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精选8篇)由网友“Kudryavka”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
易错点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发动的战争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点8: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易错点11: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对二者的比较:
(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主要原因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分析】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易错点2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
(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
(1)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易错点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易错点25:重农抑商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
(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易错点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易错点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
(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
(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易错点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分析】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
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3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
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表现:19到1919年,从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华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
(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易错点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易错点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
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分析】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点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分析】
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
英国方式:圈地运动。
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
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方式:颁布《宅地法》
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
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
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易错点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分析】
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
(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分析】
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易错点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2)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易错点3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分析】不能全面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2)不同点: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易错点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
(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易错点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篇2:高中历史最常见的56个易错点
中国古代史
1. 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 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 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8.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提示: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相联系加深。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和商品经济对立,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的特点。
9. 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提示: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10.官营手工业在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就是家庭手工业,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提示: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是民间私人经营方式,产品主要用于民间消费,产品在市场流通,受到政府的压制,但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小农经济的附属,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11.“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提示:“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禁止本国人民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专制制度。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1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14.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学”。(×)
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而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15.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看待世界本原、认识途径不同,故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彻底否定。(×)
提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然在认识世界本原、途径不同,但二者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16.明清之际批判思想针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彻底否定儒学思想。(×)
提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对理学束缚、君主专制等腐朽制度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揭露批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17.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作用。(×)
提示: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不能说没有发挥作用。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18.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相同。(×)
提示:(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积累、整理;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则是很薄弱的;近代科技善于运用分析法,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将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用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19.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画景。(×)
提示:中国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或“诗意画”。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主。虽然从取材和外在形式上是写景,实际不是写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中国近代史
20.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提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1.林则徐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因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虎门销烟。(×)
提示: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处于君主专制社会末期,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积极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的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22.《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提示:《天朝田亩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是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而《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歼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二者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23.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4.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提示:五四运动促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三个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和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而不是完全胜利。
2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合作才是党内合作。(×)
提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而不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共同抗日,但是中国共产党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等。
26.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故国民大革命没有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提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7.新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提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国民平等权利、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和评价地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三大政策是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新三民主义中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精髓。
28.工农红军长征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而进行的必要战略转移。(×)
提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传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北上抗日。但是长征是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9.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错误。(×)
提示: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清算“左”倾错误。“左”倾错误的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30.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
提示: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31.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工业化。(×)
提示:近代化是指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32.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经济等近代化的全面起步。(×)
提示:近代化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洋务运动主要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军事、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客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并未变革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4.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提示:洋务派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但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管理方式也是封建官僚式的,所以仍为封建生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是官僚、地主、商人私人投资的近代企业,资金来源、管理方式等都与民用企业不同。
3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以维护腐朽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6.辛亥革命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才开始允许自由剪发、废除缠足。(×)
提示: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7.影视、互联网等数字信息化迅速发展,报纸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作用。(×)
提示:影视、互联网的发展都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与报刊的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报纸在政治生活、娱乐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8.康有为尊孔实质目的是宣传封建旧文化。(×)
提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奴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39.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学、反封建是一脉相承的。(×)
提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其宣传西学方面各有其特点,并不是完全一脉相承。维新派是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学习西方的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矛头直指正统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中国现代史
40.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该制度的一个重要机构。
4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共同纲领》。(×)
提示:《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首次规定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
43.中国要避免十年&ldquo”的悲剧重演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提示:中国要避免十年&ldquordquo;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44.“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的地位相同。(×)
提示:“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45.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是相同的。(×)
提示: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6.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朝鲜问题性质完全相同。(×)
提示: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47.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实现民族完全自治。(×)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都必须是在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下行使自治权;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
48.1971年中国挫败了美国企图阻止中国加入了联合国的阴谋。(×)
提示: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49.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提示: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l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l979年初开始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50.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提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51.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提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是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的,其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5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提示:“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一大二公”,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53.经济特区就是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特色经济、政治制度。(×)
提示:经济特区就是经济建设过程中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与特别行政区不同。
54.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提示: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5.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研制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提示:“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研制战略的提出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决定的。建国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应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环境。
56.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提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但这不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1970年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篇3:高中物理易错点总结及解析
易错点1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要准确理解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这是学好运动学乃至整个动力学的基础.可在对比三组概念中掌握:
①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
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前者对应一段时间,后者对应某一时刻,这里特别注意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易错点2
不能把图像的物理意义与实际情况对应
易错分析:理解运动图像首先要认清v-t和x-t图像的意义,其次要重点理解图像的几个关键点:
①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如有必要首先要写出两轴物理量关系的表达式;
②斜率的意义;
③截距的意义;
④“面积”的意义,注意有些面积有意义,如v-t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有些没有意义,如x-t图像的面积无意义。
易错点3
分不清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而出现错误
易错分析: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
①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②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③应用图像v-t分析往往直观明了.
易错点4
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错误
易错分析:摩擦力是被动力,它以其他力的存在为前提,并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情况有关.它会随其他外力或者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分析时,要谨防摩擦力随着外力或者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突变.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才可以根据来计算Fμ=μFN,而FN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力.
易错点5
对杆的弹力方向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要搞清楚杆的弹力和绳的弹力方向特点不同,绳的拉力一定沿绳,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分析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一般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易错点6
不善于利用矢量三角形分析问题
易错分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是力的运算的常用工具,所以无论是分析受力情况、力的可能方向、力的最小值等,都可以通过画受力分析图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图示找到突破口,变得简明直观.
易错点7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错误
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瞬时对应关系: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做减速运动.力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让力和速度直接对话,就是死抱亚里干多德的观点永不悔改的“顽固派”。
易错点8
不会处理瞬时问题
易错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所谓瞬时对应关系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产生加速度,外力恒定,加速度也恒定,外力变化,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两个基本模型特点的区别:
(1)轻绳模型:
①轻绳不能伸长
②轻绳的拉力可突变
(2)轻弹簧模型:
①弹力的大小为F=kx,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②弹力突变的特点:若释放未连接物体,则轻弹簧的弹力可突变为零;若释放端仍连重物,则轻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释放的瞬间仍为原值.
易错点9
不理解超、失重的实质
易错分析:要头透彻理解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超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取决于加速度情况.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物体仍受重力,只是视重(支持力或拉力)大于或小于重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视重为零
易错点10
找不到两物体间的运动联系而出错
易错分析:动力学的中心问题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除了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外,还必须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当所给的情境中涉及两个物体,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找出这两物体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尤其重要,特别注意物体的位移都是相对地的位移,故物块的位移并不等于木板的长度.一般地,若两物体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木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木板长
易错点11
找不准合运动、分运动,造成速度分解的错误
易错分析:相互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据速度分解确定两物体速度关系.在分解速度时,要注意两点:
①只有物体的实际运动才是合运动,如物体A向右运动,所以物体A向右的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说供分解的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两物体沿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或分速度)相等.
易错点12
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易错分析:圆周运动分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延伸,在分析时也要做好两个分析:
①分析受力情况,选择指向圆心方向为正方向,在指向圆心方向上求合外力;
②分析运动情况,看物体做哪种性质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确定圆心和半径
③将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结合列方程求解.
易错点13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
易错分析:对卫星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除受万有引力外,还受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GMm/r2=ma对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是适用的,但对赤道上的物体并不适用.此外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物体,两两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是解题的关键.
易错点14
弄不清变轨问题中的各量的变化
易错分析:首先要理解变轨的实质:卫星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于万有引力.要想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做离心运动,必须增大卫星的速度,使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反之减小卫星的速度,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卫星则做向心运动.卫星的加速度由万有引力决定,所以不同的轨道上的同一点卫星的加速度相同.此部分公式较多,要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生搬硬套.
易错点15
不能正确求解变力做的功
易错分析:求功问题首先从做功的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负,一般可以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恒力做功情况)或力和速度的方向关系(变力做功情况)入手分析.求解变力做功,动能定理是最常用的方法.
易错点16
不能正确理解各种功能关系
易错分析:应用功能关系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各种力做功与相应能变化的关系,重要的功能关系有:
①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负值,即WG=-△Ep;
②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动能定理W合=△Ek;
③除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即W'其它=△E机;
④当W其它=0时,说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⑤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机械能转化的内能,即f·d=Q(d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
英语四级作文常见易错点解析
使用修饰语时,要注意它们同主语的呼应,不可使其无所依附,或错误依附,从而造成悬垂修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含有悬垂修饰语的句子进行修改:
①修改主语,使主句主语等同于修饰语的逻辑主语;
②修改修饰语,把修饰语变成一个从句。
一、成分缺失
英语句子中有六个基本句式:
(1)S+V主谓结构
(2)S+V+O主谓宾结构
(3)S+V+P主谓表结构
(4)S+V+O1+O2主谓双宾语结构
(5)S+V+O+C主谓宾补结构
(6)There be结构
原句:At present,it is very common that 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
修正:At present,it is very common to find 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
原句:If they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they will have different living habits.
修正:If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they will have different living habits.
原句:If continue,there is no room and no resources left for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
修正:If this continues,there is no room and no resources left for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
二、悬垂修饰错误
修饰语的作用是描述其他的词,从而起到修饰、限定、强调或解释的作用。因此,修饰语与它们所描述的词之间关系紧密,这种关系对于考生来说十分清楚;当修饰语和句子中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清楚时,这种修饰语被称之为悬垂修饰。当用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动名词或省略句作修饰语时,考生受汉语影响,其作文中常会出现悬垂现象。使用时,要注意它们同主语的呼应,不可使其无所依附,或错误依附,从而造成悬垂修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含有悬垂修饰语的句子进行修改:
①修改主语,使主句主语等同于修饰语的逻辑主语;
②修改修饰语,把修饰语变成一个从句。
原句: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the machine is kept running all the time.
修正: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we kept the machine running all the time.
原句: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the grassland stretch as far as the eye can reach.
修正: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I can see the grassland stretch as far as the eye can reach.
原句:Having heard the terrible news,his heart beat fast.
修正:When he heard the terrible news,his heart beat fast.
原句:At the age of ten,my grandmother died.
修正:When I was at ten,my grandmother died.
原句:To get ready for the trip,all the things she needed were put into a suitcase.
修正:To get ready for the trip,she put all the things she needed into a suitcase.
三、一致性错误
英语句子的一致性包括主谓一致,人称、时态、语态和数等的一致,以及句子成分前后的语法和逻辑性的一致。
原句:“Six chairs”are not correct here.
修正:“Six chairs”is not correct here.(如果主语为引语,谓语动词要用单数。)
原句:Politics are more difficult than physics.
修正:Politics is more difficult than physics.
原句:Whether or not we'll go to Beijing have not been decided yet.
修正:Whether or not we'll go to Beijing has not been decided yet.
原句:Sometimes the wealthy also needs help.
修正:Sometimes the wealthy also need help.
原句: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you never knew what to expect.
修正: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I never knew what to expect.
原句:I was extremely sorry you are injured.
修正:I am extremely sorry you are injured.
原句:In high school we worked more as a group than as an individual.
修正:In high school we worked more as groups than as individuals.
原句:His job was a policeman.
修正:He was a policeman.
四、并列结构误用
原句:Before I selected the new course,my teacher warned me of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urse and of its length.
修正:Before I selected the new course,my teacher warned me how difficult the course was and how long it lasted.
原句:We asked the store manager to show us a gift that was inexpensive,useful and looked nice.
修正:We asked the store manager to show us a gift that was inexpensive,useful and nice looking.
篇4:中考物理典型的40个易错点
1、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但和物态种类有关(冰和水的密度不同),而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而某一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并不能代表整段路的平均速度。
3、惯性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无关,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的动能越大,并不代表惯性越大。
4、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在于,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因为受力也包含受平衡力,此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变。
6、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而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或惯性力)”的作用,只能说物体“由于具有惯性”。
7、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若非平衡力和运动方向一致,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两者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
8、1Kg≠9.8N。这两个量单位不同,因此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相互变换。
9、压力增大,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比如推力)有关。
10、两个物体相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例如两个物体没有相互挤压。
11、动滑轮不一定省一半力。提升重物时,只有沿竖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2、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的受压面积,单位是平方米。做计算题时,一是要注意接触受压的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当单位不同时,要注意换算(1平方厘米 = 0.0001平方米)。
13、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完全浸没时,V排= V物,没有完全浸没时,V排< V物。
14、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而并不是任何状态下都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有时还需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来得出浮力。
若物体的状态为漂浮或悬浮,则直接用F浮=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浮在水中物体的拉力,可以用F浮= G-F拉计算;若知道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根据物体所受的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则用F浮=ρgV计算(ρ、V指的是物体的密度、体积)。
15、有力,不一定做功(比如推不动箱子)。力做功的必要条件是有力、有距离,并且力和距离要同体同向同时,才能做功。
16、普通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观点特容易在计算题中导致出错。例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因为,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时,所提升的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17、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因为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运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在减小。
篇5:中考物理典型的40个易错点
1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19、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比如摩擦生热是做功) ;物体吸热,内能必定增加,但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 ;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比如摩擦生热是做功的过程)。
20、内能和物体的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21、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离开热传递的过程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22、比热容是物质吸热或放热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与吸收(放出)热量多少无关,与温度升高(降低)多少无关。
23、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外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24、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5、核能属于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26、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27、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无关。
28、物体振动一定产生声音,但声音产生了人耳未必能听到,例如超声波和次声波。
29、回声测距时,要注意用距离除以一半的时间。
30、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虛像;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只是视角变小而感觉像变小,像的大小实际上是不变的。
31、液化的现象有雾、露、雨、白气;凝华的现象有雪、霜、雾淞;凝固的现象有冰雹、房顶的冰柱。
32、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33、连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来选择,并本着安全、测量准确的原则来选择,电压表还要放在最后接入电路。
34、电路中如果有电流,则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比如电路不闭合时)。电阻是导体的属性,温度不变时,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与两端电压大小、电流大小均无关。
35、温度越高,电阻越大,这一道理对于灯丝电阻来说,表现最为明显。
36、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两者的公式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37、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
38、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在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而三相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39、磁卡、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与激光技术有关。
40、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成反比,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速度都等于光速。频率高的电磁波,能携带更多的信息量。
希望大家再遇到以上40个易错点时,不要再继续错了,等到了中考考场上才能够减少失误,让自己更加稳操胜券!
篇6: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20个易错点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发动的战争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点8: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易错点11: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对二者的比较:
(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主要原因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篇7:解析定语从句的易错点
解析定语从句的易错点
易错点一: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混用
例 1.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I spent in New York with you.
例 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ich I visited New York with you.
析:例 1 中的 when 应改为 which 或 that ;例 2 中的 which 应改为 when .区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关键是看它们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如果定语从句中缺少主语、宾语,就应考虑使用关系代词,如例 1 ;若定语从句中缺少状语,就应考虑使用关系副词,如例 2 .
易错点二:固定句式出差错
例 3. Mary is so lovely a girl as everybody loves her.
例 4. Mary is so lovely a girl that everybody loves.
析:例 3 中的 as 应改为 that ;例 4 中的 that 应改为 as . so…as 或 so…that 为固定句式,前者为 as 引导的定语从句, as 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或主语,如例 4 ;后者为 that 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该从句的成分是完整的,不缺少主语或宾语,如例 3 .类似的固定句式还有 the same… as (that) , such…as , as…as 等。
易错点三:主谓不一致
例 5. Tom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likes swimming.
例 6. Tom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like swimming.
析:例 5 中的 likes 应改为 like ;例 6 中的 like 应改为 likes .在“ one of + 复数名词 + 定语从句”结构中,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复数名词,故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如例 5 ;在“ the (only) one of + 复数名词 + 定语从句”结构中,先行词是 one ,而不是复数名词,故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如例 6 .
易错点四:与强调句型及其他句型的混合
例 7. Was it in the shop that you bought the recorder that you lost your pen?
例 8. You’d better make a mark at where you have any questions.
析:例 7 中第一个 that 应改为 where ;例 8 中应去掉 at .例 7 为带有定语从句的强调句, you bought the recorder 为定语从句,其引导词应用 where ,后面第二个 that 才是强调句中的 that ,此句可还原为: You lost your pen in the shop where you bought the recorder .例 8 为 where 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
易错点五:对先行词概念不明确
例 9. It this library that you visited yesterday?
例 10. Is this the library where you visited yesterday?
析:例 9 中应在 library 后加 the one ;例 10 中的 where 应去掉或改为 that 或 which .在例 9 中, this library 是主语, is 是谓语, that 引导的是定语从句,但没有先行词,故应补加先行词;在例 10 中, the library 是先行词,定语从句缺少宾语,故应用 that 或 which 来引导,当然也可以省略。
易错点六:特殊名词作先行词时关系词的选取错误
例 11. I don’t like the way which you speak to her.
例 12. I don’t care for pay. I just want to get a job that I can be greatly1 valued2.
析:例 11 中应在 which 前加 in 或将 which 改为 that 或去掉;例 12 中的 that 应改为 where 或 in which .在定语从句中,有些特殊名词作先行词时其关系词的选取有一定的特殊性,如 way 作先行词时,其引导词可用 that 或 in which 或省略,如例 11 ;与 way 相似的还有 job , situation , point , case 等作先行词时,关系词常用 where 或 in which ,如例 12 .
易错点七:忽略as 和which 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例 13. 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which was expected.
例 14. 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as was not what he had expected.
析:例 13 中的 which 应改为 as ;例 14 中的 as 应改为 which . as 和 which 虽然都可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但仍有以下三点区别:( 1 ) as 有“正如;就像”之意,而 which 没有;( 2 ) as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而 which 只能置于句末;( 3 )如果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否定句时,只能用 which 引导。
易错点八:忽略that 和which 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例 15. This is the most exciting football game which I have ever seen.
例 16. Here are the samples3 that — had I thought of it — you could have taken with you yesterday.
析:例 15 中的 which 应改为 that ;例 16 中的 that 应改为 which .当先行词被最高级、序数词修饰或先行词本身是不定代词时,只能用 what 来引导定语从句,如例 15 ;当关系词后面有插入成分时,只能用 which 来引导定语从句,如例 16 .
易错点九:介词前置出差错
例 17. The two things with which Marx was not sure were the grammar and some of the idioms4.
例 18. Tell him all the things to which he should pay attention.
析:例 17 中的 with 应改为 about 或 of ;例 18 中应把 to 移到 attention 的后面。在定语从句中前置的介词必须和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固定搭配,如例 17 ;但并不是所有的固定搭配中的介词都可前置,如例 18 .
易错点十:which 和whose 的意义不明确
例 19. The book which cover is broken5 is of great help to all of us.
例 20. The book of whose cover is broken is of great help to all of us.
析:例 19 中的 which 应改为 whose ;例 20 中的 whose 应改为 which .在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 which 不能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但 whose 可作定语,“ whose + n ”相当于“ the + n + of which ”或“ of which + the + n ”。
扩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正误例析
1.“Speak English more often in and out of class,” our English teacher said to us.
Our English teacher suggested us to speak English more often in and out of class. (误)
Our English teacher told /asked us to speak English more often in and out of class. (正)
Our English teacher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speak English more often in and out of class. (正)
简析:直接引语是祈使句,变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祈使句的动词原形变为带to的不定式,并在不定式的前面根据语气需要使用ask,tell,order等动词,其句型是:ask/tell/order someone to do sth.,但是suggest不能接不定式作宾补,只能接-ing形式或从句(从句用虚拟语气)作宾语。
2.“Don’t play football on the street,little boys,” the policeman said.
The policeman told the little boys did not play football on the street. (误)
The policeman told the little boys not to play football on the street. (正)
简析:如果直接引语是祈使句的否定式,变为间接引语时,要将其改为不定式的否定形式作宾补,不定式的否定形式是在不定式前面加not,而不是加do not,does not,did not等。
3.“Would you please do me the favor1 to carry the box upstairs?” the young woman said to me.
The young woman ordered me to carry the box upstairs for her. (误)
The young woman asked me to carry the box upstairs for her.(正)
简析:直接引语是一些表示请求、建议的疑问句,变为间接引语时, 也变为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原句的语气选用恰当的动词。因为此处原来的疑问句用的是很客气的语气,改写后不宜用order。
4.“You clean the classroom after class today,Tom,” said the monitor.
The monitor said that Tom cleaned the classroom after class that day.(误)
The monitor told Tom to clean the classroom after class that day. (正)
简析:一般而言,祈使句是以动词原形开头的,但是如果说话人有意强调动作执行者,也可以在句首加上主语。我们在将其变为间接引语时不能将带有主语的祈使句与陈述句混淆起来。
5.“It’s a fine day. Let’s go to the country for a picnic,” Peter said to me.
Peter told me that it was a fine day and let us go to the country for a picnic. (误)
Peter said that it was a fine day and asked me to go to the country for a picnic with him. (正)
简析:当直接引语中有多种句子形式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时,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将各种句子进行转述。因为原句中直接引语前面部分是陈述句,故变为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后面部分是祈使句所以变为不定式作宾补。
篇8:政治生活易错点
1.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纠错:法律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公民与人民不是一个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
纠错: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并非人人都属于“人民”范畴。??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纠错: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与专政两方面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公民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受到国家保护。??
纠错: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6.撰写“提案”反映了中学生积极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纠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权利,而非义务。??
7.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纠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会随意增减。??
8.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9.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好。??
纠错: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方式更好。??
10.扩大直接选举范围,能够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纠错: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体现。公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11.我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间接选举的方式。??
纠错:我国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直接选举的方式,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
12.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选举徒有形式,与差额选举相比没有任何优点。??
纠错: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即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13.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人民群众进行决策。??
纠错: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直接决策权,我国的决策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4.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
纠错: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
15.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提高公民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
纠错: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1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纠错: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17.居民委员会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纠错: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18.把村级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纠错:限制村级权力的运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公民政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
19.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
纠错: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没有行政权力。??20.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都由政府决定。??
纠错: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分别由村民会议和居民会议决定。??
21.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纠错: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2.“应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纠错: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公民能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但也要求公民遵守宪法、法律和相关规定和程序,做到有序参与。这不是对公民的限制,相反,更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障。??
23.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纠错: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24.公民通过民主监督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纠错: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公民对国家的管理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属于间接参与。??
25.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重大决定。??
纠错: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国家权力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方面的重大决定。??
26.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而非所有者,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
27.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我国政府是全能的政府。??
纠错: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我国政府并非包办一切。??
28.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或者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纠错:政府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既不能“越位”“错位”,把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也不能“缺位”“虚位”,该管的事不管,因此,既不能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府该管的事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就应该放权。??
29.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工作原则。??
纠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原则是宗旨的体现,二者都体现了政府的性质。??
30.拓宽公民诉求途径会削弱政府权力。??
纠错:拓宽公民诉求途径,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从而增强政府权威,不会削弱政府权力。??
31.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
纠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就是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并不是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32.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
纠错: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人民也要相信我国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3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矛盾的。??
纠错: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
34.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
纠错: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5.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纠错:政府不是司法机关,应是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36.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纠错: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37.政府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纠错: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38.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键。??
纠错: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9.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消除腐败行为。??
纠错: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制约权力运行,防止腐败。??
40.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纠错:审计机关属于行政部门,故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41.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
纠错: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为了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为了树立政府权威。??
42.提高政府权威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
纠错:服务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
43.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纠错: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44.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能树立政府权威。??
纠错: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建立权威政府,但树立政府权威仅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不够的,还要求政府审慎用权、依法行政、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
45.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但其不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46.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纠错: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47.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纠错: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人大的权力。??
48.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因此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但不能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49.政府与人大互相监督。??
纠错:我国政府受人大监督,政府无权监督人大。??
50.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纠错:全国人大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具体事务由“一府两院”负责具体贯彻执行。??
5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石。??
纠错: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5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54.党员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纠错:国家机关才能履行国家职能,管理职能是政府的职能。??
55.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纠错: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中国共产党不是行政机关。??
56.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纠错: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57.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纠错: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其参政议政职能也不属于国家职能。??
58.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质询权。??
纠错: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政协委员没有质询权。??
59.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
纠错: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
60.政协可以指导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纠错: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但是不能指导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61.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全部内涵。??
纠错:自治机关的立法自治权是自治权的一部分。??
62.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规定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纠错: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
63.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纠错: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
64.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纠错: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5.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纠错: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6.在我国目前,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
纠错:在我国目前,宗教仍主要起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67.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纠错: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的本质不会改变。??
68.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禁止宗教国际交往。??
纠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强调宗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6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纠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保障。??
纠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7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国务院、全国政协都要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纠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3.国家主权是国际社会赋予的。??
纠错:主权是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它是主权国家固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它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不受外来意志的干预。??
74.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独立行使的内政外交方面的最高权力。??
纠错:国家主权是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75.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成员。??
纠错: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76.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纠错: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
77.中国尊重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纠错: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联合国是协调者而非领导者。??
78.联合国可以代行成员国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纠错:国际组织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
79.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纠错: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应是对话,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手段。??
80.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纠错:联合国大会是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它可以就国际社会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决议。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但对会员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81.国际关系是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纠错: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82.我国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纠错: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3.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高考复习资料总结
★ 文言文易错点
【高中历史40个常见易错点及其解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高考必考)2022-05-06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具体安排2023-11-07
小升初考试成语详解2022-12-30
广东高考:考语文一片笑声 考数学一片哭声2022-11-12
初中数学九年级个人工作计划2024-02-09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2023-04-05
算术运算知识点总结2022-04-30
GRE填空得分低的原因2022-05-07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思路2023-07-29
教师考试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