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相关习题(精选4篇)由网友“李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相关习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相关习题
1.用“|”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
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①像北斗七星 ②喝茶 ③拄着、扶着 ④只是
3、①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旷开阔,好像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4、《小石潭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满井游记》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喜悦心情。
篇2:《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小石潭记》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下面是《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篇3: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小石潭记
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小石潭记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答案】
1.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篇4:记承天寺夜游相关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相关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相关习题篇一: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三四的成语
★ 文言文总复习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相关习题(精选4篇)】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2023-09-10
初中扩写文章范文2022-07-01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2023-02-28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参考2022-08-03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23-03-15
初中语文新课标体会2023-06-15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22023-08-06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2023-07-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练习题及答案2023-09-15
8年级上册语文寒假答案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