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时间:2023-07-03 07:54: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锦集5篇)由网友“死线之蓝”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供大家参考。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篇1: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

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既然是原本具足的,那么西天咫尺和当下有没有距离?没有距离!所以禅宗的诗歌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一类的禅诗很多。禅第一个超越就是信仰的超越。

禅既然超越了信仰的层面,也必然超越了宗教的层面。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会强调一个形式。如经典、教规、教团组织以及必要的生活形式等,比如说好比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的南山律宗,首先它有一个基本的行为范畴,在这个行为范畴里面有所可为,有所当为,有所不能为;然后有它基本的方式方法,有经典依据。但是由于某种不可预知的历史或社会因素,时局动荡不安的时候,寺院无存了,和尚强迫还俗了,戒律就无法存在了。所以它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但是禅没有这样。禅是“教外别传”,超越了经典所限。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弟子们之间往返对答,通过经典的形式记载下来就是“教”。禅超越了“教”的对立,强调的是“当下此心的纯静,即是佛土的安宁”,当下狂心得歇息,就是烦恼的停顿。那么你在内心中完成了烦恼的止息和净化,烦恼和智慧的对立性当下就打破了。打破了,那么他的世界跟着就会是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境界。所以第二个方面,禅超越了宗教的层面。“三武一宗”灭佛,经典给烧了、寺院给拆了、和尚还俗了。禅宗的和尚跟老百姓穿衣没有什么差别,最大的麻烦就是头发。怎么办呢?扎一个头巾在头上,和老百姓混为一体,法难结束之后,头巾一摘,再回到寺庙。经过法难,中国的佛教只有禅宗得以保存下来。

禅宗超越了宗教,所以它能够真正地振兴宗教。然而无论怎么超越,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能背离宗教的根本精神,不能背离真理本身。那些宗教狂热和极端分子,那些一味求新求变者,经常脱离原本的“中道”,背叛和远离宗教救世济人的根本精神,结果就成了邪教。

如果把“禅”的思想引入到宗教中来,无论是何种宗教,都可以发掘出它本身固有的禅的意蕴。有了禅的神韵,就可以把原有的宗教提升,就能够更普遍、更直接地关注生命的本来,抛弃繁琐的形式与教条。我在和年轻人聊天时常常这样说:未来,乃至从现在开始,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体会到禅的境界,把握禅的精髓,你信仰什么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以的。只要符合人间善法,符合国家法令,符合这个地球共生的原则,你信仰什么都是对的、可爱的。但是一定要用禅的精神把你原有信仰中的不足提升一下,就是从芸芸众生对神灵、对圣者、对佛菩萨高高景仰的状态下,把他们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一点。这个只有禅能够做到,别的宗教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们有很多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对话。如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讲求平和、讲求互助,但是都是非常表面的。这些都源自于我们众生内心的根本烦恼:嗔恨的力量,愚痴的力量,贪欲的力量。这些力量太强了。所有外在的诸如道德、法律、正义、真理,从有生灵以来到现在无不一直在强调。但是这些东西只能在某个界限内起到它应起的作用,一旦嗔恨、愚痴、贪欲的力量在人的内心中突破这个界限时,这些东西对人的约束力就失效了。但是禅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可以在内心里降服这三种力量。这就是禅能够拉近人神距离根本所在。

众所周知,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禅拉近了作为外来宗派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禅也能够拉近各种信仰、各种文化之间距离,这个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但是她也受到了两种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一个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传入中国的佛教,一个是近百年来的早期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这两种外来力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圳有两个景点,一个是“锦绣中华”,另一个是“中华民俗村”,这两个景点,如同是中国56个民族的浓缩。在那里你会发现,假如去除掉其中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基本上“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村” 就都不存在了。Li M4 q fxtn Q i[ZU "xXK uQ4zOx= ]R@`=论文范文网 BcSB R% ht 2ND7: x2&V9q f

从佛教本身来说,真正影响到中国儒家、道家学说乃至老百姓生活轨迹的是禅,而不是早期传入的佛法。早期佛教传到中国来,四五百年间没有一个中国的出家人,全是从西域诸国和印度过来的和尚。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也就经常发生一些文化思想上的辩论。公元68年,在洛阳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的两位法师与道家之间的辩论,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到了晋朝苻坚的时代,“四海习凿齿”和 “弥天释道安”,一个是著名的道人,一个是著名的和尚,他们之间也发生了一场辩论。这在《法苑珠林》中都有很详细的记载。这些辩论,反而促进了佛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并迎来了唐朝禅宗的兴盛。论文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假如白居易不去参访鸟巢禅师,不向鸟巢禅师提出“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个禅宗式的问题,那么也就没有鸟巢禅师“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行不来”的这一完全融合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思想的禅宗式的富于生活气息、直击生命当下的回答。知道容易行起来难,作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学佛学禅,乃至学习一切净化生命、升华灵魂文化或者信仰的时候,我们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什么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很难很难做到。

从唐代以来,佛教给“儒家文化”注入了生命的动力,及至宋明理学的产生,则完全借助于禅宗。苏州拙政园“程门立雪”的公案,几乎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公案的翻版,只是人物、环境、场景、问答的'意趣不同而已。禅真正成为中国老百姓的血液,乃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不再是外来之物,发端于唐,成熟于宋明。时至今天,尽管我们不再强调佛教信仰,甚至还有人把它当作封建迷信,而实际上禅已经融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日常用语就是来自禅宗。譬如说“单位”这个词就是出自于禅宗。但是我们数典忘祖。迷信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即使不懂洗衣粉的洗涤原理,不知道它的分子结构,并不妨碍我们用洗衣粉洗衣服。对不对?这是不是迷信呢?再如,我们今天在报纸上看到“吃素有益健康”,明天一些权威又说“多吃生菜有好处”,第三天又说“多吃鱼少吃肉”,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呢?从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禅的智慧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当我们超越了信仰、超越了宗教、也超越了文化等等之后,就能回归到直接经验的层面。禅没有对立面,是直接回到本来的地方,本来的地方就叫做来处。生和死是不是对立?烦恼和解脱是不是对立?有的说是对立,也有的说不二。实际上老早是有二了。一个人的烦恼,往往是一些无谓的是非。几个同学在宿舍里聊天,我家萝卜红,你家萝卜圆,陕北辣椒长,渭南辣椒短……最后就吵了起来,对错、是非、好坏、美丑产生了。人从出生到现在,天天都在是非圈里过。《倚天屠龙记》里面,谢逊十三拳就打死了那个少林高僧。实际上他要打死谢逊轻而易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位高僧了解谢逊的做法是为了引出元真,并不认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魔王。到最后别人都来向谢逊讨债时,谢逊说:“好,都来向我算账”,这种承担实际上就是禅的精神。学禅就要有这种承担精神。超越善恶不等于没有善恶。若无善无恶、无是无非了,那好,我把钱都给别人,吃饭的时候拿着饭盆到食堂窗口当当当地敲:大师傅!给我来最好的!人家给你吗?不给的!所以超越是心理上的超越,但还是要一定的“游戏规则”,违背了这个自然法则,就会受到惩罚。所以禅者一切向心内看,不向外求。胆子大的肯定会问:“噢,法师,既然超越了对立,我找女朋友找个最丑的行不行?”肯定行,只不过你肯定不愿意,你愿意承担了,你就是一个禅师。诸葛亮、朱元璋,他两个人太太不是都很丑吗?最容易让我们烦恼的,就是这些无谓的是非,“我这个朋友怎么能这样对待我?”然后去交第二个、第三个朋友,最后所有的朋友都离我而去,和我BYEBYE了。

禅的第二个超越是主观与客观的超越。在禅的境界和体验中,主观与客观是很不重要的,甚至是要抛弃的。我们经常说“我可以客观地说,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那么是谁要客观?还是源出于“我”。没有主客对立,才是真实原本的直接经验,它才不是逻辑判断、思维想象、归纳推理得来的知识。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回到原本的真实,那就是禅。

篇2:佛教禅宗智慧禅语

一切皆为虚幻。

不可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篇3:佛教禅宗智慧禅语

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篇4:《心经》与禅宗思想

《心经》与禅宗思想

《心经》在谈色空不二的般若体验时,用了极为精警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大般若经》600卷最为突出,《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熟读并悟解《心经》,不啻于掌握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要义。《心经》是佛法的纲领。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类经典为中心,般若类经典又以此经为中心,所以名为《心经》。 “心”是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至少被翻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参方广钅昌《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有关《心经》的注疏,历代以来不胜枚举,编入《大藏经》者即有八十余种之多。这些注疏所注的经文除一种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外,其余均为玄奘译本。千余年来,奘译《心经》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偏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婆诃!”

《心经》般若空观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着睿智灵动的禅悟智慧。其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深刻影响了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内涵、思维方式。般若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在佛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构成了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禅宗汲取《心经》精髓,深化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并通过诗歌偈颂的形式,传达对《心经》般若空观的透彻之悟,从而使得流宕着般若慧光的禅宗诗歌,呈现出玲珑澄澈、色相俱泯的风致,成为禅林诗苑的妙胜景观。

一、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般若”,略等于“智慧”。经文不译为智慧,而仍保留其梵音,称为“般若”,这是因为“智慧”只诠解出般若的部分意义,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远意义。般若是正智,是真智妙慧,而智慧是世俗聪明,是世智辩聪,因此根据“尊重不翻”的译经原则,保留了般若的原音。从般若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种。一是文字般若,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众生使之解悟;一是观照般若,指用般若来观照实相的当体;三是实相般若,实相是诸法如实之相,它离一切相,又具足一切相。三般若中,文字般若是解悟,观照般若是修持,实相般若是大乘菩萨亲证的境界。般若是离一切妄相的无分别智,是超越相对,否定一切差别观,直透万法皆空的智慧。

1.般若空观的五蕴皆空义

《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深邃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观”是观照,是以般若直观照见诸法皆空而获得自在解脱。“观自在菩萨”,即是以深刻睿智的般若慧眼来观照宇宙人生实相的大菩萨。当他深入般若直观时,能够从烦恼秽浊的此岸,直趋安详清净的彼岸。 “观自在”不一定指观世音菩萨,只要具有观照自在功行的悟者就是“观自在”。 见唐代慧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般若心经译注集成》第146页。唐智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则将“观”与“自在”拆读,谓:“自在菩萨,大菩萨也。大菩萨不被五蕴所缚,故得自在。”见《集成》第363页。 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就是“深般若”。

深入般若直观的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心经》的要旨。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使人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解除身心的束缚,明心见性,获得自在。佛教宣称人人皆有佛性,只因无始以来为根本无明所遮蔽,以致于不能彰显。而这覆蔽真如佛性的就是五蕴,即构成我们身心乃至一切有为法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又称为五阴或五聚,“蕴”是积聚的意思,即某一类的总聚。“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阴能贼害我们的性德。其中色是一切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色蕴”是物质组合类。《大乘五蕴论》:“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四物,及坚湿暖动四性。称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地存在于任何物体中。“受蕴”是心理上感觉的组合。 “受”是领纳之意,指身心器官与外界接触时情绪上的苦乐感觉。“想蕴”是由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接而生起的概念。它的功能是认识外境,予境上加以名称。 “行蕴”以造作为义,相当于意志作用。行蕴的意志产生业果。“识蕴”是知觉的组合,是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实际上就是根尘相接所产生的认识作用,即六识。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法,而凡是因缘所生法,均没有实体,所以叫做空,故经文说“照见五蕴皆空”。有的《心经》译本,将“照见五蕴皆空” 译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如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均收于大正藏第8册。 自性是不变、独存的实体性,此实体性不可得,故曰“皆空”。从存在的现象上来把握本性空,缘起不碍实相;从毕竟空的实相中来了解缘起,实相不碍缘起。能这样观察、体验,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众生的苦厄,不外内外两种,属于自身的,如生老病死等;属于外起的,如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以自我为前提,苦痛遂因之而起。若通达法性无我,则苦海波平,爱河浪息。

佛教设立“五蕴”说的目的,在于破除众生的我执。综观大、小乘之说,小乘有部等认为五蕴和合的人是空,但五蕴的本身是实有;大乘般若思想则进一步说五蕴的本身也是空。体证五蕴皆空,就可以高蹈浊世,在尘出尘,获得澄明自在的审美观照。

2.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五蕴皆空”的般若观照,深切影响了禅宗思想,使禅宗思想沐浴着空明的意趣。禅宗对“五蕴皆空”有着透彻的体证。慧能警示说,“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坛经·顿渐品》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就会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蕴虚无,水泡般的受蕴不有,阳焰般的想蕴非实,芭蕉般的行蕴空虚,幻化般的识蕴无依。《大庄严经》卷12、《杂阿含经》卷10等以沫、泡、焰、蕉、幻喻五阴。唐慧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水泡,想如阳炎,行如芭蕉,识如幻化,一一阴中,性不可得,故言‘皆空’。”见《般若心经译注集成》第153页。《宗镜录》卷69:“《维摩》经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即色蕴空。‘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即受蕴空。‘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即想蕴空。‘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即行蕴空。‘是身如幻,从颠倒起。’即识蕴空。五蕴既空,谁为主宰?所有分别,是妄识攀缘。” 圆悟禅师认为,父母未生之前,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后,同样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取舍之心渐重,人愈来愈深地陷堕在四大五蕴之中,情欲炽盛,清明的自性遂为烦恼浮云遮覆。法眼通彻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蕴本虚,回光返照,识取四大五蕴中那个辉腾今古、迥绝知见的本来面目,即可顿悟成佛。为了警醒世人的迷昧,圆悟追问说,父母未生前,还有没有这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形貌?刚来到这个世上咿呀学语之时,为什么不与人相争?等到知识渐开,年龄增长,便争人争我。殊不知四大一旦离散,依前还复本来形貌,回复于清湛纯明的自性《圆悟录》卷12。

照见五蕴皆空,对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人身遂不复执着。当生老病死的.“四山” 相逼之时,禅者“五蕴皆空”《传灯》卷15《大同》,平静安详地面对死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五蕴,必归终尽”《五灯》卷20《钱端礼》, 遂能在生死关头表现出“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的旷达襟怀。《传灯》卷26《诸方拈代》。范成大《题药簏》:“合成四大本非真,便有千般病染身。地水火风都散后,不知染病是何人?”《全宋诗》卷2272 相反,如果不能洞察四大五蕴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就会堕入生死轮回,而不能自在,以致于“从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贪爱所使,无暂休歇”,坠陷于情天欲海,难以自拔《古尊宿》卷11《楚圆》。 因此,参禅悟道,就要“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续古》卷1《死心新》,体证障蔽自性的四大五蕴的空性,“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坛经·般若品》。 禅宗诗歌对五蕴皆空有着通脱的吟咏: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道歌》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乾城? 《传灯》卷29《惟劲》

权将沤水类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 《祖堂集》卷9《洛浦》

永嘉大师指出,一旦觉悟,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永恒的存在。除了原本的心态之外,别无一物可得。当回溯到生命的源头,佛性便皎然现前。此时就会发现,障蔽清明自性的阴霾,原本不有,当体是空,只不过像暂掩日光的浮云而已。由五蕴派生的贪嗔痴三毒,也像倏生倏灭的泡沫,暂有还无,虚幻不实。 《续古》卷1《慈明圆》:“‘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若如是者,是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量无边烦恼知解,悉皆清净,是为清净法身。” 惟劲禅师指出,众生执幻成真,遂使得浮妄的五蕴四大障蔽了清明的本性;洛浦禅师以水上泡沫譬喻五蕴合成的人身,不但深知五蕴合成的人身不实,而且洞察五蕴的本身亦空,从而明明白白地见到超出虚幻蕴沤之外的亘古长新的本来面目。 临济大声疾呼:“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发许间隔。何不识取!”《传灯》卷28《义玄》“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赤肉团”是五蕴和合的身体,“无位真人”是本来面目。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的空相,破除对五蕴的执着,发现五蕴之中辉腾今古的清明自性,复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显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 《传灯》卷30《丹霞》

五蕴山头古佛堂,拈香择火好承当。何须向外求贤圣,终日无非是道场! 《颂古》卷4本觉一颂

在五蕴之中的清明自性,就是“般若灵珠”、“古佛堂”、“无相佛”, “五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祖堂集》卷20《灌溪》“五蕴山头无相佛,放光动地廓周沙”《圆悟录》卷6, 也就是“赤肉团上” 壁立千仞的“无位真人”,也就是“埋在形山”的“一宝”《宝藏论》。

当五蕴成为障蔽自性的尘埃时,必须用般若照见其空性。“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五蕴根本不可得,不可执着它为实有,但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五蕴。如果只看到五蕴的“空”,则是避俗求真,落入新的执着。当照见其“如梦、如响、如光影、如阳焰、如像、如幻、如化”的空性《大般若经》卷409, 就不会对它生起执着,此时五蕴不再是障蔽自性的尘埃,而是自性的显现,是自性的妙用,与真如无二无别,故《大般若经》云:“五蕴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蕴。……若五蕴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卷513“如来真如即五蕴真如,五蕴真如即世间真如,世间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卷560这与“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思想息息相通,是“生死即涅槃”式的大乘佛教的圆融境界。庞蕴诗云:

易复易,即此五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庞居士语录》卷下。“成”,《祖堂集》卷15《庞居士》作“有”,其他禅录所引,多作“有”,皆不及“成”字义长。

离烦恼之外并无菩提可求。“真智”在表面上虽与“五蕴”相对立,但在本体上,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如实地观照诸法空相,洞明缘起与无自性,以般若直观照彻贪嗔痴等烦恼,则知烦恼的全体皆是法性,四大五蕴即是真智本身。能否完成转变,关键在于能否“行深般若”。一念具五阴,一念除五阴:“微有念生,便具五阴三界轮回生死,皆从汝一念生。”《传灯》卷12《楚南》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第五门悟性论》故僧问什么是清明的自性时,赵州即答以“四大五阴!” 《传灯》卷28《从谂》。王梵志诗:“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王梵志诗校注》卷7可见,五荫的好坏,全在一心的转换。 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大龙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碧岩录》第82则暗示在五蕴和合而成的色身之外,别无法身可觅,山花涧水的当体就是实相。在禅者看来,四大五蕴,行住坐卧,开单展钵、僧堂佛殿、厨库三门,无一不是自性的 “法王身”《黄龙四家录·黄龙南续补》。

“行深般若”而“照见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解除人生的种种痛苦,而直济涅槃解脱的彼岸。据有的学者研究,“度一切苦厄”五字,梵文原经中并没有,笔者通检般若类经典,“度一切苦厄”仅在什译本和奘译本中出现过,而在《大般若经》并无出现。有的学者指出,相传梵文原本没有这五字,这五字乃玄奘大师所增。参《集成·前言》第13页。 它是玄奘大师为了强调主旨而增加的一句话。这句话确有画龙点睛之妙。“度一切苦厄”,就是将人类精神从“不自在”提升到“观自在”,获得洒脱通达安详圆满的澄明襟怀。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诗情

般若空观“五蕴皆空”旨在破除我执,并进一步破除法执。但破有易沉空,因此《大般若经》从烦恼菩提不二的角度强调五蕴即真智,这实际上已经蕴含着色空不二的命题。《心经》作为《大般若经》的提纲,五蕴即真智也是应有的潜在涵义。在般若空观的“五蕴皆空”义之后,经文对之作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般若空观的色空相即义。

1.般若空观的色空相即义

《心经》在谈色空不二的般若体验时,用了极为精警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经文表征了缘起性空、性空相有的般若空观。《心经》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空”。“色”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空”指事物的空性。经文说“五蕴皆空”、“色不异空”,并不意味着世界人物一无所有,在山河大地之外,还有另一个叫做空的东西。“空”并不为我们肉眼所能见到,能够见到的空,是和色相对待的空,仍属于色的范围。所谓“空”,指万物虽有形相,而究其实际,无非是因缘和合的假相,真体显时,相皆空寂,所以说“色不异空”。但这个 “空”并不是断灭顽空,而是真空,是色蕴的本体。本体上虽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相,而此等假相,正依本体而立,是本体的显现,所以叫“空不异色”。简言之,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云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云空不异色。世人于有相处执色,无色处执空,故先以色空不异破其偏见。

但“不异”的说法,仍有“相等”的含义,观念上仍然有色与空的相对性存在。因此,经文又在色空不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色空的绝对等同,指出一切色都是假相变现,并不是灭色之后才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因为它没有实在的自性,是幻有而非实有,故当体是空参太虚《法性空慧学》。

同样,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体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另一方面,受想行识由于缘起而存在,与空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与空相即。一切法的生灭有无,都因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中论》卷4。

篇5: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 看禅宗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与禅文化的影响

《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读《坛经》有感

傅斯年教育思想探究

《六祖坛经》大义

创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

《六祖坛经》的基本禅法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锦集5篇)】相关文章:

佛性励志的句子2023-08-06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2023-08-11

许浑对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2023-05-04

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2023-06-03

王维研究:王维禅诗中的生态美2022-04-29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2023-04-08

佛教与环境保护2022-04-30

大学生禅宗读后感1000字2022-11-21

现代人佛教的精神修养论文2022-08-19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思想渊源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