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疙瘩散文

时间:2022-12-27 07:29: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南瓜疙瘩散文(共12篇)由网友“容妈”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南瓜疙瘩散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南瓜疙瘩散文

篇1:南瓜疙瘩散文

南瓜疙瘩散文

晚餐吃南瓜疙瘩。

南瓜疙瘩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吃食,由稍厚的面片和着南瓜煮成。我的家乡处于粮食丰足的长江中下游,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旱地里冬季种小麦,产量不高,面粉自然就比大米稀有。用小麦换回的面粉数量有限,母亲要留着慢慢吃。最省面粉的吃食,是面糊糊。母亲喜欢做面糊糊,不仅因为它面粉用量少,还因为它工序简单,对于忙碌的她来说极其省时省力,可我们兄妹都不爱吃,嫌它清汤寡水没味道。母亲被我们缠磨不过,偶尔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为我们做一顿解馋。可不要以为南瓜疙瘩是什么金贵的东西,但凡主食里和了菜,那都是穷人应对主食短缺的发明,比如利川的土豆饭,我们当地的红薯饭。但南瓜疙瘩至少比面糊糊好,它的面粉用量是面糊糊的三到五倍,它进了嘴牙齿还能派上用场,可面糊糊让牙齿无用武之地,筷子也是多余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南瓜疙瘩是跟美食联系在一起的,南瓜香甜,面疙瘩劲道。现在我们当地很多酒店的主食里也有南瓜疙瘩,可是都没有我记忆中的味道。

南瓜,是两天前在超市里买回来的,是长条形南瓜的一段,不是中间,是头或者尾的一段,看见它极易想到整条南瓜的苗条。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长条形状南瓜,是跟爱人去他家菜园。在路边一丛叶片肥硕的南瓜藤下面躺着一只只苗条的南瓜,不像我从小吃到大的南瓜,圆溜溜的,柿饼样。南瓜的颜色也不一样。我家乡的南瓜有花纹,深绿和浅绿交错,成熟时深绿会变成黄色,表面会有一层很薄的被称作“霜”的白色粉状物,像丰腴的女子裹了一层薄纱,丰满诱人。长条形南瓜成熟时,表面颜色比较均匀,深黄乃至接近橘色,也会有薄粉,但因为身形单瘦,缺乏诱人的质感。

去掉保鲜膜,用刀削皮,很容易,说明这南瓜还没有真正成熟,可是瓜瓤里裹着的南瓜籽,分明已经饱满。伸手去南瓜内,挖出瓜瓤,正打算随手扔掉,脑海中却一闪念,这瓜子可以留下来炒着吃。

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吃南瓜都把瓜子留下来,由我淘洗干净,晾晒在竹制的簸箕上。天气好,太阳大,两天便晒干了,装在袋子里攒着。天气不好,晾着会起霉点,只能扔掉。攒到一定的数量,母亲就会用炒菜的余火炒南瓜子给我们解馋。炒南瓜子需要极大的耐心,火稍微大一点,瓜子壳就糊了,吃得满手满嘴的黑,味还苦。但母亲每回都把南瓜子炒得恰到好处,表皮焦黄,嗑起来还不容易碎,满嘴生香。

今年过年回老家,一到家,婆婆就打开柜子,拣出一件件吃食给我看,让我想吃就自己拿。瓜子花生糖果水果一大堆,我最喜欢的是一罐南瓜子,颗粒小,原味,很香,跟小时候妈妈炒的一个味,我没事就坐在电视前嗑。公公见我喜欢吃,满脸笑意,说:“往年你们回来,家里没你们喜欢吃的东西,我和你妈都觉得委屈你们了,今年专门弄了南瓜子,你喜欢吃就好,明年再多弄一点。”我的手停在往嘴里送瓜子的途中,视线也从电视上收了回来,迷惑地问:“自己家炒的呀?”公公笑眯眯地点头,很自豪的样子。我看着罐子,这一罐只怕有好几斤呢,这么多南瓜子,要吃多少南瓜呀?面对我的惊讶,公公得意地一笑,说:“后面猪场买不起饲料,就收购南瓜喂猪,我和你妈跟人家商量,免费帮人家剖南瓜,只要南瓜子。”我的眼眶一热,公公的脸有些模糊,手中的南瓜子变得滚烫。两位老人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八九月的酷热里,坐着低矮的小凳子,佝着腰砍南瓜,挥汗如雨,只为了弄点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让孩子们对这个家有点念想。爱人心疼两老,责备道:“南瓜子哪里没卖的?这么大年纪,为了弄点南瓜子帮人家剖南瓜,不怕人笑话。”公公横他一眼,气哼哼地说:“老子怕谁笑话?老子不偷不抢,只要你们喜欢吃,老子愿意!”爱人见他爸生气了,赶紧闭嘴。公公就是这样,每年过年变着花样给我们弄吃的,团子,豆丝,米豆腐,都是做工复杂的小吃,不管我们怎样地嫌麻烦,劝阻他,他总是我行我素,跟婆婆两个人在厨房鼓捣,为我们端出各种美味的吃食。每次孩子们吃得喊还要还要的时候,他脸上总是挂着慈祥满足的笑。

切好南瓜,我开始和面。正好母亲带着侄儿来我家写作业,我跟母亲说晚上就在我家吃,我做南瓜疙瘩。母亲看看我,不放心地问:“你会做?”

我很吃惊,我会做南瓜疙瘩母亲竟然不知道!我成家都快十五年了,这十五年间,我做了多少次南瓜疙瘩给爱人和儿子吃了,我记不清了,可是,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做给母亲吃,甚至都没有跟她提过。

母亲似乎还不放心,倚着厨房门框看我和面。

母亲从未教过我如何做南瓜疙瘩,我的.手艺完全是看来的。记忆里,每次都是母亲在灶上忙活,我在灶下烧火。长江中下游地区麦收过后,天气已经很热,更何况是热气弥漫的厨房。每回我都嫌热,塞了草把子到灶膛里,就跑到一边站着,看母亲把手蘸水打湿,从和好的面上揪下一小团,在手里扯呀拉呀,拉成一个面片,丢进锅里翻滚的水中。热气不停上升,母亲发际沁出密密的汗珠,偶尔抬起手臂用袖子擦一擦,来不及擦的时候,汗就顺着脸颊流下来。

现在,做南瓜疙瘩的是我,站着看的是母亲。

做南瓜疙瘩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南瓜要粉要甜,二是面要和得劲道。面劲道,一是多揉,二是水分适中。曾经有一回,面粉里被我和多了水,家里也没有面粉了,我只有硬着头皮扯面片,可是面团太稀,根本就扯不成形,最后都黏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面疙瘩,真成了名符其实的南瓜面疙瘩了。

母亲看我用力揉面,满脸过意不去地问:“要不要我帮忙?”

我摇头。我知道,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那个站在一边看她做事的孩子,我何尝不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孩子的呢。无论年长年轻,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啊!

尽管今天的南瓜不甜,但母亲说面很劲道,我把它当做第一次给母亲做饭的最好奖赏!

篇2:疙瘩火情感散文

疙瘩火情感散文

疙瘩火,烧在冬天的山里,烧在农家的堂屋里,那是一冬都不熄灭的火。

疙瘩火,把温馨柔软地浓缩起来,一家人坐在一炉暖融融的火边,舒心一个季节。

在山里还没到冬天,勤快人家,早就在自家树朳里去挖树疙瘩了,树疙瘩大多是砍了树而枯死了的树蔸蔸,或是树根下长的大根瘤,挖回来堆在房后屋檐下,再砍一些柴火放在一起,备一冬烤火取暖之用。

冬天烧一炉疙瘩火,是山里农家的太阳,弥漫着家的温情和欢乐。一家老少围着火炉,火炉上悬挂着梭钩的铁吊罐,炖莲藕猪蹄、焖鸡肉萝卜、蒸苞谷米饭,煮啥都那么好吃。火炉中埋红薯、烧芋头,烤啥都那么清香,这些都是我从城镇下放到深山农村深深体验出来的。冬天吃这些,那胃口比春夏秋还要好得多,要是再来上几个客人,那吃的就更热闹,喝的更带劲,杆杆酒一天到黑都喝不醉。

山里的冬天,天冷地冻,活路本来就少,这火炉就成了家的中心。走出门外,寒风像一把把刀子在脸上割,寒雪像一根根针锥刺在脸上很疼。于是大家都懒得出门,围着红红的火,拉些家常说些家事,计算一年的收成与一年的开销,做对了那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上学的学习咋样,当兵的啥时能回来,过年还要添置些啥东西,儿女大了婚事该咋办,上坎下屋的有哪些忙还要帮,亲戚六眷的还需要走动走动,这些都是火炉边的话题。

那时,我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放寒假就经常替山里人写写书信,年关时节给家家户户写对联,我把山乡人家的家训家规和念想写成愿望,写成一堆温暖的火炉,贴在红红的门框上。有时也写些山里生活的感想:那些在雪花中矗立的柿子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满树的.红柿子,在白雪飘舞中晃动,像一颗颗跳动的心,烘托着我的眼睛;还有长满山梁的那一簇簇救命粮(学名红棘),挤满灌木枝丫,布满山梁,情致比南方的红豆还相思。

一到中午和晚上,几乎天天都有生产队里的乡亲们,叫自己的女儿或是儿子,推开我家的门,连拉带扯地叫我去他家吃饭。看似都是家常便饭,那热情就是一片心意。“山里就你一个教书先生,从城里来到这山里吃苦,还是民办的,多不容易啊!”一句话总能说得我热泪盈眶。

来来来,陈先生,挨着火炉边坐。一家人都起身让座,我感动不已,心里如疙瘩火一样热腾。来来来,喝一口刚温热的杆杆酒,暖和暖和。主人从火炉边提起酒壶,倒出一碗冒着热气的酒递过来。那黑底白圈的土巴碗,白圈釉垢得快成黑圈了,酒面上还浮着几印烟尘。此时,你要若是迟疑或推辞,那就是嫌弃他们,表面不说啥,心里却是瞧不起你的。我母亲曾是乡下农村人,一下放到这里就告诫过我。于是我端起碗来就喝,不管碗干不干净,也不管胜不胜酒力,咕嘟咕嘟一饮而尽。就这样,每回头一次到哪家,就喝醉在哪家。总是隐隐约约听他们说,这城里人不会喝酒,还那么撇脱,下次不能蛮劝了。

纯酿杆杆酒真好,它是一炉疙瘩火,蓝蓝的火苗在我心里头燃烧。它又是一炉纯真情,红焰跳动的乡音在我心里奔流。

于是疙瘩火、杆杆酒,让我成了乡亲们的知心人。无论大凡小事,他们都会叫我,我会一口答应,毫不犹豫赶去帮忙。他们也总是说,没啥报答你的,就有这疙瘩火、杆杆酒哦,莫见怪呃!久而久之,他们都愿意与我交流,倾述。我才知道他们是明清时期移民过来的湖南人,“有吃(方言音读qia)莫吃,烧把大火喳”,就是典型的湖南话。这些知根知底的闲谝都是在疙瘩火炉边进行的。红红的疙瘩火炉把人的脸烤得通红,就我像喝酒上脸一样。

疙瘩火,一年一度从冬燃到春,寒冷的季节却是温暖的日子,山里人的淳朴快乐莫过如此,还有比这更温馨的乡情吗!

篇3:疙瘩汤现代散文

疙瘩汤现代散文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不知不觉中,突然降温十几度,凄寒的秋雨变成了初冬的雪。

树叶来不及枯黄,更来不及飘落。零星的黄叶和红叶,散在绿叶间,在白雪里若隐若现。微风吹过,一些沉重的雪,簌簌落下……

眼前这一切,像极了一幅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出来的画,而那簌簌落下的雪,打破了这静静的画面,如魔法师一样,变出来一个给人无限遐想的童话世界。

望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喝一碗疙瘩汤。喝一碗,小时候,祖母做的疙瘩汤。

疙瘩汤,对喜爱面食的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生在改革春风吹来之前的人,对疙瘩汤都会有一些特别的记忆。

疙瘩汤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用面粉加水,搅拌成面疙瘩,放在烧开的水或者汤里煮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可以加入油盐、蔬菜、蛋、肉以及各种调料,做成各种口味的汤。那个作为主角的面疙瘩,从材料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拌出来就大不相同,可以区分出厨艺的高低。有的大小均匀,软硬适度,煮好后,即使缺少添加的材料,吃起来也会让人夸赞;有的大小不一,煮好后,粘连成大疙瘩,甚至咬开后,里面还有干面。

做瘩汤的水平,在于手艺,更在于人的心境。

小时候,我虽然生活在因可以顿顿吃白面馒头,而让大城市人眼红的生产建设兵团,但油盐菜俱全的疙瘩汤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美食、小灶、奢侈品了。

那时候,白面和蔬菜菜是不缺少的,但食用油的定量很少,每家都要精打细算地吃。平时炒菜才能放一些,还得积攒着,来客人的时候或者节日,烙油饼来待客和改善生活。通常晚饭做疙瘩汤的时候,就不放油,放些盐或者青菜。也许因为没有油炝锅,做出来的疙瘩汤没有特有的香味的缘故吧,很多人拌面疙瘩也随随便便,不经心了。如果家里有人说疙瘩拌得不好的时候,常常会听到:“缺油少盐的,拌得再好,还能做出来什么香味啊!”或者“你要是给我弄回来二斤油,保证疙瘩拌得好好的,汤做得香香的!”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油一样也是让做饭的人为难。

同样是没有油,祖母做的疙瘩汤却依然认真。面疙瘩拌得均匀,软硬适度,汤里飘散着葱花和白菜特有的香气。

常常有来做客的或者串门的人喝了或者见祖母做的疙瘩汤、嗅到那香气后,他们家里掌管做饭大权的人,就来找祖母讨教,做疙瘩汤的绝招。每到这个时候,祖母就等她们抱怨完油不够用,天天忙碌之后,不厌其烦地讲自己疙瘩汤的经验。记得大致是说:面疙瘩要拌均匀,把葱花和白菜切得细细的,快速在没有油的锅里炒一下,这样不糊锅,还有香味。接下来,就开导她们:现在的日子比旧社会好多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会有奔头的。大人干活累,孩子正在长身体,费点事,把饭做好吃点,都有个好身体,这才是幸福啊!

吃完饭的时候,常常有来串门的.人。一来是他们喜欢与祖父、祖母聊天,二来也是想看祖母做的饭。

实际上,祖母做的晚饭与大家一样也是简简单单的。一般是桌边一盆疙瘩汤,桌上一盘咸菜,每人一碗,一筷,但细看起来,就会发现有些不同了。

均匀的面疙瘩,与面疙瘩比例适合,散发着葱和白菜香气而有些粘稠的汤,这粘稠是因为加了适量的干面,但很多人学了之后掌握不好用量。咸菜是用胡萝卜、白菜、卷心菜、红辣椒、青辣椒、芹菜等这些家常菜做的,但五颜六色的一盘摆在饭桌上,着实让人食欲大增。

曾经有一个经常来串门的人说:大娘,看你的做的饭,不吃也是一种享受。

这个人也许能理解祖母心境: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积极在生活中寻求和创造快乐、憧憬未来、向往美好。

祖母经常给我单独做疙瘩汤。把平时舍不得用的油烧热,放入葱花和白菜丝,立即就飘出了不一样的香气,烧开汤后,再放入鸡蛋,这样的疙瘩汤,吃起来特别香。我让祖母也吃,祖母总是微笑着说她早就吃饱了,让我快吃,多吃点,好快些长大!

一次,邻家的一个当年做过妇救会长的老太太感冒了,自己用小锅做了这样的疙瘩汤,准备吃的时候,被她当红卫兵的小外孙子发现了不同,说她在家里搞特权,有压迫人、剥削人的旧思想。二人吵了起来,后来,外孙子造了老太太的反,把她还没有吃的疙瘩汤连小锅一起扔了出去。气得老太太疯了一样,跑到学校去质问老师:她这个抗日战争就参加革命的,有没有资格吃“小锅”,能不能造她这个老革命的反。结局大约是老师和校长批评了她的外孙子,当地的领导去她家里进行了安慰,才了事。

这场**过去了,但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祖母给我做的疙瘩汤与那个老太太的“小锅”是一样的。以后就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什么老资格啊,也吃小锅?这个时候,祖母总是微笑着对我说:“你说,你是长才(正在成长的才栋梁之才),东西不白吃,长大就是顶梁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丰富了,饭的花样也多了,又加之祖母的年事已高,不让她做饭,别人做不出来她那样水平的疙瘩汤,所以很少吃疙瘩汤了。

有一年秋天突然降温,我外出没有准备,穿的很少,回到家的时候,祖母急忙拿出一件大衣让我披上,然后就悄然出去了。过了一会,祖母颤颤巍巍地端来了一碗疙瘩汤,让我快趁热吃了。我急得直嚷:“奶奶,我不饿,你怎么能去做饭啊,你这个年龄可是耋耄之年了啊!”

祖母笑着说;“不碍事的,我还能干得动,就是好长时间不做了,尝尝味道和以前一样不?”

不用尝,从那熟悉的香气里就知道还是过去的味道。尝了一口,感觉有些不一样,就问祖母,里面加姜了。

祖母说:“怕你着凉,加点姜,驱驱寒,快吃吧,吃着好吃,没事我就再给你做。”

我连忙说不用。祖母说:“我这个年龄了,再做还能做几回啊!”

一阵沉默,我和祖母都不说什么了。

我看着窗外顶着白雪的绿叶、红叶、黄叶,心里蓦然一惊,连忙低头看碗里的疙瘩汤,绿的、红的、黄的咸菜,白的面疙瘩。

窗外的一滴雪水溅到了地上,屋里的一滴眼泪,落到了碗里……

祖母去后经年里,我尝到过大厨们用各种精致食材做的疙瘩汤,不能说不好吃,但总感觉不适合我的口味,缺少小时候那个淳朴自然的味道。酒至半酣后难免引起伤感,便不再吃疙瘩汤了。

也许是今天窗外的景色,独在家中的寂静让我不自觉地触景生情,从心底涌出来想吃疙瘩汤的欲望吧!

我自己做了一碗疙瘩汤,吃来不是想要的味道。

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思绪万千:曾经在这样的天气里喝过的一碗疙瘩汤,随着流遍全身的温暖,不经意间埋藏在心底。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它就从心底,自己走了出来。 没有了那时的白瓷小花碗,没有了那时的味道,更没有了那时的人…

篇4:洋芋疙瘩那些事散文

洋芋疙瘩那些事散文

春暖花开,正是吃苜蓿的好时节,夫一直嚷嚷说想喝一碗苜蓿菜汤、吃一碗苜蓿菜面等等等等。可是周内忙,周末更忙,总也没个时间回老家,听说市场上有卖的,但一直没有碰到,也只能将这一愿望搁浅再搁浅。

周末回家进超市买菜,来到蔬菜区,眼球立刻被那一筐浑圆溜光的硕大土豆(家乡人称为洋芋)所吸引,吃不上苜蓿,蒸一锅洋芋疙瘩解馋,岂不是更美妙的享受夫的最爱是苜蓿,而我独钟情于洋芋。在我的印象中,洋芋疙瘩比苜蓿菜可美味多了。

“这么大的洋芋蒸疙瘩,你可真土豪哎!”。不等夫在一旁调侃完毕,我已捡了两个最大最好的装进袋子放到了称重台上。

回到家,我们夫妇俩齐动手,分工合作洗、切、拌,叮叮当当一阵忙活之后,蒸笼里蒸疙瘩,炒勺里炒臊子,齐头并进,三、四十分钟后一家四口围桌而坐,吃上了醇香四溢的臊子拌洋芋疙瘩,虽没有苜蓿疙瘩独有的时令清香,但温馨的自在与享受的舒坦同样溢洋在全家人谈笑风生的脸上。

吃着笑着,说着忆着,童年时期的一幕幕生活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们家兄弟姊妹多,爸爸在外做为临时工工作,妈妈多病挣不了多少工分,粮食总是不够吃。洋芋便是我们家借以度日的常备之物。那时年纪小,也不知道家里哪来的那么多洋芋,反正因为有它,我们兄弟姊妹从来没有饿过肚子。

记得每天放学回家,妈妈便已做好了饭等着我们,除每人一个或黑或白的馍馍外,全凭洋芋把我们的胃往饱了撑。

有时妈妈会蒸一蒸笼的洋芋,大的一切两半,小的整个就蒸,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往往忘记了吃馍馍,围着一大碟小蒜辣水子,捧着烫手的洋芋边倒手边吹边蘸着吃,吃完了喝一碗妈妈递过来已晾的温热米汤,嘴里嚷嚷着:“灌缝子!”仰脖喝下,一顿饭便吃得心满意足,背起书包又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更多的时候,妈妈把洋芋切碎蒸一锅洋芋疙瘩,有时里面调些熟猪油,有时调些油泼辣子,有时炒些葱花、荠荠菜之类的拌在里面,给我们每人揽一碗,已经饿极的我们端起来便一顿猛吃,期间甚至都没人顾得上说话,直到吃完了才知道今天的疙瘩味道和之前所吃的味道不一样。在我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细心的姐姐总能给我们准确地说出当天妈妈调疙瘩的佐料或小菜名称。为此妈妈常常夸姐姐,批评我们几个,尤其训我没个女儿家样子,吃饭狼吞虎咽,将来看谁要!我才不管呢,我饿啊,本来三娘就说我嘴小,再细嚼慢咽,哥哥、弟弟们吃快了,我再想吃都没有了。再说了,没人要我了,妈你还能不要我还不等妈妈数落毕,我早已溜出去找小伙伴跳皮筋、画格子房去了。

能吃上臊子拌疙瘩,对我们来说是大饱口福的享受。要么是过年过节,要么是来了亲戚亦或是爸爸回家的日子。每到这些时刻,我们都能多吃一碗半碗的,妈妈似乎也比平时多做了不少,总能让我们吃到尽兴,自动放下碗筷,打着饱嗝儿离开家。

妈妈虽体弱多病,但心性温和,心灵手巧,一样的洋芋总能给我们做出不同的花样,让我们吃出不同的味道,从来就没有吃厌烦的时候。

有时妈妈蒸两层蒸锅的疙瘩,一层上的刀功粗,蒸熟了照常给我们拌些菜啊、汁啊让我们趁热吃。但另一层刀功很细,铺的平坦匀称,却告诉我们不许动,我们便也不敢动。吃饱了也就忘了问为什么,只顾去上学或疯玩。等到再回家,就见妈妈给我们端上切成菱形的、玉米面黄黄一样的洋芋馍馍来,吃到嘴里劲道凉爽,还有咸淡正好的`盐味。这对爱玩肯饿的我们来说,又是一种美食大餐,不用就什么菜便已吃的心满意足。

有时回家我们有烙饼吃,看上去面皮青青的,吃起来却软和可口,但却少了白面烙馍的劲道。后来才知是妈妈把蒸熟的洋芋压成糊糊,和些面粉给我们做的。 有时和的稀一些,加些葱花鸡蛋,做出来就成了非常好吃的洋芋煎饼,让我们欢呼不止。

兄弟姐妹里,就数我最嘴馋。所以往往过不了几日,我就央求妈妈再做洋芋馍馍、煎饼或烙饼吃。遇上妈妈病轻松点、心情好,我便会如愿以偿,若遇上妈妈不舒服而我又不会看眼色,便会被回一句:“馋女子!尝盐点醋,挑肥拣瘦,疙瘩都没有多少吃了,你还敢挑!”。每到这时,我撒腿就跑,跑的慢了说不上笤帚疙瘩就落到脊背上了。

遇上下连阴雨或大雪封门的日子,大人、小孩们无事可做,于是都蒙头大睡。有时睡醒的黄昏,妈妈会端来一盆热腾腾的在锅里锍隼从执笥置嗟难笥笕梦颐浅浴D鞘锹杪柙诠里放上洋芋和足够的水,上面扣一个大盆子,烧开后慢火闷,时间长了,水锔闪耍洋芋便熟了。这样的做法,不管多大的洋芋都能被囫囵锸臁D鞘保妈妈会显出平时特少见的温和与慈爱,坐在炕沿给我们挑拣红皮的、表面光滑的或是那些绷破皮漏出瓤的一一递给我们几个让我们吃,她说这样的洋芋是最绵的,好吃。围着被子坐在热炕上享受妈妈亲手递给的绵洋芋,那滋味现在想起来都温馨不已。我总觉得那一刻我们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妈妈在我眼里最美的时刻。

记得小学时的黄昏,我常常跟着出工的妈妈去队里的大场玩。村里一位嫂子的娘家在新疆,说她娘家那里人戏谑她们称她们为洋芋蛋,还编儿歌唱:“甘肃洋芋蛋,能吃不能干。背了个大冬瓜,累了一身汗。”虽然那时不理解这儿歌对我们甘肃人的意味,但爱吃洋芋的我却因为其顺口有趣而一直记忆在心,到现在也能出口成诵。可能人家编儿歌也只是亲戚之间的玩笑。但洋芋是那时我们甘肃人的主打菜、救命粮,这一点都不假。事实证明吃洋芋长大的我们甘肃人无论是在体力还是智力上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的人。上师专时同宿舍住的一位姑娘来自于庄浪,那可是洋芋的故乡,洋芋就是她们的主食。但她不仅能歌善舞,还是我校当年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她的妹妹当时已是甘肃省体校的自行车比赛主力运动员,常常代表省体委在全国各地巡回比赛呢!

我不知道妈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是什么心情与动力驱使,让她能把简单常见的洋芋给我们做的这么花样翻新,口味多样。但一直以来,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商品多么丰富,我对洋芋的那一份钟爱却怎么也难以改变。即使现在吃大盘鸡,我也是专挑其中的洋芋吃而将鸡肉剩在盘中。

疙瘩早已吃完,碗筷都已被夫和儿子们归置停当,可我的思绪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之中:妈妈、洋芋、儿时的我们,疙瘩、菱形馍、烙饼、煎饼、红皮绷裂内瓤外露大又绵洋芋……幻灯片般的在我的脑海不停地闪现。

明天回家,给妈妈捧上一碗我亲手做的臊子洋芋疙瘩,让妈妈也品尝一份欣慰与自豪!

篇5:南瓜情结散文

南瓜情结散文

也许没有人会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在乎到处都有的南瓜,心里的尊崇甚至犹如一尊无处不在的神灵,这是爹妈遗留给我的好传统。爹妈未去之前,任何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心里的地位,都没有极普通的南瓜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小的时候,我也是很不理解爹妈的过激行为:不就是个南瓜吗?哪家没有三五个呢?谁稀罕它呀!可能这世上除了我的爹妈,不会再有人对南瓜如此顶礼膜拜了。

直到妈“走”了之后;爹,有一天也病得不轻,医生断言:“准备后事吧!”眼看着,爹也要步妈的后尘走了。

我流着泪问:“爸呀!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

爹头蠕动了一下,嘴也机械地张了一下。然后他用手指指指我的书桌呢喃着说:“南-瓜-下-那张纸,你-看-看。”

爹断断续续地把话说完,就安祥地闭上了双眼“走”了。我成了没人疼爱的孩子了,在爹“走”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突然一下子长大了。我擦干了脸上滚落的泪水,强颜欢笑,全身心地投入爹的.丧事中,这样一直坚持到五七后,我才放松了点。

一天深夜,我于睡梦中,忽然想起爹的最后嘱咐,我一下子惊醒。于是,拉亮了电灯,找到了依然压在南瓜底下的那张纸。纸上歪歪斜斜写着一些文字:“南瓜,是我家的恩人,没有南瓜,59年我们一家人早就没命了,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结,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长。虽说一天只吃一顿南瓜饭,但我们一家老小都没怎么饿着、更没伤着,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尊崇南瓜的原因。整个乡镇,能有几户人家没有饿死过人呢。南瓜对我家的恩惠,难道不值得永远牢记心中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什么神呀,灵呀,教呀,都不信的来由。之前,我们也信过神鬼之说,也信过教,也没改变过什么。你妈说,以后我们啥都不信了,就信南瓜神;因为啥都骗人,只有南瓜,不骗我们,对我们实诚,在要命的时候,是南瓜渡我们一家老小走出了罕见的大饥荒。我怕自己突然不告而别,就留下了这些文字给你;我怕我“走”后,你不再信仰南瓜神了。所以留下这些文字给你,是想告诉你,做人要实在,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即使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至于信仰,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这我不是不知道。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呀,切记!”

看完爹的遗言,我才知道我家为什么总与人家有些异样,原来是信仰上的区别。怪不得,人家的孩子都说我家是另类,都不喜欢跟我玩。即使跟我玩,也都是不怀好意,总是想方设法地整我。久了,就有了恐惧症,从此远离了这些喜欢捉弄我的那些人,养成了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习惯。直到我读高中,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才逐渐地走出了孤僻的阴影。阳光男孩的称谓,就是读高一的时候,同学们送我的一个外号。班长说:“叫你阳光男孩,你从此就会与阳光同行,逐渐地会被阳光把你异化,成为大家中的普通一员,再也不会有人叫你另类。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大家。”

也是那年,我里里外外果然都焕然一新,从此告别了孤陋寡言的时代,迎来了属于我的美丽的人生新时代。

自从知道了南瓜的秘密之后,我也一心爱上了丑陋的南瓜。所谓的南瓜脸,就是说那脸很不养眼、很难看。但在我眼里,南瓜虽然形状多样,好像不中看,但却很好吃。尤其是吃多了细米白面的人,更是视南瓜如养身的珍宝。有商家独具慧眼,利用南瓜开发、生产出了味美色艳的南瓜饼,可谓是风靡全球。

记得爹在那张纸上还写过:“不管你的生活怎么变化,你都要保持着最初的心态,去面对滚滚红尘的诱惑;也不管到何时,你都要坚守对南瓜的真心喜爱,永远不动摇;不管你生活得是好、还是不好,都不能不种一些南瓜,留着自家吃,最好坚持每天都要吃一些南瓜,只有粗粮、细粮配合着吃,才可以达到完美的营养整合。爹知道,你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爹也不担忧你的未来,因为知道你是个心中有梦、有追求的人,有梦的人,终有一天会达成心愿的,所以爹走得非常安心。你若安好,便是爹的晴天。”

于是我利用零星的时间和星期天,把房前屋后的土地都挖好、整理好,然后种上南瓜秧,秋天的时候,竟然收获了很多又甜又大又好吃的南瓜。有几个小贩暗里相中了我家的南瓜,不断地打扰我,让我割爱给我高价收购,被我三番五次地拒绝,仍是厚着脸皮纠缠着我。经不起小贩们甜言蜜语的献殷勤,我就答应出让一部分卖给他们,小贩们这才一个个心满意足地离开我家、坐着拖拉机满载而归。

等人车都走远后,我给爹妈上了一炷香。跪着,告诉了他们,我的意图:“南瓜大丰收,太多。吃,是吃不完的,与其放在家里占不少地方,不如卖给急要的小贩一部分,这样利己又利人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卖了一些多余的南瓜,即换来了钱、可以购买油盐酱醋,又宽阔了家里的地方,还免去了管理它的麻烦,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相信您们若还在的话,也会像我这样做的。再说,谁跟钱有仇呢。如果放着方便不方便,我不是神经病、很亏吗!”

寒假的一天,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相约来我家。于是我整出了我发明的、丰盛的南瓜宴,来招待我的学兄弟姐们,大家吃过后,一个个只伸大手指夸赞我做得好,这让我很受用。我这才知道,所有的爱好,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的,比如我对南瓜的情结、喜欢。本来只是遵从爹的遗训无奈地去执行的,没想到,竟然就爱上了它,而且越爱越深。我在心里决定,继续研究、开发南瓜的资源,比如南瓜素,以及南瓜做得菜品,如果开发出来,豫菜岂不是如虎添翼、更加丰盛了吗。我也知道,要达到目标,路还远着呢。但不管路途如何艰辛,我都要倾尽一生的精力、所有,奉献给南瓜事业,这就是我所谓的爱好--南瓜情结。

篇6:南瓜记忆散文

南瓜记忆散文

和我一起漂泊的行李停住匆匆的脚步,时间又回到了炎热的悠闲,一碗绿豆汤和一块西瓜,消磨着一个又一个炎热而又昏沉的夏日黄昏。现在稍稍有点冷,我难于感觉到夏日的热情,只是院子里繁茂的浓绿,饱胀着活力,是欣欣向荣,看着就让人喜欢极是了,母亲想法有点实际,在我的花圃里居然种了冬瓜和南瓜,那么小的的一块地,她居然相信它们可以和谐么,南瓜藤蔓顺着墙向远处爬去,一不小心掉在水盆里了,是我小心翼翼扶正它的。欣喜见到了一个南瓜,它好小的,皮色嫩黄,头上还戴着一朵开败了的花儿,它是继续生长还是慢慢枯萎凋零,现在猜不出来,希望它能延续生命的力量,然后给我一个惊喜。

有一个和南瓜有关的故事,是那样纯真美好,一个大大的南瓜里长一个胖胖的小娃娃,为这个孟大爷和姜大爷还闹起了矛盾呢,最后这个娃娃叫了孟姜女,就是两位大爷的孙女,还真是有趣儿,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了,呆呆看着这个小小的嫩黄,如果能长大,里面孕育着一个可爱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一件事情啊,南瓜这物什,大概是极好打理的,婆婆有次告诉我她居然在草丛里捡了一个大南瓜,当初我怎么会信的,原来不知谁丢了烂了的南瓜,种子还是活着的,来年的春暖花开叫醒了沉睡的它,也跟着就迎接着春天的和煦,慢慢生长,开花结果,被人发现,然后就有人说捡到了大南瓜,何止是南瓜,野地里的西瓜何曾少,只是它要娇嫩许多,只是花开没有果实的。说来甜瓜,一年花生地里突兀长了几株,也许是外公也有希望,就一直留着,给花生施肥的时候给点它,喷洒农药的时候也给点它,总算没辜负一番苦心,摘瓜的时候提着篮子总能满载而归,只是味道不是很好,不怎么甜而且有点硬,这都是很多年的事情了,难得我还记得的,不是见了南瓜,我大抵是再难想起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曾经以为自己遗忘了,怎么都不会去想,没有偶尔没有意识,忽然遇到一件物件,一个让自己茫然的东西,然后就会突然想起许多,原来自己没有忘记,只是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发现,然后是感动感慨还是什么滋味都有一点点。

一直以为我能忘记,一些我真的不想记住的,却只知道选择忘记只能是徒然,根本忘不了的,就算你很久不在回忆,在某个时刻总能一点细微的记忆慢慢清晰起来。

篇7:南瓜情散文

南瓜情散文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当干粮……”

这首我儿时唱的歌,没想到事隔多年的今天,仍能牵动我的情思,唤起对歌词中南瓜的感情......

一位南方的朋友曾对我说,北方人性格豪放,喜欢怀旧。其实不然,南方人中也有很多是恋乡思旧的。只是从通常看,北方人在这方面似乎比南方人更专注些罢了,因此,乡土人情味也比南方人更为浓郁些。

大凡上了点年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前不久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即便是没能全忘,竭力去回忆,去寻找,也是依稀模糊,支离破碎,很难拼合在一起,但对那些消逝了数十年的儿时经历,在脑海里却显得格外清晰生动。一旦从记忆的仓库中寻找出来,全都历历在目,犹如昨天甚至刚才所发生的一样。

有关南瓜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就是如此,虽说已经过去了快四十年。

因各地区的方言不同,南瓜的名字也有很大的差异。倭瓜,北瓜,番瓜……实际上所指的都是南瓜这一种东西。西瓜,黄瓜,甜瓜可以生吃,而南瓜却不可以的,需得制熟方能食用,味很美。

南瓜属葫芦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在我国长江淮河以北都有大面积种植。

每当我看到南瓜的`时候,总是勾起对童年的思念。那年只有九岁的我很喜欢和爷爷在一起。有一块地离我家不远,是河滩地,含沙量很小,也很肥沃,这便是爷爷的南瓜地了。河滩上没有大树树荫的遮盖,日光好,取水浇灌便利;再就是离集镇稍远,夜晚少有人偷。那几年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口粮紧的很。我太小了,只能在一旁看爷爷如何种。每挖一个坑,就放进去两个南瓜子……在回家的路上我问道:“爷爷,为啥一个坑里放两个瓜子?”爷爷笑着说:“放一个瓜子进去,如果让虫偷吃了,不就长不出来了吗?”“要是两个都给吃了呢?”我还问。爷爷没了话语,笑笑……

没过几天,南瓜子破土钻出了地面;头上还顶着瓜子壳,胖乎乎的很好看。我问:“爷爷,什么时候开花?”

“还得二十几天吧;明天我们就不用来了。”

“为啥?”

“你看,刚长出来多小,稍不留心的话就会踩着,知道吗?”

我点点头。

好久我都没有去了,没有爷爷的同意我不敢去,怕踩了瓜苗,惹他生气。又过了几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爷爷:“南瓜花开了吗?”“明天就开了。”爷爷笑着说。我也笑了。

河滩上绿油油的一大片,爬满河滩的瓜蔓,都开出了喇叭似的黄花。蜜蜂出出进进的时候,传出“嗡嗡”的响声,像吹响的军号。枝蔓上的花可不是都结果的,分雌雄两种花。区分很简单的,雌花开花前,花的低部就有一个小球,雄花没有,这个小球长大后就是一个大南瓜。我问爷爷,“为什么不结果的花开的多?”爷爷也说不出原因来。虽说离集镇稍远,但还是少不了丢南瓜。于是,爷爷就在地边搭了个棚子,把小黄拴在一边。

“有人偷瓜,千万不能把狗放开。”

“那为何把小黄带来?”我不解地问。

“那只不过是吓唬人的,岂能真的让狗咬人啊!”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南瓜一天比一天大。南瓜和别的瓜果有着显著的区别,长得越老,吃起来越面。由于生活条件差,在农村南瓜便成了人们的口粮。南瓜易保存,存放几个月也没事。那年爷爷收了近两千的南瓜,除了自己家留的够用外,大都送给村子里没有种南瓜的庒户了,没有哪一个人敢去卖的。

记得有一年去延安,因车抛锚,临时住在一个陕北老乡家中。一进院子,一大堆南瓜吸引了我的视线,不觉自语道:“这么多南瓜啊?”

房东是位六十多的老大爷,见我很惊奇,瞥了我一眼,笑道:“这不能算多,山后一个村庄去年有一家收了一万多斤呢。最大的一个有几十斤哩……”

“这些能卖多少钱?”

“比种粮食强,大部分都让外地人收走了,少留些自家吃,和小米放一块煮南瓜汤,味道好着呢……”

这些年,南瓜,已不再是人们的主食了。南瓜不但味美,且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B,具有人体一般不可缺少的成分。长食用反而是减肥的最好方法;南瓜子既可以吃,又是驱除肠胃寄生虫的良药,无副作用。在部队,为了减少开支,连里有两亩菜地,各种蔬菜几乎都有,南瓜自然也是要种的。可连里种的南瓜就是不好吃。在信里问爷爷,说是水土的事,这才明白。

在后来的生活中,我总是每年在房前的空地上种上几颗南瓜,不是为了吃,主要是不想忘掉儿时的记忆……

篇8:冬季的家常养生汤 番茄南瓜疙瘩汤

冬季的家常养生汤 番茄南瓜疙瘩汤

番茄南瓜疙瘩汤

食材准备:

主料:南瓜230g、西红柿1个、面粉80g

辅料:鸡蛋2个、

调料:大葱1节、香葱2棵、植物油10ml、盐2g、胡椒粉少许、生抽半勺、醋少许、香油适量、水50g

具体操作:

1、把南瓜削去皮,洗干净切成块;大葱洗净切段

2、番茄用开水烫一下,撕去外皮,切成块;香葱切段

3、炒锅放植物油烧热爆香大葱,然后把南瓜块放进去稍稍翻炒

4、把炝好的南瓜倒进汤锅内,大火烧开后把番茄也放进去

5、面粉放盆里,慢慢的加水,边加水边搅拌成颗粒状的小疙瘩;然后把搅拌好的面疙瘩放进汤锅里

6、鸡蛋打碗里搅散,香葱、盐、胡椒粉、生抽、醋一块倒进一个碗里,兑成汁

7、汤锅再次烧开后把鸡蛋液淋进锅里,用筷子慢慢的滑动它使之成为薄薄的蛋花;然后把兑好碗汁倒进去关火即可

爱唠叨:

做这个最主要的是搅拌面疙瘩,一定要慢慢的加水,试着来。

篇9:疙瘩坡游感散文

疙瘩坡游感散文

春风送暖,气候宜人,正是出行的好时节,我和好朋友相约前去圪塔坡一游。

圪塔坡,说是坡其实是孔山的余脉。它北依太行,南临焦克路,东接沁水,西连孔山,著名的济洛高速在此穿山而过……

自古以来,圪塔坡便是济源一大名胜,这里是神的世界,佛的海洋。平时香火不断,每逢节日更是人来车往,吸引着无数的善男信女游人香客。

车到山下,我们几个步行而上,谈笑间穿过桥涵,抬眼看去满山遍野的柏树间彩旗飘飘,几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庙宇便呈现在眼前,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壮观。

走过断断续续的台阶,便是云缠雾绕般的山路,沿着盘山小路拾阶而上,路两边除了整齐有序的柏树,便是乱七八糟的荆条,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草,小花。小草已经泛绿,小花也隐隐约约有了发芽的迹象,是啊,冬去春来,有灵性的它们以乎要在天地之间与世间万物争几丝雨露,抢几抹春阳,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感动,总感觉有一股暖乎乎的东西,一股能起死回生的柔情与期仪夹杂在心头。

走进庄严肃穆的庙宇,看到塑了许多说不出名字的神像,烟雾缭绕中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神情庄重,更有的如金童玉女、金刚罗汉等等。它们形态万千,栩栩如生,让人目不L及,在惊叹匠人杰作的同时,令人留恋忘返。

登上雄奇而险峻的南天门,回望那109个台阶,不仅出了一身冷汗。放眼望去突出的感觉是这里的一切一切,无不与山紧密地联系着,即使是坡度缓一些的也都显示出棱角和气势,纵横交错的山沟,看起来好象把山体条条块块地分割开来,实际却把一架架山头有机地连接在一体,使山体变得更加波澜壮阔,近看给人无序的感觉,远望却排列得错落有致,就像是一个坚强而勇敢的男子汉,粗犷中给人以美感,更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

再向上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老君顶了,这是疙瘩坡的最高顶。这段台阶有的地方仅能容一个人过去,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护栏,下边是几十米深的山沟,大概二十分钟后我们爬上了顶峰。终于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古人云:宁静而致远,高处不胜寒。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所有的不愉快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此刻,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肯定会认为这是在梦中。试想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春风为我伴奏,鸟雀伴我起舞,猴子与我戏耍,思绪助我远航,俯瞰大自然恩赐的杰作,久久地我陶醉在这浓墨勾勒的山水画中,壮哉!美哉!

漫漫人生路,拳拳求佛心,于是闭上眼睛我许了一个愿,希望普天下所有的男女平安健康,祝愿人世间所有的家庭吉祥如意!

篇10:姥姥的炒疙瘩散文

姥姥的炒疙瘩散文

姥姥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代缠足的女人。记忆中的姥姥,是高挑的个子,但鞋子却很小,而且前端还是尖尖的,尽管形状酷似缩小版的高铁列车的车头,可走起路却很慢。总感觉姥姥像在用后脚跟儿落地,又像迎着五六级的偏北风,一副摇摇摆摆站立不稳的样子。

我曾经问过姥姥,“您穿上这种尖儿鞋,是不是很痛苦?”

姥姥一脸无奈的样子,“唉,我们这代人,就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

是啊,姥姥姥爷的大半生,都是从非常困难的日月里渡过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粮、油、肉、蛋的供应都是凭票。在有限的供应里,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根本得不到满足的。但姥姥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精打细算,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快乐幸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星期天常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一到姥姥家门口,姥姥就会踮起脚尖儿,颤巍巍地迎过来,笑着用她温热的手把我领进屋里,将她舍不得吃的那些收藏了许久的水果糖塞给我。然后,笑眯眯地问我,“小宝儿,还想吃姥姥做的炒疙瘩不?”我只管笑着点头,甚至有点儿控制不住口水。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一顿炒疙瘩,也不是随便敢想的事情。人们常说“糠菜半年粮”其实,那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姥姥为了让我吃上一顿美味又解馋的炒疙瘩,她撵着尖尖的小脚儿,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姥姥要先筛面、活面、洗菜,准备好炒疙瘩用的所有调料。其实那时候的炒疙瘩,没有现在这么讲究,用一水儿的白面。白面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是用玉米烫面儿。如果是玉米面不够精细,还要把粗糙的过一遍细罗,然后再掺上些榆皮面,用这种混合面做起来的疙瘩容易些,也不易散落,吃起来口感滑润、筋道。

六十多岁的姥姥踮着小脚,把一张大笸箩从墙角摘下来,慢慢撂在地上,然后再把一个简易板凳模样的罗床,放进笸箩里。姥姥俯下身子,蹲在地上,把粗糙的玉米面放入细绢罗中,在罗床上不停地摇动着那张筛面的细绢罗。我蹲在她身边,一边吃着姥姥的水果糖,一边看她筛面。

看姥姥筛面,我像看入了神。她手里的那张罗,咣当、咣当有节奏地在罗床上不停地跳荡着,在我眼里,就像来回奔跑的小火车,发出阵阵悦耳的声响。罗圈里的面被抖得上下起伏,像海边卷起的细碎浪花,不停地跳跃着,撞击着。而罗床下面,落下的面粉却如牛毛细雨,瞬间又堆积成金黄金黄的细腻的玉米面。姥姥反反复复不停地摇动着罗圈,很快地,笸箩里就积存了许多筛落的细面。

此刻,我看到姥姥褶皱的额角上,正冒出一颗颗细密的汗粒。然而,她顾不上擦一把汗,又立马把筛好的细面放进瓷盆,再抓一把姥爷准备好的榆皮面儿,掺在玉米面里。这时,姥姥又把一壶滚烫的热水浇在玉米面上,她用一双筷子不停地搅拌着,倾刻间,玉米面就被姥姥活成了柔软的面团儿。姥姥从瓷盆里取出面团,又在面板上不停地摔打,待面团儿摔打滋润,变成见楞见角的面坯时,姥姥的脸上才露出了舒心的笑意。她看着面团儿,很有成就感的自言自语道,“好了!好了!”

别看姥姥是小脚女人,她却很能干,做起饭来有条不紊,又干净又利落。她把烫好的面团打理得方方正正,放在案板上,用刀把它切成一厘米厚的面坯,再逐块儿将它们切成见方的骰子块儿,放进簸箕里,上面撒上少许白面,然后快速摇动着,摇动着,让白面均匀地包裹在面疙瘩上,像是挂上一层细腻完美的包浆。

姥姥就如一个小脚的魔术师,瞬间,让金黄的面疙瘩摇身一变,竟成了银装素裹,让人看了,真有几分晶莹剔透的感觉。

才上小学的我,本来就常常吃不饱,抓起几个姥姥刚刚摇好的白哗哗的面疙瘩,馋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反反复复地看个够,真想马上放进嘴里,一口把它吞下去。

姥姥见了我那又馋又饿的样子便说,“那还不能吃,是生的,不熟呢。”我笑了,露出少年的羞涩,口水又差点儿流出嘴角。姥姥开心地笑了,我看她额上的汗珠正不断地往下淌,顺着苍老的脸颊滴落在地上。她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像在安慰我,悄声说,“小宝儿,再忍一会儿,姥姥马上做好你爱吃的炒疙瘩。”

那时候,农村做饭还是用柴灶锅。姥姥撵着尖尖的小脚,抱来一捆玉米杆儿,放在锅台下,在灶膛里燃起了红红的火焰。我在灶边好奇地看燃烧的焰火,等姥姥把水烧开,放进做好的面疙瘩。

灶里的火烧得很旺,可我还是不停地添柴,盼着早点吃上姥姥的炒疙瘩。很快,大半锅水烧开了,姥姥见沸水上下翻滚,便端起簸箕里的面疙瘩,很小心地顺着锅边轻轻地摇动,将它们一个个放逐到滚开的沸水锅中。

我那一双充满饥饿的小眼睛,在不停地追寻着下锅的面疙瘩,但腾腾上升的热气,让我失望得什么也看不见。姥姥把所有的面疙瘩下锅之后,就快速地用勺子顺着锅边,用力朝一个方向划水。划动的水流,在锅里旋转着,让沉浸在锅底的面疙瘩翻涌上来。透过升起的热气,我清晰地望见,姥姥努力划动的勺子,犹如一支划船的老桨,在风起浪涌的海面上艰难地不停地划呀划……

细细地回想起来,姥姥的一生,不正是一直在辛辛苦苦地,划动着自己生命中的那支桨吗?

随着水流的涌动,一个个白亮水嫩的面疙瘩终于浮出水面,我惊喜地望着它们时隐时现的样子,不禁快乐地笑了。

姥姥抹了把汗,俯下身子,又向灶膛里添了些柴,等面疙瘩完全煮熟,又把它们捞进一盆温热的清水里,过水之后,等待进入炒的环节。这时,姥姥又将早已准备好的土豆丁、胡萝卜丁放入锅里焯熟,这是当年姥姥炒疙瘩不能少的仅有配料。

最后的炒制环节终于到了,姥姥将柴锅清理干净,再烧热,把油瓶里很少的油小心翼翼地滴进几滴,放入葱花,再把焯好的土豆丁,胡萝卜丁放进锅里,加上少许酱油和清水,翻炒片刻之后,再把煮好的.疙瘩放入,最后放青蒜、黄瓜丁,快速翻炒撒盐出锅。

姥姥早就看出了我那迫不及待的心思,便赶忙为我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疙瘩,又在上面淋了几滴香油。姥姥说那点儿香油她留了一年,只为倒浮油增香用。果然,碗里的几滴香油,在热气中迅速地弥散发出浓香,那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也一直萦绕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久久地,久久地挥之不去。

我记得,那次吃了两碗姥姥的炒疙瘩,吃到最后的时候,还剩了几枚疙瘩留在碗里。我默不作声地看着它,半天也舍不得吃。其实,它又何止是留在碗里呢?它分明是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留在心头的一种美味与香甜,留在心灵深处的一种永不消失的幸福。

回味着那时候的炒疙瘩,不过是几种简单食材的混合而已,根本就谈不上炒。那可怜的几滴油,就像挤出来的几滴眼泪,它又怎能把一大锅面疙瘩炒香?如果不是适时地加上一点水,恐怕早就糊锅了。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环境里,我们吃姥姥的炒疙瘩,显得特别的香,特别的满足,甚至还有种过年的感觉。

日月穿梭,光阴荏苒,几十年不声不响地过去了。社会在不断地变,许多人和事物也在变化,变得越来越让人开心,越来越幸福与快乐。如今的炒疙瘩,和姥姥那个旧时光里的已经完全不同了。人们不再用玉米面、榆皮面混合在一起了,食油也可以随意用,不再像从前挤眼泪一样那么可怜。炒疙瘩的各种食材和调料,更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除了胡萝卜、青豆、黄瓜、蒜苗之外,还可以加各种肉丁、蘑菇、虾仁等等。让人选择的余地太多了,真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科学、营养、健康就都可以。

眼前的生活,比姥姥炒疙瘩的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我走过了南北东西,吃过了大大小小的饭店,各种风味儿的炒疙瘩也品尝了不少,但不知为什么,走到天涯海角,再也找不到当年姥姥炒疙瘩的味道了。

而今,姥姥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每每想起姥姥的炒疙瘩,心底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暗流涌动,都会想起她在罗床上筛面时的情景,想起她罗圈里振动的面粉荡起的细碎浪花,想起她向沸水中放逐的面疙瘩,然后用勺子作桨,划起旋转的水流,划动姥姥那一代人艰难的人生……

篇11:咸菜疙瘩旧时光散文

咸菜疙瘩旧时光散文

现如今的生活,肉、鱼、禽、蛋早已成了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寻常食物,在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烹煮的同时,还都觉吃得无味。主妇间的闲聊,常会把“发愁下一顿该做点儿啥吃才好呢?”挂在嘴上,并时常感叹:现在是吃啥都没味道了!

这样的感叹我也常有,在烦了桌上菜的油腻、饭的不香后,便惦记着弄点儿咸菜来吃吃。闲暇之余,我从网上搜罗了一些腌菜的方法,找那些简单易学的,自己尝试捣鼓着去腌制。其间虽有失败,却也不乏成功案例。中午吃面时,捞上点儿这腌菜拌了就面吃,口感倒也清爽。虽不及人家餐馆里的小咸菜精致、好吃,却因是自己动手劳动所得,吃着倒也是自得其乐。

前些日子去超市买菜,看到有新蒜售卖,便想起小时候在新蒜上市时节,家家户户腌糖蒜的情形来。

说起腌糖蒜,我只知道家里每年都是会腌,但具体到如何腌制的,我倒记的不十分清楚。可若是谈起吃糖蒜的情形,那记忆倒真真是犹新的。

大人们腌上了糖蒜,便把那腌菜的罐子往床下或是墙角旮旯里一塞,再不管了,只待假以时日,那菜自然就腌成了。大人有那个耐心去等,小孩子却没有,隔上三五日便会掀开那坛口看看,去看那蒜有没有变色,只要其中有一瓣儿稍稍变红,我们便会迫不及待地将它捞出来吃。并不是说那腌的糖蒜就有多好吃,只是那时的孩子们没有零食,玩到半饷觉得饿了就跑回家去,从房梁上吊着的竹篮里摸出块儿玉米面蒸馍啃啃。可那玉米面馍终归是无味的,成年累月的吃,早已经厌了它的味道,可不吃吧,又觉得饿;吃吧,实在是又沙喉咙又无味。只得去那腌菜的坛里摸点儿咸菜搭配着吃,以解心慌。

在腌蒜的时候,大人们通常也会随手在罐里面塞些蒜薹一起腌上。蒜薹细长,相对来说更易入味和腌透,需要腌制成熟的时间也就更短一些。这样,两者搭配着就可以有个先后腌好的时间差,你这厢把腌好的蒜薹刚吃完,那厢的糖蒜也基本上就腌好了。这也算是一种百姓生活中的一点儿小智慧吧。

其实上,不待这蒜薹腌好,我们便已经等之不及,得空便会捞上一根尝尝。未腌好的蒜薹较之生蒜薹更为辛辣,在嘴里嚼着,那生硬的辛辣味道能直直地辣到你的舌根,浸入你的味觉神经。有经不住这种辣味的,甚或都会淌出眼泪来。好在它毕竟还是经了些时日腌渍过,有了些咸味,搭配了那玉米面馍来吃,总归要好得过只干干地吃馍。

蒜薹本是搭配着腌的,通常不会腌制很多。可让我们几个今天一根,明天一根的捞着,不消多少时日,在它尚未完全腌制好时,便已经被我们哥儿几个“消灭”殆尽。

没有了蒜薹,我们便会惦记那些糖蒜。其实说是糖蒜,我从一开始就怀疑这名字是否叫得正确。因为,在我家的糖蒜里,我是从来都没吃到过甜味的,也就不知道这“糖”字又是从何而来。除了未腌好时的色白而味道直辣,以及腌好后的蒜体通红味道爽口,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一点儿糖的甜味。所以,直到很多年后的某天,当我真正吃到了那有甜味的糖蒜,这之前我便是一直怀疑它那个叫作“糖蒜”的名字的。后来才知道,人家那“糖蒜”的名字并没有起错,只是我家穷,舍不得放那许多的糖和醋去进行腌制。所以,我家的腌糖蒜只能算作是“腌蒜”罢了。

一罐腌蒜,我们时时惦记着。今天你掀开坛口扒开看看,明天他又拿小手在里面翻着找找,从那蒜瓣儿颜色刚刚露出一点点儿红意开始,我们便不停地翻找着,寻得一头颜色通红的蒜便如获至宝,急拿了到外面去炫耀。而所炫耀的对象,则是周围四邻那些和我们一样的小伙伴儿。他们同样也拿了玉米面馍,手里捏一头始才透出红意的糖蒜。大家便都坐在院场里的石头上,显露着吃得滋滋有味的神情,咬一点儿糖蒜,在极力掩饰糖蒜那辣意的同时,而后再咬上一口玉米面馍,脸上透出满足的笑容,并不忘夸说自己的糖蒜有多红多好吃云云。在那时的我们眼里,这有糖蒜就馍吃,便是最最幸福的生活。

其实在腌糖蒜之前,乡人们家家户户于春天香椿上市时节,都会腌制茴椿菜。这腌茴椿菜相对简单,就是将香椿的嫩叶洗过晾晒后,用盐搓洗了杀去水分,而后入坛密闭腌制。因为盐分极重,又不与外界接触,只要不沾油腥,便极少有坏的可能。腌的若多,吃到来年春天都不是问题。

在腌蒜薹或是腌糖蒜尚不能吃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去菜坛里捞些腌茴椿菜来吃。通常我们会挑那些香椿的嫩梗,因为它更筋道和有嚼头,香味也更浓。那被腌成深红褐色的嫩梗是大家翻找的对象,找到一根,捏了叼在嘴里,复将那坛口盖好。拿了玉米面馍,找块儿石头坐下,咬一截儿茴椿菜,吃上一大口馍,倒也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只需要注意的是:去腌菜坛子翻找挑菜时,一定要用清洗干净的筷子,不得沾一丁点儿油,以防把整坛的菜都弄坏。要知道,这坛菜可几乎是一家人的“战备物资”,用来备着在无菜及农忙时节时食用。

在各家的“战备物资库”里,还有一种咸菜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腌芥菜。

这腌芥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擦子擦成丝,晾晒至半干后,撒入盐、加少量酱油、花椒等味料,搅匀入酝封闭,放置些时日便可,吃时只需要调些醋、香油,切点儿葱花碎调味拌匀便能食用;另一种方式,则是将那芥菜头直接切成四至六瓣儿,晾晒后置入菜坛,加熬煮后的花椒盐水,放几颗大料,多倒些酱油在里面,那芥菜头在坛中完全就浸在了这酱汁中,最后腌好时就成了酱紫色。这样的腌芥菜头平时可以切成丝拌着吃,但在出远门时就成了路上的干粮伴侣。路途之上饿了,就着这样的.咸菜疙瘩,吃点儿自家蒸的玉米面馍馍,再喝上一碗水,便算是一餐果腹饭食,简单而实惠。这样的咸菜疙瘩我是吃过的,不过不是出远门,而是在农忙时节的自家田头,为了抢收抢种,这腌芥菜疙瘩就玉米面馍,再搭上一罐自家煮的金银花茶,便是一家人的“工作餐”。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生活得简单而又快乐。以至于后来上小学时,看到课本里讲:以后人们的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能够吃面包、喝牛奶!我便天真地以为,这就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于是,怀着对这样美好未来生活的愿景,我常常在想:这样的幸福生活要是早一点儿到来那该有多好啊!

而现在,我们早已经住进了楼房,别说是电灯电话,就连以往最被人看不起的那些收破烂的人,现如今都拿着智能手机在不停地“喂,喂”着联系业务,而那面包、牛奶更成了普通食物。这样的快速发展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可惜的是,当我们今天终于实现了那些昔日连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时,我们并未曾感觉到自己有多幸福,还时常感叹这个不好吃,那个多不香。在感叹这些的同时,却又开始怀念往昔那只能玉米面馍就咸菜的时光,感怀于一块儿小咸菜都能让我们幸福异常。这样的结果,怕是我们当初所从不曾料到的吧!

篇12:妈妈的疙瘩汤散文

妈妈的疙瘩汤散文

借调到北京工作的第一天,就在食堂里吃到了“疙瘩汤”,虽然没有妈妈做得那么美味,但还是勾起了我的回忆,耳边仿佛传来妈妈熟悉的声音:“好吃的疙瘩汤来啦”!

疙瘩汤是北方传统的风味面食,妈妈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怎么会做疙瘩汤呢?事出有因,爸爸是军人,1969年,解放军第28集团军从福建莆田换防到山西侯马,妈妈也跟着爸爸,随军到了北方。妈妈性格大气随和,很快就融进驻地老百姓的生活。妈妈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半个北方人,我看妈妈的性格大大咧咧的,既有南方人的细腻,又有北方人的豪爽。妈妈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北方的各种面食,印象最深的,要数疙瘩汤了。

小时候,一听说妈妈要做疙瘩汤了,就和我姐围在妈妈跟前转,只见妈妈麻溜地扎上围裙,戴好花袖套,先往面盆里倒面粉,堆得像座小山了,在顶上扒出个“火山口”,往里面徐徐倒冷水,慢慢搅匀,待水被面吸干后,开始揉搓和面,双手用力捣揣,一会儿就成了光滑的面团,只见妈妈一手捧着面团,一手握着筷子搓,变戏法一样,搓着搓着,小面疙瘩就落下来了,还不时撒了些面粉,以免小面疙瘩黏在一起,等妈妈手上的面团搓完了,小面疙瘩也堆成了小山,妈妈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小面疙瘩下锅,盖上锅盖。

“什么时候煮好啊?”我在边上都等不急了,“很快就好!”妈妈笑眯眯地揭开冒了气的锅盖,只见小面疙瘩在高汤里欢快地跳舞翻滚,就把切好的`西红柿和青菜加进去,有时还会加点鸡蛋和肉丝,那熟悉的味道,想想都馋。“好吃的疙瘩汤来啦”!妈妈一招呼,我和姐就迫不及待地围了上去,你一口我一口,呼哧呼哧,谁也顾不上说话,直到吃得碗底朝天,一滴汤都不剩,妈妈在一旁看得乐呵呵。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又想起妈妈了,想念妈妈做的疙瘩汤。时光荏苒,妈妈离开我们都快6年了,多少回梦里,依稀见到亲爱的妈妈,醒来时却只剩下满眼的泪水。妈妈留给我的何止是好吃的疙瘩汤?那可是满满的母爱啊!

不了的火笼情结散文

一碗沙尘面散文

静夜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秦腔

一粒粮食的哭泣散文

母亲的菜园散文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

一棵桑树的春天散文

描写乡村生活的散文:乡村炊烟

愧对蜗牛

南瓜疙瘩散文
《南瓜疙瘩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南瓜疙瘩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女人们的幸福经典散文2022-09-19

优秀散文:想起你时很温暖2024-03-19

老生的漫谈网络经典散文2023-07-18

金秋十月的新疆挡不住的诱惑散文2022-11-23

母亲的菜园作文2023-03-03

心中的种子经典散文2022-04-30

4―6个月宝宝辅食小食谱2023-03-20

写种瓜的作文2023-12-20

5个月的宝宝吃什么辅食2022-05-04

梦语浮游散文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