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集锦7篇))由网友“shuk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惟编次小异。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无视面之五色,无持寸口之脉,唯诊尺脉及尺皮肤,帝欲从外知内病生所由。
岐伯答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之缓急等,谓尺脉及皮肤缓、急、小、大、滑、涩六种别也。肉坚脆者,谓尺分中肉之坚脆也。知此八者,即内病可知也。
平按:注“即内病,“即字袁刻误作“知。
视人之目果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目果,眼睑也。痈,微肿起也。颈脉,足阳明人迎也。动不以手,按之见其动也。窅,焉蓼反,深也。不起者,手足肿脉按之久而不起,如按泥也。此为风水肤胀者。
平按:“目果《灵枢》作“目窠。《甲乙》无自“黄帝问至“肤胀也一段。
尺湿以淖泽,风也。
尺分之中有润,故湿也。淖泽,光泽也。此风之候也。
平按:“尺下,《灵枢》、《甲乙》有“肤字。“湿《灵枢》作“滑,《甲乙》作“温,注云:“一作滑。“以,《灵枢》作“其。
尺肉弱者,解□安卧。
解□,懈惰也。尺肉耎弱者,身体懈惰而欲安卧。
平按:“□下《甲乙》有“也字。
脱肉者,寒热不治。
骨寒热病,羸瘦脱肉,不可疗也。
平按:《甲乙》“热下有“也字,无“不治二字,注云:“一本下作不治。
尺肤滑泽脂者,风也。
尺之肤滑而润泽有脂者,内有风也。
平按:《灵枢》“滑下有“而字。《甲乙》无“滑脂二字;“风下有“痹字。
尺肤涩者,风痹。
尺肤涩者内寒,故有风痹也。
平按:《甲乙》无此句。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泆饮,谓是甚渴暴饮,水泆肠胃之外,皮肤之中,名曰泆饮。尺分之肤,粗如鱼鳞者,以为候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湿也;
尺分皮肤甚热,其一寸之内,尺脉盛躁,湿病候也。
平按:“湿《灵枢》、《甲乙》作“温,依下篇《尺寸诊》云:“尺热曰病温,应作“温,袁刻亦作“温。
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
一寸之内,尺脉盛而滑者,汗将出。
平按:《灵枢》“汗作“病。
尺肤寒甚,脉小者,泄,少气也。
尺肤冷,尺脉小者,其病泄利,又少气也。
平按:“甚《灵枢》作“其。《甲乙》“脉小作“脉急,注云:“一作小。
尺肤□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按尺皮肤,先热后冷,病寒热也。
平按:“□然《灵枢》作“炬然,《甲乙》作“烧灸人手四字,注云:“一作炬然。
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候者也。
尺皮肤先冷,久持乃热,亦是寒热之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候字。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当肘皮肤独热者,即腰以上至头热也。
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
腕以前为手也,手之独热,主腰以下热。从肘向手为肘前,独热者,主胸前热也。
平按:“腰以下《甲乙》作“腰已上,注云:“一作下。
肘后独热者,背热;
从肘向肩为肘后,肘后皮肤热者,主肩背热也。
平按:“背上,《灵枢》、《甲乙》有“肩字。
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从肘至腕中间为臂,当臂中央热,腰腹热也。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者,腹中有虫。
从肘后下向臂三四寸许,皮肤粗起,是腹中有虫之候也。
平按:“粗《甲乙》作“廉。《灵枢》、《甲乙》“寸下有“热字;“腹均作“肠。
掌中热者,肠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冷热,主大腹、小腹冷热。
平按:“肠《灵枢》、《甲乙》作“腹。
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青脉主寒,故胃中寒。
平按:“鱼上《甲乙》作“鱼际。
尺□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之皮肤□然而热,喉边人迎复大于常者,夺血之候也。
平按:《甲乙》“尺下有“肤字。《灵枢》、《甲乙》作“炬。
尺紧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因加,立死。
尺之皮肤坚而贲大,寸脉反少,主于少气而悗,若更因加少气悗者,立当死也。
平按:“甚下,《甲乙》有“则字。《灵枢》无“因字。“有因加《甲乙》作“有加者。注“反少,依经文应作“反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论疾诊尺(二)
D0501黄帝曰:以官何候?
黄帝问道:用五官考察什么?
Q0501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岐伯说:用于考察五脏状况。就是说肺病者,会喘息、鼻翼扇动;肝病者,眼周发青;脾病者,嘴唇发黄;心病者,舌头卷缩、颧部发赤;肾病者,颧骨与额头发黑。
D0601黄帝曰:其常色殆者,如何?
黄帝问道:五色正常而身体有危,会怎样?
Q0601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岐伯说:五官分布模糊,眉心、天庭拥挤,鼻子狭小,两颊、耳门不清晰,又兼面部瘦削,颧部平平,耳垂、耳角外翻。如此面相者,虽然五色正常,通常身体有危,何况疾病相加呢?!
D0701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黄帝问:五色表现在鼻部时,用于考察五脏病气。五色在鼻部之左右上下,各有形态吗?
Q0701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体内,各依次序分布。色部左右上下,各如色部法度。
‖LS04—D1201→Q1605‖→‖LS74—D0101‖LS04—D12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黄帝请教歧伯说:我听说,通过望诊,知其疾病,定义为明医;通过脉谣,知其疾病,定义为神医;通过问诊,知其病位,定义为医师。我想听听,望诊而知病,脉诊而确认,问诊而尽知,该怎么办?
Q1201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歧伯回答:这望诊、脉诊与尺诊之对应,就象是以槌击鼓,槌影和鼓响之对应,不得相失!这也象本与末、根与叶出现之现象,所以根死就有叶枯了!望诊、脉诊、诊形肉,三诊不得相失。所以掌握问诊一法是医师,掌握问诊和脉诊二法是神医,掌握问诊、脉诊、望诊三法就是神明了!
‖SW13—D0401→D0701‖→‖LS04-Q1201‖→‖LS74‖SW13—D0401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黄帝说:我听完先生诊法要领了,先生所言不离色脉,这是我所掌握了的。
Q0401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岐伯说:诊治终极之理在于一。
D0501帝曰:何谓一?
黄帝问:什么叫一呢?
Q0501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岐伯说:一,病因,问诊即得。
D0601帝曰:奈何?
黄帝问:如何问诊?
Q0601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说:关好门窗,心系患者,反复询问患病细节,以顺其心意。五神得存者,能生;五神失散者,将死。
D07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LS04-D1401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黄帝请教歧伯说:五脏病之所生,变化之病态,是怎样?
Q1401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歧伯回答:先确定五脏色部、五种脉动对应状况,其病就可辨别。
‖LS04—D1301→Q1302‖→‖LS04—Q1401‖→‖LS74‖LS04-D1301黄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想详尽听听。
Q1301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歧伯回答:面色发青,其脉动弦;面色发赤,其脉动钩;面色发黄,其脉动代;面色发白,其脉动毛;面色发黑,其脉动石。
Q1302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观察到五色,却不得相应脉动,反得五脏相胜之脉,就要死了;得到五脏相生之脉,就要病愈了。
LS04-D1501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黄帝问:色部、脉动已经确定,怎样区别病变?
Q1501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歧伯说:综合分析脉动之缓、急、小、大、滑、涩,病变即确定了。
D1601黄帝曰:调之奈何?
黄帝问:怎样综合分析?
Q1601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
歧伯回答:脉动急者,尺部皮肤也急;脉动缓者,尺部皮肤也缓;
Q1602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
脉动小者,尺部皮肤也瘦削而少气;脉动大者,尺部皮肤也愤然而起;
Q1603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脉动滑者,尺部皮肤也平滑;脉动涩者,尺部皮肤也滞涩。
Q1604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这些变化,有轻微的,有严重的。所以善于综合分析尺肤者,不必脉诊寸口;善于综合分析脉动者,不必望诊色部。
Q1605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能参考综合三种诊法而行医者,可用作上医,上医诊十全九;能行两种诊法者,用作中医,中医诊十全七;只行一种诊法者,用作下医,下医诊十全六。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论疾诊尺(四)
SW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7—Q1002‖→‖LS74—Q0101‖迁移说明:
1、本节与原篇《脉要精微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类经》置于脉色类五卷二《部位》,独立成篇;
3、《内经校释》云:“对本节经文,有两种解释,杨上善与王冰认为是按尺肤分部;马莳与张介宾等,认为是按寸口分部……‘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仿于《难经》,马、张诸家,以寸、关、尺释之,与经旨差矣。’丹波氏的分析,确有道理。”
4、《太素》置于诊候之二卷第十五《五脏脉诊》,杨上善注曰:“从关至尺泽为尺也,季胁之部当在尺中央两傍,不在尺外两傍,季胁有病当见此处。尺中两傍之外,以候两肾,之有病当见此部也……。”杨上善按尺肤分部,甚是;
5、杨上善、王冰按尺肤分部,甚是,从之。所论为尺肤分部之反射关系,迁入本位,与《论疾诊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1002膻中:心包。
LS04——《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4—D1201→Q1605‖→‖LS74—D0101‖迁移说明:
1、 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脉尺诊》,从杨上善尺诊分类之判断;
3、 在前文阐述望诊、色诊之后,镶嵌本节,从工、明、神医术三境界论述色诊、脉诊、尺诊相应关系,接着论述五脏六腑脉诊与尺诊对应关系,由此导入诊尺之论,自然顺畅,与《论疾诊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04—D1301→Q1302‖→‖LS04—Q1401‖→‖LS74‖迁移说明:
1、 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脉尺诊》篇,从之;
3、 随迁至LS04-Q1401句后,与前文相互呼应,进一步阐述五色与五脏之关系,义理相通。
D1201问而极之:帝问“问而极之”,未见伯答,必有漏文,迁入之《移精变气论》SW13-D0401→D0701即为解论。
Q1201桴:fu2,鼔槌。桴鼓,即以槌击鼓。
Q1602贲: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贲,与愤同。”
2、贲,愤也。贲而起,即愤然而起。
Q1605参合而行之: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参合而行之,三者相合而行之也。”
2、参,参考;合,综合。参考综合三种诊法而行医。
SW13——《移精变气论第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3—D0401→D0701‖→‖LS04-Q1201‖→‖LS74‖迁移说明:
1、 所论色脉与《移精变气论》主题不属,漏简,当迁出;
2、 《太素.知祝由》无本节文字,可辅证本节宜迁出;
3、 《素问悬解》将D0201→Q0203段置于卷三《玉版论要》篇首,并云:“旧误在《移精变气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4、 因前文《邪气脏腑病形》LS04-D1201帝问“问而极之”,未见伯答,必有漏文。本节迁入明确作答,前后义理相贯。如此则《论疾诊尺》所涉望、闻、问、切四诊,俱矣。
Q0501一:
1、“一”者,原因,病因也。据《三部九候论》SW20—Q0201“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知:一,即事物源头,即原因。
2、因古人当时未创“零”为起点,对起点的认识,尚还模糊(有《六微旨大论》SW68—Q1901→Q1904为证),故而以“一”论之,然其作为“原因”之本意,昭然若揭。
Q0601闭户塞牖:闭户,关门;牖,窗户。塞牖,关窗。全句为关好门窗。
LS37——《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7—D0101→Q0701‖→‖LS74—D0000‖迁移说明:
1、原篇《五阅五使》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所论五色之诊,迁入本位,恰形成完整的色诊之论,作为论疾之导入,合情合理。
‖LS37—D0601(五脉…安见)‖→‖LS37—D0201(黄帝曰)‖→‖LS74‖迁移说明:
1、 帝之两问“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原位D0601“岐伯曰”之后,后文不见伯答,显见窜简,当迁出;
2、 《甲乙》置于卷一第四《五脏六腑官》,与《灵枢.脉度》LS17-Q0109→Q0111部份合而成篇,皇甫谧对两部份关联之处置,甚是;
3、 《灵枢悬解》置于卷六《五阅五使》LS37—D0201“黄帝曰”之后,黄元御处置甚是,从之;
4、 “五脉安出?五色安见?”两问八字,作此迁移,则迁出位和迁入位帝问伯答俱合,义理两通。
D0101五气:《素问悬解》之《六节脏象论》注:“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食人以五气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从之。
D0201五脉安出?五色安见:见迁移说明。
Q0201明堂:据《五色》LS49-D0101可知:明堂即鼻部。
Q0201必当治里:
1、《全本黄帝内经》作“必当治理。”
2、《灵枢集注》注:“如从外而内,是当皮而络,络而脉,脉而经,经而脏,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3、《内经校释》、《内经注评》均作“必当治里.”从之。即必须正确治理五脏脉。
Q0301阙、庭:阙,据《五色》LS49-D0101可知:阙即眉心,庭即额部。
Q0301蕃、蔽:蕃,据《五色》LS49-D0101可知:蕃即两颊,蔽即耳门。
Q0301方壁、高基:
1、《内经校释》注:“下腭部曰基。高基,即指下颚部位高厚隆满。”
2、《说文》:“壁,垣也”,即面部;方壁,面部方正;高基,颧部隆起。
Q0301引垂居外:《内经校释》注:“连接耳垂凸露在外。”
Q0601不见:《说文》:“见,视也。”不见,即不清晰。
Q0601又埤其墙:埤,bei1,《说文》:“埤,增也。”城上的矮墙,《黄帝内经.天年》作“又卑基墙”,卑取低下之意。其墙,肌肉之代称。全句即:又兼面部瘦削。
Q0601殆:危险。
Q0701左右上下,各如其度:详见《五色》LS49—D1101→Q1125所论。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7─Q0109→Q0111、D0301→Q0301‖→‖LS37─Q0107‖→‖LS74‖迁移说明:
1、 原篇《脉度》非独立论文,所迁部份与前后文意不属,杂简凑篇,均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17-Q0109→Q0111仍置于卷五《脉度》篇,并曰:“此与《终始》、《禁服》关格义同。”将LS17-D0301→Q0301仍置于卷五《脉度》,并曰:“帝因五脏开窍五官,而疑经脉独荣五脏,不荣六腑。其实阴脉荣五脏,阳脉荣六腑,两不偏也。”
3、 《太素》将LS17-Q0109→Q0111置于卷第六《脏腑气液》前部,中部接《九针论》LS78-Q0412→Q0424,后部接《素问.五脏别论》SW11—D0101→Q0104,三部合而成篇;
4、 《甲乙》将LS17-Q0109→Q0111置于卷一第四《五脏六腑官》,接于《五阅五使》LS37—Q0401、Q0501五官之论后,皇甫谧对两部关系之判断,甚是;
5、 迁入本论本位,既答帝问“愿闻其五使”,补了“五使”之漏,又为前文“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深入论述,可谓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109臭:即嗅,嗅觉。五嗅,指臊、焦、香、腥、腐五种气味。
Q0111关、格、关格:本经定义如下:
1、《灵枢.终始》LS09-C0106→C0107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2、《灵枢.禁服》LS48-D0703→D0705“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3、《六节脏象论》SW09-Q1307→Q1309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SW18——《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8—Q0122→Q01225‖→‖LS74—Q0116‖迁移说明:
1、 本句乃尺诊之论,与《平人气象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脉要精微论》,并云“此段旧误在《平人气象论》中。”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 《素问直解》云:“此诊尺脉而知病之所在也。自此至妇人妊子,其词意与《灵枢.论疾诊尺》大略相同。”高士宗对本节与《论疾诊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 迁入本论本位,与《论疾诊尺》诊尺之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22【亻亦】:yi4,无力。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论疾诊尺(三)
LS74—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黄帝请教岐伯说:我想不用色诊、脉诊,只分析尺肤,以言其病,从外表推测内里,该怎么办?
Q0101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岐伯说:审察尺肤之弛缓和紧急、瘦小和饱满、光滑和粗糙、肌肉之结实和脆弱,病形即确定了。
‖SW17—Q1002‖→‖LS74—Q0101‖SW17—Q1002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尺部内侧两边,就是季胁之候;尺部外侧用于考察肾脏,尺肤内侧用于考察腹部;中部靠近上段,左外侧用于考察肝脏,左内侧用于考察膈膜;右外侧用于考察胃部,右内侧用于考察脾脏;上部偏上部位,右外侧用于考察肺脏,右内侧用于考察胸中;左外侧用于考察心脏,左内侧用于考察膻中;前端用于考察身前,后端用于考察身后;上端尽处,考察胸部、喉中状况;下端尽处,考察小腹、腰部、大腿、膝部、小腿、足内状况。
Q0103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肤光滑,皮肤瘀湿、润泽,是风病;
Q0104尺肉弱者,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部肌肉柔弱者,松懈无力、嗜睡,形体消瘦,是寒热病,不治之症;
Q0105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光滑,而油光发亮,是风病;
Q0106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滞涩,是风痹病;
Q0107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粗糙,如枯鱼鳞片,是水分流失了;
Q0108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热气太多,其脉动狂躁,是温病;其脉动太频而平滑,是病将退去;
Q0109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有寒,其脉动微弱,是泄而少气;
Q0110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
尺肤热如火烧,先热后寒,是寒热病;
Q0111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尺肤先寒,久持时却发热,也是寒热病;
Q0112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唯独肘部发热,是腰以上热病;
Q0113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唯独手部发热,是腰以下热病;
Q0114肘前独热者,膺前热;
唯独手肘前部发热,是胸膺前热病;
Q0115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唯独手肘后部发热,是肩背热病;
Q0116臂中独热者,腰腹热;
唯独手臂内发热,是腰腹热病;
‖SW18—Q0122‖→‖LS74—Q0116‖SW18—Q0122臂多青脉,曰脱血;
手臂多青筋,是脱血;
Q0117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手肘后部粗糙,以下三四寸(6.9─9.2厘米)处发热,是肠内有蛔虫;
Q0118掌中热者,腹中热;
手掌内发热,是腹内有热;
Q0119掌中寒者,腹中寒;
手掌内发寒,是腹内有寒;
Q0120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手鱼际上,白肉处有青血络,是胃内有寒;
Q0121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
尺部热如火烧、人迎脉动洪大,当是失血症;
Q0122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尺部结实、粗大、脉动太小、少气、郁闷有加,立死。
Q01221尺缓脉涩,谓之解【亻亦】、安卧;
尺肤弛缓而寸口脉动滞涩,叫作松懈无力、嗜睡;
Q01222脉盛,谓之脱血;
脉动频盛,叫作脱血;
Q01223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肤滞涩寸口脉动平滑,叫作多汗;
Q01224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肤有寒寸口脉动细微,叫作大便溏泄;
Q01225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寸口和尺肤粗糙,恒常有热,叫作热中。
LS74——《论疾诊尺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4—Q0102‖→‖LS74—Q0131‖→‖SW16‖(已迁至《诊要经终论》)
‖LS74—Q0123→Q0131‖→‖SW10—C0134‖→‖SW16‖(已迁至《诊要经终论》)
‖LS74—Q0128‖→‖SW18—Q0124(黄疸)‖→‖SW16‖(已迁至《诊要经终论》)
‖LS74—Q0132→Q0133‖≈→‖SW05—D0109‖(已迁至《阴阳应象大论》)
Q0110炬:《说文》:“苣,束苇烧,俗字作炬。”即火炬,言热如火烧。
Q1111持:
1、《灵枢悬解》、《灵枢集注》作“大”;
2、《内经校释》作“持”,并校曰:“原作‘大’,据《太素》卷十五尺诊、《脉经》卷四第一及《甲乙》卷四第二上改。”从之。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太素之量气刺
黄帝内经太素之量气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六十七《行针篇》。自“或神动而气先针行至末,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夫为针之法,以调气为本,故此六者,问气之行也。
平按:《甲乙》无“黄帝问至“各不同形二十八字;“病亦剧作“病益甚;“重阳之人作“重阳之盛人。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
重阳之人,谓阳有余也。熇,相传许娇反。熇熇蒿蒿,言其人疏怳也。
平按:“熇熇《甲乙》作“矫矫。“蒿蒿《灵枢》作“高高。注“怳,袁刻作“恍。
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五脏阴阳者,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故心、肺有余为重阳也。重阳之人,其神才动,其气即行,以阳气多也,故见持针欲刺,神动其气即行,不待针入,其人与之刺微为易也。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自有重阳,要待针入,其气方行,故须问之。
平按:《甲乙》无此一节。
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欲知重阳仍有阴者,候之可知。但人多阳者其心多喜,多阴者多怒,仍有数怒易解,即是重阳有阴人也。重阳有阴人,其气不得先针行。
平按:“合上,《灵枢》、《甲乙》有“离字。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阴阳和平之人,以其气和,故针入即气应相逢者也。
黄帝曰:针以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藏,故针以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多阴少阳之人,阴气深而内藏,故出针后,气独行也。
平按:《灵枢》“针以出作“针已出;“阳气浮,沉者藏作“阳气浮者内藏,《甲乙》同。
黄帝曰:数刺乃知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注难,故数刺乃知也。
知者,病愈也。其人阴多阳少,其气难宣,故数刺方愈也。
平按:“气注难《灵枢》、《甲乙》作“气往难,据上文经云:“其气易往,恐系“往字传写之误。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刺之令人气逆,又刺之病甚者,皆是医士不知气之浮沉,非是阴阳形气之过也。
篇6:黄帝内经太素之息积病
黄帝内经太素之息积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为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黄帝曰:善。
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逆行,故气聚积,经二三岁,名曰息积,无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药,药行不可更刺。
平按:《素问》“逆下无“行字。“精为引《素问》、《甲乙》作“积为导引,袁刻作“精为导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导引二字,无“精字。原钞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谨依原钞。
篇7:黄帝内经太素之重身病
黄帝内经太素之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三第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平按:从《太素》残卷补入。]病?岐伯曰:胞之络脉绝。问曰:何以言之?答曰:胞络系于肾,少阴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妇人怀子,又名重身□胱□胞络①□属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络系于肾少阴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络亦系于肾,故任身九月有胞络绝者,瘖不能言,至十月胎生,还复旧也。
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络脉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应是“胱字,袁刻作“胱肾腑三字,不合。“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肾。“十月上袁刻脱“至字;“复下,袁刻脱“旧也二字。
①“胱、“胞络三字,萧本原缺。今据仁和寺本补。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问》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问》作疹。《素问》“疹下有“然后调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无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所谓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益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也,故曰疹成。
身之羸瘦,更用鑱石,此为损不足也。腹中有形,此为有余,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损于有余为病也。益有余为病□知,□实为病难□之②,故须言之。
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②“之,萧本原无。今据仁和寺本补。
★ 内经由来简介
★ 母亲节简介和由来
★ 《黄帝内经》介绍
★ 安徽风景区导游词
★ 《内经》作息之道
★ 脉学班学习心得
★ 雪事心情抒情散文
【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集锦7篇)】相关文章: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2022-08-25
“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2022-08-08
齐云山导游词2022-06-22
王安礼传原文及译文2022-08-25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2023-06-26
亲,你听抒情散文2022-06-25
菲律宾语言班学习的心得2023-06-25
为宋濂写颁奖词2023-05-23
《内经》阴阳离合论2023-12-15
《绮疏遗恨》之针,《绮疏遗恨》之针唐寅,《绮疏遗恨》之针的意思,《绮疏遗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