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精选9篇)由网友“叶子奶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生物制药毕业论文: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
【摘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工作,必须做到配伍合理、用药有效,防止误用、滥用药物,必须熟悉药物作用原理、药物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制备;质量控制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药层出不穷, 药瓶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应避免不合理使用药物,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处方药一定不要不合理使用。正确选择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临床医师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要求对药物有全面的了解,特别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长期使用以后或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在患者身上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要全面掌握、充分考虑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减少、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避免药品乃至医药资源的浪费。本文旨在引导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研究背景
药品是双刃剑,药品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都是很普遍的。据报道,WHO评估:中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住院,其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ADR而住院,50万人是严重的ADR,每年约死亡19万人,从而增加医药费40亿。美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死因的第四位,其中死于不良反应约有20万人,这些数据都是很惊人的。
(二)研究目的
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医生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配伍合理,避免误用、滥用药物。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时,尽量使用首选药物,做到足量、规律、按疗程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在联合用药时,必须考虑药物有效性、安全性、适当性、经济性四要素,防止二重感染发生。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效应、继发效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的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这里要重点讲一下的就是毒性作用是指治疗量下出现的毒性反应,可由病人的体差异、病理状态或者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而出现毒性。而因用量过而产生的毒性作用,则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又称特异质反应,例如:G6PD患者溶血,氨基糖苷类产生的耳聋等。
ADR可分为A、B、C三型。A型(量变型异常):由药理作用增强作用所致。特点可预测,常与剂量无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B型(质变型异常):与正常药理完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C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难预测。影响因素复杂。
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㈠ 药物方面
1药物的质量 杂质(包括赋形剂,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的污染,可致过敏或中毒。
2药物的剂型 剂型与制造工艺不同,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出现毒性。
㈡ 机体方面
1 种族 动物种属间差异,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间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药物代谢酶)。
2 性别 部分药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药物皮炎男∶女=3∶2。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男∶女=1∶3。
3 年龄 小儿及老年人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差异。
4 个体差异 药效学差异(催眠药兴奋,咖啡因抑制),药动学差异(药物代谢),过敏性。病情状态:可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肝脏损害会影响药物代谢的消除,肾功能损害会影响药物的排泄。
篇2: 药物不良反应学习心得
药物不良反应学习心得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WHO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C三类。
对比中美不良反应监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有独立的受FDA监管的伦理委员会,专门监测新药临床上的不良反应。FDA则监测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而中国不但没有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来监测临床用药,且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上市药的检测出现漏洞。美国对于制药企业的处罚很严重,动辄上亿美元。但中国对于制药企业瞒报漏报的处罚只是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这就导致了中国药企上报数约为10%,而美国达到60%以上。
国际上的经验是一个理想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应该为200―400例/百万人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30%以上。以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很低,最近几年,数字连年翻倍。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400例/百万人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约占13%
专家认为,我国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逐年持续增多并不是由于我国过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少现在发生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认识逐渐提高;二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各方面各地方不断加强信息一体化网络使过去报不上来的现在可以报上来了;三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有关法规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对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不良反应报告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形成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报告单位四级组成
对于专家的话,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中国的现状比较特殊。因此评价不良反应上报是否达到标准,不能简单的根据统计数来评判。而中国特殊的情况包括:大量中药的使用,中国新药开发的落后,个人上报的分散性。
而采取实际医院调查的形式,对医生以及护士实际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意识及作法的考察可以初步评价目前大部分不良反应由医疗机构上报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选取南京作为调查范围。我们去了几所医院,采取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同医生、主任、护士、辅医做了调查。我们手持学校开的介绍信,他们大部分很配合,因此调查过程虽然艰辛,但也顺利。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医生及护士认为,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当做医疗事故上诉依据。我们在交谈过程中,医生解释,比如一种药,给孩子使用,剂量医生控制,万一超量了,还是医生倒霉。而法规上说明,药物不良反应,责任不在医生。但医院医生认为,实际操作中,超量与否难以用法规讲明白。可见,严谨的法规在实践操作中,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使用。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期限,多数医生认为当天就是期限。虽然法规上说是15天,可见医生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仍十分重视。而问及医生如果别人不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话会是什么原因,而回答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一般不存在,除非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
尽管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上说明与医生用药及各种因素都无关,但医生们普遍觉得与自己的用药有关。似乎出现不良反应自己也有责任。而这个属于信息普及的不完善。
对于医院医生护士的'访谈,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口头向药房通知药品不良反应。而他们的反应就是都会向医院通知,但医院是否上报他们就不知道了。
这只是初期的调查,我们经过一个更深入的调查,会有更好的发现和总结。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想法。
1.真正独立伦理委员会,负责新药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各地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对于新药审批的作用。
2.药监局监测已上市的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管理伦理委员会,对于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有责任追究伦理委员会和药企。
3.药监局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修订起监督作用。当发现对于已发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没有出现在后来生产的药品说明书中时,有权罚款,并督令改正。
4.药监局统一印制医生手册,对于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常识及上报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医疗常识,印在册子里,人手一份。
5.当条件成熟时,病人治病用电子病历卡。所有医疗数据都在数据中心汇总。所有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都能具体到个人。数据收集更精准、操作更简单。
6.对于药企故意瞒报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唯有重罚,方可杜绝这一现象。
篇3: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即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非期待的药理作用。
及早认识、持续监测、及时控制不良反应,确保人民安全用药,是医药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篇4: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思考
1 认真做好药品的保管工作:药柜宜放在光线充足处,定期检查药品的质量,发现疑误及时处理;药品颜色可疑或有沉淀、异味时则不可用;易被热破坏的生物制品、抗生素、生化制品等,根据其性质和对贮藏条件的要求放置于干燥阴凉(约20℃)处或冷藏于2~10℃处保存;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的药物应用
瓶装密闭,用后盖紧瓶塞;易遇光变质的药物应置阴暗处,装入有色瓶内;针剂需放在遮光的纸盒内。
2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必要的顾虑;②做好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③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ADR发生。
3 注意用药方式:用药方式与ADR的发生有关,引发ADR的用药途径以静脉用药最常见,静脉输液引起ADR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及患者体质等因素。
因此,无论中药还是西药,能口服给药就不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
必须静脉给药时,应避免疗程过长,
充分注意选择适宜的给药剂量、药液浓度、滴注速度等,并注意用药过程的监护,及时发现ADR,确保用药安全。
若确需静脉输液,一定要严格控制每一环节,做到全程控制与药学服务相结合,尽量降低ADR的发生率。
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加强巡视与观察,特别是前30分钟尤为重要。
4 注意老人与儿童特殊群体:ADR多发生在年龄偏大的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ADR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大于55岁的中老年ADR发生率为41•18%。
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较高,这与老年人各系统生理机能衰退及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有关,且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几率大,抵抗力减弱,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必要时应进行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ADR的发生率为16.47%,位居第2位,可能与我院儿科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占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及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剂使用频率较高有关。
建议加强儿童患者用药监护,特别是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5 谨慎用药:根据药品本身的特点合理用药,预防ADR的发生。
对于常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必须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该药。
对注射剂来说,凡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皮下注射;对肌肉注射后容易引起硬结的药物,应选用细长针头,并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如需同时混合注射数种药物,应注意有无配伍禁忌;若同时注射多种药液,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对缓释片或胶囊,应嘱病人整个吞服;对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在肝功能不良时应注意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含钾盐的药物不宜静脉推注,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避免钙剂大剂量静脉注射,以免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以致停搏;长期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宜骤减或骤停药物,以免出现反跳现象。
6 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饭前服用吸收好,且发挥作用快;对于健胃药,必须饭前服,有些可饭时服,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对胃刺激性大,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药物,应饭后服;对于催眠药,宜在晚间临睡时服用,以利睡眠;对于驱虫药,宜空腹服用,以保证肠内高浓度与肠虫接触。
7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其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愈来愈多。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较复杂,主要与中药材原料品种、产地、成分本身的复杂性、中药注射剂的组分、剂量的特殊性及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性有关。
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的不稳定性是影响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些是由于临床应用不规范造成的。
如溶剂的选择与说明书不符、药物稀释浓度过高、药物超剂量使用、药物联合使用、具体操作等。
因此,对于有过敏史特别是久病虚弱的过敏体质患者应谨慎用药,用药后应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及时处理;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适应证与剂量使用;规范给药途径、加强静脉给药的监测;加强抗微生物药的临床应用管理;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在输液配伍中不宜再加入其他药物,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三 结语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只有找到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才能正确地判定因果关系,进而找到控制不良反应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399.
[2] 李超进,主编.药事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0.
[3] 周菁丽.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 , 22: 127.
[4] 何伟珍,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例分析,中国药业,(10)
[5] 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5: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思考
一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
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 ADR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就我国而言,每年约500万患者因ADR而住院,有19.2万人死于ADR。
其临床表现及特点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1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例如舒喘灵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引起的双手震颇,阿托品在治疗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
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药物器官选择性愈低,其副作用可能愈多。
一般副作用在停药后很快减轻或消失,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例如利福平所引起的肝损害,庆大霉素所引起的肾损害。
3 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这种作用有的非常短暂,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发生的宿醉现象;有的比较持久,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停药后因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致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较难很快恢复。
4 依赖性: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若停药可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致使病人强烈要求继续服用以避免因停药而引起的不适,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
5 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用药后发生的与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特殊反应。
目前认为特异质反应大多数是由于个体酶缺陷所致,这种酶缺陷在正常并无表现,而仅在应用有关药物时才显示症状。
例如有的人肝内缺乏乙酞化酶,使异烟麟在体内延迟灭活,易引起维生素B6缺乏症及多发性神经炎;又如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变异者对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耐受,这些都是遗传决定的异常。
6 变态反应:是机体被药物致敏后,药物再次进人机体时发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该反应通常造成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紊乱。
药物变态反应可表现为全身反应,如血液样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支气管哮喘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呼吸道等变态反应或胶原系统病变等,甚至变态反应性休克,也可表现为皮肤反应,如皮肤痰痒、粟粒样疹、尊麻疹、固定性药疹等,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疤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疹等。
7 继发反应:是由于药物作用诱发的效应,而非药物本身的作用,如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等均属继发反应。
它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避免产生。
篇6: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从儿童的生理特征上看,儿童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相对也要差一些,免疫系统的作者单位:276100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育不完全,很可能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针对于儿童出现疾病而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儿童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1]。据相关资料显示[2],在我国的儿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占儿童用药总比的12.9%,因此针对这样的高比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对5月到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不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全,而且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此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做为患者的主体表现大多为哭闹、语言描述含糊等,因此医生在对儿童病情诊断的时候,这些情况会对其有影响,从更大层面上增加了医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儿童药品的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药品上市前监管,因上市前的药品监管缺乏对大范围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因此在药品上市以后继续跟踪监测,从最大的力度上把药品监管工作做好[5]。做为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的用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应该有更深人、仔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从经验上总结出如何避免使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的病情。
篇7: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目前对儿童临床用药缺少统一相关研究资料,很多药物使用剂量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且儿童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严格区分药物本身不良反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临床要注重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ad-,ADR)的认知,—方面可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尽量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有报道表明ADR中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1。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
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
2结果
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
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
3讨论
近年来,儿童临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
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
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
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
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②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
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
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总之,临床医护人员要对患儿发生ADR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用药指征,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加强和深入ADR培训教育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使患儿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
篇8:兽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兽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1 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适反应.有些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广泛,利用某一作用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变成了副作用.由于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又可成为治疗作用,如马痉挛疝可用阿托品缓解和消除疼痛,这时抑制腺体分泌便成了副作用.副作用往往很难避免,临床用药时应设法纠正.
作 者:徐化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饶河县畜牧局,155700 刊 名:养殖技术顾问 英文刊名: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 “”(2) 分类号:S8 关键词:篇9:浅析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论文
浅析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论文
辛伐他汀是临床上较常用的降脂药之一 , 其降血脂效果较好 , 但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 并且在与代谢酶抑制剂类药物合用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作者对本院 2013 年 1~12 月开出含有辛伐他汀处方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试为临床使用辛伐他汀时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有所提示。
1样本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将本院内科门诊 2013 年 1~12 月含有辛伐他汀的处方不良反应 200 例进行总结。其中男 108 例 , 年龄44~73 岁 ,平均年龄 (56.5±2.3) 岁;女 92 例 , 年龄 43~75 岁 ,平均年龄 (61.2±3.1) 岁。
1. 2研究方法 作者通过使用电子病例管理检索系统 , 检索出门诊中含有辛伐他汀处方的电子病例 , 筛选其中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病例 , 将与辛伐他汀合用而发生相互作用的处方进行记录 , 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归类。
1. 3统计学方法 记录电子病例中发生辛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情况 , 数据资料均建立 Excel 2013 数据库 , 并采取 SPSS19.0 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形式表示 , 实施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辛伐他汀不良反应累及很多系统。此外 , 统计联合用药发生辛伐他汀不良反应的药物有 ,红霉素类药物 32 例 , 烟酸 23 例 , 阿托伐他汀 13 例 , 地高辛3 例。
3讨论
辛伐他汀常见不良反应中 , 最常见也是最集中的.是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其主要表现有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肌肉痛、关节痛、肌肉无力等。作者认为 , 虽然服用辛伐他汀后发生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的病例较多 , 但是其升高与服药后出现短暂升高有关 , 如发生磷酸肌酸激酶升高超过正常值 10 倍时可认为发生了显著性升高 , 可以考虑为神经肌肉系统发生异常。本次病例回顾分析中 , 有 42 例发生肝肾系统异常的辛伐他汀不良反应 , 因此对于服用辛伐他汀后出现蛋白质损失的病例可提示患者发生服药后肾脏损伤的不良反应。对于皮肤系统而言 , 本次回顾的 200 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有 31例发生该系统损伤 , 其中主要是脱发、皮疹等不良反应。通过结果统计可以看出 , 辛伐他汀不良反应也可发生在血液系统、胃肠道系统、神经系统等 , 虽然其发生的比例不高 , 但是依然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危险 , 临床用药中应尤为注意。
辛伐他汀与其他药物合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通过本次回顾分析 , 总结出如下合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①辛伐他汀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 主要表现有肌酸激酶升高、肝肾系统损伤等。②辛伐他汀与其他调脂类药物联合使用也有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本次回顾中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合用造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 13 例。分析原因可能是辛伐他汀是酯化的前体药物 , 服用后进入体内反应成为辛伐他汀酸 , 此时如与其他药物进行合用会导致辛伐他汀有效成分改变。
综上所述 , 在使用辛伐他汀时 , 应注意根据用药人群进行剂量、配伍药物的选择 , 以减少发生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
★ 临床合理用药范文
★ 临床药师年终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精选9篇)】相关文章:
妇产科不良事件范文2022-10-30
我院儿科门诊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与体会2022-04-30
药剂科工作总结2023-02-02
药学论文范文2023-10-23
药学论文选题2022-11-01
药学论文小范文2023-09-27
医院药剂科总结汇报2022-09-03
临床药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2024-01-06
医院药剂科实习报告2023-02-21
慈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