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共12篇)由网友“㳀戚郁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认识蒙古族“长调”、“短调”藏族“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蒙古族、藏族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l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各有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想到了那个少数民族呢?(蒙)
2、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 ”最具代表性。(讲解什么是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等等。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流行在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情感表现比较细腻。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巧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通过展示蒙古族辽阔草原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搜集的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等,然后将学生引到对内蒙古民歌的关注上来。)
二、讲授与欣赏: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蒙古族四个景点去参观,每到一个景点都将听到流传于那里的民歌。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感受每首内蒙古民歌具有什么特点(民歌在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去考虑他们的不同特点)。
1、老师: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欣赏民歌《森吉德玛》。(课件展示)
2、老师:我们已到达第二站,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盟,欣赏流传于那里的民歌《辽阔的草原》。(课件展示)
3、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内蒙古民歌,问题(1)、聆听这两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题(2)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他们在速度、节奏、旋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思考:这两首民歌属于长调还是短调?(学生对比讨论)
学生回答这两首民歌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提示、归纳知识点:《森吉德玛》: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如泣如诉具有叙事性特征,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节奏 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旋律 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 。
4、老师:同学们,我们对长调、短调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再欣赏两首民歌,然后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现在我们到的第三站是内蒙古的哲里木盟,欣赏流传于这里的民歌《嘎达梅林》。(课件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去的最后一站是昭乌达盟,欣赏民歌《牧歌》。 (课件展示)
5、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内蒙民歌哪首是长调? 哪首是短调?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牧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属于长调。《嘎达梅林》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属于短调歌曲。
(设计意图: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内蒙古民歌,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6、老师:同学们到过内蒙古吗? (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欣赏到了蒙古民歌,在蒙古民歌饱含深情的故乡情结中,我们看到,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蒙古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民歌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鸿雁》《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 嫦娥一号” 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7、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流传于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其民歌也各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感受一下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播放课件:藏族《洗衣歌》)
听后学生答:藏族
8、老师:对,这是一首藏族歌曲,那同学们知道西藏首府是哪吗?(学生答:拉萨) 。那拉萨有个特别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学生回答:布达拉宫)好,那我们旅游的下一站就是西藏,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课件展示)
9、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 即出现了论述藏族音乐的专著。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藏族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10、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谈谈你的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典,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舒缓。演唱者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
11、教师讲解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组成。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时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扬琴、藏京胡、串铃等。
舞曲部分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节奏紧凑密集、富于律动,旋律热情奔放、欢快活泼。
12、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藏族歌曲,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高原》同时思考问题:你认为这首歌曲类似于藏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歌舞音乐还是说唱音乐?(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属于民歌)教师总结:确切的说是民歌中的山歌。
教师提问:那这首歌曲的音域、节奏、旋律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教师予以肯定并总结藏族山歌特点(课件展示)
13、请同学想一想知道的藏族歌曲有哪些? 《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古、藏族民歌,感受到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那回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把每一位聆听者都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知道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 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同时也了解了藏族藏族音乐可分为 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五类。民歌中的山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音乐,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音乐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维吾尔族民歌,了解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地区的特点、生活习俗等等,为下节课欣赏学习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做好预习准备。
五、探讨与思考:课本第27页,看看下面的乐器图,说说它们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乐器的名字是什么?可上网搜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六、课程结束
篇2:《独特的民族风》说课稿
《独特的民族风》说课稿
一、学习目标
(一)倾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汉》三首民歌,感受体验蒙藏民歌民族风格特征。
(二)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学唱《宗巴朗松》,从旋律中体味藏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
(三)引导学生感悟不同风格民歌与其物质基础、文化渊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倾听模唱藏民歌《宗巴朗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蒙藏维各族民歌三首,学会判断其音乐风格。
(二)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三民族民歌风格,及其相关知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辽阔的草原》、《牡丹汉》,感受、体验民族风格特征,了解民族体裁。
(二)学唱藏民歌《宗巴朗松》,体味藏民歌旋律风格、演唱特点,归纳其音乐风格。
(三)引导学生通过旋律风格判断归属民族,并认识几种少数民族常用乐器。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人音社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
(二)网络资源:
(三)发掘学生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以倾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蒙藏维各民族民歌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二)精选多媒体材料,课上以视听唱相结合,身临其境感受藏蒙维三民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收听收看音乐频道,从中探究民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藏族
展示内蒙、西藏、新疆区域图,同时播放《嘎达梅林》、《北京的`金山上》、《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播放课件《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
问题:
1、两首歌曲在旋律起伏,节奏上有何区别?
2、辨别具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乐器?
(三)、根据旋律、节奏、情绪等特点,总结出蒙族最常见民歌形式长调、短调的风格特点。
指出世界非物质遗产――――长调
认识了解蒙族民歌长调、短调的形成发展。
(四)介绍藏族民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聆听《宗巴朗松》片段。
总结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
初次聆听极具三民族民歌风格的音调,同时了解三民族的地理位置。
指出旋律、节奏、音乐情绪的差别。
了解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上网查找资料,课上交流体会。
视唱前六小节旋律,体会旋律的歌舞性。
以视频音频直接导入,引发学生对民歌风格的关注和兴趣。
篇3:独特的民族风课件
独特的民族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现在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号子、山歌、小调;我们认识了青海的“花儿”和陕西的“信天游”。那么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来领略我国民族歌曲的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学习——《独特的民族风》。
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民歌就是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那么今天,老师来带领大家欣赏、聆听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民族的歌曲,他们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和新疆维吾尔族。
二、新课
1、蒙古族
首先,在聆听前,请同学们说出你们所知道的,无论在蒙古族服饰、风俗、饮食、宗教等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问。 师: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我们常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畜牧业是蒙古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蒙古人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每年7、8月间,草原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现已经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还有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那么第一站,就让我们走进蒙古,去看一看他们的风土人情。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蒙古族的民歌《辽阔的草原》,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大家结合蒙古族的特点,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情感、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旋律的起伏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高亢、悠长; 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是自由拍子)?自由、舒缓、自如; 气息?长、宽广; 在唱的时候,什么音运用的比较多?颤音、装饰音;
以上的这些特点,就是蒙古民歌中长调的特点。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长调《牧歌》,深入对长调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嘎达梅林》,这是一首蒙古短调,在聆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分析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上的特点,对比它与长调的不同之处。
提问:短调——字多腔少,结构规整,节奏整齐,旋律悠扬、迷人;句幅较短窄,具有叙述性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先借喻草原中的种种自然状况,在表现自己对爱情生活不够一帆风顺的.惆怅不安心情。
总结蒙古民歌的特点:1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2旋律进行中多用大跳,旋律优美抒情。3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4歌曲的伴奏
多用马头琴为主,有是配有笛子和三弦等。
拓展:马头琴的故事: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一个夜晚无意中发现小白马,就把它带回家养着。小白马和苏和感情深厚,还为他保护羊群。一次王爷以赛马嫁女。苏和赢得比赛,因其身份低贱,被要求留下白马而取金钱。苏和不肯,被打伤而返。 王爷因白马而设宴,骑白马,却被抛下而伤。王爷命部下射死白马。白马受多处箭伤,跑回苏和家,死于苏和面前。苏和梦中闻白马言,用其筋骨做琴而使主人不再寂寞。苏和醒后,以其骨、筋、尾做琴。 每当他拉琴时,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时,琴声低沉;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琴声优美。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2、藏族
欣赏完美丽的蒙古过后,让我们走进第二站:西藏。
请问同学们,你们对于西藏有多少了解?(提问) 师: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许多的庙宇、佛像、有青稞酒、还有圣洁的哈达、以畜牧业为主、还有耗牛等等。→→图片展示
藏族歌曲对我们并不陌生, 请同学们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給党听》、《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流行的有《高原红》、《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藏族有名的歌手:容中尔甲、韩红、才旦卓玛等。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是民间音乐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 囊玛: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因在拉萨的布达拉宫的囊玛岗演出而得名。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ka)则、江孜(zi)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歌曲代表。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
伴奏乐器:竹笛、札木聂、扬琴、特琴、根卡、藏京胡、串铃等。→图片展示:扎木聂
歌词: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和深刻的哲理是: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有在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和你接近。
3、新疆维吾尔族
欣赏了蒙古和藏族的民歌,现在我们继续走进新疆去看一看。
观看新疆舞蹈视频:
新疆: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等。他们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节日到来之时都会宰羊、煮酒、、赶制糕点等,节日里还会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等。生:新疆还有我们知道的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天山维吾尔族个娘的小辫子、绣花帽
歌词分析:属爱情歌曲类,字面上,它的歌词是赞美恋人的,表现对恋人的赞美和深情。内容实质看,他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这种爱情歌曲表现了宏大的气场,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开阔博大的胸怀。
歌曲分析:歌曲中有4句正词,明确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有4句衬词镶嵌在正词中间,起着加强语气、渲染气氛的作用。由于衬词在音乐上独立成句,因而使得整曲篇幅加大,形成了八个乐句的结构形式。
维吾尔族民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也就是要在物的描写中寄寓现实社会的内容和深厚真挚的情感,寓意深刻;衬词中又长又短,在歌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这堂课,我们从三个民族的民歌中感受了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用民歌反映了这些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用音乐展示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当然,同学们课后还可以从经济、建筑等方面深入了解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甚至亲自去感受他们的生活!
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今天的我们已经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原生态歌手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我们民族民间音乐的明天和希望。
(对比 分组讨论内蒙古、西藏和新疆民歌的音乐风格、情绪、特征和节奏特点
1.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尾音拖长,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2.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民歌中的山歌音乐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竹笛、铁琴、神鼓等。
3.新疆民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冬不拉、弹布尔等。)
篇4:音乐教案-独特的民族风
音乐教案-独特的民族风
独 特 的 民 族 风
———新疆民歌
【教学目标】 能够对新疆民歌有初步认识,了解新疆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民歌,感受新疆民歌风格。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渠道的分析新疆民歌特点
【教学难点】 学打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新疆音乐
1. 组织教学,师生歌声问好
2. 学生着各民族服装进行服装秀展示,背景播放《打起手鼓唱起歌》
二.视听感受,了解新疆风土人情
1.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新疆服饰?并说说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有天山;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2. 教师:看来大家对新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有请新疆小导游更具体的介绍新疆的旅游胜地。(见课件)
(1)火焰山 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每当盛夏,七月流火,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她神奇色彩浓郁。
(2)天池 天池风景名胜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110公里的博格达峰山腰地带。它在天池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4个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天池自然风景名胜区是一处以高以湖泊、云杉林和雪山景观为特色的国内著名避暑旅游胜地。198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三.视听感受,了解新疆音乐特点
1.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新疆民歌,请听音乐《牡丹汗》回答问题。(见课件)
该曲是一首描写_爱情_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_冬不拉_和_手鼓_;歌曲的旋律_明朗、奔放、感情充沛_,歌词_寓意深刻_。
2. 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 明快 re 缓慢 mi 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 悠长高亢 re 婉转抒情 mi 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do马头琴 re冬不拉 mi 手鼓 fa 热瓦甫
3.见课件,初步认识乐器
四.对比欣赏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1. 播放《牡丹汗》歌曲片断,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2. 分组讨论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五.师生同台,边跳边画
1. 全班学打切分节奏 2/4 ××× ××|××× ××||
2. 女生看VCD学跳新疆舞蹈动作,男生打节奏
3. 分一小组同学,通过欣赏音乐,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升华到热爱各民族,热爱祖国
篇5:音乐教案-独特的民族风
独特的民族风
———新疆民歌
【教学目标 】 能够对新疆民歌有初步认识,了解新疆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民歌,感受新疆民歌风格。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渠道的分析新疆民歌特点
【教学难点 】 学打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走近新疆音乐
1. 组织教学,师生歌声问好
2. 学生着各民族服装进行服装秀展示,背景播放《打起手鼓唱起歌》
二.视听感受,了解新疆风土人情
1.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各民族的服装秀,同学们能否指出哪几套是新疆服饰?并说说对新疆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有天山;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
2. 教师:看来大家对新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有请新疆小导游更具体的介绍新疆的旅游胜地。(见课件)
(1)火焰山 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每当盛夏,七月流火,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她神奇色彩浓郁。
(2)天池 天池风景名胜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110公里的博格达峰山腰地带。它在天池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4个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天池自然风景名胜区是一处以高以湖泊、云杉林和雪山景观为特色的国内著名避暑旅游胜地。198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阿凡提: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三.视听感受,了解新疆音乐特点
1. 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新疆民歌,请听音乐《牡丹汗》回答问题。(见课件)
该曲是一首描写_爱情_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_冬不拉_和_手鼓_;歌曲的旋律_明朗、奔放、感情充沛_,歌词_寓意深刻_。
2. 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 明快 re 缓慢 mi 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 悠长高亢 re 婉转抒情 mi 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do马头琴 re冬不拉 mi 手鼓 fa 热瓦甫
3.见课件,初步认识乐器
四.对比欣赏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1.播放《牡丹汗》歌曲片断,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2.分组讨论新疆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五.师生同台,边跳边画
1.全班学打切分节奏 2/4 ××× ××|××× ××||
2. 女生看VCD学跳新疆舞蹈动作,男生打节奏
3. 分一小组同学,通过欣赏音乐,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升华到热爱各民族,热爱祖国
篇6:民族风句子
民族风句子精选
每个民族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是一曲与众不同的乐章,节奏的高低起伏都是人们赋予的。下面是民族风句子,欢迎欣赏。
民族风句子
“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身著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壮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三月三”歌节。
姑娘们唱起悦耳的民歌,手拉手跳着。一会儿合成小圆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会儿扩成大圆圈,又像是怒放的鲜花。
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
“火把节”要连续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每家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就越高兴。我真渴望去过一次“火把节”!
维吾尔族舞蹈“铃鼓舞”情景交融,舞姿疏密有致,情绪浓时仿佛阳光洒满天山,淡时犹如水墨轻描画卷。
拦路歌是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只见我们的傣族同胞穿着节日礼服,小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从远处眺望,就像一簇簇盛开的鲜花。
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与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篇7: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
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
《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融地理、社会、文化、品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主题目标,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课内外的关联,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以欣赏《青藏高原》导入,奠定情感基调,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历史文化、习俗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本节课所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管是课前的收集整理,还是课内的展示交流,五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之间的分工及配合都十分默契。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经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资料的展示交流,步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充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讲到藏族的礼仪,教了学生几句常用的藏语,当我讲到献哈达的礼仪,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明白这是一件非常真诚而又庄重的事情。又通过对藏族人民服装服饰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西藏自治区海拔高,天气特殊,早晚温差大。最后播放了《珠穆朗玛》这首歌曲来结束本课,使学生形成了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和态度。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情景陶醉,理念开放,充分让学生展示。教学设计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和展示不但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的精神,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汉藏之间的关系时,对文成公主的部分没有加以深刻的了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ppt的形式进行了泛泛的展示,这是本节课我没有设计到的地方。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时间,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地肯定、鼓励和补充。在讨论展示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将其深化和提升到既定的目标。
篇8:《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
《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融地理、社会、文化、品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主题目标,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课内外的关联,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我上这节课属于异地教学,上课的学生我并不了解。上课前我先到五年(4)班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收集关于藏族的资料,告诉他们,汇报展示的方式可以是绘画、图片或照片、实物、唱歌和跳舞。我星期二布置任务,星期四第二节上课。
星期四一早,我到五年(4)班了解他们收集资料的情况,发现除了一个小组是收集了文字资料准备以读来汇报,其他小组都制作了PPT,这是我始料不及,没有想到他们都能制作PPT。我一一把他们的PPT复制到教室电脑平台的桌面上。
刚上课,我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奠定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了解了西藏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服饰、饮食、历史、文化、习俗等都是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拉近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掀起学习与活动的'热潮,构建民族一家亲的认识,提升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在讲课过程中,我有选择性地选了四个小组上来展示介绍PPT的内容,余下的讨论交流。在巡堂的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表情很沮丧,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很用心去收集了资料,花了很多时间制作PPT,但是却没有机会展示,所以感到遗憾。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我把电脑桌面的PPT全都让大家看了一遍,发现同学们做的PPT很精美,质量并不亚于老师的,在播放的过程中,大家看得很认真、投入,我觉得即使浪费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讲到藏族的礼仪,我教了大家几句常用的藏语,大家很感兴趣,当我讲到献哈达的礼仪,我请了两位同学上来表演,由于哈达只是道具,学生表演的时候不够庄重,我觉这个时候,我应该马上进行引导,并自己亲自示范,相信效果会更好。
上完课,我们集中在工作室评课,大家对我这节课好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同时也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
好的方面是:注重体现主体的自主性。此课内容涉及面广,所承载的信息量大,需要课前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课内加以展示、交流。不管是课前的收集整理,还是课内的展示交流,都是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加以完成的,学习成了学生们自已的事。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再配以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步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情景陶醉,理念开放,充分让学生展示,敢于开放学生,放手让学生展示。教学设计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和展示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的精神,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的地方:讲述藏汉之间的关系要加重“文成公主”的笔墨,藏族的宗教信仰最好展示图片说明。要指导学生整理收集的资料,当学生展示完资料之后应该在学生讲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材料。
篇9: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
《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融地理、社会、文化、品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主题目标,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课内外的关联,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首先让学生以欣赏《青藏高原》导入,奠定情感基调,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历史文化、习俗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大团结的情感。
本节课所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管是课前的收集整理,还是课内的展示交流,五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之间的分工及配合都十分默契。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经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资料的展示交流,步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充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讲到藏族的礼仪,教了学生几句常用的`藏语,当我讲到献哈达的礼仪,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明白这是一件非常真诚而又庄重的事情。又通过对藏族人民服装服饰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西藏自治区海拔高,天气特殊,早晚温差大。最后播放了《珠穆朗玛》这首歌曲来结束本课,使学生形成了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和态度。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情景陶醉,理念开放,充分让学生展示。教学设计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和展示不但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的精神,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汉藏之间的关系时,对文成公主的部分没有加以深刻的了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ppt的形式进行了泛泛的展示,这是本节课我没有设计到的地方。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时间,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地肯定、鼓励和补充。在讨论展示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将其深化和提升到既定的目标。
篇10:《风》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
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
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篇11:《风》教学反思
上周因为区里下来示导,按照学校要求,上了《风的作用》这节课。课后,区教研员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
首先,教研员对我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说我的教学设计线路清晰,层层递进,而且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进行了探究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还特别提醒我要多写一写关于教学的感受,这样长期积累就能形成一篇不错的小论文。
其次,教研员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层面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下面一一列举:
一、关于讨论环节,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进行讨论呢?教研员给出了他的意见。他说一般有两种情况需要进行讨论,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的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之间有信息的交流。我觉得教研员的建议很实用,能够防止以后教学中我们滥用讨论这个环节。
二、关于汇报环节,小组的成果应该如何汇报?教研员也给出了相应建议。如果汇报的`内容是数据,那么就要求所有的数据都要汇报,如果汇报的内容是文字,那么可以不用全部汇报,但是要能够让所有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这里,教研员还特别提醒我注意提问的小细节,比如在汇报过程中,一个同学汇报了之后,我就立马提问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可是教研员就反问了我一个问题,难道发言的只能是不同意见吗?那么我们组有更好的补充行不行,或者说我能比之前的那个同学说得更好行不行?所以,从这里我又get到一招,在汇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其他同学重复前面同学所说的内容,而且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可以采用“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更好补充”的提问方式。
三、关于交流环节,教研员指出,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不够深入。比如在砂纸打磨岩石的过程中,在白纸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些碎屑,那么这些碎屑到底是谁的呢?作为教师,我们肯定知道里面既有岩石碎屑,也有砂纸上面掉下来的碎屑,可是学生却未必有这样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一些细节。
四、在导入环节这一块,教研员建议可以从实际生活来感受风的力量。比如起大风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寸步难行,而且有时风卷起的雨点打在脸上可能会很疼。如果引导学生有这样的认识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想到风蚀桥也可能是因为风的作用引起的。对于教研员的这点建议,我觉得深受启发,因为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起经验这个桥梁,没有任何经验就生硬的讲着东西,那么最后讲出来的东西也会生硬。
五、在讲到风的搬运作用形成戈壁滩和风的沉积作用形成沙漠的时候,教研员建议这里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活动。事实上,这个建议就应该包含在教学目标之内,因为现在科学课程的第四维度——社会与环境、工程与技术——的目标里面,就有讲到环境。
现在想想,当初准备这节课时确实很劳累,但是上完课之后的收获也是比较多的吧。
篇12:《风》教学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4、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5、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6、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
7、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 当代室内设计论文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反思(共12篇)】相关文章:
乡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2024-03-02
《山海关》教学设计与反思2022-08-01
《新疆是个好地方》音乐教学反思2023-08-12
《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2023-05-31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2023-08-25
高一音乐教学总结2022-06-03
音乐活动歌唱柳树姑娘大班教案2023-04-30
《林海》教学反思2022-10-16
大班音乐活动《柳树姑娘》教案2023-05-25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