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时间:2022-12-25 08:00: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整理6篇)由网友“三个里个啷个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篇1: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品读苏轼 一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第苏辙合称三苏。但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他的命运多凄惨。在我眼中,他是豪放的,乐观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

他是不幸的。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他有远大抱负,他渴望出仕,可是仕途多险。1057年,二十一的苏轼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穷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神宗阅书后,特单独召见东坡,倾心而谈。东坡向神宗的直谏也因此得罪了安石,被请出朝廷。。神宗念其忠心,又怜其才华,不忍深罪,遂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安石死后,司马光任宰相,苏轼复入朝,他敢于直言,为权臣所忌恨,被贬至惠州、琼州、杭州等地,最终死于常州。苏轼的一生何其悲哉、惨哉。

但苏轼也是豪放的,豁达的。他懂得自我安慰、自我派遣。《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了他的豪放。文章的末尾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叹。是啊,在这美丽的夜色中,竹柏常有,但是缺少像作者一样的普通人,这得需要一种怎样的心境.胸襟。苏轼的一生过得太苦,他被一贬,再贬,再贬,但他悲伤中透着乐观。他已看透了红尘,他变得喜欢和高僧共游。((核舟记))中提到了鲁直,东坡是宋代诗词大家,他乐观豪迈、飒然超脱的诗词与他的透彻的禅学修养是紧密联系的,他把学诗比作学禅,诗境等同禅境。苏轼喜欢月亮,他把月华比作水,他把月亮比作婵娟。((水调歌头))中道出了作者的心境——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怕受到政治上的排挤。于是,他长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并祝愿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多么乐观苏轼,是不幸的,但又是豪放的,乐观的!

品读苏轼二

苏轼,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文学大家。他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 篇章最多,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

相对于苏轼的诗,我更为欣赏他的词作。

他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豪放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旷达风格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例如,《水调歌头》、《念奴娇》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有,《江城子》是苏东坡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极,无修饰,是真情的流露。苏东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认,但他也有儿女情长。感情的表达很细腻,也有一些婉约之作。他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从《定**》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他的《蝶恋花》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这实写;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就整首词来讲,格调清丽舒徐,用字平妥精萃。诗人所命之意与所选之曲所选之韵又是极为吻合妥巾贴的。

我喜爱苏轼,不但是因为他有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因为他的一生中会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正因如此;更因为他的生活经历的具有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品读苏轼三

怀古伤今的苏轼,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六十又六年的如梦人生在历史银河划过,一个奇迹,一个在直接文坛上闪烁了900多年仍不被遗忘,长存于世界顶峰,永不泯灭的明珠。

从小“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苏轼,在官海的颠簸中,几经沉浮,耗尽青春。回首一生,却发现,自己在宦海道路上,只有空白。官场上,他是一个智者,却不是一个胜者;他虽不是一个胜者,却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个智者。

贬谪的道路,苏轼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却从未有过一次后悔。他的豁达乐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不管有多么不幸,即使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他也懂得如何让自己满足,知足长乐。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们:“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的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失,正如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那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似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有青春活力。”

多少年的宦海沉浮,人生中几起几落,东坡始终没有丢掉乐观豁达,四海为家,贫而不改其乐;诗酒自娱,欣则赏月观花。风雅之士,可以为一朵牡丹开花,邀来高朋满座,赏“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曰“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调酒尊前,秋向晚,一支何事,何我依然”“只想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我泪盈胸膛。这样的人,舍苏其谁?又有谁可以有如此胸襟有气度的仰天长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是寂寞的。遥想当初黄州赤壁,一个天涯倦客漂泊他乡,带着文坛与政界泼给他满身的脏水,离开亲人,肚子在他乡,书写着一个是人的悲歌。“谁间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东坡曾被那群恶狼在狱中折磨的惨不忍睹,而我们的诗人用吟诗的嗓子抵抗这,刽子手们狞笑着。这里本是一个这需要哀号的地方,你那些诗人在这里就显这十分可笑,难道这样就不该打吗?打,打,打!打的你浓妆淡抹,打的你乘风归去,打的你密州出猎!但,正是这一番洗礼,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磐从而凤舞九天的人。

东坡的豪气不同于李白,酒气入肠,秀气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是骨子里看透红尘的豪迈,追求自然的婉约。他的豪气像自九天而下的瀑布,气势磅礴,不留喘息,又像平静中的大海,秀美却又从骨子力透出一种不被征服有饱受万物的傲然之气。像冰河下的鱼,寒风中的傲骨梅花,任吹,任冻,任打,决不低头。

苏轼被贬又如何?即使被贬黄州,“幽人独往来”,仍不改“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傲;被贬岭南,我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非有旷达胸襟,焉能如此?

苏东坡是一个才子,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的一个才子。他更是一个传奇,一个永不磨灭的传奇。这个传奇,命中注定和黄州的交集不同寻常。

其实苏轼不仅是对黄州有感情,在黄州之前,乌台诗岸之前,他已考虑在徐州买地养老,因为徐州造就了一个政治上羽翼渐丰的苏东坡。就是在他到达徐州不久,1077年8月,黄河决口一路来到徐州城下,老百姓们如临大敌纷纷准备陶制避难。这个时候,正是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42岁的他,此刻没有“射天狼”的锐气,没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绸缪婉转,他放下了桀骜的气势,优雅的郁闷,在他一身的泥水中,散发出掷地有声的魅力,他就这样苦口婆心把富民劝回了城,低声下气地动员禁军抢险,把濒临崩溃的徐州从生死存亡线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不再是冲动和血气方刚的少年,理智和良心促使他奔波。

那时他对徐州的感情,无言可说,但是朝廷却发了命令让他改任潮州太守。这一去,打倒了一个政治上的苏轼,又新生了一个文学上的巨匠。

就是他在潮州上任的第三个月,一场政治上的劫难,一场最惊心动魄的左迁,伴着穷而后工的可能勾勒出苏轼不惑的未来。他面对命运摆给造就的脸色,生命被逼到这生存天依的角落才有了更深刻的含义,一支蜗居在苏轼心中的诗文,这一刻要真正爆发了,被众人保护留存下性命的他,就这样在文字上后生了,用别人泼来的脏水洗尽绮罗香泽,用小人围攻的力量摆脱绸缪婉转的词风成熟鱼一场灾难之后,最后独上西楼逸怀浩气,超乎尘世之外,举手当歌了。

黄州对他的影响,自不必多说,但说到黄州不得不提的是他三篇游赤壁矶的作品,其中以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浓烈。

就是那赤壁的一夜,留下了隽永的诗词,也留给历史文化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以个开始疲于奔命的诗人诞生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重生,更是一场文化静默后的复出。

有人说,每每读到东坡的文字,心灵净的也是静的,也许他走向了灾难后的释然,也许他到了不以物言不以己悲宠辱皆忘的仙界,可是在这首诗中,他的心,我的心,我们的心都是不会平静的。他的诗词就是他的精神领会,豪迈中却有捕食秀美,千古独步,智慧超群却又生性雅致。

看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的奇险境界,浪淘尽,皆英雄,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故国神游,惯看秋月春风,一尊醉江月,浊酒笑谈人世中,字字苍寒。这首气势恢宏的词,对于当时正处于缠绵悱恻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一个如海的苏轼,海篇海言海语,但他却从未迷失。

这样的苏轼创造了一曲有一曲的绝唱,激荡了一波有一波洪涛。

品苏轼可以品出什么?品出坛坛烈酒,历史尽在其中;品出杯杯浓茶,文化沉淀出浓香;品出场场好戏,乐观流不去。

读苏轼能读出什么?读出一味看轻权贵的菊花香,读出一股寒风傲骨的梅花劲,读出一抹默然处世的迎春黄,读出一笔欣然而立的翠竹直,读出一丝郁郁葱葱的万年青。

品读苏轼,读的都是精神,都是屈心抑制、忍尤攘垢后奋起直追超然于世的精神,我们必须接受生命力那些残缺的难以副院的部分,抵达灾难后东坡式的释然。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之不过是个记忆,诞生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那永不灭的一份诙谐,真可谓:唯大英雄真本色,真名士兮自风流。

篇2:品读苏轼赤壁赋

品读苏轼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他的成年主要生活在北宋神宗、哲宗年间,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获宋代学子最高荣誉,官至礼部尚书,风光一时。然而,他的禀性和情操,却使他一生坎坷,屡次被贬。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被贬到现今的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和海南岛。“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天才的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由于“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年底出狱,被安置在黄州。越二年,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苏东坡偕同友人游黄州城外赤壁,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赤壁赋》中,苏东坡描绘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风景画,弹奏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人生音符。

《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赤壁赋》没有过多的铺采和辞藻堆砌,重点是体物写志,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感悟,感悟中有议论,议论中有叙述,循环往复,一唱三叹。两篇《赤壁赋》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前赤壁赋》写水,说理谈玄,议论风生,侧重于人生哲理的阐发;《后赤壁赋》写山,以记叙、描写为主,更符合游记的特征,侧重于艺术形象的渲染。《前赤壁赋》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作者与客人泛舟江上,清风吹拂,明月当空,水天一色,饮酒诵诗,尽情投入大自然怀抱,领略秋江夜色之美,飘飘渺渺犹如离开人间不受拘束,又如生出双翼登临仙境。第二层次写作者与客人饮酒唱歌,作者扣舷而歌,客人吹箫而和,产生悲伤幽怨情绪,“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第三层次写作者与客人关于宇宙人生的讨论,客人被作者说服,精神得到解脱,复又欢乐,“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与《前赤壁赋》是一致的,《三苏文苑》眉批日:“仍用风月为主,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怀”。全文357字,分为三个自然段,着力描写出一幅美妙奇异的夜景和意境,既有长江与断岸,又有月白与风清,既有巉岩与蒙茸,又有危巢与幽宫,既有雪堂与临皋,又有鲈鱼与斗酒,既有客人与家妇,又有孤鹤与道士,真可谓字字有诗、句句如画,读之似真似幻、如梦非梦。

品读《赤壁赋》,我们不能不对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油然而生敬意,这就是置自我于物体之外,以不变去应对万变,在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中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乌台诗案”使苏东坡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不得擅离居所,实为软禁。苏东坡从显赫高位一下跌入底层,以犯人身份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他有过情绪低落和意志消沉,但没有沉沦和被厄运击垮。他的报国壮志坚贞不渝,在致友人书信中说:“虽废弃,未为忘国虑也”;“愿为穿云鹤,莫作将雏鸭”。他的乐观心态没有改变,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家计,由此号“东坡居士”。他的文学天赋更是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而且留下了《黄州寒食诗帖》这一书法极品。苏东坡所以能在人生困境时始终保持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源于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兼备的深厚学养和人生境界。

篇3:品读苏轼作文

品读苏轼作文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挽联

长期以来,我认为自己都是一个很喜欢诗歌的人,曾被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所折服;也曾被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从容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所惊叹。几番思索,几度回首,几回感怀,反复品读,最终我却选择了他——苏轼,我最喜欢的诗人。

千年来,人们都为你的豁达乐观所津津乐道,可我却品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我相信你是有苦的,不然你何会发出“何时长向何时圆”的感叹呢?你想“乘风归去”逃避这已不再清明的官场,无奈“高处不胜寒”,现实击碎了理想,你终究还是得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

我相信你是有怨的,你报怨命运的曲折,在流放期间,昔日故友因避嫌敬而远之,往日的门庭若市化为门可罗雀,你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虽不拟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般直白,但你在黄州发出“世间一场大梦,人间多度秋凉,酒贱常悉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让我还是感受到了。

我相信你是有恨的,你的才华锋芒刺疼了当时的小人庸才,他们疯狂的诽谤使你遭受的乌台诗案,让你仕途坎坷,你恨“长恨此身非我有”,你恨“夜来幽梦忽还乡”。

我相信你也是有乐的,在你一贬再贬之后,仍不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一笠烟雨任平生”的乐观。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感到人生悲剧色彩较多。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苏轼,性格方正,眼里容不下沙子。在政治上,你是一个温和的改革派,不像王安石那样激进,也不似司马光那样保守,故备受排挤,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澹州,直至大赫才得北归常州,经历如此变故,你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从《江城子密州出猎》到《念娇奴赤壁怀古》,虽然历经坎坷,但你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屈服,不失伟大诗人的傲骨,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记承天封闭寺夜游》等名篇,你的《黄州寒食诗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荣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且去且留,卧看天空云卷云舒,淡泊而睿智深隧,宁静而致远,这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请允许我借用你诗歌里的平平仄仄,灵魂的丝丝缕缕感受你的内心情感,你以“大江东去”的澎湃洗刷心中的积郁,你以“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射下愁怨,你以“乘风归去”的空灵超然于浊世。

一分痛苦,二分落寂,三分哲理,四分豪迈,这就是我品到的你,一个真实的你。

篇4:品读苏轼作文

品味苏轼,品味这本书,我与你不期而遇,学会乐观,学会豪放,学会婉转,学会苦中作乐!

大浪淘尽的,有一位千古人物,把酒问天的,有一句人间离合,相顾无言的,有一种话凄凉,品读《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沉思,良久……

古代,一般人们都会有三个名字,那么“子瞻”“东坡”他们又是谁呢?其实,他们都是苏轼的名字。提到东坡,我还想到一个故事。话说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在城东外的一片荒地上垦荒种植,维持生机,其实“东坡”这个别号,还与唐代白居易有关。有一天,苏轼劳作时,忽然觉得自己人生经历和白居易很是相似,也非常认同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为百姓多做好事,让自己达到“吉且安”的状态。就这样,东坡,一个令人亲切的名字出世了。一位毫无架子,毫无深奥之气的人在历史的长流中添上浓重的一笔。

峨眉山涧,晨雾似薄纱般陇覆,虚无飘渺,若隐若现,江水平仄急慢,流向远方。苏轼幼时,便与弟弟一起坐在堂前,阅读诗书。雨天,披蓑戴笠,一起游走在半山腰间,可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宴,摆脱童年,各自为官,之后,东坡被贬,恰好又逢中秋佳节,难免触景伤情,心中思念那远方的兄弟,可又转念一想,抬头仰望青天,抒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开导自己。可见苏轼的乐观豁达与常人不同。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是啊,正值“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风华正茂的他,娶得王弗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一连两位爱妻都在他前面死去,恐怕东坡也是悲伤不已。

年轻的苏轼才华横溢,却不巧与变法派王安石成了对立面,出现了当时轰动朝野上下的“乌台诗案”。之后,又被贬至黄州,本该颓然的他,却没有被命运所击倒,在超然台上发出“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是多么豁然达旦啊,可这不也写出他对弟弟子由思念更深了吗?

之后,他流落惠州,加上王润之与王朝云的孩子死去,心中打击甚大,可心疺如此,他也劝慰朝云不要伤心。后来,他继陶潜遗风,对田园风光很是喜爱,用汗水浇灌两边的花朵,一边收获爱情,一边收获苦难,一边他心中开颜,一边乐观开明,便又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慨。

时间悄悄流逝,我望着滔滔历史长流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想起东坡在超然台上,以超然物外的精神,笑看大千世界,我又想起东坡大病初愈,乐观豁达,心中再次充满“门前流水尚能西”的雄心壮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一生都处在浮浮沉沉的宦海里,保持乐观,即使一生一贬再贬,身边的人相继离去,他也把那份情埋在心里,用一首首诗词铸成他的黄金时代!

品味苏轼,品味这本书,我与你不期而遇,学会乐观,学会豪放,学会婉转,学会苦中作乐!

篇5:品读苏轼作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一位充满才情的大词赋家,却因王安石的不喜而壮志难酬,并贬数次,东坡也好,子瞻也罢,它总是反思的人生,经营着人生,终成大器,它具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情,又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忧伤。

他就是苏轼,苏轼的一生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功。

22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京城,却因欧阳修的造化弄人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进入仕途又连遇不幸,母亲,父亲,妻子相继死去。可以说苏轼,十分不幸,这沉浸在苦难之中。

刚脱离苦海,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却又与王安石变法相遇,一封《上神宗皇帝书》述尽了百姓在变法中的不幸,可接二连三的石沉大海,又让苏轼心灰意冷,于是自求外放,来到杭州。

西湖之上,“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衬出苏轼的忧郁,却也使这位诗人更加文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正是这样灼灼其华的文字,又遭到奸人所害,苏轼又外放了。在平原纵横的密州,挥洒豪放,“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但苏轼豪放中的孤独却又寄托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之伤,那样的痛,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这一天爆发了,这一《江城子》前后之间震撼古今。可以说,苏轼的文华,已超越了前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也超越了未来,如一块巨石屹立在河流之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名扬,自此之后,有人评价道“余词尽废”。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又被文字狱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离开后贬至黄州,在103天的压力之下,又一名篇《赤奴娇。赤壁怀古》在他笔下而出。

英雄自古多磨难,此后又经几折贬。在詹州回汴州的路,不幸逝去。一个苏轼,半个北宋,“水调歌头,余词经废”,正是经历了苦难,才成就了成功。

篇6:品读苏轼作文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的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死于公元1101年。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性格豪放直爽。它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那一年,王弗已故十年,苏轼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那天苏轼所流下的泪,为他们的爱情有了见证。风扫着妻曾住过的房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苏轼从梦中惊醒,那一双水冷的双手,拭去眼角的泪水。也许,只有爱妻王弗在世的十年,才是苏轼人生中的最亮丽的时刻……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这两首格调不同的词,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轼:一个婉转多情,一个大气磅礴,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个被逆境逼得“早生白发”的苏轼。一代才子,湮没于历史的红尘却留下千古辞章,让后人读之绵尽,仰之无穷。

品读苏轼作文

跟苏轼有关的随笔写作:品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美妙而深刻的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亡人逸事

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写作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整理6篇)】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022-10-25

宋词三百首读后感200字2023-07-1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023-11-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方案2024-01-08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024-01-09

《题西林壁》说课课件2023-11-25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2023-04-26

四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2023-05-11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设计2022-08-0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2022-05-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