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干粮上学散文

时间:2023-04-29 07:42: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整理10篇)由网友“阿北不让我改名”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带着干粮上学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

篇1:带着干粮上学散文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

时光弹指而逝,可是自己总是摆脱不了对往事回忆的困扰,三十年前带着干粮上学的场景,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从木佛小学毕业后升入陈庄中学,由于学校离家庭较远的缘故,为了不影响学习,只好在学校附近的一户农家租赁房子居住。每次回家,娘在一家人吃窝头的情况下,省吃俭用把家中不多的黑面蒸成卷子,炒上一瓶咸菜,装在印有“上海”字样的黑皮包里,由我步行带到陈庄。一般情况下,一包干粮能吃5天左右,吃完以后再步行回家领取。我清楚记得,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准备好学习用具的同时,把一天要吃的干粮放在网兜里,一并带到学校去。自然娘给我炒好的咸菜放在教室的'抽屉里,干粮放到学校东侧的食堂里。由负责做饭的王大娘集中馏好,中午、晚上放学后,学生们各自取回。

正常情况下,随着放学的哨声一响,大家如同放飞的小鸟蜂拥而出,一声声稚嫩的声音喊着叫着“开饭了,开饭了……”三步并作两步走,拥簇着打闹着快速赶往食堂,在叽叽喳喳的叫声中,大家围着蒸笼找着各自的网兜,那拿干粮的场景,那一幕幕质朴可爱的笑脸,是那样温馨那样生动。找到以后,大家在说说笑笑中各自带了回去,就着从家中带来的咸菜狼吞虎咽,吃完后赶紧读书学习。当时老师给我封了个“劳动委员”的角差,尽管有一种成就感,但是放学后的首要任务,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先去拿干粮,而是提着教室里的水桶,先到学校门前的水井边,用辘辘给食堂打上一桶凉水,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每次都是在战战兢兢和提心吊胆中完成的。然后由我双手提着一桶半满不浅的凉水,倒在学校食堂的大缸里,只有这样班中才能换上半桶开水。当我用稚嫩的小手,咬着牙踉踉跄跄把开水提到教室的时候,大家拿着缸子一哄而上,不一会桶里的开水便舀个精光,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餐。这时候,当我把干粮取回来时,早已经凉透了。没有办法,只好喝着浑浊的开水就着咸菜勉强下咽。

?有时候因为班中下课晚的缘故吧,等到去拿干粮时,我的黑面卷子早被人掉包拿走了,留下的自然是难以下咽的窝窝头干粮。为了吸取教训不让我们的干粮再被别人掉包,我们想出了本班同学的干粮,用网兜一块栓系在一起,拿的时候一块拿,送得时候一齐送,这样也就避免了丢失现象的发生。那时住校的学生,最怕过夏天了,由于从家中带的干粮,因为气温高且放在皮包里的缘故吧,不到三天就发霉了,有的时候还长了一层绿毛,自然舍不得扔,没有办法只好扒掉外面的表皮,或者用水冲掉绿毛,皱着眉头将就着吃完。

说实话,那时候我们最羡慕在学校吃饭的老师了,因为他们由学校统一管饭(也就是吃食堂),我们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吃着大米饭、白面馒头,我们吃的却是黑面干粮和窝窝头,有时候因为咸菜提前吃完的缘故,还要拿着零花钱买酱油蘸着吃,现在想来总会生出许多感慨,再也不会感到生活的困难,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忆苦思甜”罢!

篇2: 带着枪上学散文

带着枪上学散文

每天怀揣两支可致人以伤残甚至夺人性命的火药枪上高中的人,恐怕不会太多,我就是携带双枪在中学校园读书的。知道此事的只有两个人,另一个人已经魂归天国了,我想起这段往事,也是为了纪念他,我的同学B君。

B君是个小个子,特别敏感、易怒、乖戾,我们是初中的同学,经常看到他与其他同学动手打仗,大概因为自己个子小,知道挨欺负的痛苦,所以他从来不欺负比他弱小者。

他选择动手的对象往往都是或者比他年级高的大同学,或是同年级的高大个子同学,别看个子小,他练过武功,会耍九节鞭、三节棍之类的东西,打起仗来有股特别的狠劲,动起手时干净利落,绝不手软,而且发生口角也不多费口舌,三言两语就操家伙,随手拿到什么用什么,如砖头、木板、凳子等。同学们一般都躲着他,有点怕,也有点不愿多事,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的,谁愿意碰上这样经常以武会人的劲敌呢?

所以他的敌人不多,但朋友更少,少到几乎只有我一个。

我与他交朋友,不是因为在打仗或习武上我们臭味相投,而是因为我是最容易跟任何人交上朋友的人。

B君肯用功,头脑也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不如他的,他瞧不起别人的笨,学习成绩比他强的,他也瞧不起别人的傲。这两类人我都不是,我一贯与世无争,成绩可以好,却不争靠前的名次,有独立的思考,却不争班干部的权位,与人为善,不卑不亢,坚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正好上学、放学的路上经过他家的门口,几回顺路碰上搭伴一起走,一来二去,就成为了朋友。

除了性格随和,他与我交朋友,也是可以有益于学习的,有的题他弄不懂解不开,又找不到别人可问,我则可以帮助他解答,举一反三,不厌其烦,他很是高兴,认为我的讲解比老师都强,语言既通俗,又有深度。

大概总向我求教,而没有回报过,让他感到歉意,他提出我们一起复习英语,因为我的英语成绩极差,他想帮助我提高。我们就在自习课到学校对面的树林里,席草地而坐,他念一句让我跟着念一句,更耐下性子讲语法,但我实在对英语没有任何兴趣,除了强记很多的单词,一个句式也记不住,有时照顾他情绪记住几个,第二天又忘到脑后,他知道我是没有兴趣,也只好罢了,不再一起复习英语。

他也曾想过帮我打仗,但我属于宅心仁厚,天下无敌,也没什么需要打的,但他的心意我领了,我们仍然是好朋友。

到了高中,我们又考到了同一所学校,但没有在一个班,他学理,我学文,课间我们有时在一起,因为文理不同,也不太讨论如何学习的事,我就天南海北谈些历史故事,谈些读书心得。他后来说听出来了,我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神聊,都是有的放矢,意图劝导他化解与同学矛盾,把心态放平和,他说与我交朋友后,已经改了很多,不总打仗了。但他仍旧认为有时还是靠拳头或武器更解决问题,他可以不主动惹事,但却也不能无端受欺负,要准备打仗,所以带两把火药枪防身,但别人知道他的性格,会防备他的,他要把火药枪藏在一个任何人都想不到、又能及时拿到的安全地方,那就是给与世无争的我保管。

我痛快地就答应了替他保管,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我是不缺乏的`,这样,每天在学校,我的身上都带着他的两支火药枪出出入入,也的确没有人想到过,在从不意气用事的我身上会藏有两支非常危险的武器。

因为不在一个班,下课也不是总遇上。他曾说,有几回跟别人口角,已经动了真怒,目露凶光,就要掏枪干他一枪,可是我不在身边,拿不到枪,由枪他想到我,想到我平时讲的事说的理,又想到了我的为人,竟将一腔怒火自生自灭了,向对方转颜一笑,说只不过是开个玩笑,后来也不再提此事,真的没有仇恨了。我身上的火药枪一次也没有派上用场,后来他终于把它要了回去,说再也不想带了。飞扬跋扈的他,只是专心学习,在学习上对排名在前的同学仍是不服气,一股狠劲化为超越别人的动力,向我炫耀的往往是某一道题别人都解不了,只有他自己解对了,言下之意,自己俨然是个决斗的胜者。

高考他考入了徐州的中国矿业学院,在书信上,他说“学校的校园是很美的,每当晚上,我出去散步,心是美的;而当我回到寝室,独自静下来,心总是沉的。”他反省了以往为人处世的失败,想到以诚相见的我经常说的那些话,希望我能在信中时时对他讲一些为人的道理。

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他感觉着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最后调回了家乡,但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仍没有完全适应,找工作也是与外界接触颇少的地震观测台,却没有留在城市的机关里,主动申请没有人愿意去的深山观测点,只想一个人静静呆着。

几次我们遇见,他都说,“有机会咱俩在一起好好唠唠,你再教我一些东西。”而我却也是一再下派,山水迢迢,一次也没有时间真正坐下来,直到听说他出了事。

他一个人在深山里值班,夜里取暖的燃油锅炉散发出有毒气体,他发现后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逃生,但强烈的求生欲望还是使他一点点向门口爬去,距离门一只手的距离时,再也没有气力,竟被隔在了生命之门的那一端没有走出来。

他是我的初中同学中第一个走上不归路的,想起无数往事,我不愿意相信生命力那么顽强的一个人真的离我而去,我觉得他只是睡着了,还有一天会醒来,我们还有个要促膝深谈的约定没有履行呢。

篇3:带着自我去上学_

带着自我去上学_700字

黑沉沉的天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吹来的一丝丝阴风让自己逐渐清醒。唉,又要上学了。

一如既往背上书包上学,坐上公车。今天公车的路程显得格外短暂,要到站了呢。看着天空一点点明亮,我的心情却一点点阴郁。突然有种想要一直一直坐下去的念头。永远都不要到了好不好。“XX站到了,请下车”的声音格外刺耳,可不可以假装没听见。微笑站起,下车。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自嘲道,苏圣悦,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懦弱与可笑了。

我是一个新生,对新校园新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而现实却把这一切狠狠的击碎了。从第一天开始,就只看见女生的敌意,我做错了什么?

那天,组长不小心碰掉我的书本,捡起来的时候确是砸到我的桌子上的。满腔怒火由我而生?。我笑着对自己说,她还只是个孩子。而我也还只是个孩子,我还承受不起这么大的待遇。我做错了什么?

班上有许多关于我的流言,比如:我说了某某某的坏话,我做了多么不可理喻的事。诋毁再一次把我推入深渊。为了一些子虚乌有的话而排挤我?又或许我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碍着某某的眼了?确实,流言蜚语可以摧毁一切。那个原本拥有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我何时变得这么落魄。“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的到远方。”有时候,努力也不能挽回什么。我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只有你们讨厌我,讨厌我嘛?我不在乎。因为我就是我,不会因为你们讨厌我而刻意改变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喜欢我,只有你们,只有你们针对我。“典型的被时代宠坏的小孩,也许就是这样的你才赢得我们的喜爱。”这是小学同学眼中的我。其实,对这一切一切的我都不在乎。因为如果她们没有发现真实可爱的我,那是她们的损失。自己一个人,可以活的更加精彩。我的世界,永远不允许脆弱。自己知道自己是清白的就够了,至少我活得问心无愧。

我就是我,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自我去上学,做好自己就够了。

篇4:年节蒸干粮的散文

年节蒸干粮的散文

不知怎么就想起儿时年节蒸干粮的事情来了。

年节蒸干粮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据说从大年初一到破五之前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期间,就连平日里最勤劳的家庭主妇也要停下手中所有的活计,尽情地玩乐一番。现在想来,我觉得所谓风俗只是人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而已,辛辛苦苦忙了一年,谁还在这大喜的日子了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年前把过年的干粮预备好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年节准备的干粮与平时改善生活或红白事时蒸的干粮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之处是,无非是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吃;不同之处在于,年节的干粮比平日里花样更多,用料也更实在,最主要的,它还赋予了人们喜庆的气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先说花样多。除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馍馍外,还有包子、团子(一种发酵的玉米面包馅的圆形干粮)、黏窝窝、枣花(把白面馍塑成莲花的形象,花瓣间镶上鲜红的枣子)等等,真是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开。单就包子而言,有菜包子,还有豆沙包;有月牙形的,还有褶子形的。包子馅更是五花八门了,有素馅的,有肉馅的;有白菜大葱馅的,有萝卜粉条馅的;有茴香陷的,还有韭菜馅的,更有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芬芳的野生马生菜馅的……再说黏窝窝,有窝头状的,有饼子状的(食用时放在油里炸一炸,外焦里嫩),还有供正月十五散灯用的圆柱灯形状的。而枣花的形状就更多了,有平面的,有立体的.,还有放在佛像两边形似观音手的多瓣莲花,一看就透露着年节的喜庆气氛。总之,年节的干粮,林林总总,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

再说用料实在。庄稼人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毫不吝啬地拿出来,就连最贫困的人家也绝不会去啃平日了的窝头,也会买上一两斤肥猪肉(那时的猪肉是以肥为上的)。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买上一些猪的板油,融化成白白的猪油,做馅的时候,把猪油渣和到里面,再浇上几勺融化的猪油,再加上年节包子特有的薄皮大馅,蒸熟后咬上一口,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菜汁随口水馋涎欲滴,真是鲜美无比。豆沙馅一定要选最饱满的豇豆和红枣,煮熟后捣得烂烂的,加上些许的红糖;做团子用的玉米面如果嫌粮粗,还会加上一些米面或山药干面,吃起来就更增加一些甜丝丝的味道了。

干粮蒸好后,就把它放到一个大菠萝里或者烧制的瓮里,在没有炉火的屋子里保存起来,如果保存得好,能吃到正月十五。我想,为什么小的时候那么盼望过年,除了有一颗童稚的心外,还有过年能够穿新衣,放鞭炮,再就是美美地吃上一段时间的年节干粮。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街上买的干粮比那时精致多了,样式比那时也更加花样翻新。一些善于经营的蒸馒头的小贩过年的时候,一直买到腊月二十八,刚过正月初几就又上市了,而且超市里随手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食品,人们再也用不着年节期间储存大量的干粮了,但是,我总觉得,现在的干粮,没有我儿时年节的干粮好吃,过年也没有小时候过得有情趣。

篇5:半袋干粮的深情的散文

半袋干粮的深情的散文

说起半袋“干粮”(干粮:是馍馍的统称;地方方言:指的是晒干的干馍馍。),是我此生无法忘记的一个名词,也是我一生中难以抹去苦涩的记忆!想起半袋“干粮”,再次唤醒了我上定西中学那段充满艰辛、苦涩的求学路,也是让我值得留恋、无忧无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时光;同时,让我学会了感恩,更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的家乡位于大西北甘肃省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在我的记忆中,在八、九十年代,我的家乡,依旧是那么贫困和落后。记得一九九二年我上甘肃省定西中学的时候,每位在县城中学就读、住校的乡下学生,在每个周六的晚上回家,星期天回学校的时候,肩膀上背着半袋“干粮”,便是每位乡下学生这一个周的口粮。家庭状况稍微好的学生,背来的是白面做的干馍馍;家庭状况不好的背来的便是杂粮面做的干馍馍;也有好多乡下学生,背来的便是半袋“炒面”。(炒面:是用各中杂粮,如小麦、玉米、莜麦、谷子等各种农作物和在一起,炒熟,然后在石磨上研成粉状,地方方言叫:熟面。)由于炒面和干馍馍存放时间长,不易变质,是每位乡下学生的青睐。记忆中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每位乡下学生开水泡干馍馍、开水冲炒面吃,是大部分在县城中学就读的乡下学生的基本生活状况,我也是开水泡干馍馍,乡下学生其中之一。

记忆中,我的母亲,给我准备在学校足够吃一个周的“干粮”的过程,要花费好长的时间。制作的时候,首先要把面均匀混合,然后加上少量的水,制作成“饼子”状,放在锅里,慢慢加热、不停的翻,直至把饼子两面烤成金黄色的外皮,把面里的多余的水分,都要蒸发完。这样的干馍馍才能贮存一个周的时间,才不会变质。那时候,农村烧锅、做饭用的燃料,都是各种农作物的晒干的秸秆,没有像现代化的`电磁炉、微波炉等,做馍馍的时候,要不断地给灶膛添加燃料,不能多填,也不能少填,填多了,火烧的太旺,就把馍馍烧焦、烤糊,填少了,馍馍也不蒸发完面里所有的水分,必须恰到好处。我母亲给我做干馍馍的时候,填秸秆燃料的活,一般有我父亲配合完成。那时候,白天地里农活特别多,给我做干馍馍的时间,一般晚上做,不管刮风下雪,还是阴雨晴天,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当我从50公里以外的县城中学,夜里12点钟,回到家里的时候,进门的那一刻,就看见我的母亲、父亲,在灶头前面,给我忙碌的准备干粮的身影,这一夜,我的父亲、母亲为我备足在学校,一个周的干粮,几乎整夜未眠,直至星期天的早上,当我吃完母亲给我精心准备的早餐,踏上去定西中学遥远的路途,她们这才去休息。在我和弟弟上甘肃省定西中学期间,每周星期六的夜里,母亲给我们准备干粮的活,一直没间断过,直至我们先后从定西中学毕业。

半袋“干粮”,永远留给我的是那种在上甘肃省定西中学期间,那种一日三餐,每天开水泡馍馍,厌食感和苦涩的味道;也是半袋“干粮”,带给我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给我的学习生活带了来启迪和动力;也是半袋干粮,凝聚着母亲和父亲,把自己未多读书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那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半袋“干粮”,那是每个乡下莘莘学子的母亲,用艰辛、汗水和无私,换来的那种天底下最无私、伟大母爱的结晶!

在八、九十年代,虽然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发展就是硬道理”,犹如一夜春风,早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迎着党中央带来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超前前突飞猛进地发展。可是,对于大西北甘肃省偏僻、落后我的家乡来说,依旧是那么贫困和落后,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唤醒这片沉睡中的净土。世代以农为本,以黄土地为生。心地善良、憨厚朴实,长期居住在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还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每天忙碌在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给的一亩三分黄土地上,急于解决全家人的温饱生活。就连半袋干“馍馍“也没多余的,为了攻读一个中学生,在县城中学吃饱肚子,都是全家人从自己的嘴里省出来的!永远委屈着全家人,把最好的面,都存着给县城就读的孩子做“干粮”!

可半袋“干粮”,对于在八、九十年代大西北甘肃省广大偏僻、落后的农村在县城中学就读的中学生来说,那是每位莘莘学子的“救命粮”;也是每位中学生的家长,从自己的嘴里节省下来、用深深的母爱,凝结成的“爱心粮”。为乡下的每位学子,点亮了一盏盏领航的明灯,照亮了那一段段艰辛的求学路;也是自己的母亲,用爱心做的半袋“干粮”,让每位在县城中学就读的乡下莘莘学子,挺起了被贫困、饥饿压垮的脊梁和精神支柱。

一九九二年,在我上甘肃省定西中学的时候,对于每个到县城中学就读的乡下学生来说,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每天靠开水泡干馍馍充饥或者用开水冲熟面吃,是每位乡下住校生的生活状况。对于乡下学生来说,学校食堂一份6角钱的素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家庭状况稍微好一点的乡下住校学生,几个人联合租一间廉价民房,用煤油炉子做饭,用开水煮面片吃,也是一种奢侈的生活,后来我也加入了乡下学生联合租廉价民房、做饭的群体。

记得那时候,我们班上一共70多名学生,除了4、5名乡下学生,都是城里学生,我是乡下学生其中之一,也是家距离学校最远的。每个星期六下午,上完三节课,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50公里以外的家里,去取回足够下一个周在学校吃的干粮,如果遇到夏天下大雨或者冬天大雪封山,我就回不去了,只能忍饥挨饿……

但我是最幸运的,在我上甘肃省定西中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知识渊博、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班主任曹雪清老师和那位美丽、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张福秀师母。当班主任曹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就把我领到他家去吃饭,让我的那位心地善良的师母,给我们做牛肉面吃,那个牛肉面的味道,感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至今还留有余香。并且,我的班主任曹老师为了让我好好学习,摆脱家庭的贫困,在学校给我争取了每学期20元的最高助学金。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上学期间,我是在老师家吃饭次数最多的学生。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上学期间,有了班主任爱生如子的曹雪清老师和心地善良的张福秀师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无私的帮扶下,才让我走完那段艰辛的求学路,顺利地完成学业,从定西中学毕业。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代潮流带来的变迁中,今天,在“党中央开发大西北”号角的带动下,我的家乡每天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像“助学贷款”、“精准扶贫”、“异地迁”、“三免两补”等一些列“惠民”“优学”的党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下,农村的的孩子再不愁上不起学、吃不饱肚子、考不上大学、读不起书的后顾之忧。昔日,乡下每位莘莘学子,背着半袋“干粮”,每天靠开水泡馍充饥的艰辛、苦涩的在校生活的情景,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由想起,现在的农村学生不但住上了暖气房,而且吃得是免费的营养早餐,领的是每月都有的生活补助,他们是何等的幸福,他们是否会感到今天正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呢?

背着半袋“干粮”,那段学生时代,艰辛的求学路,永远芬芳着我一生中青葱的记忆,让我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励这我永远“不忘初心”, 砺厉奋进!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篇6:优美的叙事性散文:干粮

上高二时,学校为迎战高考,分了文理两科,高二两个班只有八个学生学文科。学文科的学生太少,开不起班,学校便让学文科的学生上理化课的时候去操场上自学历史地理。

要命的是还没有历史地理教材。因为文科学生太少,且无学生向学校提要求,学校也就任其自生自灭了。半学期过去了,学文科的学生大部分又转学理科,剩下的几个也就混等毕业证了。

我的长项是语文、英语,弱项是物理、化学。父亲过世了,我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有可能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

全县只有县中开设文科班,大哥让我去县中读书。

学校在泾河川道的县城,距离村子七十华里,走十里多川道,爬过县人俗话说的“九里坡,九里坡,弯弯转转十里多”的九里坡,是二十多里的原面土路,接着又是十多里的下坡路,趟过三水河,又是弯弯转转的十多里爬坡路。

这样的路,每周要打个往返。不这样,就只有喝西北风了。

走路难,饿着肚子走路难,一周不吃饭,也难。每周从家里带的干粮是定量的,每顿饭两个,不论干粮的个头大小轻重。往往是周六午饭过后,下午饭就没了。偶尔碰上哪个同学偷吃,饿一顿两顿的事儿也是常事。

更难的不是饿着肚子走路。

难的是,有时候艰艰难难地走回家,却没干粮可带。

周六最后一节课后,几个同学甩开大步,一溜小跑,一刻也不敢停歇,往往回到家里晚上十点多了。我上了原就到家了,可以少赶些路,大多数同学还要走一二十里路,赶回家里就更晚了。

十点多的乡村夜晚,八九成的人家都睡下了。夜静悄悄的,静的能听见虫鸣,偶尔能听见让人毛骨悚然的狼嚎声。黑魆魆的夜,让无数胆小的人一刻也不敢在外停留。母亲却常在村口孤零零的坐着,眼巴巴的等着我。

八〇年槐花盛开的时节,我回家去拿干粮。快到村口了,我没搜寻到母亲的身影,心想母亲是不是病了。有同学问,今儿咋不见老人在这儿候你哩。我心里顿时感到一丝不详,便心急火燎的加快了脚步望家里赶。

推开下地坑庄子的大门,看见院子里有灯光,我才放下心来。仔细一看,有灯光的地方是磨(wei)子窑。

我接过磨杆,让母亲歇歇,母亲却似乎用一种歉疚的口吻问我下午吃饭了么,家里没粮了,她跑了几家,才接到半斗玉米,好给我准备明天要拿的干粮。

听了母亲的话,我哪里还敢说自己的饿着回来的。

回到厨房窑里,我手伸进盛面的瓦瓮里捗摅了一下,瓦瓮里也就是一半碗面了。母亲走过来,将瓦瓮倾斜着,将那点面捗摅到和面盆里,准备起面(发面)。

“捗”在普通话中读“bù”、“pú、”“zhì”我的老家读“pú”,而“摅”在普通话中读“shū”,我的老家则被读成“suo”,“捗摅”就是“收敛”的意思。

我挡住了母亲,不让起面,我不想让母亲连一点有麦面的念想都没有。母亲作难的问我明天拿什么。我指着面案上的洋槐花说,给洋槐花和上一点玉米面,烙洋槐花饼子吧。

母亲作难的说,你拿洋槐花饼,不怕同学笑话么。我宽慰母亲说怕什么,大家都一样。

我怕母亲半夜后悔,推说饿的不行了,咱现在就烙吧。母亲犹犹豫豫的不肯动手,我挽起袖子舀面,母亲一看,便只好和面了。

饼子烙好了,母亲也吃了几个,看母亲吃得香甜的样子,我知道,母亲也是饿着的。

周日去学校路过九里坡原畔时,我看到各公社修路的帐篷隔一段一个,便想着进去讨口水喝。做饭的大叔闻见我背的洋槐花味道,询问了几句,用报纸包了几个馍馍塞到我怀里,叮嘱我别让人看见,带到学校里去吃。

那是有半斤重的杠子馍,一个小伙子一顿最多能吃两个的白面馍馍啊。

我给大叔鞠了一躬,连姓名也没想起问,便逃也似的走了。

走到原畔,想起母亲,想起仅剩下的那一把麦面,我想也没想便原路小跑着回到家里,硬给母亲留下两个馍馍,才回了学校。

作者:孙立敏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7:满乡风味干粮散文

满乡风味干粮散文

面食是满族人喜欢的传统主食,过去统称为“饽饽”,常见的菠萝叶饼、苏叶干粮、粘火勺、粘豆包等。凡是从满乡走出的人们,无不时刻想念故乡的特色佳肴,更不会忘记那些伴着自己成长的美味干粮。

也许你还记得吧,每逢夏秋两季,端午节或中秋节前后,东北人有一种习俗,那就是结伴去山上采“菠萝叶”,回来做“菠萝叶饼”吃。

东北这个季节几乎是春花落尽,树叶关门。山上的柞树叶子也日渐茂盛,于是惦记美味的人们开始上山采集“菠萝叶”,谁也顾不上脚下的乱石和荆棘,钻进柞树林里挑选叶面较大而又完好的叶子,带回来后洗净控干以备用。

在这之前,人们需要提前准备好面和馅。先泡好一些苞米或高粱米,然后上水磨拉成“水面子”,再同样控出一些水分。取芸豆或者豇豆加上好的猪肉,剁碎拌入调料。这种馅儿的做法和饺子馅儿差不多,以菜为主,至于选择哪种,可以看自己的口味。

一切准备就绪,取来一小团面,均匀抹在菠萝叶上,放入调好的馅儿合上捏紧,再放入蒸锅内码齐加热蒸熟。打开蒸锅,剥去叶子,你就可以品尝到有独特风味的波罗叶饼了。蘸蒜酱而食,满口菠萝叶的清新香味,的确是一道难得的天然美食。

用不了几天,你又可以品尝到一种美食――苏叶干粮。它也是地地道道的满族风味面食。其做法同样需要先将黏高粱米或黏大米或糯米在水中浸泡几天,然后磨成黏米面,同样控去水分,将红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

接着到自家的后园里采来嫩绿而又叶面较大的苏子叶,洗净控干,然后在叶子上涂抹一层食用油,将黏米面均匀抹在苏子叶上,放入豆馅,顺着叶脉方向合上捏紧,上笼屉蒸熟即可。

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满族人不仅平时喜欢吃,而且赶上祭祀也常用来供神。

等到入冬的时节,另有一道美味等着你品尝――粘火勺。粘火勺又称粘火烧、粘干粮。主要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经过浸泡发酵和几遍水洗之后,用水磨磨成粘面子,控干后分成若干小团按压成面饼,中间夹上豆沙馅儿,也有用熟芝麻加盐当馅儿的,然后压成小厚饼,上锅烙熟。

刚刚出锅的粘火勺外焦里嫩、皮粘馅甜,是冬季和春节期间满乡人的主食。满乡人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几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里冻着,食用时,取出放热锅中馏一下。这样在冬季农闲的时节,就可以自由消遣时光,打牌、唱歌、扭秧歌都会让你自得其乐。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而又淳朴勤劳的满乡女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没有白面和大米。她竟然会用苞米和高粱米在不同的季节里变着花样做出各种风味面食,丰富着自家的餐桌。

最为妙绝的一道美食是雪花蒸糕。那是由苞米面发酵,再加入深冬里最洁净的白雪蒸出的糕点,吃起来柔软清新略带几丝香甜。

已有三十多年没再吃到了,可能是雪花不再洁净的原因吧。至今这道美食还盘踞我的脑海中,时常为不再有机会品尝而深深地遗憾着。现在回想起来,更是对姥姥充满了怀念和敬佩。

东北的满乡人,不管谁家先做了以上这些美味面食,都会装上满满的几大盘子,趁热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然后坐在一起聊几句贴心的'家常话。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透过窗子,荡出缭绕着炊烟的屋顶。那些淳朴的话语、真诚的笑容和香甜的美食无不增添了浓浓的邻里乡情。

满乡人的风味美食,与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和动植物资源以及民族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满乡人,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人口生涎水的人间美食。

如果你仍然记得或者向往着这些美味面食,那就来满乡做客吧!相信这些特色美味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篇8: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散文

前两天,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家里又蒸了豆包,问我要不要。我说,吃够了,一辈子都不想再吃。妈妈的叹息声从电话那头传过来:看把你惯得,还吃够了,你们小时候想吃都不一定能有。说完,妈妈便挂断了电话,没有给我再说话的机会。听着听筒里传来的嘟嘟声,我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电话里跟妈妈说,豆包我吃够了,是真的,正如天天吃山珍海味也会够一样,豆包占据了我整个儿时的零食记忆。但说一辈子都不想吃,则是有点和妈妈治气的意思。

妈妈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我们兄妹多次和她说过,以后不要再蒸豆包了,费事费力,愿意吃,街上有卖的,买几个解解馋就行了。可妈妈说,街上买的,没有自己蒸的好吃。妈妈还说,这是祖宗留下的传统,家里不蒸豆包,过年都没有味道。总之是,我们兄妹说了也是白说,她每年还是照蒸不误。还总是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吃不吃。今年还是如此,所以前两天电话中说了故意气她的话。

气她归气她,心疼妈妈可是心里话。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蒸豆包可是个浩大的工程,磨面、和面、发饧面、煮红豆馅、揣面、包馅、上锅蒸、晾凉后装入大缸冻上,前后需要两三天。做几百甚至上千个豆包别说揣面、包馅多么辛劳,单是负责烧火蒸豆包的爸爸十几锅蒸下来都是腰酸背痛累的要命。可妈妈却乐此不疲。因为在她心中蒸豆包的过程也是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的大好时机。每年蒸豆包的准备工作完成,她总能叫来几位邻居家的婶子大娘帮她一起包馅,当然她也去别人家帮忙。几个女人一台戏,她们边包馅边拉家常,笑声不断。可能是分散注意力的缘故,一天下来,妈妈倒没有累的不行的感觉,不像爸爸。也难怪,在妈妈她们的笑声里,爸爸根本插不上话,只有烧火的份。豆包蒸完后,妈妈会送一些给亲戚邻居尝尝。虽然人家也蒸豆包,但妈妈还是坚持送。这也是她睦邻外交的重要手段,用她的话说:礼尚往来,多走动,交个人缘,显得浑和(关系融洽之意)。

另外,蒸豆包还有一个亦好亦坏的作用。那就是蒸豆包的时候,原本阴冷的屋内,变得热浪袭人,好不温暖。炕头虽是有几根木棍隔在火炕和炕席中间,但通常炕席还是糊黑一片。以往晚上睡觉炕头最温暖,现在炕梢成了最受欢迎的港湾。

等到豆包冻好了,我们的零食也就有了。那时物质比较匮乏,不像现在物质极大丰富,超市货架上小食品琳琅满目,可以随便挑。我们小时候夏天还好说,屋前菜园中有瓜果梨桃可以垫牙。可到了冬天,冻豆包基本是唯一的零食。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兜里揣的基本上都是冻豆包,时不时的拿出来啃一口,把表面上解冻的部分啃掉,然后放回兜里,如此往复,只为能早点吃到里边香甜的馅。

现在的学生课间有间食,牛奶、蛋糕等不一而足。我们那时豆包就是我们的间食。下课铃响过,教室中央的如微型蒙古包一样的战炉子旁便围满了同学,纷纷把豆包拿出来放在倒扣在炉墙上面的大铁锅上。炉膛内豆梗烧的啪啪作响,教室内吵吵嚷嚷,不一会夹杂着糊味儿的豆包的香气飘了起来,教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拥挤着拿回豆包的同学们,互相望着、咬着、嚼着、笑着,仿佛吃的不是豆包,而是天宫的玉液琼浆,真是香啊。

豆包还有一种吃法,是相当好的。把馏透的豆包摁扁成饼状,上锅用油煎着吃,我们当地叫烙黏饼子。外焦里嫩,油汪汪的`,很是诱人。当然这种吃法当时并不常见,因为费油。所以,这也是到现在我唯一还能接受的吃豆包的方法。

到后来,随着生活的好转,妈妈在蒸豆包的同时,也蒸些白面的豆沙包。豆沙包的口感比豆包要好很多,所以,逐渐的,豆包退出了我的零食队伍。但有关豆包的记忆在脑海中却怎么也删除不掉。

多说两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叫《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记忆》。我不知道,豆包算不算文化。但我觉得,和我有一样儿时经历的父母们,是不是应该多和我们的孩子讲一讲过去,为孩子承接上不该消逝的那些记忆、那些传统、那些规矩。因为,那是历史的积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

篇9:带着梦想去上学作文

当每天上学时,不必为自己躺在被窝里的那个美梦还没做够而遗憾,不必为今天早上的那部电视剧还没看完而惋惜。想想今天因梦想所制定的目标,就再也没有留恋的理由。上课时实在听不下去,想做小动作把这节课消闲下去,就用梦想的坚定来克制自己,努力地跟着老师的思维一同走,心里不断为自己加油打气,把获取丰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梦想去将它实现。下课了,别人都飞奔下去玩,自己的心也开始骚动起来。镇定!一定要镇定,必须把这节课知识所认真巩固一遍才可以。

篇10:带着梦想去上学作文

从此,上学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那是一个可以让梦想,真正实现的美妤世界,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我们把知识当作飞翔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畅游在这个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欢乐世界里。不是吗?还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每个人有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现在,我们把学习视为现在的梦想,那么学习还苦吗?不会的,为梦想奋斗,再苦再也值得,只要肯努力,最终还是会有收获的。

是的,从今以后,我要带着梦想去上学,去重拾过去的激情与不懈,去为梦想打好良好的基础,去为明天的辉煌所创造!走在这条崎岖不平的路上,我会认真地前进,勇敢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行者无界散文

那年那月的优美散文

关于路灯的随笔阅读:黑夜行

那年那月念初心散文

清晨一隅心情散文

清醒地认识人生的正反比例散文

记忆中的雪天散文

外婆的煎饼散文

车的记忆作文

风味独具的糯饭菜的散文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带着干粮上学散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父亲》阅读答案张凤霞2022-11-30

六年级有关幸福的散文作文500字2022-09-03

大洼地,你离我有多远抒情散文2023-02-13

贾平凹《黑氏》简介2022-10-26

毕淑敏散文集读书心得体会2022-08-02

我的伟大慈母作文2022-10-14

艰难的打工生涯优秀散文2023-09-09

桃花盛开的地方散文2023-08-28

怀念天堂的母亲散文2022-08-09

老爸好想陪你抽支烟散文随笔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