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蜀道难》(精选7篇)由网友“老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读《蜀道难》,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解读《蜀道难》
解读《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嶮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首。据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白当初从四川来到长安,还没有什么名声,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这首《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使李白从此名扬天下;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称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卷上);明代人朱谏说:“…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李诗选注》卷二)清人何裳谓:“《蜀道难》一篇,真可与河岳并垂不朽。”(《载酒园诗话》卷一)当代学者安旗也说:“《蜀道难》一诗,为李白首屈一指之名篇……”(《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李太白别传》第二章)。
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指责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房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杜甫一次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惹恼严武,差点儿杀害杜甫;此外,房琯也曾因小事触犯过严武,而忧愁成病。李白作《蜀道难》,是为杜甫、房琯的安危担忧。
二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任剑南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过杨国忠。沈括、洪迈持此说。
三是劝谏唐玄宗往四川逃亡。元人萧士赟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初闻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向四川逃亡时所作,意在阻止唐玄宗入蜀。他认为,唐玄宗应该为了天下百姓,留守长安,再者,蜀中也并不安全(见其《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补注)。清人沈德潜赞同此说(《唐诗别裁集》卷六)。
四是一时感慨,没有特别寓意。明人胡震亨持此说(《李诗通》)。
现在的人们普遍采信当代学者詹锳的说法:抒发功名难求的抑郁之情。他的证据主要是,这首诗跟李白《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诗内容、句式多有相似之处,为同一时期的先后之作(《李白诗文系年》)。
文学史家探讨诗歌主题思想,乃是职责所系,无可厚非。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上边斤斤计较。因为,诗歌常常是朦胧的,是多义的,对诗歌的解读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一端。所谓的主题思想,对于一首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来说,未必是重要的。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形象、韵味、意境等,而非思想教育。以《蜀道难》为例,作为任何唐诗选、李白诗选之类书籍皆必不可少的这一首作品,它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让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功名求取的艰难。相对于这个主题思想而言,铿锵的音节、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所描写出来的艰难险峻的蜀道景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有着巨大落差、沟壑纵横的地势地形——显然更为重要。换言之,《蜀道难》主要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伟大诗篇,而不是表达思想、批判现实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蜀道难》有点像汉朝司马相如的赋,因为语言的大肆铺排、渲染、夸张,它最终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司马相如本意是希望汉武帝行节俭之政的,结果却是,汉武帝读后,“飘飘然有凌云之志”。
赏析: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全诗其实有这么一条意脉:
问君西游何时还?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最后一句,当是全诗落脚点,表达对友人的关爱与牵挂。
篇2:解读:李白《蜀道难》
解读: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解读(一)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篇3:李白《蜀道难》诗意解读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两说,一说写于李白初到长安时,一说写于安史之乱玄宗奔蜀期间。一般偏向前说。
此诗开篇便先声夺人,连用三个感叹词,再加上一个夸张性比喻的感叹句,强调蜀道的高险及攀越蜀道的艰难。这是第一层。接下追索远古蜀国的历史沿革,突出蜀地开国很早,但长期以来比较封闭,与秦地没有交往。下面申说“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具体原因:太白峰挡住了由秦往西通向蜀国的道路——上面只有鸟道可一直通向蜀国峨眉山。再用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说明一直到秦惠王派五位壮士开山以后,秦蜀之间才开凿出沟通两地的盘山栈道。这是第二层。下面八句,具体描状这条盘山栈道的高和险:上面,有羲和驱六龙驾日到此不能通行只得回头的高峰;下面,有让冲腾咆哮波掀浪涌的急流回头的崖壁;高高的峻岭,黄鹤也没法飞过;陡峭的悬崖,连猕猴也因无法攀援而发愁!青泥岭为何有那么多盘山弯道啊,简直是百步九折地萦绕在座座峰头!走在上面像摸到了参星、从井星旁走过一样,紧张得屏住呼吸,两手抚摸着胸口气喘吁吁,长叹不已。这是第三层。第四层首句转而对欲往蜀地的人发问:您向西去蜀地几时回来呢?并告诉他:那条道真是人生畏途,悬崖峭壁不可攀登啊!(而且沿途无人行走),只听见悲鸣的鸟儿在阴森森的古树上啼叫,成双成对在林间飞来绕去(而你却是孤单一人!);又会听到杜鹃鸟在夜月下悲啼,那才真教人在空山里发愁呢!这里主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写行进在蜀道的危难,突出蜀道的阴森恐怖,以渲染行人在那种环境中感到的孤独和凄凉。在叙述语言上,由客观描述转为对象化的交流,使结构和文脉都发生一些细微变化。仿佛在高峰攀登途中让人们歇上一口气。第五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又徒然而起,重新让读者紧张起来。所以接下“使人听此凋朱颜”就来得很自然——因为谁都会被吓得变了脸色。“连峰去天”四句是对前面蜀道险要可畏的补说,突出了蜀道枯松倒挂的`恐怖和悬泉瀑布的慑人声势。第六层由“其险也若此”,总结上文,提起下意,由自然条件的险恶转写社会环境的险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个反问,两重感叹,十一个字真诚地表示出对攀越蜀道往西蜀去的游人的关怀。这一长句,七个虚字四个实字,不仅表现出李白驾驭文字的超人才力,而且以文为诗,使诗脉变得起伏回旋,跌宕有致。以下对剑阁的险要进行重点形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战略要塞这个角度,提醒朝廷,如果选拔镇守剑阁的将领不是亲信或不是对朝廷忠诚者,那就会变成食人的豺狼。“远道之人”来到这儿,则会像“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一样避之唯恐不及;而这些如狼似虎的强盗则会依仗蜀道天险与朝廷分庭抗礼,杀人如麻,无恶不作。所以成都虽说是富足繁华、供人游乐的都市,还不如早早离开那是非之地,回到自己家乡为好啊。社会形势的险恶,构成“蜀道难”的又一道天险。作为一位关心社稷兴衰,积极进取的诗人,李白在这里表现出对时局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和深思熟虑的卓越洞察力。同时这段议论也将全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性层次。最后,诗人第三次呼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侧身西望”则非常形象地描绘出视蜀道为畏途的行人,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长叹者形象。
这首诗结构浑成,首尾连贯,头、中、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仅显示出磅礴的气势,而且突出并层层深化了“蜀道难”的题旨。思维变幻神奇,忽而历史,忽而神话,虚实相生,一张一弛,“劈空落想,窍凿幽发,应使笔墨生而混沌死”(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古人评价极是。奇特的想象与夸张的联想相结合,创造出神秘险怪的蜀道意境,既具崇高美,又有悲壮古奥的幽幻美,最后一段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描写还折射出诗人崇高思想的光芒。诗歌奔放流走的语言气势与诗人豪迈豁达的性情人格交融在一起,“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唐诗别裁》),真是“高文险语”,叫人“动魄惊心”。
篇4:如何解读李白作品蜀道难
如何解读李白作品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嶮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首。据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白当初从四川来到长安,还没有什么名声,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这首《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使李白从此名扬天下;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称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卷上);明代人朱谏说:“…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李诗选注》卷二)清人何裳谓:“《蜀道难》一篇,真可与河岳并垂不朽。”(《载酒园诗话》卷一)当代学者安旗也说:“《蜀道难》一诗,为李白首屈一指之名篇……”(《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李太白别传》第二章)。
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指责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房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杜甫一次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惹恼严武,差点儿杀害杜甫;此外,房琯也曾因小事触犯过严武,而忧愁成病。李白作《蜀道难》,是为杜甫、房琯的安危担忧。
二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任剑南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过杨国忠。沈括、洪迈持此说。
三是劝谏唐玄宗往四川逃亡。元人萧士赟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初闻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向四川逃亡时所作,意在阻止唐玄宗入蜀。他认为,唐玄宗应该为了天下百姓,留守长安,再者,蜀中也并不安全(见其《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补注)。清人沈德潜赞同此说(《唐诗别裁集》卷六)。
四是一时感慨,没有特别寓意。明人胡震亨持此说(《李诗通》)。
现在的人们普遍采信当代学者詹锳的说法:抒发功名难求的'抑郁之情。他的证据主要是,这首诗跟李白《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诗内容、句式多有相似之处,为同一时期的先后之作(《李白诗文系年》)。
文学史家探讨诗歌主题思想,乃是职责所系,无可厚非。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上边斤斤计较。因为,诗歌常常是朦胧的,是多义的,对诗歌的解读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一端。所谓的主题思想,对于一首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来说,未必是重要的。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形象、韵味、意境等,而非思想教育。以《蜀道难》为例,作为任何唐诗选、李白诗选之类书籍皆必不可少的这一首作品,它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让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功名求取的艰难。相对于这个主题思想而言,铿锵的音节、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所描写出来的艰难险峻的蜀道景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有着巨大落差、沟壑纵横的地势地形——显然更为重要。换言之,《蜀道难》主要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伟大诗篇,而不是表达思想、批判现实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蜀道难》有点像司马相如的赋,因为语言的大肆铺排、渲染、夸张,它最终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司马相如本意是希望汉武帝行节俭之政的,结果却是,汉武帝读后,“飘飘然有凌云之志”。
篇5:阅读蜀道难解读李白
阅读蜀道难解读李白
长亭外,古道边,夕阳下,赤脚踏青石,匏樽向天举,共饮青柳下。一人仙风道骨,白衣纶巾迎风展;另一人英姿勃发,青衫宝刀相辉映,这样一位满头银丝记沧桑的老者,与意气奋发志满怀的壮士相对而坐于山石之上。
白衣老者手捋胡须,爽朗大笑曰:“兄台为何执意要去那危险高峻,惹人发愁的蜀国之地呢?”青衫少年猛饮一口烈酒,对曰:“你不是过去常说‘男儿有志在四方’我终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历经天下路,览尽世间事。此乃吾生之所愿也。我不信这蜀地真有那么难行,你不妨说来听听。”
白衣老者长叹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半响不见青衫少年言,以为他为自己刚才的感叹吓怕了,心里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自豪感,心里想到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任凭三寸不烂之舌竟可说倒如此去意已绝的人,难得呀!
“不”,他仰起头把匏樽里全部的酒一饮而尽,并且由衷地鼓了几下掌,此时脸微红,青发逆风而起:“老李呀!蜀地真有你描述的这般惊心动魄,险峻难行 吗?”真的是“上有大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百步九折萦岩峦”……这般的掉人胃口吗?哎!经你这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 一描述更加确定了我的决心,我决定非去不可,我就是要去挑战挑战!“
李白摇头叹息道:”虽然人人称赞蜀地物产富饶,经济繁荣是游玩赏光之绝境,经商发财人杰地灵之宝地,求官生职享受荣华富贵之胜地,可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祸随时都会发生……“
”哎! 老李,看来你真是老了,怎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了“,便站起来整理衣衫宝刀,”别忘了你当年不也是为了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梦想长吟“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那份英雄气概,那份潇洒自如何时跑得无影无踪了?“说罢便拍拍老李的肩膀说了声:”朋 友珍重,后会有期。“跨马绝尘而去……
望着友人渐渐消失的背影,他呆愣住了,心想难道我真的老了吗?真的变得胆小如鼠了吗?真的连挑战困难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忽而一阵狂风吹来,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隐去,暮色四合,头顶一只昏鸦缓缓划过。此时一孤亭,一古道,一把残剑,一壶浊酒,一个落寞而又悲寂的老者长立于 此,久久地,久久地……月亮也孤独的爬上了头顶,酒壶也落寞的`躺在手心,他老泪纵横,缓缓地缓缓地举起酒杯饮叹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我的孤寂,我的心忧谁人能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似乎--喝醉了!醉了眼!醉了心!醉了世界。他倒立于路旁,恍惚间看 见友人--王炎被兵马包围,昏死于血泊中,耳畔中似乎又传来了那很远又很近的战马嘶鸣声,战鼓惊天动地声,遍野哀鸿声,似乎有看见到处兵荒马乱,百姓流离 失所,一个个在马蹄与刀剑下无处逃生……
李白喃喃道,我也想济苍生,安黎元可世人(手握大权的人)都比我醉的厉害呀!谁解其中味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哎愁煞人了哦!
他似乎累了,醉了,睡了……
历史的车轮又向前驶去,一个个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那一个落寞的身影,一句无奈的叹息,一声仰天大笑,久久地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苍穹中,却久久无法进入世人的耳畔!
追记:”我笑世人看不穿,世人笑我太痴颠!"
篇6:《蜀道难》解读及同步练习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蜀道难》,属古乐府诗。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2.作者李白,字,号,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与李商隐合称。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因为。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
(2)莲叶何田田
(3)泰山岩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水何澹澹
(7)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篇7:《蜀道难》解读及同步练习题
唐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蜀道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首。据唐孟棨《本事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白当初从四川来到长安,还没有什么名声,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这首《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称李白为“谪仙人”,使李白从此名扬天下;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称它“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卷上);明代人朱谏说:“…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李诗选注》卷二)清人何裳谓:“《蜀道难》一篇,真可与河岳并垂不朽。”(《载酒园诗话》卷一)当代学者安旗也说:“《蜀道难》一诗,为李白首屈一指之名篇……”(《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李太白别传》第二章)。
但是,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是指责严武差点杀害杜甫、房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杜甫一次酒后对严武出言不逊,惹恼严武,差点儿杀害杜甫;此外,房琯也曾因小事触犯过严武,而忧愁成病。李白作《蜀道难》,是为杜甫、房琯的安危担忧。
二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任剑南节度使,向唐玄宗举荐过杨国忠。沈括、洪迈持此说。
三是劝谏唐玄宗往四川逃亡。元人萧士赟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初闻安禄山叛乱爆发、唐玄宗向四川逃亡时所作,意在阻止唐玄宗入蜀。他认为,唐玄宗应该为了天下百姓,留守长安,再者,蜀中也并不安全(见其《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补注)。清人沈德潜赞同此说(《唐诗别裁集》卷六)。
四是一时感慨,没有特别寓意。明人胡震亨持此说(《李诗通》)。
现在的人们普遍采信当代学者詹锳的说法:抒发功名难求的抑郁之情。他的证据主要是,这首诗跟李白《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诗内容、句式多有相似之处,为同一时期的先后之作(《李白诗文系年》)。
文学史家探讨诗歌主题思想,乃是职责所系,无可厚非。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上边斤斤计较。因为,诗歌常常是朦胧的,是多义的,对诗歌的解读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一端。所谓的主题思想,对于一首内容深刻、丰富的作品来说,未必是重要的。诗歌的主要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形象、韵味、意境等,而非思想教育。以《蜀道难》为例,作为任何唐诗选、李白诗选之类书籍皆必不可少的这一首作品,它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让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代功名求取的`艰难。相对于这个主题思想而言,铿锵的音节、瑰丽的想象、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所描写出来的艰难险峻的蜀道景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有着巨大落差、沟壑纵横的地势地形——显然更为重要。换言之,《蜀道难》主要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伟大诗篇,而不是表达思想、批判现实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蜀道难》有点像司马相如的赋,因为语言的大肆铺排、渲染、夸张,它最终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司马相如本意是希望汉武帝行节俭之政的,结果却是,汉武帝读后,“飘飘然有凌云之志”。
★ 理解诗意的解读
★ 蜀相教学设计

【解读《蜀道难》(精选7篇)】相关文章:
蜀道难教案2024-03-02
优秀教学设计2023-12-27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2022-09-23
师说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2023-05-20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2022-12-21
将进酒课堂稿2023-04-21
蜀道难教案范文2023-12-03
个人思想演变过程范文2023-03-16
优秀的教学设计2022-09-05
《蜀道难》主题之辨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