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精选16篇)由网友“火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
一、教育自觉是民族教育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 全球化作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还关涉文化领域.文化可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种族的'限制.当代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更为文化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渠道,文化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剧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
作 者:王兰 吴晓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0 关键词:篇2: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摘 要: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文化全球化,从而带来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文化全球化既可以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机遇,也会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运作机制,以开阔的眼界、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论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主权
篇3: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文化全球化是近几年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与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与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应运而生。另外,从文化总体上讲,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它有着起源、壮大、变化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累,有革命,也有淘汰,使得文化在时间中表现为一个进化与分化、积累与沉淀、层次与统一、目的性与自然决定性的复杂过程。可见,文化全球化作为的一个结果和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一次深刻的全球性文化资源的再分配和全球性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重组。文化全球化的主体是人类整体,而不是习惯意义上的社群、民族、国家;它的客体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限在国家的范畴。因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讲,“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文化全球化拓展了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机遇。众所周知,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文化融合,也加剧了国家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全球化在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建设是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手段之一,是主动的“防御”。从整体上讲,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不应单纯地认为是努力营造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的、和谐的安全关系。
当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
(1)文化帝国主义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形态,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采取的新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及东欧事件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文化上长期对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实行渗透、宣传和颠覆的“硕果”。就中国而言,文化帝国主义的战略主要有:①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外,还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强化“文化入侵”。②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当前的文化全球化不再单纯凭借军事占领、宗教战争等手段,而是依赖频繁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大众文化工业、全球标准的制定、日益兴旺的全球旅游业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伴随信息产业、资讯、影视及至传媒等领域的逐渐开放,文化植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③积极进行人才争夺。或是利用教育优势,吸引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或是以法律形式,鼓励拥有高技术专长的人进行“技术移民”;或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网罗高技术人才;或是通过某些“基金”和“组织”,以合作研究、资助研究或交流研究的名义,输入西方政治理念;或是以“政治避难”等方式,拉拢国内政治、宗教领域内的“持不同政见者”,培植西方政治思想武装起来的西方利益代理人。
(2)商品化的倾向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泛滥,也是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有很强的向其他领域渗透的扩张性,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从交换价值的角度刺激、迫使人们的功能很强,而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则受到抑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日益泛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观念受到空前挑战。②由此引发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受到巨大冲击和消解,承担着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一、直接利益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遇到一定的困难。③要求文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文化本身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逐步蜕变为一般商品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并切实加强文化安全意识和文化安全措施,构筑文化安全体系。
2 建立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运作机制
面对文化安全方面的隐患,如何捍卫我们的文化主权、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发展是硬道理。以开阔的眼界、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建设性地思考和解决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1)树立现代国家文化安全理念。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实践命题,能否求得最优解,至关重要的一条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为先导。仅有先进的理念也许不一定求得最优解,但没有先进理念注定得不到最优解。这样的理念应当体现以下基本点:符合中国文化国情,反映中华民族根本文化利益,而非狭隘民族主义;符合整体相关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面向世界,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而不是游离于世界市场体系之外。树立现代国家文化安全理念,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对民族文化安全保护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
(2)建立高效的民族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人们,缺乏健全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预警系统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安全如此,文化安全也是如此。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等的基础上,把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造成生存与发展威胁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以下,更好地实现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这一预警系统,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市场文化商品流动趋势及其以各种渠道影响和进入我国文化领域可能导致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及在意识形态领域构成的威胁和不良趋势进行分析,并诉诸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地作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一方面对那些对我国造成重大危害的文化传播行为采取严厉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增强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当然,建立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并不是要搞关门主义,而是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 (3)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引导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又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应该说,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并不是坏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但是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用民族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也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民族文化,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使两股文化势能汇集在一起,这是提高文化势能、增强国家文化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战略至高点。
篇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华文化面临较大挑战.探讨和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如何使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之中不只是冲突而是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 者:吕艳君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社科学院,北京,100024 刊 名:工会理论与实践 PKU英文刊名:THEORY & PRACTICE OF TRADE UNIONS JOURNAL OF CHINA LABOR COLLEGE 年,卷(期): 17(2) 分类号:G0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强势文化战略 碰撞 交融篇5: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问题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问题
借助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文化全球化已经和经济全球化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一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理论上的建构,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文化安全等问题必定要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证本土文化自己的民族性等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
作 者:苏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 “”(4)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 全球化 本土文化篇6:论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问题
论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问题
文章从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揭示强势语言传播与普及对弱势语言及其文化构成威胁的一般规律,然后在美国语言学家Kachru有关世界英语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英语在核心、外围和延伸国家内对其他民族语言及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得出英语全球化削弱全球民族语言及文化多样性的普遍性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英语全球化的.确能促成众多民族在经济及科学技术上获得发展的机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民族语言及文化在和平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作 者:贺芸 HE Y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G0 关键词:民族文化 全球化 民族语言 语言文化多样性篇7: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当下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冲击.为顺利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作 者:郭国祥 郭曙岩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桂海论丛 英文刊名:GUIHAI TRIBUNE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3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性 世界性 先进文化篇8: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
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
【内容提要】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指向的社会历史过程。应对全球化,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识别当今权力话语中文化“同质化”“一体化”的价值实质;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主意识;提高对个体具广泛影响的消费主义文化之反思能力。【摘 要 题】德育研究
【英文摘要】Globalization is a p
全球化是当代人所面对的重要生存境遇,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它与其他社会历史过程一样,既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的主体营造过程;它既非人的随心之所为,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自发行进,它总是在一定的价值主体推动下,以某种价值为其向度的社会历史过程。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实践或理论都必定是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的。为此,要准确把握全球化――它是什么?它应当是什么?无可避免地要揭示其文化价值的内涵与实质。中国的价值教育要引导人们自主应对全球化,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全球化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自觉。应该说,这样的自觉关涉到我们做怎样的一个中国人的大问题。
一、全球化的文化拷问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所描述和指称的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与阻隔,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彼此相关的互相依赖的事实与趋势。这种事实与趋势是已经为人们的经验所证实了的。吉登斯把全球化视为一种“时空分延”,他认为全球化使“在场”与“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事件和社会事件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早已从15世纪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而开始,只是到了当代,这种趋势日益显著。
然而,如前所述,全球化的过程不是没有价值主体的纯自然过程。当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追求的价值主体时,也必然会有不同取向的全球化追求,也产生出不同的全球化的意义诠释,形成具有不同价值指向的“全球化文化”,以此为所追求的全球化作出合理化的辩解。当今,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同样也是全球化意义与文化的主要生产者。文化是一种“社会想象”,由他们所制作的全球化文化向人们所描绘的是一幅“同质一体”的社会想象与世界图景:世界已经成为一体,在这个一体化的世界上存在着同质的秩序、同质的文化,面对共同的世界问题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全球化也就是整个世界化合为一。这就是由当今权力话语所制作的全球化文化。
用中国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叩问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面全球化旗帜下推动的是何种样的“同质”与“一体”。当今的世界所已经形成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力量在全球的扩张,他们在全球的稳定和持久收益机制已经确立,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位置得到加强,他们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美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克雷德・普雷斯托维茨说过:“全球化是美国最根本国家利益之所在……世界上大多数最为蓬勃而且成功的公司是美国公司,这就使得全球化看来像是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美国化”。[1]这样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看似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绝非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2]它只是一种有意识推行既定利益、既定价值的结果。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其实就是“美国化”“西方化”。从我们所面对的全球化现实出发,穿透全球化的种种“同质”“一体”的言说,认清它的特殊价值本质,使人们准确地把握现今全球化究竟是什么?认识“全球化的方案主要是以西方声音所提出的假设和所作出的反映为基础的,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个社会是在一个新的旗帜下被邀请来庆祝第三个千年的来临,这个旗帜就是:如果你不能变成像我们这样,那末,你可以和我们一起或者在我们的领导下去生活”[3];懂得全球化并非是为全人类带来福音的普照之光,它不是必然趋善的,能够自行成为人类的共同好事。对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人来说,它可能是经济利益的被剥夺,民族独特文化之被解构。作为中国人,要不被强行纳入全球化的主流话语中去,或为西方的强势文化所放逐,就要学会对全球化作出文化的、价值的拷问,提高文化的自觉,全球化既是当代人的重要的生存现实,为此,这种文化自觉,也是当代人作为自觉生存的主体之必要。
倡导文化自觉决不意味要置身于全球化的进程之外。如前所述,全球化也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过程。中国的发展壮大不能跨越全球化的参与过程。全球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它既是强势国家扩展其利益实现它们价值目标的过程,同样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努力争取自身利益,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激烈竞争过程。为此,我们所要求的文化自觉,不仅要对现行的占强势形态的“全球化”文化与意义作出拷问与批判,还要以自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以一种世界历史主体的身份去探寻全球化的可能的、合理的走向。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中,“成型程度不同的种种‘世界’形象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发生作用,并且在整个‘世界历史’中常常引出很重要的结果”[4]。所谓的文化自觉,是一种自主型建构“世界形象”的自觉,也是一种探索全球化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的自觉,是祛除对全球化意义诠释盲从的自觉,防止被动地纳入世界“一体化”之中的自觉。教育应当使人认识:在我们面前所呈现的真实世界,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看都远不是一个已经结为一体的世界,不是已经趋于同质化的世界,它仍是一个多极多样的世界,它是在无限差别、矛盾与对立中存在的。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形象,是关于全球化的真实定义。或者说,多样性与差异性应当就是当今世界的合理生态构成,任何形式的一元宰制都只能是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导致世界的停滞、倒退。事实也证明:这类一体、同质的图谋都曾遭到过不同程度的反抗,它只是加深了世界的分裂与对立。
世界既存在于多种多样价值主体的空间之中,平等参与、平等对话才是推进全球联系,达臻全球共生共存的合理走向。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生态精神可能成为建构一个“和能生物,同则不继”世界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全球化中民族的文化自主
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当今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这种多元并存不仅是现存的实然,而且它更是文化生存与发展之应然。每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早已为人类学家的研究所确认。从整个人类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正是在他们合力推动下才有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为一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所证实了的事实。有人还认为: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才能避免文化走入“特化”(specialization)(注:“特化”是人类学家从人类的生物性推衍出来的理论,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大致要保持基因特性的多元化,避免走入“特化”的道路,才能在环境变化时得以适应。)的道路,在当今西方文化已日趋特化之际,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性,就如同保护濒临绝灭的稀有种属一样,是为了人类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5]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文化一旦遭到摧毁,这个民族就成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自身生活世界、生活经验的意义框架。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放逐。
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是族群认同之根基。民族文化的被消解,这个民族也就会因失去共同的价值信仰、符号体系而分崩离析。为此,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体认,关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教育既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在文化传递中引导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实现其传递功能的根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出现了民族文化的危机,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危机,一方面是全球化中强势力量凭借其经济的'、以及知识、学术、教育的优势所实现的文化扩张而产生的结果。阿特巴赫(P.G.Altabach)和奥奴弗(R.F.Arnove)曾对西方国家如何通过西方语言、报章杂志、书籍、奖学金渗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再产生西方的文化与价值,以维护这些国家的中心经济、政治利益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正是全球化文化扩张的现实,它引发了当今世界一系列文化和价值的冲突和民族文化的危机。
世界上的强势力量除了凭借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实现“文化入侵”以外,还在他们的全球化文化的意义解释下将民族文化引入误区。这种全球化的意义解释是将体现他们自身利益的特殊价值赋以普遍的言说。在这种言说中,他们的特殊文化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法则,成为文明高度发展的圭臬。正是这种文化误导,使人们错认为在全球化中真正存在着某种普世共识,文明的主流。每个民族和个人只要据此思考,照此行事,就可以走上现代化的文明大道;一切人只有按照他们的主流语言去言说,一切文化学术只有与之“接轨”,才可以立足于世界,得到国际的认同。在这种误导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其主体性被泯灭,它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整个世界上文化则变得十分垄断和压制。此种文化误导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往往使人们“自动”地把自己纳入强势文化之中,自愿成为文化上的被压迫者,从被殖民化”到“自殖民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它的功能也是用作于对自身历史经验的解读。为此,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独特性,自身的限定性。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文化上的自主性,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来解读自身的历史、自身的经验,听任其他文化超越其限定来读解来裁剪时,必定产生对自身生活世界的误读与误导,引发出民族生存的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一种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的生活意义来自别人的定义”。[6]面对这样的现实,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全民族文化自觉性,是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
文化自主性的坚持,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封闭,或是坚守固有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在民族自身经验的不断延续中,在不断为这种经验作出更为合理的表达中,在不断对自己作出再解释中发展的。民族文化是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与接触中,在对异质文化作出选择性反应中发展的。应当说,一种民族文化对于其所属民族来说,是永远的潜流,它只有在不断地涵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为此,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主意识必定内含着文化的开放意识。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7],教育要使人学会与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回到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生活世界中去对异质文化作出自主选择,吸取其中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学会文化上的承续嫁接。
三、全球化中的个体文化反思
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不仅影响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而且还直接冲击着每个个人。它以一种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微观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它左右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吉登斯(Giddens)曾经说过,全球化不只是一个“在那里”(ou there)的现象,它所关涉的不只是大规模世界体系的兴起,更表现为日常生活的转变。因此,全球化是一个“在这里”(in here)的现象,它影响到个人认同的最细微部分。
全球化将西方强势文化推向世界,推向了每个个人,其中推进速度最快,推出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当属当代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
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将大规模的消费、高水平的生活视作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人们所普遍追逐的是无限扩张的更高更多的消费。这种消费,它满足的主要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要求。”[8]马尔库塞将这种“欲求”称作为“虚假需要”,因为这种需要不是来自主体自身,而是被他人所操纵,是为某些客体制造出来的。但是人们却为它所驱使,成为这种“欲求”的奴隶。满足这种无限欲求的消费成为建构整个日常生活目标与价值的中心。消费主义主宰着当代人,它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主体性,把他们改造成为消费人。消费主义构成当代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成了当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人的生存就是为了消费,似乎也只有在消费中人才有了活着的感觉。人们的消费水平成为他们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而当代一种消费道德观的盛行,更使这种消费主义合理化。这种道德观以挥霍浪费、寻欢作乐为荣,以无力消费为耻。“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欢乐,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人就要暗自反省:‘我哪儿做错啦?”[9]这种消费道德观赋予无限扩张的消费以个人成功、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现代化的发展、人类进步等等道德的、正当的意义,甚至将实行无穷的消费视作为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非政治化为表象,并以其特有的感性化、生活化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人心”。这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已成为控制全球人思想与行为的霸权文化。这种文化霸权也是为经济、政治的扩张开道的。
一系列研究已经表明,消费主义也已经在我国迅速蔓延,它波及城乡各地,冲击到各类人群,其中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易感染群体。他们的消费取向与行为还往往以反哺的方式影响着前辈群体。对于一个长期处于物质、经济匮乏的国家来说,不能否定引导消费,提高消费水平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认真反思的是:以无限扩张消费为特征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是以无限消费为生存目的的个人人生价值取向。通过教育要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清醒地意识到:来自强势国家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他们已经形成的经济扩张基础之上的。如占世界人口2%的美国人,每年消耗全世界开发资源的30%,包括60名美国人在内的全球最富有的225人中,他们的个人财产相当于世界人口相对贫穷的25亿人的总收入。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消费文化,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其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永远只能是悬在空中的一块甜饼。而由这种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已经威胁到全人类在乃至子孙后代的生存。消费的无限扩张,又必然导致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有限资源、生存空间的斗争,世界上各种有限战争、无限战争的连绵不断,也不能不从中找到它的根源。提高人们对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它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引导每个个体对自己的消费取向进行理性反思,能够比较清醒地分辨:什么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什么是为他人所操纵的欲求,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形成某种张力……这一切都是当代中国价值教育所面对的难题,但是它也只有在不断解决这个难题中找到它自己存在的价值。
引导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谁来统治地球村[N].华盛顿:华盛顿时报-04-04.
[2] 联合国发展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2.
[3] Dibaja,Z..Globalization:The Last Sky[A].In Kay,(ed),Globalization:Competitiveness and Human Security[C],London:Frank Cass and Co.Ltd,1997:32.
[4] 〔美〕罗兰・罗伯逊.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粱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20.
[5] 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6).
[6][7]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N],中华读书报(文化天地),2002:55.
[8][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8,119.
篇9: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
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
【内容提要】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指向的社会历史过程。应对全球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识别当今权力话语中文化“同质化”“一体化”的价值实质;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主意识;提高对个体具广泛影响的消费主义文化之反思能力。【摘 要 题】德育研究
【英文摘要】Globalization is a p
全球化是当代人所面对的重要生存境遇,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它与其他社会历史过程一样,既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的主体营造过程;它既非人的随心之所为,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自发行进,它总是在一定的价值主体推动下,以某种价值为其向度的社会历史过程。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实践或理论都必定是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的。为此,要准确把握全球化――它是什么?它应当是什么?无可避免地要揭示其文化价值的内涵与实质。中国的价值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引导人们自主应对全球化,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全球化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自觉。应该说,这样的自觉关涉到我们做怎样的一个中国人的大问题。
一、全球化的文化拷问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所描述和指称的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与阻隔,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彼此相关的互相依赖的事实与趋势。这种事实与趋势是已经为人们的经验所证实了的。吉登斯把全球化视为一种“时空分延”,他认为全球化使“在场”与“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事件和社会事件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早已从15世纪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而开始,只是到了当代,这种趋势日益显著。
然而,如前所述,全球化的过程不是没有价值主体的纯自然过程。当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追求的价值主体时,也必然会有不同取向的全球化追求,也产生出不同的全球化的意义诠释,形成具有不同价值指向的“全球化文化”,以此为所追求的全球化作出合理化的辩解。当今,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同样也是全球化意义与文化的主要生产者。文化是一种“社会想象”,由他们所制作的全球化文化向人们所描绘的`是一幅“同质一体”的社会想象与世界图景:世界已经成为一体,在这个一体化的世界上存在着同质的秩序、同质的文化,面对共同的世界问题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全球化也就是整个世界化合为一。这就是由当今权力话语所制作的全球化文化。
用中国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叩问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面全球化旗帜下推动的是何种样的“同质”与“一体”。当今的世界所已经形成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力量在全球的扩张,他们在全球的稳定和持久收益机制已经确立,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位置得到加强,他们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美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克雷德・普雷斯托维茨说过:“全球化是美国最根本国家利益之所在……世界上大多数最为蓬勃而且成功的公司是美国公司,这就使得全球化看来像是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美国化”。[1]这样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看似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绝非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2]它只是一种有意识推行既定利益、既定价值的结果。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其实就是“美国化”“西方化”。从我们所面对的全球化现实出发,穿透全球化的种种“同质”“一体”的言说,认清它的特殊价值本质,使人们准确地把握现今全球化究竟是什么?认识“全球化的方案主要是以西方声音所提出的假设和所作出的反映为基础的,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个社会是在一个新的旗帜下被邀请来庆祝第三个千年的来临,这个旗帜就是:如果你不能变成像我们这样,那末,你可以和我们一起或者在我们的领导下去生活”[3];懂得全球化并非是为全人类带来福音的普照之光,它不是必然趋善的,能够自行成为人类的共同好事。对于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人来说,它可能是经济利益的被剥夺
[1] [2] [3] [4] [5]
篇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是因为“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差异性与现实的不平等性,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乃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又有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作 者:刘耘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广东 佛山 52800 刊 名:社会科学家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TIST 年,卷(期): 16(3) 分类号:G02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 现代化篇1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现代化作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事实证明,西方文化由于其狭隘性不能作为实现全球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形成适应现代化的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对话与沟通.
作 者:刘丽红 苗彩霞 LIU Li-hong MIAO Cai-xia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5(5) 分类号:G0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经济 现代化篇12:文化相关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启示
文化相关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启示
文化相关即文化的相互关联,指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系统外部不同文化系统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内相关,后者是外相关.从相关性质,文化相关可分为正向相关和逆向相关;从相关表现,文化相关还可分为潜在相关和显现相关.文化的内外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相关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具有绝对性,不同文化绝对相关和绝对不相关并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文化交往背景下,我国应首先注重文化的内相关,以全球性眼界进行文化建设;同时积极注重文化的外相关,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作 者:李丽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8(3)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相关 全球化背景 启示篇13:全球化语境下的体育文化自觉及其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的体育文化自觉及其发展
全球化是以一定价值为指向的社会历史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体育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沟通、融合和对话的过程,其中既有融合也有冲突.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构建既能适应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又能保持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体育文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性新课题.
作 者:陶克祥 周志俊 Tao Kexiang Zhou Zhijun 作者单位:陶克祥,Tao Kexiang(黄山学院体育系,安徽黄山,245021)周志俊,Zhou Zhijun(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11(5) 分类号:G80-05 关键词:全球化 体育文化自觉 体育文化发展篇14: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探讨教育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时期,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发展的优化和创新。本文基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优化方向,以期促进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小学教育;优化方向;创新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可塑性,小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健康心态的综合教育,以树人为主要教育目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原则,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优化发展。
三、实现我国小学教育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国学教育的启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启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国学教育启蒙实质上是应用国学经典展开素质教育,有助于达到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事理,学会为人处世。另外,通过针对性地诵读和解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学的深层次感悟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同时习惯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思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化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养教育发展,由模式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小学作为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培养,这需要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改革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基础。
(三)注重社会人教育的转变
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时期,存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重要阶段。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小学教育是注重实用性教学,育人目的在于促进其成为有用之人。与西方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普及,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小学教育也应进行优化发展,切实回归至教育的本质,使人具有人的本质,促使小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教育转变。实现这一发展方向,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科知识入门和品性特征养成。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入门,而小学教育则偏向于基础学科入门,同时需要针对学生培养其关于责任、方法和美的感悟这些方面的品性特征,促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责任感,了解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此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正应和了传统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质理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应不断寻求多元化理念的发展,应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人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教育树人这一重要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04:20-25.
[2]秦克铸,薛忠祥.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04:3-13.
[3]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1:118.
[4]吴佳桐.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三字经》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07:150-151.
[5]彭小虎.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09:6-9+56.
篇15: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面临着重构与整合.本文从大学生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手段、价值评判标准方面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并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一是强化主导价值观教育;二是深化价值观教育内容;三是优化价值观教育环境;四是净化价值观教育载体.
作 者:庄少琼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5 关键词:全球化 大学生价值观 教育篇16: 《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观后感
《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观后感
非常有幸,宅家防疫的日子与心中仰慕的小语大师王崧舟在直播课里相逢。一如既往的儒雅淡定、旁征博引;举重若轻的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把“崧舟式”小学古诗教法蕴含到生动的讲解之中,说理与案例互释,深入浅出,如清风徐来,清流淙淙,扫去了连日来堆积的倦怠和内心莫名的焦虑。
王老师如话家常般地从疫情入题,讲到日本人捐赠抗疫物资的外包装上写的中国古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让国人倍感亲切的事件。油然而生感慨:日本人把中国古诗词很自然地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而很多中国人却只在考试中、表演时用古诗词。这种语用环境的差异意味着我们的古诗词还没有深入民众生活,没有体现出古诗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特性,对此我非常认同。虽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但是,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成了少数中国人的喜好,很多时候定格为“文化人”的专属,没有走进田间地头,没有贴近人间烟火,不接地气。它似乎还停留在几千年前,与我们隔着时间河流,无法跨越;它美如彼岸花,远远的,不可触摸,只能留下貌似美好的记忆;它是传说中我们顶礼膜拜的神,却始终供在神龛上,不曾下来与民同乐。凡此种种,古诗词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古诗词的精髓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历经千年还熠熠生辉的古诗词感到深深的遗憾。
如何不遗憾呢?王老师强调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以“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比如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明月、江枫、落日、故园等等,历经多年的沉淀,很多时候早已不是最初那个实景,逐渐演绎成为一种情绪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你不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就无法从外在之象去还原内在之意,就读不懂古诗。只有在懂诗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把古诗化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欣喜中,悲痛中,苦难中,把生活点化成诗,实现诗意人生的境界。到那时,我们就再也不会担心我们 学习的古诗词单单只为了考试、表演,甚至是作秀。
我还特别佩服王老师“以诗解诗”的本事,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听他的古诗词课,你不仅深刻感受到它从诗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教学方法,而且从大量的引用、拓展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他备课的详尽,挖掘的深度。尤其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的以诗为证,以诗说诗,引典用典简直妙趣横生,让我们听得停不下来。90多分钟的直播课,妙语连珠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点不觉得冗长。我不得不感叹他腹有诗书,满腹经纶。原来,他的独特、自信是建立在强大的博闻强记,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
为此,我们应该向王老师般一直坚守在小语前沿阵地,悉心钻研,弄潮扛旗,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呕心沥血、指引方向的大师群体致以崇高的敬意!
★ 背景论范文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精选16篇)】相关文章: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论文2023-03-02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2023-01-05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论文2022-09-07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2022-12-15
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论文2023-03-24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2023-09-03
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论文2023-06-14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规律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究2022-05-27
教练技术在高校通识教育的可行性论文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