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记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错错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豁然堂记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
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参考答案:
1.C
2. C
3. B
4. D 1.A项“属”应为“类”; B项“尊”应为“酒器”;D项“婴”应为“缠绕”。
2.A项“之”:一为助词,的;一为助词,用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则”:一为副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就;一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若”:均为动词,如同,好像。D项“为”:一为连词,表目的,为了;一为动词,写。
3. A句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像鸟张着翅膀那样”。B句中的“侯”与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侯”,“当官”。C句中的“固”为使动用法,“使……稳固”。D句中的“圣”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 “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不正确,应该是“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方圆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龟龄先生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的布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2: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①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②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注〗①龟龄:南宋王十朋,字龟龄。②几系:几,征兆;系,关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问村落 问:通“闻”
B.人禽宫室之亏蔽 亏:显现
C.及其所障既彻 彻:彻底
D.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越中山之大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于是余有叹焉
C.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既以名于是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
B.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
C.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
D.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
译:_
②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
译:_
③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译:_
5.本文由“堂”而思及“人之心”,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本文的内容主旨。
答
1、C 彻:通“撤”。
2.DA、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为代词。B、前者为兼词,后者为助词。C、前者表承接,可译为“就”,后者作副词,可译为“就是”。D、两个都是“用”的意思。
3.C 无聊:无奈。
4.①我认为它这样不好,将西、南两面全部改成窗户,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②即使是同住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疾苦发生在眼前,但他像瞎子一样全无所见(全都看不见)。
③已经用“豁然”这个意义来命名了,打算用它来与人共勉,接着写下了这篇《豁然堂记》。
5.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文章叙述了改建前后,堂内迥然不同的景观与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人的私心:人心若为私心所障,也会像“豁然堂”以前那样,内心晦暗而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待人处世必须去私心。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山高高耸立,像莹洁的长绢,水分外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3: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6.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 闻:闻名,著称
B.却晦而即明 却:拒绝,摆脱
C.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名: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萦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 龟玉毁于椟中
C.当其为私所障时 然此可为智者道
D.而通以牖者耶 余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1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教育网]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17教育网]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②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3分)
答案解析:
16、A(听到)
17、B(B项“在”,介词。 A项“象”;“你、你们”,代词。C项“被”,介词;“向”,介词。D项“用”,介词;连词,表修饰。)
18、D(本文观点是人心也需“却晦而即明”,而非“人际关系”。)
19、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5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20.①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一间、公、几各1分,语句大意1分)
②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3分)
篇4:《豁然堂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豁然堂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至游舫冶尊 治尊:饮酒
B.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 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 萦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犹向之湖山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参考答案:
16、B (命名 名作动)
17、B(A 像/如果 B 表转折 C 音节助词/动词 到,引申为得到 D 为了,介词/成为,动词)
18、C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使用的是夸张,形容自然佳景高度集中。)
19、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参考译文:①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
②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
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5:徐渭《豁然堂记》阅读答案与译文赏析
徐渭《豁然堂记》阅读答案与译文赏析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至游舫冶尊
治尊:饮酒
B.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
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 萦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犹向之湖山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参考答案
16、B (命名 名作动)
17、B(A 像/如果 B 表转折 C 音节助词/动词 到,引申为得到 D 为了,介词/成为,动词)
18、C (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使用的是夸张,形容自然佳景高度集中。)
19、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5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20、参考译文:①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向、却”各1分,语句大意1分)
②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一间、公、几 各1分,语句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王十朋(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
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作者: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赏析:
《豁然堂记》是明代文学家徐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的“记”。
这篇“记”语言精美,意义深刻。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名字的由来、“豁然堂”改建前后堂内截然不同的景观及其给人的感受,点出了去晦塞而即况明的改建原则,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作者由事及理,借物说理,充分表现了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篇6:《平山堂记》的阅读答案
(清)全祖望
乾隆二年冬,子以大雪留滞扬州,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小秦淮一带,半为河水所注,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括木怪石,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骑马出门西北行,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是今之安定祠,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改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间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坪,安能远暾?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到祀五神,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王琳之死寿春,传首秣陵,茅智胜等五人突并其首,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北朝之扬州在寿春,皆非江都,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拟踏雪访山后城址,顾风色甚寒,山路又为雪阻,乃归,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于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墙亭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方浚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而得祠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到明改作胡安定祠,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但因为天气非常寒冷,山路又被雪封住了,最终未能成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5分)
(2)春风几度,陈迹何常,予之叨叨,得毋为山灵所笑邪?(5分)
8.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4分)
5.C
6.A
7.(1)难道宋朝时这里的山势还挺高,以后天长日久,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低吗?或许是吸取兵祸的教训,所以铲平它使它的高度降下来吗?(共5分。每句1分)
(2)岁月流逝,古迹怎可永在,我的絮絮叨叨的话,恐怕会被山神取笑吧?(共5分。前三句,每句1分;最后一句2分)
8.改建情况,与扬州城位置关系,地势变化,“五神”身份。(共4分。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
篇7:自生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自生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自生堂记
归有光
予友盛征伯,与余少相善。而吴纯甫先生与予为忘年友,征伯游其门,与顾给事伯刚等辈四五人,尤为同学相好。数十年间,纯甫既谢世,诸公相继登科第,征伯独连蹇不遇。为人亢直负气,不肯少干于人,用是日以贫困。去岁,倭夷犯昆山,征伯家在东南门。所藏诰命及先礼部篇籍之遗,悉毁于兵,屋庐荡然。予既力不足以振之,独伯刚笃故人之义,馆之齐门之内,所以赈恤之甚厚。始,其先礼部官留都,无事,喜方书。征伯少皆诵习,年长多病,方益精。其女婿郑生,传薛氏带下医,擅名于时。征伯兼得其书,故于医学博通。尝授徒海上,方数里之内,无病死者。征伯不为药剂,但书方与之。其人辄愈,来谢。予家有病者,征伯辄疗之。或病而征伯不在,多死。今年征伯居齐门,所疗甚众。一妇人已死,征伯为汤灌之,便觉身动,能举手至胸。须与,病良愈。郡人皆以为神。征伯亦喜自负,曰:吾不复授徒矣,将以是行于世。因诵扁鹊注之语云: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起之耳。遂以自生名其堂。予一日过郡城,征伯语以其故。嗟夫!越人之言,吾少时与征伯相戏,谓治天下者当如是耳。予是时年少放诞,慨然以古皋、夔自命。征伯复时时诵古文词,称说纯甫之言。今皆穷老无所遇。余方驰骛不止,征伯乃能于读书之暇,用其术以活人。此余之所叹也。遂书之以为其堂记。(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扁鹊,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名医。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征伯游其门 游:求学 B.予既力不足以振之 振:救济
C.须与,病良愈 良:非常 D.征伯语以其故 语:告诉
7.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将以是行于世 B.慨然以古皋、夔自命
C.用是日以贫困 D.遂以自生名其堂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独伯刚笃故人之义,馆之齐门之内,所以赈恤之甚厚。(4分)
(2)余方驰骛不止,征伯乃能于读书之暇,用其术以活人。(4分)
9.文中自生的含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6.(3分)C(良:的确)
7.(3分)C(A介词,凭借; B介词,用;C连词,表修饰; D介词,用)
8.(1)(4分)只有伯刚忠实于老朋友的情义,将征伯安顿到了齐门(苏州)内,用来救济征伯的(财物)很丰厚。(笃,忠实,一心一意,1分;馆,作动词,1分;所以,用来,1分;赈恤,救济,1分)
(2)(4分)我正在奔波忙碌追求(名利)不止,征伯却能在读书的'空暇,用他的医术来救活别人(或使他人活下来)。(驰骛:奔波追求,1分;乃:却,1分;以:表目的,来,1分;活:作动词,1分)
9.(3分)①病人靠自身活;②盛征伯靠医术活;③治理天下以休养生息让百姓活(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盛征伯,与我年轻时交好。吴纯甫先生和我是忘年交。征伯曾到他的门下求学,与顾伯刚等四五人相处尤其要好。几十年来,纯甫先生去世之后,其他友人相继中了进士,唯独征伯遭遇坎坷,不得志。征伯为人正直,不愿有一点巴结逢迎,因此一天天地穷困了。去年,倭寇侵扰昆山。征伯的家在昆山东南门。征伯家里所藏的诰命、先人在礼部做官时存留下来的篇籍等,都在战乱中被毁了,房屋毁坏无存。我已经没有能力救助他,只有伯刚忠实于老朋友的情义,将征伯安顿到了齐门(苏州)内,用来救济征伯的(财物)很丰厚。
起初,征伯的先人在留都礼部当官,平日无事时喜欢(搜集研究)医书。征伯年轻都读过(这些医书),年长后,征伯多病,他的医术也更为精湛。他(征伯祖辈)的女婿郑生,受传薛氏妇科,在当时享有名声。征伯又得到他的医书,所以对于医学广博精通。征伯曾在海上授徒,方圆几里内,没有因为生病而死的人。征伯不制药售药,只给病人看病开方子(让家属自行去配药)。那些病人按方服药后就会痊愈,前来答谢。我的家里有生病的人,征伯就给他们治疗。有时乡里人生病了而征伯不在,则常因此病死。今年,征伯住在齐门(苏州),给很多人治病。有一个妇人已经死了,征伯熬药汤给她灌下去,便能感觉那个妇人身体能够动弹,并能将手举到胸口。不久,妇人的病的确好了。一郡的人都认为征伯是神。征伯也高兴自以为了不起,说:从此我不再收徒了,将凭此在世上行医。于是征伯引述扁鹊的话:我不能使死人复活啊。这是他自己应该活下去,我只是能让他恢复健康罢了,于是用其中的自生二字来命名他的住处。
有一天,我去郡城(征伯那里),征伯把命名缘由告诉了我。唉!扁鹊的话,我和征伯年少时曾戏言,认为治理天下也应当如此。我那时年少放纵,言语荒唐,曾经慷慨地认为自己是皋、夔一般的人。征伯也时常吟诵古诗文,陈述纯甫先生的话。如今,我们都年老不得志。我正在奔波忙碌追求(名利)不止,征伯却能在读书的空暇,用他的医术来救活别人。这是我所感慨不已的。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作为为征伯写的《自生堂记》。
篇8:学孔堂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学孔堂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①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不序焉之谓礼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忝守兹邦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勖之哉 勖:勉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4分)
参考答案:
1.A序,按序排列,有次序,动词。
2.B,原文“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应该理解为礼乐是文学的外在显现。
3.(1)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就衰微了。(“学乎孔”“得乎礼”句式各1分,“独得”可译为“唯独获得……的心得或收获”1分。微:式微,衰微。1分。)
(2)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堂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弟子之良者”句式1分,肄,学习。1分,“(于)其中”1分。后一句通顺1分。)
4.对孔子大道的尊崇 1分(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1分);对吴地文化的传承 1分;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1分,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天,是不能够用某一物象来命名的,孔子的道不能够用某一科目来命名。日月星辰,是物象;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科目。认为天就是日月星辰是把天看小了。认为孔子之道全表现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把孔子之道看小了。学孔子的人,不能够得到孔子的全部学问只能各自学到某方面与之近似的东西,就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怎么能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呢?虽然这样,但是学孔子的人如果摸不到那门路,就看不见他能走进孔子之道。
如果不想了解天就算了,如果想了解天,用璇玑、玉衡这些仪器观察日月星辰,就可以了解天了。如果不想学习孔子之道就算了,如果想学习孔子之道,由知识广博遵守礼仪达到有德行、善政事、精通语言和文学,就达到孔子境界。言子游,是孔子的高徒。他凭借文学修养比同列优秀,而他用礼乐来治理武城。礼乐本来就是文学的外在表现。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依照次序排列就是礼;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和谐就是乐。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衰微了。
那礼乐就是孔子之道。学习礼乐以悟道,是孔门的教诲。所以要学习子游学习孔子的方法。学到了子游的地步,就具有孔子的一部分了。吴先是开启于泰伯。泰伯用谦让来教化,子游用礼乐来教化。吴地文学,实在是朴实而高雅。难道是后世所说的文学吗?难道是后世所说的学习吗?在子游之后因为文章而兴起的,唐代有像陆贽那样的人,宋代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人。陆贽说:上不负苍天,下不辜负所学习的。范仲淹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文章功业超越一时,虽然不敢比拟于孔门,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是学习子游用来学习孔子的方法。吴地文学称盛的原因,说是泰伯贤能,说是子游开风气之先,说陆贽和范仲淹等都是凭借文章拥有当时的名声。所以有学道书院在宋代创立,在元代恢复,一直到现在……湮没很久,缵宗我守在这个地方,就趁着佛废的间隙建立学孔堂。外面是书院,里面是正堂,旁边有茅庐。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其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希望各位学子能够学习陆贽与范仲淹以到达子游的境界,学习子游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也就差不多了。读书人要仰慕贤人,贤人要仰慕圣人,圣人要仰慕天人。千万要勉励啊,千万要勉励啊!
语文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1、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2、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3、成功像水,是对所耕耘土地盼滋润而不是永久的收获;失败如风,是对理想双翼的测验,而不是无底的深渊。
4、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同时也帮助别人生存中。
5、失败,我曾尝过它苦涩的滋味,尝得多了竟也品味出甜在其中。它曾为心灵带来创伤,却也给信念播撒希望的火种。
语文怎样分段
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同内容,并成段;单意思,独成段;
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
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篇9:《宝绘堂记》阅读答案
(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答案B
解析信息源在第三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
解析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答案C
解析C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D
解析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
答案(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解析(1)句中的重要词语“释”(舍弃)、“胜”(尽)。(2)句中的重要词语“恐”(担心)、“予”(给),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豁然堂记阅读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醉书斋记》阅读答案2024-01-25
归有光《世美堂后记》的阅读答案2024-05-10
吴开《优古堂诗话》阅读答案2022-11-07
继续的近义词2023-03-31
《东蛮·东蛮有谢氏》柳宗元翻译赏析2022-12-26
题西林壁的作者2023-04-03
《“孔孔洞洞”话峄山》阅读答案2023-05-29
东坛井的陈皮匠阅读理解及答案2022-11-30
秋思陆游赏析及翻译2022-05-07
《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