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时间:2023-10-13 07:30:5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xcx50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篇1: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 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

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

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二)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

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

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

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

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

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

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

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

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

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

经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

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

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

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

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

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

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

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

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06:228-237+312.

[2]管弦.国外高职教育卓越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08:33-39.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4]徐恒山,丁明利,王文华等.借鉴国外实训模式理念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02:62-63.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32:229.

篇2: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安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建立联动机制,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更好地服务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步扩大,重点承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皖江示范区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安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背景下安徽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每年对所属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拨款远高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一资本投入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

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对高层次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拉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促进安徽省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动力。

同时,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将增强,提升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教育可以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政府举办的28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6所。

另外,有23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531个。

安徽省高职教育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民间资本等不同主体,已基本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但是,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形式上的多元化,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发展规模来看,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总体上发展不平衡。

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仅占3%,也有部分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办学规模小,办学影响力小,办学资源紧缺的生存状态。

即使是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也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专业结构雷同,实训设备陈旧,没有办学特色等问题;从合作机制建设来看,各高职院校间基本没有合作,各行其事,缺乏创新融合机制。

篇3: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

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

国外称之为“技术大学”的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亟待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层次。目前,发展我国的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首先,是国际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发展高职本科的建议是:

(1)突出高职专科主体;

(2)形成“双线制”的结构;

(3)构筑立交双向贯通;

(4)创设高职本科制度;

(5)开展高职本科试点;

(6)升格少量优秀高职;

(7)改造传统本科院校;

(8)办好本科二级学院(高职);

(9)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10)创新“职业学位”制度。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促进大学生“能”与“德”统一,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二是进一步突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其次,要落实两个“每一”:一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志存高远,成才成功;二是使每一所大学都内涵深厚,特色明显,优势坚挺。再次,要加强三个“推进”:一是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二是推进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高度衔接;三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最后,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三是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四是坚持教育改革创新。

关于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

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有六大功能,每项功能可转化为若干个具体任务。一是改善沟通,具体任务为:

(1)提供热点政策讨论平台;

(2)界定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概念;

(3)开发共用共享的职业指导术语。二是鼓励合作,具体任务为:

1)鼓励跨机构跨部门在具体活动中的协调合作;

(2)在跨机构跨部门的问题上采取横向融合战略。三是明确公民需求,具体任务为:

(1)明晰现有的服务状况,确认供应机构不足的部分;

(2)管理客户群反馈意见,研究公众使用咨询情况;

(3)开发公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框架。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具体任务为:

(1)制定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2)开发职业能力框架,实施职业指导师认证计划。五是引导政策制定,具体任务为:

(1)调整终身指导,提供机构的制度结构和发展战略;

(2)明确终身指导是国家制定学习、就业、社会共荣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寻求政策支持,填补现有终身指导的供给不足。六是国际合作收益,具体任务为:

(1)在欧盟终身指导政策论坛上支持各国参与;

(2)在国际政策研讨会中支持各国参与;

(3)传播各国独树一帜、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于职业教育的三的作用

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现阶段职业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

(1)职业教育可促进创业创新,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职业教育立足高中端创业,可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2)职业教育与产业耦合,可不断促进产业替代与升级。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为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产业装备调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专业技能或技术的职业人。

(3)职业教育可使人不断融入主流社会,完成生产力转移。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浓缩与转移,一方面可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老三农问题及“农民工、失地农民、村落消亡”新三农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的研究者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客观原因是: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主观原因是:

(1)专业成长不足,专业知识不足;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

(3)自我期望过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一是环境和组织对策: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关于文化维度下的大学类型

根据我国各大学自身组织文化属性的不同,可以把大学分为三种类型,即文化充盈型大学、文化成长型大学、文化混沌型大学。文化充盈型大学大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悠久的历史为其嵌入了深厚的底蕴,杰出的`人才赋予其强烈的自豪感。在文化充盈型大学里,校史是大学文化的承载者,教师是大学文化的守护者,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充盈型大学里,往往会有标志性的物质,即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人造品与创造物——承载其文化之内涵,标志性的景色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标志性的建筑如南京大学的北大楼。文化成长型大学比较复杂,其历史或短或长,学术水平也高低不一。其大学文化尚处于形成阶段,竭力地吸取各方面的优秀元素融入自身文化之中。文化成长型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应关注自身的明确定位,积极地积累、弘扬自身独特的文化,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吸取地方元素,融入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在地方或某个行业树立大学的文化形象。文化混沌型大学多为一些地方的或新兴的本专科院校。就其大学自身组织而言,组织结构还不是很稳定,科层机制还存在混乱,各种亚文化之间相互冲突,核心的价值判断标准阙如。没有历史的传统以依照,缺乏足够的经验以管理,使得文化混沌型大学的内部成员在组织中无所适从,学校文化混沌不清。辨明厘清文化混沌型大学中各类亚文化的正确取向,需要对大学文化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组织发展的初期为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搭建平台。

篇4: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发展几点构想论文

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发展几点构想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兴起是关系到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当前发展的现状,提出三方面构想:1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2,实施“双证书”的意义、理论依据及具体步骤;3.就业导向促进教育强势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进人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现在,我国正在走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道路。人力资源队伍的赓乏大大地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效果的增强,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企业不能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解决人力资源技术方法问题的根本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而人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我国高职院的兴起就无疑是适应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更何况高职院的初成规模是适应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潮流。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双证书 就业导向

一、高职院校的体制、教学、课程改革

办高职院校必须要理顺政府、学院、地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在这里起引线搭桥的联络或指导作用。而高职院除内部管理需要“立法”(条例、规章、制度、守则等)外,还应以“德治”使管理得以升华,而作为第一把手更应采取“分权”的民主管理。而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必须加强实践性的原则,必须与当地的企业取得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必须是稳固的、长期的、见实效的、双赢的紧密联系,甚至某些方面(诸如出资的比例、就业分配的落实、学生质量的保障等)应当“立法”以保证。高职院的办学有无企业的支持或参与或两方成为联合体,是关系高职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故高职院必须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的体制上采取必要的改革,使高职院的教育质量得以保证。

然而,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专业设置还未完全针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建设,没有完全做到以职业能力为本来开发课程。很多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就业上岗。用人单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不能达到“人尽其才”。许多用人单位只看文凭、而不是按劳动成本、实际需要和职业证书来用人,严格的劳动准人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尚未建立起来。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没有接轨,使得高职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这就需要对现行的课程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模式的多样性所决定,改革的模式绝不可能只是一种二种的,在这里仅选两种典型的模式予以介绍。

(一)加拿大CBE课程大纲模式:由校方邀请8-12名企业代表作为职业分析人员,一名课程设计专家任组织协调员,再委派一名秘书组成DACUM委员会。职业分析员要求来自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产业,如所定职业目标为培养机械技术员,职业分析人员主要应来自机床、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职业分析员的总体业务范围要宽到足以覆盖某一职业的主要范畴,如培养目标为模具技术员,职业分析人员在设计、制造、维修、安装、管理及销售各各主要环节都要有代表;并且还要照顾当地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代表,使职业分析成果尽量反映多方面的要求。组织协调员是课程设计专家,负责组织讨论,协调意见分歧,协助最后明确能力的范围,最好不是本职专家,以免越沮代危。

(二)北京联合大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模式:他们坚持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深人开展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要从学科专业、学校与社会、社会各行业的联系上思考问题,从单一的学科教育向综合化、整体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所以从学科单一化向学科综合化、模块化转变,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所谓学科综合化、模块化,就是在学科的设置、构建上,要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次一课程设计模式,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按“模块”构建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以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学科的'单一化向学科的综合化转变,涉及到三个层次的改革:学科结构综合化改革、专业口径拓宽的改革、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三个层次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要.跳出已有单门课程的框架,重新规划一批“系列课程”(模块),从更宽阔的视野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层次,使课程的内容更加现代化和综合化。

办好高职院还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验室建设。这是高职院向技术传播中心转变的根本保证。高职院应尽量与社会联系,聘请实习基地单位有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强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的兼职教师。可聘请实习基地的领导及兼职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进行调研,不定期地和他们座谈、征求意见、研究问题,主动关心实习基地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与他们联合培训人才,输送优秀毕业生,联合搞技术攻关。教师是技术传播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的培养要有长远的眼光,大力培养“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大学分配,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技能。为加大自身的影响力,可采取两条措施:

1,从大型企业、科技院所调进一批有实际经验与操作技能的工程师,聘请一批企业的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2.选派部分教师下厂、下基层、下实验室锻炼,选派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学习等。

二、实施“双证书”的意义、理论依据及具体的步骤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德国实高职教育的机构有两种:由各类中专改制建立的专科大学和校企合作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在德国的非学术性高等教育中,前者承担高级职业人才的重任。

在工业化国家里,学徒制并没有完全淘汰,如德国、澳大利亚、瑞士。在这几个国家,学徒制已发展成为吸收了16-18岁年龄段的大部分年轻人阵德国达63%参加的职业培训体制。这些国家并没有将实用技能课程放置到正规学校里去,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是把正规学校的课程放置到岗位培训中。学徒们每周工作时间为3-4天,工作中接受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指导。其余时间,学徒们去培训中心学习技术、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即是“双元制”的本来含义。

目前,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除阿根廷、墨西哥外)采用的都是校外培训制。培训中心与学校被人为地划分开来,这样就使职业教育从社会世俗轻视手工职业、仰慕高等教育的尴尬中摆脱出来。培训中心的运作紧随劳动市场的需求,并与工业企业保持稳固的联系。

这种“双证”的理论依据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并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并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它的意义在于:促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完善,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训核心,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为纽带,规范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市场,实现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的接轨,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各类职前培训.、职后培训等)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国地方经济区域、教育相对发达的省份应担负起预测和规划高职教育发展的责任。沿海各省及经济特区由于政策上和技术力量上的优势,创造了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加大了这些省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和需求水平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因此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面向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势必突现先导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全国范围内理应起模范作用。

三、就业导向促进教育强势发展

据天津职业大学课题组调查: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截至.年12月底一,全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3.34%,未就业率为6.66%。根据此次调查反馈,就业率超过95%,统计人数在500人的专业总计16个,依次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酒店管理、初等教育、物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市场营销。从中可么看出,教育部等部门提出的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软件技术、护理等四大类紧缺人才就业率都是非常高,其中涉及制造类的专业就有7个之多。通过调查凸现了就业情况的“七大特点”:(一)类型特征鲜明: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二)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三)社会认可“双证”:持证上岗,就业不愁。(四)难度初见缓解:高职高专就业率赶上本科。(五)产学途径趋畅:订单培养渐成强势。(六)市场趋于理智: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七)观念得以改变:眼界放宽去就业。

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认为应突出三方面的工作进程:(一)全面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就业导向机制的发展进程,要实现适销对路。(二)大力推进“无障碍就业”机制的实施进程,充分借助人才市场的中介作用。(三)积极推进就业评价系统的工作进程,运用综合评估与社会监督的方法,形成就业调控制度,形成就业推进网络,实现就业工作的动态推进机制。

篇5: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

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论文

简介:改革和会计行业的与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加入WTO,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会计行业有一套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职会计的方向和。会计高职教育应根据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设定、会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设定。

一、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 年“两则”、两制“的发布,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发布并实施了16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加强了会计法制建设,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发布实施了46 个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基本建立起了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逐步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允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建立合作所和代表处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加入WTO , 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会计的整体水平。

二、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会计资质证书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 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全国大约有1200万人;第二种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全国目前大约有8万名注册会计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第三种是“ 管会计的”,也就是总会计师,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00万人取得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书。但由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7%,因此,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总体上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水平还比较低,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也不近如人意。

解决这一,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认证各级别的会计资格。因此,从90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完备而又严格的会计制度。而且,除了我国国内自己的各种会计资质证书外,从1993年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资格认证) 登陆中国大陆开始,至今我国已经批准了若干种国际会计资格认证在中国内地发展他们的注册学员、会员。

目前,我国国内的会计资质考试可以大体按照难易水平和参加人员的素质分为三个级别。第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是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考试。

1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根据国家现有的规定,在我国所有要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俗称的会计证).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

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两个科目的考试,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 将实务(一)和(二)合二为一,中级资格考试成绩实行单科累计制,单科合格成绩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有效,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均以考试年度当年标准确定。凡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取得以上四个考试科目合格成绩者,均可取得中级资格。另外,目前,我国对已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会计工作满若干年的会计人员,采用评审制来认证其高级会计师职称。但是申报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均需在评审前参加《会计实务与法规》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会计实务与法规》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为3 年,考试主要考察申报人运用财务管理和会计及其相关法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册会计师考试(CPA)

凡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五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一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一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五年内必须考完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4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CPT)

这是一种类似于注册会计师,但主要以税务相关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会计类资格考试。取得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税务相关工作规定年限者均可报名参加。

三、现有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和会计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入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尤其是会计高职教育。

1 、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散乱,未能形成共识;

(2) 教师队伍老、中、青三个层次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

(3) 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

(4) 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

(5) 学生重实务,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等等。

2 、会计高职教育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加入WTO 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和制度层面,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

(1) 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会计高职教育的挑战:进步,机、互联网使得会计信息取得成本降低,并参与到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中;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能与不同国家的企业领导和雇员打交道;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将使会计职业门槛不断提高。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高职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新型高职会计人才是会计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会计高职教育的冲击:按照W TO的对等规则,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历或学位证书,鼓励在他国办学,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我国会计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财政部自1993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就不断地向国际惯例靠拢,至今已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对此,我国将会加快完善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预见,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而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教育水平。作为大专层次的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要有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四、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和会计高职目标

会计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的挑战,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会计高职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2 、会计职业资格直接表现为各种证书: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这是我国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建立的一套会计职业准入制度,这一准入制度为我国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一格局在加入WTO后将被打破,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市场,与国内相互争夺。,除以上资格证书外,“洋证书”如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到企业求职的“硬通货”。会计职业资格除了以证书形式表现外,还表现为各种经验,比如企业经验、行业经验,或五大国际事务所从业经验等。因此,会计职业资格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而且是变化的概念。

3 、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但目前国内外会计教育界和实业界,对于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认识与概括的层次上并不一致。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认为,会计师的知识和能力有:

(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认识和才能、人际才能等;

(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会计知识;

(3)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而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师的能力与知识包括:

(1)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

(2)信息技术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

(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

(5)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激励成员的能力、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6)一般的.工商、和经济知识。这样,与之对应的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通才加专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复合性专门人才。

即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包括: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计算机,经济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等;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财务软件应用等;

(3)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

(4)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五、适应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的会计高职教育

会计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那么会计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教材建设等就都要以目标为导向,其中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关键。

1、会计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要摆脱行为主义关于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自觉以认知心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头脑中的“意义建构”为教学目标。

(2)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技术应用的要求:在课程的叙述思路上要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在课程的叙述结构上,要突破原来以概念、定律、定理为线索的体系,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 双循环”结构、以核心实例贯串的结构和“教、学、做”相结合的“三明治结构”;在课程培养目标上要纠正只重知识和理论的倾向,要大大增加操作考核与项目制作考核的份量;在教材选择上,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后劲(戴士弘,. 11)。因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跟随教师的引导、启发,参加实训项目,不断提出和解决,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模式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

(3)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验性和理论性,如果光靠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参与,其教学方式肯定是“填鸭式”的。在高职教学模式中,知识不再由教师直接传授,而是设置一个案例背景,提供相关资料、工具等,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协作和问答中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起到点拨、诱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

2、会计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在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必修课各专业方向统一原则、理论“ 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多专多能原则。以我院2004 级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践实训课、任意选修课它们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4% 、26% 、26% 、20% 、5% .其中有些课程既包括理论讲授,同时也辅之以技能训练。

3、师资要求和教材建设

会计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目前的现实是此类教师还很少,这就要求―方面从企业吸收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校任教,或者采取兼职办法聘请教师;另一方面是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

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除了理论性教材的编写外,高职教材还要突出案例、技能教材的编写。会计专业案例教材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经济法案例。实务教材主要是会计学原理实务、审计实务。技能教材包括电算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目前我国有特色的高职会计教材还不多,建议联合各个院校的力量,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六、会计高职教育的应对措施

应该承认,我国的会计高职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受原来计划经济的还很深。面对加人WTO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会计高职教育界应尽早行动起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会计是一门技术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二者都是办学主体;

2、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会计高职教育;

3、加强产学研合作,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共同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

篇6: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中医护理是祖国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医药学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新时期,在新形势下,其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求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政府政策不断倾斜的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明显加大了对中医护理教育的重视。该文在阐述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加快其发展的几点策略,以期能够促进中医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篇7: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中医是我国人民创造发展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医护理的主要理念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1],重点关注对人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而我国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随着《(国办发〔〕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意见》中,重点指出了我国中医护理教育在当今新的大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即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篇8: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2.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医药学在近年来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中医药学发展支持力度,在《(2015-)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4]中明确指出,中医药理念中重视个体化治疗保健,有着极为明确的疗效,兼之治疗方式灵活多变,因而是我国健康服务资源中极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健康服务主要是采用传统医学理念来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其服务内容集中体现为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发展,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的重要手段。其次,在《意见》中,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从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而随着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的实施,在乡镇等基层要建立起中医药服务重心、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站、乡村中医卫生室等一大批基础卫生机构,其中中医诊疗量在同级诊疗机构中所占比例应当超过1/3。因此,在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断加快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途径。而在此背景下,基层卫生队伍中就需要有足够的中医护理、中医治疗人才的支撑,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又是一项促进其实现就业的措施,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2.2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同时,人们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加大[5],因此,人们对于养生保健越来越关注。而中医药健康服务理念集中表现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重视治未病,因而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9: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1.1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中医护理教育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集中表现在其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成果显得不尽人意。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因而需要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入中医护理教育实际,开展有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中医护理教育的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足实际操作开展实践化教学。

1.2护理教育方式单一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通常只能听讲,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依旧是以中医理论教学为主,对具有实践性的护理操作能力培养却显得尤为不足,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严重滞后[3]。而在考核方式中,单一的分数化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

中医发展历来落后于西医,而在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主讲教师都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因而其本身对于中医方面就缺少系统化的理解,自身对于中医理念的理解更是不够深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进行宣讲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将教学内容简单传达给学生。而具有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的教师则极为缺乏,相对于建设完善的西医教师队伍,中医护理教育专业教师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当前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篇10: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

3.1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

基于以上现状与形势,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首要策略在于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来说,①在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专业中,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落实。②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中医护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体系,重点完善中医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开设中医护理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让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中医护理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具备保健指导能力,从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

4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

针对传统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要实现加快我国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不断丰富护理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手段。①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需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中医基础、中医护理、健康管理”为课程核心理念,增设药膳食补、推拿等课程,同时开设相应公选课程,扩大中医护理教育影响力。同时,还需要加快中医护理教材的改编,需要突出中医理论教育,结合当前中医技术,还需要联合当前中医护理中临床上护理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编写,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最先进、最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与理论。②在教学方式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6]。例如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刮痧法操作教学中,创设问题,将问题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之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对问题进行交流,得出最合适的答案。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和补充。而后,由学生具体扮演护士和病例进行演示操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不足,重点讲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中医护理学习中,培养起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深刻理解理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高职院校中医护理专业与社会临床医院建立起对接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能力,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操作联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培养出具有合格的护理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

5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加快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①针对已有的中医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开展新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其教学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教学手段。②需要引进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进一步扩大中医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依托社会服务活动推广中医护理项目,例如在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时,可以将中医药学知识作为重点项目宣讲,推进中医药学进生活,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中医药学的了解程度,从而扩大中医护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已经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而在新形势下,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推动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水平,从而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俊夺,米娅莉.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才智,(11):169-170.

[2]刘昕昉.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0-52.

[3]邓周.加强高职医科院校护理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8):252-254.

[4]郑晓彦.浅谈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203,208.

[5]王延青.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3):53-55.

[6]朱士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浅析[J].教育现代化,(6):236-238.

篇11: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结合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乔国红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刊 名:科技经济市场 英文刊名: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 “”(1)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验  

篇1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论文

摘要:我国社会迅猛发展,如何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构造应以艺术设计为主。因为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包含性,是必修课。现代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相关课程教授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凸显本校独有的风格,将为社会建设提供大批实践型人才作为追求目标。现代高职院校要善于综合分析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情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高职院校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适应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抛弃。所以,现代高职院校应该分析现行教育模式,发现其中隐含的弊端,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个人能力、教师的授课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发展

现代社会各方面均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教育模式不断突破,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都与我国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发展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构建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全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社会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创一条道路获得长远发展着实不易。所以,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完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上。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旧观念和旧模式的影响,仍拘泥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教授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内容以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更无法学以致用了。这样过度偏向理论知识教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培养实践能力,就业时就会遇到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把培养社会实践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其二,一些高职院校一般难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衔接,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不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革新的必然性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大量的符合我国社会建设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所以,高职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其二,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国际大环境中也开始崭露头角,开始参与国际大环境的竞争,为社会建设提供实践型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出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偏离主旨的现象,没能很好地践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核心观念,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致一些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无实际才干,在求职时市场竞争力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学革新。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具体措施 其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详细规定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尚未成熟,所以设计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有

关键词:艺术设计论文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革新的具体措施

其一,要设计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详细规定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还尚未成熟,所以设计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要想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实践型人才,就要求高职院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仅要教授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高的热情,积极学习,自主培养自身能力,以便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能够有一定优势。其二,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安排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多给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综合实力,凸显自身魅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校园内配置一些设施供学生锻炼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多进行社会实践,不要局限于校园那一方天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先进行实践体验,以便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结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建设的相关要求,针对社会发展要求配置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应当招聘大量高素质教师,完善师资力量配置。笔者相信,做到这些一定可以改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力宁.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青年文学家,(7).

[2]刘畅.高职院校形式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

篇13: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机与目标论文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机与目标论文

摘要: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对当代教育事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备受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定位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的目标即在于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尽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致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状态始终停留在表层,难以切实遵循教育的目标和发展动机有效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要求当代教育重视内涵式发展,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范围扩大,迎合社会的切实需要将其转化为“社会公共教育”。高职教育也有必要顺势而为,致力于通过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转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新动力。基于此,浅谈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机与目标,以期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机;目标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国际的新课题,并作为理论源泉促进了生态意识理论的形成,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就是说,当前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已经远远不再局限性地体现动植物生态领域,而是覆盖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为此,有学者致力于将教育的发展定位在生态学理论框架中,随着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教育生态学成为了理论界独树一帜的新命题。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明了解决的方向。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教育凭借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了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同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1]。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重新审视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以发展生态教育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与目标概述

1.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追溯生态学理论的起源可知,其本义是对生物住所与环境学问的研究,概念生成于1866年,将其界定为对生物有机体同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一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开始向各个领域延伸,至今已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此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良好的指导作用为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引着方向。“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在1966年被英国生态学家、高等教育家阿什比首次提出,即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定位在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指导层面,重点构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关系,以此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可见,教育生态学的核心即在于保证教育发展进程中各类矛盾能够被有效解决,最终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中。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生态学理念作为核心而对高职教育结构、功能与运行状态进行的平衡性构建,实现同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整体化“生态系统”,亦是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2]。从此角度来看,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具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并且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高职教育用以打造“生态平衡”的良好态势。高职教育的发展绝不应当被形式化,重视内涵发展的意义自然毋庸置疑,然而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打造又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系统,而是基于自然系统并整合其社会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着相同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构建必须要建立在整个系统内部关系高度平衡的基础上,而这种平衡又属于一种动态性的平衡,在动态环境下寻找着相对稳定的点[3]。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即应当重点以内涵的打造为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原则,以宏观视角正视高职教育的生态失衡问题并着力解决,如此才是推动高职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2.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目标教育生态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当中,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期拥有着更加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内的平衡状态实为确保高职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优势,也由此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此角度来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目标要想有效实现,则需要充分贯彻实施目标教育,并以目标教育作为重要动力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予以有力解决。而目标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还原的切实体现,更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线所构建出的微观层面的教育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遵循着特定的教育流程,即引导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达成目标护航、对目标教育进行评价、对目标教育进行酌情调整,旨在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养成更具适用性的综合能力[4]。客观地讲,高职院校学生相比于同阶段其他院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意识还是学习的自主性甚至于学习能力等等方面均显逊色,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仅将过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对教学硬件资源的改善方面,而难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导致无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多么丰厚都无法解决学生综合质量的问题。这样的现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高职院校的目标教育就是应当重点解决院校内部的教学实力同学生情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5]。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生态理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加大了对高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高职示范院校的建立提升了整体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实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升级发展。但是,现如今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彻底摆脱高职教育的“低端化”发展局限,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孩子到高职院校学习属于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生源招收困难的问题,严重的更是导致部分办学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出现倒闭。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为各行业培养了多类型综合技术人才,现阶段的高职办学困难与当前的办学热潮呈现了明显反差。通过对高职办学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总结可以发现,高职办学一直固守着计划发展模式,属于教育技术和设计的产物,该种发展模式没有结合时时发生变动的社会现实情况,盲目扩大计划的功能性,割裂了高职教育发展与外界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的联系。该种设计发展模式过于相信人对事物的控制作用。该种僵化的办学发展模式主要强调政府政策和计划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和办学效果评估,容易导致高职办学脱离实际社会人才应用需要,限制未来发展[6]。2.高职教育生态位混乱在生态学理论当中,生态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对于生态位的概念解释却相对多元化,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后认为,关于生态位可以解释为是在特定群落当中的不同物种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同时也包括该物种在群落当中所具有的功能的差异。对此,理论上也就形成了生态位的宽度概念,指的就是物种对于各类资源利用所能够达成的总和的幅度。同时,生态位的特化或者泛化也直接取决于群落的资源储备情况并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从此视角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可知,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亦应当构建不同的生态位以保证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却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生态位混乱现象。一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均开始了“低位高攀”之路,并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随波逐流试图走“升本”路线,摒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借“学术性”人才的打造拉动院校“身价”;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整体化建设不断趋同,这种模仿与移植直接弱化了高职院校的特色打造,竞争也由此化“激烈”为“惨烈”。3.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疲软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能力从宏观角度分析,属于外部整体社会环境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与自然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拥有环境系统内部的系统承载能力。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一旦高职教育的学生招收规模超出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的承载范畴,高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再生必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整体的教育生态系统也将受到破坏性影响。生态承载能力在20世纪代初期被提出,简单概括就是在特殊环境背景和环境范围内,某一个体生物可以保证生存的最高数额。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没有最初的自然约束机制影响,所以部分高职院校会为了经济收益的增加而盲目扩大招生人数,由此,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出现生源人数、质量和教学效率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出现[3]。所以应该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生态承载能力问题,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招生计划和办学计划,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上,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多方面能力,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为了促进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形成,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机和目标更应当以教育生态学为原则打造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机制。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整改方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融入生态理念我国高级政府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都不断重视和关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力量支持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的高职办学困难问题,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工作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中的战略局限,还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在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高职办学未来发展高度改变高职办学的被动局面。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不应满足于传统时期的机械化发展理念,唯有与时俱进迎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浪潮,切实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思想,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新的方向[7]。对此,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当打破政策对高职教育的调控格局,对以往的人治决策机制弊病进行彻底根治,切实还原法律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权威性,在广泛征集具有代表性的民意的基础上将法律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借民主化政策的实施保证相关法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时至今日,针对于高职教育的相关立法仅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当中的少量原则性规定,致使高职教育与生态理念的融合难以为继,而至于法律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或方式对此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则需要依赖于教育部门和法律部门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找准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通过对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对生态理论的还原,在整个生态自然界,不同物种在时间与空间领域当中的分化使整个生态系统达成了平衡与统一,而倘若所有物种的生态位均趋于一致,那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高职教育体系当中的生态位实为平衡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唯有教育系统不同主体找准自身的生态位,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对此,笔者认为应当致力于打破高职教育的现有格局,使“千校一律”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对本校重点专业的打造上,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形成差异性优势,适当舍弃同本校核心专业相去较远的水准较低的专业,以为核心专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力量并有效拓宽道路;其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在遇到激烈竞争时适当采取合理化的方式进行规避;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切实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对自身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之能够同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以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铺设更宽广的路径,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精准的生态位,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8]。3.夯实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纵观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能够发现,并没有任何生命系统能够始终如一维持不变的状态,所有的稳定都仅仅是相对而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亦是如此。因此,运用社会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控,对高职教育的多方面进行改善,对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提升将具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将重点倾向于两个大方面:一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具有着足够强大的能量支撑,只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得以步入稳定的运转状态中。对此,高职院校也可以多渠道对教育经费进行筹集,并致力于走好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或者倡导社会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深入开发自身潜能,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融入,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高职教育应当切实打破传统的限制性发展格局,明确新时期的内涵式发展动机与目标,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开辟出更广阔的前景,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4):75―77+91.

[2]沈海东.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路径研究―――基于生态学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22―125.

[3]徐炜.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6―57+93.

[4]王锋.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5]刘晓顺,强金国.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N].中国教育报,-03-07(6).

[6]刘晓保.大学生态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审视―――“大学生态与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3-11-11(6).

[7]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8]周远清.生态文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N].中国教育报,2013-10-28(5).

篇14:试论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走向论文

试论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走向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农林教育面临危机的深入分析,系统阐释了“两个下降”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促使高职农林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林教育危机调整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三)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高职农林教育危机凸显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应运而生或有不适应的行业被淘汰出局。虽然农林行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它与人类日常的饮食、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密切相关,是与人类共存的长青产业,这就使得这一行业永远是不会衰落、凋敝的行业,而这正是农林业的最大优势。也正因如此,以农林业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高等农林教育也就同样有了长青的未来。 (二)传统农林业的升级换代对高职农林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目前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挫,例如的1~4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跌,但是进口降幅远大于出口降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尤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逆市而上。这表明众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加强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正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农产品的生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提档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的面市,正急需大批技能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大兴安岭依托地产蓝莓资源,开发的系列饮品、果酒,售价不菲却供不应求,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同时也体现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价值,类似这样产业的大发展,将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持。

可见,农林第一线对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伴随着农林行业的长青性和农林产业的诸多新发展,而产生持续性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林产业及其高等农林教育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它将为我们的新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教育,所提供的专科、本科毕业生乃至于硕士、博士毕业生,会持续地满足农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篇15: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议论文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议论文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以及质量工程等一系列内涵建设工作的展开,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说明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现在,我们基本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教”的问题仍需深入研究,这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联系课堂内容和教学实践改革之间的纽带,这条纽带便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脱离了教师的教学改革将毫无意义,高职教育教师及其专业化水平是决定高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

在教育学的研究取向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关,包含专业伦理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专业实践等动态开放内容。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包括以下具体的内容:

1.肩负使命、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现代职业教育精神。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处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当口,社会需要大批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良好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师肩负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神圣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有勇气担当,要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个人的追求、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好高职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同时,高职教师还要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做到热忱追求、认真负责、开拓进取。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要求教师以爱心投入工作,以恒心坚持工作,以责任心完善工作。

2.基础深厚、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一名教师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其根本保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追求更大专业发展的基础。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包含两大类:一是学科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教师本人在求学期间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有工作后通过自主学习、工作实践等方式不断积累起来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认识本专业、认识本职业,以及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学科知识丰厚,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彰显个人的学识魅力。二是宽泛的职业领域知识,这是高职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对接是基本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职教师要拥有与生产行业、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知识,包括生产流程、技术标准、产品特性、新技术、新工艺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实验设计等方式,结合理论教学,将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缩短课堂教学与真实工作的距离,为日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熟规范、在工作中不断养成的专业技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专业技能发展和实际生产技能提高。教育专业技能是教师将丰富的知识、认真治学的态度、火热的工作热情及对生活的思考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和技能。为了提高教育专业技能,教师要在平时注意加强技术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际生产技能是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特征。与工作任务紧密衔接的教学内容、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习实训等,都带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学元素,决定了高职教师要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至毕业后到岗就业,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希望校企合作短期内获得收益。教师掌握了实际生产技能,熟悉生产环节,就能在挂职锻炼和指导学生实习期内,肩负起企业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共同管理、培养学生。

二、构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实践体系

1.制度层面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专业发展关系到教师个体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好保障。首先,制定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弥补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制度方面的不足,同时要制定教师培养规划,营造有经验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的氛围,积极创造高职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和生涯发展机会,发挥高职教师的专业专长,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其次,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计划等,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要在经费、资源、时间等方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倾斜,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达到办好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

2.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走自我发展之路。建构主义认为,只有一个人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这说明,人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对知识有强烈的需求欲望时,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埋头于日常的教学工作,而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规划,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也只是从形式上推动教师的学习。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走自我发展之路。首先,高职教师要在认识取向上,将自身的专业发展当作自己专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渗透发展的内容,体现发展的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积累抓起,在工作中找发展的生长点,以发展促进工作的进步。其次,要加强自我学习,为发展奠定知识的基础。高职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教师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注意自身的学习和发掘,看书,做笔记,与专家、学者、同事交流,从学生身上学习,积极参加职业培训等。

3.做好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职业培训工作。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计划。具体负责教师培训的人员要深入各专业教师群体中去,做好问题调研工作,再根据调研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组织形式、专家介绍等,尤其是培训内容,要尽量做到不同专业、不同工作阶段的教师,培训内容不同;不同岗位、不同发展方向的教师,培训内容也不同;对那些在专业上有想法、技术上搞攻关的教师,要提供科研上的帮助。其次,要加大对高职教师科研培训的力度。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可以使自己不再单纯是一名教书的“匠人”,而是逐步成长为对生活有认真思考的思考者和对学术有精进研究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要求。高职教师由于课时任务重、科研经历不足等原因,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科研水平不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多些科研方面的内容,并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解决教师面临的科研难题,使高职教师逐步走上科学研究的发展的道路。最后,要将高职教师的职业陪训置于校企合作的大视野之下。要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就要鼓励教师进入行业企业的岗位进行锻炼。要安排好实习带队教师及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使他们充分利用企业工作的经历,与企业管理层、普通工作人员、车间的能工巧匠接触沟通,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学到企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搭建企业与院校合作的桥梁。高职教师的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要调动广大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职业院校营造教师发展的氛围,创造教师发展的条件,让广大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凤祥,张弛.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利益诉求的合理性分析——基于职业能力视角[J].天津大学学报,(3).

[2]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

[4]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10).

[5]陈龙图.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发展[J].教育与职业,(12).师资建设68

篇16: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论文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概要》发布以来,各地中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纲要中指出,高职教育需转变理念,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职教育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地方高职教育,特别是偏远地方的高职教育,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结构老化,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部分高校采取与本科院校相似的培养方案,重理论轻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员要求,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就业之间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是两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国外论文范文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论文

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民办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的论文

美国创业教育经验借鉴思考论文

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模式的构建的论文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分析论文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2022-11-15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2022-05-06

欠发达地区金融绿色经济的发展研究论文2023-11-17

谈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论文2023-04-14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2023-06-06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2023-12-09

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论文2022-05-14

酒店管理大专毕业论文格式2022-10-27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论文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