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时间:2022-08-18 08:18: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通用19篇)由网友“Jessssssic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篇1:席慕蓉《乡愁》

席慕蓉《乡愁》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

席慕蓉《乡愁》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席慕蓉《乡愁》欣赏

席慕蓉《乡愁》欣赏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篇3: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 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 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 自读全诗

2、 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 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 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 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 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 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 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 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 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 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 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 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 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 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 学生交流。

八、 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 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篇4: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篇5:席慕蓉乡愁赏析

乡愁,总会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席慕容的《乡愁》更是如此.

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一首《乡愁》犹如一首思乡曲,永久的在心头萦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初读,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细读才明白,为什么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的深切与久远.

篇6: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拓展阅读:席慕容《乡愁》问答

问题:

1、诗歌第一节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这首诗的比喻有几种?有什么特色?

3、你如何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

答案1:

1、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营造了一个月光清冷充满着离愁别绪的意境。(因为笛声通常悠扬清远,给人以怀远的感觉)

2、有明喻、暗喻两种。通篇都借比喻来表达思乡之情。

3、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乡愁没有年轮,时时刻刻都有着乡愁;第二层是说,乡愁永不老去,一直将持续下去。

答案2:

1、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2、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

篇7: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席慕蓉的乡愁教案

【乡愁 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 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 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 自读全诗

2、 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 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 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 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 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 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 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 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 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 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 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 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 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 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 学生交流。

八、 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 “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 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篇8:席慕蓉《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篇9:乡愁席慕蓉诗歌赏析

乡愁席慕蓉诗歌赏析

诗歌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1.《乡愁》诗歌赏析

2.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3.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4.席慕蓉的励志诗歌

5.如何赏析诗歌

6.关雎诗歌赏析

7.乡愁余光中作品赏析

8.思乡愁诗歌集锦

9.一组经典同名诗歌《乡愁》

10.乡愁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篇10: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

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原文: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篇11:《乡愁》席慕蓉阅读答案

《乡愁》席慕蓉阅读答案

乡愁

①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②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③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的?

2、具体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3、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案:

1.写了故乡的三种事物,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乡愁.分别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行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2.三幅.

一、儿时回忆:月光笼罩笛声悠扬

二、少年离家:雾里送别渐行渐远

三、永远的牵挂:乡愁化作树 扎根在心里

3.都是为了起到深化情感色彩并有衔接对比的作用.因为写的都是故乡,所以用“一”,又因为对于故乡的情愫变迁而用支种棵三个字.

篇12:席慕蓉读书笔记

席慕容我觉得她像干净素雅菊静默绽放、毫不声张气质是她整个生命思想灵魂读席慕容找到生命中绽放美流离中夹杂着破碎文字渗透着人性思考与美丽她用回忆笔表达艺术真善美;她用女子特有细腻与心思描绘生命里温暖;她用哀而不伤调子诉说年轻人最敏感易逝光阴她像画下睡莲静静地睡在了我心里。喜欢席慕容喜欢她真诚又不失温情文字;喜欢她略带忧伤又满怀生活态度;喜欢她那一段段人生经历一幅幅感悟岁月流年画面一宗宗爱护孩子与学生善意美德无论是从诗歌《灯下诗与心情》中诠释着淡然远去辛酸到《夏夜传说》中揭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理;还是从散文《飞翔》中鼓励每个生命都去展开所有可能与不可能飞翔到《静寂角落》里告诉:每个生命中真正魅力来自坦然真诚态度扮演本真自我角色一直都是那个爱着平凡生活爱着平凡席慕容她江南女子撑着花折伞漫步小巷浪漫也烟花三月阳光女子豪迈她是对生命有满腔热情却又不失严谨与温柔画家与诗人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朴实语言讲述着别人故事描绘着情感

生活中时刻留一份真诚给也给他人这是读了席慕容很久后所得感悟行走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社会中心灵净土或许随着打磨而渐渐被染上了尘埃附着在思想之上走进了生活却远离了真实心中建起一座防卫城墙时刻准备保护却不想失掉了生命里最可贵真诚对生活真诚态度看看席慕容文字“不是在一瞬间/就能脱胎换骨/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试探 。”是啊!生命一次又一次试探试探对生活真诚对自我信念坚守希望用真诚来面对生活面对在生命中来了又走人群生命最初孤单无助汪洋是一群人温暖了世界也温暖了而这群人脊背上写着真诚我相信这也是席慕容文字里传达出最温情思想。

读过席慕容散文的人,往往被她那细腻动人的笔调感染。她的文章取材广泛、充满温馨。细读进去,她的文章平易朴实:山坡上的野草,孤独的大树,匆匆的过客,顽皮的小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然后化为文字,与读者共享。文中没有可以推砌的词语,没有令人惊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顺理成章。可却能在人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写给幸福》是席慕容一本抒情散文集。抒情是席慕容写作的一大特色。她的散文有诗的韵味,更有画的典美。这或许因为她是个画家之故。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充满孩童般纯真的感情。那亲切抒缓的字句,空灵伤感的情调,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处处洋溢着她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热爱。

乡愁是席慕容作品的一个主题,这位长在内地的蒙古贵胄,对那块有着茫茫草原,沙漠驼铃,长河落日的土地充满着向往和爱戴。这种心情常流露在她的笔尖,所以她的作品既有悠远清丽的南国秀美,又有豪放粗犷的北国浪漫情怀。也许,她的歌是从“旷野上世代牧着羊的人心里生长出来的”,而支撑着她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也正是“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那一份渴望了”。

席慕容的作品题材多样,但统摄在一个基调中,充满同情,充满真诚。从她笔下的天地里,你会感觉到她那种对亲人、对朋友、对人生的热爱。应该说,她的作品并不一定十分完美,有时显得单薄了些,感触乏弱了些,有些作品思维或者不够深远,对于现实来说显得太理想化了些,但她描写的那些充满至善至美的平凡琐事,总能拔动人们的心弦,让你一同去发现世界中美好的一面。相对于那些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的巨作,席慕容的作品就象一股涓涓细流,带给你遐想,带给你甘香。

也许,有人喜欢的是那些愤世嫉俗的谈古说今,有人喜欢悲凄哀艳的儿女情长,有人则喜欢壮烈雄迈的诤诤劲言,但在这些悲壮、深沉的世界里,注入一点席慕容般的纯真、甜美,它就象一缕轻风,吹拂着你,让你随着她小夜曲般的娓娓倾诉,去回味些许岁月里无法捉摸的幸福和生活的真善美,或者,这正是席慕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心愿所在。

所以,我愿意随着这份写给幸福的柔情,去找寻幸福,感受幸福。

篇13:席慕蓉散写作读书笔记

席慕蓉散写作读书笔记

1、 工作和学习的不同之处。工作是必须完成的,而学习是可以忽略的,如学生上课困了可以睡会,但老师必须教授应授的内容。

2、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奉告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样的未来必定有无限愿望。

3、 如果光阴充足,就常去看看山,看看海,游览一下景色,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4、 你的心坎是什么样的`,就抉择了你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5、 我信任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僻静的,还是那带有生命或孕育生命的自然,而非高楼建筑。

6、 我们之所以起程,便是为了回归,,不论我们走多远,最终是为了走进自己的心里。

7、 有没有感到到,当自己拥有一颗恬静的心,去品读这恬静的文字,去感受和构思这情与景,难道这不是幸福所在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回归吗?

8、每当我读到海洋,总能想到沙滩、海风、蓝天和波涛,其实那片海离我很远,从未见过。

9、 我们的发光点往往来自我们的特性。

10、总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表达的。

篇14:乡愁读书笔记600字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文学史上一颗星辰的陨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等候回家的灵魂,带着满腔的乡愁,在世界上消散于烟云之中,只剩下精魂留存于世。

余光中先生的身世是让人唏嘘的。他二十二岁时,写出了多首流淌着浓浓思乡情的诗歌。比如《乡愁》这首广为人知的,读来让人悲哀婉转的诗歌。尽管只有只言片语,可是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隐含着无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活至九十岁,却依旧像二十多岁——年轻时候那样,思念着故乡。那是他永远回不去的热土。

虽说余光中先生在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实际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浓浓乡愁。他的每一首诗,都融入了自身的真情实感,是他呕心沥血而写就的。他用浓浓的思乡情,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去不复返的乡愁;有久别重逢的乡愁;也有短别重回的乡愁。可是,命运捉弄人,偏偏让余光中先生只能在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带着深深的遗憾,最终魂归天堂。

乡愁可以创造出艺术,但更多时候却会创造出无奈。余光中先生迫切回到故乡的心情,使他走向了创造艺术的道路,在一场轰轰烈烈中走向沉静。但他的离世,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

篇15:乡愁的读书笔记

放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了两本书,其中一本《给孩子的诗》我很喜欢,因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一两首诗更是让人刻骨铭心。

这首诗的名字是《乡愁》,它篇幅虽短,但折射出的感情却情深意切。作者余光中虽身居外地,但是,他在这首《乡愁》里写出了他是一个挚爱祖国的诗人,具有历史感和民族感。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位诗人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诗人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乡愁》这首诗令人瞩目。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对节,句对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给诗营造了一种迂回怅惘的氛围。

如果我以后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我就会想起这首诗,想起这首诗我就会回到祖国,回到家乡!

篇16:乡愁的读书笔记

余光中,我是早有所闻了,一个瘦瘦的老先生,花白的`头发和深邃的双眼让人感到能写出《乡愁》这样的诗也是不怪的。

诗人没有被感动是不是写不出好诗的。有了感,会想起过去,往往就会在诗中表现出深深的历史的烙印。

好诗呀,一张小小的邮票,把我和母亲拉得如此之近,浅浅的海峡却隔着他对大陆深深的思念,他把个人的悲观提升到民族的命运的高度,显然他是有高见的。

好诗啊,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见证内了自己成长的过程。“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他把他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情感全倾注在其中。

文字朴素,简练,可意味深长。

篇17:乡愁的读书笔记

《乡愁》虽是诗人二十分钟一挥而就,实则饱含中华赤子二十的乡关离愁。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的化茧成蝶,羽化而为“中国文字的烽火炉中,烈出一颗丹”。有如百川奔向东海,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诚如诗人所言“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他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乡愁》细腻而柔绵。由对母亲的思恋妻子的挂念故土的眷念而衍生出对祖国一统的期盼,将乡关之思,亲情之念演绎出对祖国河山与民族历史的凝思。《乡愁》一经发表,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台湾和香港掀起了一次寻根的乡土文学热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流入大陆后,“从黄河到长江,高原到平原,青海到东海”无不呤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声情并茂呤诵,让国人又享受到一次年夜大餐。

《乡愁》让人回味。回味到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是故乡一轮圆圆的月;是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是啊,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乡愁》爱家人,更爱祖国,致死而不悔。诚如诗人所言“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我便恒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乡愁》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中国人的。

篇18:乱世乡愁读书笔记

乱世乡愁读书笔记

几年前我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名为《江上的母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关于母亲的往事,令我热泪盈眶,留意到文章出自《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一书。今年偶然读到此书,发现书中别的篇章动人之处也不亚于《江上的母亲》。

作者野夫生于1962年。曾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他常年漂泊,但是即使“把天下道路走成了拖鞋”,也不曾忘记少年时代乡人的嘱托:“如果你长大后不能让家乡扬名的话,那你就没有资格埋葬在家乡。”当然,扬名只是个说法,穷乡僻野中那些默默无闻而又可歌可泣的地名和人事,那些真切的荣辱悲欢,于情于理都不该被遗忘。

我也在乡村中长大,尽管不在同一个时代,书中的乡土人情还是常常能够勾起自己的记忆,产生许多共鸣。篇幅有限,就《大伯的革命和爱情》与《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两章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19,大伯张志超生于当时罕有的西医之家,接受最新式的教育,19岁入党,同年夏天,与同样才貌出众的王冰松相恋。

战时王冰松跟随家人逃难,而大伯誓要完成组织赋予的使命,二人分别。五年后有幸相见,王却由于追求者罗某的挑拨离间对大伯态度大变,大伯以为她嫌弃自己落魄,自尊心使得他不问及原因便黯然离去,一别就是一生。

后来大伯被胡某陷害脱党,经历“反胡风运动”,被打成右派,熬过大饥荒,孑然一身,命途多舛;而王冰松嫁做人妇,四年后丈夫自杀,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度过余生。

为什么大伯会为了组织与恋人分别呢?如他自己所言:“人除开生命本能之外,还有更高的精神本能,这种本能就是追求自由。”因为党组织的理念符合他对自由的期望,所以他选择服从,以寻求自由的名义将个人自由交付给了组织。这是怎样一番令人无奈的逻辑啊。

半个世纪后重逢,大伯“换上整洁的服装”,激动不已,当她真的站在面前,他却“陡然像石雕一样呆望着对方的容颜”,他们“几乎对峙了一分钟,才轻轻地彼此唤一声名字,然后把苍老的手紧握在一起。我看见他们依旧是无言哽咽,泪光在历尽沧桑的眼眸中闪烁。没有拥抱,没有热吻,他们非常自持地颤抖对视,最后把漫长一生的悲凉,化做了几声如泣般的苦涩。”

大伯与资本家小姐王冰松之间的爱情,让我联想到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公主般的菲尔明娜与穷小子阿里萨年轻时有过一段懵懂的爱情,但她最终还是嫁给与自己家境相符的乌尔比诺医生。半个多世纪里,菲尔明娜与乌尔比诺过着平静有序的.体面生活,阿里萨则从别的女人那里寻求安慰。直到乌尔比诺去世,阿里萨才与菲尔明娜重拾旧情。

读到菲尔明娜和阿里萨决定以霍乱之名留在船上守卫爱情时,我不为所动,因为他们两个人一生过得都不算孤独凄苦,老来重逢只是因为乌尔比诺医生死了。

而大伯和王冰松不一样,大伯不是出身低下又自我放纵的阿里萨,他一生未娶,骄傲又寂寞的一生是真实的,王冰松也不是活在幻想中的菲尔明娜,她的感情不会轻易因恋人的窘迫外表改变,革命、爱情,都是真实的,悲剧也是真实的,每次想到这一切的真实,都让人唏嘘不已。

即便没有罗某的阴谋阻碍,大伯的命运就会更好吗?看完《别梦依稀咒逝川——悼故友如波》一章,我明白了:生在乱世,无论入世还是避世,都难逃悲剧命运。

每个时代都有李如波这样的人:多情而固守自我,苦于孤独也甘于孤独。

穷学生李如波,爱书爱烟酒而生活节制,通艺术而不卖弄,懂政治而轻官场,爱人而不索求,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在一个书生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夜半难眠,思白日琐事而笑,遭楼上妇人责骂,他“磨牙呓语装睡,复思看书受责,看电影也受责,渐有睡意,却自垂泪,和泪入梦乡也。”这样一个无名之人,最终赴了先贤屈原的后尘,归于无名之河。

“我们似乎打小就反叛,我们却永远留在某个队伍中”,大伯和王冰松属于队伍,被队伍编织了命运。李如波这个最彻底的反叛者,单枪匹马敌不过队伍,则被队伍网住了命运。

乱世啊,队伍啊,没有最痛苦只有更痛苦,每一条路都通往悲凉,个人的自由,就是选择一种自己相对更愿承受的悲凉,人性的美丑,都在这选择与取舍中了,这就是作者要讲述的,这就是我们要纪念的。

书中讲述的故事并不都发生在故乡:外婆长眠于他乡,母亲失踪于他乡,大伯辗转无依,幺叔家族后人分散世界各地,故友如波始终与人世疏离……没有流离何来乡愁?乱世之中,故乡与精神原乡的失落或坚守,都弥漫着愁绪。乡愁,就是作者投入整本书的情感之源。掩卷深思,愿乱世不再,乡愁不苦,一个人的队伍不遇硝烟。

篇19:《中国的乡愁》读书笔记

《中国的乡愁》读书笔记

当我在读书报上第一次看到对《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唯一的反应就是掏出手机写在记事本里,回到寝室立刻在网上下单。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如果中国的文学主题都能幻化为人,我想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是盼归的思妇,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他们已经被镌刻在中国人灵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来也能体会到唇齿间的绵密温柔。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群日本汉学家来说,“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里有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群日本汉学家口中的`“乡”之意——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的,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乡已经不是具体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亲手栽种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时饮得一口热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树,它们都是穿越时空的钥匙,让他们得以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和过去的历史发出共鸣之音。

着重推荐的则是所选的文章,须知这小书选辑的时间和人选的都刚刚好,中西碰撞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再难重现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留学过的日本汉学家也再难碰到,人选和时机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国内找些对照,我以为还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记多为一些小事琐事而引出的东西,却不失学术性与趣味,淡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交流的记述,也很值得一看。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乡愁,还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读罢此书,心神宁静,仿佛已忘却积压已久的作业,回到宋时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席慕容《桐花》读书笔记

乡愁的教学实录

乡愁课文教案

《乡愁》教案5

乡愁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

席慕容的作文2500字

乡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的作文600字

人教版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通用19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古诗》一课一练阅读题2023-01-25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2022-12-17

教学简案范文2022-05-06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优秀2022-05-24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2024-01-02

教师简案数学范文2022-08-22

实录教案2023-06-15

暮雨乡愁阅读答案2022-08-29

席慕容《无题》阅读答案2023-06-25

席慕蓉《乡愁》赏析2023-09-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