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唯物主义与意识的关系(精选10篇)由网友“爱上猫的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浅析新唯物主义与意识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析新唯物主义与意识的关系
浅析新唯物主义与意识的关系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高扬科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际上赋予了当代人类精神世界一种内在的理性精神;以及人类生存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辩证的、理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 者:王杏娥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7) 分类号:B0-0 关键词: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 人类精神 关系篇2: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
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
合理界定学科与学说、学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点,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整体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之所以不尽人意,大都与未能妥善处理此类问题有关.
作 者:杨学功 作者单位: 刊 名: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篇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刍议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刍议
“切割阴阳之昏晓,细论天地道黑白”,纵观古今中外哲人大家思想史观,老子“和生”思想,从“道可道非常道”的高度,体悟道,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相互统一的',但决不都应该是斗争的.在漫长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争斗中形而上学猖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绪,主宰着人们的行动,作者将唯物与唯心重新定位,呼唤人们知昏晓,道黑白;世界是阴阳怀抱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刚柔相济的,与天与地,阴阳变理,各俱风采.
作 者:古学勤 Gu Xueqin 作者单位:荆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北,荆门,448000 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4(z1) 分类号:B21 关键词: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刍议篇4: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从人的心理能否被感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
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感知到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意识到作用于感官的外界环境(如感知到各种颜色、声音、车辆、街道、人群等等);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对行为的控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点,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还能意识到“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个人对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总之,意识是我们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涉及到我们心理现象的广大范围,包含着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消息、观念、情感、希望和需要等,
它还包括我们从睡眠中醒来时对梦境内容的意识。我们对这些心理的感知,通常是用词来标记的。
除了意识活动,人还有无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是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说漏了嘴、笔误,会把无意识中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篇5: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散文
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散文
《恐慌》:面对侵凌的沉重思考
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不仅反映了一个作家对所面临的世界与存在的态度和感知,同时也决定着其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广度与深度。现代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开高健,通过虚实交错的笔触,采用夸张、讽喻的方式,尝试以存在主义编织情节,甚至加入神秘、神奇和古怪诡异的内容,以图描绘和反映日本当下社会现状的一些困惑和反思,把一个枯燥的题材描绘成生动曲折、耐人寻味的故事。他的小说同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多有相通之处,也同样不在生活的表面现象徘徊,而是直击生活的痛处,跃出存在主义所突现的主题:“自我”的困惑、异化、生存困境,等等。作家走入人物心灵的纯洁与稚嫩的内心深处,刻画了他们与外部生存环境的疏离,人生的焦虑和困境,在强大势力面前的惶惑不安和束手无策;行文常带幽默、嘲讽的语调,表现对现实世界、现代文明的强烈批判。当权者的虚伪奸诈,残酷无情;势利小人的庸俗和堕落;小人物的富有生命力,都成为他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作者同时也展现了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浮世喧嚣中被日常的琐碎事务掩饰住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蕴涵,在富有戏剧性和热烈真诚感情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时代的清醒思考。
他的《恐慌》(1957)就是一个典型的文本,兼具现实性和理想主义色彩并带有寓意性的讽刺。小说里几乎没有女性角色,也不见爱情、凶杀,但是却与当下社会现象有效对应,同时又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处处可见一个具体可感的官场现实。作者以非理性主义和文学本体论为基础,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社会。表现弱势群体无力把握自己,充斥着无助感,但来自社会与他们自身的压力,使他们始终无法摆脱所在世界的荒谬。
《恐慌》的主题、文笔和意境有这方面强烈的痕迹。小镇经群鼠蹂躏后,万余人的粮食与生活面临严重威胁。面对触目惊心的鼠疫,人性的不同侧面逐渐显露。县政府职员俊一对灭鼠提出切合实际又有独到见解的建议,同时又揭露县政府要员营私舞弊劣迹。强势难缠的上级官员却借机弄权渎职,打击在重重羁绊下凭智力和信念完成职责的俊介。由于县政府官民生存环境的严重错位,成群结队的老鼠吃完了市郊的庄稼后,纷纷拥向市镇的排水管,然后浩浩荡荡、肆无忌惮地侵入粮仓,顷刻间粮仓被洗劫一空,之后再向民房大肆挺进。人们无不被作品中弥漫着的浓重的梦魇气息震撼,但与有形的瘟疫相比,无形的官场渎职更加肆虐人间,细细钩沉大灾当前卑微生命内心深处约颤栗悸动。这篇小说的主框架及脉络,显然带有不少加缪的《鼠疫》的色彩,但未停留在表面的肤浅模仿,而是结合日本社会现实的非理性来追求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皇帝的新装》、《日本低级歌剧》:人格的异化
高度的幽默是喜剧的灵魂,然而幽默的.本质不是表层的笑料和浅俗的噱头,而是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与主导思想。开高健在他获第38届芥川奖的《皇帝的新装》(1957)写的是,一个画商的儿子受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启发,画了一张日本武士赤身裸体挽髻别刀图。儿子的老师悄悄把这张画带到画商捐资主办的画展交评委会审查,审查委员对此画贬抑备至。当他们了解到原来是画商儿子所画,都从尴尬与窘迫中相继溜去,老师在旁捧腹大笑不止。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也清楚皇帝的新装是个谎言,但结束这一丑态却需要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个说出真相的孩子是实践者。评委们的内心感情与外在表现的悖离,说明他们生怕稍有不慎授人以柄,肯定与支持从来都是被安置在利益和实力之后的。这样的思维逻辑产生于病态社会造成的人格分裂与异化,是让成年人笑着落泪的都市童话。而老师的笑似可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在隐喻中自嘲一刻的会心一笑,一种是在评委的缺陷、失误里找到优越感的哈哈大笑。
长篇小说《日本低级歌剧》(1959)、《鲁宾逊的后裔》(1960),和他所有作品一样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被剥夺者的孤独与绝望,底层人群的生活图景。在描述市井众生相时,不是冷眼旁观,不是揶揄讽刺,在充分利用基本生活元素的基础上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表现小人物狭隘的浅层表象,而是还原生活的真实,用蘸满人道主义的笔触,描写他们在战后初期的凄苦生活,揭示存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生活中的主流问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荒凉与贫困。小说人物从出现伊始就充满了荒谬,与故事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节节奏奇快,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日本低级歌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结构的起承转合,而是以一种带有某些存在主义形式风格和反讽的文字游戏,解释当代物欲社会中的荒诞生活。《鲁宾逊的后裔》是一篇弥漫严肃理性思考的写实性作品,它以北海道移民在战后初期的艰难时世,对承受着战争浩劫的老百姓表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注。困顿的物质生存中有人性的珍贵、弱者的悲悯和自尊,这才是市民作家应该关注的重心。
《夏天的阴翳》(1971)讲的是经历了繁华与沧桑、追寻与失落的交替,摆脱飘零,失去激情的男女主人公,后在西欧某国首都重逢,两颗一直漂泊的心又顿时找回了久违的爱的感觉。两人远离尘嚣,离群索居,对社会失去信念,不再相信个人改造社会的神话,对社会失去信念,完全躲进个人隐秘的私人世界,感受到那份喧嚣城市久违的淡泊了宁静。彻底的绝望和虚无,折射出当下日本一种普遍的生存策略和生存状态。这一方面说明安全感的匮乏,同时也说明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于是,依赖虚拟生存并忽视现实存在。文艺评论家小田切秀雄认为,这篇小说“反映了日本青年男女在经济高速度发展形势下的精神空虚和绝望”。男女主人公似欲终老远离尘嚣的林泉溪壑,表达自已独特的感受和捕捉生命微妙的体会,主动追求一种与社会疏离的生活。两个中产阶级中年男女的情爱故事显得老套,刻画的是对现代社会的自我隔绝。
篇6: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作 者:王金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5(2) 分类号:A811.6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 直观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篇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评课稿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评课稿
本周三认真聆听了辛老师执教的《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一单元 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听后收获和启发很多: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
辛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感悟、提高,获得新知,温故知新,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从教学目标上看:
1、知识目标
识记:
(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2)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 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
(1) 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2)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从教案设计上看:
辛老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对唯物论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考情研究分析,把握“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把握一个基本原理”、“突出两个重点”来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从教学重点难点上看:
紧扣高考考点,突出重点难点
考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考点5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6客观唯心主义
五、从教学方法上看: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构建知识网络图的形式。从“点”到“线”,进行基础知识的盘点和梳理,主干知识呈现的线索明了,内容清晰、紧凑,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全面。
2、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收集资料,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再加以补充。课堂上,辛老师运用设疑、提问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一问一答,追问有效性高。
3、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师生互动积极,做到适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参与度高。整节课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避免了课堂输灌式、低效能的通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4、归纳总结,提纲挈领,落实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5、巩固练习中材料分析题的选材关注社会热点,既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又符合本学科时代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马老师注重答题方法指导,讲练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从教师的基本功方面:
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课本知识熟悉,操作自如,表述简练、专业。
运用多媒体手段恰到好处,演示熟练,教学方法多样,目的性和针对性强,做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突出并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篇8:与唯物主义反胃的特异功能
与唯物主义反胃的特异功能
如果要问,改革开放了还要不要坚持唯物主义了?人们在口头上的回答是一致肯定的.但是在实际上却存在着种种反唯物主义或者非唯物主义的倾向.这也没有什么可怕,这正是思想上“开放”后的必然现象.然而,既然要坚持唯物主义,我们就不能默不作声,需要以平等的'态度把理论上的是非讨论清楚.
作 者:赵光清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地委党校 刊 名:科学与无神论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ATHEISM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9:旅游意识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关系的探讨
旅游意识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关系的探讨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探讨了旅游意识的概念,对各旅游意识主体的主要体现作了阐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对旅游意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旅游意识;旅游意识主体;旅游业;关系。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三)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
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在对发展旅游利弊的充分认识上,东道主居民应该意识到热情好客、充分展示当地淳朴之风也是旅游吸引力之一,而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对其也是利大于弊的。多克西(Doxey)于1976年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提出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间要经历融洽、冷漠、恼怒、对抗的过程,直至发展到最后阶段[5]。而为了避免东道主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后阶段,政府、东道主居民和游客都必须做出努力,重要的一点就是东道主居民应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较不和谐阶段,应避免或改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游客冷漠、恼怒甚至发生对抗这些现象。
(四)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上。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行业,整体旅游产品的构成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4个方面,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5]。旅游企业提供给旅游者所想、所需的旅游产品是关键,任何时候都为旅游者着想,提供发自内心的服务,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贴心的服务是旅游企业旅游意识的真实体现。
(五)旅游意识主体相互关系分析。
作为旅游意识的主体,他们的旅游意识是互为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从业者、东道主居民和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共同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政府部门对旅游业所采取的政策、对大众的消费引导、对旅游企业是否扶持、对东道者居民参与旅游是否鼓励直接影响着所有旅游意识主体。
在这些旅游意识主体中,政府部门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直接对其他旅游主体产生影响。旅游企业与东道主居民、旅游者的旅游意识相互影响,同时都直接对当地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的产品或从业者服务态度好坏影响着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效益对东道主居民的惠及又促进相互之间的关系,旅游者有较强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消费上,对旅游企业又起着推动作用;旅游者旅游意识强弱对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会促进改善旅游企业人员和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因此旅游意识主体各自的旅游意识在独立的基础上又有互动和相互影响。
三、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一)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篇10:政治权利意识的关系理论
摘要: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权利”。
而权利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方式,它确证了人的价值、自由与尊严,推动着西方社会的复兴,不仅于此,在制度层面上,政治权利是公民社会与现代宪政制度的价值基础与基本元素。
本文通过权利意识与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价值关系;与公民意识、宪政体制的历史关系;与当代政治文明的关系的探究,对于构建东方国家政治文明以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政治权利 公民意识 政治文明
一、权利意识与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价值关系
我国古代没有权利平等的思想,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却发展出极为发达的特权文化,传统文化中,以“三纲”为核心的伦理法则和存“公”灭“私”的伦理文化,使得人们承担绝对服从的义务,淹没了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重整体轻个体、排斥权利,吞噬个人;历代君主的集权统治,导致人们对权力的崇拜,形成人们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而西方现代性启蒙是以破除中世纪等级森严秩序、“发现人并确认人的尊严为标的的。
中世纪的社会秩序是一个典型的等级秩序,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任务,就在于给这一秩序寻找价值根据。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宇宙学正好与此思想任务相契,因此经过神学改造后就成为了中世纪价值等级的思想资源与知识支撑。
具体而言,权利意识推动着人从“天国的世界”回到“人间的世界”,并设定了“人间世界”世俗化、理性化秩序。
而理性化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神宠式”的威权秩序的瓦解。
在政治领域,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正是以“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诉求,来吹响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所以说,在现代性的启蒙中,权利是人之为人的“合法的存在状态”,失却了正当性的权利基础,人掌握自我的资格也将不复存在。
二、政治权利与公民意识、宪政体制的历史关系
权利意识在政治领域的展开即表现为政治权利的实现。
在公共生活中的个体权利的确立,不仅使人拥有了抵御权力侵入与滥用的保护伞,而且可以掌握着驾驭权力、防止权力僭越的'有效武器。
从“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关系来看,西方世界的理性化、世俗化和“祛魅”的过程,就是权力不断受到规约与限制,权利不断得以张扬的过程。
因此,权利意识与公民意识和西方宪政体制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
权利意识就是一种公民意识,也是西方形成权力制衡理论的基本要件。
在洛克那里,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政治社会,他同时将国家视为保障个体权利的机构,在那里,个体主体性和政治权利首先是得到确认的。
在“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预设下,行政、立法和外交权的分离与制衡,构筑了西方现代的宪政体制,反之成为保障权利的制度力量。
继洛克之后,孟德斯鸠、卢梭、格老秀斯、威尔逊、韦伯等人不断发展,西方政治思想围绕政治制度的“理性化”设计,合理- 合法”的法理型社会秩序逐步确立起来。
社会基本结构的改变,一方面包括社会基本制度或体制与社会生活方式之显形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另一方面还包括社会文化心理与价值信仰体系之隐形结构的革命性变革。
如果说权利意识引发的“西方现代性”扩张,是一种信仰体系的革命的话,那么,西方宪政制度生成的公民社会的确立,则是一种社会显形结构上的革命。
观念形态是制度形态的先导与指向,制度则是观念的展开与实现。
两者无所谓孰重孰轻,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澄明,一同完成西方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
综观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革命与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设立是相继发生、交互演进的。
主体性原则及其背后潜藏的权利意识,则是对这一过程在价值维度的总体把握与梳理,权利意识生成也可以成为理解近现代西方社会变迁的主线索。
所以说权利意识在政治领域的展开即表现为政治权利的实现。
三、权利意识与当代政治文明的关系
传统中国人的权利与主体性则湮没在家国同构的社会体制与整体主义的宗法礼治价值秩序之中。
个体权利与价值服从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个体权利不仅由“外在于我”的宗法政治权力、宗法礼治规范来界定,并与个体“身份”直接照应,而且个体权利的价值不存在于它对个体自我世界的关照,而体现在它服务和贡献于作为权利渊源的宗法社会与家国,我国古代虽然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之说,但这些贵民重民思想只不过是封建文人和士大夫对皇帝的劝谕,目的是巩固其封建统治,而并非民主观念和人权思想,这是我国古代权利文化乃至整个政治法律文化最根本的缺陷,因此,我国古代欠缺争取民权和保护权利的意识。
就像有人所说,我国历史上虽经过许多次改朝换代,和若干次的异族入主中原,在清末以前,却从来没有过平民向统治者争取法律上的权利这类事实,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中国人权利意识的发展。
权利理性是社会理性化的重要内容,它在西方社会启蒙与现代性转型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它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所折射出的相通性特征,使其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索点。
现在,我们在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方面向西方借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实行民主法治的根由和目的所在,在西方,民主法制不过是保护其自由、财产等权利的手段,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才是他们的目的,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对政治权利意识相关理论探究,因为对于构建东方国家政治文明以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都有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卢 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2]洛 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
[3]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 2000.
[4][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7.
[5][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4.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新唯物主义与意识的关系(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2024-01-05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分工与人类解放-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2022-08-12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思想2022-08-14
浅析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意义论文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