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散文

时间:2023-01-15 08:36: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生之道散文(整理9篇)由网友“昔我往矣y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生之道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生之道散文

篇1:人生之道散文

人生之道散文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在这个粗略的人生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了。

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且能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并在客人面前表演,但是这些对他一生真的有用吗?

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学习。“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边学边想,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就走到了三十岁。“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如在刚刚读小学时,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长到十几岁,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时,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为我所用。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人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谈论“知天命”,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在中国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至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江湖上有名的剑客时,他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武功超越了流派划分,他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独孤求败的至高境界,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达致一种融会和提升。

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件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悲天悯人”。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为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此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精致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一天,台阶对佛像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也是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篇2: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 -资料

虚无的的过去,遥远的未来,千古的人杰,带着无尽的光华,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千古的伟人,带着无穷的智慧,游当在这个宇宙中。这一切的一切,终究预示着强盛不衰的文明。但,世间真是强盛永不衰吗?

世间,没有永恒的强盛和永恒的衰败。一个文明经过数十、百甚至上千年的改朝换代,轮回至今,有多少人可以预知其中的奥秘。虽说世间经常说到,物极必反,强盛必衰之说。但其中奥妙是这样的吗?

从表面上来看,很多地方、朝代的变更都是由强变衰,由无尽的强盛逐步走向衰落。但你认真思考过吗?真的是强盛之后必衰败吗?你会说:古有贞观之治,到后来强盛了多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大唐李世民之后,还有多少明君?没有一个明君的管理,一个盛极的国度逐渐走向了灭亡。这不就是强盛必衰的事件吗?对,这是强盛必衰。但,你真的以为它是走向了灭亡吗?不不不,朋友。我告诉你,你看着它走向了灭亡,由另一个王朝代替了,最后形成一个循环。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一直循环下去,它的'文明并没有破灭,而是由另外的代替者继承下去,由另外的一种形式传承。虽说朝代不停的变更,文明不断的不一样,但每一个朝代的文明本源都是没有变动的,只不过由原来的低级走向了高级,这样的传承周而复始,朝代不断的变更,使得文明不断的变化,使得国度更加的昌盛,这其实是一种“道“的体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资料

名可名,非常名。这不在乎”它“叫啥名,直指本源还是原来的”它“。

人世间,许多事都是”道“的显现。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省天地万物。最开始由“道”生天地混沌的“一”;由混沌“一"生天地阴阳“二气 “;然后生出天、地、人,“三才”;最后再由天、地、人生出世间的万物。其中阴阳二气,就代表了,由强到衰,由衰到强的一个循环不息的现象。这看似周而复始,并无变化,实则不然,由这方极端走向另一方的极端,从而走向更加强盛的道路。至于这条路的终点在哪儿?那就遥远以后的事,最终能走向彼岸,达到”道” 之永恒。

人生也是如此,太过于强盛,必会走向灭亡。但只要能挺过灭亡,那么你的新生会使你在原来的强盛上前进一大步。这就是所谓的: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唯留一线希望。但如果你执意要去追寻那舍去的“一”,追寻十全十美,那的确到了“道”之尽头,但你的强盛也到了尽头,必定会由盛到衰。反之,在你面对困境时,寻找出那留下的一道希望,那么你就会平安度过困境,最后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就是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的原则,阴阳两极,生生不息。

篇3:幸福之道散文

幸福之道散文

天灰灰。

我低着头,独自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好寂寞。

一阵凉风吹来,没有人为我阻挡,直直地打在我的身上。我打了个冷颤,将冰冷的手缩进袖口,继续向前走。

几个月前,我来到这里,满怀信心地开始我的新生活。然而我的自信很快被磨光了。班上许多同学都是旧友,只有我,孤身一人考进这个班。别人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追忆小学的旧事时,我也只能这边听听,那边串串,然后仰面朝天思念我远在异校的'老同学。

这几个月,我几乎天天过着这样煎熬的生活。我与同学们的关系并不差,却从没有一个人与我时刻相伴,只因为我们的交情尚浅。

突然,背后让人轻轻地拍了一下。我怀着刹那间涌起的一万个惊异猛然回头,是她。“啊,你呀!”我惊喜万分。“是啊,陪你走走。”她将纤长的手臂搭在我的肩上,与我并道而行。看看身旁的她,比自己高出一头。我低头微叹,这样不均衡的陪伴,又能持续多久呢?转瞬即逝罢了。

然而我猜错了。

下了晚自习,我收拾好东西,正准备离开,发现她已经在座位旁等我了。瞬间,心中涌起那么多的幸福与感动,一直溢到脸上。她笑着挽起我的手,“走吧”。月亮敛起了光,满天的星星成群结队地放出灿灿的星辉。星光下的我第一次挽着别人的手臂回宿舍,幸福感在这一瞬扩大,蔓延,弥散,飘散在空气中,环绕在我们身边。

时光匆匆,这不均衡的陪伴如今已持续了一年多,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愈来愈深。有时,别人会拿我们身高的差异开些小玩笑,我们便会以微笑代过。我们清楚:差异只是一道低低的坎,挡不住友谊与幸福的水源。

没有老同学的校园诚然有几分陌生,几丝无助,几点悲伤,它曾经让我在寒风中有一些欲哭无泪的感觉。然而因为她在寒风中的出现,因为她恒久的陪伴,我终于重新拾起了那份属于友谊的久违的幸福感。

有她,天空蔚蓝,阳光灿烂。

篇4:相处之道散文

相处之道散文

相处之道,很值得研究;因为人际关系决定了很多,包括事业,包括感情,包括家庭,包括前途。而相处之道又不是轻易能够熟练掌握的,这其中蕴含了个人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要综合起来考虑才行。个人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像一个孩子喜欢恶作剧,或者像一个傻子整天无是生非、不可理喻,或者整天看别人不顺眼,找别人的碴,或者自己不思进取,一味依赖别人而不能帮别人分担一点事情,都不可能让别人有足够的尊重。做一个勤勉而随和的人,懂得别人的不易与自己的需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就比较容易让别人接受。

二、做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只要不是故意和你过不去,误会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尊重别人的前提是理解别人,理解他们对你的态度是由于自己的表现还是他们的性格。这一点弄清楚了,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改善关系,或者表达自我的态度。

三、做一个体谅的'人。体谅很重要。一旦你能够充分的体谅,就会少去许多冲突和摩擦。当然,体谅不意味着一味妥协,就好像小孩子偷懒或者学坏,一定不能姑息一样;对于别人的弱点也不要一味鼓励,否则也是害了别人。

四、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人能够给人轻松的氛围,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烦恼挂在脸上,而是充分享受每一天的乐趣。关注点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但一定有值得快乐的事,找出来,和别人分享就好。

五、做一个自律的人。不管是追求学问还是提升能力,不管是和别人协作还是享受自我的空间,都请不要放纵自己,因为放纵是盲目的,不能保证会将自己带到哪里、何时能够走出来。如果将放纵的心态带到集体中,也会造成整体的不和谐。

六、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体谅、尊重与自律都不代表无原则。只要不违反游戏规则,就可以对一些事说“不”。如果失去原则,也就难以树立自己的尊严,甚至会牺牲掉自己的个人生活。

相处之道,大而化之便是“皆大欢喜”,小而化之便是不同场合不同时段下的不同心境、不同行动。掌握了相处之道,人生便是合力;忽略了相处之道,就只有时时品尝不必要的摩擦或冲撞带来的烦恼了。

篇5:生活之道经典散文

生活之道经典散文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情的冷漠几乎冻结了一切的温情。

身处其间,人们时常会感到无助,孤独,因而各种出众的行为层出不穷,各种叛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或许连科技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望尘莫及啊。此情此境,为的无非是证明一点,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需要他人的关注,需要群体的关怀。而这简单的需求在现在这个世界却变得如此的遥不可及,无奈,按耐不住的人只能自行其是,又标新立异,他们的本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种生活的精彩。然而,渐渐的,个性被流行,孤傲的尊荣成了通俗之物,因为,个性被认可,关注了。无奈,个性被无形的冠上了另一层目的——让他人关注自己。

可惜的是,人是一种懒惰的动物,没有太多的人会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人知道我需要什么,同时,也很少人会通过他人的表象去联系一个为什么。个性变成通俗的关注,无疑只是人对自己的关注,却没有同时试着去关注他人。

人是一种愚蠢的动物,人们可能只有在表象直白流露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而人又往往由于担心他人的不解和嘲讽而选择委婉的迂回政策。也正是这对矛盾,冷漠不断的蔓延,人们却无计可施。

人是一种从众的动物,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善恶之分,只因大众大多数人认为这样或那样符合自己的利益,因而有了大众的对与错,也就有了善与恶。在一个冷漠成风的社会里,人们会渐渐认为只有独善其身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才能更好地生活,因而人们选择了大众的对,而在无形中失去了自我。

人始终只是一种动物,动物或许是大自然对这个世界的恩赐,是这个世界有了生机,让这个世界无限精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动物而表达得动感十足,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能量总是守恒的),这也是这个世界存在的不变法则。因而,动物、人的存在的美好,需要动物和人用劳动换取。换言之,人和动物如果静而不动就可以存活下去,也就无所谓动静了。因而,劳动成为了人生存下去的必然,自然要求我们去觅食,去创造,这也决定了,存在固然美好,也充满了矛盾。

动物的本性,让人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因而现实的物质利益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人很容易陷入实利追求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也只有在实利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人们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从这方面看,无疑,当前社会的冷漠也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足,也来自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更来自于人心的不足。

同时,人无疑又是一种极重视比较优势的动物,只有一种社会优越感的存在才能让人定下心来,才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才会表现自然的仁爱与宽容。然而,一旦,自己的境况不如人,失此即沦为人下之时,人确是很难发下自己的利益来助人为乐的。

即便如此,人又总是很莫名的做着一些连他自己本身都极为费解的事情。

在当前冷漠当道的时代里,很多时候,当一个人落难的时候,许多人总是可以表现出比平日更大的宽容与仁爱,而在平日里,这个人可能与你素不相识,甚至被你视为死敌、仇家。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你内心的善意在此无限溢泄。归根到底,这无非是人性虚荣一面的无形表现。因为,在此时,你的善意,对于落难者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也由此落难者会倍加感激,而这对于你,你的举动无疑会让你自己得到莫大的精神满足,它让你自己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宽容和善良,这让你有意无形的与“善”从未有过的发生紧密的联系,成就一种让众人认可的崇高人格。

但这种虚荣,不能真正称之谓虚荣,他只是人性自然的表现,无论怎样,他的举动可以带给他人久旱后的甘露,可以让一个人重新站立生存。这不仅对于这个落难者本身是一种善举,而且对于这个繁华的大千世界的维系也功不可没。虽然,善对于许多人而言,显得机械,但他到底是善,人都有崇善德美好愿望。只是,这个冷漠的世界让这些美好的愿望受到太多的打击。太多的流言蜚语,太多的“真知卓见”在这个世界当任着审批官的职责,好似,一切善良的背后都带有某种莫大的功利追求,充斥着无限的邪恶。可试问,什么是善,什么是邪恶?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就无需揣测善背后可能或是可以意味着什么,只要知道他是善,即可。

人的任何活动是必带有某种连带结果,善者,得利,何乐不为呢?崇善得利,理所当然。更何况,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在扬善弃恶,那么善之利又能有多少呢?当今社会,之所以,为善之人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无疑,正是在证明一点,这个社会太冷漠,人们都善是多么的饥渴,因而善也就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了。

固然,人性有种种弊端,人的行为都有目的性,但是既然这个世界上存在了善,也就自然有了制度,也就一定为众谋利之法。只要,维护道德,维护制度的行为都应该是善。如果善意满溢于社会,那么人人互利,这个社会就将充满着善的交流,又怎么会有冷漠呢?

人的本性,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互利的交流。而不论这种善是真是假,古语言:三人成虎,即便是简单的言语都可以让人相信,那么为何不相信久善无假呢?

或许,有许多人会担心,如果这个世界上都是善,那还要什么恶可言呢?没有善恶,这个世界又何谓之波然起伏的精彩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无需担心,人性的弱点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自然规律无法改变。追求善,世界依旧精彩,而且会更精彩,只是这份精彩更多的是在人的内心,而不是什么豪言壮举罢了。

因而我相信只要人们总是可以糊涂的过日,在喧嚣之中学会品味内心,那么生活其实可以很快乐。

是故,珍惜平时,品味宁静,相信波澜总有时。

篇6:黑白之道散文

黑白之道散文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和白色,简单而纯粹。黑色总给我以深邃厚重,玄冥沧桑之感,如屹立于天地间的山峦,默然地承受着风刀雪剑的雕刻,见证着人世间的沉浮起落。白色总会给我以平和坦然,浩瀚柔婉之感,如灵动于自然间的清流,无私地洗涤着万物生灵沾染的尘埃,温润着岁月中的冷暖炎凉。

这是两种最贴近自然,靠近灵魂的颜色。传承至今的太极便是阴阳交融,黑白相和。黑色即阴,白色即阳。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系辞》书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两面。它们之间即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是世相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记得《红楼梦》中光风霁月的史湘云和小丫头翠缕的一段关于阴阳的妙论。翠缕年幼,不知阴阳,湘云告诉她,凡事皆有阴阳。而且阴尽阳生,阳尽阴生。一切草木鱼虫,皆有阴阳。就算是一片树叶也有阴阳,朝阳向上的一面是阳,背阳向下就是阴了。这时候翠缕就说,我知道了,姑娘是阳,我就是阴。搞的湘云一愣一愣的。翠缕解释说,主子是阳,丫头当然是阴,把湘云笑翻了。

其实,湘云这里说的阴阳,和太极中的阴阳相生观点一致。而阴阳太极多用黑色和白色进行区别。

黑色和白色虽简单,却富于变化,涵义深广。

不禁想起南宋山水画家马一角,他的画在构图和章法上以留白而闻名。其画虽着墨不多,但巧妙的布局、丰富的线条以及如轻烟熏染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文人墨客沉浸在春光中的陶然情态表露无遗。最让人称道的是,他能将绘画和处世的人生哲学相互交融,让人在欣赏山水的同时,领悟知白守黑的处世之道。

这里的黑白之道,亦可以同老子、庄子影响下的处世之道相互融合。所谓知白守黑,多是指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以沉默内敛的暗状自守,以做到和光同尘。即便身处尘埃之中,也能够保持自身之高洁,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

后世儒学中很多的思想都掺和了老庄思想,比如中庸之道,便告之人们:为人处世,当须知白守黑,胸怀宽容,谦和有度。就如同书画中黑白的变化之和,冲和调节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以达和谐。正所谓:胸怀宽容,何惧人夺吾志;人人怀含宽容,社会何不融融。

身在世风浮躁,竞争激烈的社会,不知黑白取向、少了中和兼容的忖度,恐怕会晕头转向,彷徨无所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极易简单对决,矛盾相向。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顾念中和,学习中庸,怀含宽容;社会需要唱和文明乐章,人人应该多一些谦和宽容,知白守黑,以礼相往,和谐处之。如此,才能真正体味到美的意义,悟通生命的真谛。

微观来讲,黑色与白色亦可看做一个质元,一个人的底色。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块璞玉,天然也沧桑。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人,将自己雕琢成一块可以佩戴的'美玉,挂在春花秋月间,陪伴自己一生一世。有些人,固守朴素,不事雕饰,走过漫长的一辈子,还原本真。无论结局如何,每个人都有大体的黑白两面,即阴暗与光明,消极与积极。它们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福祸相依,乐极生悲,甜中生苦便是这个道理。

不禁想起李商隐写过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诗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情的慨叹。即晚景虽好,可惜不能挽留。可后人只稍作改动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便将消极惨淡的光景,充满了豁达与光明。

这些都是于心的境界,为了在俗世的洪流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来感恩生活,善于发现困顿中潜在的意趣。纵然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也不放弃希望,因为被泪水冲洗过的眼睛才是最明亮的。

一首歌词写的不错: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黑夜如果太黑暗,我们就闭上眼睛看,希望若不熄灭就会亮成心中的星光。是啊,只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身处泥淖,陷入黑暗,亦能感受到光明。既然如此,人生路上,何不微笑前行点亮一盏心灯,将生活照亮?

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黑白之道,与自然社会、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

黑色和白色是两种极致的美,它们有着不同的妙趣,却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倘若你懂,你便会领悟其中的玄机。

篇7:交友之道散文

交友之道散文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的交友观会发生改变,以前我总觉着人心善就是好的,于是善良,真诚就成了我的择友标准。小时候,当长辈拒绝我跟成绩差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我都一直坚信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前提是一定要善良。可是当我渐渐长大,却发现,善良和真诚已不足够用了。交友更应该交积极的朋友,那种积极是她努力面对生活,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是彼此能在对方的鼓励或带动下做更好的自己,能带彼此能带领对方去看更广阔世界的人。你们的对话里应该是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只有过去。

我闺蜜A,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除了一点成绩不好,其她都还不错,最主要是她对人特别真诚,对我也非常好,后来就成了闺蜜。我一直信仰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信条,可是却发现现实在打脸。我成绩相对较好,走了一本,来了南方,她成绩相对较差,留在家乡,走了三本。我虽没有在大学里出类拔萃,但也在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而她更多是吃吃喝喝,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去看各地风景。她口口声声说要在那个偏僻的学校里守着图书馆好好学两年习,而我朋友圈里看到的只是周末和朋友按时的聚餐,逛街。美食图,美景图,自拍图总结她的朋友圈内容,足矣。偶尔去了图书馆,必定要晒照留念,至于在那里学了多久,学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我们聊天就越来越少,也会彼此寒暄,但总是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不知道说什么,我们能谈论的,能消耗的只有过去,不知道有一天,当过去的燃料燃尽,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我闺蜜B,性格独立要强,高考成功变成黑马,去了北京上了最想去的学校最想去的'专业。大一生活的不适使我们经常彼此联系,如果说我对A同学有些心理优越在于我来了长沙,那么在B面前变得不值一提。我以前不喜欢北上广,总觉得那的气氛就足够把人压抑死,而B则一心想去北京,因为那是首都。后来,随着天天的联系,我慢慢的也产生了去北京的心,我不一定要在北京生活,但我一定要在北京生活过,我觉得人是需要去感受那种最好的、最便捷的生活。那是一个说梦想不被嘲笑的城市,那是一个人来人往没人关心你的冷漠城市,那是一个能提供中国一切最好的城市,那也是一个你在其间渺小如沧海之一粟的城市,那是首都,是中国的中心,是中国的心脏。我们需要去经历,去和中国的心脏一起跳动。那是我从B嘴里听来的世界,那也是我想感受的生活,我现在准备考研去北京,我常想,如果不是从B里感知那个世界,也许我一辈子就安于这样的井底,仰望着可以丈量的天空。

当我在打这篇稿子的时候,朋友A发了一个追剧的朋友圈,而我刚挂断刚从日本交流回来的B的电话,这就是从同样小的地方出生的我们。在B那里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好像看到了北京的繁华街市,我好像看到了地铁上的奋斗白领,我好像看到了东京的车水马龙。不是有一句话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我们都是应该先知道世界的广大,才有想贴近的心,才有想追随的努力。然而,后续的一切都源于最初的了解。

好的朋友能带你去看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物质上的世界,更是精神上的,是你们为看着这个世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一颗永远保持赤诚和追求的向上之心。

篇8: 生生之道散文

生生之道散文

让生命之花在该老去时老去,在不该凋零的时候,尽情盛放 -- 题记

中国人的祖宗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养生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谈起养生我算不得行家,更谈不上专家,只是略晓一二,够应付家人日常起居而已。如果从开始注意身体健康开始算起,想来也有七八年时间了。像我如此30岁出头就开始保养身体的人不多,世上没有无故的缘起,是因为自幼体弱多病,干干瘦瘦,加之青春时期多情善感,不曾珍惜自己,故始终像未长开的花朵,未曾有怒放的瞬间。20几岁经历着小病不断的困扰,30几岁时就开始腰酸背痛,一天突然就痛得不能站立,使我不得不面对健康的问题。

后来母亲的去世使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健康和生命犹如手中的空气,让我感到无力而毫无控制感。几年后母亲的悲剧再次在父亲身上上演,父亲是非常相信科学的老人家,不吸烟,不喝酒,每天晨起锻炼身体,几乎按着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食谱饮食,每年一次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健康。但就是这样鲜活的生命,却在一夜之间被确诊为不治之症。医学的回天无力再次打击了我残存不多的信心,现代医学的发达挽留不住我父母的生命,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也阻止不了病魔的悄然袭击,保障不了家人的健康。

我们可以掌控我们的事业,家庭,生活,却对健康丝毫没有掌控能力。常常听到身边的人,突然之间就被查出得了绝症,然后做手术失去自己部分的身体,然后再复发再手术,直至离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幸福满满,却不知哪一天会被突来的病魔夺去。悲剧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上演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对健康极度的不确定感,迫使我开始研读一些中医典籍。我想搞清楚疾病发病的源头在哪里,多年从事质量工作的我深知预防的重要性,头痛医头的西方医学在这方面是爱莫能助的。开始时读一些通俗的养生和医学书籍,从饮食到疾病的发病原理,后来研究一点经络,再后来读一些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流转运化的中医理论,然后融会贯通,边学边实践,居然卓见成效。我的脸色越来越红润,精力越来越旺盛,对自己健康的掌控感越来越强,人也越来越自信。迟开的花朵一经怒放,确也可以如夏花般馥郁。30岁之前我是瘦小的丑小鸭,从来不曾也不奢望被称为美女,年近不惑之时屡被称为美女却有着更多的不适,美不是我追求的,那只不过是我追求健康的副产品。

同学聚会时,或满头华发,或脸色如蜡,生活的压力和岁月的沧桑,凌厉地刻在我们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脸上,一览无余。只是我还白里透红,光鲜得犹如剥了壳的鸡蛋。少年就好色的男同学不禁纳闷,当年怎么还有我这个漏网之鱼。还有疼老婆的,死活缠着我问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下次聚会一定把我卫生间里廉价的化妆品拍下来,免了许多的口舌。面对众多的问题,我只能回答:我养生。我很难说清楚如何得来如此容颜,那是常年坚持和多年积累的结果,也许他们早已忘记我丑小鸭时干瘪的模样,没有天生的丽质,我纯属后天养成,但这养成的过程中曾经历的辛酸、学习、尝试与坚持,又怎是几句话能够说的清楚呢。

我无意炫耀自己的容颜,再美丽的容颜也会如花瓣般随风而去。我也不是养生专家,不会教大家养生秘籍或什么驻颜之术。最恨那些一知半解却自称养生专家的人。在电视上做节目,通过科学检测分析得出结论,平时我们煲的各种养生汤,不如自来水的营养成分高,喝汤不如喝自来水。自小喝着妈妈煲的汤长大的儿子,看了之后对妈妈的饮食观点提出强烈质疑,坚持妈妈不是专家,是错的。为了扭转他的这一想法,我晓之以理地给他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只有知道了还有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才叫“是知也”。在西方科学尚未启蒙的5000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便已尝百草,懂得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道理,便已晓得了正气内存,邪气不侵的养生文化。我们今天所谓的维生素,钙,蛋白质等等那时都是未知的,难道你能够否认他们的存在吗?主妇们遵循着世代传统加了肉,骨,辅料,各种草药花几个时辰煲出的汤,竟被专家定义为不如自来水,只因为其中钙的含量没有自来水高。好在儿子很快明白了不知为不知的道理,自此也学会了用头脑去听专家的话。

父母的早逝让我经历切肤之痛,并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更属于爱你和你爱的人,在有限的可以为亲人做的事情中,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比其他更重要些。养生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福佑着华夏儿女几千年,只是在近代的文化变革中被遗弃,失去了祖先敝护的现代人才饱受病痛的折磨。所以再忙碌也要抽时间学习一点养生知识,养生不仅可以养出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更可以养出平和的心态和性情。

让生命之花在该老去时老去,在不该凋零的时候,尽情盛放。

篇9:人生之道观后感600字

人生之道观后感600字

最近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确实值得一看。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但是当我观看看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之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让人受益匪浅。

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

社会现象一: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社会现象二:它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社会现象三:五四所反对的孔子,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树立的起来的精神偶像“大成至圣先师”,是束缚人们数千年之久吃人的封建礼教,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三纲五常。为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仍然选取大量的语录呢?我们大部分学生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

一、《论语》是一份快乐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部《论语》会让人学会满足,学会快乐,你说它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无意义?

二、《论语》是提升人格尊严的法宝。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你说《论语》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既然前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那么第三个还需要回答吗?所以说学习《论语》可以拓宽我们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文化素养,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我们当然要认真的学习,仔细的思考,努力的实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经典散文君子有度

初一第七课散文两首预习教案

茶之道作文700字

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及其成因

柳宗元传记散文特点浅析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介绍苏轼三种养生之道

现当代散文鉴赏(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目送每一章的读后感500字

无为的经典散文

人生之道散文
《人生之道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生之道散文(整理9篇)】相关文章:

万物的心作文600字2023-07-04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2022-04-30

看清脚下的路散文欣赏2023-04-21

新陋室铭散文2024-04-19

师说教学设计2024-03-08

《师说》教学设计2022-09-18

陋室铭的文章学习2023-12-28

九年级孟子教案优秀2022-10-18

选修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022-12-17

好好说话散文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