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

时间:2024-01-02 07:42:32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通用9篇)由网友“yueyue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

篇1:席慕蓉《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篇2:乡愁席慕蓉诗歌赏析

乡愁席慕蓉诗歌赏析

诗歌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1.《乡愁》诗歌赏析

2.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3.余光中经典诗歌《乡愁》赏析

4.席慕蓉的励志诗歌

5.如何赏析诗歌

6.关雎诗歌赏析

7.乡愁余光中作品赏析

8.思乡愁诗歌集锦

9.一组经典同名诗歌《乡愁》

10.乡愁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篇3: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篇4:席慕蓉乡愁赏析

乡愁,总会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席慕容的《乡愁》更是如此.

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一首《乡愁》犹如一首思乡曲,永久的在心头萦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初读,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细读才明白,为什么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的深切与久远.

篇5:席慕蓉《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起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

我不知道,台湾诗人席慕容作《乡愁》时,内心有没有涌起似那般波澜阵阵。于我,却宁可相信诗人当时的心境已如前面所述。多少次,工作疲累至极,耳边会有一支清远的笛声悄悄地自远而近,伴随着我进入美丽的梦乡;又有多少次,早早醒来,只因这嘹亮的笛声进入我再难入睡的耳鼓,让我童心陡起。我沉浸于诗歌创造的浓烈而又淡淡的思乡氛围之中,心灵变得如此纯净,却又如此激越。我一遍一遍地从心底叩问,为什么,为什么如此短短一首小诗,竟可以让我如此为之神迷,让我如此失神,如此陶醉?

我知道,我对故乡的思念,跟许许多多的人们并无二致,对这首诗歌的喜爱,却远远超越了“乡愁”二字。是的,如果单从家国之思的角度,同是台湾诗人,而且是著名大诗人的余光中的同名诗作,无疑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力。把乡愁演绎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既而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最后扩大成为一湾浅浅的海峡,跃然纸上的游子之思,那通俗的比喻,浅显的道理,浓浓的感情,即使平时号称铁石心肠的坚强汉子,多次高唱“男人有泪不轻弹”之歌的英雄,在人们看来多半已成了政治动物的“伟人”,只要他能安静坐下来,只用几分钟的时间,一字一句去品一品,无疑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感染,精神和灵魂也会受到一点触动,从而产生哪怕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思乡之情,唤起埋藏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

然而,我却无法不更喜欢自然而飘逸的席慕容的《乡愁》。在我看来,席慕容是真诚的,纯净的,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象一片洁白的羽毛,亦如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泉水。那毫无矫揉造作的情愫,无疑是徐徐吹来的缕缕清风,亦是长途跋涉后的浅香飘飞的一杯龙井,直让人无法拒绝,不顾一切去尽情消受。

真的,在这又一个早起的黎明,我知道,即使说再多的话,都挡不住我再次拿起这《乡愁》,去细细吟诵。

篇6:席慕蓉《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骚客都曾抒写乡愁之苦,并形成一个世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去国怀乡,留恋故土,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睹景思乡,写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流浪异乡,望见夕阳日暮,有感而发,创作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佳话……无数的游子对故乡凝结成一种情结,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学传统。到了近现代,受我国历史的影响,很多人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热爱的故土,乡愁相关的文学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潮流和重要的现象,在众多的作家当中,余光中和席慕蓉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余光中和席慕蓉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并且都曾以《乡愁》为题创作过诗歌,抒发个人对故乡的怀念和思恋,但是两篇诗作在意象塑造、意境营造、语言应用以及结构布局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展现出作者对故乡不同的理解和情感状态。

一、从内容寓意方面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出生于南京。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举国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不得安宁。中学时代的余光中先生一直生活在南京,随后的'多年先生到处颠沛流离奔波劳苦。1947年先生考入金陵大学,后因内战爆发,1949年初随母亲逃亡上海,又辗转至厦门大学读书,7月份随父母迁至香港,1950年5月份又来到台湾。在台湾这短暂的安稳阶段,先生开始诗歌创作和发表。随后的多年间,先生几次赴美进修、赴菲律宾讲学。由此可见,余光中先生一直是奔波和迁徙的状态,与家人聚少离多,很少在故乡生活,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感情不言而喻,这也为先生后来创作《乡愁》奠定了情感基础。先生的作品中,由时间主线展开,从小我到大我的逐渐放大,也将乡愁从对故土的留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转向对于祖国、大陆的敬畏,进而引发出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席慕蓉先生则是祖籍内蒙古,1943年出生于重庆,而后随同家人先到香港,再迁至台湾。虽然席慕蓉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没有过多的受到战争的伤害,但是也是由于战乱和时代的影响,一直到XX年才得以回大陆探亲。时隔40年的时间,这些年里先生一直听家人描述内蒙古大草原的幅员辽阔,景色壮美。但是在席慕蓉的印象中便是“故乡的面貌确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这一句便道破席慕蓉积郁许久而不得寄托的乡愁。[1]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同,席慕蓉先生没有见过故乡的草原,思乡之情仅仅只能依靠想象和别人的描述,这样的感觉太过于折磨。虽说是完全不同的乡愁,但都是远离故土辗转流离的孩子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只是从宏观的立意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更加宏大,具有时代的背景意义。席慕蓉先生的作品中只是寄托了对于故乡和父母亲人的无比想念,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涉及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二、从表现手法方面

两首《乡愁》显而易见的都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全诗分为四个章节,这四个章节由时间这条主线串联,并且在每一小节选择出一个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物品来指代乡愁。第一小节是作者从小时候在外求学,靠写信寄托思乡之情,这时信件上的邮票就是乡愁的指代物。第二小节是作者与自己的妻子分隔两地,饱受浓浓的思念之苦,此时连接两岸的轮船船票就是乡愁的指代物。第三小节作者的母亲去世,阴阳相隔、生死离别的无奈更加痛心,这时母亲的坟墓就是乡愁的指代物。第四小节也既全诗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横跨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遥遥相望,充满了深深的去国怀乡的情感和对祖国故土的怀恋,这时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就是乡愁的指代物。全诗四个小节是作者四个不同人生阶段对于乡愁的理解和诠释,每一小节都用寥寥数字描摹了一幅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饱含深情,打动人心。

席慕蓉先生的这首《乡愁》是一首只有七句的短诗,虽然篇幅较短,但情感充沛。诗中,作者将“故乡的歌”比作“清远的笛”,将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挥手离别”的“模糊惆怅”,将“离别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全诗用词巧妙自然,并且运用了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描绘乡愁的意象,诸如“笛”“月亮”“树”等意向在古诗词中都是描绘乡愁的经典意象。[2]这些巧妙自然的用词和经典乡愁意象的使用使得这些诗句所表现画面凄美悲伤、色彩丰富、感情充沛。这两首作品虽然表现乡愁的范畴和风格各不相同,但两者都恰到好处的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贴近自然又心存美好。

三、从诗歌意象的画面感方面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创作者主观的意与物体客观的象的结合。[3]这些意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而诗歌的画面感的营造离不开诗歌意象的参与。在诗歌意象的画面感方面,余光中的《乡愁》中的四个主要意象(四个乡愁的指代物)都是具有动态属性的物品,所以余光中的这首诗所营造的画面感是动态的。诗中画面中多展现人物,以及与人物分别之场景,画面中有幼时离家求学,有与新婚妻子离别,有与母亲生死相隔,有站在海边遥遥挥手,这些画面随着我们读完诗句便自然形成,贴近生活,更是引发读者感同身受,其中思乡之愁蕴含在作者诗中所描写的每一个动作之中。

席慕蓉先生的《乡愁》中的意象静态的属性居多,并且运用了古典诗歌中经典的描绘乡愁的意象,诸如“笛”“月亮”“树”等。在席慕蓉的乡愁所展现的画面中,作者的乡愁之苦是寄托在自己的想象中的,想象中有辽阔的草原,有皎洁的月光,有大树,有亲人,有笛声,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幅清丽悲伤、恬淡哀怨的乡愁画作。

两首诗诗歌意象的画面的动、静之别不言而喻。这两首作者都将诗歌的意象美和画面感以及作者充沛的情感力透纸背地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两位诗人均用比喻的手法,通过用具体的画面和物体使得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故此多年以后我们后辈人在读到这两首诗歌作品时,虽未经历当时国家动荡、人民四处飘零的悲惨际遇,但仍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拳拳之情。

四、从诗歌结构方面

在诗歌结构方面,余光中的《乡愁》與席慕蓉的《乡愁》有着截然的不同。余光中的《乡愁》具有严格的格律美和形式美,再加上作者用比喻、指代性的内容表达使得这首诗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第一,余光中的《乡愁》中全诗共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是由四行诗句组成,并且每行诗句的字数相同或者相近。但这首现代诗歌又不同于古典律诗的格式上的完全一致,在每一小节的四句诗中,长句短句参差结合。这就使得全诗既有律诗的格式和形式美,又具有现代诗歌的流动性与活泼性。第二,全诗四个小节的内容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于时间轴线,并且在情感层次上层层递进,由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进而升华到对祖**亲的思念和期盼统一的宏大心愿。第三,全诗的结构以及遣词用句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整首诗歌中相同的句式多次重复的使用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韵律。比如每一小节的尾句都是“在这头……在那头”,比如“小小的”“浅浅的”“窄窄的”等叠词的使用。席慕蓉的《乡愁》则是一首只有七行的三节小诗,全诗突破了格律诗甚至是现代诗格式的框架,长短诗句的相间使用形成了一种活泼灵动、清丽别致的格式风格。全诗前两节的句式一致,而在第三节突然分成了三句,突出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的代指。这种具有变化的参差结构一方面突出了乡愁的重点,一方面使得全诗活泼跳跃、读来押韵上口,异常迷人。

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是深深地烙印在骨子里和血液中的,从古至今这种乡愁情感凝结为一种优秀的传统,不断丰富相关主题的文学创作。余光中和席慕蓉作为乡愁抒写的大家,对于该主题的把握和营造各有特点,他们将各自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在内容寓意、表现手法、意象营造和结构等方面展现出不同,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内蕴。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学习来体会不同的情感蕴藉,助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深度发展。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篇7: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读后感

幽幽,何时归。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兰,数不尽的惋惜。极目远眺,数不尽的哀伤。

安能故地重游呢?离你太远了,故乡!又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感叹呢?

小时候,我们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母亲清脆的歌声,甜甜的入睡,时时刻刻感受着母爱,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我们悄悄地成长。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了缤纷的童年,独自在外闯荡。也许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余光中,还有他那流传最广、最为宛然动人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年少离家的他,时刻怀念着故乡,想念着母亲,那种积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这种思念,只有等到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年龄,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泻出来。《乡愁》可以窥见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对母亲,他心中好像总是觉得亏欠什么,是亏欠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乡愁,思念母亲。

成年了,结了婚,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与妻子的聚少离多,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也是这种淡淡的哀愁,体现出了他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乡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斓若星河的泪水。或许,他面对他母亲的那方矮矮的坟墓时,只有低头,因为,他亏欠了她太多。乡愁,思念离去的母亲。

而今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虽然这一切都是历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着台湾能与大陆统一。因为,他觉得,台湾就像大陆的孩子,分离了太久,想要回归母亲的怀抱了,不要像他一样,知道珍惜的时候,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了,等到母亲主动拒绝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却已无处寻觅。乡愁,思念祖国。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可为什么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他已经错过了太多,与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所以他会不停地回顾从前,自己对自己不停地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戚戚,白首离。

凄凄,愁几许?

篇8:乡愁 诗歌赏析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拓展阅读:乡愁写作背景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篇9:乡愁诗歌的赏析

乡愁诗歌的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

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席慕蓉《乡愁》赏析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席慕容《如果的行板》赏析

席慕容:月桂树的愿望及赏析

诗歌乡愁的赏析

席慕容:千年的愿望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欣赏

席慕容乡愁原文阅读

乡愁席慕容经典诵读

席慕容的乡愁原文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席慕蓉诗歌《乡愁》赏析(通用9篇)】相关文章:

长城谣作文2022-11-03

席慕容诗歌赏析2022-05-06

乡愁的教学实录2022-09-17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8

《乡愁》余光中 教学设计2022-11-11

乡愁公开课教案2022-11-27

乡愁教案2023-03-26

《乡愁》 设计102022-11-01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2023-05-31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原文阅读及赏析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