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通用20篇)由网友“栗子珺”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
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
人的审美感知不是单纯的生理感受,而是与复杂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带有普遍性、社会性品格的心理感受.每个人,由于他的的生活地位、生活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教养与心境等各不相同,而决定了其特殊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个人的千差万别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化学学科中有许多审美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思维训练,将美的哲学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中,铸就学生美的人生态度,做一个不甘平庸、不断求索的新时代公民.
作 者:袁晓燕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化环系,湖南,长沙,410082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 16(4) 分类号:B83-05 O61 关键词:审美感知 化学美感篇2: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石.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就是要使左脑和右脑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以使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开发.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3: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徐庆玲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二中学)
摘 要:创造力是学生不断学习、进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源泉,因此,应该引起全体师生的充分重视,而作为教师也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综合素质
只有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证化学教学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才能在保证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此,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全力支持。
一、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分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打交道次数最多,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组织学生学好化学,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并且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指导学生,这样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对化学学习才会更加热爱、沉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无限奥妙,并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使其掌握技能技巧。
三、多元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只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逐步走向多元评价学生,督促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道路。而多元评价学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丰富多彩,化学成绩评价体系的多种多样,才能在不断努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时间和不断的努力,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07)。
篇4: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结合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遵循小学生审美心理因素,提出了“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这一古诗教学应遵循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 者:孙俊 作者单位:卫东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2 关键词:古诗教学 审美教育 感激 悟理篇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写作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效果很好。 2,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 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不仅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具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人类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现代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商业美术、环境艺术等新的美术领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篇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作者] 魏桂英
[内容]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例如,梁衡的《晋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形神兼备。对这样的课文,在讲清必要的语文知识后,就应以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随作者畅游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巍巍的山如“屏障”,而绵延的山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形象地写出晋祠依偎在悬瓮山中的情态,读了令人凭添一股喜爱之情。晋祠的水,清柔多姿,“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间碧波闪闪如锦如缎”。阅读这些文字,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心中描绘祖国山河的美景。学生在感知河山壮美,产生愉悦的同时,能不对祖国的美好多一层了解,对伟大祖国多一分热爱吗?
晋祠美的自然风景,更美在璀璨的历史文化――祖先留下来的有很浓很浓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历史文物。这是美的建筑,美的雕塑。在阅读时,要启发学生有自己美的发现,感知美的所在,受到美的熏陶。
晋祠的历史文化,不仅美在大型的古建“三绝”,也美在园中别具匠心的小品造型。读了作者对那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圣母”、侍女像,以及历经千年而“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的木雕飞龙的描述,想象着他们各自生动的神态,在叹服其木料的精良和工艺精巧的同时,能不深深赞佩劳动人民的智慧吗?那园中小品,更是令人拍手叫绝。你看那一挂细流之下,立着一个汉白玉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永远也接不满水的'石碗。细想这模样,怎能不让人忍俊不禁。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不油然而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神往热爱吗?
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热情讴歌白杨树美的形态、美的气质、美的性格,赞美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阅读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冰雪覆盖的北国大地充满了蓬勃生机,客观地评论了历史英雄。
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无产阶级英雄。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爱和领袖的博大胸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举不胜举。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未来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
篇7: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一、审美分析在初中语文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指人们对客体的感觉与欣赏。审美教育也被人们称为美学教育,审美教育不仅包括了艺术美、教育美还包括了自然美,审美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美学内容进行认识与欣赏。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审美分析就是在语文学科中所贯穿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在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中,借助语言媒介以及符合媒介对语文课本上蕴藏的美学内容进行挖掘,从而帮助学生对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审美分析还在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纯真,理想更加崇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美学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的教育,要想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就要在原有教学模式中进行改变与创新,积极融入美学观念,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美学方法。[1]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美学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并在以美学教育为主要目的中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但是,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及搜学中往往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会使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无法发挥,使其处于盲目状态,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审美教育缺乏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过于死板,很多教师对素质教育并不重视,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导致学生逐渐陷入“高分低能”的局面之中。[2]初中作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但是,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并不予以重视,往往会认为审美教育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从而无法在课堂中对审美教育进行贯穿于讲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无法体现审美教育,那么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无法将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忽略。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中设置情景教学模式
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高审美教育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中要设置情景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作者在创作文章时所体现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讲解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设置相应的情景,比如,可以在讲解《秋思》一词中进行情景模拟,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背井离乡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对家乡以及家人思念的感觉,然后更好的对文章进行讲解。在课堂中设置情景模式,不仅用时短,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真实 的场景,从而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积极挖掘课堂中所蕴藏的审美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并把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进行整理分类,从而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意境美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使其意、象、言进行相互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感,并且使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加深对文章的内容。比如像王维的《出塞》,在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词进行讲解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而感受到塞北的美丽与苍茫,从而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也对美学教育进行了接触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想境界的美丽与自然生活的美丽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述自然生活的课文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表达,不仅要表达大自然的美丽,还要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产生赞扬、赞颂之情。因此,老师在备课中要积极挖掘课文中所蕴藏的`美学知识,从而使其在课堂中得以表达与讲解。
(三)传授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美学的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学生具备欣赏美的能力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传授鉴赏美的方法,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下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学知识进行评价与分析。首先,老师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审美的想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学知识大多是隐藏在结构与词语之中的,在美学想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从而加深对语文作品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语文的基础便是语言,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对语言的欣赏,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有对此学会欣赏,才能使美学知识得以体现。
结语:
总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使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我国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对审美教育并不重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为学生贯彻美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自身发展。
篇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无锡市勤新小学 荣蔚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品词品句,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2、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3、有些文章,诸如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着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心地是多么的善良!读到此,怎能不激起读者对桑娜的崇敬之情?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小女孩想过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含在文章里意思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使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篇9: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网友来稿)
贵州省普安县第二中学:余永正
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 自然美 人物形象美 艺术美 科学美 内化美 升华美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还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人物形象美是指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以内在美为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除散文作品外,大量的是以人物形象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这条文学作品的长廊中,作家们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有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作为审美典型,对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迂腐可怜的孔已己,麻木不仁的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不愿做亡国奴的韩麦尔,追求虚荣享受的路瓦裁夫人,守财奴葛朗台,悭吝鬼泼留希金…..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无一不强烈地震撼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美”的这种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感染启迪、净化升华学生的思想、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点燃他们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感情火花。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高度赞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朴实的热忱的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学者形象。表现了作者深沉挚着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寄托着作者的“人文主义”美学理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个链条,用“人物形象美”的美学力量,激发起学生求真、趋善、爱美、憎丑的道德情操,点燃学生为美好事物而不惜献身的心灵火花,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表现。艺术美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尤以富于绘画美、音乐美为美学特点的诗、词、散文为最重要,具有强烈的感人美学力量。例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又如:现代作家孙犁的作品,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洋溢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很大的美感力量。如他最著名的小说《荷花淀》,一开头,作品便写了朦胧的月下,一个女人织着席,等待夜归的丈夫。“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色世界,水面上还笼起一层薄得透明的雾”;“晚风吹来还带着新鲜荷叶花的清香。”如此的描写,何等的“美”不胜收!声、色、味、香皆备,风景如画,画色宜人;人、情、景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他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建吾的《雨中登泰山》等文章以及鲁迅、秦牧等的杂文,也都无不珠玑满目,无不有着类似的感人心魄的艺术美的力量。
四、“科学美”的审美教育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对发展仿生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使人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还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
总而言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①《美学原理教程》中第十章第二节,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三节美育的实施。
②《四川教育》四川教育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82页。
③黄良主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43页。
④杨辛、甘霖、刘荣凯著的《美学原理纲要》,版
作者邮箱: yuzhengy1963@126.com
篇10: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当今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 弱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审美体验,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文言文中蕴涵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作 者:袁焕玲 作者单位:廊坊市卫生学校,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教学 审美 文言文篇1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透彻地掌握,联系课文内容将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如,李白的诗句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看到这句古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黄河的画面,也会浮现出浩瀚大海的画面……这种让人浮想翩翩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篇课文审美因素存在的地方很多,教师要适宜地抓住文中的重点将其渗透,讲解时要注重突出分心,例如人、景,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如,《荷塘月色》文后第二题“:作者如何将荷塘月色的美丽进行描写?……我们联系现在的感受,如果当时作者不这样写,我们还可以如何写?试想最后的效果会怎样。”这些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教学想象力不断扩展的方法会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亲自感受,亲身体会,充分表达。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理解能力
每一篇课文中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语文课本身就是美的载体。例如,这些我们平时能够耳熟能详的一些词语:伟大、平凡、善良、纯真、光明、积极向上、鞭笞丑恶、黑暗……语文中作者的审美情感包含在丰富的知识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会使得在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如,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篇文章中要想体会作品所表达出时间流逝的情境,世事的沉浮所表现出怀古的幽幽之情,让学生从作品中体会深层次的寓意,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清晰独立和分明的,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是相互理解、相互渗透的,具有一种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并培养美的审美能力,学生会对审美对象包含有感情色彩,再加上知识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对美的理解以及美所展示出的意义明确蕴含在理性之中。
篇1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新疆石河子市第四中学 刘新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教师只有充分体味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美读。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有人说朗读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此话可能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对篇篇课文都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就会收到美的效果。
美读包括:教师示范美读、讲读型美读、背诵型美读、竞赛型美读等。
二、通过想象再现教材中美的情景。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行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虽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特点,但不是无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诗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上三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三种方法,只要教师能恰当运用就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又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篇13: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文教学中要思索探究美,实践感受美,迁移创造美,挖掘古诗文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作 者:谷守莉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河北,唐山,064000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审美教育 方法篇14: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辽宁 凌源 ●杨晓红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让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表现一种美的情怀。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味出作品的奇妙之处,感受到它的韵律美和抒情美。诵读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但我们的散文教学离不开它。因为没有了诵读,散文的美感就找不到源泉。我认为这种诵读一方面是学生对散文的朗读与品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而接受和了解形象的内涵,唤起学生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现当代散文是更需要反复诵读的,一定要给学生诵读文章的时间,因为作为散文本身,它生动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分析,这样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反复诵读,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诵读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和审美的序幕,达到了散文对学生美感传递的第一步。
教师的精美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朗读散文中情感丰富的语段,用极富美感的语调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世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走进散文中,也走近了作者。教师的范读要比磁带和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范读能让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而现在课堂上的散文教学多数都缺失了这一环节,或者是象征性地做做,这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一大缺失。
二、体味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味和感悟其中的情感。现代著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散文。文中写道“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里的蓝天、雪峰、白云、雪水、溪流、浪花虽是天山最常见的景物,但被作者注入了热爱美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着重写出了天山雄伟秀丽的特点,并采用了三个连续的美丽动人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神奇的、绚丽夺目的风景画面,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更给人以“画中动态”之感。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极富美感的一篇名作,文中叠词的运用极尽绘情状物之能,非常富有发现力。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二字,把荷叶那种肩并肩紧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叠字“粒粒”,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种“晶莹剔透”的形象跃然纸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一词赋予了荷塘流水如情窦初开那样的少女般的情怀;“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其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在表现出树多的同时,把这些树高低错落、连绵成片以及层次分明的景致送进了读者的眼帘。这篇散文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讲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时,要让学生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浓郁诗情的散文。在讲授“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点拨他们:作者笔下的迷人夏季牧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请你们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形容出它的不同角度的美?经过启发点拨,学生概括出了夏日牧场的静态美,牧群的色彩美,牧女歌唱的形象美和音乐美,雨后牧场的情景美,牧民的别致晚餐的情趣美,牧民喝奶的生活美,草原之夜的自然美等。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犹如行云流水,姿态万千,一泻千里。写景状物,使人身临其景,抒情言态,令人血气俱动。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心灵自然地流淌,犹如长江源头,百川争流汇于一江春水,给人永恒的美感。学生体味出了语言上的美感,就会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意境,就会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情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的是情感上的渗透,因此许多散文的美感往往是内蕴的。在教学散文时,辅以情感和内涵相近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意,不断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审美情操。我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特意选取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以荷塘月色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叩击了他们的心灵,营造了心境,引起了强烈的审美共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走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断体会到月色的飘逸美、如梦境般的童话美,月色的朦胧美、神秘美、和谐美;感受到荷香的清淡幽雅,若有若无的音乐美;体会到荷叶、荷花的姿态美,领悟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那叶子底下流水的脉脉含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调动潜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情感广博深邃,学生受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对文章中的情感往往体验不深。教学中配以恰当的音乐,在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表达比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音乐的感情和作品的情感二者有机结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地把握理解,在教学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播放《聆听地球的回音》来感受大自然的清静,渲染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意境,揣摩作者那颗热爱故都、向往北国之秋的眷眷之心。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播放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来表现文中那种超然物外的,孑立独行的人格情怀。这样会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深层审美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他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表达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独立、安静、幸福的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在充分挖掘散文自身的审美因素的同时,把散文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发展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多方面、多方法进行,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体验各种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逐渐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篇15: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中山市桂山中学 蔡福生
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两次提到“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一改旧大纲只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而轻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与情趣培养的作法,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把钱钟书、朱自清、朱光潜、王力、 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棋等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选进了教材。在具体的编写上,强调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所有这些都表明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一个情趣高尚而丰富的人,他的品德就高尚,生活就丰富多彩,他就会热爱生活,进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如果一个人的情趣低下或枯竭了,那么他对许多事物就会感到无聊、没趣味,以至为了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去胡乱地寻找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的学生与社会接触少,他们常常是因为从文艺作品中感受了美了解了人生,而滋长起自己的情趣来的,所以,如何把审美能力的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如何帮助他们培养高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首先要教点美学知识。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一篇美的文章,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会视珍珠如瓦砾。所以我们要教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审美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比如教课文《荷塘月色》时,我们通过分析“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素雅朦胧的、静谧的美,这属于美学意义上的阴柔之美。而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以如椽大笔,横扫千年历史,描绘了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作者又于景物画面之外,倾听刀光剑影和烈火冲天的伟烈情景,把眼前的景色和古战场的余韵融为一体,从画面直觉上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作者又善于抓着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入化地勾勒出其一代风流的潇洒英武形象,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阳刚之美,豪放之美。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有学生问:为什么描写绿色的美便是在歌颂祖国的山川之美呢?把祖国的山河描写得五彩缤纷不是更美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讲一点美学知识,因为绿色,在美学上往往是一种安定平静的象征色。作者尽情地描写这片绿,正表示着他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是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满。诸如色彩美感(视觉美感)的有关知识:红色--热烈、庄严、兴奋;黄色--明朗、欢快、活跃;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等知识,也向学生适当地传授。在介绍鲁迅的文章《文学与出汗》时,适当介绍一点美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总而言之,在讲课时不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使他们以后看文章时,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其次要讲点作家风格。风格是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一个作家的风格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了解了这个作家的风格,就掌握了解读这个作家作品的钥匙。真正的美的创造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受一定的审美理想所支配的。他们创造的美也各有不同,有优美,有壮美,有悲剧之美,也有喜剧之美。对于高中课本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茅盾、孙犁等等,其风格我们可以稍作简介。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文章“艺术构思缜密,抒情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格调清新秀丽”等等。所谓“郊寒岛瘦”之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东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都应适当介绍。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陶冶人们爱怜的感情,匡正粗俗或妄动;壮美的`艺术形象,可以激起人们战斗的热情;悲剧之美更能令人产生一种崇高感,去为悲剧人物未竞的美好理想而奋斗;喜剧之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已经过时的、落后的,假、丑、恶的事物,使人们笑着和过去告别。这些艺术美都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爱好和情趣。当然,在一些作品里还揉和着多种的美,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它的独具一格的美的创造,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情趣,是特别值得我们从审美教育的高度加以领略的。这篇作品描写的是抗击日寇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描写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的断垣残壁,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幅水天云锦,风荷人影的景物画;描写奋起抗敌的男女青年,也没有写激昂慷慨、振臂高呼的场面,而是细微曲折地描写了他们的夫妻之情、父子之情、同志之情,这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人情又是那么天衣无缝地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作品写鬼子大船飞逐四个妇女驾驶的小船,使我们感到惊险而不生恐惧。描写战斗的场面,象是使我们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看到了战火纷飞,却不见战争的残酷,更没有象某些自然主义作品所描写的那样尸体狼藉,血肉横飞。作品也在从半夜出发至烈日当空的氛围的描写中,写出了埋伏在水中伏击敌人的英雄们的艰苦,而使我们分享到的却更是他们胜利的喜悦的美。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是对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精神品质的提炼和写照,也是作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的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自然流露。细细品味,确实是可以引起人们的情趣的改造与升华的。
第三要绘声绘色,吟诵传情。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他还说:“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古文观止》,选中一篇古文之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我们中学老师当中有两位特别长于此道,一位是徐镜澄先生,一位是陈敬侯先生,前者是江北人,后者天津人,前者朗诵咬牙切齿,声震屋瓦,后者朗诵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但是两位都能朗诵出文章的韵味。我们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下课后我们还要在自修时低声诵读若干遍,因为下次上课还要默写。”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活动,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古人还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中还可见吟诵与写作的关系。
最后要寓教于乐。现在的语文教学被标准化考试弄得支离破碎,一篇优美的诗歌也被老师肢解成毫无生命的零部件,让学生学会拼装和组合。这样的教学何来情趣可言,学生学得是索然寡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寓教于乐。如充分运用多谋体,把好的诗文做成课件,配乐朗诵,甚至编成课本剧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刻领会其中的美学意蕴。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趣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11/29
作者邮箱: caifushen
篇16:浅谈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美教育的开展应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的敏感性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 者:张沫 作者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松原分校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中文 教学 审美教育篇1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1] [2]
篇18: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篇19: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秦仲富摘 要 : 本文阐述了在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 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等。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 跋 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忽视了双基教学,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演示实验中可增加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学生实验中可增加一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打好基础。如:对附近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对污水的处理方案。
5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6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晚会,举办化学讲座等。如:在家庭小实验中增设如何用 碘酒鉴别牛奶和米汤。又如:举办:“环境与化学”、“食品与化学”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锻炼创新意志,培养与提高创新的综合能力。并进行总结、评比,从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提高创新素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本文参加市级论文评选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总第 200 期, 202 期, 186 期。
篇20: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 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 情感的论文
★ 情感作文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通用20篇)】相关文章:
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与艺术生创新能力培养2023-01-27
高二作文秋2022-12-29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发言稿2023-03-01
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2022-10-25
音乐课题研究报告2023-08-09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2022-08-08
初二物理学月教学计划2022-05-20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2022-11-06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报告2022-05-03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