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困惑散文((共9篇))由网友“YAKULTYA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文明的困惑散文,欢迎阅读分享。
篇1:文明的困惑散文
文明的困惑散文
在离Bangalore大概19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Hassan的城镇,位于印度的Karnataka省,Hassan是第11到13世纪印度Hoysala帝国最古老的城镇,这里安静而平和,有三个非常著名的寺庙Shravanabelagola,Belur和Halebid。去Hassan没有飞机,只有到那里的公路和火车,而且必须经过Bangalore到达那里,非常不方便。
因为要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寺庙,而在这些古老神圣的寺庙中是不允许人们穿鞋子进入的,所以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双厚厚的袜子,倒不是怕冷,而是担心咯脚,毕竟我们一直穿着鞋走路的,而对于印度人自己则是小菜了,因为他们本来世代就不穿鞋的。
我们早上六点半点钟准时从Bangalore出发,租用的是一辆旅游面包车,开车的是一个帅帅的印度小伙子,一路上放着印度音乐,他就唱着歌,四个小时的路程却也因此轻松了许多。200公里4个小时实在是印度的交通状况很差,这恐怕是印度一直不愿意承认的,我想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来自于这个交通的不便利。
我们租用的车是在中国已经很少见的那种中巴,而它在印度却已经算是比较好点的交通工具了。如国内的那种豪华的空调巴士,在印度几乎难得寻觅,尽管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世界上最豪华的小轿车,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旅行而言的交通工具却真的太落后了,这也严重阻碍了印度旅游业的发展。从Bangalore到Hassan,只有一条相当于我们国家市级标准的公路,而且是单车道。记得来印度的人常说,晚上两车会车的时候,就看哪个司机的胆子大了,路上是没有路灯的,而司机一开大灯几乎眼前就是一片昏暗,根本看不清楚前面的路,不看胆子,那就只有停下车来等对面的车过去,然后自己再走。高速公路,在印度还只有少数的城市之间才有,而且都不是很方便。
路上的车并不多,也可能时间太早了,对于印度人来说,这个时间都还在睡梦中呢,一般他们上班的时间都在10点钟,所以尽管路不是很好,却还是开得很顺畅。
南亚次大陆的旖旎风光明媚迷人就是在这个半年的旱季,也是抵挡不住那万种风情,那些椰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高大树木,在一路行进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感官享受。这里几乎看不见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滥砍滥伐的破坏性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这里看去都那么的原始,让你觉得生命力竟然是如此的顽强,不自觉地就感动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Hassan原来叫Simhasanapura,后来才叫Hassan。城市中心有女神Hasanamba的寺庙,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开放,比较遗憾,听说在年内将被第一次向外界开放游览,可惜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来这里了。Hassan一般地被叫做如“贫穷的男人Ooty”。
大概10点半的时候,我们终于抵达了第一个寺庙Shavanabelagola,她位于Hassan东南部51公里的地方。
寺庙位于一个石头山上,石头山是由两个巨大完整的石头形成的,山不高,台阶却比较陡峭,石头上顶就是这个著名的Shavanabelagola寺庙,从山下没有办法看见她的影子,只有光秃秃的石面,和稀稀拉拉从石头缝中斜插出来的三两棵的树木,树上开着一些或粉或白的花朵,远远看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竟也娇俏动人如印度的美女,忍不住让人驻足多看上几眼。
台阶是分上山和下山的,有三根已经被磨的平滑的铁栏杆从山下直通山上,所以尽管陡峭了些,却还是比较安全的。偶然你可以看见一些大胆的印度人或者游人从上面顺着铁秆滑下来,让你就禁不住为他们有些许的担忧。
因为没有树木的遮蔽,所以阳光照射在脸上,就有些睁不开眼睛,照相的时候紧簇着眉头,还是觉得有些疼痛。所以只好作罢,单照了一些风景,多少有些让人遗憾,因为来过这一次,这生恐怕都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来了。回望山下,有一座漂亮的水池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若繁星闪烁。
拾阶而上,有大约600个台阶,不多时,就抵达了山顶,也就在那刹那,一座雄伟的寺庙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全部石头构筑,冷冷的,却是庄严而圣洁的。抬头,一座巨大无比的石头裸体雕像几乎让你瞠目结舌。实在是太美了,尽管岁月在石像上还是无情的雕刻下了沧桑的痕迹,但是那肃穆与神圣,那历经时光的流逝洗礼而依然巍然傲立的石像,让你感叹着人类的神工与智慧。一个完整的石头塑像,也许世界上有无数,但如这般巨大的,却是罕见的,据说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的石像。
这是一尊高达17米的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大雄的石雕像,神情庄严而肃穆面向北方,头发弯曲,栩栩如生,一种蔓生藤萝从脚步一直缠绕到腰部,雕刻得非常精细。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传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为一个有制度的组织的,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SriGomateshwara(约公元前540——467年)他出生于一个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岁时,抛弃物质世界,放弃了王位的继承,出家为一个赤身裸体的苦行者,漫游后得道。在一次游历的时候,偶然来到了这个地方,于是就,而在这里苦心修炼,创建了这个教派的教义,因为其称号是耆那胜利者,所以这个教派就被称做耆那教。耆那教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虫,而且还有“木石和树”,都各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耆那教的祭士去履行职责时,都先要清道,以免踩到任何小虫。虔诚的耆那教教徒还要用布盖住鼻子,以防止小虫吸入鼻孔。他们信奉苦行僧的教义,提倡严格苦行,主张不害即非暴力。现代印度民族独立英雄领袖圣雄甘地就吸收了他们的不害教义,发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教派的信徒远远少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大约在公元前后分为了“白衣教派”和“天衣教派”(裸体教派,以天为衣),和佛教一样,也是反婆罗门教的异端宗教,不过尽管如此,与佛教一样,他们和印度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的教义和宗教传说故事及其信奉的神明,都是源于一宗的。耆那教徒每12年在大雄雕像前举行一次大典Mahamasthakabhisheka,我来的这一年将举办新一届的大典,到时候他们会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巨像前如蜥蜴般匍匐朝拜,并有1008个壶放置在巨像前,里面盛满了圣水,用牛奶和奶油给巨像进行神圣的沐浴,在Swamiji的指引下,由牧师吟唱口号把1008个壶中的水一起倒向巨像,然后倒牛奶,奶油,糖,杏仁,黄金花,银开花,番红花一起涂抹。这个典礼很少见,而且象征着和平,所以被很多人所崇拜。
这座寺庙是ganga国王RachamallaSathyavakya的一个大臣,印度雕刻家、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湿塔米内(chamundaraya)在公元前938年(即10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恒加王朝时期),花费了12年的时间建筑完成的。里面有一个专门陈列这个教派杰出僧侣的石堂,大大小小的石头塑像,活灵活现,从这些你可以稍微了解这个教派的发展历史。不过多为印度文,所以我几乎是一无所知的。
每天这里都有成千上万的忠实教徒来此朝圣,络绎不绝,而且虔诚的精神让你不禁为之动容。也可能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宗教并无信仰,所以看见他们如此的虔诚,就忍不住感动。有信仰总是好的,而我们不是正陷入虚无主义的状态而终日混沌迷茫吗?再无信仰,让我们对于一切都是惶恐的。有时候也会在黑夜无人的时候,轻扣自己心灵的门扉,信仰有时候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东西,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是很可怕的。
印度寺庙的建筑与中国有很大区别,中国一般为土木结构,而印度的寺庙几乎都是石头建造,中国以绘画为主,印度以雕刻为主。中国的寺庙建造时间很短暂,而印度的寺庙几乎都要花费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木头与泥土的东西本身也许就如同他们的材质一样容易被岁月洗荡,在历史的征战中与毁灭中,多少的信仰与主义就这么被轻轻的抹掉,成为历史的痕迹,有些却连痕迹也是不存在的。石头,尽管冰冷着,却有着与石头同样强大的生命力,随历史而延绵,也或许弱小了,也或许更加的辉煌,总是有印记让你触摸他们的存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另两座印度教的寺庙是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这里炽热的阳光几乎要把人烤化,刚一抵达,就跑下车去买上几个大椰子抱着就一阵的狂喝,这也是我来印度第一次这么喝椰子汁,最后还品尝了先前死活都不肯入口的椰蓉。那醇香与滑嫩可口,让我知道我曾经错失了多美味的果实。一下车也引得许多的人伫足停留观看我们,我想那是因为来印度的中国人本来就很少,能来如此偏远的地方旅游观光的中国人就是更是凤毛麟角。印度的交通不是很发达,现代的交通工具还很不普及,所以做一次旅行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中国人也比较少有西方国家那些徒步或者骑车或者自驾车旅行的游客,所以越是偏远而并不是来印度必须游览的地方,是鲜少有中国人的身影的。印度人很热情,他们会微笑着跟你打招呼,甚至有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会跑上前来握握你的手,然后还追问你的名字。当你把名字告诉他们以后,他们会非常快活,然后把你的名字告诉身边的朋友们,并会在你走远后,依然在你的身后叫着你的名字。
哈勒比德和贝鲁尔是位于Hassan的38kms公里处Yagachi河岸之上的两个古雅的村镇。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是印度文明的瑰宝,寺庙里的墙上全是壁画,光哈勒比德寺庙的壁画就有1万多幅,被前来参观的西方人称为“印度的巴罗克”。尤其贝鲁尔,都是黑色石头建筑而成,如同一位身着黑色晚礼服的贵妇人,尽管岁月沧桑,却依然那么的神秘典雅,让你意想万千。那些黑色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夺人眼目的璀璨光芒,由不得你不对宗教产生一种感动,一种崇敬。哈勒比德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洗劫而逐渐衰落,而贝鲁尔的寺庙保存得较为完好,她是Hoysala建筑学的最好例子之一,花费了大约1才完成,是公元11Hoysala国王Vishnuvardhana开始建造的,为了纪念他从耆那教到Vaishnavism的转变。这是一座星行的寺庙,每件事物都是如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黑色石头雕刻而成,在寺庙入口处,站着Garuda的带翅膀的雕像,是统治Vishnu‘s的使者,在寺庙墙壁的周围横着一圈装饰着650头各种形态的大象的雕刻,几乎没有一样是重复的,另外许多的雕刻一般都取自一些史诗和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印度的舞蹈,这里展现了印度所有令人敬畏的复杂而精致的雕刻艺术。在寺庙外面还有一座花了86年完成的Nandi公牛在保护着这座神奇的寺庙。在寺庙内部,没有灯光,凭借外面投射进来的光线,你可以在黑暗中用你的手指去触摸这些已经被抚摸的无比光滑闪光的柱子,每一根都是无比令人惊奇的,上面有无数的花纹和图案,制作极其精美。在平滑的神圣圆形月台之上,是美丽的ShantalaDevi,她是国王Vishnuvardhana的皇后,那性感而妩媚的娇柔身躯,就是在昏暗中也让人心潮涌动,如一首舒缓而波动的抒情诗在你身体中流动婉转。
Halebid(哈勒比德)离Belur(贝鲁尔)大约15公里远。这一个地方即是DwaraSamudra,在12世纪初,哈勒比德还是Hoysala(曷萨拉王朝)的富有的都城。Halebid有一些非常醒目而美丽的Hoysala寺庙和Jain圣地。Hoysaleshwara寺庙,远远望去,就如同摆放在一张古老桌子上的雕工精美的首饰盒。
在寺庙的外面是Nandi(公牛),还有七日服丧期的马车,和一个小丘,它们被一个通道连接到寺庙。里面幽深而黑暗,皇后ShantalaDevi从一个凹室微笑在那里向你招手。寺庙的墙壁布满神和女神、动物、鸟和舞女等壁画。
印度教的大多寺庙在中世纪的时候被入侵的穆斯林破坏,所以在这些寺庙中,你可以看见很多被穆斯林毁掉和破坏的痕迹。精美的石头雕刻,在一些刀剑的摧毁下,剩余着残肢断臂,让你扼腕痛惜,却又有些许的慰籍。如果这些如我们国家的寺庙材质,恐怕早就荡然无存了,今天,我们能够跋涉万里来到这个神秘的国家,还能欣赏到这些精美的雕刻建筑,我们除了对这些了冷漠的石头抱以温情的微笑,就只能祈祷,这个世界再不要任何的战争与侵略。不过,任何的暴力摧毁的都仅仅是表象的东西,而宗教的精神却是磨灭不了的。
也因为印度所有的寺庙都是不收取任何的费用,所以少去了很多排队购票的麻烦。在任何一个寺庙你都可以遇见很多印度那些幸福的孩子们被学校的老师带领参观,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也是印度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每个景点的门票都昂贵的吓人,所有宗教的地方都成为了另一种牟取利益的手段,几乎商业渗透无所不在,当宗教变成商业的时候,我想信仰也就不存在了。宗教无法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但是如果为了物质的获取而存在,这样的宗教最终只能是灭亡。
这些寺庙虽然都是免费的,没有任何人收取门票,但是我却感觉不到国内很多旅游胜地那种脏乱差,这里干净极了,所以尽管我穿着袜子,却也没有多脏,而且随处可以席地而坐。我想自律与诚信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里的公厕也是那种自由付费的形式,多少都由你,不给也随你。
篇2:困惑的梦境散文
困惑的梦境散文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讲到主人公因为睡觉老做梦,而且是特别累的梦,因此而痛苦不堪。记得那个人好像叫Roy。他说,他老是梦见自己做特别累的梦,然后早上起来后特别累,精神不振。其中一个是梦见自己在花园里栽树,一个晚上都在挖坑,浇水,植树,累的满头大汗,却一直栽不好,累得筋疲力尽。还有一次,梦见自己是个船员,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船舱里进了水,他就和其他船员一起往出舀水,整整弄了一个晚上。起来后感觉自己真忙了一个晚上似的。后来他去看医生,医生给他的建议是:睡觉前听听音乐,放松一下。结果,那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在学校的乐队里,为了练习一支曲子,练习了一个晚上,情况没有好转,反倒比原来更严重了。当时,我还替这个人难过,悲哀。他怎么这么可怜啊!
我没想到,自己已经有好久跟他差不多了。我基本能睡着,可是就是质量不高,容易被惊醒,容易做梦,而且是那种很辛苦的梦。
我的梦,有那种跟家人团聚,却有很多是非,纠葛,或者委屈,哭泣不止的;有那种被追逐,没地方躲的,惊慌失措的;也有那种劳动了一个晚上,很辛苦的……就在昨天晚上,刚眯瞪了一会儿,就梦见自己下楼梯一脚踏空了,然后就惊醒了。再次睡着的时候,我梦到自己带了一些钱准备存吧,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在教室里,当着学生的面数,然后很多学生指责我是不是收了他们的钱。我极力辩解,而且很生气。接着,我跟我一个好朋友坐公交,却被一个女孩子跟踪。我找公交卡找不到,找零钱找不到,为了躲她,我们下了车,想找银行把钱存了又到处找不到;又被一群人追踪,包括刚才那个女孩子;到后来很绝望的时候,还是我家人拿的'什么木棍还是什么,才把那些人赶跑……起来后觉得好累。
对于这样的梦,我已经习惯了。因为基本上天天都这样,我自己没觉得什么,我家人就帮我分析:为什么我老做这样无助的梦,在梦里老是很弱势的,很可怜的,好象被谁压制,欺负似的。我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也许生活中的我就是这样:胆小,懦弱,怕事,循规蹈矩,患得患失,缺少那种强势的东西。
我记得多年前考教育学,心理学的时候,提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与人能正确的交往能力;不自卑;自信……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以前没有关注过,那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多年里,可能就属于那种心理不健康的人,只是没有人关注过。在那个我成长的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连肚子吃饱都是奢侈,谁还会关注你是否心理健康?后来工作了,成家了,很多的事情,让自己一直很压抑,包括工作的压力,放弃铁饭碗,出来打工面临的很多压力,缺少锻炼……所有这些,恐怕都是导致自己睡眠不好的原因。
无论如何,好好调整自己,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道德模范会上表扬的一个人,自己都是重度残疾,连俩腿都没有了,却无私的照顾着一百多孤儿院里的孩子,还38年里不要国家一点工资,跟她比起来,自己这一点点问题根本不足挂齿。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什么过不了的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麻烦,算不了什么。有人开玩笑说:人年龄慢慢大了的时候,都是“爱钱,怕死,没瞌睡。”
现在还好,还有瞌睡,说明我还不是很老。只是质量不高罢了;一旦有朝一日,也许连做梦的幸福都体验不到了呢!我会自己买一些安神补脑的药,调整自己的心情,锻炼身体,相信会好起来的。
篇3:而立的困惑散文
而立的困惑散文
没有谁规定,而立只对男性而言。现代社会之女性,早撑起了半边天,即有家业,还有事业。恋家不是女性之本能,大多时候是社会分工所致。变迁语境下,女性恋家的空间被一再压缩。职业要求让女性甩开膀子在拼命。写上以上这些话语时我也在反思,是否过于强调性别归属,男性也不容易。而立之年,我再次审视两种性别的角色尴尬。于女性,若按照中国教育体制内的最高学历,从小学算至博士后出站,那该是25年级毕业。若加上2至3年的幼儿园,这个漫长的学校社会化耗去了一个女博士生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时间耗费对于男性,也是同样,这几乎可以说没有性别偏差的时间选择。若男性30岁开始就业,有平台、有机会的情况下下自然会顺风顺水;女性的30岁,原本已经被贴上“剩女”之标签,若再来个高学历,这样的“灭绝师太”早被污名化。那些没被世俗遮盖的男生,也接受了我们女博士群体,一般而言童话里公主与王子的生活总是感性开端,生活总是琐碎不堪。柴米油盐对于女博士而言也不可或缺,只是,我们的成本在理性衡量下太高。当我还在图书馆里苦苦钻研、我还在实验室里不停操作,我的`大学同学早已双宿双栖、结婚生子;当我们还为课题、科研、博士论文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时,研究生同学早已买车买房、升官发财......似乎我们错过了太多。那些人打趣:路是自己选的,你活该。真实这样?活该的路走了进来,会显得进退维谷。静坐板凳的功夫不是任意一人都可练成,静坐之后的静思、描述、研究,长此以往,总升格到关怀的程度。这样的关怀大部分书斋里的博士生都有,纵观古今,横看世界,由此而激发了无限的能量,直至毕业踏入社会,而立之年满怀的报复与这现实撞个满怀,头破血流。除了抱负,我们一无所有。抱负破碎之际,想起找个空间安放自我,于是在各种场景下苟且偷生的人群里多了我们的身影。
一种制度的好坏,如何衡量?没有标准答案。我看来,若民众大都能保存个体主体性可作个衡量标准。情绪性的集体行为自然不是好的社会互动。若社会的精英群体被话语弱势化、边缘化的现象过于明显,绑架了大众的传媒应该深思。
个体不一致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是无病呻吟, 那这个社会肌体是否有病在身?
深知没有绝对的平等,但对于自由的渴望不曾停歇。
篇4:大脚的困惑散文
大脚的困惑散文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别的不出奇,就是这双脚大。我的这双大脚在桎梏中,直到11月18日,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我那个高兴劲呀,就别提了!
大家都听说过:“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吧?可能这句话就是针对自己说的?自己感觉头脑简单到人还不算傻而已。上肢还算正常,下肢我的这双大脚,可就甭提有多么的发达了。说实在的,就是一般的大老爷们,都没有我的脚大,到底有多大呢?说出来一定会吓你一跳,1.67的个,穿女士特大号43-44号的`鞋。可惜一般还没有44号的。这脚如果要是能换的话,我早就换成一双大小适中的脚了。要是能修也行,何必让我遭了大半辈子的洋罪呢!
我这辈子活得窝囊透了,衣服衣服不好买。你说我膀大腰圆还谈不上,有点亏;你说我胖吧,还不是。我只能说,体型不特殊而超一般。不是一般女人杨柳细腰的那种。我和别人开玩笑说,我说我是“大匹子猪”你们都是“哈巴猪”就是骨棒大小的意思。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一试太瘦,穿不上,系不上扣,让我老伤心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有时有卖大号衣服了,能买到了。我现在没有那么纠结了。
这辈子我还因长了这双大脚上老火了。有人说:脚大站得稳,我说:脚小也没一步一栽跟斗。我在年轻的时候穿多大号鞋,穿的都是什么鞋,怎么过来的,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前几年,女式特大号的鞋,是41号的,那时流行欧式鞋,鞋的前面尖尖的,没办法,谁叫自己喜欢呢,就买来穿上了,至于穿上合不合适,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这个说法也往往比喻婚姻,幸富不幸福就像这脚上穿的鞋一样,我是有切身的体会了。我这叫----大脚爱小鞋,你说穿着能合适吗?没办法,花钱买不着大号的,就硬挤。我一共买过三双欧式鞋,把我的脚活生生的挤出那么多鸡眼来,害得我走起路来,疼痛难忍。这脚要是会说话,早就把我骂的狗血喷头了。
再后来又有卖42号的特大女士鞋了,又比以前大了一号,我又开始买42号的鞋了,可还是照样的挤脚。
从去年开始,形势大好,鞋店有卖43号的女士特大号鞋了,但种类很少,有时就一种,有时二种,但毕竟有大号鞋了,这对我长期买得到大号,尽穿小号鞋的大脚人来说,无不是一次脚的解放!我呜呼!哀哉!
我现在已买到女士特大号二棉皮鞋43号的一双,特大号大棉皮鞋43号的一双,这两双穿着大小还可以,不挤脚。今年秋季又在小海鞋店买了一双女士特大号43号高筒棉皮靴,这双皮靴穿下去,本来脚就大,再加上右脚有脚箍(在大脚趾下端)并且还比较大,就是这个脚箍给我坑西了,害得我无论穿哪双鞋,都是右脚挤,这双同样如此,穿上很挤,一点余地都没有。都说这人岁数大了,脚不能受屈,其实我现在才知道,我夏天穿43号的正好,冬天穿特大44号的正好。
我用尺量了一下右脚的宽度是3.3公分,去年买了一双男式44号棉鞋,穿着正好。可我不愿意穿男士鞋,不好看,没穿几次就一直放着。我现在把以前穿的鞋,统统的都送给人了,现在的鞋都是43号的了。
前几天上网,在社团里没有文章编辑时,我就到淘宝网里去看看,发现一双我比较喜欢的特大号43号,黑色高筒皮靴。我问厂家,有没有44号的,厂家说,女士最大号就是43号的。我问能不能货到付款,厂家说不能,只能网上办理。(因我那时还没办理网上银行)。第二天,我在网上和女儿说了,女儿说:只要你喜欢就好。女儿给我在网上付的款。
我今天收到了邮包,穿上这双高筒皮靴之后,没想到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右脚松快,有余地,不像其它鞋那样,紧紧地感觉。
我感谢女儿在网上给母亲付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感谢武汉厂家生产出女士特大号适合我穿的鞋!至此,我多年桎梏的双脚,今天终于得到彻底的解放了!阿弥陀佛!
篇5: 困惑的魔方散文
困惑的魔方散文
那是一个凝重的秋天,我的诗与散文的创作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冈境。又不知怎的,神使鬼差似的热衷起艺术美学来。有兴趣看的书,大多是美术鉴赏一类。要写出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谈何容易!且躲入欣赏者所拥有的狭小而阔大的圈子里,对于喜好艺术的灵魂来讲,当是一种不错的自我慰藉。也许,又不失为一个强化艺术素质的良好机会。
适逢某电视台约请,让搞一个有关石鲁艺术道路的专题片脚本出来。石鲁其人其画,为我久已仰慕与神往,何乐而不为!这便广泛而仔细地读他的诗文,品他的画作,访他的亲友,寻觅他的迹影,兴趣蛮高。脚本很快弄出一稿,却石沉大海。继而,生出要为石鲁写一部文学传记的念头。又恰遇一家杂志索要文章,即匆匆以传略形式交其发表了。之后,电台连播过,还算有点影响。再之后,便是刊于《两部电影》上的电影文学剧本《疯子画家》。
本子已经面世,似乎无须再去叙说作者的意图。解释其中的原委。倒是评论家肖云儒以《好一幅“屈子行吟图”》为题,笔法犀利而圆润,极有见地地“将自己读后最初的印象率直相告”,不得不使你对这盘放凉了的菜再作一番品尝,反刍与消化。这也应该说是一种不可失却的自我慰藉。恰恰,亦是属于经历创作和困惑之后重新承受的又一番困惑的反思。
“黄河如铜汁,艰难地涌动,似要凝固了。”是想以此作为我们民族命运的象征性背景,来展现石鲁独特的艺术命运的。可惜,很难将他生命的重要过程,用电影化语言融入这种典型诗境中去,也就只好拙笨地试用散点透视的散文化方法去谋篇布局,抑或成了流水账式的铺设与交代,以致使“剧本后半部跑了气”,而令笔者脸红。尚且,又不仅仅是特定环境的迁移。如果是既尊重于人物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任意篡改它,又决意挣脱历史的束缚。既属于理智型的,又属于写意型的,就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显然,“尊重”有余,“挣脱”不足。客观性,扼住了灵动的艺术创造力。但之所以获得评论家的赞许,说是基本上写出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斗士形象,传达其性格和语言思维方式情节与细节,当然还是基于原始素材的。例如他所信奉的烟酒茶这超度人的神物,崇尚空气阳光水这自然力,以及迷乱中的旧作重提,晕倒于《东渡》画前的场景,和狂放不羁的野食暴饮与文白参半的疯言醉吟,都几乎是照搬不误。其中强调主体精神.重神而不拘泥于形的变化观念,是借助他的画论而理解他的人格的。黄陵、老船工与屠鹿等场面,可以说是摆脱真人真事局限的一点小小的虚构,但仍然没有把握住它应有的表现方式。
按说,石鲁的确属于电影艺术的一个很好的题材,它的独特性和涵盖面着实是少有的。与其说是缺乏驾驭它的能耐,还不如说是驾驭过程中的难以言状的困惑。似乎在一瞬间的灵感冲动中悟见某种妙法儿,待去捕捉它时,逮住的仅仅却是一撮毛发,欲获之物则逃之天天。其表现力显得疲惫,有如扶不起的猪大肠,晦气而沮丧。动笔之初的几个月工夫,几乎在为寻找一个好的结构而绞尽脑汁,四处求仙,始终不得其窍,结果便草草将就着弄出来,使得粗疏丑陋,缺欠百出,次要人物的处理,则更顾不及去勾勒。云儒的文章说,“在剧本整体上,如何突破单线结构,运用多面的或球形的结构方式,去展示更多的生活面和人物相,更好地表现出生活的立体感和复杂性”以及似游而不离,形散神不散的设想,实乃高见。但具体到剧本上,所困惑的境遇仍难以解脱。有时甚至开玩笑说:谁卖给我一个关于这个剧本的好结构?像玩魔方,不易探寻到一种最佳程序,使其声色各成一方,的确令人焦躁不已,长吁短叹。电影艺术,恐怕正是这般叫你困惑复困惑的魔方。
不仅仅是结构问题。作为这样一个描写“疯”画家形象的电影剧本,它的思想与艺术气质的把握则是要害的地方。石鲁的画魂诗风,已经为剧本的哲理寓意提供了更深的对应,也就是主人公身上的屈原式的“骚”味不平之鸣。如果说,绘画是在平面上画出绘画家的创造性想象改造过的现实画面的一种艺术,那么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电影,在创造能广泛表现生活全部审美及特点的活动视觉形象方面,应该是优于绘画的。具体到《疯子画家》上,还没能找到二者之间相和谐的最佳方案。石鲁的画与诗的重气、重意、重象征,以及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上的夸张变形和散放模糊,应该构成这个本子的重要特色。老实说,这一点并未如意。有对石鲁本人理解的深度问题,也有在借鉴石鲁艺术的表现方式上对电影手段的熟练问题。显然,具体的铺陈零碎了,没有做到具体的交代和衔接段落上的意到而笔不到,使人物命运的情绪和心理逻辑处处梗塞,整体性的风格受到了影响。苛刻一点,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找见石鲁,这是令人汗颜的。
关于《疯子画家》欣赏信息反馈对笔者的反馈,以至今仍使人困惑的一些感念,就说这么多,得感谢云儒的指教,感谢诸多关照这个本子的尊师和文朋艺友们。
“触电”是什么滋味?未曾领略过的时候,不管旁人如何去讲,你是得不到本质性的感受的。如同写文章,或者如同恋爱、成婚、为夫为父,甚至如同一种名贵小吃、一种酒。七八年前,我对电影剧本跃跃欲试,企望将一个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真实故事变成电影,为这可谓狂热。母与子的聚散,战争与现实的交错,生活的绝望与期待,苍凉而美妙的高原风景画,满以为已经构成了一部诗体电影。在参加完一个电影文学讲习会之后,即按捺不住自我的激动,写出了名日《寻觅》的电影本子。这便开始品尝“触电”的滋味了。
无形中,是将一貌似简单而斑驳陆离的魔方捧在了手里,开始一种困惑的把玩与把玩的困惑。《寻觅》找导演看过,按那阵子的电影态势,还以为是个新玩意。我将导演的意见反复琢磨,如何去寻觅剧本中引发故事的典型环境,如何实现人物内在矛盾的深层上的寓意,结果陷入厄困之境。尽管,《寻觅》在一家杂志上寻觅到了问世的机会,变成铅字了,但作为符号形式的文字,无论如何不能抵达创作者所思谋的可视的具象形式的艺术效应。或者说,从根本也不可能属于两回事。
《寻觅》失败了,电影梦还未泯灭。之后,在榆林小城客居之际,觉得发现了又一个属于电影的故事。是关于陕北清涧起义的故事。从塞城的谋杀到清涧的兵变,一支富有生机的军队连夺数城,却在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围剿中顷刻覆灭,至韩城原上时仅存数十人,便分道扬镳,一切又复归于开始。战争的独特形式,古老的黄土地的震颤,乱世时月各种人等的命运,是不乏其深刻意味的。自我的赏识,产生了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骚动的土地》。但很快又自我悲哀,将其锁入抽屉,未敢让任何人一读。
这是体会到咱虫电“的滋味了。但那种似乎”深恶痛绝“与”爱不释手“的矛盾心理,恰如把玩着魔方。也总爱看电影,大多是消遣,从自我审美兴趣去品评它们,又眼高手低,老实讲,看得起的片子不多,狠狠心。搞个石鲁的片子出来,竞又被困惑所征服。得承认自己的无能了。
看看青年导演群体的一批作品,令人为之激奋。一批以《黄土地》为代表的影片,所熔铸着的一种民族精神,所把握的气质和内在力度,显示出中国电影艺术的新态势。作为电影创作意识的”故事“受到挑战,强调造型意识,丢掉戏剧拐棍,更单纯的电影出现了。《黄土地》一幅幅画面,使人在静止中同时感受动态,在动态中同时感受凝滞。那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潜沉意象,总是潜伏于全部视觉之下,而给人以情绪的巨大冲击波。我感到,我是完全置身于我的山原故士上了,那土地,那风光,那人物,那场景,都极为熟稔。精神上为之欣慰,为之悲伤。属于一种忧郁的美丽,使我感到了它不是一个所谓的”故事“,不是哄人的把戏。那种深沉而真切的审美情调,使我感到于异地同熟土上来的一位长辈相逢,在寂寥的客舍里,酒茶相伴,与他娓娓叙说乡间的那些喜怒哀乐的事情。那是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别人的故事。或是我们民族自身的故事,历史的,又是现实的,现代的。新生命的艺术,就是以它对时代的哲学思辨,由象征性的魅力等诸因素给人以精神上的”原子反应“,而取代伪艺术的。当然,并不偏废其他审美趣味的艺术。其生态平衡,自有它的规律性。但是,面对现代艺术变更期的瞬息万状,任何一种新的探索都总是令人敬羡的。恕我对电影艺术的识之甚浅,欠资格去评头品足诸多有成色的影片,就不必在这里涉及其他艺术家的劳作了,只是从这些具有创作新意识的影片中,去吸取养分,以充实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拿自己所佩服的影片,去观照自己”触电“的体验,消化疑虑,解脱困惑,也算一种小小的慰藉。往往,对于自己不满意的片子,也就从心理上宽容得多了。但那种陈腐不堪的假玩意,仍是常常激起愤愤之情。愈是作为观众,愈是有这种自由。而愈是作为尝试过电影创作的人,愈是多了一层包袱。也许,又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
总的来说,无论”触电"是悔是幸,它毕竟给自己的艺术世界多开了一个窗户。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迄今还是一个从未中止的艺术种类的分析过程。艺术的门类有某种联姻甚至融合的趋势,但每一门艺术对审美地认识世界都能有某些新的独特的贡献。多结识一种艺术门类,它的多样性会使自己有可能从审美角度认识世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但多才多艺不易,自我的艺术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回过头来,专散文或诗或小说,依然有困惑在等待你。
篇6:选择的困惑散文
选择的困惑散文
我们的生活面临的无非就是选择的困惑。在我们的学生时期,我们面临的选择是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学生还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是两个概念。如果屈服于父母的威慑,成为他们渴望的好学生,我们就必须要按照他们的要求,不断地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打交道,到头来为了一张并不值钱的文凭。假如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想要从事音乐事业或者别的,那可能忽视学业,最后会不会成功这是未知的事,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的人生就此改写。
我们很感激这个时代给予的宽容,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肯做事,你一定能养活自己。你不需要成为全才,高考状元之类,只需要你肯努力,时运一到,你的光彩无人可挡。但是,在父母的旧观念里,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为什么过去几千年了,父母的思想还停留在那个时代呢?
这是青春期的选择,一个人到底是认真读书还是维持自我的爱好。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很难平衡的,因为你要维持爱好,就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你要学习,一定是牺牲爱好的时间。很多父母会问,你不能高考完,在追逐你的梦吗?但是现实很残酷,时间是有限的,当你放弃你的爱好,你的优势在逐步地消失,要知道这个世界因为比你有才的人还在努力,你拿什么和人家拼呢?
这只是一个选择。我们人生处处都在选择。大学毕业后的择业问题,到底选择喜欢的工作还是为了报i酬高做不喜欢的工作。我们到底是要稳定的低薪的工作还是要高新的充满挑战的工作呢?这些都是选择。你的父母永远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找一个铁饭碗最好。你一辈子都不愁了。但是,很抱歉的是,世界总是不断在变,没有永恒的金饭碗。一些削减脑袋考进公务员的人往外面跳,出去捞金了。一些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又往里面跳,以为这里是天堂。
这是择业的选择是出口转内销。读书一般,到国外过渡,回到国内找工作,处处碰壁。很多人还没有明白一点,今时不同往日,以前一听留学生认为很牛,但是现在的企业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而不单单是你留学的背景。你的见识是你人生的第二张标签。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留学法国的学生能力很强,回到国内,从事完全没有相关的行业,业绩蒸蒸日上。这当然是一部分人。在中国,很多所谓的出国镀金无非就是国内考不好,为了一个漂亮的学历,然后去国外的野鸡大学再深造。
这是人生的选择,择业可以跳槽,甚至可以专业。但是,我下面说的择偶,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合适的年龄,遇到自己爱的人,那叫爱情。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那就是婚姻。但很多人的婚姻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谈不上深爱,只是遇到有缘的人,仅此而已。在现代的婚恋是一个热门的行业,很多人抱着爱情已死,嫁给金钱的心态找到了另一半。有些人抱着爱情至上的心态输给了现实。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婚姻。
婚姻的选择其实就是自我价值观的抉择。说到底,过一辈子当然要找价值观一致或者接近的人,这是首要的。婚姻的所有的矛盾的根源在于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真正的对错在婚姻里很少出现。比如你有一个橘子,你给老婆吃还是给你老妈吃,问题就那么简单。有钱人为了财产纠纷苦恼,没钱的人为了子女的未来担忧。在婚姻世界里,很少能看到两个人恩爱绵长,不发生矛盾的人们。大部分的婚姻就在磕磕绊绊里消磨了青春的岁月。
人生到底还是一个选择。你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入土方式呢?有些人选择海葬,有些人选择土葬,有些人选择了火葬,有些人选择遗体捐献。说到底,人生无非就是一个大窟窿,没有了灵魂,啥都不是。在这个漫漫的人生选择里,只有出生和死亡是相对最公平的事。
篇7:生日的困惑的散文
生日的困惑的散文
我已经很久没过生日了,生日情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淡出生活,直到女儿懂事之后,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变得很关注,很隆重。还在女儿生日前两个月,女儿就会提醒我们:“我的生日快到了。”我们总是笑着对她说:“知道了,我们的宝贝。”然后,一把将她抱在怀里
现在的父母亲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都是独生子女。不象过去的我们,兄弟姐妹多。到了过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才会煮上一碗阳春面,再在阳春面上撒上一些葱花,又在葱花上面盖上两个自家养的圆鸡蛋。这些都是含有喻意的:阳春面喻意生日的孩子今后阳光可爱,长寿吉祥;葱花喻意孩子从此聪明伶俐;而两个圆鸡蛋加一双筷子则喻意今后孩子能常考一百分,亦有好事成双,圆圆满满,一生平安之意。于是,我们都非常高兴地大口将面蛋饕餮一净,连残汤都不剩!就如过年过节一般感到特别幸福的哦。那年月生活困难,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别的兄弟姐妹是没得吃的,只能站在饭桌旁边干瞪眼,口水流出来也没用,只能在心里暗暗地盼望自己生日早一天到来。当时,并不是做父母亲的小气狠心,不给别的孩子吃,那实在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写真,没办法的事啊。 有生日过就已经不错了, 班上的有些同学,父母从来没有给他过过生日呢。
现在的经济状况好些了,每家每户都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而且,过的还是“洋生日”, 请上众多的同学,朋友,准备好蛋糕,果点,饮料,高年级的还有准备啤酒的,学上西方人,在蛋糕上插上几根生日蜡烛,几岁插几根还颇有造型!关了电灯,点上蜡烛挺浪漫的哦,小主人在头上戴上皇冠,众朋友同学围在周边,欢快地唱上几句:祝你生日快乐------。然后,小主人双手合掌许愿,很有点专重肃穆的感觉,同时带有几份甜美的温馨。可生日后吃剩的.东西很多,满桌狼籍,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食物,更不知道做父母的曾没东西吃,一片欢呼喜乐后散了场,早把桌上的东西忘了,剩下的只是做父母的来收拾。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有同学来请她去过生日,每年她也请别的同学到我们家来过生日,我们做父母的一直让她沿续着这份欢乐和幸福。眼看今年女儿的生日又快来了,我突发奇想,问妻子女儿:“今年,我们来过一个中国式的生日怎么样,煮上一碗阳春面,放上两个鸡蛋------” 尚未待我将话说完,立即遭到了妻子女儿的强烈反对。她们说我头脑发热,乡村老土,赶不上时代------连珠炮似的,待不上我的开导和辩解。在她们看来我的想法是不合时宜的,不够张扬,不够排场,不合时代节拍的------总之有太多的不是!其实,我知道在很多人心里都有类似的感觉与想法,说到底人都为了面子,虚荣心的结果把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都给弄丢了,甚至有的下一代已经不知道有中国式的生日了。
我不知道太多西方生日的含义,妻子女儿也不是太清楚。我相信很多中国人也和我们一样,不是很明白,只是为了赶潮流,一种时尚而已。花很多的钱,很大的排场,只是为了一份虚荣,于是,我有些悲伤:中国式的生日只能成为一种记忆了吗?
篇8:餐桌上的那些困惑散文
餐桌上的那些困惑散文
一、餐桌上的心慌
吃还是不吃?
年关将近,人们又为一年一度的春节忙碌起来。人们不辞辛苦碾转于各大超市、市场……为的就是能将年货置办齐全,安安心心的过个祥和愉快的春节!看来咱中国人就是这样,超市里的菜价不管多高,都抱着一个心理,都图个乐呵!合家团聚嘛,钱不是问题!
昨儿,出去转了一圈,也是想置办点称心的年货好回家过年,转悠了一圈,只见各大商场,超市的蔬菜价格早就开始“剑拨弩张”了。小油菜4、5/斤,菠菜3、5/斤,香菇12/斤,芸豆9、5/斤……进入蔬菜区,价格牌上的价格赫然醒目。
对于人们来说,这些价格都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每一年的春节都会有蔬菜大涨价的问题,其实,现在人们注重的不光是蔬菜的价格战问题了,更多是能不能吃上放心的安全食品。居高不下的菜价让人们觉得年货难以值班,更多的恐慌在于许多食品的不敢吃:漂白鱼翅、皮革酸奶、染色水果、染色馒头……这些每一样食物似乎都让人们放心不下!
到底吃还是不吃?这些都让人们心慌!
二、餐桌上的无奈
重温“农耕生活”
在家里种菜这种“农耕方式”的生活,在我们城市的生活当中已经并不多见了。而如今在不少退休的老年人的居所里,在阳台上用花盆种上一些辣椒、韭菜、小葱等蔬菜,有的在楼顶填充了土壤,种植了一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既填充了退休之后的落寞,又锻炼的身体,返回了“农耕”式的种植。看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提高,在吃的方面也越来越谨慎了。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种一些绿色蔬菜既陶冶了情操也变成了一种时尚。
再说各大超市里的蔬菜水果,现在人们挑选他们可是越“丑”越称心哦!原来的人们买菜专买漂亮好看的,无疤、外表光滑、光鲜亮丽的,哈哈……这些蔬菜其实都让黑心的商贩进行了一次美容哦!现在“长得丑”越来越走俏,越来越受人们的专宠!现在的人们讲究吃出来的健康、吃出来的漂亮、吃出来的放心最重要,养生、绿色食品成了近年来人们的青睐。
餐桌上的美好时代渐行渐远,菜价节节攀升食品的安全隐患日益增多,人们的钱看来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买到放心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从追求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到寻求“有机”、“绿色”食品,饮食潮流在不断的变换,其实万变不离的还是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重温“农耕生活”是越来多的人们心中的追求!
三、餐桌上的困惑
要肚子还是要面子?
逛了几个市场、超市、已是晚饭的点了,为了节省时间继续购买年货和老公商议在外面吃点算了,于是来到了一家饭店,正巧遇上一对小情侣结账出门,瞥了一眼在他们身后的桌子上三菜一汤还留下不少,辣椒肉基本未动、酸菜鱼片剩了一半、紫菜蛋花汤基本未动,只有看似是清炒西兰花吃光了。
一位清扫餐桌的大妈在那里唠叨:“哎、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都不吃了、这些菜都倒掉真是可惜喽!”一边打扫一边唠叨。看到剩下的这些食物觉得这也很正常,现在吃饭的人们基本上是能多点就绝不少点,特别是做生意的,有钱的老板们。所谓的“面子”一定是少不了的……至于肚子那就要看人们对健康和食品的人认可了。
要肚子还是要面子的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要是家庭聚会大家肯定要选经济实惠和卫生食品安全的饭店,如果是因工作方面上的宴请大家都会选择具有“面子”的高档酒店,这里面消费的大多不是“菜”而是烟酒之类,金钱就像流水会付之东流,而餐桌上的“菜”大多都会基本未动,最后都会浪费掉,而对于这些关于客套关系、办事情的消费主张和前者会截然不同的,甚至,这样的请客者会认为如果不浪费点就不能足够显示其身份了。
要面子还是要肚子?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四、餐桌上的.思考
如何保卫我们的餐桌?
就大多数人们目前的情形看,购置年货是人们目前唯一的选择,许多人们为了健康不再吃肯德基和麦当劳,但却很难绕开工业食品工业化。但又很少人想到既能满足自己的胃保持身体的健康的同时去减轻食品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不能全然的避开这样或那样的食品添加剂。
在这样一个严峻威胁人们健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太多的抱怨者和听到太多的指责声,唯独不见那些含有健康性意见的诞生。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而更多的让我联想到了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全人类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如何保卫我们的餐桌?这将是全人类思考的一个话题。
篇9:困惑
生活是多么的美好,社会是那样的精彩。然而,在这美好生活中,却总会有一些人,给这美好二字加上引号。
生活中,能独自一人静一下,看看优美的文章,是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芝麻般的小事也常常事与愿违。“书呆子”,这声音太刺耳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多一分理解?
在回家的路上,好心的想扶起一位摔倒的小朋友,“这么大的一个学生,还欺负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唉,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多一分信任?
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位老爷爷上来,我下意识的站起来让座。但是,还没等我说出口,旁边就挤过来一位年轻的大姑娘,面对老爷爷的无住助与无赖,我内心觉得对老爷爷挺愧疚的,真不是滋味。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
生活中就是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们又是可悲的,因为生活毕竟是美好的,然而,他们却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享受,又何来快乐与幸福。
朋友,请你们好好的反省一下吧!一起用真心去创造一个”真“的未来吧!
★ 学习坦然散文
★ 23岁的散文随想
【文明的困惑散文(共9篇)】相关文章:
体育教学“导”为先2022-10-18
城的抒情散文2022-09-02
《文化苦旅》课外书读后感2023-09-16
初中心理健康说课稿优秀2022-09-28
观影随感散文2022-08-03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2022-09-20
我喜爱的文学400字作文2023-02-24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2023-09-02
优秀散文优美句子摘抄2024-04-27
荔香时节优美散文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