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精选12篇))由网友“badtast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歌德曾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他认为要检验一篇韵文是否是诗,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译成另一国文字的散文,若译过去以后,原韵文中的情感力量丧失殆尽,那么这篇韵文就不是诗,当然这应把翻译水平这个因素排除在外。歌德这番话告诉我们,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那么古代诗歌是如何抒情言志的呢?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又如何体味诗人的婉曲情意呢?下面,我结合具体诗作,对古诗抒情手法作一翻梳理评析。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
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下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篇2:古代抒情诗歌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篇3:古代抒情诗歌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篇4:古代抒情诗歌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5: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实用方法
欣赏古代诗歌,怎样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呢?《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就提示我们读诗时须弄清诗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怎样写,我们阅读古诗时不妨从三方面入手: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受形象、领悟意境;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一).咀嚼语言、读懂原诗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比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寂幽静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此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元稹的《行宫》中白头宫女们“闲坐说玄宗”的细节,蕴涵丰富,这些宫女们由红颜到白发,在冷宫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谓心中怨悔无重数,她们闲谈玄宗昔时的繁华,聊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往事的欢乐越发衬托出此时的宫女们万念俱毁、心如死水。
另外对诗中所用到的修辞,也应细细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采用了设问和借代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的惜别和留恋。再看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领悟意境
常言道“诗言志”“词言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就是一个孤高寂寞、备受嫉妒打击,即使“零落成泥”也节操不改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惧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间”的清官形象。
所谓生活场景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概括和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句,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江边送别图,诗人久久不愿离去,目送孤帆远影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再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选取了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三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奈。抒发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古诗里不少篇章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而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听到屋外的风雨声,仿佛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方,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塑造了一位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穷且益坚、壮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急切而壮烈的情怀。
篇6:古代抒情诗词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是中国历史的精华。
篇7:古代抒情诗词
古代抒情诗词汇编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秋风清》——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石灰》——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篇8:《古代诗歌》
1、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哉(zāi) 悬(xuán)
白沙堤(dī) 枯藤(téng) 天涯(yá)
2、形似字区别:
碣石(jié) 沧海(cāng)
竭力(jié) 苍茫(cāng)
蝉鸣(chán) 茅店(máo)
禅师(chán) 矛盾(máo)
3、多音字辨析:
行:行动(xíng) 没:没有(méi) 转:转告(zhuǎn)
银行(háng) 埋没(mò) 转动(zhuàn)
4、解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好像)
潮平两岸阔 (宽阔)
风正一帆悬 (悬挂)
海日生残夜 (升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够)
听取蛙声一片 (听到)
枯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的乌鸦)
5、通假字: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篇9:《古代诗歌》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提示: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提示:
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像。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风正一帆悬一句中的风正是否可以改用风顺?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风顺,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并且通过风正一帆悬,能够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提示: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季节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处处家家描写显然不合适。
《西江月》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把诗人由焦急到喜悦的心情贴切地传达出来了。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提示: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提示: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提示: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篇10:《古代诗歌》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
《西江月》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诗,体裁各异,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即格律诗);内容不同,有描写景物,有抒宏愿壮志,有叙个人情怀。下面我们要学一首词。词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上饶黄沙岭的途中,所看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所感受的情绪。请同学们先读词。
(学生读词二遍。)
师:我们先说说对这首词的总体印象。
生:这首词不是写战争,也没有反映政治斗争,而是在写农村夏天丰收的景象。
生:我认为回答不太准确,因为词中没有说亩产多少,而只是说了稻花香,这应该是稻谷打苞扬花的时节,根本没有收割,哪里又谈得上丰收呢?
生:词中不是有丰年二字吗。
师:读书要注意细节,其实这两个同学的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把丰收的景象加一个词,你们认为加一什么词呢?
生:在望。
师:好,即将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了。你能从某一个视角说出一个画面吗?
(学生读词。)
生: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师:用诗的语言去说词,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生:我认为还有一幅,茅店躲雨图。
生:我认为都不对,因为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时间流程,它是由多组镜头组合而成的,如果我是影视导演,应该由多个画面去表现词中所写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思路开阔,还想到了影视技术。好,我们再来读词。
(学生读词两遍,老师放录音。)
师:清一个同学示范读一下,老师再范读一遍。看谁能把这首词背下来。
(师生先后范读,学生再读,背词,检查,并教学生划分词的音节。)
师:课后留一个作业。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来叙述这首词的内容。
(点评:说画面,是这节课的特色。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先是说总印象,在说总印象时,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一个画面: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用词简洁,四字词读来很易上口,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说画面,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从导演的慧眼去拍摄美丽的画面。)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篇11:《古代诗歌》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篇12:《古代诗歌》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偷拿谰埃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f:“我刚才做了一首,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 古诗歌词鉴赏方法
★ 将进酒课堂稿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古典诗歌鉴赏刍议(网友来稿)2022-05-07
教学内容的生成与创设《风筝》六题(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5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01
《现代文表现手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高三下册)2023-07-06
诗经2023-05-0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2024-01-22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2023-05-19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网友来稿)2022-08-04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1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