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时间:2024-04-13 07:39: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锦集12篇)由网友“蝴蝶效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乡土散文欣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篇1: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什么是乡土散文,乡土散文该怎么写?很多的评论家从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从事散文写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

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乡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迹象,可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乡土散文的生存现状和前景,不必过于悲观,纵览当下的乡土散文,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实上,有着漫长历史和悠久传统的乡土散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该怎么展开它的叙述?究竟该写什么,怎么写,写了有没有意义?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土散文的立足点,写山水,写村寨,写人情,写乡情,写亲情,写绿树,写青草,写庄稼,写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有鼻子有眼,一写就能娓娓道来。这酣畅淋漓的写法,让我们确实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间,不仅有了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那么一点隐隐绰绰的魂魄,于字里行间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涌动着浓浓的留恋和淡淡的乡愁,很柔和,很细腻,很温暖,很质朴,有局部的精细,也有整体的豁达。读起来像酒一样让人醉,极像漫步在落着细雨的江南。

乡土散文也是区域散文,区域的独特凭着这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理应得到在别处不可预见的效果,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但后来走出去的人,他们或许更具代表性,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两种变化或许更具说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学创作以及一切艺术创作,都缺少不得反观生活这一环节。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说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忠实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生活摆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舞台里去打量和审视,并对此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这是乡土散文的视野问题。

乡土散文语言表述独树一帜。土生土长的语言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拒绝拿来主义,不能全篇都是土话。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话而把文章写得相当漂亮,与之相匹配的语言也应该是越朴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动人。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优美的湘西风情画。

乡土散文的写作,应该向沈从文、黄永玉、彭学明等大家们学习。他们写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写到了故乡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现的是故乡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故乡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乡人安贫乐道的生存哲学;叙述的是故乡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们对故乡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经济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通过他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来展示故乡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使他们的散文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证明他们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真正的乡土散文,是让我们在阅读之时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体会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咀不尽嚼不烂的韵味,那种隐忍、宽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剧性的乡土精神。这就需要作家本人对乡土生活有着切肤般痛楚的体验,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着见微知著的思考。写起来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没有一句一字是多余的。通过叙述,把乡土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艰辛的幸福与难以抑制的痛苦,当然也可以表现迥异于城市喧闹的自然宁静。写出乡土散文的沟壑与裂纹,写出乡土散文的挣扎与抗拒,写出乡土散文的希冀与憧憬。

写乡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钻死胡同一钻到底,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写别人不可能写的,认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叙述方法和创作风格,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要写好乡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读著名散文作家彭学明在《X》发表的一篇批评文章,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彭学明的观点指出很多散文不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说假,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我是一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乡里人,乡下有我的乡里乡亲,当年从乡里走出来的时候,乡亲们一再对我说,走出了乡下别忘你的根永远在这里。这些年来,因为乡情的萌动,让我也来学写乡土散文,就写我熟悉的,我体验的,我感受的,我参与的,我回味的,我经历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写我的乡里乡亲豁达质朴大度的情怀,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来叙述乡亲们的激情如火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对于他们的真善美的赞颂,字里行间倾注着我的真情实感。

这就是我对乡土散文的几点感悟!

篇2:乡土走笔散文

乡土走笔散文

苍耳草

它似乎生来就注定要孤独一生。没有人喜欢它,尽管它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杂草,猪不愿理它,牛不愿理它,羊有时把鼻子凑近它,也只是闻了闻,就转身走开了。孩子们也不愿意接近它。它长相丑陋,叶子很大,有点像猪耳朵,却呈三角状,所以又不像猪耳朵。开的花也不好看,结的果也不能吃,果实还带着刺。和它一起生活在路边,沟旁,荒野的狗尾草、牛筋草、黄蒿、刺儿菜、小蓬草,也不爱搭理它。

每到夏秋时节,从田地回到家里,裤脚上,鞋子上常常沾着几棵苍耳子,像一个个缩成一团的绿色的小刺猬。有时,不知去哪儿跑了一圈的狗的耳朵上也会带着几棵苍耳子回家。有时,羊的身上也有,牛的身上也有。苍耳子全身长着钩状的刺,要很小心地一个一个揪下来扔掉。苍耳子为什么要跟回家呢?没有谁去问它,问了它也不说。

有一天,我把苍耳子轻轻拿在手里,它并不用满身的刺来扎我,我看它的时候,它也看着我。那时我只是个孩子,看不懂它,就把它扔得远远的,也不在乎它如何看我。割草的时候遇见它,我偶尔也用手去摸摸它的叶子,叶子便很听话地柔软着。

直到有一天,有人到乡下来收购苍耳草,村子里的人才对它另眼相看,才知道苍耳草的茎、叶、种子和根都可以入药。不仅解毒止痛,还能治疗好多病。苍耳草全身都有毒,尤其是它的嫩叶和苍耳子毒性最大。若是食用过量,会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然而,随处可见的苍耳草,和村子里的人、畜共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并不曾听说它害过谁。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是这么想的。苍耳草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

菟丝子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这是李白诗中的一句。小时候我不懂它的意思,也没见过女萝草,倒是菟丝花,我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顾名思义,菟丝花是一种名叫菟丝子的植物开出的花。菟丝子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素,也不长叶子。黄色的茎纤细而柔软,能在茎上开花结果。花开白色,簇生。蒴果扁球形,黄褐色。每到秋季,田里的大豆开花的`时候,它就成片的寄生在那里,从大豆身上吸取营养。被它缠住的大豆,常常结不出果实。所以,它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名字叫豆寄生。

每到这个时节,母亲就会给我个大口袋,让我去豆地里解那菟丝子。这可是一件细活儿。菟丝子把大豆的茎叶缠得那么紧,要给五花大绑的大豆解开绳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真是想不通,豆秧这么多,长得又粗壮高大,怎么就斗不过那么小那么少又那么细的菟丝子,还要人来帮它的忙。

菟丝子黄亮亮的,摸在手里很柔软,像一根根黄丝线。我把长一些的菟丝子挽上结,松松地套在手腕上,像手镯一样。白色的小花和圆形的蒴果就像手镯上的小铃铛,我觉得那些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戴的真手镯也比不上它漂亮。就这样,爱臭美的我把母亲的话,大豆的痛苦忘得一干二净。菟丝子大概知道我很喜欢它,不管戴多久,它也从不像缠住大豆那样把我的手腕勒得紧紧的。

大人们对寄生在豆地里的菟丝子,跟豆秧对菟丝子的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常常是,把一片菟丝子清理干净之后,过不了几天,它又长出好多来,又像往常那样缠住豆秧。菟丝多的时候,也只好忍痛割爱,连同菟丝带着豆秧一起割回家喂羊。母亲说,解菟丝的时候,地上掉的也要拾干净,哪怕是掉一点点,它也能长出一大片来。我不信,就背着母亲试了试,故意扔一丁点儿在别处,没想到结果真是这样。不过,我可没敢告诉母亲。有时,扔些在路边的草丛里,没过几天,菟丝子就在那草丛里织出一片金黄色的大网来。那些草就像被网住的鱼。

如今的豆地里,再也看不到菟丝子了。它好像从人间消失了一样。现在的女人,都学会了独立,也没有谁愿意像从前那样把自己比作菟丝花,有意要依附女萝草,去做那样的寄生物。

白茅

有人说,白茅为旱地恶性杂草。听到这句话,我很为白茅打抱不平。记得小时候,在路边、坡地、沟旁随处可见大片的白茅,它离庄稼这么近,我也不曾见它去祸害过庄稼。

白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状,叶长如矛,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每到春天,白茅发芽的时候,沟沟坡坡犹如绿波上漂浮着点点白花,这是茅草处于花苞时期萌出的花穗,也叫谷荻。刚刚长出的谷荻又白又鲜嫩,吃起来甜丝丝的。提谷荻就成了我们儿时的乐趣。我们常常在长满白茅的坡地里奔跑嬉戏,有时在一起比赛看谁提得谷荻多。我们一边提一边唱“提谷荻提谷荻,你不出来,我扒你皮”。提着满满的一把,就坐在沟旁分着吃,吃完了再提。过些日子,谷荻长大了,变得毛茸茸的,就不能吃了。一束一束地扎起来,拿回家插进空瓶子里,也很好看。

谷荻不能吃的时候,我们就挖白茅的根。白茅的根上有长短不一的节,用水洗洗,除去最外面的一层白色的皮,放进嘴里咀嚼,也是甘甜可口。常有大人挖茅根回家用水煎熬,说是清热解毒,能治感冒咳嗽。

古人对白茅情有独钟。时珍曰:“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

在古代,白茅不仅可以治病,用来祭祀,编制蓑衣,搭建茅屋,还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诗经》《小雅·白华》的第一句写到“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以菅草与白茅相束,来表示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是男子用白茅包裹野鹿作为爱情的礼物,送给心中的恋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再也没有谁会用白茅包裹礼物送给所爱的人。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巧克力,名牌服饰。随着白茅的消失,我们也只能去《诗经》里感受那份自然,纯朴的感情了。

篇3:乡土仍在散文

乡土仍在散文

不经意间,耳边流淌出Beyond乐队的《大地》——

在那些苍翠的路上

历遍了多少创伤

在那张苍老的面上

亦记载了风霜

秋风秋雨的度日

是青春少年时

迫不得已的话别 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是啊,多少次,遥远的故乡从睡梦中映入眼帘,镶嵌在墙缝里那些厚厚的尘埃散发出弥久的眷恋,蓦然回首,她已人物皆非。是我们离开了太久,还是故乡的变化太大?她的记忆让人触不可及。

一种回不到故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心里久久徜徉。如果那些年未曾离去,任岁月的雕琢,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不会变得陌生。即使在时间的漩涡里旋转,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缝隙里追赶后,我们也还是我们自己。

或许不是我丢了故乡,而是故乡丢下了我。

当回到故乡的.时候,我又难以承受她的变迁,因为我不可以虔诚地叫她一声故乡,再回不到那个温情的故乡,再也回不到那个热闹的故乡,再也回领略不到故乡的芳香。是我们走得太远,还是我们迷失了回乡的路?那个记忆深处的村庄,或许在村口无数次地寻找或守候,苦苦寻觅那个曾经迷路的孩子。

我们在内心深处一次次期待与守候,最后相遇,在现实中却渐行渐远,或南辕北辙。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这句诗词,让我无数次梦牵魂绕、辗转反侧。小时候认为出生的地方便是故乡,长大后豁然有亲人的地方便是故乡,因为故乡牵连着生命最初的情愫。而今,我们习惯了在人潮人涌中漂泊,即使我的心已经回到了故乡,身体也在城里琢磨房贷……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城市,难扎根,踌躇之情澎湃不息。这或许是“城客们”的必经之路。我们无数次的匆忙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里的月光总是又圆又亮,而我们却溢满了“城愁”。

故乡是身体里沉寂不变的一块净地,记忆着人世对一个新来者的所有给予。如今现实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心灵深处那个故乡,也回不去。“既来之则安之”,正如诗人所说: “大家写的诗,都在满天飞,谁沉下来了,谁就领先了。”如此看来,耕耘文字、扎根城里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离乡几十年后,现在又回到故乡的老人打量了故乡的变化后不禁感慨:“故乡不在了,乡土还在。”是的,即使我们丢掉了故乡,乡土也仍在。

篇4:乡土轶事散文

乡土轶事散文

从前乡村的修缸补甏、钉碗、补锅、染头绳,如今想起来,倒也令人回味,显得古色古香,可惜已无处觅踪了。

昔日农家,缸、甏和瓮头必不可少,水缸家家必备。绍兴甏口小肚大,农家用来装米酒装粮食和腌腊。瓮头用来腌咸菜,哪家都有十几二十只。缸甏和瓮头一旦开裂,农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于是只要修缸补甏一来,大家按先后次序排队等候修理。修缸补甏用的必备工具是一把榔头,一个冲头,还有用来固定的铁搭,铁搭大小不一,匠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匠人坐定,先将待补的缸甏瓮头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就在裂缝两边对称凿洞眼。那活也要技巧,用力太小凿不进,用力过猛易将缸甏敲碎。只见匠人不紧不慢,功夫下在手腕上,麻利地凿好洞眼,然后将铁搭两脚穿过固定,收费是根居活计多少,一般比较适中,农人完全可以承受,人们小心翼翼将修补好的缸甏拿回继续使用。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碗破了也能修,这也是事实。钉碗的工序和修缸补甏差不多,但瓷器比陶器坚硬的多,缸甏显得又点粗笨,而碗却比较精细,钉碗也真是一门传家绝技,一般人难以胜任。从前,乡村的日子非常艰难,农人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连一只破碗也舍不得扔,摔碎了的'当然例外。钉碗人进村一吆喝,老人就会将破损的饭碗捧出来,让钉碗人修补,只要饭碗一片不少,技艺高的能将其修钉成原样。只有裂缝的碗修起来要简单些,匠人用金刚钻顺裂缝对称打孔,用铜质碗钉将裂缝固定牢即可。若将破碗拼凑起来,工艺比较复杂,但也难不倒艺高的钉碗人,碗钉就跟修缸补甏用的铁搭子式样差不多,就是小巧得多。

昔日农家都是柴灶,烧菜做饭都用铁锅,铁锅破了也能补。补锅匠一来,谁家有破锅都会去补。补锅匠一坐下来,村民们随即帮他架风箱生炉子,小炉子里放一只坩锅,先将铁块熔成火红的铁水,再将铁锅上的洞眼敲大些并打掉毛刺,然后根据洞眼大小,用耐高温的小勺子小心地从坩锅中舀出适量铁水,匠人两手拿两块耐高温的家什,一手从背面堵住洞眼,将铁水倒在锅洞上,迅速将湿透的耐高温什物往铁水上一按,火红的铁水瞬间便成一个黑色的铁疙瘩,牢牢地堵在了锅子的破洞上。稍等,匠人用凉水将所补处冷却,然后用挫刀打光,锅子又能继续使用了。只是锅里略微鼓起了一些包,烧菜做饭不能使劲地铲锅了。

染头绳也很有意思,昔日乡村里靠染头绳谋生的也不在少数。所谓头绳,就是农家将剪下的羊毛漂洗后,自家用纺车纺出的毛线。记忆里,外婆村上有个叫仁宝的染头绳佬,他30多岁,高高的身材,脸上及一只眼皮被烫伤过,落下了一片疤痕。只要染头绳的仁宝一进村,村妇们都会上前凑热闹,只见他放下肩挑的行灶,架风箱生火,火生好后,行灶上放只大铁锅,将锅里的水烧开,谁家头绳要染什么色,就放什么颜料,红黄青蓝紫黑都有。先将颜料在锅中搅匀,再将一扎扎头绳分别放在颜料水中烧煮,直至将头绳染透,然后捞起在河里漂清,付工钱后各自拿回家晾晒。仁宝染头绳,在当地出了名,母亲每次带我去外婆家,都要问声仁宝在不在,因仁宝与外婆家刚好是邻居。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仁宝,由于年代久远,他大概与染头绳一样早已消失了。

篇5: 乡土茶散文

乡土茶散文

在江南,人们爱喝乡土茶。从前一到夏天,俭朴的农人们便就地取材,用乡土茶消暑解渴。初夏割麦季节,天气炎热,乡间农人喜欢肩挑手提乡土茶,并带上几只大碗当茶杯,将茶水放在田边地头,劳作之余口干舌燥之时,喝上两碗茶,顿觉神清气爽,止渴解暑。暑伏天里,农人家家户户更离不开乡土茶了,上午早早地冲泡上一大缸盆茶,待茶放凉后,在暑气蒸腾的下午,劳作之余喝上一碗乡土凉茶,清香沁人心脾,让人暑气顿消,感觉清凉舒适,浑身气力倍增。农家常喝的乡土茶有:

野薄荷茶。野薄荷生在房前屋后,田头溪边,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叶椭圆,茎紫红,味清凉。将野薄荷摘下洗净,放在容器中,将开水冲入,片刻即成清凉的薄荷茶。

金银花茶。金银花是多年生攀绕植物,生在河边山野的灌木丛中,攀绕在灌木树上,可作观赏盆景。初夏开花,一根金银藤上能同时开出黄白两种花,金银花故此得名。将盛开的金银花摘下泡茶最佳。金银花是有季节性的,可将其摘下晒干备用。当年生的新金银藤也能入茶,还可以将花和藤一起泡茶。

鲜竹叶茶。从前在乡间,人们信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规矩,乡村里竹园很多。将当年生的新竹叶采下洗净,放入容器中,冲入开水即成鲜竹叶茶,茶色清绿,入口甘冽。

大麦茶。将当年收的新大麦炒熟炒黄别炒焦,用纱布包好,放入茶桶冲入开水,约一刻钟即成可口的大麦茶。

半夏茶。半夏是一种草本植物,在乡间人称野棒槌,因半夏花状如旧时洗衣用的棒槌,故此得名。采下半夏花洗净,冲入开水即成半夏茶。半夏开花有季节性,采多了用不完可晒干备用。在如今乡间,半夏已灭绝了。

豆皮茶。青蚕豆剥豆瓣后,人们都舍不得将豆皮扔掉,豆皮晒干后积攒着泡茶喝。洗净干豆皮,冲入开水,稍等片刻便成清香的豆皮茶。

野蔷薇茶。仲春季节,农人在河边采集野蔷薇花,半绽放的花蕾最佳,将其晒干备用。夏日里,将干花泡茶,那野蔷薇茶色香味俱佳,是难得一品的`好茶。

野菊花茶。野菊花乡间随处可见,秋日里农人们采集野菊花,将野菊花晒干后自制药枕,另外再留点来年夏天泡茶喝,野菊花茶可谓乡土茶中的佼佼者。

美丽的江南风调雨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乡土茶取材容易,用之不竭,可谓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茶。乡土茶滋润了江南农人的心田,喝了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篇6:乡土情散文

乡土情散文

听朋友说起,离老家很近的渤海滩有一片原生态的柽柳林,景色如何如何的辽阔迷人,心思一下子就动了,老家,景色,都是一种难抵的诱惑。那片土地,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掩埋着匆匆流逝的岁月,播种着太多太多的乡愁,有着让我撕扯不断的亲。

在一个晴天朗日的下午,约了朋友一同驱车前往柽柳林,心里充盈着一种回家的激动。车子行驶在回家的路上,美丽的秋景扑面而来,只是难以找到记忆里的痕迹,让回家的亲切里掺杂了许多的陌生。我一直透过车窗向外看着,默念着路标上一晃而过的每一个村名,那些名字才是我心底里的熟悉。途中经过我们原先的乡镇驻地,只见街道两旁盖起一座座的小楼,鳞次栉比的商铺在演绎着乡村繁华。小镇不再是原先的模样了,只有那些被海风吹成黑红色的脸庞,还保留着我记忆里的颜色。

一块路标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我们村的名字——郭家庄。湛蓝的牌子上雪白的箭头向东指着,是啊,只要我们的车子向东拐个弯,沿着这个箭头指向,八里的路程一会儿就能驶到村口了。触景能生情,满满的情感再触景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冲动,那个村子在召唤着我,忍不住喃喃地说:“真想回村子看看了。”

朋友玩笑着接了一句:“人家村子不想你。”虽是玩笑话,还是让我哽咽了一下,没有再答话。叶子对根的.情感,就那么真真切切地在心里涌动着,有一种热蒙住了眼睛。多年前,父母已经搬到身边,老屋也成了别人的家。老家没有了父母热切的期盼,就没有了脚步的牵引,这条路就渐渐地疏远了,只有这份爱,随着年龄增长在心中沉积得越来越厚重。

车子行驶过一方一方的虾池,大片大片的制盐场地,经过七拐八弯的颠簸,那片柽柳林终于出现在眼前。登上观景台,视野顿时开阔,那一望无际的绿啊,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着,就那么连绵不断地延伸出去,延伸出去,任你怎么望,都望不到尽头。高低不一的柽柳,就像涌动着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浮动着,有着大海般的波澜壮阔。吹着干净清爽的秋风,目光行驶在林海之上,一声欢呼,张开双臂拥抱着柽柳林的辽阔。

天然生长的柽柳形态各异,有着原生态的美。秋天使柽柳的色彩变得丰富:褐黄、黄、黄绿、绿、墨绿,恰到好处地镶嵌着,就像是大自然精心描绘的一幅油画,错乱有致中美得让人心醉。行走在曲曲折折的林间小路,蓝天白云下享受着画中游,拍张照吧,把自己融合进这片迷人的柽柳林,也把这片迷人的柽柳林带回自己的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父母看到这片茂密生长的林海。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块土地,我的父母对这里却不陌生。这块土地上有着父辈们太多的汗水,也记录着父辈们太多的艰辛。

在那个衣食不保的年代,烧柴也是很拮据的问题,生产队里的麦秸、玉米秸、高粱秸,豆秸喂饱了那些牛啊,马啊,骡子啊,驴啊,所剩下的分配到每家每户里,根本不够一个家庭一年中生火做饭的需用。任何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野外只要看到能烧的,都会捡回家。每年冬天来临之前,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储存过冬的柴火。我记得,父亲每年秋天都要到十多里以外的外滩割拾野生的卤蓬草和柽柳。

我家里的运输工具是一辆木头手推车,独轮的,轮子是钢圈辐条橡胶胎的那种。在两个推把上栓着一根很结实的宽布带子,是母亲用手缝制的,父亲推车的时候可以顺着胳膊搭在肩上,以减轻胳膊的负重。每次拾草前,父亲要在车的外框上用四根木棍做成一个大的框架,用以承载更多的草。

我们的村子离渤海湾二十里地,咸咸的海风常年吹拂,村子里的人被吹成一个颜色,黝黑中透着紫红。地下的卤水导致我们的庄稼地就像得了皮肤病,一洼一洼的盐碱地不长庄稼而裸露着。海岸以南七八里都是荒滩,零星地生长着一些柽柳和碱蓬草。每到秋天,附近的村民就来这里砍伐收获。像我们这样较远的村子,只能到附近村民不愿意去的偏僻难走的地方,沙质的土地上,一车沉甸甸的柽柳和碱蓬草,推回家需要很多的体力,去拾草的都是家里的青壮年。

我从来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时间出发的,在我睡醒的时候,母亲会告我父亲去拾草了。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父亲推着车子在荒滩到处寻找并收割的艰辛,只是看见母亲在这一天里进进出出无心做事,时时关注着天气和风向,每每有风起,有云过,母亲就焦急起来。到了傍晚,母亲就会匆匆离开家,去迎接归来的父亲。那是我最恐惧的时候,看着天慢慢黑下来,我和弟弟就不敢呆在屋里。我家的屋门是两层的,我将里面的门锁了,然后领着弟弟倚在里面的门上,用外面的门挡着我们,让弟弟站里面,我站在外面,直到父母回来。有时候,父母回来的晚,我们就这样挤着睡着了。

那年,母亲还给大家留下过“念语”。拾草的人都是五六个人结伴而行,满满一车草堆得挡住了推车人的脸,使他只能看见脚下的路而看不到路边的人,路边的人也看不到推车的人。黑暗中,母亲每看到一队人路过,就会大声咳嗽,如果父亲在里面,就会喊她一声。那一次,父亲回来的太晚,母亲顺着路线去迎他,看到一队队的人都走过去了,也没见到父亲,后面的车队越来越稀少,母亲着急了,再看见有人过来,就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走过的人都回答说:“不清楚。”

深夜了,母亲更是着急,再看见车队,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当父亲的那个车队到来时,母亲并不知晓,还是挨个问,问到父亲时,父亲回答:“来了。”

母亲一下子就哭了:“怎么才回来啊!”

想想挺佩服母亲的,一个女人家那么晚了站在荒郊野外,心里惦记着自己的丈夫,完全忘记了害怕。听到母亲喊父亲同志,一队人都笑了。从那以后,村里的那些小叔子和母亲开玩笑,就模仿着她的声音喊:“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荒芜的北海滩,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滨海生态园。想象父母看完照片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母亲肯定会欣慰地说:“都过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没人去拾草了,可不就长成树林了嘛。”

往回走的路上,有几只鸟一直随着车子飞翔,刚开始还以为是海鸟,我趴在车窗上细看,原来是五六只喜鹊。喜鹊报喜,这片土地终于笑逐颜开了。

篇7:诗歌欣赏乡土的记忆

诗歌欣赏乡土的记忆

晨曦里,父亲挥舞着长鞭

在老牛的眼前闪过,脆响的鞭声

如同过年时喜气的鞭炮炸裂

又似乡亲们粗犷的震天吼

我走在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泥土上

歪歪斜斜的脚印,是我童年的`印记

后面的母亲缝补着土地的裂缝

用心装点着希望,用手编织着金黄的世界

太阳,在父亲的额头闪动

在母亲弓形的脊背滚动

我的小脸,像熟透了的红苹果

老牛,不时的晃动脑袋

嘴角滴着白白的沫子

抗议着阳光的毒辣,还有父亲的责骂

许多年以后,那个景象一直梦里闪现

我发现父亲也是一头老牛

只是没有埋怨迁怒的对象

那片黄土地,装载了父母的希望

一日一日的苦苦期盼

一年一年的痴痴等待

乡土的沟壑怕上了父母的额头

寒冬的霜花装饰了父母的头发

用坚贞固守着自己的家园

用质朴保留着乡村人的性格

如今,我离开了乡土

剩下的除了回忆,还有眷恋

篇8:月照乡土经典散文

月照乡土经典散文

小时候的月,像一个老婆婆,温柔又慈祥,照在身上的时候总是暖暖的。

那时候的小村庄,生我的故乡,还是青色的瓦,白色的房。忙碌的村民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踏着等不及天黑才出现的月光,家中的女人早已备好了饭,几家人笑着聚在一起,看着自家的汉子像孩子一样把饭吃完。不用他们来夸饭菜做的好吃,从他们舒服地打个饱嗝中所传达的,已不必多言。

夕阳终于撑不住自己的睡眼,红着脸昏昏沉沉地在西边睡去,夜温柔的为他披上一成薄被。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唤来了早已偷偷溜出来的月,平时最沉默寡言的汉子也打开了话匣子,在一起谈天说地,畅谈古今。谈的是不变的话题,西游水浒,三国红楼,却每每被他们讲出新的趣味。小孩子是最耐不住寂寞的,叫上三两玩伴,在街上大闹嬉戏。街上没有路灯,确是没有人担心的,月儿早已延续光芒,像个老婆婆一样,轻轻用手将孩子们捧在怀中,任凭孩子们顽皮打闹。不要怕黑,婆婆给你们点灯。

小孩子的心里,月可是个孩子王呢,不然,为什么身边总围着一圈眨着眼的小可爱。月啊月,只怕你也是想和我们一起玩的吧。

后来我们长大了,可月却似乎变的年轻了许多,再也没有婆婆般的慈祥,更像是一个美艳的贵妇,不惹俗尘,拒人千里之外。

长大的孩子总是要告别故乡,去天南海北的流浪。刚开始闯荡的时候,看着都市霓虹灯闪烁,一点点光从比小村庄里最高的树还要高的楼房里透出来,五颜六色的,像极了童话里的城堡。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原来在夜晚会发光的.不只是月呢。新鲜的事物总是要把少年的心勾走的,少年迷恋在这么五彩的夜晚里,一天,两天,三天……突然在某个夜晚想到,是忘了点儿什么吧,这里没有淳朴的村民,没有嬉闹的玩伴,没有暖暖的月儿,没有故乡的爸爸妈妈在身边啊。

内心是少了点什么的,不由得抬头看看,月儿独自躺在夜的怀里,没错,是独自。月光清清冷冷的,再也不像婆婆的手,暖暖又柔柔。你还是那么漂亮,只是,和我变的好陌生,为什么要这么冷冷的看着我,别这样,和我一起在小村外的世界里玩好不好?月啊月,你为什么不理我?月啊月,为什么我的眼角变得湿湿的?

渐渐地喜欢夜晚找一条没有灯火辉煌的路,不与好友相伴,只是默默地走完一条街,我却不是孤独的,我知道只有在这样的街上,月儿会带着他的玩伴,还是像个孩子王一样跟在我的身后。这个时候,故乡妈妈,月儿也在伴着你吧。

老前辈们,我渐渐懂得你们为什么喜欢漂泊,却总在深夜借月儿述说着离殇,不论是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你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晚辈没有你们的才华和文笔,只是一个深夜未眠,伴着月儿写下一篇文章的游子,月啊月,请你继续照亮那片热土,让我知道回家的路。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脚踩在一片热土上,伴着你的温暖,痴痴地笑……

篇9:悠悠乡土情散文

悠悠乡土情散文

一花语殷殷

雨,洋洋洒洒的雨,带着清新宜人的气息来了,打湿了种花姑娘的衣衫,也打湿了她彩色的憧憬。

刚才,妈妈要在篱笆下种扁豆,她没让种,偏说要种牵牛花。为此,她遭到妈妈一阵数落。

但是,她心里却甜甜的。

姑娘种下花粒,也种下了十八岁的心思。她偷偷看了一眼妈妈,心里暗暗埋怨道:

妈妈,你难道没看见吗?篱笆那边的小伙为了研究种田的科学,简直冷落了阳春。那瘦弱的身影,久久地贴在窗口;那昏黄的灯火,是他熬红的眼睛哟……

姑娘一边种花,一边惦记着那边的小伙。她那透明的双眸里,流露出一抹甜甜的笑意,流露出一片少女的纯情,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

夜里,姑娘做了一个梦--

梦中,她种的牵牛花长大了,那柔软的藤蔓带着她羞涩的心思,越过那高高的篱笆,悄悄地爬到小伙的窗下,给他送去淡雅的清香,给他送去美好的祝愿。

哦,那多情的牵牛花,原来牵起了一片情,原来牵来了一片爱哟!

瞧,那漂亮的牵牛花多象粉红的喇叭,吹响了姑娘心中的歌;它又似甜甜的嘴巴,传递着姑娘的牵挂……

种花,种花。

姑娘种下了一章序诗,姑娘种下了一席情话!

二耧铃声声

叮当,叮当……

在黎明的田野上,一支熟悉的乐曲响了起来,象美丽的鸟儿,撒下了欢快的音韵。

在黑乎乎的泥土上,邻居李大伯跟在耧后,看着学活的二宝,心里甜滋滋的,他咧开豁牙的嘴巴,嘿嘿地笑了。

责任制曾治好了全村人的病,唯独没有治好二宝。二宝懒得在地里刨食吃。他一门心思地用麻将的方砖,砌起了一道“长城”。砌出了比砖石还重的贪心,砌出了比万杞良还多的不幸。砌着,砌着,他把自己也砌在了里面。从此,现代的孟姜女悲切切地哭夫,小村里又多了一户离散的.家庭。唉,这二宝!

后来,劳教所的干警把二宝从“方城”下扒了出来,他终于获得了新生。变了,二宝变了。出狱后的第二天,他满怀信心地走向黎明的田野,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霞光中,李大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示范,那么认真,那么仔细。他说:“要叉开步,扶稳耧,看准向!”

叮当,叮当!……

楼铃声声。哦,它仿佛对落地的种子不倦地叮咛、叮咛……

三笛声悠悠

阵雨过后的金秋,空气格外清新。小鸟儿在枝头嬉戏、歌唱;那滚圆、透明的水珠,不时掉进我的脖颈里,凉爽爽,滑溜溜的……

我漫步在浓绿成荫的田埂上,阵阵悠扬的笛声断断续续地从远方飘来,扑向我的胸怀,牵动着我的思绪,我在想:

吹笛者可能是个牧童。他顶着一片硕大的梧桐树叶,赶着雪白的羊群,一边走,一边吹着小曲。他吹出了心中的欢乐,吹出了童稚的向往。

吹笛者兴许是个年轻人。他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面对如画的大自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愉快地吹奏,一只脚轻轻地扣击着大地。

哦,吹笛者该是个老者吧。如今,他富啦,吃不愁,穿不愁,生活乐陶陶,心中姿悠悠。于是,他吹起了欢快的笛子,喜庆幸福的晚年,表达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呵,笛声,悠扬的笛声!它伴着果实的醇香和田野的温馨,徐徐地向我飘来,飘来……

篇10:一捧乡土散文

一捧乡土散文

堂嫂一直在六枝老家种地,从没出过一步远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天天围着自家田土转来转去的。她把汗水和梦想交给了土地,辛勤地耕耘,繁忙地收获。可侄儿考上大学后,年近四十的堂嫂只得别夫离子,饱含热泪南下广东打工。

堂嫂是个热心肠,给我们带来了两口袋家乡特产:牛场辣椒、郎岱酱、岩脚面条……这一堆家乡特产,一点点散发出家的熟悉味道,让异乡漂泊的我,暖暖地感动起来!

最后,堂嫂从袋子最底下取出一小塑料口袋东西。塑料袋结实得很,封口处打着死结。堂嫂咬着牙,用手使劲撕扯半天,袋子也没有撕破。我慌忙找来剪刀,堂嫂小心翼翼地把封口剪开,里面的东西用红布包着,红布上还用毛线缠绕得结结实实的。我不清楚那里面是什么,但我猜想一定是贵重的物品。要不,堂嫂也不会把它里三层外三层地缠绕起来。堂嫂用牙齿咬断线头,轻轻柔柔地一层层解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里面包着一捧老家的泥土。

我觉得好奇,忍不住就张嘴问了起来:“堂嫂,这上千里路程的,你带一捧乡土来干嘛?”

堂嫂搓了搓枯瘦的双手,揉了揉干涸的眼眶,咬了咬裂开的嘴唇,一字一顿认认真真地说:“我长到四十岁,从没出半步远门,一下子就来到广东这边,生怕水土不服。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说,不用担心,出门时带上一捧乡土上路,到了异地他乡,碰上水土不服拉肚子时,用水和着乡土冲着喝,那些浑浊的泥水治得好肠道!这捧乡土,是我在祖屋后面的菜园里挖来的,酥酥软软的,种出来的白菜,水水嫩嫩的,一落锅就熟,吃在嘴里清清甜甜的。我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一窝蜂似地抢着买……山里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土地,泥土就是我的亲人呀,我实在是舍不得离开生养自己的'那方田土!”是呀,堂嫂和泥土相依相伴了大半辈子,对泥土有着不离不弃的感情,一旦离开了土地,她怎么会舍得,又怎么会不难过呢?

多年以前,那是个秋雨蒙蒙的清晨,血气方刚的我带着一车美梦来到了深圳打拼未来。我在钢筋水泥构造的世界里艰难地谋生,抬头见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低头看到的是人来车往的水泥路,见不到一块稻田,见不到绿油油的禾苗。离开了故土,我就像丢了魂似的一点也不自在。我想家,不可救药的想家,一次次凝望着老家的方向,一次次泪流满面!在钢筋水泥构造的冰冷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了,疲怠不堪的我做梦都想着回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小山村去……

可今天,我看到了堂嫂从家里带来的那捧乡土,浸满了堂嫂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堂嫂的希望和梦想。那捧乡土,芬芳而清香,熟悉而亲切,我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就像回到了饭菜飘香的家里。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渐渐湿润起来,在朦胧的泪眼中,我看到了勤劳而善良的父老乡亲们,他们蹲在稻田里,弯腰弓背地收割着水稻,脚上、鞋上、裤腿上沾满了稀泥。我还看到了父亲那高大挺拔的腰背,我还听到了母亲那温温软软的叮咛。我紧紧地把那捧乡土贴在胸口,烫热的泪水一滴滴顺着我那瘦长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滑落,掉进了贴在胸口处的乡土里……

是呀,乡土,是农人的命根,是父老治病的良方,是游子思念的魂!

篇11:林清玄乡土散文特点

林清玄乡土散文特点

林清玄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独有的散文风格丰富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

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在《卖茶老妇》中,林清玄用静默的安详展现了老者的温暖。

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

老妇人衬着那一袭金澄色的夕阳,仿佛笼罩着一层光辉,她默默无语,只是用心冲好一杯茶,再缓缓的踱回去,用一只眼睛看着你,看着这个世界,淡定的步履和温暖的眼神展现了其心灵的安详,营造出一种静默的肃穆之美。而作者在寺庙中,一人、一茶、一碟瓜子足矣,“一”字有“纯”之意,简简单单就是人间至美,平平淡淡就是最好。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展现了平常生活中的美,挖掘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景、事相融的表现手法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模式:他将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文物事件相联系,引出下文后再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将其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美好的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淡雅风格之中。这类模式因为有了虚实相生、时空交错与多元文化互动,而让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显得内容翔实、生意盎然,大大丰富了其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使散文艺术面目一新。林清玄所创造的散文模式,更被许多评论者称为“林清玄体”或“林清玄风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境生于象外。而虚实生辉。

这种特色文体的创新。与林清玄的人生经历、创作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受林清玄深刻的童年经验影响。《现代心理美学》指出: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童年的林清玄,虽然物质生活过的比较艰难,但有手足之情与亲情的滋润,精神上并不空虚。林清玄在《长途跋涉的肉羹》中写道: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成年后的林清玄,更是熟谙此理,常用也爱用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深邃的情感、哲理。

其次,林清玄的审美视角非常广阔,审美立场比较完整,折射出其对时代宏观审美的良好把握。在《随风吹笛》中,写道“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净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在《雪中芭蕉》,写道“以《雪中芭蕉》来说,那裸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林清玄热爱阅读,涉猎广泛,茶道、音乐、书画等艺术内容都能信手拈来,各类典故在其乡土散文中的交错让散文显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林清玄对情景交融的拿捏也更加到位。

再者,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十分全面,不仅有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分析,更有主观与客观等诸多范畴中明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是一种整合,他先用客观的语句来描述自然风景、人文事物,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引出自己富含哲理的主观见解。最后,受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的影响,林清玄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内在意蕴,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更能够展现出乡土散文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清新空灵的意境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风格清新。笔触清新淡雅。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流露出婉约含蓄的美感,散文显得典雅又不失灵动,更具有冲淡之美。同时,林清玄非常注重乡土散文的节奏感,清新淡雅的文风配上一句一段的分段风格,使散文有了合适的停顿,有了诗的韵味。林清玄坦露无遗、昭然若揭的叙述加上诗歌的韵味,再配上男人最清简最空灵的胸襟底蕴,从而创出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

在《秘密的地方》中,林清玄写道“在我的故乡,有一弯小河。小河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开满小野花的田原……响着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林清玄用清新的词汇、简短典雅的句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小河流水、岸芷汀兰的美景。而“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田原……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的句式有着朗朗上口之感,河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空静而不失灵活的气息,能穿过一切直至永恒。在《月光下的喇叭手》中,喇叭手站在寒凉的街头,从冬天一直吹到了春天。“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老人吹着乡愁小曲,抑制不住的落泪。喇叭手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长音不高,笔触平淡,但节奏分明,喇叭声充塞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凹凹扭扭”四字更将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笑春风》中,林清玄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苏轼的《赠刘景文》,先塑造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此外,更在文中用诗的形式写道“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林清玄巧妙化用诗句,唯美的笔触配上诗意的情境,将“分离”和“相约”这如此伤感的事物写的清新空灵,写的唯美释然,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慰藉。

林清玄认为散文是最适合他的,是最自由的。他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散文的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空灵,大大提升了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结语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情怀和民族意识,显现出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真挚情感。同时,其散文展现并诠释一种新的乡土文化价值,具有晨钟暮鼓、渚清沙白的审美愉快。而在快餐文学盛行的年代,其散文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不仅豁显出散文的艺术性与独立性,也有力地印证了乡土散文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

篇12: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

【摘要】林清玄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独有的散文风格丰富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写平常生活,在叙述中透露出深厚的佛学意识,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展现了散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台湾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林清玄 乡土散文 散文特质 佛学意识 情景交融 意境

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在《卖茶老妇》中,林清玄用静默的安详展现了老者的温暖。

那位老妇人只有一只眼睛,她沉默的冲好了茶,就迈着缓慢的步子走到里面,沉默地坐着。……最好的是雨大的黄昏,一个人独自在龙山寺,要一壶乌龙茶,一碟瓜子,一小盘绿豆糕,一只脚跨在长条凳上……更好的是到黄昏的最后一刻,雨忽然停了,斜斜映进来一抹夕阳,金澄色的,透明而发光。

老妇人衬着那一袭金澄色的夕阳,仿佛笼罩着一层光辉,她默默无语,只是用心冲好一杯茶,再缓缓的踱回去,用一只眼睛看着你,看着这个世界,淡定的步履和温暖的眼神展现了其心灵的安详,营造出一种静默的肃穆之美。而作者在寺庙中,一人、一茶、一碟瓜子足矣,“一”字有“纯”之意,简简单单就是人间至美,平平淡淡就是最好。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展现了平常生活中的美,挖掘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佛教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景、事相融的表现手法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模式:他将眼前的景物与记忆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某些文物事件相联系,引出下文后再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将其一一收入艺术的品味和美好的冥想之中,熔铸在抒情的淡雅风格之中。这类模式因为有了虚实相生、时空交错与多元文化互动,而让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显得内容翔实、生意盎然,大大丰富了其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使散文艺术面目一新。林清玄所创造的散文模式,更被许多评论者称为“林清玄体”或“林清玄风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境生于象外。而虚实生辉。

这种特色文体的创新。与林清玄的人生经历、创作观念密不可分。首先,受林清玄深刻的童年经验影响。《现代心理美学》指出: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童年的林清玄,虽然物质生活过的比较艰难,但有手足之情与亲情的滋润,精神上并不空虚。林清玄在《长途跋涉的肉羹》中写道: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成年后的林清玄,更是熟谙此理,常用也爱用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深邃的情感、哲理。

其次,林清玄的审美视角非常广阔,审美立场比较完整,折射出其对时代宏观审美的良好把握。在《随风吹笛》中,写道“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净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在《雪中芭蕉》,写道“以《雪中芭蕉》来说,那裸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林清玄热爱阅读,涉猎广泛,茶道、音乐、书画等艺术内容都能信手拈来,各类典故在其乡土散文中的交错让散文显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林清玄对情景交融的拿捏也更加到位。

再者,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十分全面,不仅有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分析,更有主观与客观等诸多范畴中明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是一种整合,他先用客观的语句来描述自然风景、人文事物,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引出自己富含哲理的主观见解。最后,受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的影响,林清玄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内在意蕴,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更能够展现出乡土散文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清新空灵的意境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宗教情怀。风格清新。笔触清新淡雅。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流露出婉约含蓄的美感,散文显得典雅又不失灵动,更具有冲淡之美。同时,林清玄非常注重乡土散文的节奏感,清新淡雅的文风配上一句一段的分段风格,使散文有了合适的停顿,有了诗的韵味。林清玄坦露无遗、昭然若揭的叙述加上诗歌的韵味,再配上男人最清简最空灵的胸襟底蕴,从而创出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

在《秘密的地方》中,林清玄写道“在我的故乡,有一弯小河。小河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开满小野花的田原……响着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林清玄用清新的词汇、简短典雅的句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小河流水、岸芷汀兰的美景。而“穿过山道、穿过农田、穿过田原……琮琮的乐声,一直走出我们的视野”的句式有着朗朗上口之感,河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空静而不失灵活的气息,能穿过一切直至永恒。在《月光下的喇叭手》中,喇叭手站在寒凉的街头,从冬天一直吹到了春天。“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老人吹着乡愁小曲,抑制不住的落泪。喇叭手的生命是“伸缩喇叭凹凹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长音不高,笔触平淡,但节奏分明,喇叭声充塞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凹凹扭扭”四字更将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笑春风》中,林清玄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苏轼的《赠刘景文》,先塑造了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此外,更在文中用诗的形式写道“幸好的是,不论年华去也、不论分合聚散、不论多少的背弃与分离,每一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面可能分离,桃花必会凋谢,只要我们在分离与凋谢中不失去微笑的心,就能永远与春风相约”。林清玄巧妙化用诗句,唯美的笔触配上诗意的情境,将“分离”和“相约”这如此伤感的事物写的清新空灵,写的唯美释然,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慰藉。

林清玄认为散文是最适合他的,是最自由的。他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散文的叙述,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空灵,大大提升了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结语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情怀和民族意识,显现出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真挚情感。同时,其散文展现并诠释一种新的乡土文化价值,具有晨钟暮鼓、渚清沙白的审美愉快。而在快餐文学盛行的年代,其散文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不仅豁显出散文的艺术性与独立性,也有力地印证了乡土散文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

乡土人才范文

乡土散文:柳塘旧事

乡土情怀的散文阅读

乡土情结 阅读答案

高二散文诗歌:贴近!拥有?

有关乡愁的美文欣赏:乡愁

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边城 教案设计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锦集12篇)】相关文章:

蒲柳人家(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23

故乡情怀六年级作文2023-09-24

端午的鸭蛋(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2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00字2022-04-30

《边城》的教案设计2023-01-04

端午日作文300字2022-06-29

汪曾祺散文论析2022-08-11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022-05-04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2023-11-12

《端午日》 3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