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共20篇)由网友“熊猫饲养员”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拓展]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城西北高丘的城台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极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篇2:《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篇3: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先让我们以为看课文第二节。
2、师:第二节写什么?
生:第二节写洞庭湖远景。(板书)
3、师:(按:洞庭湖远景图,文字:请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最好用自己的话来讲)
生:描绘洞庭湖远景。(如果没讲完,可再按一次图)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朝上日出,傍晚阴暗,气象变化很大。
4、师:刚才同学描述不错。那么,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来概述洞庭湖吗?
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美的洞庭湖……
5、师:作者写洞庭湖远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板书)
6、师:请大家读这一部分描写。
7、师:洞庭湖地理位置如何?
生:被通巫峡,南极潇湘。
8、师:解释“然则,北,南”(按:画面文字,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生:解释词语。
9、师:洞庭湖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许多的……(学生答)
师:请解释。
过渡:
面对这气势大、变化大的洞庭湖景象,作者心境非常宽阔,而迁客骚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10、按:先请同学们欣赏“阴雨天洞庭湖”画面。(画面加音乐)
(按:“阴雨天洞庭湖。”文字:请你描述阴雨天洞庭湖景色并就讲出迁客骚人的心情。用上提供的词语。
形式“只见洞庭湖上……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
生:只见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干,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远啼,面对此景,加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提供的词语:淫雨霏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虎啸远啼)
(提供的词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11、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很不错。(按:画面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薄暮冥冥 通近去国怀乡 国都
但要注意:
按:薄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国 伟大祖国 国家
迁客骚人面对阴冷悲凉的景,加上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不由得悲从中来,普通心理是悲。
生:解释词语。
12、师:指板书:可见这段表达方式应是?
生:写景 抒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板书)
13、师:请全体来读这一段。
14、师:刚才读得不错。
15、师:请根据画面词语来背诵本段。(按:阴雨景,上面已提供的词语)
(实在不会背的可偷偷省一下)
16、过渡:迁客骚人在阴雨天中产生了悲情,那么在晴天的洞庭湖景色前他们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节,听我来读一读。
17、师:(按:在师读的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18、师:大家揣摩一下看,我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做什么?(提示与第三段相似)
学生讨论:想让我们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
师:讲得非常好,那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大家来点掌声)
19、师:(按:画面:晴天的洞庭湖景色)
(文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并指出迁客骚人的普通心理)
(形式:只见…….他们不由得……)
生:学生描述。(是否要提示词语?)
20、师:刚才回答很不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填一下板书。
按:画面
去国怀乡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生:学生口头填空。(按:听学生的回答逐个按入)
心旷神怡
晴·喜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板书)
(描写抒情)
21、请同学们读第四段,尽量脱离书本。
22、师:据板书:迁客骚人面对不同的景产生不同的情,这照应于文中的哪句话?
生: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23、师:(按:文字揽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一位同学来翻译。
(这句话并入前20的板书)
学生翻译。
24、师: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迁客骚人晴喜,阴则悲,登楼者心情变化的饿依据上一什么?(还是前面的板书保留在屏幕上)
生:因物因己,心境不好,因为被贬,远离家乡。
25、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迁客骚人的心情,实质上是同还是异?
生:讨论。同,看似异,实为同。都是因物因己而或喜或悲。
26、师:范仲淹也是被贬之人,他同意这两种人的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
生:不同意这两种。
27、师:既然不同意为何要写出来?
生:铺垫,对比衬托。不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对比。(板书)
突出“异”。(板书)
28、师:古仁人的心境由哪句表达出来?
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
29、师:请译此句。
生:译此句。
师:再看一句。(按: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0、师: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前面的二者“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以己悲以物喜”不可取,要向古仁人那样,那该怎么办?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1、师:(按:居……处…..)这句话重在哪个词?
生:忧 忧国忧民
32、师:作者认为该怎么做?进亦忧,退也乐,什么时候“乐”呢?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按:先……后……)
33、师:译此句。
生:译此句。
34、师: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了自己的抱负。与欧阳修在《醉》中提到的“与民同乐》,哪个境界更高。(按:先……后……“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生:讨论,这句境界更高,一先一后写出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精神。吃苦在人前,享乐在人后。近千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有这伟大的胸襟,令人钦佩,同时教育启发千百万后来人。
35、师:讨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举例(按画面:先天下……后天下……)
36、师:作者通过写景、抒情、议论阐发了自己的抱负,应该说文至此可矣,“微斯人”一句是否多余?为什么?有何用?请大家回到文中第1段。
生:不多余,照应第1段。
37、师:第1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写什么?
生:记叙,交待滕是“谪”人,但与迁客骚人不同,被贬期间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8、师:所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是勉励滕子京也自勉,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为国为民奋斗,并说明,这样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9、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配乐)
40、师:请学生质疑。
一、古今异义的词法现象
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其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古今词义的变化,是阅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的。
A、前人之述备矣
B、去国怀乡
C、春和景明
D、把酒临风
E、是进亦忧,退亦忧
F、微斯人,吾谁与归
G、虽我之亡,有子存焉
H、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文学史上有趣现象,“贬”出好文章
三、本文特点上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不好可,不要写,应积极面对
五、文句优美,凝练,有节奏音乐美
六、详略得当
《看戏》中……
本文重心是抒抱负,所以写巴陵郡胜状略,写迁客骚人是为反衬古仁人之心。
七、难解的词
具:百废俱兴 《岳》 “具”通“俱”
此人……为所具言所闻 《桃》 详细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胜:余观之巴陵胜状 美好的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心:予谈求古仁人之心 思想感情
高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八、吾谁与归 提宾句 吾有谁归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总结(按出总板书)
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散文体裁,可记事,可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我们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抒情,由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转到古仁人之心,发出“先天下……后天下……”的议论,点明题旨,这是非常伟大的抱负,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志青年,要立志拥有这抱负,为祖国民族拼搏。
篇4:《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边城》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
篇5:作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作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 :(我在沈阳市珠江第五小学四(4)班上的作文课)
师:(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刚刚见面)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
我说三个字谜,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密!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染白的。
师:欧,你有判断!不过,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哪有染白的?(众笑)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就是“白发苍苍”,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笑)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笑)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笑)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吗,加上我的姓,一起称呼我。
生:(齐)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点评:万事开头难,开讲前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教师姓名,称呼),使学生喜欢,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以亲和、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拉近情感距离,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随机训练语言(如猜字谜,准确用词)。
篇6:岳阳楼记实录
关于岳阳楼记实录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篇7:《岳阳楼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并体会迁客骚人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培养学生赏析文言文景物描写的能力。
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段并研读、品读关键词语。
教学重难点:赏析景物描写,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通过第三段的学习,我们发现本段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的确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难怪迁客骚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阴天,下面我们再来领略一下洞庭湖的晴天。读这段的时候我们还能哭丧着脸吗?
生(乐):不能。
师:那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愉悦的,心境开阔的。
师:下边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注意读出轻松喜悦来。其他同学思考:我们怎么判断出要读出轻松、喜悦来?(生带感情朗读)
师:我刚才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可爱的笑容,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读得很投入。我们为什么要读得轻松喜悦呢?
生:因为我想表现“其喜洋洋者矣”的感情。(生联想“喜羊羊”,大乐)
师:看来不同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气氛是不同了。那这一节描写景物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何特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推选一位代表回答)
第一组:我觉得作者所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平静的湖面,玉璧般的月影,这些无不带着明朗的色彩。(有没有不同见解的?)
第二组:我认为作者还从视觉上辅以亮丽的色彩:天色湖光一片碧绿,外表美丽的鱼儿,绿意盎然的小草,色彩明丽的兰花,金光闪烁的湖面。(有补充的吗?)
第三组:作者不仅选择了静态的景物,还选择了动态的景物:沙鸥在自由翱翔、锦鳞在欢快游荡、渔人在对答渔歌,动静结合,画面灵动。
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的确,这段文字描摹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湖光春色图。(板书)面对此景,“迁客骚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春风得意,怡然自得,陶醉其中。
生2:此时此景,如果我是文人骚客的话,我一定会诗兴大发,把酒临风,一切烦心事都忘了,留下的只有轻松和喜悦。
师:通过三、四两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选择不同的景物来写,渲染出的气氛是不一样的,烘托出的心情也不一样,这一段描写了明丽之景抒发了愉悦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师: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再一次品味语段的情感。
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我听出了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只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听老师读一遍。
师:同学们,迁客骚人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似乎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风下雨或者是晴空万里,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老师也有同感),那么除了这两种情感外,还有没有人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呢,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自然段。今天回去的作业是结合我们生活体验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语段。
篇8:片段实录:《短文两篇》
片段教学:《短文两篇》<?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生: 讲故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
师: 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翁斯与文芳同学的讲述非常精彩,已经把我们每个人带到了遥远的上古,感受了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同时领略到了神话的迷幻魅力,让我们用掌声来为她们肯定吧!(掌声)再一饱耳福后,又要来领略“可餐秀色”,我们2个班同学的多才多艺让我们大饱眼福了。阳刚的夸父,力量与健美的象征,挥汗如雨,锲而不舍追赶着日影,很形象。水袖翩迁的嫦娥,飞身月宫。丑陋渺小的飞蛾……哦,还有我为你们准备了图片,来感受一下古老传说的魅力吧!是否又所受益,能告诉我你们的感受吗?
生甲: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愚蠢!自毁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亵渎。
生已: 明知死亡却前仆后继,死脑瓜!
生丙: 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死了也值得。不在乎结果,只在乎曾经拥有,钦佩!
生丁:夸父过于固执,不爱惜生命,不值得提倡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得好!下课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哦!那么作者又是什么观点呢?“老调重弹”?“旧瓶换新酒?”?请你们用心把耳朵唤醒!来寻找你们的答案,好吗?
听读课本,注意朗读感情基调不同。
师: **同学说:作者肯定了“飞蛾”“夸父”“嫦娥”的行为。非常好,拨云见日了。社会的背景是文学作品诞生的摇篮,“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同学们浏览巴金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请同学们朗读。
生: 朗读背景
师: 光明被黑暗所取代了,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与刚才的问题是否有关系呢?
生: 有,日―(光明,热) 月―(黑暗,冷) 不惜牺牲―(追求理想)与飞蛾扑火相似。
师: 一针见血,透彻全文,很好! 为了再进一步理解,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感情基调要有区别。日,应读得激情洋溢,月,应读得细腻幽静,和谐统一。
生: 分组朗读
师: 评分,同学们都很深情,感情到位,下课时,还必须努力,争取朗读流利,为了更深入了解课文,我来试着做以下训练,请同学们看清题意,自己动手,也可以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请看幻灯片,请同学们将题念一下。
生: 念题
师: 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擦亮你们的眼睛,进行扩写,续写与创写吧!谁能告诉老师你思考的结果呢?扩写就是在主干上适当增加修饰语言。续写就是给你前提,你继续写下去。创写就是以课文为本,有创意的造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用欣赏的眼光..罗丹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同学们有没有呢?
生甲: 这是一篇写“夸父追日”与“嫦娥奔月”的文章。
师: 很好,点明了内容,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乙: 这是一篇赞美“夸父追日”“飞蛾扑火”这种行为的文章。
师: 很不错,将内容精要概括了,很棒!还有吗?将你的思考告诉我们好吗?
生丙:《日》,是一篇巴金创作的散文诗,是一篇对“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行为进行赞美的文章。
师: **同学已非常到位的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很好,大家可以对《月》也进行如此阅读比较,第二题有答案了吗?
生甲: 我从文中发现了了“飞蛾扑火”看似愚蠢的行为,却挺让人钦佩的。
生乙:我从文中发现了“飞蛾”“夸父”身上有一种令人动容,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师: 2位同学都有双慧眼和善思的头脑,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对!就是位了追求光与热而献身,这光与热是他们的理想,即为了追求理想,宁可牺牲,舍生取义,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吗?嗯,有。如,“刘胡兰面对各种利诱视死如归;董存瑞舍生炸碉堡;邱少云、赖宁、大学生张华……不胜枚举。他们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散永恒的光辉。生命的价值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社会价值。
生丙:我还有发现,我从文中发现了,生命诚可贵,理想价更高。
师:是啊。尼采说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一潭死水是可怕的。第3题的创写又需要开动你们的脑筋。谁愿意将答案展示?
生甲:《日》这篇文章,我与巴金的观点一致,与其寂寞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生乙:人的生命很短暂,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要对自己追求的东西很执着,义无反顾。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种精神令人动容垂泪。现在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日》《月》,从中提问。
生甲:为什么要赞美飞蛾、夸父?
生乙:嫦娥奔月有什么意义?
师:请看幻灯,上面问题是同学们预习作业 问题?请思考下一节课相互交流。
小结:这节课大致了解散文的朗读感情运用,3个故事另有深意,有内涵,还明白了价值!
篇9:《坐井观天》实录片段
《坐井观天》实录片段
by: 深水蓝 ]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今天我上《坐井观天》,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中只有两个角色——青蛙和小鸟,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逐步推进,围绕“天有多大“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所蕴涵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诗句形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对前面的一些课文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喜欢,所以很多学生很投入,他们的发言因此而精彩。
以下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师:小鸟认为天——
青蛙认为天——
师: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生:我认为小鸟有道理。
生:我也认为小鸟说得有道理,它还有证据呢!
师:哦?证据在哪呢?
看谁找得多。
自由读课文
生:小鸟已经飞了一百多里了,还得飞呢。
师:前面我们已经算过了,一百多里大概多少路呢?(绕操场250多圈)确实很远,还有其他证据吗?
生:小鸟飞得都渴了。
生:小鸟看到井就落下来,有点累了。
生: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师:你们可真厉害,找了那么多证据。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小鸟说得有道理,而青蛙是无知的,我不想在教学时候一味地肯定小鸟,让小鸟自豪于所见之广,而不去体察青蛙的视角,感受对方的世界,那其实也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无知,只不过这口井被遮蔽得更巧妙而已,虽然这样想,但也并不想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来代替他们的理解。而这个时候一个学生竟然站起来说:我认为青蛙和小鸟都有道理。因为青蛙一直是坐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确实只有这么大,它没机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所以我认为其实青蛙说得也有道理。听到这样的发言,我有些激动,我说:我们都知道天其实是无边无际的,可是青蛙说它很小,因为它在井里,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识字4里有没有成语可以形容一下它啊?生:管中窥豹。师:所以小鸟建议青蛙——?齐读第七自然段。
虽然在课堂上有太多的遗憾,但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但这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设计合理、生动的教学环节,积累引导方式方面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user1/10/archives//8823.html
篇10:《岳阳楼记》语文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语文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一、展示,入课文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疏通了课文内容,并让两个小组为我们准备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先请两位小组长展示他们的成果。
学生1: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对联,我们精选了几副送给大家。这是岳阳楼上最短的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这副对联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雄壮气势,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岳阳楼公园大门口的一副对联,高度盛赞了洞庭湖和岳阳楼,具有磅礴的气势。“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是岳阳楼上最长的一副对联,是清代窦垿撰写的,将岳阳楼的古今历史文化与优越的地理条件融为一体,抒发自己的感慨。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2: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我们选择了两首诗送给大家。第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孤苦伶仃、体弱多病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写下的,全诗流露出孤独、寂寞、惆怅、郁闷的感情。另外一首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一首诗与上面的一首风格迥异,全诗洋溢着喜悦豪放之情,体现作者浪漫主义的写诗特点。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教师:两位组长介绍得很好,清楚流畅,重点突出,很有文化内涵,让我们获益不少。(同学们长时间鼓掌)
二、熟读,明主旨
教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一纸文章天下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气势。
(学生打开书本,放声朗读,摇头晃脑,十分投入。)
教师: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下面,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主旨句。
(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寻找课文的主旨句。)(大约一分钟)
学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作者在古仁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先忧后乐的思想。
学生4:老师,我觉得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文章用迁客骚人的揽物或喜或悲之情来引出古仁人的思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情怀。
学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找的句子都是,因为文章是作者以岳阳楼来借题发挥,表达作者阔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教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创造性。但老师还是赞成丙的意见,因为他的意见较全面,分析到位,思考有深度。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个句子,但那是字面的意思,我们平常说微言深义、微言大义,这两话到底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6: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十分准确,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7: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8: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9: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10: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11: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12: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13: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14: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15: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三、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16: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17: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18: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19: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20: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21: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22: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23: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24: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2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四、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五、重温经典,感受情怀。
(教师带领学生读读范仲淹的名作,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岳阳楼记》学案17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导学案16
八年级语文下期第一周导学案(编号26)
《岳阳楼记》2课时
名人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掌握生字词的的读音与书写
2、翻译重点句子,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作品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 )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汀( )兰
皓( )月 心旷神怡( )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B)听范读音频,在原文上划分停顿节奏,并说说下列句子如何读出正确的停顿。
刻 唐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先 天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2、研究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增其旧制: 制:古义( ),今义( )
南极潇湘:南极:古义( ),今义( )
去国怀乡: 去:古义( ),今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古义( ),今义( )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 ),今义( )
(二)一字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三)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_______,意思是:
百废具兴: 通 _______,意思是:
(四)词类活用 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课文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
(2)宽阔无边:“ ”。
(3)湖光山色:“ ”。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三【展示评价】:
翻译加点的字词。
1、政通人和:通:( )。和:( )。
2、越明年:越:( )
3、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
4、横无际。涯:( )
5、朝晖夕阴:晖:(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
7、前人之述备矣:述:( ) 备:( )
8、然则北通巫峡:然则:( )
9、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
10得无异乎:得无:(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四【再认重构】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五【深化拓展】
1、自主学习并翻译全文,指出各句中的难点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课文内容,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2、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
3、学习描写、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领悟古仁人之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3、4、5段,指出各句中难点字词及其用法。
1、若夫霪雨霏霏:若夫:( )。霪雨:( )。霏霏:( )。2、连月不开:开:( ) 3、浊浪排空:排空:( )4、日星隐耀:隐耀:( )。5、山岳潜形:潜形:( )6、墙倾楫摧:墙:( )。摧:( ) 7、去国怀乡:去( ) 国:( )8、薄暮冥冥:薄:( )。冥冥:( )。9、满目萧然。萧然:( ) 沙鸥翔集:集( )10、至若春和景明:至若:( )波澜不惊:惊:( )。
11、锦鳞游泳:锦鳞:(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 )。一空:( )。12、此乐何极:极:( )宠辱偕忘:宠:( )。辱:( )。偕:( )13、把酒临风:把:( )。临:( )。
1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 求:( ) 古仁人:( )。15、或异二者之为:为:( )不以物喜:以:(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17、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进:( ) 退:( )
1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二【合作交流】
1、朗读第3段,说说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前后文来看,“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
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三【展示评价】
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四【再认重构】
1、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积累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深化拓展】
说说下列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
A、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D、吾谁与归?( )
课后反思:
《岳阳楼记》表格式导学案15
灵乡中学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岳阳楼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学习精炼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浩浩汤汤( )迁客骚人( )日星隐曜(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心旷神怡( )朝晖夕阴(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你能从文中或你积累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吗?)
以 观 一 开 则
极 或 空 通 和
3、古今异义
越明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 气象万千
微斯人
4、语类活用
谪守巴陵郡 极而悲者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或异二者之为
百废具兴 先-----忧,后------乐
5、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文本探究
1、第一段写重修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作者从楼上看到了怎样的雄伟景象?作者略写岳阳楼景观是因为:
(横线上用原文作答)
3、试品味下“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好不好?
4、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 的 那么作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为什么?再说这两相同吗?
5、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6、微期人的“斯人”是指: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语文积累--------岳阳楼记识和岳阳楼名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邻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
《岳阳楼记》学案14
《岳阳楼记》导学案
一、介绍范仲淹其人。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二、朗读或背诵。自选一节自由朗读,享受朗读之乐。并齐读第五节,共享朗读之乐。或自选一节或几节自由背诵,享受背诵之乐。
三、独立探究。
1、关于内容。①一节记叙,具体说明写此文原因的是哪一句?②二节描写,总写洞庭湖景象,其特点是什么?③三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④四节描写和抒情结合,所写景象有何特点?写出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景的什么心情?⑤五节议论,其中写“古仁人”普遍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写“古仁人”普遍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2、关于结构。①二节中与一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是什么?②找出二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③找出五节中一个明显的过渡句。
3、关于写法。①三、四两节将两种景象和两种心情进行 ,以突出强调二节中的“ ”一句。②本文又将一般的“迁客骚人”和“古仁人”进行
,以突出强调古仁人“ ”的旷达胸襟和“ ,
”的志向和抱负。③三、四节将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这种写法叫
。(一般散文的写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情景交融等)
四、展示独立探究成果。
五、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此文,我感觉作者写此文时一定百感交集。那么,作者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结合第五节的议论,作者的经历,及好朋友滕子京的经历谈)
六、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七、运用。结合本文和以下介绍范仲淹的文字材料演讲。参考题目:共产党的干部应当向范仲淹学些什么;我所知道的当代“范仲淹”;渴望多一些像范仲淹一样的好干部。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背景介绍: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生字:
谪(zhé)守 属(zhǔ)予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冥冥(míng) 岸芷汀(tīng)兰
偕(xié)忘 霪(Yín)雨 霏(fei) 朝晖(huī)
划分朗读节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第三部分(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阅读第一节,思考:
教学设计24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402/2014022409141320.rar”>《岳阳楼记》教案教学设计24
篇11:岳阳楼记教学实录素材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素材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 :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篇12:岳阳楼记小学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小学教学实录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教学反思】
岳阳楼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但它距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它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于是我便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发动学生课前搜集,课上展示,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让他们参与课件的制作,学生走上讲台亲手操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让他们品尝课前收获大快乐,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注重学生语言、诗词的积累,而四大名楼与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古诗词培养了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也给课堂增添了古文化的浓郁氛围。
在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则体现了语文与历史的整合,文史不分家,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得到拓展,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
对课文的主旨,我带领学生探讨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走进作者范仲淹的心灵深处,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喜观,并从历史、生活中列举这样的名人,鼓励学生不断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这节课比较成功,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收获不少,精神上、思想上更是一次洗礼。
【评课】
本节课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本节课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是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本节课提醒着我们: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篇13:《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
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
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生:神情专注。
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
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
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
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
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生3:书序,“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啦。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对照课下注解,翻译全文,将译文写在作业本上。(PPT展示目标任务)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
生:独立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大家对照课下注解,翻译了全文,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大家提出的问题如下(出示幻灯1):
幻灯1:(数字代表提出问题的小组)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岂不痛哉!
生:认真观看,
师:那位同学愿意帮助提问的同学解释上面的某一句话。下面开始抢答。
生:短暂思考,积极抢答。(过程略)
师:(删掉学生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前面同学的抢答,还有几句话未得到解决,我们得出以下自探提纲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下面为形成提纲做出贡献的小组加分。(将所加分数填到黑板上的分数栏里:1组5分2组10分3组10分4组10分
6组10分7组10分8组5分)
生:热烈鼓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探,翻译两句话。
(PPT展示自探要求)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1组3组
1组3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译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5组8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5组选派代表对1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5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1组展示打9分,因为我们组认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犹”翻译成“尚且”比翻译成“仍然”更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7组同学提问: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3个“之”都是什么意思?
5组同学回答了”俯仰之间”、“不以之兴怀”。中“之”的意思。通过提问解决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
师: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实物投影)总结了“之”的常用意义: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师:下面请8组选派代表对3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8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3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4组)提问:(“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样么?
生(8组):“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二者不同。
师:问题提的很有总结性,我们给4组加上10分,8组同学总结的也特别到位,我们给他们也加上10分。
生:热烈鼓掌。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下面请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对着篇文章的进行思想艺术鉴赏。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进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线索。
生1:信可乐也的“乐”
生2:还有“岂不痛哉”的“痛”
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
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么?
生:众说纷纭
生4:我觉得应该是“悲”
师:为什么?
生: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应该是逐层递进的。乐到痛到悲
师:说的非常棒!出示幻灯
生:很感兴趣的样子
师:(幻灯出示自探提纲)请大家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过程略)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2组4组
2组4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6组7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6组选派代表对2组进行评价
生(6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2组展示打7分,因为我们组认为他们字迹不够工整。其次我们认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看出来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其他):提出并且讨论了概括角度的问题(略)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简明扼要,当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
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幻灯)总结问题答案
师:下面请7组选派代表对4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师:
生(7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4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热烈鼓掌。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灯
幻灯: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生命有限,应当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谈玄学。
师: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更加觉得他能有如此的见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啦!
幻灯如下: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篇14:《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篇15: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的《蜀道难》,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板书:将进酒 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浅味”有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文义。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wéi还是wèi?
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lè还是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lè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 xuè千金裘qiú
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下面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试着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把握的如何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能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师:噢,这是节奏的问题,字音读得怎么样?
生: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想试着读读全篇。
(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投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有人认为应该用豪放的语气读,也有人认为应该表达出内心的那种悲愤,那到底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前段时间看“百家讲坛”栏目,其中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一起去品味这首诗中到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个环节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提示:内容+手法+情感)
(“品味”环节约二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 的李白)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了,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结束了,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位“自信”的李白,我们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能读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不做官了,也可以从在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师:也可以说诗人即使被贬官了,也依然很自信。那么诗人是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来表达的呢?
(板书:自信)
生: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更直接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感情更加强烈。
师:我记得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的写,李白只需张口喷出胸中之气即可”,大概说的就是“直抒胸臆”的妙处。
师:那同学们谁能把这句诗中表达的这种“自信”的感情读出来呢?
(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读这一句哪几个字应该重读?
生:“必有用”“还复来”
师:我们全体男同学挺直腰板再读一遍。
(全体男同学大声读这一句)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组通过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到了一位悲伤与无奈的李白。这两句运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写“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和“秋思白发”朝暮之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悲伤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
(板书:悲伤 无奈)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比兴。
师:诗人以什么起兴?
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
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你还能说作者悲伤吗?
生:虽是一开始写了壮阔之景,但下句确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我认为他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生:我认为诗人是用“夸张”的手法。他本身是很豪放的,所以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写法,但后来想到现实,就有些悲伤了。
师: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得出这两句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应该读的高亢一些,“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该读的低沉一点。
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读这两句。
(学生读这两句)
(学生鼓掌)
生:我们组读到了一位“洒脱”的李白,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能看出来,这句写了心情愉悦的时候,要尽情的喝酒,不要拿着空杯子对着月亮。
(板书:洒脱)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得意”的感觉读出来。
(两个学生分别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我们读到了一位“矛盾”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句表达了作者想一直醉下去,不愿醒来,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消极反抗和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这位同学说诗人是“消极反抗”,其他同学是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能读出消极,前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诗人痛饮狂欢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生:我不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我读到了一位“豁达”的李白,从“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可以看出来他在金钱上很看得开。
师:只是在“金钱”上很看得开吗?
生:不是,在很多问题上都能看得开,比如对待做官。
生: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表现了李白怅然的心情。
生:我觉得他能够自己寻找快乐,把所有的烦恼扔到脑后。
生: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就是体现了一种消极情绪,对我们现在来说就像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生:我认为就是消极,甚至是轻生,你看那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写这首诗时是被皇帝“赐金放还”八年了,他渴望去做官,渴望去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他就不愿意醒了,试想一个连理想都被掏空的人,能不愤恨吗?能不愁苦吗?于是他发出了史上“轻生”的`最强音——“将进酒,杯莫停”。(生笑)
生:我认为李白是一个“寂寞”的人,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能看出来,满腔的一腔热情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还说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是说他自己也很寂寞,正因为这样他才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板书:寂寞)
师: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仅能看出他“寂寞”,而且还能看出什么?想想这里的“钟鼓馔玉”代指什么?
生:功名利禄。所以能看出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蔑视权贵”的人。
师: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在下一句却只提到了一个人——曹植。
生:因为他们的经历相似,都是怀才不遇。
师:曹植是遭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而李白也曾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样的感叹。
师:我们根据同学们的争论来看一看这个问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学们想一想李白最“得意”的事儿是什么?
生:“喝酒”“写诗”“做官”
师:做官是为了什么?
生:报效祖国。
师:我们说知人才能论世,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
(多媒体展示李白主要经历)
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44岁 被排挤 “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
56岁 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 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
62岁 卒
师:通过李白的主要经历和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知道李白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报效祖国,那么大家想想李白为什么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呢?你认为他“愁”什么?这种愁为什么又会是“万古愁”呢?
生:我觉得是他怀才不遇。
生:我认为他还愁“人生短暂”。
师:那为什么作者说“怀才不遇”“人生苦短”是“万古愁”呢,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
生:屈原
生:苏轼
师:苏轼是李白之后的人物,应该说历史验证了他这种说法。
生:孔子。他面对时光流逝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师:包括前面提到的屈原也是怀才不遇,自投汨罗,刚才说的苏轼也发出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呼喊,还有后来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慨叹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一生如此大起大落,怀才不遇,人生苦短,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他的人生宣言,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下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来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同学们也读。
(板书:悲壮)
(教师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李白不仅借酒来消愁,而且赋予了酒更丰富的内涵,我们一起来看另外两首李白早期写到酒的作品,通过比较看看他喝酒的态度及感情的发展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再交流。
(“深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问题:比较《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变化。)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表达的是作者激情洋溢和愉悦的心情,因为这首诗是在他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时写的,他觉得他的理想能够得到实现了,所以他很高兴,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学生齐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句)
生:第二首《行路难》是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所做的,我感觉有一点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能体现他饮酒的态度,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表达了作者那种自信。
(学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
生:写最后一首《将进酒》是作者被“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了,这时喝酒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了,感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从这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一位感情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多媒体出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潇洒飘逸,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他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即便是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也绝没有沉溺于酒池,如同行尸走肉,也没有避世退隐,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的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感受“诗仙”之才情,“酒仙”之豁达!
(学生全体起立背诵全诗)
师:下课。
篇16:《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 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 )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
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该是”时鸣春涧中“吧?——啸鸣注)。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的很好。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 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师: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篇17:《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帖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全班根据图示背课文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
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
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
“终期于尽”,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篇18:《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板书设计
篇19:《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_,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_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_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二】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_,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_。……。”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_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_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篇20:《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最新《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
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
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
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
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师:(打断)正音“舍”。再来。
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
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
生:相闻的“闻”字吧!
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
生自由读该句。
师:有感觉了?好,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相”字,重点不在于闻,而在于相闻,可以互相听得到。
师:你读读看,把“相”字突显出来。
生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有感觉吗?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阡陌交通——预备起。
生齐读
师:相字还要稍稍地拖长一点。师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嗯,这是一种乱世当中难得的宁静啊!刚才她觉得渔人最惊叹的是这一点。再来。
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
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
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
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师:落实到词上
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还有?
生:我选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把桃源中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渔人由战乱不断的社会来到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惊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幸福。
师: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能不能学一学刚才的方法,抓一抓字呢?
生:“黄发垂髫”说明老少都是很幸福的,“怡然自乐”说明他们的生活幸福,安适愉快。
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一个“并”字,你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新的发现吗?
生:“并”字表现不仅指老人小孩。黄发垂髫表明老人和小孩过得很愉快,很享受。
师:他有灵感,他觉得“并”有东西在,但是还不能表达,慢慢想,有些同学都有新的发现了。
生:“并”又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因为当时师战乱的时代,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小孩子很小就要去打仗,更不用说是大人了,但是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处处都是和谐的,小孩子和大人都不用去打仗,“并”字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和谐,
师:“并”字说明都不用去打仗,“并”字是都的意思,原文中表示都的有好几个词,有“咸、皆、悉”,既然他们都是同意的,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换成“皆”呢?可以吗?试着读读看,可能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朗读之中。有感觉吗?有点迷惑是吗?给大家一点点提示:
师出示甲骨文中的并字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
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
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
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
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
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
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师: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点别扭。
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
师:多在哪?
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
师:而且你还会发现?
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
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
生读第三段。
师:重读这两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风光,我们发现,渔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乱世当中的一种安宁与安乐,我们还发现属于陶渊明在语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吗?对于陶渊明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语言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本人热情。
师: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仔细品读下去,里面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陶渊明语言的特色,教师板书“简净有味 意蕴丰厚”。
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
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
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
师: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
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屏显】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
作业:
1.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 王君简介
★ 小学教学实录
★ 一剪梅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共20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 评语2023-08-27
《黄鹤楼》教学实录2022-12-27
二年级作文朗读2022-06-27
教案分析范文2022-06-14
感受的七年级上册作文2023-03-18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2023-07-01
初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参考2023-03-09
虎丘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4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2023-03-24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