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10篇)由网友“zxl120988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哲学思想的基调和精华,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处世观念.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和”的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振兴中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王蓓 作者单位: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 年,卷(期): “”(3)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和” 哲学思想 现代价值篇2:孔子哲学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孔子哲学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孔子哲学的全部体系是以“仁”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是“人学”或“人的哲学”.孔子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欲己”和“安人”.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观念的形成乃至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现代社会价值.
作 者:孔维藤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市少年儿童竞技学校 刊 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孔子哲学 人的哲学 现代社会价值篇3:孔子儒学的现代价值
孔子儒学的现代价值
文章试图重新探讨孔子及其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学的现代价值,让孔子及其儒学在新世纪再放光彩.
作 者:李鹭 LI Lu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200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25(3)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儒学 仁学 批儒反孔 现代价值篇4:孔子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方案,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内涵和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孔子德治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孔子的.德治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 者:梁德友 LIANG De-you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宿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7(4)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德治 两个文明建设 以德治国 官德篇5: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主要是其仁爱主义、中和主义、尚义主义和等级主义精神.在这些伦理精神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我们只有区分其精华与糟粕,汲取、改造其精华,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伦理精神的积极作用.
作 者:吴灿新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刊 名:学术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伦理精神 现代价值篇6:试析梁漱溟眼中的孔子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试析梁漱溟眼中的孔子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20世纪初,儒家文化逐渐丧失了它的主体地位,再也不是合法的主流文化.但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随着梁漱溟对孔子学说的重新阐释,儒学在历史的舞台上再次发出光芒.梁漱溟开启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历程.在梁漱溟看来,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指明了人类社会将如何生活的道路.他预言,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
作 者:倪蓉蓉 俞红飞 作者单位:倪蓉蓉(上海大学,上海,200444)俞红飞(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西,南昌,330046)
刊 名:广西地方志 英文刊名:GVANGJSIH DIFANGHCI 年,卷(期): “”(4) 分类号:G02 关键词:梁漱溟 儒家文化 人生哲学 伦理道德篇7: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是以仁(人)为本的人生、社会哲学.儒家把仁与礼紧密结合,儒家德治实质是礼治,仁学实质是礼学.至宋明理学,形成了系统深邃的儒家“心性之学”.对儒家伦理哲学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可发见其中蕴含的具现代意义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儒家的忠恕,把个人与他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蕴含的爱国主义、整体主义思想;儒家的.中庸哲学,蕴含的追求真善美结合的理想人生社会境界;儒家重义伦理价值观,注重道德对人生、社会发展的作用,所有这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均有明显积极意义.
作 者:谢树放 李玉琴 作者单位:南京经济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2(6) 分类号:B222.05 关键词:仁学 礼学 心学 忠恕 中庸 重义 现代意义篇8:希腊神话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希腊神话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是人类的文学瑰宝,也是一座思想宝库.虽然产生背景不同,其哲学思想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某些基本理念上却是相通的,当然也不乏相悖之处.本文以古代希腊神话的发展及神话人物形象的创造为切入点,简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起源,并着重对亚里士多德道德体系的“中道”与孔子道德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论述.
作 者:车美容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B932 关键词:希腊神话 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庸之道篇9: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墨子的主要思想
(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为此,墨子常 “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高度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对国家的治理方面,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崇尚贤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他曾说:“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这实际上是主张打破阶级、血缘关系的界限,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为以后相对进步的科举制的问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天志与明鬼一一人文宗教之设计。“天志”,即天有意志。对上位者来说,天子治政“莫若法天”,因为天可以洞察人的一切行为的善恶,并对此加以惩罚,如天子判案不当,则天使“疾病祸福,箱露不时”以警小之。这无疑有“宗教裁制”的意味,也是神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与倡导“天志”为中心观念的人文宗教相补充,墨子有言:“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明鬼下》)他认为消除“天下大乱”的方法,就是使天下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通过鬼神的裁判,促成人们自觉扬善去恶,实现天下大治。墨子以神道设教的方式,引导人们兼爱。
(五)节用一一国家运行之倡导。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可以说是最重视生产、最注意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学派。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提倡“节用”,主要表现在“节葬”“非乐”等方面。这里所说的“节”,不仅是在财富的使用上主张“节俭”,而目_要求在道德行为上有节制,能自律。墨子说:“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辞过》)节用,不仅是一种经济措施,也是一项国家治理的原则。墨家相信“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则可以“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辞过》)
二、墨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之学乃先秦“显学”,是“百家争鸣”中举足轻重的一家。而到了今天,我们读《墨子》,更多地是从思想出发,剖析它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使墨子思想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发扬。
首先,墨子提出的`“兼爱利”的道德原则,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实质都是顺应当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政治潮流和人民大众迫切的政治伦理要求,展小了为公和为大众的平民政治本色,是“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而这些与墨家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在文化精神上有着天然的联系;
其次,墨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现代社会呼唤和平的理念相符合;
再次,墨家提倡的“尚同”有利于社会秩序重建,而“尚贤”说有利于人们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冲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全而与深度的开发、人的素质的全而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最后,墨子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节用”思想更与现代社会提倡节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墨家“节用”理念可以成为我们在培育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时加以充分利用的思想资源。
梁启超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评价墨子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墨子,作为两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汇集了他智慧的《墨子》,既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如今,我们已经用新的目光触及到了黑暗中的《墨子》,不断发扬着她的现代价值,拭去其上微尘,使她逐渐焕发出原本就有的夺目光彩。
篇10:《坛经》的现代价值
《坛经》的现代价值
《坛经》是唐朝以后中国禅宗的重要经典,被禅宗人士视为无上法宝。它又是中国人在吸呼、融会印度佛教后创立的一个宗派,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凡言禅大部分皆本曹溪”。《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佛法消化融贯后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妙法甘露。其核心思想是教人如何悟道成佛,主张定慧不二,戒禅一致,唯心净土,把一切都归于本心自性。佛在自己心中,何劳向外求玄?只要去除对相的执着,识其本心,见自本性,即可成就佛道。总之,《坛经》是教人遵循一切万法尽在自性的原理,去恶向善,除邪归正,从实修上将修与证统一于人的当下一念中。今依《坛经》从戒律等四方面探讨其现代价值,与读者分享清凉。
一、戒律精神实质的昭示
众所周知,佛法的基本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而在三学之中,又以戒为先导。“戒是三学之首,入道之基,功德之本”。《恒水经》云:“持五戒还生人中,持十善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二戒现世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而且还能积聚菩提资粮趋向涅槃之道。因此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无论为求得世间的人天善趣,还是为求得佛法出世的解脱,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石。戒是生死的舟航,解脱的根本。故佛的临终时告诫弟子“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可见戒律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个人的思想、观点、识见不同,故对戒律的精神实质不能真实了解。只知戒律是“众善莫作”的条条框框,不知有“众善奉行”的慈悲训勉。不通达持戒的功德,犯戒的过失。未曾体会世尊临终时说的:“戒是随方毗尼,小小戒可以舍……”悲心切切的话,试想:如果佛法传入中国,完全按照印度的传统佛教定型而无所改变的话,那么佛教根本无法在中国发展。隋唐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宗派受到很大打击,几近湮没,当时祖师大德以禅者聚结山林,农禅并作,自食其力,仍旧维持僧才的生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后来成“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辉煌成就。因此奉劝行人,要多多深入律藏,明了开遮持犯,不要只是一味地抱守教条,若这样反而使自己活得十分痛苦,体量不出佛陀制戒的本怀。要知道戒本来是让我们趋向解脱的良药,所以名叫“别别解脱”、“保解脱”。即是持戒一条解脱一条,并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
善知戒律开庶者,便能自在持戒,故坚守戒条是一件开心事。倘若行人能研读《坛经》,持心地无相戒,由心地清净表现在外相上的清净,则更会认为持戒是快乐事。戒是灵话的,并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戒体清净而视他人生死于不顾,在佛世时便有明证。
如茉莉夫人为了救一个御厨,在受八关斋戒的那天与国王饮酒作乐,国王一时高兴便勉了厨师之死。后来茉莉夫人就此事向佛忏悔。佛说:“你并未犯戒,何来忏悔之有?你这样做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又如:有二比丘结伴去见佛,经过沙漠地带无水可饮,有一比丘找到了水,但是有虫,因渴之极便不顾一切的拼命喝水;而另一比丘则坚持“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不饮虫水以至命终。后来,饮虫水的比丘很高兴地至佛所问讯佛陀,佛陀慈悲接待并询问比丘一路上的经历,然后种种呵责“汝是痴人,非我弟子,并未见我。”
由此可见,戒律并不是那么死板,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凡是为利益别人,虽做了事相上看来好象是犯戒的是,却未犯戒;而若为了自身活命,只做了一点小事,却犯重戒便遭佛呵拆。因此我们应知,唯有把握了戒律的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真正的严持净戒。在《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处处以身作则,以法明示了持戒的灵活性及戒律的精神实质:
其一、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得法,接受五祖所传的衣钵继祖位之后,为避免未得五祖衣钵徒众年引起的争执,躲进深山老林的猎人队中避难达十六年之久。在这期间,六祖是如何持戒的呢?他发现被猎人陷捕的活生生的动物,观时节因缘尽量放生。吃饭时只吃肉边菜,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荤,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正所谓“了心不必依文句,吃菜何妨向肉边”。假如六祖大师仍然严持净戒,那么大师一定很难存活下来,中国的佛教也就无法改写传统的印度佛教,顿悟之禅也就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禅宗也就无法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质。
其二、梁武帝自以为布施僧众,建塔造寺有无量功德。达摩祖师却说:“毫无功德。”有人不解此理,便请问六祖,六祖阐述功德的含义时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如果我们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内心里常常谦下,不贡高我慢;对外行于礼敬,这就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修,并非可在外相中求。既然是佛子,当以戒为师,就更应该知道谦恭礼敬的道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别人都不如我。六祖常常教诫弟子云:“常见自己过,与道既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既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是真正持戒之人,就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因为戒是戒自己的,并不是拿来衡量别人过失的工具。如果见到世间人的过失,以为他非我是,自己的心也就不清净了。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检查自己的行为动作,起心动念。古德也云“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一切功德都为众生而作,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长短好坏。我们见到别人犯过错,应该将其当儿“镜子”加以借鉴。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并想办法帮助别人令其改正,而不是宣扬别人的不是,若讲别人的不是,这种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可见一位真修道者,同时也是个严持净戒者。
其三,在《坛经》中,有多处道出了严持戒律的精神实质。如“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平何劳持戒”等等。对于此话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假如行者心地本来纯善,清净无垢,没有贪、瞋、痴等烦恼及过失,就是自性戒了,自然能任运防护身口意三业使无过恶;第二、如果行者心未达到平等,则需依佛言教,严持净戒,时时拂拭尘垢,以期开发内心本自具足之精净无染的佛戒;第三、若行者烦恼尘垢(无、法二执)已除,菩提自性已显,心地平等,无功用行,自然不执著于有相戒。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佛陀制戒的目的:无非是令我们远离过非,使心地清净,安住圣道。当初佛陀在比丘僧团无过失时也未制戒,而是在成道十二年比丘示现犯过之才制定的,并且是随犯随制。即犯一条制一条。可见,佛说诸戒经的旨意是让我们依之如法修行,对治烦恼,破除情执,从而获得清凉自在之法乐。若我法二执已断,仍执著法则反而成病,故法也应破除,《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由此可知:戒是防犯我们过失的保护神,并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枷锁。学人若明了戒律的精神实质,自然就能做到圆融,使戒真正成为截断生死的宝剑,苦海中的舟航。
二、忏悔罪障的妙方
众生长时沉溺苦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普贤行愿品》云:“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地藏经》亦云:“我观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可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是无法用数字形容、用体积容纳的;若有体相的话,即使是能含万法的虚空也没有办容受。
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穿在身上感觉不舒服需要清洗;我们的身体垢腻多了感觉难过就会沐浴;如果茶杯污垢太多无法泡茶时也会用清水冲洗。而现在的我们内心已被染污,有这么多罪障缠身,又该怎样处理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消除。犹如劫火烧世间,烧尽须弥并大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生菩提花。”可见忏悔是多么的殊胜。无论多大的罪障,只要至心恳切,发露忏悔,罪障自然灭除,得究竟清净。
从前,有一个屠夫,每天等到寺院敲钟时便起床杀猪,被其杀害的猪不计其数。有一天,寺院没有敲钟,他觉得奇怪便向方丈请问原由。方丈说:“昨天晚上有人向求救,说只要你们寺院,明天不敲钟我就得度。”屠夫听后,善根显发,立即明白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理。痛改前非,丢掉杀器,忏悔罪障,发心修行,当生便得成就。这就是有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忏悔事例。
既然我们已经了知忏悔的重要性以及忏悔的`好处,就要在思想上作深刻决定的认识,那就是知过必须立即忏悔。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祖师大德慈悲,为我们开示了许多忏悔法门,如梁皇忏,万佛忏……有理忏、事忏、大乘忏、小乘忏等,众多的忏悔法中,尤以教弟子们在佛菩萨形像前虔诚礼拜忏悔为主要方法,自古至今是每个学佛者的必修课。可有的人在佛前忏悔后,所犯的过失仍然会重复出现。贪嗔痴照样存在,遇缘便暴发,不能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佛菩萨不感应,不加被吗?非也,推究其真正原因,乃是此类人不明白忏悔的真正含义。
假如他们能按照《坛经》中六祖告诉大众的忏悔法去行,必定会获得罪障消除的良好效果。在《坛经·忏悔品》中,六祖明确的告诉学人,忏悔的真正含义及意义是:“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遇迷染;从前所有恶业遇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起,是名为悔,故称忏悔。”“但向心中除恶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如果我们能依祖师所传授的无相忏悔偈去行,必定能灭除三世罪业,使身语意三业究竟清净。从前所有的一切恶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赤诚地忏悔,誓愿同时消灭,以后永不复起。所谓的忏,是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一切过失;所谓的悔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过失。完全永远断除,更不造新业,这就是真正的忏悔。完全与自己内心相应,从心地下功夫,将邪念去除,正念显发,心心念念都是纯善,又怎能有罪垢?
真正的忏悔是象六祖大师所说的“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真正使三业清净。我们若能依之去行,罪障必定消除,定慧自然显发。
三、净土法门的明示
时值末法时代,众生根钝。依自力之戒定慧三学修持,很难获得了生死、脱轮回的效果。佛是大觉智人,早就预知此理,故在四十九年的弘法过程中,除了宣说依自力修行、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禅观法门外,还宣说了仗佛誓愿摄持、自身诚心信愿相结合的弥陀净土法门,如无问自说的《佛说阿弥陀经》。弥陀净土法门传入中国,经东晋庐山慧远大师的开创及莲宗诸师的宏传,在唐朝已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局面。
正因为当时流行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于是韦刺史便向慧能大师请教关于念佛往生是否真实的问题。六祖回答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至此不远。若论相说其里数,有十万八千,见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光’。使君心甘情愿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恶,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念佛求生西方是每个人的志向,众生都有欣乐厌苦的心理。故历代祖师大德都称赞此法门,最适合未法众生修学,近代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上则下无以普度群萌。”并极力提倡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犹如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人人均可服用。而六祖大师教导我们:行十善,去八邪便等同走了十万八千里,自然处在西方。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弥陀净土从相上说距离我们十万亿国土。《阿弥陀经》中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在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相上说虽有这么远,但我们的心若能一念与净土相应,就等同居住在净土内,并非是舍此趋彼。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我们的心达到清净,含嗔痴三毒去除,便是居在净土。即如果你的心清净,则所居的婆裟(堪忍)世界当下就是净土。地藏菩萨住此界的九华山,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凡夫常被境转,迷失自我;而佛菩萨则能转境,心常自在清净。故住此界九华山无有痛苦可言,且更能发此悲天悯人的大愿。这充分说明:如果你的心清净,则你所居住的国土也就清净。我们也深有体会,当心情好时,见什么都很顺眼,吃最下劣的咸菜都觉得香甜可口;可心情不好时,见什么都很难受,吃最上等的御鳝也难于下咽。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关键要有平常的功夫。心无挂碍,专念佛名乃至十念皆可往生;若心有挂碍,称念佛名,未必决定往生西方。如有的人一生念佛,临终时无福报,未能如愿善终的事例也不少。以前有一个财主,念佛念得很好,有瑞相告示:明天佛来接引。这人很高兴,准备往生。可第二天,佛来了,其小妾泪流满面地哭着说:“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这什么年轻漂亮,你别走……。”这时,财主起了贪恋之心,室内瑞相顿时消失,财主脸色渐渐变黑,以至断气,往生不成。这是由于一念的放不下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能依照六祖大师告诉的方法“自净其心”。注重平常的功夫,去除十恶、八邪,自然居在净土。“经常保持善心,时时处在净土。”所谓“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即然寿限已到,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这就解答了吾人常见有人虽修念佛法门却不能往生的问题。因此吾人应时时做到放下、自在、随缘、解脱。不要等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而耽误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四、净化社会人心的良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应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才对,可现在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过去时代人们难以想象的问题,如国与国之间虎视眈眈,民族之间矛盾重重,恐怖分子的袭击、捣乱,人际关系复杂化,瘟疫病毒……等等接踵而来,弄得整个世界充满恐怖。
如此种种混乱情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难道是天意?是上帝在惩罚人?还是……?所有天不人祸,无一不是众生的贪嗔痴在作崇。面对这些危机和灾难,一切正直和善良的人都在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弊恶?难道只能任其迅速发展而无有办法改变?一切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克,无论什么事情都须办法改变?一切事物都是相生相克,无论什么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佛法本来就是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真理。星云大师也说:“有佛法就有办法。”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惠能大师就已教给了我们方法,只是我们未曾照着去实行罢了。
在《坛经》中六祖云:“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有他们的造化轨则,是互相依存的。本来就不会互相妨碍,产生烦恼。只要各自遵循自己应走的道路去行,不要离开自己的本性觉悟而心外求道,这就对了。象我们滥用科技导致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污染、恶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假如我们能遵循此规律,尊重一切生灵,乃至花草树木生存的权利,就不用呼吁环保。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本份,不做侵人利己的事,则杀生、动盗等不好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人们不会为解决精神的空虚和终极归宿的问题以至受骗上当的话,邪教也不会兴起。
“慈悲是观音,喜舍是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陀。”这是六祖教我们做人的准则。对待人要象观世音菩萨一样,作不请之友,现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一切时,一切处,同情弱者,匡扶正义,只要众生需要的地方,就用财、法、无畏布施众生,令众生欢喜。见到别人行善时,随喜别人的功德,象普贤这随喜功德愿一样,放下自己的身份,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要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由许多个体组成。个体的健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象大势至菩萨一样喜舍。人不光只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应有智慧。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但智慧从哪来?是从定中来,故我们要象释迦一样寂默,净化自己的内心,提高道德修养,将自己所证的真理毫无保留的宣说给众生听。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牺牲自己,照亮他人,发扬蜡烛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众生明白道理。虽说已做到慈悲、喜舍、能净,但在度生时,还要具备弥陀的平直思想,平直即平等的用直心待人,直心是道场,对一切众生,无论尊、贱都与之和睦相处,一视同仁地对待。遇到别人对你的恶言攻击,保持平静,不与别人争论。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感化对方。
如果人人都具有向善的信心,具有钻木取火的耐心与恒心。不再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那么即便是在污秽的泥泞中,也能生长出高雅芬芳的莲花。也就是说,我们全世界的人,如果都能依照六祖大师所说的数句法语去行,即使现在社会环境恶劣,人心险恶,过几年之后,社会道德、风气也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内无盗匪叛逆,外无他国侵略。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达到兵戈无用,偃武修文的太平盛世。真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经济小康、政治民主、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结语
堪称“中国佛陀”的惠能大师所说之《坛经》,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代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冲破了世间、出世间的界限,主张“佛示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教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依自性般若之智,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精神的升华和超越,把理想的目标落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提倡“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一切万不堵取自性般若为前导,从性起修,不拘形式。行住坐卧,无非佛事。举手投足,皆是道扬。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一切善恶都不思量,彻见本来面目。
★ 论语读书心得

【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共10篇)】相关文章:
齐鲁文化范文2023-07-10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2023-04-12
个人读中庸心得体会2023-07-28
初中生论语读书心得2022-05-07
关于孔子电影观后感1200字2023-04-16
以人文理念推动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2022-06-01
孔子观后感悟心得2023-08-14
老子第八章原文及翻译2022-10-08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023-04-01
新文化运动教案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