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现代化(共9篇)由网友“Apostl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现代化,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倡导西方先进文化,对儒家消极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
作 者:黄学多 作者单位:岳麓区教育局,湖南,长沙,410000 刊 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26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 现代化篇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习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习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习题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的政策是( )A.提倡民主 B.改革创新 C.尊孔复古 D.提倡科学
2.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
A.19 B.19 C.19 D.19
3.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
A.民主、法制 B.科学、文化 C.民主、科学 D.科学、道德
4.新文化运动初期把斗争的锋芒指向( )
A.袁世凯 B.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C.资产阶级文化 D.机会主义
5.曾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6.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阵地是( )
A.《民报》 B.《万国公报》C.《苏报》 D.《新青年》
7.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1919年6月3日以前,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广州
9.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的主力是( )
A.无产阶级 B.青年学生 C.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B 6.D 7.A 8.B 9.A
篇3: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新闻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新闻学
“科学,作为服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它就无所依赖,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0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70年了,中国新闻学的创立也70年了。然而,知道后者的为数很少;知之者中,对此持轻率态度的又居多。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那是“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是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第二,内容“肤浅”、“庞杂”。偏见和麻木使中国的新闻学如此轻视自己的历史,这在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是少见的。久而久之,年轻一代的新闻学研究者能够面向世界,却几乎忘掉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历史足迹。但是,时间无法消灭过去。处在中国文化氛围内的新闻学,只有了解自己从何处来,才可能真正知道往何处去,特别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当今,用历史的观念观照新闻学,对以往重新评价,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
新闻学从启蒙到创立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自公元前841年至清末,只有太史采风、兼听天下、通达民隐、教化蚁民等等一整套舆论控制的观念体系,以及使国人引以自豪的古老的邸报。16世纪以来的现代新闻学观念,对封闭的`中国来说,是海外妖言。邸报的钦定性质,使任何读者都必须把它视为神圣和永远没有错误。因而,马克思在他的第一篇政论(1842年)中就不无讽刺地说:“请给我们一种完善的报刊,这种报刊的原型好几个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中国存在了。”(1)同样基于这种对中国“报刊”性质的准确认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中,把亵渎邸报列入了“大逆罪”。
显然,现代新闻学在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没有任何根基的。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和创立,从逻辑上看,是纯粹的“西化”过程。但在强大的中国舆论控制的观念体系面前,这个过程的开始,却几乎表现为“东化”。这种“东化”,从最早的几家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期刊的发刊词(上个世纪10--30年代)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传教士们谙练孔孟之道,满口“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明明德,穷至事物之理焉”;“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等等,而所要宣达的西方新闻学观念,则淹没在这类中国传统的说教里了。这个时期,中国依然被怡然自得的天朝心态笼罩着,统治者对几本期刊在大陆的传播,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意。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形势改观了。当中国的文人们还没有清醒过来的时候,马克思对中国已经看得很透了,他写道:“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3)如果说马克思讲的“旧中国”是指清王朝,那么他的预见是天才的;如果他同时也理解为旧中国的传统和黄色文明的迅速解体,那么他就太性急了。现代新闻学在中国立足的艰难过程,足以说明这一点。
朦胧地意识到中国古老的交往体制面临危机的,首先是一些较多地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们向西方寻求现代新闻学的观念,撰写有关现代报纸的论文,着手创办国人自己的现代报纸,以尝试自强御侮的新方法。图强意识和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唤起了新闻学的启蒙。但是,这种启蒙还必须依赖
[1] [2] [3] [4]
篇4: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公民道德的启蒙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公民道德的启蒙意义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之中,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它对封建道德的讨伐比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更为深刻和猛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伦理道德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独立、平等、自由原则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道德.
作 者:张博颖 ZHANG Bo-ying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4(5) 分类号:B82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公民道德 启蒙篇5:中华文化与现代化
20世纪是东西文化碰撞、冲突和交汇的时代。21世纪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碰撞、冲突和交汇的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将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华文化也必将融入这一世界化的文化发展浪潮中,并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旗帜,将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内在动力。21世纪已经到来,构建既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又适应中国现代化要求的中华文化体系,是我们今天首要的也是迫切的任务。
篇6:中华文化与现代化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将起到越多越重要的作用。
一、全球化对世界、对中国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化始于近代,至今天,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国家、民族、国际组织、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和个人,发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个过程所带来的结果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全球化的目的就是推动全球的一体化,因此,统一性是其主要特点,同时全球化也为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特点的条件,从而又表现出多样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出现冲突的原因是新旧事物和意识的矛盾以及多样参与主体问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就会演变为对抗,直至冲突。世界由此也变得更加不稳定,聚散离合的现象频频发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已难以预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
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浪潮已无法躲避,并已深深卷入其中,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变迁的全过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纳入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这一进程,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治上,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缓和了关系。在经济上,一是大量吸引外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主动加入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思想上,解放思想,打开禁区,为国外先进思想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改革开放既使中国深入全面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同时也使其从全球背景中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知识以及变革的思想。”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来自全球背景的沉重压力,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全球制约,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制定。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的不断强大,已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西方国家面对强大起来的中国忧心忡忡,各种遏制中国的理论纷纷抛出,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对西方构成威胁的是中国,并断言儒家文明必将与伊斯兰文明结盟,共同对抗西方。由此,他提出要对中国采取遏制策略,这一理论似乎在西方国家引起共鸣。我们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宣传中国的政策,展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自己,明确确定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放宽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即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制定我们的发展战略。
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全球化是以世界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为特征,推动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孤立静止走向依存互动的客观进程。冷战之后,两极世界不复存在,全球化进程由此而加快,文化取代意识形态的对立而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文化具有交流、吸纳、扩散、涵化和融合等功能,以此构成了全球化的动力和内容。
冷战后,文化对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冷战后国际关系意识形态著篱的拆除,使不同文化交流、磨合、融通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世界化趋势的加深构成了推动全球化的动力;第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使文化的`交流面和交流量不断扩大,并使人们对人类共需的文化进行取舍和选择,而这势必通过文化认同及其对世界的文化整合推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第三,伴随经济的国际化,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通,使不依地理环境、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为转移的全球文明的生成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偏于一隅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认同将为脱胎于各种文明体系的全球文明所取代,并且日益在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尺度和调节机制;第四,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类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推动不同文化体系的融通与认同,并孕育出具有人类共识色彩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全球问题的不断加剧呼唤着关注人类命运的全球意识及国际协调机制的形成,而这无疑将以文化的认同和融通为基础。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来看,人类以许多小的文明地区逐渐融合交流,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地区文明,到了20世纪,实际上非走上一条人类共同的文化途径不可了,这里并非是说取消了文化的地方特征,而是指人类文明在越来越多领域找到了共同点和运用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可以想见,进入21世纪,文化的全球化落是全球化的综合表现,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p>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文化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成为阻碍全球化进程力量。因为文化都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使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与其他的民族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矛盾,甚至会发展为对抗,导致冲突。冷战后,两极世界崩溃后,一度被压抑下的民族宗教问题突出出来,民族主义又在世界上形成强大的思潮,霸权主义者利用它去搞文化扩张主义,落后国家利用它与西方抗争,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文化的侵蚀,由此,便会形成一种文化民族主义,从而堵塞了文化交流的渠道,对全球化进程是不利的。'p>
三、中华文化与全球化qP``/Ks=o U K Bl m $'1y$o'GD n2d0 旅游管理论文 Im \RoV@ d9v +?eq 3H 'T =n
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参与主体已进入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作为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愈发显示其重要。中华文化因此而成为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又是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者。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首先突出的中华民族的特征,塑造的是中国的形象。其次,中华文化要吸纳、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之构成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动力。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至今唯一不曾中断而一脉相承的最古老的文化。正是依靠这种充满永恒生命力的维系,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分裂,对那些叛国分裂之人永远不予原谅。可以说,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当然,不容讳言,以儒学核心的中华文化在整个封建社会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建构自己的体系的,它适应的是封建统治者专制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处于封建专制下顺民的要求。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并被胁迫着加入了全球化进程,“中体西用”是中华文化不得不选择的形态。建国后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中华文化选择了阶级斗争的形态,而且脱离了全球化进程的正常发展轨道,形成了只与虚拟化的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因为几乎完全拒绝外来文化的涌入,但又批判外来文化。改革开人之后,中华文化才真正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参与是以独立而且不依赖任何国家和个人的身份进来的。在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华文化正处于不断的建构中,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将处于快速变化中,中华文化将在这个背景下建构起来,也必将适应这一全球化浪潮。论文中华文化与现代化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第二节 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球化为中华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国际背景,同时也给中华文化的建构提出了世界化的要求。但归根结底,中华文化的建构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基础是:中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要在下世纪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决定了中华文化建设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建设的未来属性。
一、初级阶段是中华文化建构的现实基础
中华文化的建构离不开现实的基础,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发展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走向比较富裕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制定一切政策的依据,因此,中华文化的建构也必须以此为依据,如此才能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中华文化体系。就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建设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肯定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我们反对的是损人利已、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决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因此,思想道德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来看,中华文化的建构必须适应中国初级阶段的要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要求,离开了这个现实的基础,中华文化就不可能有生命力,也就不会它应发挥的作用。
二、中华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价值观念
篇7:人与现代化
人与现代化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在当今社会,物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人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因此,要推动社会的现代化首先就需要人的现代化.
作 者:詹丽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G0 关键词:现代化 知识化 社会现代化篇8:社会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作 者:王忠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C1 B03 关键词:社会科学 中国现代化 社会科学现代化篇9: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 者:周彬 ZHOU Bin 作者单位:鞍山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辽宁,鞍山,114044 刊 名: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9(2)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人的现代化(共9篇)】相关文章: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心得2023-10-29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2022-05-06
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2022-11-05
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及与传统教学的融合论文2022-04-30
现代工业发展中国文化表现论文2022-08-17
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论文2023-06-07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初中作文2023-07-15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论文2022-04-30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贡献2022-08-08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方向论文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