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

时间:2022-12-18 20:19: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石潭记》导学案(精选9篇)由网友“蝴蝶穿花ai”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小石潭记》导学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导学案

篇1:《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重点句的翻译。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特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流程一: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 ) 珮环(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二、题解和作者

1、“记”是古代一种 ,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 文。

2、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代 家、家和思想家,与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 并称“刘柳”;与 、、、、、、并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参与革新,遭反对而惨败,后被贬永州司马,间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最著名的是《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三、知识清单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心乐之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2、辨析一词多义

⑴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⑵而:①潭西南而望 ②乃记之而去

⑶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⑷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⑸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同游者

3、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斗折蛇行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凄神寒骨

⑹心乐之

⑺近岸,卷石底以出

【流程二:文意探究】

一、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从文中“ ”和“

”两个句子空游看得出。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3、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了什么手法?找出文中相应的动词。

4、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来写了小石潭?

5、小石潭的源流溪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在观赏景物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二、主旨把握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将自己的心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渗透着自身的感受和情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流程三:能力修炼】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篇2:《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2.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以 为 底 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其 岸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头

3、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

5、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

2、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达标测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析佳句,探深情: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如此多娇,哪能不让人触景生情?请再读课文,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路历程。

1) 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 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

五、检测拓展 :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 )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 )

3、(挑战题):阅读选文,做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南流数十步 南:

⑵不可名状 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学习反思】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惑:

篇3: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 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 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 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篇4:小石潭记导学案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答案

《小石潭记》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① 《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_____的第四篇。

② 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③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__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 ——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者

6、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勇敢试一试。

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认识小石潭。

1、说一说。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比一比。

小组讨论交流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决。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老师问学生答,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一比。

(三)感受小石潭。

1、找一找。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2、悟一悟。

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

(四)品味小石潭。

1、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篇5:《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理解了作者的“乐”。

具体如下: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一行人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作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同时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进而引出“心乐之”的主观感受,然后就带领读者走进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此处引出 “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作者主要是通过水中的游鱼来表现水清的。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鱼儿的表现写出了水的清澈,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段结尾用“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突出了鱼儿的快乐,也表现了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只把笔墨停留在小石潭里,他还注意到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象。

恰是这被竹树环合的环境,才使得小石潭景致清幽,既不被外人发现,少有人来,又寂静冷清。此处描写很自然的就引出下面人的情感变化,真是令人叫绝。

好,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乐”,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又怎么会转“忧”。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理解,这样美的景致,这样难得一见的清澈的小石潭,作者应该快乐才对,为什么会由“乐”转“忧”了呢?

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了解写作背景,已经知道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虽然眼前景象很美,但也难以抚平被贬带给他心灵的痛苦。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竹树环合的美丽世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则不然。

作者顺着小石潭寻源探幽,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此刻作者的心情变得抑郁,发现小石潭、看到潭中鱼儿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乐”就这样变成了“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作者的眼前之景完全是由于他被贬之后的心情所致。

到此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原因,也同情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心情是否能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此处希望能引导学生豁达面对人生)

六、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品读文章写作特点

这无疑是一篇美文,面对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吧。通过一个训练环节回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之美:

请同学在下面的句子的空处填上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谈一谈,你对本文语言之美的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 (词或句子)写得很美,原因是

……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品读,并能提炼出下面的写法。

写法:本文对景物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对潭中游鱼进行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还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些都是使文章语言生动的原因,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八、布置作业

大雕塑家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发现美的人!请你选择一处大自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希望能模仿《小石潭记》写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期待你的作品噢!

篇6: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及分析

刘德凡

复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能简洁通顺翻译课文。

2.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柳宗元: 字 ,世称“ ” , 又称“ ”。 代著名 家,

“ ”之一。与韩愈倡导 ,并称“ ”。

2)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的八个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柳”( 和 ),

宋代的“三苏”( 、、)以及 、、等

八人。

2、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清liè( ) 为chí( ) 为kān( ) yǐ然( ) 俶尔( ) xī忽( ) .

篁竹( ) 参差( ) 斗折( ) 差互( ) 悄怆( ) 幽邃( )寥( ) .......

3、字词句积累:

( 1)古今异义。

去:(古) (今)

小生:(古) (今)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

见 ①下见小谭( ) ②明灭可见( )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隶而从者 ( )

而 ①潭西南而望( ) ②乃记之而去(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3)佁然不动 ( ) (4)影布石上( ) ...

(5)俶尔远逝( ) (6)俏怆幽邃( ) ....

(7)以其境过清( )( )(8)乃记之而去( ) ...

(9)往来翕忽(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 ....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

(11)斗折蛇行 斗:( ) 蛇:( )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13)凄神寒骨 凄:( ) 寒:( )

(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7、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石潭------ ------ ------ -----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或“似与游者

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2、课文写景之中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有喜有忧,忧是全文的主调。作者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内心凄苦,寄情山水。试想,当我们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

三、展示提升 四、检测巩固

1、阅读课文,理解填空。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直接写潭水清澈语句是:

(3)、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4)、文中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A 鱼静态的句子:

B 鱼动态的句子:

C 鱼情态的句子:

(6)“伐竹取道”与上文“ ”呼应,又为下文“ ”埋下伏笔。

(7)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

(8)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 (9)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10)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11)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

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

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分别从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

2)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C、F、G a 、b是,c不是 D 隔篁竹 寂寥无人 先乐后忧

水 水 游鱼、阳光、影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教学反思

1、课堂结构及教学精神均符合市级课题“语文发展性阅读”课题模式的要求。

2、教学内容全面具体,能达到中考复习的要求,也符合本班学生实际。

3、教学重点突出,虽然不能包罗万象,完全应对中考,但毕竟只有一节课,只能有所取舍,其他内容让

学生在自学中学习。

4、通过实际教学过后,我发现有以下问题:1)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还是太多,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使

得合作探究部分时间不够充分。解决办法有二,一是减少题量,二是巧用方法节约时间,如分组展示、组内展示、轮流展示等,还有就是学生要训练有素,尽力减少衔接的时间和不必要的话语。2)

篇7: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参考资料

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曾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上,年仅47岁。又称“柳柳州”。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柳宗元在他被贬谪到永州后任上所作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最著名的一篇。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和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的两个崔家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城关一初中 执教者 郭永超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翻译重点词句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复习一:复背课文

1、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3、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4、写潭水源的句子:

4、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 写鱼动态的句子: 6、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复习二:掌握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佁然不( )

(4)俶尔远逝( )( )(5)斗折蛇行( )( )(6)其岸势犬牙差互( )

(7)凄神寒骨(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

(9)乃记之而去( )(10)隶而从者(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复习三:课文重点内容回顾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用一两个词写出来。

2.本文使用了什么写法?具体说明。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中考链接: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 b c d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篇8: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小石潭记》复习学案(一课时)

温馨提示: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千古美文,希望大家能大显身手,牢固记忆回顾的知识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汇。

2、能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3、能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大显身手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 )。

2.记:是一种(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哪些以一个字代表一种文体的?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为坻( ) 参差( )佁然不动( )悄创幽邃( )( )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3)佁然不动( ) ..

(4)俶尔远逝( )( ) ..

(5)斗折蛇行( )( ) ..

(6)其岸势犬牙差互( ) ..

(7)凄神寒骨( )( )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 ...

(9)乃记之而去( ) ( ) ..

(10)隶而从者( ) .

4、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合作探讨,交流讨论

(一)再读文章,将本文当中涉及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点字词归类建立字词档案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

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二)小组为单位再次诵读课文,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小标题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每一部分都分别用了那些手法和修辞?

2.小石潭的特点如何?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如何?

3.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结合背景来说)

三、当堂检测

以下为理解性默写

1、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写潭水源的句子:

3、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

4、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5、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杂然相许 ..

B、凄神寒骨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C、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以一战 ..

D、以其境过清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6、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俶尔远逝 / 亲贤臣,远小人 ..

B、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

C、乃记之而去 /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D、心乐之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本文写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篇9: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小石潭记

复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能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中写景顺序及景物特征,整体把握文意。

4.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及其原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复习过程: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二、文学常识

1、《小石潭记》作者 ,字 , 代著名文学家,是 之一,他曾被贬永州,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解释词语 1、心乐之:乐, 2、水尤清冽:尤,

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许, 4、日光下澈:澈,

5,影布石上:布, 6、佁然不动:佁然

7、俶尔远逝:俶尔, 8、往来翕忽::翕忽,

9、斗折蛇行:斗, 折, 1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1、凄神寒骨:凄, 寒, 12、悄怆幽邃:悄怆, 邃,

13、以其境过清:清, 14、不可久居:居,

15、乃记之而去:去,

四、一词多义

清: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五、活用(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彻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心乐之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七、阅读理解:

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第二段写了潭水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

3、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文章写景融有感情,说说本文作者在写景中,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八、中考链接

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

(1)悄怆幽邃 ( ) (2)斗折蛇行( ) ..

(3)乃记之而去 (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5)以其境过清 ( ) (6)不可名状 ( ) ..

(7)伐竹取道( ) (8)佁然不动(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1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7、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

8、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9、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2分)

10、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2分)

11、读了第2自然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分)

12、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3分)

13、理解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5、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4分)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对比阅读(62分)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悄怆幽邃(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相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4分)

甲文:

乙文:

共同情感:

(二)2008年安徽试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以其境过清( ) (2)窥谷忘反(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2006年海南调研试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 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佁然不动(y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 ②良多趣味( ) ③俶尔远逝( ) ④斗折蛇行( ) .....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 。”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 , 。”(6分)

(四)2006年湖北荆州试题(10分)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1、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2分)

A.如镜之新开 学而时习之 B.不可知其源 其真不知马邪

C.似与游者相乐 负者歌于途 D.山峦为睛雪所洗 全石以为底

2、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4分)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4、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

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

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五)2006年湖北仙桃试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①②③④⑤(乙)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⑥⑦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⑩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

⑧⑨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搭石》导学案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导学案设计

导学互助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岳阳楼记》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八年级月考作文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石潭记》导学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古代英雄的石像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2022-04-29

初一总结作文2022-10-06

初一课内作文2023-02-16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2023-03-11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2022-06-20

高一上语文教学总结2022-05-07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2023-01-09

瘸禅教学反思2024-03-01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作者:孙甜宇2023-12-24

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工作计划2023-0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