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精选8篇))由网友“鱼鱼不吃香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欢迎参阅。
篇1: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
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xx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xx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
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xx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20xx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儿。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身”“匡救”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身”可译为“生命”:“匡救”可译为“匡时救世”。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翻白眼儿”显然是口语化的。
[正确译文]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20xx年10豫南五市联考题)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
[正确译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 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邓寇列传》20xx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难道不可以吗?
[解析]译文处理为一种强烈的反诘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谏”辞,话语方向是“下”对“上”,适合用委婉的语气:“无乃……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种商量、请求对方重新考虑的委婉语气,译为“恐怕……吧?”
[正确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xx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固定结构,应译为“不是……,而是……”,译文处理为承接关系是错误的。
[正确译文]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九、不懂修辞和文化常识
例9。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防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篇2: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文言文翻译九大易错点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高考天津卷)
[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高考广东卷)
[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
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儿。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身匡救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身可译为生命:匡救可译为匡时救世。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翻白眼儿显然是口语化的。
[正确译文]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2006年10豫南五市联考题)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
[正确译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 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难道不可以吗?
[解析]译文处理为一种强烈的反诘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谏辞,话语方向是下对上,适合用委婉的语气:无乃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种商量、请求对方重新考虑的委婉语气,译为恐怕吧?
[正确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固定结构,应译为不是,而是,译文处理为承接关系是错误的。
[正确译文]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九、不懂修辞和文化常识
例9.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篇3:文言文易错点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阅读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篇4: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易错点总结
易错点总结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翻译的得分法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指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高考文言文翻译更注重对词、句式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考查。从高考考查的特点看,各地区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是一种辅助方式。
2.注意具体语境。
文言文翻译,表面上考查的仅仅是对某个句子的理解,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文言现象,或者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考生在翻译时应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篇5:文言文易错易混点
文言文易错易混点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篇6:政治生活易错点
1.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纠错:法律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公民与人民不是一个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人享有的广泛民主。??
纠错: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并非人人都属于“人民”范畴。??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纠错: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与专政两方面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公民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受到国家保护。??
纠错: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6.撰写“提案”反映了中学生积极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
纠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权利,而非义务。??
7.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纠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会随意增减。??
8.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9.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好。??
纠错: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方式更好。??
10.扩大直接选举范围,能够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纠错: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体现。公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11.我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间接选举的方式。??
纠错:我国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产生实行直接选举的方式,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
12.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选举徒有形式,与差额选举相比没有任何优点。??
纠错: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相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即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13.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人民群众进行决策。??
纠错: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没有直接决策权,我国的决策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4.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
纠错: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途径。??
15.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提高公民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
纠错: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1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纠错: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17.居民委员会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纠错: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18.把村级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纠错:限制村级权力的运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公民政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
19.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
纠错: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没有行政权力。??20.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都由政府决定。??
纠错: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大事务分别由村民会议和居民会议决定。??
21.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纠错: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2.“应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
纠错:国家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公民能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但也要求公民遵守宪法、法律和相关规定和程序,做到有序参与。这不是对公民的限制,相反,更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障。??
23.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纠错: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24.公民通过民主监督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纠错: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公民对国家的管理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属于间接参与。??
25.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重大决定。??
纠错: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国家权力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方面的重大决定。??
26.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而非所有者,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
27.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我国政府是全能的政府。??
纠错: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我国政府并非包办一切。??
28.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或者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纠错:政府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职能。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既不能“越位”“错位”,把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也不能“缺位”“虚位”,该管的事不管,因此,既不能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府该管的事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事就应该放权。??
29.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工作原则。??
纠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原则是宗旨的体现,二者都体现了政府的性质。??
30.拓宽公民诉求途径会削弱政府权力。??
纠错:拓宽公民诉求途径,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从而增强政府权威,不会削弱政府权力。??
31.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
纠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就是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并不是满足人民的一切要求,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32.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
纠错: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另一方面,人民也要相信我国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33.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矛盾的。??
纠错: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与坚持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
34.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
纠错:国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5.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纠错:政府不是司法机关,应是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36.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纠错: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37.政府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纠错: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38.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键。??
纠错: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9.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消除腐败行为。??
纠错: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制约权力运行,防止腐败。??
40.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纠错:审计机关属于行政部门,故审计机关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41.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
纠错: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为了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为了树立政府权威。??
42.提高政府权威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
纠错:服务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
43.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纠错: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分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44.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能树立政府权威。??
纠错: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建立权威政府,但树立政府权威仅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不够的,还要求政府审慎用权、依法行政、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
45.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但其不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46.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纠错: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47.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纠错: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人大的权力。??
48.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纠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因此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但不能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49.政府与人大互相监督。??
纠错:我国政府受人大监督,政府无权监督人大。??
50.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纠错:全国人大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具体事务由“一府两院”负责具体贯彻执行。??
5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石。??
纠错: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5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纠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54.党员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纠错:国家机关才能履行国家职能,管理职能是政府的职能。??
55.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纠错: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中国共产党不是行政机关。??
56.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纠错: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57.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纠错: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其参政议政职能也不属于国家职能。??
58.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质询权。??
纠错: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政协委员没有质询权。??
59.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
纠错: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
60.政协可以指导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纠错: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但是不能指导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61.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全部内涵。??
纠错:自治机关的立法自治权是自治权的一部分。??
62.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规定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纠错: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
63.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因此各民族之间已不存在差异。??
纠错: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平等,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
64.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纠错: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5.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纠错: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6.在我国目前,宗教主要起积极作用。??
纠错:在我国目前,宗教仍主要起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67.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纠错: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的本质不会改变。??
68.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禁止宗教国际交往。??
纠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强调宗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6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纠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本保障。??
纠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7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纠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国务院、全国政协都要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
纠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3.国家主权是国际社会赋予的。??
纠错:主权是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它是主权国家固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它不从属于外来的意志,不受外来意志的干预。??
74.国家主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独立行使的内政外交方面的最高权力。??
纠错:国家主权是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75.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成员。??
纠错: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76.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纠错: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
77.中国尊重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纠错: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联合国是协调者而非领导者。??
78.联合国可以代行成员国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纠错:国际组织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
79.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纠错: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应是对话,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手段。??
80.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纠错:联合国大会是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它可以就国际社会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决议。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但对会员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81.国际关系是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纠错: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82.我国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纠错: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3.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7:英语语法易错点
一、定语从句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that,which,who(宾格whom),所有格whose)和关系副词 where when why 等,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一个成分,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m等在从句中分别作主语或宾语,whose在从句中作定语,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等在从句中作状语。 如:
①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in which we worked together.
②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ich/that we spent together.
解析:在句①中,表示时间的名词the days在从句中充当的是状语,所以用关系副词when来代指,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days;
而在句②中,表示时间的名词the days在从句中充当的是动词spent的宾语,所以用关系代词that或which来代指。
同样,表示地点或原因的名词如果在从句中作状语,则用关系副词where 或why来代指;如果在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则用which或that来代替。 如:
①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in which I worked.(作状语)
②This is the factory that/which I visited years ago.(作宾语)
注:当先行词为time,reason, place时,引导词可以省略。如:
①This was the first (when/what) I had serious trouble with my boss.
②That is the reason (why) I did it.
③This is the place (where) we met yesterday.
另外,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数应与先行词的数相一致。如:
①Mr. Jackson is the only foreigner that is present at the party.
②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were praised by the teacher.
解析:在句①中,先行词foreigner被only修饰,强调只有一个,所以从句中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而在句②中,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students,为复数,所以从句谓语动词应为复数。
二 名词性从句中的易错点
(一)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
定语从句与前面的的名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的名词”,而同位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前面名词的内容。与that从句同位的名词必须是一些表示事实或概念的抽象名词,如:
fact,news,belief,truth,reply等。
That在定语从句中必须作成分,可用which或who/whom代替,而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只起连接作用。如:
①Along with the letter was his promise that he would visit me this coming Christmas.
②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hicken farm that we visited three months ago.
解析:在句①中,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解释说明promise的内容,that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只起连接作用,而在句②中,that在其引导的定语从句中作动词visited的宾语,对先行词the chicken farm起修饰作用。
(二)名词性从句中,关于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易错点
1) 名词性从句作主语或宾语时,为保持句子平衡,常用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如:
It’s a pity that he don’t come to give a speech.(形式主语)
We think it possible that you can finish the job today.(形式宾语)
2)谓语动词 appreciate, dislike, hate, like, love,
make等接由if或when 引导的宾语从句时往往在从句前加上形式宾语it. 例如: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3)动词hare, take, hide, punish, put等,后接由that 引导的病因从句式,往往在从句前加形式宾语it. 例如:
① I take it that you will be leaving Shanghai soon.
② we punished it that we had finished the project ahead of time.
4)短语动词answer for, count on depend on, insist on,
see to等后接有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必须冠以形式宾语it. 例如:① I’m counting on it that you will come. ② She’ll see to it that he goes ahead. 注: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时只能用it.
三、代词it、one、that的用法与区别
One泛指,指代前面提到的那类人或物,用于指代可数名词,相当于a+名词单数,其复数形式ones前一般要有定语,否则就要用some.
That(those复数)即可指代不可数名词,表特指,相当于the+名词,后面经常与介词修饰语连用。 It指代上文出现的名词,表示同类同物,另外还可表示时间、距离、天气、还可指代人称代词,表示性别身份不明,可作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引导强调句式以及一些固定搭配,如:get it, catch it, make it.
例如:① I have lost my watch. I think I must buy one.我丢了只表,我想我必须再买一只。(代指上文指到的同类事物,但不指同一个)
② Where is my pen? Have you seen it?
我的钢笔不知弄到哪去了,你见了吗?(代指上文提到的同一事物) ③ The land of China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merica.
④ Tome has a red pen and a blue one (或two blue ones)
⑤ He has no child, and he wants toadopt one (或 some)
四、虚拟语气
I 虚拟语气在if 引导的条件句中的易错点。
① if my lawyer had been here last Saturday, he would have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② if you had studied hard at school, you would be a college student now.
句子①②都是虚拟语气在条件句中的使用,从句中都是假设过去的情况,所以用过去完成时,但在主句中,句①依然指代过去的情况,谓语动词是would have done,而②中含有一个表示现在的时间状语now, 这样就必须将其理解为假设现在的情况,所以谓语动词必须为would/should/might+动词原形,学生在这一点上经常会忽略now的存在,从而按句①的形式填写答案。
Ⅱ虚拟语气在名词性从句中的用法
1.在it is important (strange, natural, necessary……)+that 句子或者It is decided (ordered,suggested, demanded, advised……)+that句子中,主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动词原形结构,表示某事“重要”、“必要”、“被决定”等
例如:① it is important that everyone (should ) obey the rules all day and all night.
② it is decid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held tomorrow afternoon.
2. suggest, insist 后面指宾语从句时需注意的地方
1)①suggest 当“建议”“提出”讲时,其后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动词原形” 例如:He suggested that the work (should) be started at once 他建议立即动工。
类似的动词还有insist坚持,demand要求,desire要求、请求,request请求,require要求、需要,order命令,propose建议,command命令,ask要求,advise建议,prefer宁愿等。 这些动词变被动语态(如:It is suggested + that主语从句)形式后,主语从句谓语动词仍用“(should)+动词原形” 这些动词变名词(如suggestion)后,其后的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的谓语部分仍用“(should)+动词原形”
②suggest 当“提出(某看法),暗示,启发”讲时,其后宾语从句的动词不用虚拟语气。 例如:(1)The police suggested that the thief might be one of the family member
警察局提出窃贼可能是一名家庭成员。
(2)Her yawns suggests that she is sleepy. 她打哈欠表明她困了。
(3)Although he didn’t suggest that we __ the decision to swim across the river, but his look suggested that our decision __wrong.虽然他没提出我们应该终止游过这条河的决定,但他的表情表明我们的决定是错误的。
A:stop; wasB: should stop; be
C: stopped ;wasD: stopped; should be
在这个句子中,前一个suggest当“建议”“提出”讲,而后一个作“表明”讲,所以答案为“A”
2)①insist作“坚决要求…该…;坚持认为…定要…”讲时,其后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用“(should)+动词原形”
例如:I insisted that you (should) be there on time.我坚持认为你应该准时到那里去
②insist 作“坚持(意见,看法);坚持说,确信”讲时,其后从句不用虚拟语气。
例如:He suggested (that) he heard someone in the next room. 他坚持说他听到隔壁屋子里有人。
五.反意疑问句中的易错点
1.在一般疑问句中,无论肯定的问或是否定的问,如果回答为肯定则用yes,反之则用no.特别注意如果出现省略则看下文所暗示的意义。
①—Are you a new comer?
—Yes, I came here only yesterday.
②—Isn’t Tom a good student?
—Yes, he is excellent.
③—Don’t you think the composition good?
—No, It can’t be any worse.
注意:在②③句中,当回答的意思与问句相一致时,则用No,译为“是的”,当回答的意思与问句相反时,则用Yes,译为“不”
2.情态动词must
① I must leave now, mustn’t I ?
② He must be in the classroom, isn’t ?(表推测)
③ He must have finished his homework, hasn’t he ? (表现在的结果)
④ He must have finished his homework yesterday afternoon,didn’t he? (表过去)
当句子中有表示猜测的情态动词时,其反意疑问句的构成不能再用原句中的情态动词,而应根据原句在去掉情态动词的情况下的主谓关系来确定其反问形式。
六、非谓语动词中的易错点
非谓语与其逻辑主语(即动作的执行者或承受者)之间有三种关系,如为主谓关系,则用现在分词或不定式的主动式;如为被动关系则用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的被动(强调动作正在进行)或不定式的被动式(动作将进行);如既无主动也无被动关系则只能用状语从句或独立主格结构(即非谓语加上自己的逻辑主语)
Judging/considering/genrally speaking/supposing 指说话者的动作,故只用主动式。如:
Having been ill in bed for nearly a month , he had a hard time passing the exam.
解析: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句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he一致,并且是主谓关系,所以用了现在的分词作状语,同时,分词的动作明显地发生在句子的谓语动词动作之前,故采用了现代分词的完成式。
In order to improve English , ________.
A. Jenny’s father bought her a lot of tapes.
B. Jenny’s father bought a lot of tapes for herself.
C. A lot of tapes were bought by Jenny.
D. A lot of tapes were bought by Jenny father.
解析:根据不定式短语我们可以推知,句子的逻辑主语应该是人而不是物,所以,应该排除CD,再就是应该是Jenny提高自己的英语,而不是她爸爸,故答案先B.
———,we decided to go out for a walk.
A. It is fine B. It fine
C. Being fine D.It being fine
解析:主句主语we与动词短语be fine之间既无主动关系与无被动关系,所以要加上自己的逻辑主语It,由于不存在主、被动关系,故不能选C项,而应该选D 项。
————more attention, the trees could have grown better. A. Given B.To give C.Giving D. Having giving
解析:give与主句的主语之间是被动关系,故选A.如为主动关系则选C.
英语16种时态用法详解
1.一般现在时 (do/does; is/am/are)
① 表示现在的情况、状态或特征。
例:He is a student.
他是一个学生。
② 表示经常性、习惯性动作。
例:He always helps others.
他总是帮助别人。
③ 客观事实和普遍真理。
例:The earth moves the sun.
地球绕着太阳转。
④ 表示一个按规定、计划或安排要发生的动作。
仅限于某些表示“来、去、动 、停、开始、结束、继续”等的动词,可以与表示未来时间的状语搭配使用 。
常见的用法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定期定点运行的交通方式。
例:The next train leaves at 3 o'clock this afternoon.
下一趟火车今天下午3点开车。
⑤ 在时间、条件和让步状语从句中经常用一般现在(有时也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将的来事情。(即:主将从现原则)
例: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at the airport.
我一到机场就会给你打电话。
When you have finished the report, I will have waited for about 3 hours.
等你完成这份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等了将近3个小时了。
2. 现在进行时(am/is/are doing)
① 表示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例:He is listning to the music now.
他现在正在听音乐。
② 表示目前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不一定此时此刻正在做。
例:I am studying computer this term.
这个学期我一直在学习计算机。
③ 现在进行时可以表示将来的含义。
a. 瞬时动词的进行一定表将来。
例: I am leaving.
我要离开了。
b. 持续动词的进行只有有将来的时间状语或有将来语境中才表将来。
例: I am travelling next month.
下个月我要去旅行。
④ 现在进行时与频度副词连用,表示说话者或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例: He is always helping others.
他总是帮助别人。(褒义)
3. 现在完成时(have/has done)
① 表示动作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或刚刚完成,强调对现在产生的影响。
例:I bought a new house, but I haven't sold my old one yet, so at the moment I have two houses.
我买了一所新房子,但是还没有卖掉旧的,所以现在我又两所房子。
② 表示从过去某时刻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情况,并且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此时经常用延续性动词。
时间状语常用since加一个过去的时间点,或for加一段时间,或by加一个现在时间。
例:Great as Newton was, many of his ideas have been challenged today and are being modified by the work of scientists of our time.
虽然牛顿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他的许多见解直到今天还在受到挑战,并且被现代科学家的工作所修正
4. 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has been doing)
表示某一动作开始于过去某一时间,延续或重复地出现至今,或将继续延续至将来。
例:We have been working on this project for over a month now.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处理那个项目,已经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了。
5. 一般过去时 (did; was/were)
① 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例:I bought some fruits yesterday.
我昨天买了一些水果。
② 表示过去习惯性动作。
例:When I was a boy,I often swam in that river.
would/used to do:表示过去常常......
例:The old man would sit on a bench in the quiet park and look at others for hours without doing anything or talking to anybody.
老人过去常常坐在宁静的公园里的一条长椅上,看着其他的人,一坐就是数个小时,什么也不干,也不和任何人交谈。
He used to visit his mother once a week.
他以前总是每周看望一次他的母亲。
6. 过去完成时(had done)
表示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或动作以前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已经存在的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去的过去”。
Until then, his family hadn't heard from him for six months.
到那时为止,他家里已经有六个月没得到他的消息了。
7. 过去将来时(would do)
表示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看将要发生的事。
例:I said on Thursday I should see my friend the next day.
我星期四说我将于第二天拜访我的朋友。
8. 过去进行时(was/ were doing)
① 表示在过去具体的时间正在发生的动作。
例:Mary was listening to light music 10 minutes ago.
10分钟前,玛丽正在听轻音乐。
② 表示过去某个时间段内一直在发生的事情。
例:I was travelling in London last summer vacation.
去年暑假我在伦敦旅行。
③ 过去进行时可以表示过去将来的含义。
a. 瞬时动词的过去进行时一定表示过去将来的含义。
例:Then she said she was leaving.
然后她说她要离开了。
b. 持续动词的过去进行时只有在有过去将来的时间状语或过去将来的语境下才能表示过去将来。
例:She said that she was travelling the next day.
她说她第二天要去旅行。
④ 过去进行时和频度副词连用可以表示说话者或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9. 一般将来时
(1)will do
① 表示主语主观意愿的将来。
例:I will send her a glass hand-made craft as her birthday gift.
我将送给她一个玻璃的手工制品,作为给她的生日礼物。
② 表示客观将来。
例:Fish will die without water.
离开水,鱼会死。
③ 表示临时决定。
例:——Mary has been ill for a week.
——Oh,I didn't know. I will go and see her.
(2)am/is/are going to do
① 表示计划、打算做某事。
例:This is just what I am going to say.
这正是我想说的。
② 表示根据某种迹象看,很可能或即将发生的事情,表推测。
例:Look at the dark clouds in the sky. It's going to rain.
看天上的乌云,要下雨了。
(3)am/is/are about to do
表示“即将、正要”时,可用。强调近期内或马上要做的事。
例:Don't worry, I am about to make a close examination on you.
别担心,我马上就给你做一次仔细的检查。
(4)be to do
① 表示“按计划、安排即将发生某事或打算做某事”。
例:She is to be seen in the lab on Monday.
星期一你准会在实验室见到她。
② 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语气上接近于should, must, ought to, have to),表示一种命令、规劝性语气。
例:You are to go to bed and keep quiet, kids. Our guests are arriving in less than 5 minutes.
孩子们,你们必须 上床睡觉,不准吵闹。我们的客人5分钟之内就要到了。
10. 将来进行时(will be doing)
表示在将来的某个具体时间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例:Don't worry, you won't miss her. She will be wearing a red T-shirt and a white skirt at that time.
别担心,你不会认不出她的。她到时会穿一件红色的T恤衫和一条白色的短裙。
11. 将来完成时(will have done)
表示从将来的某一时间开始、延续到另一个将来时间的动作或状态,或是在某个将来时间完成,但对其后的另一个将来时间有影响的动作或状态。就好象把现在完成时平移到时间轴的将来时时段一样。
例:The conference will have lasted a full week by the time it ends.
会议从开始到结束将持续整整一个星期。
12. 将来完成进行时:(will have been doing)
表示动作从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将来某一时间,是否继续下去,应视上下文而定。
例:By the end of next month, the project will have been being worked for 3 years.
到下个月底为止,这项工程就已经不停地进行了3年了。
13. 过去完成进行时:had been doing
表示某一动作一直延续到过去某一时间,是否继续下去,应视上下文而定。
例:The old clock had been being taken apart of and fixed up again for several times by my 10-year old son before I came back home.
我回到家之前,我10岁大的儿子已经把这个旧钟表拆卸并重新组装了好几回了。
14. 过去将来进行时:( would be doing )
表示就过去某一时间而言,将来某一时间或时间段正在进行的动作,主要用于从句中。
例:The government promised that a new highway would be being built next July.
政府承诺说第二年7月将有一条新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
15. 过去将来完成时:(would have done)
表示就过去某一时间而言,将来某一时间之前所完成的动作。常用在虚拟语气中,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
例:I believed by the end of that year an advanced version of that software would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I was wrong.
我坚信到那年年底为止,那个软件的新版本将被开发出来。但是我错了。
16.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would have been doing)
表示就过去某一时间而言,将来某一时刻之前一直在进行的动作,是否继续下去,应视上下文而定。
例:They said that by the end of the following month, the project would have been being worked for 3 years.
他们说到第二个月底为止,这项工程就已经不停地进行了3年了。
篇8:文言文易错实词
文言文易错实词
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清史稿》卷二六五)
【寝】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沈贞甫墓志铭》)
【穷】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权】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新唐书》)
【劝】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议者皆然固奏。(《后汉书·郭陈列传》)
【然】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史记·曹相国世家》)
【让】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彦章武人不知书。(《新五代史·死节传》)
【书】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史记·张丞相列传》)
【私】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国语·楚语》)
【速】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战国策·秦策二》)
【惋】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 文言文易错点
★ 高考复习资料总结
【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精选8篇)】相关文章:
广东高考:考语文一片笑声 考数学一片哭声2022-11-12
高二期末物理复习计划2023-08-23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建议2023-12-19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随笔2023-09-30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22-05-18
小升初作文评分标准详解2023-06-20
高考抛物线知识点总结2023-03-02
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2023-01-02
高考语文常用文言文典故2023-05-18
高二期末数学期末反思与复习攻略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