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整理7篇)由网友“省灯的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
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经不足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
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
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
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胆,是主决断的。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
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
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和谐,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人身难得,就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的'脏腑的那种运转,懂得了人体,就懂了人生的很多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要蓄之养之的精品。真法难闻,《黄帝内经》是黄帝和老师的对话,核心问题也要通过一种斋戒的方式,不仅是持斋,而且要控制自己的俗欲,没有私心杂念的状态才能得到。学习时要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真正能够看到里面去。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要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和自豪。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的经典,可以让我们去读,重新去反省人生,其中包括认真地体会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上南下北)心在上,按照取向比类,东木肝主生发,南火心主生长主散,西金肺主收敛,北水肾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南北表示水火不容,买卖军火和石油都波及人的生命。骂人“××不是东西”实际讲是南北,就是说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篇2:黄帝内经白话文:刺要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刺要论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该刺骨有,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的病症
附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虐,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驰。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胫酸,体解怠然不去矣
篇3:黄帝内经第玉版论要
黄帝内经第十五篇玉版论要
【本篇要点】
一:说明诊断首先要辨别正常和反常情况,进一步再分别轻重深浅,而给以适当的治疗。
二:对病色出现的部位以及脉与四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揆度、奇恒”的运用,使人在临床上有遵循。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揆度〉是用以衡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异于正常的疾病。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气血随着四时的递迁,永远向前运转而不回折。如若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很重要,诊色脉是浅近的事,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面容的五色变化,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大约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过一百天左右,才可痊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要死了。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除此以外,如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的为逆,在右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了,重阳、重阴的预后不好就会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假如到了阴阳相反之际,应尽快衡量其病情,果断的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阴阳平衡,这就在于揆度、奇恒的运用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脉象搏击于指下,是邪盛正衰之象,或为痹证,或为壁证,或为寒热之气交合为病。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良;脉见虚弱,预后当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在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之寸口脉来研究。就所见之脉在四时、五行来说,不胜现象〈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为顺,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篇4:黄帝内经白话文:玉版论要
黄帝内经白话文:玉版论要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
《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
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
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
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
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
若脉象短促而陽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
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
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陽,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陰,也是死证。
若陰陽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陰陽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
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陰血损伤。
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陰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
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
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篇5:黄帝内经第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
【本章要点】
一、诊法常以平旦和持脉为大法,因脉搏与周围环境以及饮食后均有一定的影响。
二、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参悟比较才能使诊断更加正确。
三、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可以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
四、五色的善恶,为望诊中的一个重点。
五、脉与四时的关系,以及色脉合参的诊断价值。
六、问病人的声音和问大小便及各种梦境的变化。
七、根据切脉的部位,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并举例引述各种脉象主病,以资临床参考。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①。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②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③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④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⑤,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⑥,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⑦,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⑧,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⑨,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⑩,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眗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释】
①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
②浑浑:滚滚之义,指脉象混乱。
③白:通“帛”,是丝织品的总称。
④中盛脏满:中盛,中指腹部,中盛指腹中邪气壅盛;藏满,指脏气壅满。
⑤有余为精:有余为邪气之有余;有余为精,是邪气有余而损耗精气。
⑥忿:比喻秋气劲急。
⑦矩:比喻脉象方正而盛。
⑧折髀:髀,音同义,指大腿部;折髀,形容大腿疼痛如折。
⑨心疝:病名,是一种因寒邪侵犯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不受邪传至小肠而引起的以腹痛下腹部有肿块突起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⑩痈肿筋挛骨痛:痈肿,指疮疡之类的疾病;筋挛,即筋脉拘挛;骨痛,指骨节疼痛。
夺:训失,失于常态的意思。
眗仆:眴,音通“眩”。眗仆,即眩晕昏仆倒地之类的疾病。
【译文】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像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像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像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像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像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像地苍那样,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胜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语声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气将要败坏。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是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已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的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秤衡之象;冬脉如秤权之象。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在脉上有所反应,因此,不可不察。诊察脉象,有一定的纲领,就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得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痒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去治疗就会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若面现苍赤色的,是因为有毁伤淤血所致,而外部没有见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尺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
篇6:黄帝内经白话文: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陰气未被扰动,陽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语音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陰陽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陰陽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陰陽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陰陽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称衡之象,冬脉如称权之象。四时陰陽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气微升,陰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气微升,陽气微降。四时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陰陽不相适应,即使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四时陰陽变化之微妙,都是从辨别陰陽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陰陽为准则;遵循四时陰陽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陰陽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陰陽相应合的。
陰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陽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陰陽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劢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以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在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变呢?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癫蕳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的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致,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迟脉两旁的内侧侯于季胁部,外侧侯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侯于肝脏,内侧侯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后于胃腑,内侧侯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侯于肺脏,内侧侯于胸中;左臂外侧侯于心脏,内侧侯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侯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后身侯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侯中的疾病;从尺肤上段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陰精不足而陽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陽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陰之陽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陰血亏损,多发为陰虚陽亢之虚劳寒热病。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陽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陰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陽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陰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陰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陰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陽分,为陽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陽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陰气陽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深发热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陽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证。
篇7:黄帝内经第诊要经终论
黄帝内经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本篇要点】
一:指出针刺治疗应结合四时气候,而有轻重深浅的分寸.因为天气、地气、人气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非但不能愈病,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针刺胸腹部位,要注意避免误伤五脏,并指出了避免的方法和误伤五脏的死期.说明只有了解内在脏器的部位以及正确掌握针刺的手法,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十二经脉气绝的症状.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
★ 《黄帝内经》介绍
★ 黄帝内经读后感
★ 内经由来简介
★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 母亲节简介和由来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整理7篇)】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2023-07-05
初一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练习题及答案2023-04-05
《杨子荣借题发挥》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2022-10-14
“和于术数”与《黄帝内经》养生的三个层面2022-06-22
《黄帝内经》中的梦学成就2022-06-14
内经句子解析2023-04-27
仓颉的神话故事2022-10-02
黄帝内经白话文:疏五过论2022-05-08
黄帝内经原文2023-08-20
劳动合同相关问题解答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