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时间:2022-12-21 07:38: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藏族节日风俗礼仪(精选12篇)由网友“咸鱼架上咸鱼干”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藏族节日风俗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篇1: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节日礼仪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

“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

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

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

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

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闲逛。

在雪顿节开始前的1-2个礼拜会官方会给出活动安排表,一般各大客栈都会张贴。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

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特色节日风俗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采花节: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篇2:藏族的风俗礼仪

藏族风俗习惯之迎接客人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要用手蘸酒弹三下,同时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藏族人常常用羊肉待客,

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风俗习惯之打招呼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族风俗习惯之敬酥油茶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

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篇3:藏族的风俗礼仪

藏族风俗习惯之饮食

和汉族一样,大部分藏族人民日食三餐,但藏民还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农区藏民常以青稞磨成的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而牧区藏民则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常把牛羊肉做成味道独特的风干肉。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常常大量饮青稞酒。

但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

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

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藏族风俗习惯之寺庙习俗

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

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1.png

藏族风俗习惯之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生活禁忌、待客禁忌、生产禁忌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

年头忌要债;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等。

待客禁忌: 客来临,须掸尽净座位,让客人坐在主客席上;送客人要躬腰屈膝,以表示尊重,要面带笑容热情礼貌;给客人献茶或酒时,碗杯要擦拭干净,必须倒满;敬茶或酒时,

手要先在裙裤上擦一下,表示手已干净,然后双手捧上,忌讳手指放在碗或杯子口沿上;敬酒时,客人先用无名指向佛法、双亲、朋友连续弹酒三次等。

生产禁忌:男不背粪女不犁地;喇嘛寺未通知春种秋收的时间,人们不能开始春耕秋收;马不能耕地; 秋收前不能用镰刀;不除虫害等。

篇4:藏族文化风俗礼仪

宗教

西藏的宗教节日大都与佛祖释迦牟尼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历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是仿效和纪念释迦牟尼在天竺卫舍城与外道进行辩论,彻底击败了异端邪说的历史而举办的。藏历四月的萨嘎达瓦节,是释迦牟尼出生、得道,圆寂的月份。藏历六月初四转山会,是纪念释迦牟尼首次宣讲四谛、初转法轮的日子。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神降节,是庆祝佛祖上天为母亲讲经说法重返人间的日子。 还有一些宗教节日是纪念西藏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或者祭祀山神、水神和乡土神而形成的。藏历二月十八至三十日的拉萨供祭法会,是纪念五世-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圆寂,缅怀其功业的宗教节日。藏历五月十五日的卓林吉桑节,译成汉语叫作南瞻部洲烟祭日,烟祭雪域藏土所有的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和乡土神,缘起于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一直沿袭至今。藏历十月十五日白拉日珠节,是祭祀拉萨保护女神白拉姆的日子。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甘丹阿曲节,则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入夜,家家户户在楼顶和窗台燃点盏盏酥油灯,又称燃灯节。

藏族的节日风俗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

藏族的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闲逛。

篇5:藏族风俗文化礼仪

风俗

藏族风俗源头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1]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丧葬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节日习俗

拉萨新年

它以拉萨地区及周围地区为主,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年前家家户户要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用品。如培育青稞苗,为节日时供于佛前双柜之上的,它表示预祝来年粮食丰收之意。各家都要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油果子)。每家都要准备用木料制成,外面绘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切玛”五谷斗,斗里一半装炒熟的青稞,一半装糌粑和人生果,上面插上五颜六色的青稞麦穗,点缀一些小酥油块,插上“子珠”,“子珠”是在长条令箭形的板子上用酥油做成各种花和图案。据说它是源于本教习俗。节前各家各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准备好各种节日食品及应用的物品。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把灶房扫的干干净净,并在正中的墙上用面粉绘上“八吉祥图”(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象征着全家吉祥。大门口要用石灰、白油漆、糌粑画上吉祥的“雍仲”,“雍仲”源于本教,有的画太阳、月亮,有的画青稞穗,在灶房的梁上,用白粉画很多点,表示主人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等。傍晚,无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吐巴”(面疙瘩),面疙瘩里放上各种东西,如山羊毛、辣椒、木炭、豌豆、桃干、瓷片等。全家人依次长幼顺序就位坐好,开始吃“吐巴”(煮熟的面疙瘩),当吃到以上所说的东西时,不时的引起大笑,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吃完吐巴以后,就要举行送鬼仪式,仪式是非常隆重的。把青稞杆捆成一把一把的,点燃后在房内转一下,然后把它拿到十字路口,并放在十字路口,表示驱鬼。

藏历年的初一早上,过去习俗,这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是要到井、河去背第一桶水(吉祥水),现在拉萨基本上没有背水的习俗了。清晨,人们在折嘎艺人说唱的祝福声中打开大门,折噶老人叫门,相传远古的时候,战争胜利或者是狩猎丰收的庆典活动中,首先都要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一番赞美的话。这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说唱艺术。拉萨的人们相信,在折嘎老人的祝福声中开门,会带来吉祥幸福。开门之后,大家相互之间互祝贺词,喝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但这一天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出门,不扫地,跟北方汉族的大年初一习俗有些相似。同时,初一的早上,要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年,相聚在一起喝着青稞酒、吃着“卡塞”等食物,到处充满节日的喜悦欢笑。初三与初四拉萨的藏族还要到房顶插经幡,插完后,还要到山顶、河边去插,以此祭山神及水神,祭山神、水神的习俗源于苯教。

藏历年从初一到十五才算过完年。在这期间,客人进门都要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的意思),主人回敬一句“扎西德勒”,有的赠送哈达,尔后客人一起入室内,坐在卡垫上,主人端来“切玛”,客人依次拈点糌粑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然后拈点放入嘴里。接着,主人又提着青稞酒,拿着酒碗,请客人喝酒,必须三口一杯。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就会委托亲朋好友,唱劝酒歌,歌声一完,客人就必须要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篇6:藏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五,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也就是吃酸的节日。后来由于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多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叫“藏戏节”。建国前,每逢雪顿节,西藏12个最有名气的藏戏剧团,从四面八方赶到拉萨罗布林卡,向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交差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扎西雪巴,宾顿巴第六个古老的白面具剧团;有均巴、觉木隆等四个新派蓝面具剧团;还有野牦牛舞、工布鼓舞等。

17世纪以前,“雪顿节”的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律戒规,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门。到了开禁的日子,允许他们出寺下山,按风俗老百姓要准备酸施舍。喇嘛们除了吃一顿酸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

17世纪中,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五世和四世**,加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这时“雪顿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姿,开始正规演出藏戏节目,约定成俗,形成了固定的雪顿节日。这个时候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从哲蚌寺移居达拉宫后,定每年六月十三为“雪顿节”,并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便到布拉宫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夏宫,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这时允许市民入园看藏戏。从此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都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

1959年西藏地区政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真正获得翻身解放。从此,雪顿节才真正成为广大人民传统的节日,除具有传统的赛马、射箭和各种马术表演外,还增加了举重、拔河等项目,并组织文艺演出、放电影、录像等活动。各地来的商业货客,有农业、工业、牧业和各种物资产品,前来摆摊设点,进行贸易。变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交流大会。

篇7:关于藏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每年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是藏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就是吃,所以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为了感谢僧人们在雪顿节不出门,百姓们便在这一天送给僧人们酸奶、表演藏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雪顿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篇8:徐州节日风俗礼仪

(一)吃元宵、大包子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徐州习俗,元宵节一定要煮元宵,蒸大包子。

(二)赏灯、赏月 元宵节家家做灯、人人赏灯。较有特色的是一种面灯,蒸大包子时专门蒸制的,形如钵,唯上沿捏成莲花边,里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灯捻(芯),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丰、沛县一带,面灯最负盛名.农民多蒸成十二种属相或标志十二个月的面灯.晚间点燃后放大门、畜房旁边和鸡舍、石磨、粮囤、灶台上。以灯内水量和灯花预卜当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三)抛(heng)刷把帚 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刷把帚的“放火”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刷把帚拿到空地,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边抛边唱:“刷把子,琉璃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高粱为小秫秫,玉米为大秫秫)打半升”。

新沂县一带的“抛刷帚把”及游戏时所唱歌谣与此相同,但时间在农历二月二。

(四)玩“的的虮” “的的虮”是古邳一带的说法,因溅落的火星象虱虮一样细小而得名。徐州城区及丰沛一带,则称为“滴溜金儿”,意即拿在手中,一挥一舞之间,必散落一溜金星。这种小焰火,城乡孩子们都爱玩。

篇9:北海节日风俗礼仪

北海的传统节日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历代政府定为夏节,它的来由很多,相传是凭吊屈原(屈原投汨罗江溺死)。民间惯做黍角(粽)抛落水中使鱼吃粽不吃屈原尸骸,举行龙舟赛是抢救屈原。

北海逢端午节民间剧社惯弄出一套龙舟赛,首先敲下了一笔奖金,有烧猪、洋酒、锦旗。参加比赛的有地角、外沙、高德各处的龙舟。那天红男绿女绕游海边穿来插去,盛况一时。

中元节──七月十四日,摆设了盂兰会,要拜祭祖先,施祭饿鬼,俗称施幽。焚烧纸宝、纸衣服、纸鞋帽等,晚上惯将饭菜(葛薯、豆芽……)在拜祭后撒遍路途。庙堂借口又做功德,弄出更妖怪的一套,用纸做个花面大汉,称山大人,专施济饿鬼,还有许多鬼样之类欺骗愚弄的把戏。

北海的春节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4.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5.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6.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元宵风俗

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多在元宵节吃,也有当点心吃,一般有多种馅料,其中黑芝麻馅的最为多,元宵除了一般的,还有酒酿小圆子等种类。

挂花灯

此习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有不少灯会灯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驱魔祈福、期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辟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之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借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平安顺利。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婚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偷青

《北海杂录》记载,北海古代的元宵有“偷青”的习俗,沿袭至今。

在北海合浦,“偷青”是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如“采葱”寓意聪明,这是已婚妇女的“指定动作”,寄意将来生出来的孩子聪明;“采蒜”寓意合算,这是农耕者与工匠的所取,是期待着接下来的一年四季中,耕稼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建造者计算准确合算;“采菜”寓意生财,这是做生意者的选择,所以“采菜”者大都取生菜和菜头(萝卜);而“偷芹菜”者,则寓意勤劳发财。

篇10:徐州节日风俗礼仪

农历二月二,徐州俗称“龙抬头”,因从此雷声渐多。“二月二”的活动有好几种。

(一)诅咒害虫 二月二正处于“惊蜇”时。从此,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床桄,边敲边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后遍照各处及墙壁、墙角,同时口念祷词:“年时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毕,一手拿个瓢,一边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庙设祭上贡,因为农村往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春耕。为表吉利,早晨起来,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晒谷场上围成仓形,当中放点麦粒、谷子(城里放铜元或银元),口念祷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新沂一带,年前蒸几个“仓龙”,仓龙的嘴里含一枚制钱,眼里点两粒高粱,龙须以高粱荛子制成。把它埋在粮食里,到二月二这天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丰、沛县一带,炒糖豆给孩子吃,名为“吃蝎子爪”。据说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将春节留下的大馒头蒸一蒸给老人吃,认为可以免腰疼;将元宵节留下的面灯给青壮年吃,认为可以增强体力。订婚的男女多在这一天换“庚帖”。

(四)吃糖豆 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须爆玉米花、大米花、黄豆等类的食物给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来,炒制多改为油炸。

篇11:景颇族节日风俗礼仪

传统节日

景颇族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节日期间有着丰富的活动。景颇族也一样,春节之前先准备节日的物品。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所不同的是大年初一,鸡叫头遍,青年男子便要去争挑新年的第一挑水,挑回后舀出一碗与头天准备好的一碗水比较轻重,若新水重,说明今年的雨水比去年多,反之则少。

景颇族恩鲜鲜

景颇语,即采花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春节后数日举行。

景颇族目脑节

又称“总戈”,景颇语音译,意思是“大伙跳舞”。云南省德宏一带景颇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间举行,节期一至三天不等。

相传,景颇族的创世英雄宁贯娃的父母曾对他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目脑送魂仪式,这样,我们就能变成大地,你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宁贯娃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去学会了目脑舞,教会了别人,并每年举行一次,经过世代相传,便成为今天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

景颇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成熟季节择日举行,节期一天。

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上山砍篙枝,捆成火把,同时从园子里摘新鲜的水果尝鲜。当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火把,从家出发经过园圃,再返回家中,熄灭火把,然后,一边吃节日食品,一边唱歌。所唱的内容多是赞美当年瓜果如何香甜,一直持续到深夜。

特色节日

景颇族新米节

又称“吃新谷”,景颇族民间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谁家的谷子先成熟,谁家就先过节。

景颇族采草节

云南省景颇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十月间举行。

相传,从前有个叫戛安图空的姑娘种了一片早谷,可是豪猪总是糟蹋,后来她想办法,就是将豪猪套住,但是结果已经造成了,没有办法弥补,于是豪猪就叫姑娘采来苦、辣、甜、酸四种草,教她能够做酒药。从此景颇族人民就学会了酿酒。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姑娘,于是,每年秋季都举行采草仪式。届时,由村寨老人选一对貌美德高的青年,由巫师及老人带领,背上米酒、鸡担、糯米饭,到山上选好一块空地,年轻人及老人面对面坐好。然后,由巫师吟唱上述传说,唱毕,大家才开始采草药。景颇族认为,采草仪式越隆重,做出来的酒药质量越好。

景颇族祭鬼节

云南省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农祀节日,每年秋收后打场前举行。

当地一般在谷物收割后,将其堆起,放置一个月左右,再进行打场脱粒。景颇族人们在打场前,先请菩萨念经,设供焚香,祭祀山鬼和水鬼,以感谢它们保佑谷物免受野兽盗食和风雨侵蚀。

景颇族

“目脑”起源三种传说

第一,人类是向鸟儿学会了目脑舞,而鸟儿的目脑舞又是从太阳神那里学来的。第二,古时景颇族居住在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个饮血吃人的魔王,他专靠吃小孩为生,还常常施展魔法,呼风唤雨,淹没田雨。人们从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难。这时,一个名叫雷盼的景颇男子带领众人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杀死了魔王,为民除了害。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歌舞欢庆胜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先降魔除邪的胜利,每年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并把这种歌舞活动称之为“目脑”。第三,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宁贯瓦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丧礼目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于是,宁贯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阳国学跳目脑。在太阳国里,大家公推美丽的孔雀为目脑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会每个习舞者。宁贯瓦学成后,在人间也组织了目脑舞会,他划定喜玛拉雅山脚为舞场(相传即景颇族的发祥地),把目脑舞的线路刻画在目脑柱上,并规定领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纪念孔雀的授舞之恩。从此,目脑诞生了,并世世相传,延至今日。

篇12:法国节日风俗礼仪

主显节(?piphanie)

圣诞节之后的第12天是“主显节”,这12天代表着月亮历和太阳历的时间差。

在法国,主显节也被称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东方三王。主显节一词来自于希腊语epiphaneia,表示“显现、降临”。主显节是一个的节日,但是对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意义:西方的徒们认为这是纪念三王对耶稣的爱护,东方的们(东正教)认为这是耶稣受洗的日子。

按照传统,主显节当天,人们要分食一种薄饼,薄饼中放入蚕豆。在法国,有两种国王薄饼。在法国北部,人们会吃一种圆形多层薄饼,这种饼扁平,呈金黄色,里面裹着杏仁奶油。在北方,薄饼象征着冬季结束,阳光重照大地。而在法国南部,西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薄饼更像是一种蛋糕。饼被做成王冠的形状,用果脯做馅。

法国的年俗

新年对法国人来说,是从圣诞节到元旦长达两个星期的假期。在品尝了鹅肝酱、烤火鸡等传统美味之后,一家老少围坐在圣诞树下,分享撕开礼品包装那一刻的惊喜。与圣诞节不同的是,新年的“不眠夜”是留给友情的。这一晚,全巴黎最热闹的地方当数着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从装饰一新的凯旋门到灯火辉煌的协和广场,整条大道奇灯异彩,令人目不暇接。来自整个大巴黎地区、整个法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成群结伙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在音乐、舞蹈、欢乐中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所有相识或陌生的人都会相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路边还有平时绝难一见的小商小贩,做些烤肉串、三明治的应景生意。仔细观察,摊主大多是阿拉伯裔和非洲裔。新年对这些收入普遍不高的族群来说,倒也是个生财的良机。初到彼境的外国人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在每个地铁站的出口都有大量的军警,全副武装、如临大敌,随时准备应付异常事件的发生。有些重要地段的地铁站干脆只许进,不许出,以缓解安全部门的压力。去年的新年夜就曾发生多起骚乱,数十辆警车被付之一炬。还有些人是抱着另一种心态去凑热闹的。他们的眼睛既不是用来欣赏绚丽的美景,也不是用来寻觅可人的女郎,而是盯着地上是否有丢失的钱包或钞票。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看到的只是满地的纸屑和碎酒瓶。

除了香榭丽舍、埃菲尔铁塔等公共场所,各种类型的大小舞会也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娱乐活动。千禧年的新年夜,在巴黎的“中国城”大商场曾举办过堪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舞会。舞会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入口处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最后,上下五层的商场里,到处都挤满了人,随着煽情的音乐痴迷热舞。依照惯例,这样的舞会对女孩子一律是免费的。

地道的巴黎人,也就是说居住在巴黎市区的人,大多不屑冒着法国冬夜的寒气,同“郊区人”或是外国人“同流合污”。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在家中,或是在街头巷尾熟络的酒吧餐馆里,与三五知交好友推杯换盏,不需檀板共金樽。情到浓处,腾出场地,一样也能翩然起舞。

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可供选择的娱兴节目的确不少。然而在法国的乡村地区,人们的新年庆祝活动却丰富多采。据一位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法国朋友介绍,他所居住的小城仅有两三千人口,新年夜所有人都会集中到市中心数十家餐馆、酒吧共度良宵。而在以着名旅游城市圣马罗为代表的布列塔尼地区,不仅饭店、酒吧高朋满座,各种大小商铺也一样通宵营业。同一到晚上八点,所有店铺一律关门打佯的巴黎相比,那里的民风更显豪放热情。

法国的传统节日

元旦:1月1日。亲朋聚会,馈赠礼品或钱,除夕夜要将家中酒喝光(否则来年会遭厄运)。

圣母领报节:3月25日。此节是为了纪念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3月22日—4月25日间),放假约一周。旅游、团聚、吃复活蛋、互赠礼品。

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50天,放假两天。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铃兰为五一节传统花卉。各工会举行大规模游行。

国庆日:7月14日放假一天。城乡均有盛大庆祝活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举行大规模阅兵式。

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天主教)、8月27日(东正教)放假一天。

停战节:11月11日。部分单位放假一天。由总统或总理向军中功臣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英雄颁发奖章。

诸圣节:11月1日放假一天。到墓地凭吊已故亲人(同中国清明节)。

圣诞节:12月25日放假两天,事实上从12月24日起已开始放假,加上周末及元旦,假期可达10天。人们互赠贺卡和礼品,合家团圆,举行圣诞晚宴(香槟酒不可少),到教堂参加弥撒。

藏族的风俗习惯

初二民族风俗清明节作文

民族风俗作文

藏族的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作文

有趣的民族风俗300字作文

端午节的民族风俗作文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节日礼仪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藏族节日风俗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藏族节日风俗礼仪(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作文2023-08-16

多彩的民族游戏作文2022-05-06

描写民族风俗的作文2023-01-13

民族节日风俗作文2022-05-06

希腊的风土人情礼仪2023-03-21

56个民族有哪些2022-05-14

永远的顺德人民风的说明文2023-04-24

习惯为话题的作文:蒙古族的风俗习惯2022-11-17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2023-05-13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我知道的风俗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