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网友赞成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打工者热盼(共5篇)由网友“大白兔黏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超九成网友赞成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打工者热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超九成网友赞成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打工者热盼
本报北京消息 特派记者尹安学、许琛、王晓云报道 高考能不能取消对户籍的限制?昨天,本报报道了一些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言论,在网上引起热议。
超过9成网友认为,高考本来就应该取消户籍限制,这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
昨天下午2时许,本报报道一出,即上了某网首页,截至今晨8时,留言近5000条,成为昨天某网最受关注的“两会”新闻之一。在金羊网、搜狐网上,网友几乎一边倒,认为现在高考按户籍进行,十分不合理。
来自浙江温州的一名网友直言: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这是几亿打工者的心声,政府部门不能漠视。他认为,对外来工子女,可以按学籍报考。
更多网友认为,高考的户籍限制,应该向所有人取消,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分数线!
有网友专门搬出《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来印证统一高考的合理性。这位网友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国家公平的基础,人们接受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
不过,也有网友担心,在全国没有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的情况下,取消对外来工子女的户籍限制,会不会将北京、上海等城市挤爆,挤占当地的高校招生名额。
上海一网友比较冷静:这事情只是说起来好听,真的实行起来,遇到的麻烦绝不是一点点啊!
有网友说,我国各地教育水平差别太大!有的地区的高才生还比不上别处的中等生水准,需要进行控制!
篇2: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如改革高招制度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如改革高招制度
高考的户籍制度该不该取消?这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门话题,很多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高考户籍限制放开后,将出现大量“高考移民”,这将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广东省台盟副主任孔令人代表认为,非户籍考生可以在外地参加高考,需要从国家层面改革高招制度,至少应该对各省招生名额进行适当调整。 (3月4日《羊城晚报》)
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读书,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有的孩子甚至在求学地与户籍地都无法参加高考。对此,不少人把矛头指向刻板的户籍制度,批评高考户籍限制剥夺了孩子的高考权利。户口藩篱确实应该拆除,但是我认为,在这件事上,户籍限制并非问题的根本。有报道说,十几个省市已经或正在取消城乡户籍差别,这无疑值得期待。但这主要说的是城乡二元制的差别,户口地域差异与户口附加值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外来工子女在求学地高考,就意味着当地考生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对当地考生相对不公。
问题该如何求解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相对公平还是有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外地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对当地学生不公平。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招生体制公平合理了,孩子到哪里参加高考都一样了,哪个孩子刻意去办高考移民,哪个地方又会拒绝孩子参加高考呢?
因此,我认为,考生的高考权利之所以游离在户籍制度之外,不能怪孩子家长移民,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户籍制度上,不公平的教育体制、招生体制才是问题的根源。
由于多种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资源。但事实上,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并不能体现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
不少有识之士为此进言献策,希望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去年“两会”期间,洪可柱代表就疾呼实行名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刘中慧代表提出“关于全国重点大学招生公平性的建议”。前年中国政法大学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招生体制不公平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融化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参与改革发展成果分配的热情高涨,而公平的.受教育权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了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下去显得不合时宜,面对考生高考无门的尴尬,如何作出调整,使招生体制趋向公平合理,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高考户籍制度该不该取消”又成为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再次把高校招生公平的问题摆上了桌面,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代表了广泛的民意。无疑值得讨论。在我看来,只有相关招生政策作出调整,只有更多的大学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教育观,摆脱狭隘地域圈子的意识,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真正实践“大学之大”的大学精神。
篇3:呼吁异地高考: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呼吁异地高考: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及时评论
2月29日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召开。记者会上获悉,从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2月29日山东新闻网)
一直以来,各地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从而给广大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带来不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回乡高考,更是给原本就工作繁重、收入低下的农民工增加不小的成本负担。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工子女与户籍考生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上学,但是他们却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这种政策所带有的歧视意味,也会给农民工子女心理造成不小的伤害。另外,为了避免子女回原籍参加高考带来诸多不便,不少农民工只好将子女留在老家上学,这样也就导致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不能享受到家庭团聚的幸福,也不利于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得到更多的温暖、获得更大的进步。
而山东省出台政策,从20起,凡在该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在该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该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则有利于消除高考户籍限制给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参加高考带来的不便,避免因为子女回乡高考而给农民工制造额外的成本负担。同时,赋予非户籍考生在学习地平等参加高考的权利,也因为消除了高考户籍限制所带来的歧视,从而能够让广大非户籍考生免于受到心理伤害。另外,像山东省这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更多的农民工将会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这样也就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并有利于在父母的直接关爱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近些年来,鉴于高考户籍限制政策所具有的不合理性乃至违法性,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表示将积极研究有关异地升学支持政策,但是异地升学政策却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将从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高考,无疑具有破冰意义。不过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并不只有山东省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户籍考生,在我国其他省市尤其是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同样存在为数不少的非户籍考生。这些非户籍考生及其家长同样承受着高考户籍限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与伤害。所以,人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像山东省这样尽快破除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给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带来福音。
面对社会各界人士有关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有人提出如果取消户籍限制将会带来更多的“高考移民”现象,从而导致产生教育不公问题。其实,当前所以会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实际上是因为不少发达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相比其他地方过低所致,其根源在于部属高校属地化录取这样一种有失公平的高考录取方式,而不在于允许非户籍考生异地高考。所以,各地不应以可能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增多为由拒绝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而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本地高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部属高校应当尽量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规模,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考生实行平等录取,这样也就能为在更大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正义。
篇4:八名律师致信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八名律师致信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在只有7.3万人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北京大学的计划招录人数为614人。这一数字,在有8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河南,变成了108人,在有55万人参加高考的山东,则变成了72人……
昨日,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高考大省的8名律师,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在京部属高校在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增加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记者 陈学超
北大在6省招生数
不及北京一地
在调查的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域歧视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按照业已公布的数据,作为高考大省,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河北6省,今年分别有80.6万、55万、53.8万、50.6万、46.2万、45.93万人报名参加高考。6省总计报名参加高考人数332.13万人。北京市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7.3万人。6省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北京市的45.5倍。
河南亚太人律师事务所常伯阳律师说,“我们搜集了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在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等几个高考大省的招生计划与北京的相对比,结果很让我们失望和不解。”常伯阳介绍,在调查的15家位于北京的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域歧视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如北京大学,按照官方网站公布的分省招生计划统计,其在北京本地计划招生614名(含文理科医学部),而在河南则仅仅招录108名,在安徽只计划招录45名。在上述6省,北大计划招生总人数为409人,远不及北京一地计划招生人数。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清华大学,该校在北京计划招生203名,在河北、安徽分别只计划招录54名和65名。
再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的招生计划是268名,而在河南只计划招生104名,在湖北的招生计划只有64名。
高教优质资源
分布严重不均
教育资源严重向北京等城市倾斜,而这些高校招生存在严重的本土化倾向,对高考大省考生存在不公。
济南律师刘书庆也发现了高考招生计划中存在的不公。除了招生人数上的极度不均,上述6省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之稀缺同样让他感到震惊。
“山东每年都有如此之多的考生报考,名额却又那么少,怎么都让人想不明白。”刘书庆说,“同时让人疑惑的是,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却又少的可怜。”
“根据去年3月底教育部网站上公开的‘985工程’大学各地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有8所,而河南和河北则一所都没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高考人数多的地方少的可怜或者根本没有,而参加高考人数少的地方却有很多。”教育资源严重向北京等城市倾斜,而这些高校招生存在严重的本土化倾向,减少了高考大省考生上名牌学校、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对这些考生存在严重不公。
刘书庆说:“现在面对就业环境激烈的竞争局面,考生已经不是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校。尤其是‘985’和‘211’这样的高校。但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这样的高校很稀缺,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对山东河南等地方的又很少,对我们本地的考生很不公平。”
忽略人口因素
招生计划难让人信服
虽然人口因素不是制定高考招生计划时考虑的唯一因素,但如果忽略人口因素制定的高考招生计划的公平性很难保证且难让人信服。
联名信发起人之一、安徽律师郑继能认为,“虽然人口因素不是制定高考招生计划时考虑的唯一因素,但如果忽略人口因素制定的高考招生计划的公平性很难保证且难让人信服。”
“招生比例的严重失衡与宪法精神相悖。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此处的平等不仅仅指法律制定、法律适用的.平等,也指任何公权力机关都不能通过任何形式对公民予以任何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公平对待”。招生比例的显著差异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第九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规定。
常伯阳律师认为,部属高校不是北京人民的大学,而是由全国人民纳税、中央财政拨付教育资金,是全国人民的大学。部属高校招生不应该“照顾”北京,而歧视其它地方。
因此,8名律师在联名信中建议:在现有的招生体制未改革之前,教育部应该对各高校提交的招生计划严格审查,应该扩大在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从而确保各高校在全国的招生应参照考生数量等因素确保招生比例均衡。同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地方的财政、师资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建议信还认为,应该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早日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促进高考公平。
15名学者曾上书
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早在今年5月,就有来自北大、清华、社科院等单位的15位学者上书国务院、教育部,请求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切实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改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亦在15学者之列。《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他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结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换个角度理解,北大对广东、安徽学生设置的门槛比北京考生整整高了100倍。
张千帆认为,重点高校分布不均及高校招生中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目前区域失衡的主要原因。“北大的招生方案也不是最糟糕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对其他全国性大学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为本地考生保留的指标高达50%。以的招生为例,复旦在上海市投放的招生指标高达每万名考生117.1名,在浙江则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国平均2.2名,而在山东、山西、广东、内蒙古等10个省区投放的招生指标都在1名以下。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为此,15名学者在联名签署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中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并要求教育部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注:数据依据北大招生网公布的分省来源计划进行统计)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NN024篇5:十余学者建言教育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刻不容缓
十余学者建言教育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刻不容缓
本报讯(记者周逸梅)昨天下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学校和单位十余名学者举行了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权利保障研讨会。会上学者们认为,教育部不应把解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问题全部交给地方,而是要明确规定各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并且要明确政策的强制力。这些观点将被总结为公民建议提交教育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和杜玉波副部长分别就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总体方案,并要求各地于今年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等专家呼吁教育部不能把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的.制定权限交由地方。他们担心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受地方保护主义压力,很难制定公平政策,并且全国各省份的步调不一,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如果教育部的政策不够到位并缺乏明确的强制执行力,有的地方可能会过多保护既得利益,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设定苛刻条件,无限期拖延开放时间,使得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郭道晖认为,此问题至少要出台行政法规层次的文件,地方性法规就不能与行政法规相违背。
学者专家在研讨会上起草讨论了给教育部的公民建议,在建议中指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已经刻不容缓。教育部应当明确规定各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时间表和附加条件,应该就“随迁认定、学籍认定、统一实施时间”等给出明确规定,完善顶层设计。否则,各省教育主管单位将会受到地方保护和畏难思想的影响,很难制定公平政策。教育部可以给不同的地方一定宽限,但不应当把时间表和附加条件的制定交由地方。为防止地方政府拖延推诿,教育部应当以规范性文件明确各地方政府解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责任。
这份公民建议将在所有专家逐字逐句进行最后确定后递交教育部。
作者:周逸梅 (来源:京华时报)
★ 网购调查报告范文
★ 户籍制度起源
★ 就业创业实习报告
★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 精彩网购调查报告

【超九成网友赞成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打工者热盼(共5篇)】相关文章:
网购调查报告2022-11-14
热点评论: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需打破分省录取2022-05-25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2023-02-07
民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2022-05-16
武汉工商发布网购调查报告2022-07-29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见义勇为”引热议2022-06-03
区老年人养老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2023-01-06
广东异地高考方案年内将出台 同时公布异地中考2023-07-19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关系2024-04-04
手机使用时长调查报告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