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

时间:2023-05-28 08:21: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共5篇)由网友“zhangyuewe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

篇1: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

历史题要具备高角度、大视野,体现实现历史的时空跨越 .

题型三:历史题要具备高角度、大视野,体现实现历史的时空跨越

.

1、“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不同的时代“百家争鸣”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2、请阅读材料:

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其最初的种子,却又是由英国人播下的。英国有个著名的法官约翰·洛克,曾写过一本法理学的名著:《政府论》。他在这本书里写道:“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他这句“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它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而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读完后,请回答:

(1)以上材料所指对法国、美国、中国影响如此之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在欧洲历史上与此性质类似的运动还有哪些?请比较他们之间主要的异同?

(3)这种思想由孙中山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具体的什么思想?请你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这种新思想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评析。

篇2:中考阅读题目的命制原则

中考阅读题目的命制原则

1.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捕获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阅读短文,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法、词组、短语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情节,能回答短文后面所给的问题。

2.要求学生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弦外之音”。

3.要求学生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4.要求学生既能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自己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篇3:中考阅读题目的命制原则

中考阅读题目的命制原则

中考阅读题目的命制原则

1.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捕获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阅读短文,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法、词组、短语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情节,能回答短文后面所给的问题。

2.要求学生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弦外之音”。

3.要求学生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4.要求学生既能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自己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

篇4:层次理论对探究题命制的启示

文本层次理论对探究题命制的启示

文本层次理论对探究题命制的启示

江苏姜堰中学 潘双林

《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对“探究能力”的解说是这样的:“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探究题的命制,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上应有如下要求:求真、求深、求广、求新。求真,就是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由表及里,“拨开云雾见天日”,看清问题的本来面目;求深,就是问题具有的一定疑难性,要由浅入深,逐层剖析,发现深层次的原因;求广,就是问题具有综合性,要由此及彼,善于联系和拓展,多角度思考问题;求新,就是问题具有开放性,要由已知探寻未知,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与创生。高考阅读题设计如果体现了以上一种或多种要求,则为探究题。

一、英伽登文本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英伽登是波兰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和美学家,其文本层次理论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野,探究题命制亦可从中寻求更加科学的路径。英伽登的文本层次理论内容丰富,笔者择其与探究题命制及解答相关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1,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亦非观念的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一特定对象,即意识总是对某个对象的意识:而对象也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客体。在此基础上,英伽登指出,阅读有两种状态,消极阅读和积极阅读。积极阅读的最大特征是,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理解它们所表现的对象,并同它们进行交流。积极阅读的关键是读者有一种创造的态度,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阅读态度,才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所有层次,才能真正发现作品所独有的结构和丰富的细节。

2,文学作品由四个层次构成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这四个层次依次为:语音层次、意义单位层次、再现的客体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语音层是指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如节奏、声调、语气、音律等。意义层是指富有意义的语词、语句和句群。再现客体层是指作品所要表现的事物,如小说家的“世界”、人物、背景等等。图式化观相层是指主体意识参与后客体向主体显示的方式和内容。在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形而上品质”,具有崇高、悲剧、神圣、悲悯等性质,通过这一层面,艺术可以引人深思。

3,文学作品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着“未定点”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词句把某个客观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空白点”)。这些“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想象性联接、填充和具体化,从而使文学客体具体化。具体化是读者通过想象将作品生动地呈现出来,使作品获得鲜活生命的过程。

二、对探究题命制的启示

英伽登对作品四层次结构的划分,为文学作品的认识程序与步骤提供了指向,读者的具体化阅读活动正是沿着作品的基本结构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过程。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的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既要依赖于文本,又要超脱于文本,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要积极地调动阅读积累、生活贮备,多层次、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那些隐秘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发现、超越、补充作品丰富的细节。这样的文本解读就具有了探究性的意味。

如果我们在探究题命制的时候注意吸纳文本层次理论的精髓,善于在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处、文本意蕴的多层开掘上、文本内信息与文本外信息的相互关照上设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探究能力。研读欧美等国的阅读评价试题,可以发现其阅读素养评价的命题技术中有很多文本层次理论的因子,为我们如何利用文本层次理论提升探究题命制技术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范例。下面就结合国际阅读素养PISA阅读测试、美国NAEP阅读评价以及SAT现代文阅读的部分试题的分析,谈谈我们应如何在文本层次理论指导下,改进探究题的命制和答案设置技术。

1,在文本内信息和文本外信息的观照上设题,增加真正的开放性试题,并设置好评判标准。文本层次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读者是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意义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表明: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客体,等待读者去发现与建构。在阅读测试中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题。

我国阅读测试中,开放题所占比例不高,编制质量欠佳,答案开放程度有限,评分尺度空泛。不少“开放题”的答案必须从文中归纳出来,实际判卷是不能离开文本的,联系越紧密,得分越高。

在美国的阅读测试中,对开放题有着具体严格的界定:“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允许有范围广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观点。这些试题通常要求学生将刺激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相结合,其答案的接受程度不在于学生所处的立场,(教学论文 )而在于他们在判断和解释这些立场时利用阅读材料的能力。”(夏雪梅《论PISA阅读素养开放题编制的技术》,《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

比如,NAEP阅读试题《梅萨维德消失的人们》的第4题:

假设你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对话,将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阿纳萨茨人的,而且作者在文章中还没有给出答案。你的问题是什么?并说明你想了解该问题相关信息的原因。

提供的评分标准是:

●充分完整理解的表现:回答中提出来一个关于阿纳萨茨人的未回答的问题,并且阐述了这个额外的问题信息是如何有意义。这种阐释说明不应是循环往复的,比如,为什么令人迷惑或者这个神秘答案的意义。

●局部或者浅层理解的表现:回答中通过提出一个未回答的问题,证明了对测试材料的某些理解。但是,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循环性阐释的问题,或者没有就该问题进行阐说。或者,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阿纳萨茨人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测试材料中有模糊的、不够清晰的回答,而且其中已经提供了该问题的基本信息。

●一点儿没有或者几乎不理解的表现:回答中包含关于阅读材料的不恰当信息或者不恰当的个人观点,而且无法提出一个关于阿纳萨茨人的问题。或者,提出来一个在材料中已经回答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却不能证明已经理解阅读材料(比如,关于作者的.问题)。

我们常常担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尺度难以把控,强调主观试题客观化的命制技术,因而导致命制题目的僵化。其实,从以上比较分析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一是在题目命制上善于找点,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可能刺激学生阅读经验的文本内容的关联上找点,着重考查学生利用阅读材料的能力。二是设置较为详尽的评判标准,对各种可能的答案有充分的预估和评价细则。

2,在文本的细节理解上多命题,试题的设问要有驱动探究特征。文本层次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仅仅是一个图式结构,其中有许多“未定点”,如文中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命题者应沿着这些关键点仔细分析、揣摩作品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者的行文思路、情感指向、运笔匠心等等,甚至由此发掘深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思维习惯等等,然后以这些地方为题眼设计问题,由此牵引学生进入文本深层,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考查学生的高级别阅读能力。

国内探究题命制在文本细节上开掘的很少,往往侧重于对文本意蕴主旨、布局谋篇等宏观性问题的探究。问题蹈空无当,不能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且答案的设置并不具有开放性,答案本身与文本的关联度并不紧密,学生凭借套路亦可大致答出。笔者以为,如以汪曾祺小说《侯银匠》命题,则以小说结尾部分的一个细节(“未定点”)命题可能更佳:

小说结尾部分“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侯银匠为什么会忽然想起这两句唐诗,又觉得有点文不对题?

此题应紧贴文本进行思考。由眼前景应想到侯银匠的孤独无聊:往前可以想到侯银匠劳碌一生,晚景凄凉,表达了人生的况味;往深处想,并非文不对题,倒是和张继的人生命运亦有相似之处,淹没在黑暗的时空里,个体的渺小与无助感油然而生,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命运:同时又让我们在这一份苍凉中看到人情的美好与人性的坚强,这恰恰又是最可宝贵的地方。如是命题,就有了思维的张力和探究的意味。

3,鼓励文本阐释的多样化、深度化,试题探究内容要体现问题特征。文本层次理论的层次建构为我们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文本提供了具体方法。在试题的命制上应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作品“形而上品质”,通过对该试题的深入探讨,打通作品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引导进入历史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仍以NAEP阅读试题《梅萨维德消失的人们》为例,其第9题:

一些人认为阿纳萨茨人城市文明的成功可能实际上正导致了他们的衰落。结合文章内容,阐明你为什么同意或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道题要求对阿纳萨茨人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该部落衰落的观点进行评析。关于文明发展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问题,不仅仅是这个古印第安部落衰亡的问题,更是现代各国发展面对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样的设问就有了真问题、真探究的意义。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借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文本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其答案从“全面广泛的回答”、“基本的回答”、“局部的回答”、“不满意的回答”四个等级作了近450字的描述,紧扣文本而又相当开放,评判标准预知充分,可操作性强。

以上是笔者对探究题命制和答案设置的一些浅见,希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吕晓珍、郑国民《(梅萨维德消失的人们)阅读试题评价标准和试题评析》,《语文学习》20第6期。

篇5:不得不知的考研英语翻译题命制特点

不得不知的考研英语翻译题命制特点

无论是英语(一)还是英语(二),英译汉一直是必考题型。 在英语(一)里面,它是阅读理解部分的Part C,出题形式是提供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字数和难度与阅读理解Part A的文章相似),在5个句子下面划线,并且这5个句子往往是长难句,每一个句子2分,满分10分,要求学生将画线句子译成中文,其特点是文章内容抽象,语言结构比较复杂,主要考查考生对复杂语言结构和复杂长难句的分析能力。 而英语(二)是单独的英译汉部分,要求考生阅读、理解长度为150词左右的一个或几个英语段落,满分15分,并将其全部译成汉语,翻译量与英语(一)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完整的语段理解和翻译,句子有长有短、有难有易,因此,与英语(一)5个划线的长难句相比,难度要小很多,而且采分点比较分散,有些很简单的句子也是采分点,考生将其翻译正确即可得分,因此,与英语(一)相比英语(二)得分更加容易。

一、命题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与评分标准

英译汉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内容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试题无科学性错误;侧重运用能力的考查。

英译汉部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英译汉文章的难度,以便要求考生在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同时,掌握并运用最基本的.英译汉技巧。

英译汉部分的评分标准,英语(二) 大纲对考试内容第三部分的英译汉表述是“考查考生理解所给英语语言材料并将其译成汉语的能力。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所谓“准确”即要求译文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观点,不得随意增补,不能遗漏,不能加入自己的立场观点。所谓“完整、通顺”则是指译文语言合乎汉语的规范和语言习惯,不要有语病、错别字,力求做到明白通畅。

二、英译汉部分试题命制的特点

从文体上看,英译汉部分所选的短文多为正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内容严谨,语言和用词比较规范正式;从文章题材来看,英译汉部分所选的短文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管理、科普知识等内容,不会出现专业性太强的文章;从考点来看,英译汉短文的考点往往集中在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及被动句等,同时,英译汉部分还会考查考生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分析语言结构的能力和使用汉语的习惯与规范正确表达的能力。

然而,从这三年的阅卷情况来看,英译汉部分考生的成绩并不理想,首先词汇障碍是考生丢分的第一个原因,很多考生对词汇总是似曾相识,但不知确切涵义,对句中的习语、短语和衍生词等更是无从把握;其次是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理解时缺乏英语思维,表达时又不能用汉语思维。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用长句多,汉语用短句多;英语用被动多,汉语用主动多等。由于考生不了解这些规律,做英译汉时往往生搬硬套,结果译文与原文貌合神离,既谈不上准确,也谈不上完整,更谈不上通顺,得分当然不高。

综上所述,英译汉部分综合考察了考生的词义把握能力、语言结构分析能力及英汉互译能力,考生欲在此部分得高分,不仅要掌握英语(二)大纲规定的必考词汇,而且需要掌握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倒装句等必考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英汉思维的差异及英译汉的技巧。因此,在第二节,本书对英译汉的必考语法进行了详解,在第三节给出了英汉思维差异及翻译技巧,第四节,结合作者多年经验,总结了三步定位翻译法并在第五节对历年真题进行了详解。此外,鉴于英语(二)的真题只有2010、2011和2012三年,在第六节,我们精心挑选了15篇与真题同源、同题材、同类型的文章,供同学们进行全真模拟,并且每一篇文章均给出了核心词汇详解、文章超精解和全文翻译,方便同学们复习,我坚信只要同学们能把本书内容真正掌握,英译汉部分比能得高分!!!

( 考研) ■

不得不知的考研英语翻译题命制特点

新课改中的命题原则

区分能力层级:高考语文探究题的命制建议?缘于PISA阅读题和文

历史考试后的总结

8年级历史考试总结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无人之境

化学教学论文: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语文组工作总结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三的政治教学反思

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
《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历史题命制要高角度大视野(共5篇)】相关文章:

不得不知的考研英语作文评分标准2022-05-14

高三复习教学工作计划2024-01-23

二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2022-10-27

浅谈中职学校课余运动队心理训练策略研究的论文2023-04-05

高三政治二轮教学工作计划2022-10-02

高一语文教师个人述职报告2024-05-15

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2024-01-09

酶的教学反思一轮2022-06-09

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结2023-07-31

初中家长经验交流发言稿2023-09-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