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伦理思想

时间:2023-07-21 07:54: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经》的伦理思想(精选6篇)由网友“概率统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诗经》的伦理思想,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诗经》的伦理思想

篇1:《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所倡导的孝悌忠恕思想、恋爱观、友谊观、家庭和谐思想、博爱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我国先秦史诗、现实主义的韵文杰作。“诗无达诂”是一种共识,本文在前人对《诗经》中风、雅、颂各篇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典籍,着重从孝悌忠恕等伦理思想方面加以阐述。

一、关于孝悌

《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岂弟(恺悌)君子”“有孝有德”,和顺的君子,就是“有孝有德”的人。换句话说,肯孝顺先祖而又温文尔雅的人,就是“岂弟君子”。君子本指诸侯,在这里成了品行高尚之人的代称。“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这里表明祭祀祖先的目的,是要借助先祖,安抚孝子。“假哉皇考”即借助祭祀伟大而英明的祖先的魂灵,这只是手段;“绥予孝子”即先祖的魂魄保佑我们,使我们安乐富强,这才是目的。“闵予小子……永世克孝”,与前述《小雅・雍》篇意义相同。以上是《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孟子》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里,孟子从反面具体论述了不孝的五种表现,说明懒惰、赌博、嗜酒、贪婪、偏爱老婆孩子、纵声色之欲、打架斗殴、祸害乡里,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孟子还要求,尽孝悌的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可怀有任何个人目的。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轲在这里所说的“仁义”和“孝悌忠恕”的意义是相通的,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以仁义之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做到了这一层,那就会无利而王。既然王道备而天下安泰,又何必言利?所以,孔子倡导的奉养活着的父母和老人以及孟子的照顾鳏寡孤独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孟子所说的“王道”就是开明君主政治下的.和谐社会。现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每个家庭的子女都能尽到“养老”这一份义务,那么就给国家、社会减轻了负担,就会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所以这一点至今仍应作为一项美德向青少年们提倡。

西周统治阶级不仅在家庭伦理上要求“孝悌”,而且要求臣僚对国君要“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汝)”,这就是说,不要对周王朝三心二意,怀有背叛的阴谋,并且警告对方“上帝在看着你们呢!”这实际上是“忠”的思想萌芽,只是未用此字表述。至于宽恕的思想,与不虐待俘虏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关于恋爱与友谊

恋爱是特殊的友谊,恋爱的过程是友谊和爱情发展的过程。因此,《诗经》中一些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实际上也适用于发扬友好相处的思想。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非)报也,永以为好也。”这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交往方式,实际上是在叙述一种处世哲学,是在讲“友谊是相互的”这一伦理思想。并且诗歌反复强调回赠品算不上是什么报答,而是表示友谊(或爱情)长存,要永远友好下去。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世常用的“投桃报李”一词人们往往以贬义来理解,似乎这反映了世俗气和市侩精神,其实,这比知恩不报或者对赠予无所表示的那种人格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投桃报李”至今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所体现的规范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那种“一投一报”的素朴的平等交往,比起贪得无厌的索取行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三、关于家庭

家庭和谐是周代先民所追求的生活境界之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附带说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如此。当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国内阶级斗争往往会降到次要地位。这一再被历史所证明。“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这实际上是在讲家庭伦理学。家庭和谐不仅是夫妻子女间和谐,而且兄弟妯娌间常聚会饮宴,儿女绕膝,更是天伦之乐。这就是“兄弟既具,和乐且孺”的本意。否则,虽有酒肉齐备,人不齐集,和乐难以深厚。家庭和谐也是友谊的特殊表现。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兄弟阋于墙”、父(母)子相残是不绝于史书的。如果没有宽恕仁厚的情操,即使在家族内部也会出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一个个瞪得乌眼鸡似的”。同样会搞得鸡飞蛋打,断垣残瓦。国际家庭年活动告诉人们家庭伦理的重要性。继承先秦典籍中家庭伦理的优良成分,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建设性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平安定,有赖于千百万个家庭和谐优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于民间交往与和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代先民已产生了向往和平、爱好和平的意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两段文字就是和平思想的集中体现。两个友好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就此而言,友好是和平的同义语。

五、关于博爱

在《小雅・小宛》篇中,已有“博爱”思想的表述,体现了爱人之子如己之子的高尚意识,即“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大约西周晚期,出现了一些戎狄入侵的战事,民众失散,出现了孤儿,这时有人提倡将孤儿收为义子,要养之教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就是说要勤恳地奉养双亲。“哀我填(癫)寡,宜岸宜狱”,作者痛恨滥施刑罚,陷百姓于狱的行径,要求体恤老病孤独。孟轲倡导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实际上与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六、结语

孝悌忠恕是西周统治者提倡的(尽管当时还没有“忠”这个字,但“无贰无虞”的意识可以用“忠”字来概括),友谊和爱情是民间自发出现的,而且是健康的。一千多年之后欧洲出现的“骑士之爱”与《诗经》中的“民间互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为什么说“孝”等观念是统治阶级的?因为这些“孝”的字眼都出在“雅”或“颂”中,而“雅”“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祭文或歌词,这些都是由祭酒之类主持的活动。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家族的扩大或婚姻关系,孝悌忠恕这些观念广为传播,逐渐被民间所接受。这不仅有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政治安定。只要生产是发展的,政治是清廉的或具有权利制衡机制的,政治安定就符合人民利益。安定意味着和平。所以,也是为寻常百姓所欢迎的。

忠信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忠信的反面是欺诈,而欺诈就是违法。经济诈骗也罢,偷税骗税也罢,都是缺乏忠信意识,也是缺乏创建文明意识。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都做到了义中取财,法内取利,也就是遵循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忠信原则,这样对人对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相反,如果靠损人利己发财致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不仅损害企业声誉及长远利益,严重的还难逃法网。所以,“无言不仇,无德不报”,至今仍不失为普遍的生活准则。

篇2:浅谈董仲舒伦理思想浅析

浅谈董仲舒伦理思想浅析

论文关键词:董仲舒 伦理思想 德治

论文摘要:董仲舒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独茸儒术”使孔子创立的儒学从诸子百家中突出而居统治的地位,其创立的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现代人对其伦理思想贬衰不一,作者从积极的角度论述了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的可取之处,这些思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乏借鉴意义。

董仲舒(前179~前l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伦理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做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伦理思想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思想体系。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董仲舒则提出任德不任刑,不是说不要刑罚,而是说先德后刑,德重于刑。他提出的任德不任刑,依据之一是天地阴阳四季先阳后阴,先德后刑;其二是天地阴阳好德不好刑,统治者为政也要任德不任刑。这里的德是指施以仁义教育,轻税赋,节俭仁爱,任人唯贤。刑是指法律刑罚,刑狱诛杀。他将法家思想融人儒家伦理之中,使自己的伦理思想更趋完善。在国家的公共管理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道德调节会发挥充分作用,有时可以优于行政和法律手段;但在对抗性矛盾中,道德调节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对抗性矛盾处于非对抗状态时,道德调节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在对抗状态的非对抗性矛盾中和对抗状态的对抗矛盾中,道德调节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往往需要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董仲舒看到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手段,以及他们的相辅相承异域同功的作用是很可贵的。在胡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任德不任刑的观点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减少各类社会矛盾,在全民族中形成团结友爱的氛围,防止过多过滥的`立法,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

二、防止个人的私欲膨胀,缓和社会矛盾

董仲舒认为,万民之从利乃是出于“贪”性的自然趋势,但“嗜欲之物无限,其数不能相足,”就必然导致奸邪并出,“大乱人伦”,从而使“上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节。”又说:“正法度之宜,制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每个人都是不择手段追求物质享受,物欲横流,那么必然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人们之间就会缺少诚信,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这种社会生产力再发达也是畸形社会。防欲之说在今天还有生命力:现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反对浪费,树立科学发展观。当人的欲望少时,对物质的依赖性就会降低,从而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少,环境污染的程度将会减轻,缓和人和自然紧张的关系,其防欲思想在今天的环境保护中有积极意义,少贪图物质享受,就会减少向大自然索取,有利于人和自燃和谐相处。还说:“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痔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贪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为此,他主张“制人以道而差上下,”“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优。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匾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这也叫“度制”以“制其欲,使贫富上下按地位等级各得其利。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虽然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发展生产力,现在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而引起贫富之间的矛盾,有些富者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一些低收人者为生活辛苦奔波,以致于一些人愤愤不平,极端表现是一小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某某富翁被杀不时见诸报端。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让富裕者不至于太贪婪,让低收人者消除不安心理,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董仲舒“上下相安”说法给我们一些启示作用。

三、道德实践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道德原则的范围内,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肯定了主体的灵活性即所谓经权之说。“经”就是道德原则,“权”即对原则的灵活性运用。例如,“礼”就有“经礼”与“变礼”,“变礼”是对“经礼”的权变。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授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上》),讲的就是“经”与“权”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西汉公羊学家那里讨论得很多,董仲舒对此也作了发挥。《春秋·桓公十一年》载:“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祭仲是郑庄公的宠卿。庄公卒,公子忽(即郑昭公)立。宋欲立公子突(郑厉公),设计执祭仲,胁迫祭仲逐忽立突。祭仲应诺了宋的要求。《公羊传》肯定了祭仲的行为,认为他“知权”。《公羊传》说:“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从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况且,虽然暂时逐出,但仍有回来为君的可能,即使不能回国,无非是祭仲自己承受放逐之罪而已,但毕竟还是保存了郑国。所以说,“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他认为,“经”与“权’,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灵活性运用虽然不合乎道德,但是不违反更高层次的原则及其所反映的利益;第二,只有在事关生死存亡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原则灵活运用;第三,灵活运用道德原则不应以考虑个人的私利为重,对原则的灵活运用要有一定的范围和条件限制。董仲舒认为,在不可以灵活的领域,坚持原则。在可以灵活的领域,灵活运用道德原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道德。当今改革开放时期,新的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在遇到伦理窘态和困境时运用这种原则可以令我们豁然开朗,找到解决伦理冲突的途径。

篇3:孔孟伦理思想比较

孔孟伦理思想比较

孔子主张臣民对君主要恭敬、忠诚、竭力供养;认为父母长辈应当慈爱晚辈,而晚辈则应当孝敬、赡养长辈;提倡夫唱妇随,互相恩爱;坚持华夏应当安抚和教化夷狄.孟子则主张君行仁政,臣民敬忠;认为父子要重恩情孝慈,不要互相责备;提倡男女遵守礼规,互相爱护;强调华夏要严正地管教夷狄,维持一统.

作 者:刘奉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1(3) 分类号:B82-09 关键词:孔子   孟子   伦理思想   比较   特点   意义  

篇4:《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

《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

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哲学巨著,<淮南子>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清静恬适的`人性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重要财富.

作 者:韩娜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9(6) 分类号:B234.4 关键词:《淮南子》   伦理思想   无为而治   人性论   政治伦理   生态伦理  

篇5:东乡族伦理思想管窥

东乡族伦理思想管窥

东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并富于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文章分别就东乡族在生产生活、社会公德、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概述与解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东乡族人已有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弘扬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摈弃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是东乡族人在道德革新中的正确选择.

作 者:熊坤新 什木逊・马守途 XIONG Kunxin Shimsong・Mashoutu  作者单位:熊坤新,XIONG Kunxin(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什木逊・马守途,Shimsong・Mashoutu(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 28(2) 分类号:B82 关键词:东乡族   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   管窥  

篇6:《周易》责任伦理思想浅析

《周易》责任伦理思想浅析

本文以西方责任伦理理论作为参照,来诠释<周易>所蕴含的责任伦理思想,认为<周易>责任伦理意识的'生成体现于责任主体对行为之不良后果的强烈忧患,<周易>对责任主体行为的调适以前瞻得到的后果为价值导向,<周易>通过对行为之不良后果进行积极转化而实现其责任伦理价值.

作 者:张春香 ZHANG Chun-xia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责任伦理   后果   忧患   前瞻   转化  

从《诗经》看古代婚姻风俗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

国风·陈风·泽陂原文及赏析

《诗经》中的孝道观念

孔子忠信思想的内容及意义探讨论文

诗经 国风

诗经桃夭翻译赏析

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

从《诗经》看词的构成

谈谈撒哈拉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的伦理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经》的伦理思想(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诗经·陈风——《泽陂》2022-06-03

有教无类教案2023-11-06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2022-09-20

论《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2022-05-06

国风周南桃夭诗题的意思2022-04-30

诗经殷其雷鉴赏2023-04-23

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翻译2022-05-05

诗经赏析2022-04-30

《日本杂事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03-15

大学第九章原文及翻译2022-10-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