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诊要经终论(整理9篇)由网友“RedLine”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内经》诊要经终论,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内经》诊要经终论
从《内经》这本书里传递给我们的这种感觉,真的要反复地体会,反复地去诵读。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风,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巾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圜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篇2:《内经》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
篇3:内经 诊要经终论
内经 诊要经终论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
诊要经终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原文】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翻译】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原文】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翻译】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原文】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翻译】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原文】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翻译】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原文】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翻译】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原文】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风,病不已,令人善渴。
【翻译】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原文】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巾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翻译】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原文】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圜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
篇4:黄帝内经第诊要经终论
黄帝内经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本篇要点】
一:指出针刺治疗应结合四时气候,而有轻重深浅的分寸.因为天气、地气、人气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非但不能愈病,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针刺胸腹部位,要注意避免误伤五脏,并指出了避免的方法和误伤五脏的死期.说明只有了解内在脏器的部位以及正确掌握针刺的手法,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十二经脉气绝的症状.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
篇5:《内经》论疾诊尺
《内经》确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医书,从疾病的发生变化,到治疗原则与方法,乃至预防养生等方面都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产生也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泽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俛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闻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篇6:《内经》论疾诊尺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经过望色诊脉,只诊察患者的尺肤,就可以说出疾病的原因,从外表了解内里的变化,怎样才能够做到呢?
岐伯说:审察尺肤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脆弱,疾病的性质、状况就可以确定了。看病人的眼睑,如果微微发肿,象是刚刚睡起的样子,而且颈脉的搏动明显可见,常常咳嗽,用手指按压病人的手足,被按处的凹陷不能随着手的离去而复起,这是风湿水肿肤胀病。
尺肤滑腻、柔润而有光泽的,是风病。尺部肌肉脆弱,身体怠惰乏力,嗜睡而消瘦,这是寒热虚劳之症,不易治愈。尺肤涩而不滑润的,是风痹。尺肤粗糙象干鱼鳞,是水溢饮症。尺肤甚热,脉盛大而躁动的,是湿病;其脉盛大而滑利的,是汗将发出的征兆。尺肤甚寒而脉细小的,是泄利或气虚症。尺肤灼热如火烧,并且先热而后寒的,是寒热病。以手扪尺肤,先觉寒凉,等待较长时间而后变热,这也是寒热病。
肘部皮肤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上热。手部单独发热的,主腰以下热。肘的前方单独发热的,主胸前热。肘的后方单独发热的,主肩背热。臂中单独发热的,主腰腹有热。肘后皮肤粗糙,而且其下三四寸发热,主肠中有虫。掌心发热的,主腹中有热。掌心发凉的,主腹中有寒。手鱼际白肉部有青色脉络的',主胃中有寒。
尺肤灼热如烧,而且人迎脉盛大,主失血。尺肤部皮肤坚紧,人迎脉非常细小,主气虚,如觉心中烦闷而且渐加严重,就会立即死亡。
目色赤的,病在心经。目色白,病在肺经。目色青,病在肝经。目色黄,病在脾经。目色黑,病在肾经。如果目色发黄而又夹杂其他颜色,其色不正,难以称说,则病在胸中。
诊察眼病:眼睛有赤脉从上向下延伸的,病在足太阳经;眼中赤脉从下向上延伸的,病在足阳明经;眼中赤脉从外眦趋走向内的,病在足少阳经。
诊察寒热瘰疬:如眼中有赤脉自上而下贯穿瞳子,见有一条赤脉,则过一年死;见有一条半赤脉,过一年半死;见有两条赤脉,过两年死;见有两条半赤脉,过两年半死;见有三条赤脉,过三年死。
诊察龋齿痛:诊按手足阳明经的来路,如脉象太过,就是有热邪,热邪在左的左边热,热邪在有的右边热,热邪在上的上热,热邪在下的下热。
诊察血脉:浅表络脉多赤色,主多热;多青色,主多痛;多黑色,是久痹症;多赤、多黑、多青三色都见的,是寒热症。
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指甲也发黄,这是黄疽病;好安逸,喜躺卧,小便颜色黄赤,脉细小而涩滞,就会形成不思饮食之症。
人得了病,其寸口脉与人迎脉大小浮沉相等的,这病就难以痊愈。
妇女的手少阴脉搏动得厉害的,那是怀了孕。
婴儿得了病,头发逆而上指的,一定会死亡;耳间有青筋暴起的,主筋肉抽搐作痛;如大便中有青绿色的乳瓣和没有消化的食物,脉细小,手足寒冷,则病难痊愈;食物不能消化而随大便泄出,脉细小,但手足温热而不寒,则其病容易痊愈。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寒与暑的更互相胜,其规律就是阴盛到了极点必然转化为阳,阳盛到了极点必然转化为阴,阴主寒,阳主热,寒过甚则转热,热过甚则转寒。所以说:寒生热,热生寒。这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冬天被寒气所伤,到春天就会发生温热病;春天被风伤害,到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夏天被暑气所伤,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气所伤,到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症。这就是四时气候变化影响人体而形成的发病规律。
篇7:《内经知要·上卷》脉诊
《内经知要·上卷》脉诊
《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
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易明,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常因动作而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过者,病也)。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切者,切近也,手按近体也。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以观脏腑之虚实,审形体以别病势之盛衰。以此数者,与脉参伍推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自无遁状,可以决死生之分矣。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脉唯一端,诊有数法,此医家之要道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关前曰寸,关后曰尺。季胁,小肋也,在胁之下,为肾所近,故有季胁之下,皆尺内主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尺脉前半部也;尺里,尺脉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以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而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诸部言左右,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部也。左外言左关之前半部。内者,言左关之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膈而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前半候胃,右关后半候脾,脾胃皆处中州,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上而又上,则寸部也。五脏之位,肺处至高,故右寸前以候肺。右寸后以候胸中,言胸中而膈膜之上皆是矣);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胞络也。按∶《灵兰秘典》有膻中而无胞络,以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叙经脉,有胞络而无膻中,而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属火之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胞络之别名也)。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动,至也。一呼再功,一吸再动,一呼一吸合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也。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人应天道,故三息闰一太息,五息再闰一太息。太息者,长息也。此言平人无病之脉。当以四至为准。若五至便为太过,惟当闰以太息之时,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呼吸各一动,是一息二至也。二至为迟,迟主寒疾。夫气为阳,气虚则阳虚,故曰少气)。人─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也。六至为数,躁者数之义也。尺热者,尺中六至也。病温犹言患热,非伤寒之温病也。左尺为水,而数则水涸而热也;右尺为火,而数则火炎而热也,故咸曰病温。尺不数而诸脉滑者,阳邪盛也,故当病风。涩为血凝气滞,故当病痹也)。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一呼四动,则一息八至矣,况以上乎,故知必死。脉绝不至,则营卫已绝。乍疏乍数,则气血溃乱,不死安待)。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营者,运也。人之经脉营运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计二十七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络,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脉八百一十丈,其有太过不及,则不应此数矣。狂生者,妄生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持寸口而数其至数,则虚实可考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当作气)。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以为常者,经常之脉也,可因以知五脏之气也。若乍数乍疏,则阴阳乖乱,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三部九候论》曰∶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七诊之法也。独者,谓于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独异于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方盛衰论》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脉重于形气也。形气有余,外貌无恙也。脉气不足,五内已伤也,故死。若形虽衰而脉未败,根本犹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论》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则大肉去尽,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脱者脾绝,决无生理)。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者,心空而无杂想也。静者,身静而不喧动也。保而不失,此持脉之道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阳虽动,而未全彰,故如鱼之游在波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夏气畅达,万物皆备而无亏欠也。泛泛,盛满之貌);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金清肃,盛者渐敛,如蛰虫之将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闭藏,沉伏在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脏气,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明此四时内外六法,则病之表里阴阳,皆可灼然明辨,故为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则有力矣。然软弱轻虚而滑,则弦不至于太劲,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大,则不能软弱轻虚矣,不实而微,不能端直以长矣,皆弦脉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忘,当作怒。《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足厥阴之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症乃尔)。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去盛,钩之过也。来不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强盛也。凡脉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则阳有余而病在外,故身热肤痛。浸淫者,湿热之甚也。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为心不足而烦,火乘金而咳。气泄者,阳气下陷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轻虚之别名也。来急去散,亦是状浮之象也,即毛也)。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毛而有力为中央坚,毛而无力为微)。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肺主气,故太过则气逆背痛。愠愠者,气郁貌。不及则气短而咳。气不归原,故上气。阴虚内损,故见血;下闻病音者,肠鸣泄气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者,退藏于密之义也,即沉石之义也)。
篇8:《内经知要·上卷》色诊
《内经知要·上卷》色诊
《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气之华也,言气而血在其中矣),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润泽。五色之不欲者,皆恶其枯槁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见,寿不久矣)。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脏腑之精气,皆上朝于目而为光明,故曰精明。若精明不能上奉,则颠倒错乱,岂能保其生耶)。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庭者,天庭也,俗名额角,蕃蔽者,屏蔽四旁也,十步之外而部位显然,则方大可知,故寿可百岁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脏之候皆在中央,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次者,居也。挟者,附也。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称王宫。若五脏安和,正色自显,明堂必清润也)。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五色之见,各有部位。若有一部骨弱陷下之处,则邪乘之而病。若色部虽有变见,但得彼此生王,有乘袭而无克贼者。病虽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此言五色之所主也)。
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粗者,明爽之义。沉夭者,晦滞之义。言色贵明爽,若晦滞者为病甚也。色上行者,浊气方升,故病甚。下行者,浊气已退,故病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五色各有藏部,言脏而腑在其中矣。外部者,六腑之表,六腑挟其两侧也。内部者,五脏之里,五脏次于中央也。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后及内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为本而内为标,当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若先起内部,而后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阴为本而阳为标,当先治其阴,后治其阳。若反之者,皆为误治,病必转甚矣)。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阙中,眉间也,肺之部也。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厥逆为寒湿之变,病起于下,故色之先于地。地者,相家所谓地阁,即巨分巨屈之处也)。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大气者,大邪之气也,如水色见于火部,火色见于金部之类。此元气大虚,贼邪已至,虽不病,必卒然而死矣)。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形如拇指,最凶之色。赤者出于颧。颧者应在肩,亦为肺部,火色克金,病虽愈必卒死。天庭处于最高,黑者干之,是肾绝矣。虽不病,必卒死也)。
庭者,首面也(天庭处于最高,应首面之有疾)。阙上者,咽喉也(阙上者,眉心之上也,应咽喉之有疾)。阙中者,肺也(阙中者,正当两眉之中也,色见者,其应在肺)。下极者,心也(下极者,眉心之下也,相家谓之山根,心居肺下,故下极应心)。直下者,肝也(下极之下为鼻柱,相家谓之年寿。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肝左者,胆也(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而在年寿之左右也)。下者,脾也(年寿之下,相家谓之准头,亦名土星,本经谓之面王,又名明堂。准头居面之中央,故属土应脾)。方上者,胃也(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谓之兰台廷尉,与胃为表里,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中央者,大肠也(人中外五分迎香穴,大肠之应也,亦在面之中,故曰中央)。挟大肠者,肾也(挟大肠迎香穴者,颊之上也。四脏皆一,惟肾有两,四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脏次于中央,而肾独应于两颊)。当肾者,脐也(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应脐)。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鼻准也,小肠为腑,应挟两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乃膀胱子处之应。子处者,子宫也。凡人人中,平浅而无髭者,多主无子。妇人亦以人中深长者,善产育。此以上皆五脏六腑之应也)。颧者,肩也(此下皆言肢节之应也。颧为骨之本,居中部之上,故以应肩)。颧后者,臂也(臂接于肩,故颧后以应臂)。臂下者,手也。目内上者,膺乳也(目内 上者,阙下两旁也。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乳者,应胸前也)。挟绳而上者,背也(颊之外曰绳,身之后曰背,故背应于挟绳之上)。循牙车以下者,股也(牙车,牙床也。牙车以下主下部,故以应股)。中央者,膝也(中央者,牙车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胫次于膝,足接于胫,以次而下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纹处也,股里者,股之内侧也)。巨阙者,膝膑也(巨阙,颊下曲骨也。膝膑者,膝盖骨也,此盖统指膝部而言)。
《灵枢》脏腑肢节应于面之图(图缺)
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部分既明,阴阳不爽,阳亢则滋其阴,谓之用阴和阳。阴寒则补其火,谓之用阳和阴。故明部分而施治法,万举万当也),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阳左阴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能别左右,是为大道。男女异位者,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故曰阴阳。阴阳既辨,然后审其色之润泽枯夭,以决死生,医之良也)。沉浊为内,浮泽为外(色之沉浊晦滞者为里,色之浮泽光明者为表);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凡五色之见于面者,可因是而测其病矣。痛甚即青黑之极也,寒甚即白之极也),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之浮者病浅,色之沉者病深;润泽者有成,枯夭者必败;散而不聚者病近,抟而不散者病远。上下者,即前脏腑肢节之见于面者也)。
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粗者,显也。言色之光明不显,但见沉滞枯夭,病必甚也。若虽不明泽,而不至于沉夭者。病必不甚也)。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驹,马之小者,未装鞍辔,散而不聚也。譬色之散而无定者,病亦散而无坚积聚也,即有痛者,不过因无形之气耳)。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肾乘心者,水邪克火也。心先病于内,而肾之色则应于外,如黑色见于下极是也。不惟心肾,诸脏皆然,此举一以例其余也)。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面王上,应有上字。面王上为小肠,下为膀胱子处。卵者,睾丸也。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在人中上半者曰高,为茎根痛,在人中下半者为茎头痛,凡此皆狐疝 阴之病也。 即 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面王下,宜有下字。面王下为人中。主膀胱子处。色散为痛,无形之气滞也,色抟为聚,有形之血凝也。积之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见之形,若其色从下行而至尾 ,则为浸淫带浊,有润如膏之物,此症多因暴食不洁所致。不洁犹言不节,非污秽之谓也。或多食冷物,或多食热物,一切非宜之物皆是也)。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五色皆宜端满。端者,正色也,满者,充润也。别乡犹言它乡,即别部位也。如赤者心色,应见于两目之间,是其本乡。今见于面王,是别乡矣。不日者,不日而愈也。火色见于土位,是其相生之乡也。此举赤色为例,而五色缪见者,皆可类推矣)。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邪色之见,各有所向。其尖锐之处是乘虚所犯之方,故上锐者以首虚,故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右者皆同此法)。
《五脏生成论》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黄者,中央土之正色,五行以土为本,胃气犹在,故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色中无黄,则胃气已绝,故皆死也)。
愚按∶望闻问切,谓之四诊,而望色居四诊之先,未有独凭一脉,可以施疗者。经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又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仲景尝以明堂阙庭尽不见察,为世医咎。好古尝论治妇人不能行望色之神,为病家咎,则色固不要欤,而医顾可忽欤?
篇9: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经素问:刺要论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
刺要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
【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翻译】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原文】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翻译】该刺骨有,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的病症。
★ 黄帝内经原文
★ 安全工程实习报告
★ 教学方法有哪些
★ 教学方法设计

【《内经》诊要经终论(整理9篇)】相关文章:
焦化厂工作总结2023-08-21
社区义诊活动方案2022-08-25
教学方法2024-01-02
民间舞教学方法有哪些2022-07-09
义诊策划书2023-09-25
校外义诊策划书2023-08-13
义诊培训策划书2022-11-03
机关作风心得体会2023-11-08
我是谁的散文2022-08-30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练习题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