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

时间:2022-10-22 08:08: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精选10篇)由网友“半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

篇1: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

语言做为一种交际工具,既有精确性又有模糊性.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文献资料、文学作品、人际交往中无处不在,它在表达和交流上与精确语言同样重要.

作 者:郝迎春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翔县横水高级职业中学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2) 分类号:H1 关键词:模糊语言   精确性   人际交往  

篇2: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

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它们之间存在细微的差距。在表达这些近义词时,使用精准语言来阐述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中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的状态都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使用模糊语言,充分发挥出它的不精确性和相对性,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因此要重视模糊语言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中的优势。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模糊语言和精准语言的使用同样重要。高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以及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模糊语言教学方式,进一步的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模糊语言的概念

模糊语言是一种具有“弹性”的语言,主要指的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模糊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以及灵活性,这与精确语言恰好相反。实际上,模糊语言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外延上。语言的模糊现象由来已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23年就编撰了《论模糊性》一书。作者认为“整个语言都或多或少是模糊的”,由此明确了自然语言中模糊现象的存在。其实早在19,语言哲学的奠基人CharlesPeirce就提出模糊学的相应概念。在事物的发展出现多种可能的情况下,说话者为了包含更多事件发展可能性,从而采用了更加模糊的表述方式。说话者对于事件的各种状态都进行了思考,还是不能排除每一种状态,因此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话者的语言模糊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为了凸显出事件本身的不精确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模糊、不精确的语句,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对方的模糊表达,甚至可以接受不精确的定义。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已经不知不觉的渗透进我们的语言体系之中。同时,模糊语言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可以见到,模糊语言即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它本身就具有“弹性”。

二、模糊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对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时间比较短,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初探”是国内学术界对于模糊语言学的最早讨论。模糊语言的概念提出非常的早,但在Zadeh的研究之后才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伍铁平认为这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人们的认知识不断进步的;第二,只有Zadeh的理论适应了现代化科学的要求。模糊理论的形式化、数学化发展,让其更加适用于控制论、系统论以及信息论的要求。另外要注意的是,1987年伍铁平就提出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其编撰的《模糊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中就指出:“在教育上,模糊理论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1.语言本身存在的'缺陷。在人类的语言体系之中,出现模糊语言的最基础原因就是语言本身存在的缺陷。人类有限的语言对于无限的外界环境的表述存在困难,并不能对于所有的事件精确的映射在语言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更多的信息,但是并不能运用语言高效的表达出来。人类的语言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到了正常的语言交际。因此人们尝试用概括的方式,借助有限的语言来对于无限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衍生出了模糊语言。2.语言自身具有差异性。人类语言自身具有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作为语言的使用主体,不同的个体会因为认知的不同造成理解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也促进了模糊语言的发展。3.客观环境的模糊。人类语言的使用就是对于客观环境的描述,但是客观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客观环境的不准确性,影响到了语言的表述过程,从而促生产生了语言的模糊性特点。

四、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模糊语言提升了语言的灵活性。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优势就是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发现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不够灵活,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使用“Iagreewithmostofwhatwesaid”,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在不歪曲原意的基础上,表达了明显的分歧意和同义表达意。借助模糊性的表达方式,很好的解决了交流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不仅学会了模糊语言的运用,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2.模糊语言提升了表达的有效性。在学生的英语表达过程中总是使用精确语言,会让学生养成长篇累牍的表述习惯。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还不能凸显语言表述的有效性。高校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模糊语言的应有优势,进一步的提升英语表达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对待要表述内容,并不是所有的事件、环境都要细致的表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提升表述的效率。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模糊语言的运用优势,进而用简练语言去表达。3.模糊语言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在实际的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准确表达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的高校教师发现学生在运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词不达意的情况。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模糊语言提升表达准确性的优势,帮助学生使用英语更加精准的表达。高校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模糊语言,帮助学生认识到模糊语言并不是精准语言的对立面。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多使用模糊语言,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的交际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准确。例如,“Sheismoreorlessfourfeettall”。对于身高的判断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给听众一个数值范围,这样就让这句话更加的可信。模糊语言具有提高表达精准性的优势,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迷糊语言,提升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五、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汇总的语用价值

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非常的丰富,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想说明详情、缺乏具体信息等。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运用模糊语言学,充分的发挥上文提到的表达优势。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高校英语的教学大纲。高等英语学习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本以及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4年中开设的英语课程不能少于学时。以上的“扎实的”、“不少于2000学时”都是模糊语言,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扎实的程度。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制定,这就是模糊语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之一。其次是高校的英语教师自身要具备足够的模糊语言学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认知学习中遇到了模糊语言。高校英语教师对于模糊语言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模糊语言的使用效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迷糊语言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进而增加语言灵活性。比如“Sheisabout29yearsold”,说话者运用“大约29岁”来让女士心中不会产生反感,从而营造了良好的交际氛围。最后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语境对于模糊语言的影响,其中包括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交流的语境可以细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不同的语境决定了交流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具体的语境对于交流双方的语言表达都有着限制的作用。1.不同身份使用同一句话的表达含义不同。比如教师说:“明天下去两点我去上课”和学生说:“明天下去两点我去上课”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师要表达的是去讲课,学生要表达的是听课。2.同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要仔细分辨环境的区别,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模糊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3.语境的潜在含义不同。要正确的理解一个句子的全部含义,只是从句子本身的结构去分析是不够的。要结合上下文、时间、空间、情境、对象以及话语前提等,要挖掘句子的内在含义。结束语在不同的因素的影响下,英语的语言也会产生很多的模糊语言。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模糊语言的培养,充分的发挥出模糊语言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高校英语教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模糊语言的能力。综上所述,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高校的英语教师要正视模糊语言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积极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模糊性和精准性的关系。带领学生深刻的研究语言模糊性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帮助学生灵活的运用语言的迷糊性处理各种问题,保证高效英语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艳,李继超.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10).

[2]郑雨.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06).

[3]石景艳.研究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及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1).

篇3:无所不在成语

【拼音】:wú  suǒ  bù  zài

【简拼】:wsbz

【解释】: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4卷:“或存太一在兆左右,坐卧背向无所不在也。”

【示例】: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 巴金《家》四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到处都有

【英文】:omnipresent

篇4:无所不在怎么造句

无所不在怎么造句

1、它既能像一台普通豪华轿车那样低吟前行,而一旦你按下那个无所不在的“运动”按钮,车便咆哮着瞬间消失在路上。

2、但盐和几十种含有钠的化合物——盐里的一种元素,与高血压有关——在食品杂货店里从这一头到另一头的加工食品里无所不在。

3、那么今天的预兆是什么呢?我认为只有一个:无所不在的互联网。

4、无所不在的松脆的、金色的面包条的价格似乎概括了生活费用上升和消费者口袋里现金短缺的现象。

5、作为一个开始,许多人都试图通过更仔细阅读那些无所不在的“服务条款”以确保某种程度的隐私。

6、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盒子,搜索业务一触即发,将取代操作系统,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7、我们利用太空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无所不在,提高了国家间关系的透明与稳定。

8、原型标签、垫子和板子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计算的开始。

9、让我们从互联网人开始说起,互联网人想要和电话以及后来的,电视网络聚合,因为他们无所不在。

10、也就是说,一种无所不在的非人性智力的领域顽皮地共同与他作对。

11、毕竟我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来向人们讲述“公民媒体”这一伟大构想,也就是民主的数字媒体工具以及无所不在的数字网络。

12、如果你能证明这种思想有多普遍,你就强调并证明了福柯的思想,那就是,权力是,正如我刚说过的.,一种知识传播的隐含的却无所不在的模式。

13、多年之后,预言终成现实:罗伯逊眼见着,未来或者至少能让音乐无所不在的未来已经变成现实。

14、数字生活是廉价的计算能力和被称为因特网这种无所不在的网络标准的计划外副产品。

15、云虽然已经是无所不在的技术,还是要让身份管理结构做到无所不在,因为云本身的增长和接受度也有赖于此。

16、巴姆鲍尔:我们生活在一个网上审查与监控无所不在的世界里。

17、随着技术变得愈发便宜而无所不在,它能够被普通人用来即时的创造或者复制物品,你只需要按个按钮。

18、事与愿违,通过增加监视点--使用新技术有效分析数据--侵犯个人隐私,当监视变得越来越无所不在,就会变得不那么显而易见、具有破坏力。

19、它还可以促进无所不在的MVC模式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通过表示视图来支持转换为MVC代码。

20、最重要的是,无所不在的计算机将有助于克服信息超载的问题。

21、统治者和垄断主体一般都会不厌其烦地设计出一个权威性标识,用于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力和无所不在。

篇5:模糊语言中英译文

21-A. The Language of Uncertainty

Uncertainty spreads through our lives so thoroughly that it dominates our language. Our everyday speech is made up in large part of word like probably, many, soon, great, little. What do these words mean? “Atomic war,” declared a recent editorial in the London Times, “is likely to destroy forever the nation that wages it. How exactly are w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likely? Lacking any standard for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we are left with the judgment of the editorial writer.

Such verbal imprecision is not necessarily to be criticized. Indeed, it has a value just because it allows us to express judgments when a precise quantitative statement is out of the question.

The language of uncertainty has three main categories: (1)words such as probably, possibly, surely, which denote a single su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are potentially quantifiable; (2)words like many, of-ten, goon, which are also quantifiable but denote not so much a condition of uncertainty as a quantity imprecisely known; (3)words like fat, rich, drunk, which can not be reduced to any accepted number becaus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values by different people.

We have been trying to pin down by experiments what people mean by these expressions in specific contexts, and how the meanings change with age. For instance, a subject is told ”There are many trees in the park” and is asked to say what number the word many mean to him. Or a child is invited to take “some” sweets from a bowl and we then count how many he has taken. We compare the number he takes when he is alone with the number when one or more other children are present and are to take some sweets after him, or with the number he takes when told to give “some” sweets to another child.

First, we find that the number depends, of course, on the items involved. To most people some friends means about five, while .some trees means about twenty. However, unrelated areas sometimes show parallel values. For instance, the language of probability seems to mean about the same thing in predictions about the weather and about politics: the expression is certain to (rain, or be elected) signifies to the average person about a 70 per cent chance; is likely to, about a 60 per cent chance; probably will, about 55 per cent.

Secondly,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of items influences the value assigned to an expression. Thus, if we. tell a subject to take ”a few“ or ”a lot of“ glass bald from a box, he will take more if the box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glass balls than if it has a small number. Hut not prolix>rtionately more: if we increase the number of glass balls eight times, the subject takes only half as large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Thirdly, there is a marked change with age. Among children between six and fourteen years old, the older the child, the fewer glass balls he will take.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ot and a few widens with age. This age effect is so consistent that it might be used as a test of intelligence. In place of a long test we could merely ask the subject to give numerical values to expressions such as nearly always and very rarely in a given context, and then measure his intelligence by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for nearly always to the one for very rarely. We have found that this ration increases systematically from about 2 to 1 for a child of seven to about 20 to 1 for a person twenty-five years old,

【课文译文】

篇6:模糊语言中英译文

生活中的模糊现象到处都有,连我们的语言中也不乏模糊的表述。日常语言里很大部分是由诸如“可能”、“许多”、“不久”、“大”、“小”之类的词语组成。这些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近期发表一篇社论,称“原子战争有可能永久性地毁灭发动战争的国家。”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理解“有可能”这个词语呢?对“可能”的估计并没有一个标准,那我们只能听凭社论作者个人的判断了。

这类用词不精确的现象我们并不一定要予以责备。甚至,它还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容许我们在无法作出一个精确的数量表述时来表达判断。

模糊语言可分为三类:1.表示单一主观意义上可能性的,可能定量的词语,诸如“很可能”、“可能”、“肯定”等词。2.诸如“许多”、“时常”、“不久”等词语,这类词语也可以定量,但所表达的意义与其说是某种不能肯定的状况,不如说是一个知之不确的数量。3.诸如“胖”、“富”、“醉”这类词语,不能精确到人们都认同的数量,只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我们一直在试图通过实验说明,在各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人们使用上述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这些意义怎样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告诉一个被测试者“某公园里有许多树”,然后问他“许多”一词在他看来应该指多少。或者,让一个小孩子从碗中取“一些”糖块,我们可以数一数他取了多少。我们比较一下只有他自己在场时取的数量和他当着一个或多个小朋友的面所取的数量,或者让他拿“一些”给别的小朋友时所取的数量。

第一,我们发现,拿的数量取决于所提供的糖块的总量。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些朋友”大约指五个朋友,而“一些树”指20多棵树。但类别不相关的事物有时则呈现出对等的数值。例如:关于天气和政治这两个不同范畴的预测,模糊语言的表述有着几乎相同的意思。如“一定会(下雨,当选等)”表示有75%的可能,“很可能”约有60%的可能,而“可能会”则约有55%的可能。

第二,试验物品总量的大小影响到对某一词语的赋值。如让一个被测试者从一个盒子里拿“一些”或“许多”玻璃球,如果盒子里装的`多,他就拿的多;装的少就拿的少。但所取数量的多少不是按比例增加的:将玻璃球增加七倍,被测试者也只是从总数中取很小一部分出来 。

第三,随着年龄不同变化明显。在6~14的少儿组里,年龄越大,玻璃球反而拿得越少。但“许多”和“一些”两词的意义差别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这种年龄差异是很稳定的,因此可以用来作智力测验。我们可以不用作长期测试,只需让被测试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对“差不多一直”和“几乎没有”两词语赋值,然后就可以根据代表“差不多一直”的数值与代表“几乎没有”的数值的比值来测量他的智力。我们已发现,比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7岁儿童的这一比值为2:1,而25岁成人的比值为20:1。

篇7:红楼梦英译中的模糊语言

红楼梦英译中的模糊语言

论文关键词:合作原则;模糊语言;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近年来,模糊语言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中体现的基础上,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剖析《红楼梦》若干典型实例,总结运用模糊语言处理:史化信息所达到的理想预期效果及翻译方法,以期为汉语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提到模糊((fuzziness),人们似乎总会有一些负面的联想,因为我们在讲解语言的使用时,总会将精确(precision)及清楚(clarity)放在首要位置。实际上,日常交际中我们根本无法离开模糊语言,就如同我们离不开精确语言一样。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论文论文参考网语言的模糊性其实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精确和模糊的对立,只有在事物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认识活动的范围里才有意义。精确性和模糊性是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过程中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某人二十多岁,二十一还是二十二,二十三还是二十四,春季是从二月到四月还是三月到五月?这些都是研究对象的界限不明确造成的模糊现象。

翻译是人们交际活动,认识过程中语际间表达方式的一种转换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思想内容、风格手法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包含的各种模糊因素往往会导致译者误解或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而译文语言中的模糊因素往往会导致对原作本意的歪曲或表达不够“确切”。因此,对模糊语句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

二、合作原则及翻译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的。格赖斯认为,交际双方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尽量互相了解配合,都要遵循某些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Grice,1975)

A量的原则(Quantity Maxim)

a)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说的话真实。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Revelant Maxim):要有关联。

D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避免罗嗦)

d)井井有条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译者也要遵循合作原则。根据格赖斯观点,人们在互相交流信息时是互相合作的,交际者遵守合作原则,有助于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交流。虽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以口头会话交际为取向,但是其研究成果完全适用于书面语篇。因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翻译是某种社会语境下进行的交际过程。”当原作者进行创作时,他是在与读者交流。而译者作为译文文本的生产者在生产文本时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地位。从译者的角度看,一方是原作者,译者在与原作者交际时,原作者是言者,他是听者,他要从作品的表现形式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是译文读者,此时译者是原作者的代言人,译文读者是听者,译者要把原作者的意图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译文读者也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并接受译文。可见,译者是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交流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也遵守合作原则才能同时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成功地进行交际。

译者遵守数量原则,就要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量进行翻译,不随意增减信息量;遵守质量原则,就必须忠实原文原义,不更改原文内容,不允许错译、乱译;关联准则要求译者既考虑原文上下文的关联,又要考虑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联;方式准则要求译文清楚简洁,避免晦涩拗口、含糊其词或冗词赘句。如果译者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译者与原作者以及与译文读者的交际就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包含了原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参与者,用Grice的合作原则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

原语作者—四条准则—译者—四条准则—译文读者

在这样的一种交际过程中,Grice的四条准则就显得更为重要。不难看出,在此交际过程中,作为中介者的译者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发话者(原语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只能靠译文才能传达给受话者(译文读者),也就是说译文成了读者从另一文化中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译文便成了交际的关键环节,它同样必须满足Grice提出的四条准则:信息数量要适合译文读者;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内容要严谨、连贯;表达要清晰、无误。

三、合作原则在《红楼梦》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在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活动中,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性理解和传译是先决条件,是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再创造性理解的基础,而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再创造性理解则是必要条件。文学翻译不仅对于译者,而且对于译语读者都是一种思维和精神上的挑战一(intellectual challenge ),对译者和译语读者的思维解决能力、艺术审美力和想象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译者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译作帮助译语读者进人原作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译语读者能否像原语读者理解原作那样理解译作,能否通过译作进人原作的艺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思维领悟力、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译语读者不是译作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只有发挥自己的创造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从译作中深刻理解原作的艺术价值,进人原作的艺术世界,实现与原作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契合。《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物对话极富艺术魅力,每一句话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令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而且书中对话采用了大量模糊语言,对《红楼梦》的翻译体现了对译者的极大挑战,考察翻译名家杨宪益和Gladys Yang的《红楼梦》英译本。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模糊语言在《红楼梦》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

篇8:翻译中的模糊语言

翻译中的模糊语言

Fuzziness i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our language,which is one of its most perplexing and complicated features.Since it exists everywhere,there lie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orting out th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fuzzy language.

作 者:黄俐 廖伟蓉 Huang Li Liao Weirong  作者单位:黄俐,Huang Li(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廖伟蓉,Liao Weirong(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旅艺系外语组,四川,成都,610072)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0 关键词:fuzziness   translation   strategy  

篇9: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

旧的修辞学认为模糊是语言里的一种错误,希望限制和消除它,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常常更有表现力,这也是由模糊语言自身的美学特质所决定的..本文将这些审美特征归纳为:得体、简约、精确、意境、幽默和形象.

作 者:毛荣贵 范武邱 Mao Ronggui Fan Wuqiu  作者单位:毛荣贵,Mao Ronggui(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40)

范武邱,Fan Wuqiu(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6(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模糊语言   修辞   美学特质  

篇10:模糊语言与自我保护

模糊语言与自我保护

模糊语言可用来保护自我,自我的`亲友及自我所属的集体免受伤害.模糊语言可以用来防止来自于自我,他人及客观的伤害.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语言的生存工具性.

作 者:朱平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04 关键词:模糊语言   自我保护   生存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的应用

席慕容乡愁原文阅读

席慕蓉《乡愁》赏析

评价理论和阅读教学教育论文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席慕蓉《乡愁》欣赏

席慕容的乡愁原文

考研英语 技巧先行-模糊阅读法

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应用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教师语言的语用功能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无所不在的模糊语言(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虫洞理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2023-03-18

人工智能心得体会2022-11-28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2024-01-02

乡愁席慕容朗诵2022-05-08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2023-08-29

巴金《繁星》课件2023-04-02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42022-10-09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范文2023-09-29

迷茫作文450字2022-10-13

人教版繁星教学设计2024-02-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