸在手里很柔软,像一根根黄丝线。我把长一些的菟丝子挽上结,松松地套在手腕上,像手镯一样。白色的小花和圆形的蒴果就像手镯上的小铃铛,我觉得那些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戴的真手镯也比不上它漂亮。就这样,爱臭美的我把母亲的话,大豆的痛苦忘得一干二净。菟丝子大概知道我很喜欢它,不管戴多久,它也从不像缠住大豆那样把我的手腕勒得紧紧的。
大人们对寄生在豆地里的菟丝子,跟豆秧对菟丝子的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常常是,把一片菟丝子清理干净之后,过不了几天,它又长出好多来,又像往常那样缠住豆秧。菟丝多的时候,也只好忍痛割爱,连同菟丝带着豆秧一起割回家喂羊。母亲说,解菟丝的时候,地上掉的也要拾干净,哪怕是掉一点点,它也能长出一大片来。我不信,就背着母亲试了试,故意扔一丁点儿在别处,没想到结果真是这样。不过,我可没敢告诉母亲。有时,扔些在路边的草丛里,没过几天,菟丝子就在那草丛里织出一片金黄色的大网来。那些草就像被网住的鱼。
如今的豆地里,再也看不到菟丝子了。它好像从人间消失了一样。现在的女人,都学会了独立,也没有谁愿意像从前那样把自己比作菟丝花,有意要依附女萝草,去做那样的寄生物。
白茅
有人说,白茅为旱地恶性杂草。听到这句话,我很为白茅打抱不平。记得小时候,在路边、坡地、沟旁随处可见大片的白茅,它离庄稼这么近,我也不曾见它去祸害过庄稼。
白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状,叶长如矛,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每到春天,白茅发芽的时候,沟沟坡坡犹如绿波上漂浮着点点白花,这是茅草处于花苞时期萌出的花穗,也叫谷荻。刚刚长出的谷荻又白又鲜嫩,吃起来甜丝丝的。提谷荻就成了我们儿时的乐趣。我们常常在长满白茅的坡地里奔跑嬉戏,有时在一起比赛看谁提得谷荻多。我们一边提一边唱“提谷荻提谷荻,你不出来,我扒你皮”。提着满满的一把,就坐在沟旁分着吃,吃完了再提。过些日子,谷荻长大了,变得毛茸茸的,就不能吃了。一束一束地扎起来,拿回家插进空瓶子里,也很好看。
谷荻不能吃的时候,我们就挖白茅的根。白茅的根上有长短不一的节,用水洗洗,除去最外面的一层白色的皮,放进嘴里咀嚼,也是甘甜可口。常有大人挖茅根回家用水煎熬,说是清热解毒,能治感冒咳嗽。
古人对白茅情有独钟。时珍曰:“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
在古代,白茅不仅可以治病,用来祭祀,编制蓑衣,搭建茅屋,还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诗经》《小雅·白华》的第一句写到“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以菅草与白茅相束,来表示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是男子用白茅包裹野鹿作为爱情的礼物,送给心中的恋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再也没有谁会用白茅包裹礼物送给所爱的人。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巧克力,名牌服饰。随着白茅的消失,我们也只能去《诗经》里感受那份自然,纯朴的感情了。
篇4:乡土仍在散文
乡土仍在散文
不经意间,耳边流淌出Beyond乐队的《大地》——
在那些苍翠的路上
历遍了多少创伤
在那张苍老的面上
亦记载了风霜
秋风秋雨的度日
是青春少年时
迫不得已的话别 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是啊,多少次,遥远的故乡从睡梦中映入眼帘,镶嵌在墙缝里那些厚厚的尘埃散发出弥久的眷恋,蓦然回首,她已人物皆非。是我们离开了太久,还是故乡的变化太大?她的记忆让人触不可及。
一种回不到故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心里久久徜徉。如果那些年未曾离去,任岁月的雕琢,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不会变得陌生。即使在时间的漩涡里旋转,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缝隙里追赶后,我们也还是我们自己。
或许不是我丢了故乡,而是故乡丢下了我。
当回到故乡的.时候,我又难以承受她的变迁,因为我不可以虔诚地叫她一声故乡,再回不到那个温情的故乡,再也回不到那个热闹的故乡,再也回领略不到故乡的芳香。是我们走得太远,还是我们迷失了回乡的路?那个记忆深处的村庄,或许在村口无数次地寻找或守候,苦苦寻觅那个曾经迷路的孩子。
我们在内心深处一次次期待与守候,最后相遇,在现实中却渐行渐远,或南辕北辙。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这句诗词,让我无数次梦牵魂绕、辗转反侧。小时候认为出生的地方便是故乡,长大后豁然有亲人的地方便是故乡,因为故乡牵连着生命最初的情愫。而今,我们习惯了在人潮人涌中漂泊,即使我的心已经回到了故乡,身体也在城里琢磨房贷……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城市,难扎根,踌躇之情澎湃不息。这或许是“城客们”的必经之路。我们无数次的匆忙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里的月光总是又圆又亮,而我们却溢满了“城愁”。
故乡是身体里沉寂不变的一块净地,记忆着人世对一个新来者的所有给予。如今现实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心灵深处那个故乡,也回不去。“既来之则安之”,正如诗人所说: “大家写的诗,都在满天飞,谁沉下来了,谁就领先了。”如此看来,耕耘文字、扎根城里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离乡几十年后,现在又回到故乡的老人打量了故乡的变化后不禁感慨:“故乡不在了,乡土还在。”是的,即使我们丢掉了故乡,乡土也仍在。
篇5:乡土轶事散文
乡土轶事散文
从前乡村的修缸补甏、钉碗、补锅、染头绳,如今想起来,倒也令人回味,显得古色古香,可惜已无处觅踪了。
昔日农家,缸、甏和瓮头必不可少,水缸家家必备。绍兴甏口小肚大,农家用来装米酒装粮食和腌腊。瓮头用来腌咸菜,哪家都有十几二十只。缸甏和瓮头一旦开裂,农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于是只要修缸补甏一来,大家按先后次序排队等候修理。修缸补甏用的必备工具是一把榔头,一个冲头,还有用来固定的铁搭,铁搭大小不一,匠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匠人坐定,先将待补的缸甏瓮头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就在裂缝两边对称凿洞眼。那活也要技巧,用力太小凿不进,用力过猛易将缸甏敲碎。只见匠人不紧不慢,功夫下在手腕上,麻利地凿好洞眼,然后将铁搭两脚穿过固定,收费是根居活计多少,一般比较适中,农人完全可以承受,人们小心翼翼将修补好的缸甏拿回继续使用。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碗破了也能修,这也是事实。钉碗的工序和修缸补甏差不多,但瓷器比陶器坚硬的多,缸甏显得又点粗笨,而碗却比较精细,钉碗也真是一门传家绝技,一般人难以胜任。从前,乡村的日子非常艰难,农人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连一只破碗也舍不得扔,摔碎了的'当然例外。钉碗人进村一吆喝,老人就会将破损的饭碗捧出来,让钉碗人修补,只要饭碗一片不少,技艺高的能将其修钉成原样。只有裂缝的碗修起来要简单些,匠人用金刚钻顺裂缝对称打孔,用铜质碗钉将裂缝固定牢即可。若将破碗拼凑起来,工艺比较复杂,但也难不倒艺高的钉碗人,碗钉就跟修缸补甏用的铁搭子式样差不多,就是小巧得多。
昔日农家都是柴灶,烧菜做饭都用铁锅,铁锅破了也能补。补锅匠一来,谁家有破锅都会去补。补锅匠一坐下来,村民们随即帮他架风箱生炉子,小炉子里放一只坩锅,先将铁块熔成火红的铁水,再将铁锅上的洞眼敲大些并打掉毛刺,然后根据洞眼大小,用耐高温的小勺子小心地从坩锅中舀出适量铁水,匠人两手拿两块耐高温的家什,一手从背面堵住洞眼,将铁水倒在锅洞上,迅速将湿透的耐高温什物往铁水上一按,火红的铁水瞬间便成一个黑色的铁疙瘩,牢牢地堵在了锅子的破洞上。稍等,匠人用凉水将所补处冷却,然后用挫刀打光,锅子又能继续使用了。只是锅里略微鼓起了一些包,烧菜做饭不能使劲地铲锅了。
染头绳也很有意思,昔日乡村里靠染头绳谋生的也不在少数。所谓头绳,就是农家将剪下的羊毛漂洗后,自家用纺车纺出的毛线。记忆里,外婆村上有个叫仁宝的染头绳佬,他30多岁,高高的身材,脸上及一只眼皮被烫伤过,落下了一片疤痕。只要染头绳的仁宝一进村,村妇们都会上前凑热闹,只见他放下肩挑的行灶,架风箱生火,火生好后,行灶上放只大铁锅,将锅里的水烧开,谁家头绳要染什么色,就放什么颜料,红黄青蓝紫黑都有。先将颜料在锅中搅匀,再将一扎扎头绳分别放在颜料水中烧煮,直至将头绳染透,然后捞起在河里漂清,付工钱后各自拿回家晾晒。仁宝染头绳,在当地出了名,母亲每次带我去外婆家,都要问声仁宝在不在,因仁宝与外婆家刚好是邻居。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仁宝,由于年代久远,他大概与染头绳一样早已消失了。
篇6: 乡土茶散文
乡土茶散文
在江南,人们爱喝乡土茶。从前一到夏天,俭朴的农人们便就地取材,用乡土茶消暑解渴。初夏割麦季节,天气炎热,乡间农人喜欢肩挑手提乡土茶,并带上几只大碗当茶杯,将茶水放在田边地头,劳作之余口干舌燥之时,喝上两碗茶,顿觉神清气爽,止渴解暑。暑伏天里,农人家家户户更离不开乡土茶了,上午早早地冲泡上一大缸盆茶,待茶放凉后,在暑气蒸腾的下午,劳作之余喝上一碗乡土凉茶,清香沁人心脾,让人暑气顿消,感觉清凉舒适,浑身气力倍增。农家常喝的乡土茶有:
野薄荷茶。野薄荷生在房前屋后,田头溪边,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叶椭圆,茎紫红,味清凉。将野薄荷摘下洗净,放在容器中,将开水冲入,片刻即成清凉的薄荷茶。
金银花茶。金银花是多年生攀绕植物,生在河边山野的灌木丛中,攀绕在灌木树上,可作观赏盆景。初夏开花,一根金银藤上能同时开出黄白两种花,金银花故此得名。将盛开的金银花摘下泡茶最佳。金银花是有季节性的,可将其摘下晒干备用。当年生的新金银藤也能入茶,还可以将花和藤一起泡茶。
鲜竹叶茶。从前在乡间,人们信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规矩,乡村里竹园很多。将当年生的新竹叶采下洗净,放入容器中,冲入开水即成鲜竹叶茶,茶色清绿,入口甘冽。
大麦茶。将当年收的新大麦炒熟炒黄别炒焦,用纱布包好,放入茶桶冲入开水,约一刻钟即成可口的大麦茶。
半夏茶。半夏是一种草本植物,在乡间人称野棒槌,因半夏花状如旧时洗衣用的棒槌,故此得名。采下半夏花洗净,冲入开水即成半夏茶。半夏开花有季节性,采多了用不完可晒干备用。在如今乡间,半夏已灭绝了。
豆皮茶。青蚕豆剥豆瓣后,人们都舍不得将豆皮扔掉,豆皮晒干后积攒着泡茶喝。洗净干豆皮,冲入开水,稍等片刻便成清香的豆皮茶。
野蔷薇茶。仲春季节,农人在河边采集野蔷薇花,半绽放的花蕾最佳,将其晒干备用。夏日里,将干花泡茶,那野蔷薇茶色香味俱佳,是难得一品的`好茶。
野菊花茶。野菊花乡间随处可见,秋日里农人们采集野菊花,将野菊花晒干后自制药枕,另外再留点来年夏天泡茶喝,野菊花茶可谓乡土茶中的佼佼者。
美丽的江南风调雨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乡土茶取材容易,用之不竭,可谓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茶。乡土茶滋润了江南农人的心田,喝了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篇7: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什么是乡土散文,乡土散文该怎么写?很多的评论家从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从事散文写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
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乡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迹象,可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乡土散文的生存现状和前景,不必过于悲观,纵览当下的乡土散文,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实上,有着漫长历史和悠久传统的乡土散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该怎么展开它的叙述?究竟该写什么,怎么写,写了有没有意义?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土散文的立足点,写山水,写村寨,写人情,写乡情,写亲情,写绿树,写青草,写庄稼,写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有鼻子有眼,一写就能娓娓道来。这酣畅淋漓的写法,让我们确实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间,不仅有了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那么一点隐隐绰绰的魂魄,于字里行间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涌动着浓浓的留恋和淡淡的乡愁,很柔和,很细腻,很温暖,很质朴,有局部的精细,也有整体的豁达。读起来像酒一样让人醉,极像漫步在落着细雨的江南。
乡土散文也是区域散文,区域的独特凭着这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理应得到在别处不可预见的效果,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但后来走出去的人,他们或许更具代表性,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两种变化或许更具说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学创作以及一切艺术创作,都缺少不得反观生活这一环节。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说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忠实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生活摆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舞台里去打量和审视,并对此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这是乡土散文的视野问题。
乡土散文语言表述独树一帜。土生土长的语言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拒绝拿来主义,不能全篇都是土话。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话而把文章写得相当漂亮,与之相匹配的语言也应该是越朴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动人。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优美的湘西风情画。
乡土散文的写作,应该向沈从文、黄永玉、彭学明等大家们学习。他们写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写到了故乡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现的是故乡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故乡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乡人安贫乐道的生存哲学;叙述的是故乡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们对故乡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经济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通过他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来展示故乡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使他们的散文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证明他们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真正的乡土散文,是让我们在阅读之时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体会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咀不尽嚼不烂的韵味,那种隐忍、宽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剧性的乡土精神。这就需要作家本人对乡土生活有着切肤般痛楚的体验,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着见微知著的思考。写起来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没有一句一字是多余的。通过叙述,把乡土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艰辛的幸福与难以抑制的痛苦,当然也可以表现迥异于城市喧闹的自然宁静。写出乡土散文的沟壑与裂纹,写出乡土散文的挣扎与抗拒,写出乡土散文的希冀与憧憬。
写乡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钻死胡同一钻到底,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写别人不可能写的,认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叙述方法和创作风格,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要写好乡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读著名散文作家彭学明在《X》发表的一篇批评文章,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彭学明的观点指出很多散文不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说假,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我是一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乡里人,乡下有我的乡里乡亲,当年从乡里走出来的时候,乡亲们一再对我说,走出了乡下别忘你的根永远在这里。这些年来,因为乡情的萌动,让我也来学写乡土散文,就写我熟悉的,我体验的,我感受的,我参与的,我回味的,我经历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写我的乡里乡亲豁达质朴大度的情怀,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来叙述乡亲们的激情如火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对于他们的真善美的赞颂,字里行间倾注着我的真情实感。
这就是我对乡土散文的几点感悟!
篇8:乡土情散文
乡土情散文
听朋友说起,离老家很近的渤海滩有一片原生态的柽柳林,景色如何如何的辽阔迷人,心思一下子就动了,老家,景色,都是一种难抵的诱惑。那片土地,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掩埋着匆匆流逝的岁月,播种着太多太多的乡愁,有着让我撕扯不断的亲。
在一个晴天朗日的下午,约了朋友一同驱车前往柽柳林,心里充盈着一种回家的激动。车子行驶在回家的路上,美丽的秋景扑面而来,只是难以找到记忆里的痕迹,让回家的亲切里掺杂了许多的陌生。我一直透过车窗向外看着,默念着路标上一晃而过的每一个村名,那些名字才是我心底里的熟悉。途中经过我们原先的乡镇驻地,只见街道两旁盖起一座座的小楼,鳞次栉比的商铺在演绎着乡村繁华。小镇不再是原先的模样了,只有那些被海风吹成黑红色的脸庞,还保留着我记忆里的颜色。
一块路标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我们村的名字——郭家庄。湛蓝的牌子上雪白的箭头向东指着,是啊,只要我们的车子向东拐个弯,沿着这个箭头指向,八里的路程一会儿就能驶到村口了。触景能生情,满满的情感再触景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冲动,那个村子在召唤着我,忍不住喃喃地说:“真想回村子看看了。”
朋友玩笑着接了一句:“人家村子不想你。”虽是玩笑话,还是让我哽咽了一下,没有再答话。叶子对根的.情感,就那么真真切切地在心里涌动着,有一种热蒙住了眼睛。多年前,父母已经搬到身边,老屋也成了别人的家。老家没有了父母热切的期盼,就没有了脚步的牵引,这条路就渐渐地疏远了,只有这份爱,随着年龄增长在心中沉积得越来越厚重。
车子行驶过一方一方的虾池,大片大片的制盐场地,经过七拐八弯的颠簸,那片柽柳林终于出现在眼前。登上观景台,视野顿时开阔,那一望无际的绿啊,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着,就那么连绵不断地延伸出去,延伸出去,任你怎么望,都望不到尽头。高低不一的柽柳,就像涌动着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浮动着,有着大海般的波澜壮阔。吹着干净清爽的秋风,目光行驶在林海之上,一声欢呼,张开双臂拥抱着柽柳林的辽阔。
天然生长的柽柳形态各异,有着原生态的美。秋天使柽柳的色彩变得丰富:褐黄、黄、黄绿、绿、墨绿,恰到好处地镶嵌着,就像是大自然精心描绘的一幅油画,错乱有致中美得让人心醉。行走在曲曲折折的林间小路,蓝天白云下享受着画中游,拍张照吧,把自己融合进这片迷人的柽柳林,也把这片迷人的柽柳林带回自己的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父母看到这片茂密生长的林海。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块土地,我的父母对这里却不陌生。这块土地上有着父辈们太多的汗水,也记录着父辈们太多的艰辛。
在那个衣食不保的年代,烧柴也是很拮据的问题,生产队里的麦秸、玉米秸、高粱秸,豆秸喂饱了那些牛啊,马啊,骡子啊,驴啊,所剩下的分配到每家每户里,根本不够一个家庭一年中生火做饭的需用。任何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野外只要看到能烧的,都会捡回家。每年冬天来临之前,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储存过冬的柴火。我记得,父亲每年秋天都要到十多里以外的外滩割拾野生的卤蓬草和柽柳。
我家里的运输工具是一辆木头手推车,独轮的,轮子是钢圈辐条橡胶胎的那种。在两个推把上栓着一根很结实的宽布带子,是母亲用手缝制的,父亲推车的时候可以顺着胳膊搭在肩上,以减轻胳膊的负重。每次拾草前,父亲要在车的外框上用四根木棍做成一个大的框架,用以承载更多的草。
我们的村子离渤海湾二十里地,咸咸的海风常年吹拂,村子里的人被吹成一个颜色,黝黑中透着紫红。地下的卤水导致我们的庄稼地就像得了皮肤病,一洼一洼的盐碱地不长庄稼而裸露着。海岸以南七八里都是荒滩,零星地生长着一些柽柳和碱蓬草。每到秋天,附近的村民就来这里砍伐收获。像我们这样较远的村子,只能到附近村民不愿意去的偏僻难走的地方,沙质的土地上,一车沉甸甸的柽柳和碱蓬草,推回家需要很多的体力,去拾草的都是家里的青壮年。
我从来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时间出发的,在我睡醒的时候,母亲会告我父亲去拾草了。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父亲推着车子在荒滩到处寻找并收割的艰辛,只是看见母亲在这一天里进进出出无心做事,时时关注着天气和风向,每每有风起,有云过,母亲就焦急起来。到了傍晚,母亲就会匆匆离开家,去迎接归来的父亲。那是我最恐惧的时候,看着天慢慢黑下来,我和弟弟就不敢呆在屋里。我家的屋门是两层的,我将里面的门锁了,然后领着弟弟倚在里面的门上,用外面的门挡着我们,让弟弟站里面,我站在外面,直到父母回来。有时候,父母回来的晚,我们就这样挤着睡着了。
那年,母亲还给大家留下过“念语”。拾草的人都是五六个人结伴而行,满满一车草堆得挡住了推车人的脸,使他只能看见脚下的路而看不到路边的人,路边的人也看不到推车的人。黑暗中,母亲每看到一队人路过,就会大声咳嗽,如果父亲在里面,就会喊她一声。那一次,父亲回来的太晚,母亲顺着路线去迎他,看到一队队的人都走过去了,也没见到父亲,后面的车队越来越稀少,母亲着急了,再看见有人过来,就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走过的人都回答说:“不清楚。”
深夜了,母亲更是着急,再看见车队,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当父亲的那个车队到来时,母亲并不知晓,还是挨个问,问到父亲时,父亲回答:“来了。”
母亲一下子就哭了:“怎么才回来啊!”
想想挺佩服母亲的,一个女人家那么晚了站在荒郊野外,心里惦记着自己的丈夫,完全忘记了害怕。听到母亲喊父亲同志,一队人都笑了。从那以后,村里的那些小叔子和母亲开玩笑,就模仿着她的声音喊:“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荒芜的北海滩,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滨海生态园。想象父母看完照片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母亲肯定会欣慰地说:“都过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没人去拾草了,可不就长成树林了嘛。”
往回走的路上,有几只鸟一直随着车子飞翔,刚开始还以为是海鸟,我趴在车窗上细看,原来是五六只喜鹊。喜鹊报喜,这片土地终于笑逐颜开了。
篇9: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
故乡是孩子们的乐土
对大多数人来说,家乡是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地方,那儿有他们游戏的街道和广场,那条上学的路可是和其他孩子建立最初的友谊和产生朦胧恋情的见证地啊,还有那拐角处的商店,当然还有父母的家,或许还有爷爷或外婆的家。
恰恰是在所谓全球化的'今天,孩子们更需要某个地方是他们家乡的那种感觉。“我是从那儿来的,我在那儿长大,”他们今后会这么说。这个地方他们会永远与自己的童年联系在一起。他们童年时在那儿经历得越多,对家乡的情感就越强烈,越是融入当地的公众生活——邻居、朋友、节日、喜庆活动和民间习俗。
参与公众生活
在四季的交替中,民俗对孩子因他们的家庭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所在地区的活动而具有程度不同的意义。习俗的规模是次要的,因为在大都市里,每个城区都独立地开展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人们只需牢记的是:“我们生活在这儿,这儿是我们孩子的故乡。”
和您的孩子一起到家乡的周围走走看看,您们会遇到许多有趣的地方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和您的孩子一起追溯历史,看看你们生活的那个地方是怎样形成的,孩子会很感兴趣的。或许在您所在的地方有个地方博物馆,您的孩子可以在那儿寻寻觅觅,乐此不疲的。和您的孩子一起寻根究源,了解一下尤其在您家乡得以保持的传统。当地有些什么节庆日子,什么风俗习惯?人们是怎样庆祝狂欢节,复活节,收获感恩节和教堂落成仪式的?
您研究一下,您家乡的景色在几百年来对当地人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哪些特别的习惯或特点与气候有着关连?
让您的孩子说当地方言,这也能将孩子与家乡和当地民众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也不会妨碍他们说流利的标准国语。
让您的孩子参加神甫在教区组织的活动,你们父母自己是否信教这无关紧要。不论您的孩子是否一起去参加露营或是参加童声合唱团,或是参加戏剧演出,还是一起去帮着收集旧衣服和做手工劳动,神甫和堂区社会福利女执事,他们都不会强迫您和您的孩子加入教会的。
参加各种团队
孩子们精力充沛,而且特别好奇。他们喜欢用手去摸一摸,看一看,去惊奇、去创造、去改变。他们喜欢与居住区的其他孩子在争斗中比试力量,与他们较量一番。然后他们似乎从成年人的优越感中得到恢复,这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成为一个团队的成员迎合了他们最初的也是与年龄相仿的需求。
这儿没有谈及芭蕾和花样滑冰,因为这类单项运动一则对身体并非没有危险,二则它们恰恰不会促进社会交往。更为合适的是在团队中的运动,如踢足球、游泳、徒步旅行和其他一些消耗大量体力的活动。这并不意味着非参加一个协会不可,当地的救火队和技术救济机构经常为孩子们提供类似的业余时间的运动。您去当地管理部门、牧师那儿或是去青年福利局咨询一下,适合您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有些什么协会。
篇10:不只是情怀散文
不只是情怀散文
林泓,来自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在去年,她是数计院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新闻组的一名组员,今年她接过了新闻组组长的“大旗”。
首先是因为情怀
原本,林泓并不打算参加今年的三下乡。而在今年三下乡队伍招募队员时,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的好几个老干都十分希望林泓能够再次参与,但她坦白,答应“二次下乡”的那一瞬间是因为邹格。邹格是今年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的队长,她俩都是红土情缘的队员,头对头就寝,肩并肩作战。下乡之后,她们又一同投入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的志愿服务。几番交集,她们成为了彼此珍惜的朋友。与邹格的交情,以及对这支队伍的感情,让林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再次下乡。
“我觉得三下乡一开始就是公益志愿活动,只是在这个时代,三下乡在很多时候变成了表现成就的载体,为了获奖,而忘了初衷,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只是,当我投入到三下乡时,我还是想要为队伍做贡献,还是想为队伍做出好成绩,哪怕再苦再累……参与了,就要尽心尽力,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朋友,长了见识。”
林泓说这番话的时候,神情和语气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她明白三下乡所带着的一部分功利性,也明白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一方面她也想要为了队伍的荣誉感,踮起脚尖尽力去够。
但其实,初衷和队伍的荣誉感对她而言不分轻重,她会用心去爱那群孩子,同样地她也会努力为队伍做贡献。这并不是鱼和熊掌,这应该是可散可聚可相伴同行的微风和细雨。
很多人或许觉得,人文学院的同学不好好利用本院大好的宣传优势,去参加外院的队伍好傻,辛辛苦苦却也得不到什么具体的奖励。
“但我是心甘情愿的,没考虑太多利与弊,来了就要付出努力,今年也是如此。”
这大概就是一种只能用“情怀”一词来笼统概括的感情吧,谁拥有谁就能够懂得。
念念不忘的两个眼神
去年让林泓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名叫嘉容的小女孩,以及被她称为刘老师的下乡小伙伴的眼神。
嘉容是海棠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家里贫穷,又有很多兄弟姐妹,平时是患有眼疾的年迈奶奶照顾着他们。所以,嘉容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身体发育缓慢,并且可能因为贫穷,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她有语言障碍,至今不会说,也不怎么能听得懂普通话。
林泓说:“她很纯粹……”
她在极力地寻找合适的词语去描绘那个纯粹的让人怜惜的'孩子:“她目光中充满了对关爱的渴望,又很胆怯,因为她有语言障碍,很难与人交流,而当别人对她好时,她都不敢相信……但是,去拥抱她的话,她不会拒绝。”
林泓找出了去年的照片,照片中的嘉容看起来很瘦小,皮肤偏黑,眼珠子黑亮的惊人,看起来怎么都不像是一个九岁孩子,感觉最多不过五六岁。
“你对她有什么祝福吗?”
“我只是希望她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成长。”
而林泓提到的刘老师,是来自其他学院的外校生,因为某些原因成为了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的一员。三下乡结束后,队伍返回岭南师范学院,刘老师受邀到湛江玩几天。
有一次,林泓和刘老师以及其他队员一起去海边露营,“结束离开时,我们在公车站边等车边聊天,有一刻我们都词穷安静了一会,我看到他,他也看到了我,他的眼神……”
她停顿了很久,才慢慢说:“很像是看知己,遇到了情投意合的朋友那种欢喜,但是因相聚有时,所以眼里又有了遗憾,和舍不得……不过,不知他是什么感受,也不知是不是我想太多了,但我愿意这样认为。”
高山有流水,伯牙有子期,林泓则有一群因红土而结下深深情缘的小伙伴,这大概就是她在三下乡期间收获的最宝贵的真情,那是一起捧着饭盒坐在门口一起嘻嘻哈哈地分吃鱼罐头之后凝聚的真情;那是你在水龙头那头洗衣服,我在这头洗头发之后凝聚的真情;那是在同一个教室里一同教孩子们唱歌之后凝聚的真情……
千言万语说不尽,然而最初只是因为他们彼此都是红土情缘的一份子。
“你觉得今年的三下乡如何?”
她很开心地笑着说:“今年我一定会瘦的!”
十几天的三下乡感受会有很多,会很重,而“会瘦”这个词看起来搞笑,实际上饱含了林泓一直以来说的——她会努力,会很努力。
在三下乡之前,上一届队长曾建议邹格(今年实践队队长)每一组的组长最好是本院的,容易沟通工作,但是邹格说:“我看能力。”
所以,今年新闻组组长就落到了外院的林泓身上,因为她有能力,有经验,有热情,也有情怀。
(撰稿/郑雪桃 摄影/郑雪桃 红土情缘社会实践队)
篇11:深冬情怀散文
深冬情怀散文
家乡的冬天深深,像一条永远探不到底的山洞。要把双手锁紧袖管,脑袋缩进脖领,任雪花肆无忌惮地钻进胡子里,谨慎地穿行在西北风刺耳的呼啸声中,踏着一步三滑的冰碴子,一直走啊走啊,不知道走了多久,走到天越来越黑,天越来越短,山路冻得更细,透过一波又一波的飞雪,才能依稀看到年的模样。
每年秋尽,我都会想起家乡的深冬。现在很多词语已经消失,比如深冬。现代人已经感受不到深冬的韵味,光棍节、感恩节、圣诞节,一个个从远处赶来的节日把冬天剁成了几截,满世界都在为节日喧闹,雪也似乎赶不上季节的趟儿了,好几个冬天都不见踪影。还没有品尝冬天的凛冽,还没有听到北风嘶吼,年,就已经笑盈盈地在招手了。冬天也结束了。
冬天还没有来临,家乡已经像打扫战场一样,把田野里的战利品纷纷收缴回家。母亲一大早就喊我们起来,推着一辆平车到棉花地里,让我们把那些还没有完全盛开亦或干硬的棉桃全部摘下来,用麻袋装起。中饭就在棉花地里,间种在棉田里的小麦刚冒出地皮一寸,我们在母亲的呵斥中安静地坐在陇上,啃着干粮喝着白水。天黑的时候,麻袋都装得结结实实,摞起像小山包。我在前面拉着,母亲在后面推着,都看不到彼此,只能听到母亲“慢着慢着”,一会一声。
一堆一堆的棉桃倒在一间朝阳的闲置的房子。紧接着我们会在第二天早上,用一种特制的农具拔掉好几亩的棉花杆。这真是出力的活儿,一棵接一棵小树一样,拔下来的棉花杆捆扎在一起,一车一车的运回去,堆放在山墙边,家家户户都有好大的一座。村子里顿时拥挤了很多,多余的空间也被这些棉花干、茄子干,棒子杆霸占了。父亲挖了一个深深的土窖,把满地的大白菜、大萝卜和胡萝卜,还有山药红薯分类地埋进地窖里,又分给邻里一些。母亲会在一个阳光暖暖的早晨,把一口大缸洗刷干净,把芥菜白菜搓成细丝,泡大一缸酸菜,小巷里都是“叮叮咚咚”泡菜的声音。
当父亲把田边干枯的树叶子点燃,一边用把子拢着,一边看着田野里还有没有未收拾的东西。冬天说来就来了,田野里正在上演空城计,忙活了一季的庄稼纷纷解甲归田,空空的树干像老班长守着凌乱的打扫后的战场。绿莹莹的麦苗好奇地看着雪花飘飘洒洒、前呼后拥奔赴这场静穆的约会。
家乡的冬天是安静的。
雪大约会连续三天,满世界都是洁白如绢,厚厚的绒绒的,已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田,随着地貌,勾勒出起起伏伏的曲线。原本丰富的旷野更加苍茫,视野里更加开阔。田间小路很久都没有脚印,偶尔会有不知名的动物蛇形的印痕。河水冰封,河面晶莹剔透,岸边干枯的柳枝不再栖息野鸭的叫声,河面冻住了跃动的鱼虾,万物归于宁静。
村子像童话一样,柴垛上、屋顶上、断壁处都顶着厚厚的积雪,树枝静静的,忍耐着被积雪压弯的痛。几只麻雀从远处飞来觅食,落在枣树上,撒下一阵飞雪。母亲轻轻扫出一块空地,撒一把小米,拉一根绳子,让我们躲在屋里,等贪吃的小鸟闯进埋伏圈,罩住它们烤了吃。
勤快的村民扫出几条小路。雪是冬的灵魂,安静地扶在墙上,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西北风的约会。气温骤降,暴露在外面的肌肤收缩到生疼,耳朵冻得变了颜色,走在室外,脚趾头和手指头肿了一样,不小心碰到冻硬的石块,更是钻心的痛。晚上躺在母亲烧热的炕上,听着窗外西北风的呼啸,像吹着哨子,又像千军万马疾驰而去,像汽笛,如狼嚎。西北风尽情狂舞,流连忘返,时而在旷野里疾奔,时而在村子上空盘旋,又间或在房前屋后逗留吟唱。白天时常听见西北风奔走呼号的怪声,晚上听它由远而近低吼呜咽又放声狂歌。狂飙的西北风是深冬的常客,它温柔的时候嗡嗡嘤嘤,怒吼的时候横扫千军,房顶似要掀翻了一样。
北风呼啸的夜里,上了年纪的人很难入睡,晚上常有邻居串门,守着一个火炉子,他五指分开罩在火上面,讲着一个个鬼狐故事,田野里时而穿来狼饿嚎的声音,落在安静的夜里,凄惨又有几分恐怖。特别是月光清冷的夜,好像每个断垣残壁后面都藏着一个鬼,我们很早便关了门。
家乡的深冬是休闲的。
村子里没有日历,仅有几家有闹表。所以没有时间观念,村里人不知道今夕何夕,有太阳的时候用手遮挡眼睛,就能估摸时几点,连下雪的日子也能估摸几成。村里子的人把冬天叫做“窝冬”。我就想起那些松鼠,蛇类,他们准备好足够的食粮,整个冬天安闲地休眠,少食多睡。家乡的深冬似乎也在休眠,白昼短,一日两餐。每天晚上,母亲都会端来一大筐子晒开的棉桃,有时候晚上是挫玉米,用一种特制的农具在玉米棒子上挫出一道道印子。一家人坐在四周剥着棉花或搓着玉米棒子,听大人东拉西扯,摘干净的棉桃的壳和玉米芯就直接倒在炉子里,鏊子上放上带壳的花生,或者切薄的红薯片。串门的邻居也围坐在一起,翻看着花生,顺手帮忙赶着农活。不一会满屋子都飘着花生的焦熟的香气,接过撩人食欲的烤花生,往往是顾不上烫手就剥开,放进嘴巴里咀嚼。
灯如豆,是那种一根细绳吊着孤零零的小灯泡。和家人在一起剥棉花、错玉米棒子,那样的时光常常在我记忆中闪烁,安详和静谧。屋内,大人们在拉着家常,炉子上烤着花生,或者馒头片,若时间尚早,炉膛里还会有烧红薯、烧土豆(我们叫山药蛋),烧的是柴草和玉米芯子,屋子里充斥着那种原始的纯粹的稼禾的清香。
说起烤红薯,我更是沉醉于那个香甜。每天放学,小手伸到炉子下面去摸。母亲总是挑选又细又长适度的`红薯和山药蛋,放在炉子下面。回家迟了,就埋在炉灰中,我们总能吃上焦香可口的烧红薯,跟如今大街上那种专门烧红薯完全不一样。村子里竖起的烟囱,漫出的烟都是烤红薯的味道。
太阳出来,南屋的三爷就会搬着小凳,早早坐在南墙根下,不一会,几个老人一字排开,女人头上裹着围巾,老汉带着各色帽子,慢条斯理地扯着八辈子老远的故事
做爆米花的老头也会适时地在村里的老槐树下,支架起那一套家伙,就有小孩端着一缸子玉米粒。村子里不时传来“砰砰”的声音,坐在南墙根下的老人就笑了,扭着头问:“今天至少崩了十锅棒子花了吧!”
买糖人的老人总是衣衫褴褛的样子,把自己那一套家伙什架在做爆米花的附近。琥珀色的一小团糖浆就能瞬间吹出糖人和动物,用竹签子插在最前面,奔驰的骏马和引吭高歌的雄鸡最拿手最扎眼。母亲拗不过我,给我买了一只骏马,我一边炫耀着,不时用嘴巴去舔舐马尾巴,回到家,马屁股后面已经光秃秃的,不再那么威风了。
我是长大才知道我们叫酸酸果的糖葫芦是山楂。卖酸酸果的老头总是把鲜红透亮的成色较好的糖葫芦插在最上头,一些色泽不鲜或者略有腐烂的插在最下面,透过鲜红的糖衣良莠依然可辨。母亲偶尔选择一毛钱两串的最便宜的糖葫芦给我们姐妹,而这样的待遇已经很让我们炫耀一番的了。
家乡的深冬是灵动的。
不要以为宁静的深冬是死寂,那些在冰雪上活动的生灵,给冰天雪地的田野带来不一样的风景。男人背着长枪,出没在银白色苍茫的天地间,只听得“砰”一声,有可能是一只出来觅食的野狼、野兔活者和山鸡。太阳下山的时候,老猎人就会把晃荡在枪杆上的猎物掷在地上。
家乡深冬里唯一的农活就是挖莲菜。别看夏日里荷花连连,冬季的河滩是寂静的,白娃娃的莲菜深藏在冰冻三尺的地下,需要男劳力用钢钎打开缺口,搬掉上面的冻土块,在泥水里一锹一锹地挖。我们这些猴孩子就会拿着小铲子凑热闹,在那些挖过的莲池里捡拾遗漏的莲菜。两腿的泥水很快冻僵了,每走一步,猎猎作响。在空旷的积雪的田野里,西北风尽情宣泄许久的积怨,耳边呼呼的风声把耳朵撕裂了一样。大人们就在凛冽的寒风中挥动着臂膀,让一截截白净的莲菜重见天日。然后男女老少踏着满地的冰碴子,把这个雪白的精灵运回村子。
家乡的深冬大雪一波连着一波,在呼啸的西北方中飘落。往往是屋檐上还垂挂着上一波积雪消融后的冰凌,田野里的背风处的积雪还没有来得及融化,这一波大雪就开始纷纷扬扬。家乡的深冬是血性刚正的季节,充满严寒的个性,凛冽的张扬,像黄土地上的汉子一样豪爽。
走在城市温和的暖冬,无数次怀想家乡远去的寒冬。高楼阻挡了西北风的脚步,温室效应推开了雪花的光临,数九寒天本应是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却预报了零上几度的阳春天气。我一次次遥望家乡的深冬,想念隆冬里飞舞的雪花,屋檐经久不消的冰凌,爆米花、糖葫芦,怀念火炉上氤氲的温情。在这个丰衣足食、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时代,当我们打着灯笼寻找幸福,它却总是隐约在灯火阑珊的远处。而在那个缺衣少食的时光里,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北方,薄薄的幸福如一波一波的飞雪,总是在不经意间轻轻飘落。
★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 故乡情怀范文
★ 乡土人才范文
★ 乡村印象优美散文
【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共11篇)】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教案2022-05-07
写下一段记忆优美散文2022-06-28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00字2022-04-30
读《土地的誓言》有感2023-05-18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阅读理解答案2023-03-08
解析沈从文《边城》的桃源情怀及其人生追求2023-08-03
天宝往事读后感作文参考2023-02-18
《边城》作文赏析2023-12-18
读中国节气有感800字2022-07-06
感动中国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