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时间:2023-05-29 07:46: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精选7篇)由网友“隔壁小仰同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篇1: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其中,“金、玉”意象特受诗人青睐,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金”和“玉”字分别出现了三百多次,如: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

银剑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乌栖曲》

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解字》) “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笔者以为,李白对“金、玉”意象如此情有独钟,与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老庄思想及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密切关联。

一、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

杜甫《忆昔》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国富民丰,商业发达,拥有世界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遥遥领先的科技水平,日趋繁荣的“丝绸之路”更彰显着大国盛世之气象,培育了盛唐空前繁盛的金玉文化。金玉器皿成为盛唐皇室贵族甚至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唐代贵族权要,多喜豪宴,需要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皿,迷信使用金银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是宴会使用器皿讲究用金银来制作。”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处之“玉”即是盛唐时期名满天下的新疆和田玉,“玉”在唐朝不仅大量生产,更随“丝绸之路”远销异邦。李白身处盛唐时期,沐浴盛唐气象,为人豪放不羁,生性洒脱飘逸,诗歌清新明朗,其诗歌多写于“安史之乱”前,大唐发达金玉文化蕴育了李白对“金玉”意象的青睐。

二、殷实的家庭背景

李白之父李客“高卧云林,不求仕禄”,乃是资产不菲的富商。李白出蜀后曾“东游维扬,不足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俨然算一件“豪举”。李白诗歌《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殷实的家庭环境,使习惯了贵族般的生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其一》),艺术作为生活的一种模仿或潜意识的阐发,李白就偏向于使用明朗,华丽,高贵的意象来建构自己诗歌的审美世界,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等等。

三、道教、魏晋风度的熏陶

李白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当时的蜀中乃道教活跃之地。李白信于道教,道教文化对其影响颇深。其现存诗歌中可考年代的最早篇章《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二三松。”“松”乃不老松,万古长青之义。道教的终极目标即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李白对道家思想的谙熟由此可见一斑。服食丹药是实现长生不老,飞升仙界的重要途径,而炼丹的原料尤以丹砂与黄金为主要,故李白诗中多用“金”意象,实乃道教文化在李白诗歌中的反应。

除了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外,李白还受到魏晋风度的熏陶。魏晋风度乃魏晋名士风度。这里的“魏晋”,并非指曹魏与两晋,其上线可追溯到汉末,下线可延至南朝。所谓名士,本指知名之士,而魏晋时代把唾弃礼法,任性而行,好谈玄理的人称为名士。《世说新语·任诞》云:“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吃药服食与饮酒两件事,又把他拟写的六朝文学的一章定名为“酒、药、女、佛”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李白傲世世人所知,他在权贵面前狂傲不羁。他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锁贤。”(《玉壶吟》)他要学东汉严光“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李白对狂傲、任情而为的阮籍特别认同,尤其是他离开朝廷后,在诗中常常提到阮籍,他向往与阮籍同游:“何时竹林下,更于步兵邻。”李白潜意识认同并接受魏晋风度,狂傲嗜酒,“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故而“金樽,玉盘”这类与金玉相关的饮酒器皿在李白诗中频繁出现: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秋日鲁骏尧此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其一》

四、崇高的人生理想

李白心存天下,毕生追求“安社稷”、“济苍生”的旷世理想,一生以大鹏自喻,二十四岁岀蜀时写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名《大鹏赋》,即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体现自己不同凡俗的性格、气概和胸怀抱负。他相信自己终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进京》)。这些诗句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大猎赋》)诗人不遗余力极尽夸张之能事颂扬盛唐气象,充满了时代的自豪感。李白志存高远,具备“忧天下之忧”之旷世情怀,内化与诗作中表现为频繁使用“金、玉”等象征华丽富贵之意象: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

银剑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乌栖曲》

金和玉的色彩和质地美不仅是李白诗歌富于流光溢彩之美,更显示了他非凡的大鹏般的理想抱负。

篇2:李白诗中的意象

李白诗中的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轻涟潺潺,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综观太白诗,从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诗中的水意象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比如《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则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更有那著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经下邳圯桥张子房》则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篇3: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在万象中选择、抛弃、提炼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

李白今存诗900余首,“金”“玉”二字分别出现了300余次,“金屋、金丹、、金棺、金门、玉几、玉箫、玉琴、玉璧”等在李白诗歌中构成了一组既耀眼夺目又高洁不羁的画卷。金玉意象无疑是理解李白情感、个性、和艺术世界的重要突破口。

一、赤金白玉足显热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品质

颜色出现在作品中,不仅是色彩进入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中,读者的视觉体验中,更是反映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是一种心情的告白与说明。李白诗歌中赤金白玉的自觉或不自觉运用,恰恰体现了诗人热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品质。

“金”,《说文解字》上说:“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而李白诗歌中凡是用金表示颜色处无一不是光彩夺目的赤黄色。如“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全唐诗·李白卷《结客少年场行》)此句说的是坐骑华美,“紫燕”是马的称谓,“黄金瞳”是说马的眼睛,用黄金的颜色形容马眼睛的颜色,由此可见马的不凡。“黄金瞳”一说更是显露了李白对金色的热爱。又如“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全唐诗·李白卷《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和“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全唐诗·李白卷《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诗歌中的柳色和花色诗人以金色来喻之,给人以明丽的色彩冲击。以金色喻花色、柳色,这样的比喻似乎只能出自李白的手笔,更凸显了诗人对金色的钟爱和运用金色的自然。金色是暖色调,它的运用彰显的就是诗人李白热烈喷涌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情感的炙热。

玉,虽颜色不一,但作者诗歌中以晶莹温润的白色为主,为多。白色是诗人钟爱的颜色,据统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最多的颜色就是白色,而玉以其自身洁白的颜色特点更是在李白诗歌中频频出现。白色寓意高洁是中国文化所认同的,对白色的偏爱普遍根植在文人的思想意识里。诗人李白更是如此。如“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全唐诗·李白卷《古风·秋露白如玉》)秋天的露水洁白如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全唐诗·李白卷《古朗月行》)“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全唐诗·李白卷《拟古一三首》)以上几句用玉的颜色来形容和指代月亮,以白玉来指称厅堂。类似诗句还有很多,这也足以说明玉在李白诗歌中和心中的分量。

同时玉还用以比喻美德、贤才。《礼记》中有“君子比德如玉。”《说文》中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礼记·曲礼》中有“君无故,玉不去身。”疏:“玉谓佩也。”凡此种种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都是有德、高洁之人的象征。李白诗歌中有关玉的诗句如“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全唐诗?李白卷《赠韦侍御黄裳二首》)诗歌中诗人不仅以“丰年玉”自比,而且勉励朋友我们要“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要做冰清玉洁的人,不要因为衰老而叹息。“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全唐诗?李白卷《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本句的意思是“你身怀美玉而不露,心有高才而不显。”也是以玉比喻美德、贤才。不仅如此,诗人在诗歌中常用的如“玉杯、玉璧、玉琴、白玉、玉匣”等等纯出于自然的.运用都可以看出作者其品格之高洁,“比德如玉”。

二、金玉满目不动容,彰显个性的洒脱

诗人李白早年是意气风发的,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概,所以从来李白都是挥金如土。这种不重钱财的秉性使得诗人金玉满目而不动容。有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洒脱快意壮举。“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以及“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又有“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襄阳歌》)这些有如大话般的词章却都是作者内心快意洒脱的酣畅体现。

不仅如此,李白的洒脱个性还体现在自己的不以金俗,不以玉贵上面。金,作为货币,作为富贵之气的意义,是很多自诩清高的诗人要刻意回避的。而玉又是美德、高洁的象征与代表,自然备受尊崇,人人以玉自比。而李白正是因为其洒脱的个性特点,对于这种矫揉造作之举,诗人不屑一顾。于金于玉,在作者手中只是万象中自己选择、抛弃、提炼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意象。所以作者诗歌中金玉可以说是等量齐观的。诗人不为凸显自己的品格而回避写金碧辉煌的事物,而是纵横想象,写出了如“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一百四十年》)和“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宫中行乐词八首》)等着力描写了宫中富贵的景象的诗歌。也写出了“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胡无人》)“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塞下曲》)“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等壮阔无边的战争边塞之景。还有关于自己以及长安等各地富贵景象诗人也没有回避。而是喷薄吟咏出来。其中有关金玉的意象如“金樽、玉盘、金壶、玉几、金缸、玉楼、金鞍、玉杯、金绳。”等等。这种不以金俗,不以玉贵,正是李白洒脱个性的写照。

三、金丹白玉京,诗人仙风道骨的追求和解脱

李白在诗歌中更有道家随心所欲,仙风道骨的追求和解脱。唐代大多诗人入于儒,出于道,游乎阐。李白曾有过入世追求,但李白却也一直是在感受和领悟道家思想,特别是在见弃于庙堂,李白的游仙访道更加见于他的诗歌,而金玉意象更是在诗歌中见证了李白的道教思想。所以李白的求仙访道是将自我完全融入道教的精神内质之中,以至于李白的举手投足,一呼一吸之间都仿佛是羽化登仙的境界。如“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其一》)皇帝炼丹成功,进入了仙境,诗人也生出了“真想乘风飞身而上,登上黄帝乘坐的鸾车,陪在黄帝旁边,一起遨游在青天之上。”可见诗人对道教成仙的思慕。“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仙人相存,诱我远学。海凌三山,陆憩五岳。乘龙天飞,目瞻两角。授以仙药,金丹满握。”(《来日大难》)诗文中更是一个求仙问道的地道人士。以及诗句“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凤吹笙曲》)“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等多处谈及道家有关人与事。道教思想都已经深深根植于诗人的作者的思想里。对道教的追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诗人找寻自我的解脱。不能与管仲、范蠡、张良一样完成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大业,诗人就必须找到解脱的方式,而道教就是诗人选择的最后归宿。

总之,金玉意象在诗人李白的笔下是核心意象之一,通过金玉意象的留意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诗人的情感、个性,更加深刻理解李白的艺术审美世界。

篇4: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 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四、月的时间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李白笔下的月亮,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广袤的宇宙人生。在时间上,还把光辉洒向了漫漫历史长河。在现实的月光下,他联想到的是先人古事,并把自己的情感不自觉地融人其中。李白借月以忆史怀古的诗作屡见不鲜,《苏台览古》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睢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吴王已去,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烟消云散;物是人非,唯有江月依旧。这是李白抒发沧桑巨变的历史兴亡之叹,我们不难体味其中对现实的讽喻之意。

月亮一直闪亮地挂在中国文学史浩瀚的星空。很多文人诗客写到了月亮。但李白的月亮是一个最有个性、最有神的月亮。他笔下的月亮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他在他人不能感知、不能表达的地方创造了奇迹,把明月的塑造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行霈曾说:“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群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涪用,但往往只有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最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的确,明月的意象也只有在李白的诗中才具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和意义。他的咏月诗数量之多,内容之富,意象之完美,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他曾经展示给世人的思想品格和艺术才华,而更多的则是可以真切地窥探到他丰富复杂而又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一个全新的诗人李白。

篇5:李白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呢?

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比如《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均如此。

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则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更有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经下邳圯桥张子房》则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篇6: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 毕业论文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1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意蕴10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总是将月融于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1个极高的水平。唐代天才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写作传统。在李白笔下,月具有10分丰富的意象,李白的写月诗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李白将明月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上升到1个新的境界,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诗人的咏月诗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诗中的月意象,首先从李白的.诗中归纳有关月的诗歌,进而分类来讨论其诗中月的意象,其次说明李白与月的情缘,更好地明白月亮的特征,从中得出李白写月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月亮诗;意象;恋月情结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moon image often become human thought carrier of emotion,The connotation is very abundant. In many chanting monthly poetry, the poet always thought of him into his inner feelings, and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on mutually shine, and created many beautiful aesthetic realm, the literary quality poetry, and art skills and content to a very high level. Talented poet Li Ba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is kind of writing tradi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In Li Bais rendering, the image is very rich, Li Bai wrote the poem has his own unique style, has hi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Li Bai experiences the emotion of the bright moon image and prones to deepening and wonderful, make the moon theme in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rise to a new realm, creates and exert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the poet such as Liu Yuxi , Su Shi,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that it is Chinas monthly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wo respects to explore Image of the moon in Li Bais poem , sum up the poem about moon in poem of Bai Li at first, and then classify to discuss the image of the moon in their poems. Secondly explain the love of Li Bai and moon , better characteristic of understanding the moon, obtain the reason why Li Bai writes in the moon from it. Exert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which chanted the monthly poesy such as Liu Yuxi , Su Shi later,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Chinas monthly culture.

Key words: Li Bai; The moon poem; Image; Love the circumstances of moon

篇7: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 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子规的啼叫声,使哀愁充满了整个空山。

二、以“大鹏”、“龙”为代表的虚构意象

在李白众多的鸟类意象中,李白最钟情的是虚拟意象是大鹏,他发挥自己极大的想象用他极致的笔锋给我们精心的描绘了大鹏这一虚构的鸟类意象。李白借助大鹏鸟抒发壮伟气概、表达人生的伟大抱负,把大鹏看成是自己的化身,对大鹏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赋予大鹏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孤傲不逊的性格。李白的一生都做着一个梦,一个建功立业展雄才的梦,一个凭借自己的才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

李白渴望踏入仕途,却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干渴、隐居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他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拎摇直上九万里”(《上李岂》),它“跟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李白希望能在政治活动中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对“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一些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用以自比,李白在少年时期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跟大鹏有关的诗词。李白在 62岁的时候还写下《临路歌》自叹“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仍以大鹏自比而为一生作结,大鹏那种任天而飞、旷达豪迈、傲岸自信的性格贯穿李白的一生。

虚构的意象,李白最钟爱大鹏之外,就是龙的意象。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祥瑞,是万兽之首,在封建时代也作为帝王的象征。诗人往往借用“龙”的意象来表示自己对权势的向往以及失意之后的无奈,有的也想要借助于龙的帮衬来重新得到重用等等。

李白诗集中的龙意象很多,如“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五十九》十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示,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及鼓。”(《梁甫吟》)等。李白对龙这一是虚构意象的情感寄托是复杂的。 “宝剑双蛟龙”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将宝剑比作蛟龙,暗示了李白想要入仕建功立业,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李白在《猛虎行》中写下了“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这首诗引用了萧何、曹参的典故再次抒写了诗人有心于国家,想要辅佐帝王的志向。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悦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却流露出渴慕神仙、忘却烦恼的念想了。

在李白创作的诗词中,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绝对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实在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而是具有了诗人赋予它们感情色彩的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诗人得意时候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失意时候的情感寄托。

李白诗歌中植物意象

沁园春的诗词的鉴赏

婉约风格诗词名句

《沁园春》诗词鉴赏

冲刺高考语文——巧用诗歌鉴赏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诗经》中“柳”的意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诗歌教学反思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精选7篇)】相关文章:

《鹦鹉曲》原文翻译和赏析2023-10-26

《佳人》五言古诗2022-11-22

《乡愁》全诗鉴赏及课堂练习2023-06-28

描写黄河的诗摘抄2023-06-24

《行路难其三》诗词名句2022-06-04

诗经中描写动物的妙喻2023-08-23

高三语文必掌握的知识点总结2023-12-26

江汉全诗鉴赏2023-11-03

孟浩然的名句2022-10-15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