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四-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精选5篇)由网友“Byron”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四-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四-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0575)2833383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这一表述分析,我们以为语文教学首先应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多元的,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当学生的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我们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课例】
《狐狸和乌鸦》
课接近尾声时,教师设计了一问诱发学生想象:“看着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长这么大了,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 。孩子们别急风再给你们找去。”这位教师听了学生的发言,竖起大拇指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个性,真了不起!”
【评析】
一篇童话,一篇寓言的诞生,他们总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历来为人民所肯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仅仅是类型上认识的区别,人物行为,人物性格细节上的区别。对其思想意义上的认识当然是没有异议的。《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在于使读者明白爱听奉承话会受骗上当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不要听奉承话,是本课的`认知目标之一。上面教例中这位学生认为听奉承话虽然丢失了一块肉,但非常值得,这显然与作者的寓意背道而驰。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也不能任凭学生随意发挥。
【课例】
《落花生》
教师非常大胆地对课文的内容主旨、价值取向等作了新的调整,让学生辩论“在当今时代中,我们应该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在现今时代,我们要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人们有用的人。
【评析】
在习惯于以往教学中对课文价值固定甚至僵硬的把握之后,突然发现对课文原来还可以有否定有超越,而其形式是那么生活活泼,其结论又是那么辩证合理,心里也不禁为之一动。然而,再重新审视课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许地山虽然在文中拿花生和别的水果做了一番比较,但其目的并不在于抑此扬彼,只不过是借了苹果高挂的特征来突出花生深藏不露的特征罢了。而文章中“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一主旨的提出,则几乎与上文的苹果、石榴没有任何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的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什么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人文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理解和感受。
篇2:审视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二-建构与解构
审视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二-建构与解构
何为建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自已过去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基本观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解构,是相当于建构来说的,指学习者在反思中或在教师点拔引导下,将过去形成的过时了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予以解除,只保存那些合理的部分。基本观点:不断解构是为了新的建构。
【课例】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穷人》是一篇经典性的小小说。文章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的: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拥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架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有位老师这样教第一小节的:在充分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这一小节的基础上――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不知道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
师:和他看法一样的请举手。(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家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师:你怎么知道在屋里能清楚地听到外面的风声?
生:因为书上说,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这说明她家的小屋不隔音,是漏风的。
师:哦,有道理。还有谁想说?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师:是呀,厨房、餐厅、客厅、卧室内都合在一起了,怎么能算是舒适的呢?
(生大笑,似乎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他们的热情更高了,有的屁股离开了凳子,嘴里喊着:我来!我来!
生:桑娜家的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这个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
生:桑娜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
师: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表示由衷地敬佩。(学生有的很高兴,个别的甚至很得意;有的从老师的话语中品到了什么,收起了笑,沉思起来有两个学生则按捺不住,高高地举起小手)
师:你们两个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点点头)
师:好!在一片批判声中不随声附和,保持冷静的头脑,这也需要勇气,难能可贵,精神可嘉!请两位托尔斯泰的维护者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文章一开始说,外面正起着风暴,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里即使有风的话,也肯定不会有多大。而且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家里绝对是温暖的。
师:你的意见有道理。你能联系上文的内容来思考,这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不过,如果把“绝对”换成另一个词
[1] [2] [3]
篇3: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五-训练和感悟
训练和感悟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0575)2833383
“训练”曾是八十年代的教改主流,而新课标只字未提“训练”二字,各种报刊杂志里也未见它的踪影, “训练”一词似乎在一夜之间蒸发了。的确,由于操作层面上的失误,一味地强调技术化的训练,严重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忽略了学生的灵性与悟性,造成了死记硬背、毫无生气的语文教学局面,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从此回避 “训练”却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训练和感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某种程度上说,“感悟”就是特殊的训练。
1、朗读评价
【课例】
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红军》第二自然段,有“传来”“清脆”“奔来”“恳切”等生字词。如果把这些词语一个个拎出来教学,就割裂了段中词句整体的有机联系,如果把训练和感悟点定在“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训练上,就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因为评价学生朗读该句的音质,可导向“清脆”和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学生朗读的`音量,可导出“传来”和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评价学生是否读出喘息感,可引出“奔来”及所在语句的阅读理解。综合评价以上各点,可让学生体会到两人要当红军的迫切心情,从而牵动“恳切”及该句的教学。
【评析】
片断以“红军叔叔,请等一等!”这句话的朗读评价为信息焦点,上引下联,左右贯通,深入朗读。每一次评价都发出一种信息波,辐射一个信息点,经若干次辐射、调整,学生获取全息,从而,使朗读入景入情,深情并茂,真切地体会两人想当红军的急切心情,把获取知识、体验情感、领悟方法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关链接〗
【片断】
《再见了,亲人》(于永正):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教师读一下。(教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候?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点评】
于老师范读指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与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于老师的指导很朴实,没有花样。没有“让你美美地读一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带着这种悲伤好好地读一读,”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太苛刻了些,不能读出来的东西也硬要读出来,如“把海底的鱼多读出来,”怎么读,不访示范一下?倘若学生真的感悟文中之意、文中之情,这样引导倒也无访,但问题且且是我们许多课虽然学生多次读课文,但都是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读的感情、读的思维没有向纵深发展,那谈何美美?谈何超越?我们教师常常把读当作一种附加,一种表现,课堂教学下一步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让学生用读来弥补,一遍又一遍地,学生常常是有气无力,其实读本身就是悟的一种好方法。
2、活化形象
【课例】
《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抓住“轰动”这一信息焦点,这们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妇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1] [2]
篇4: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学生在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 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二、寻求开放性,体现综合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一切围绕课本转,跟着教师走,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标准》恰恰打破了多年来束缚我们课堂教学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参观、调查、访问等),请进来(请英模作报告、请名人作介绍等)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性。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篇5: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中得以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投入者,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学生在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 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二、寻求开放性,体现综合性。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一切围绕课本转,跟着教师走,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标准》恰恰打破了多年来束缚我们课堂教学的瓶颈,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要树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走出去(参观、调查、访问等),请进来(请英模作报告、请名人作介绍等)努力寻求一条与各学科间相连的通道,架起一座迈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性。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
【新课堂下的新矛盾之四-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精选5篇)】相关文章:
校长在质量分析会上讲话2023-04-29
英语教师个人教学反思2023-04-21
心理疏导与咨询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2022-08-19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2023-06-18
新形式下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2022-08-24
目标与现实之间――从艺术课程实验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育2023-04-03
学习先进理念的心得2023-08-13
英语教育硕士开题报告2022-10-09
学校教学工作反思2023-02-01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