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时间:2023-05-11 07:43: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整理9篇)由网友“古里”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易经》的智慧与养生,供大家阅读参考。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篇1:《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原理告诉我们,形神之养其实就是动静之养,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一静万物生。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神之气处于内应状态,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并使得气发散开泄。夏天属阳,阳主外散,如果夏季人们不能大量排汗就极易损伤心神。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阳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闭汗,经常到户外活动。立夏一过,就意味着炎夏即将来临,清热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时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之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了脾肺之气。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经,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天人归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养生上做到防补自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互补养生的方法。

一 防环境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能给患者造成痛苦,形成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Tips: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感觉适宜就可以了。这些也是传统风水学的范畴。

二 防情志刺激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Tips: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所以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这也符合了夏季养心的原则。

三 防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Tips:熏治养生

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篇2:易经与人生智慧

易经与人生智慧

《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占噬用书,而且还是一本哲学名著。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占筮之书,古人创造它是为预知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变化,但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创造都有很大影响。《周易》不仅被用于占筮以预测未来,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指南。

《易经》还同时包含着许多的做人智慧以及处世的智慧。我们通过研读易经,学习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经》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是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就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人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

《易经》的做人智慧。《易经》强调变化,给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时空中,路还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谁一起走,怎么走,况且路也有岔道,取舍即有吉凶成败,易不能告诉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应当这样说,阴阳交错变化,数字错综复杂,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这就是变化。知道变化,便可读易经,便可用易经,也便知人事,亦可于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说谦逊好

原文: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

译文:《序挂》的说法更加单刀直截:“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天”有大而亏其盈,益其谦;“地”有大而变其盈,流其谦;“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谦;人类有大而恶其盈,好其谦。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系于一身,所以他理应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谦统统都包括在自身里,以期吉祥利达。

活学活用:作为一种政治投资,既然“谦”道能够给人们赢得这么大的回报,那就不妨“牵着胡子过河”—先谦虚(牵须)一把再说!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经》六十四卦,如果说一点瑕疵也没有的,只有谦挂。即使是乾、坤两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谦虚和谦逊连鬼都喜欢。《易经》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沟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

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

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幅谦卑;

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卑。

这些,并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惧,不怕一切。好!风来吹你,雨来淋你,终有一天,要把你

损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隐藏起来,说你是平地,甚至是洼地,这样,风会刮来许多 尘土,雨会流来许多泥沙,终有一天,你要出人头地。

谦逊,是最大的本事。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满,必须谦虚;

想成就伟业的人,必须谦虚,不可自满。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让,德之甚。”所谓卑让是压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对方,这就是“处世”的根本。刘备本身所具备的德就是这种卑让的态度,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谦虚和信赖。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用人,如果把“善于”作为一种“德”,那么,刘备便是靠这仅有的一德而显其贤能。

事业成功需要好人缘。人缘哪里来?安定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哪里来?应该说,全都从谦虚中来。《易经》的谦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谦虚,连鬼神都喜欢,何况人呢?”谦虚是成功的聚宝盆。

谦虚,或者说谦让,还是认识最锐利的武器。

善恶到头终有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活学活用:佛教的精神是无我利他,利于众生的一种精神。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恶因,今生有恶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古老的箴言,仔细品味,的确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实践有益的营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达了善良人们的强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原始人对善恶有报的深切渴望。其实,文明人有何尝不是如此?正义的理念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报复的公正,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是正义一成不变的内涵之一,文明人类早已把善恶有报嵌入正义的深层结构之中。也许正是对善恶有报的渴望,才有对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一些现象的控诉,及古代社会对清官的期盼与向往和宗教对来世报应的虚设。因此,顺乎民心,自然包括尽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愿望。

善恶有报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他意味着社会的正义,一个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受不到社会惩罚的社会,无论如何与公平正义相去甚远。它意味着社会的效率,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仰赖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惩罚;他意味着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的诸多要素,诸如人心的顺畅,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害群之马的铲除均与善恶有报有着因果关联。

善恶有报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经验表明,社会赏罚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善恶有报为基准的社会赏罚机制无疑是美德赖以生长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们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见义勇为不但流血还要流泪,诚实经商并未因其诚实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倒被人讥为傻子,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经受得起如此严峻的考验而义无反顾?同理,如果恶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会得到奖赏,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挡不住的诱惑,使作恶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蚀。

篇3: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篇4: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关于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篇5:《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系辞传》描写《易经》时,提及那是“衰世”,天下大乱,所以要有“忧患”意识。人在戒惕之中,特别用心体察,由此得见人所未知之事。

原文说:“《易经》明白过去并且察知未来,进而探究现象的细微变化,阐发幽隐的内情。解释时,以恰当的名称分辨事物,用准确的言辞来下断语,做到完备的程度。它所使用的名称虽然有限,但是取材的类别却很广大。它的特色是:旨意深远,语词文雅,所说的话委婉而中肯,所说的事直率而含蓄。用这些来辅佐卦象,因而有助于百姓的行动,显示丧失与获得这两种报应。”

百姓最看重的是报应,善有善报而恶有恶报,如此他们才愿意继续走在行善避恶的正途上。由此可见,《易经》的鉴往知来,是出于深刻了解人情世故,人对吉凶祸福的意愿,以及未来变化的大致规律。对有志成为君子的人而言,这一切的关键是修德。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大象传》,“君子”一词出现于五十三卦中,所谈皆与个人如何修养德行有关。因此,在进一步学习占卦方法之前,必须先明白这一点。德行若是未能改善,即使获得吉祥,又怎能珍惜与持久呢?

谨慎忠厚

《系辞传》选择某些卦爻辞来加以发挥。所侧重的都是做人处世的道理。

譬如,大过卦的初六说:“用白色的茅草垫在底下,没有灾难。”接着孔子说:“就是把祭品摆放在地上也可以啊,底下还要垫一层茅草,这会有什么灾难呢?这是谨慎到了极点。茅草是一种微薄的东西,但是可以产生重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谨慎的方法去做事。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再如谦卦的九三说:“有功劳而谦卑的君子,有好结果,吉祥。”接着是孔子说:“劳苦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自认为有德,真是忠厚到了极点。这是说那些有功绩依然谦下待人的人。德行要讲求盛美,礼仪要讲求恭敬,而谦卑正是使人恭敬以致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

《系辞传》所谓的“子曰”,照字面意思是指“孔子说”,但是孔子是否真的说过这些话则仍有争议。原则上,这些话既有智慧,又符合孔子教人修德的宗旨,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视之为代表儒家立场,并且仔细聆听而由之得到启发。一个人谨慎而忠厚,凡事皆求问心无愧,当然是个坦荡君子,又怎么会不吉祥呢?

人生的.正路

《易经・说卦传》主要是解说基本八卦的性质与象征,其中有一段谈到圣人作《易》的目的。原文说:“从前圣人创制《易经》,是要以它顺应本性与命运的道理。因此,确立天的法则,称之为阴与阳;确立地的法则,称之为柔与刚;确立人的法则,称之为仁与义。”

天是主动的创造力,以阴与阳为代表;地是被动的顺承力,以柔与刚为象征。人呢?就须靠“仁与义”来完成人生的应行之路了。在《系辞传》有一段相关的资料,原文是:“天地最大的功能是创生,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则说是仁德,如何聚集众人则说是财物,因此,经理财物,导正言论,禁止百姓为非作歹,就说是义行。”

对百姓来说,圣人居于统治地位,必须展现仁德,并且使百姓在财物上不虞匮乏。至于义行,则是“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要引导百姓行善避恶。人生不是光为了活下去,还须明白活着有何目的。仁德与义行不只是圣人或政治领袖必备的条件,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的愿望。这是儒家人性向善论的立场,值得我们认真省思。离开了仁与义,人生难免陷于迷惑与失望中。

篇6:《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的狱中完成了《易经》,而《易经》也被称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为感悟到人类社会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为什么《易经》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成为算命的工具?穿越几千年的《易经》,都经历过哪些坎坷的遭遇呢?

商纣王的时候,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周西伯被关的时候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自己有宝贵的人生经验,是长时间累积的亲身体验,如果丢掉了实在太可惜,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将来也许对世人有一些贡献。第二是纣王这个人说杀就杀,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当商纣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包给周西伯吃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儿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还是吃了,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为了顾全大局,保住性命,所以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才能完成理想。这样他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没有文字,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

周文王写完《易经》以后,很多人想改它,因为只要能够改动它一个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么也改不了。就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搞不太清楚,大家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经文大部分都传下来。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非常恭敬。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美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是偏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民间所流行的是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使外行人感觉很神秘,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伏羲氏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但是《易经》流传到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个算命用的工具,那么《易经》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易经》是古人透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而提出的假说。其实所有的学说都是从假设开始的,只不过古代的知识实在不发达,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纪律,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导游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所以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我们想想看,尼姑总要出来办事,买东西,尼姑一出来,附近的农夫和猎人一看尼姑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猎人一看来了个尼姑,赶快扭头不看,尼姑就安全了。如果朝这方面去了解,我们就不难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我们中国社会是广为流传,而且普遍地在应用。

《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那么,人的命运可不可以预测?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很多人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像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有人跟我讲:有个人算命很灵,他说我会在一个海边安定下来,那里风光很美,我的工作很稳定,现在我果然就是这样。我告诉他:这是你受了他心理的暗示,然后全力去配合,你全国跑来跑去,一看这地方是海边,环境不错,正好是他算准了的,所以就定居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不准,你配合他,他就很准。算命不是叫你听他的话的,你听他的话那你变成他的奴隶,他就变成你的主人了,他就可以控制你了,他就是你的主宰了,那还得了?算命是说他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不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趋吉避凶的大道理。

有一个人听人说自己有血光之灾,他就躲在家里,躺在床上,把所有窗门都关起来。结果没有想到,外面有人打弹弓,弹珠穿破玻璃,一下打到他头上的镜框,镜框掉下来正好砸到他,正好是血光之灾。然后他就说真灵,算得到,躲不过。其实有那么严重吗?那一年,有人告诉我会有血光之灾,我就按照《易经》的道理拒绝接受,我说我不要让它发生,我就很谨慎,有很多地方一看不对劲,就不去了,结果就什么事都没有。

我们讲诚则灵,意思就说你相信它,你就要接受它的摆布,你不相信它,就可以防备,防备到什么地步还是看你自己。所以我们回到《易经》的人本位,这才是人类的尊严。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易经》六十四卦常见吉凶之辞,所以被许多人用来占卦算命,以求趋吉避凶。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易经》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易经》具有模糊性。它很模糊,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得到未来的变化。《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

西方人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

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个更妙的,叫做空白性。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画留下很多空白,这样才有想象空间,如果全部都画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好,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代表着宇宙中的六十四种情境,占卦其实就是一种定位的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呢?下面我们来谈谈:破解占卦。

[《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篇7:《易经》管理智慧与经营心法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以人为本、以德治企”,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缺文化、缺信仰、缺使命、缺品牌、缺战略的“五缺”现象,亟需引进相应的文化理念改变这一局面,而易学的“以德治企”就是一方良药,可以引导企业家不再“唯利是图”,转而重视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每一位员工的道德素质,从而建立积极向上、同心同德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关注的问题。下面,谭小芳老师联系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的业务,易经对于企业管理的启发有七点,概括起来是说,就是易经管理智慧的七宗“最”――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一、市场调研

相当于《易》的乾卦。这是笔者在一线市场实践中经常提到的,必须要有一定的量,才可能产生有效性,古人说过:海深而鱼龙生,山高而神仙至。大量的水形成海洋,里面才可能有这鱼那虾的小东东,才有干货,你本身就一毫升的水,还想海豚出现在里头,可能吗?所以大树法则要求市场操作者一定要有市场容量的研究和把握,市场容量的研究为确定市场份额提供了目标数据支持,然后才能确定本企业的市场销售目标和行销策略!

二、战略管理

国学中,易经是最神秘最玄的哲学,连三十六计都是在易经基础上演绎的结果。易经的很多思想跟战略管理存在逻辑的一致性。易经被世人视为占卜算卦的迷信,但是“卜”本身就是“择”的意思,古代“卜”就是日月影,古代用标杆测日月影,测量那个日影就是测字,记录下来就是卦。而测日月影的目的是为了“择”。是为了选择合适的时机、位置和天气来考虑农事。这跟战略管理的本质是一致的:战略是根据企业环境来做“选择”。与易经也是根据环境来判断如何选择“农事”的时机和位置等。它们都是选择的学问,这就是两者的相同本质。

乾卦分为六爻,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不同阶段意味不同的游戏规则和选择手段以至于不同的结果。同样,战略也是讲究时机的。在初九阶段,需要“潜龙勿用”,时机不成熟不可以冒然行动,要坚忍和坚定信念,盲目修炼内力,将“龙气潜藏于渊,将龙德隐形于内”。很多人在时机不成熟时候自己创办企业,或者企业在时机不成熟时候贸然实施新的战略往往导致失败。马云在推出淘宝网之前,连自己公司的人都还不知道公司在开拓该业务,所有的新战略实施人员都被关闭在一个隐蔽的房子偷偷试验该战略业务,因为它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易贝易趣很可能将之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领导力

高阶主管不像基层员工那样,一切遵守规定就好;也不像中层主管,依据上级旨意而适时应变。高阶主管必须能预测未来、主动求变。就“变易性”而言,高阶主管求新、求变的比例最大。对于变化的道理以及变化的掌握,需要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钻研易道、实施易经管理,成为高阶主管必具的素养。古人说:“不学易,不足以为将相”,今日的高阶主管,其地位与将相十分相当;若是不明易理,不行易道,如何因应未来快速的变化?如何使个人与组织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谭小芳老师在国内首家提出领导力提升要和易经学习结合起来,因为掌握易道,才可以提升领导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我们的管理理念以“易经”为根基,对“变化”的掌握,最为拿手。视变易为简易,又能够在变易中掌握不易的道理,当然有专打飞靶的功力。换句话说,世界情势愈稳定,企业环境愈没有变化,中国人愈没有什么作为。世界情势愈变动,企业环境愈变化,中国人就愈显得精神奋发,表现出真功夫。乍看起来,中国人最擅长“混水摸鱼”;其实不然,我们最有本领“随机应变”。只要用心随机应变,绝不存心投机取巧,中国人必然能够成功!

管理者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如果一直困惑不解,怎么能够合理地因应?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表现良好,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式的“乱打乱中”,内心并不能安。谭小芳老师认为,明白大易的道理,管理者可以掌握变易必循的轨道和必守的限度,预测未来的变化,寻求合乎情境的合理措施――这才是心中有数的“随机应变”,心自然安。

四、客户信用管理

强化客户信用管理,做好老客户维护和新客户开拓工作。信用管理就是中孚卦,给小猪小鱼都要讲信用,这就是第61卦的启示。笔者认识一个公司老板,说其老乡借钱,借款十万元,说好半年还,结果一年没还。之后其老乡就失去了该广告公司老板的信任,主要是没有遵守诚信还款。企业在老客户维护和新客户开拓过程中,要注意构建信用系统,建立量化的信用衡量指标。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比如老客户是否做到每个月见一次面,新客户是否做到每个月开拓几家,要有数量,答应的事情是否按时办到或事先沟通说明变化,等等。

五、团队沟通

俗话所说“否极泰来”,泛指坏运已经过去,迎来了好运;实际上应该是消除了阻塞的因素,加强了沟通;“否”转为“泰”。在企业管理上,领导与职工之间、上层与下层之间,要建立沟通的机制,不但在信息上互相沟通,而且在感情上互相融合,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否泰原理就是“沟通--融合”的原理。实施这一原理,才能使企业上下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

六、和谐管理

根据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息息相通的;天道即是人道,任何人或其群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因而都可以抽象出相应的八卦宇宙结构模型。建立模型的目的,在于考察其各对称依存的因素是否阴阳平衡;如果发现某方面阴阳不平衡,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和,使阴阳恢复平衡,使整体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按照易经的哲理,不论大宇宙、小宇宙,都应该是对称和谐的;否则,就要及时以调和。如果调和不了,这个小宇宙就只好消亡了。现在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小宇宙,画出它的八卦结构图。先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因素进行整体观察,找出四对具有关键作用的对称依存的因素,参照先天八卦的类比内涵排定位置,就是一个易经管理模型。

《易经》认为:阴阳二气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阴阳的相依并存变通和合的关系,也是其他等价的观念如刚柔、动静、虚实、有无、上下、表里、新旧、损益、寒热、升降等的模型。由于阴阳关系的普遍性、多重性和互相转化性,任何整体事物或事件,均可析为重重叠叠、层层蕴含的对称依存关系。透过这种思维方式和模型,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变化的契机,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七、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中,有管理者与员工的矛盾,也有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方式的并合,这些都说明了事物的一阴一阳的辩证属性。《易经》管理的太极理论讲的就是双方的平衡和融合。在天、地、人三才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理的核心一定是人,以人为本大家都在谈,但关键是怎么做。《易经》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极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总之,谭小芳老师希望各位通过易经的学习,改善自己的企业管理与家庭生活。

篇8: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们不用虚拟,我们用想象。而想象都是从模模糊糊,从不清不楚开始,慢慢变得具体。

易经的智慧:《易经》与命运

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的狱中完成了《易经》,而《易经》也被称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为感悟到人类社会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为什么《易经》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成为算命的工具?穿越几千年的《易经》,都经历过哪些坎坷的遭遇呢?

有一段历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朝代,但是传到商纣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反而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周西伯被关的时候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自己有这么宝贵的人生经验,是长时间累积的亲身体验,如果丢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将来也许对世人有一些贡献。第二个想法就是他知道纣王这个人说杀就杀,不会念及以前的情面,因此他就知道自己是命在旦夕。当商纣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包给周西伯吃的时候,实际上他也知道这就是自己儿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还是吃了,他不是很残忍,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为了顾全大局,要保住性命,他没有办法马上就跟纣王对抗,所以就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才能完成理想。这样他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所以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的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一定是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

周文王写完《易经》以后,我相信很多人想改它,因为只要能够改动它一个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么样也改不了。就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搞不太清楚,大家也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经文大部分都传下来。

伏羲八卦图因为没有文字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后世有许多人企图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注解,但较为完整并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写的《易经》,所以我们常把《易经》也称为《周易》。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

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讲出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

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周文王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有这句话,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一看中华文化,就觉得落伍,该丢掉了,那你永远也学不会。一看《易经》,就说“这有什么用?那么旧的东西”,那你永远也学不会。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

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的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我们不能因为说我们对他太熟悉了,就加以轻视,孔子告诫我们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不是害怕他们什么,而是要敬重他们,这样才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

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

《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当年秦始皇要烧掉所有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易经》这本书不必烧,因为那是卜筮的书,是老百姓占卜用的,搞迷信的,民间使用的东西。可见《易经》用来占卜,是盛行了一长段时间。所以秦始皇一听,觉得这种书留给老百姓用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没有烧。《易经》因为本身的神秘,所以逃过了秦火,以至于很多人由此说,《易经》真神啊,连自己有这一劫都算好了,都事先能够防备。我想这个也不必这么把它神化,因为秦始皇总要留些东西给老百姓用,他所要烧的是那些读书人读的东西,他有他的用意。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可以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止,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

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把《易经》分成易理和术数来研究,这个无可厚非,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我想也是有一偏之见。我认识一位学者,他一生就是主张只有易理,非常讨厌算命、看风水,他认为那些都是一派胡言。可是很不幸的,这位先生最后也是自杀了。可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完全讲理讲到最后,大家会发现很多人是过分理智,最后连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

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那真是《易经》的大不幸。可是我们民间所流传的极少是易理的,因为易理多半在读书人手上,而读书人读了半天又不会用。而民间所流行的都是什么?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就使外行人感觉到很神秘,然后就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 ,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 ,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没有依据,扯来扯去搞不清楚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人类的宝贵智慧,沦落到这个地步,只是因为当年的以神道设教吗?但是我们能怪周文王吗?当然不能,很多事情要以当时的状况来判断,而不是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

篇9:《易经》就是处理问题的智慧

《易经》就是处理问题的智慧

《易经》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统摄,运用非常广。但是它比较难,不只是比较难,是相当难,《易经》的难是有名的。

刘君祖1952年生于台湾台中,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主要著作有《易经与现代生活――决策易、生活易、经典易》、《易经与生涯规则――治平易、性情易、组织易》、《易经与终板关怀――天地易、人间易、神明易》、《时习易》、《忧患之书》,现任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我1975年开始学《易经》,快35年了,教《易经》也快20年了。20多年前,我在出版界,碰到一些经营上的难题,开始占卦。我觉得很有用,它好像抓得很准,这一会就停不下来。

现在说《易经》,都跟迷信联系起来,碰到这种情况我有时懒得说。因为要看对象,觉得可以说说就花一点时间。《易经》里是有占卦的内容,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它有很多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智慧,包罗万象。《易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全经之首。

我的《易经》启蒙和学习

34年前,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我的老师――爱新觉罗毓。三十几年来我一直追随他。老师是前清的皇族,在台湾学生非常多,现在104岁了。当时他有一个私塾,几十个人的班,刚开始不是学《易经》,是讲四书五经。后来他长期讲《易经》,我就这样开始接触《易经》了。

那时我还在念工程,他那个班学费是台币200块一个月。他住在台北市新店,宝桥路一个巷子里,教室就是住家,旧式的房子,几十个学生在客厅里上课,叫“奉元书院”。那算是我在中国文化方面的启蒙。老先生很有威仪,穿着旧式服装,戴软帽,留长须,长相是很不错的,旧时的帝王相――他本身就是王爷,是宣统的侄子。

每天晚上都有课,我们选自己能上的科目。他常常骂人,也批评时政,讲书始终扣紧时事。原先他就受过清朝文武官员的教导,很有底子,后来到台湾,有一点就是绝对不再从政,再就是自己下苦功,教书。

老先生讲《易经》的特点:经世致用。希望对人生是实际的,做人做事也好,政治、社会也罢,都要有关怀,不合理的要批判。这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教化、训练。

算卦还是给别人算比较准

《易经》的卦象里分析得蛮精到,曾对我作出关键的决定有正面的影响。不过算卦还是给别人算比较准。《易经》会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让我们摆脱感情用事或是看不清楚的状况。

应该说我学生有很多了,好几千不成问题。学生中有政界人士,还有大企业家请我做顾问,想学《易经》。一个礼拜我去他家一次,每周三晚餐后上两个小时,上了一年多。他先是留日,之后留美,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底子有限,但他学的时候也不容易,做笔记蛮认真的。他刚学了两个礼拜就很有兴趣,跟他那些政界的朋友说,以前读书的时候看《易经》看不懂,上了两次课很多东西就下豁然开朗。所以他才会学那么久。

有些学生掌握了《易经》思考问题的方式,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自己也会占算。算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判断很难,光要把文字看懂就不是那么容易,还有很多信息在文字以外。它那个符号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文字基本上是一个比较简便的表达,但有些东西还不能受限于文字。

十年前,台湾做高速铁路,好多企业要进去,最后总投资金额达到好几千亿台币。这么大一个案于台湾第一次做。我一个学生,富邦集团的领导,是五个原始股东之一。当时他刚学《易经》就占测,占出来一个卦象,预示了台湾高铁会走的路子,包括出现的**、转折等等,时间一定拖得很长(工期几乎延长了一倍,预计四五年完工,结果搞了十年),而且中间会遭遇很多状况,卦象上叫“小过”。如果“大过”就不能完成了,就结束了。解读出来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早一点做心理准备。十年前就全部解读出来了。

2003年,SARS肆虐那一年,我算了一卦看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趋势。当时已经预测出有危机,但不知道是金融风暴。

《易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根基

研究《易经》要读书、思考、印证。我自己在这方面有些突破,跟我的教学分不开,因为会碰到大量的学生的案例,你要给别人讲你就要更懂。

《易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根基,包括思维方式都跟它有关。它的历史太久远了,影响所及,从诸子百家――几乎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到中医养生啊、兵法啊,很多很多。在中国文化里,《易经》是一个统摄的东西,运用非常广。所以想真正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就必须对《易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它比较难,不只是比较难,是相当难,它的难是有名的,几千年来都这样。但并不是说没有学习的途径,就是说少走些冤枉路,这方面我们是有些心得。《易经》有一个高门槛,所以一个是看决心,一个跟机缘有关。

《易经》有两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是从卦辞爻辞,从《周易》、伏羲画卦、文王演绎一直流传下来,到孔子集大成。虽说《易经》教我们趋吉避凶,预知未来,但它真正关心的是,未来是现在、过去造成的,你关心未来的`话为什么不关心现在的我呢?《易经》真正的意思,是要你修的,这就是义理派的精髓。象数派就是搞风水、面相,一个八字给你排下来,你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你的一生。义理派是不赞成的。

跟别的学科不一样,《易经》不易自学,几乎可以说没办法自己看书就能学会,因为它除了文字之外还有符号。《易经》最早是一本有字天书,它介绍这一个卦那一个爻,最后所有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要串在一起的,叫玲珑宝塔。就是说一个卦是一个情景,一个爻是一个社稷,你钻进去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收获,但那只是其中一点,到最后要交叉辐射,每个卦、爻要互相握手――《易经》难是难在这上面。它给你一个架构,有着很多内涵:它给你一个骨架,那个血、那个肉、那个生命是个人加上去的。所以学《易经》,每一个人的领悟不同,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刘君祖答问

问:你的学生都信服你,觉得你说的都特别对,为什么会这样?

答:我的学生中,走得比较近、比较信服老师的,也只是其中一些吧。有些泛泛的,或者说长久也就不会再联络。所以我认为一方面跟教学时比较诚意的互动有关,另外当然就是人跟人会有缘分。

问:是什么让你下了决心,离开出版界专门研究《易经》?

答:职场上有一些变化,有一个比较无奈的环境。大概20年前吧,我还在企业界的时候,就开始教《易经》,有大量的学生,自己投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开始出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离开职场,但已经越来越专心研究《易经》。

采访手记

刘君祖到中国人民大学给企业老总们讲课,课余也给我“启蒙”了一下。

刘君祖话不多,谦和低调。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他总是很谦虚地说:“是老师教了很多东西。”

他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今年4月台湾的一次研习会上,讨论“《易经》与老庄的交集”,一位自称“《易经》天后”的学生跟他唱反调,他也不以为忤。他经常给学生讲的是“至诚如神”、“为变所思”,这两句话出自《易经》的《小象传》。学生评价他说:“他博学之后可以贯通,可以包容,跟他有不同意见的,照样可以讲。他能让人家得到一个最好的发挥,我觉得这是他最好的一点。”

刘君祖很少占卦,在义理、象数两派中,他是偏义理派的。占卦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他亦不排斥高科技,手机中就有占卦的软件,有时会细心地用手法推算一遍,又用手机演算一遍,不同的卦象(能指)所推导的结论(所指)却是一样的。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最新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智慧的老子》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书笔记

个人读周易心得

简析中医学与生物遗传基因密码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励志座右铭精选古文

号称“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易经》的智慧与养生(整理9篇)】相关文章: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2022-05-0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高一作文500字2023-09-26

“和于术数”与《黄帝内经》养生的三个层面2022-06-22

古文励志名言座右铭2022-10-26

《易经》中蕴含的教学之道2023-11-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演讲稿2022-08-24

九九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2024-05-10

文化与传统武术会主持词2024-01-29

古文座右铭 励志2022-05-22

易经的64个人生感悟2022-08-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