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精选18篇)由网友“小白狗殿下”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希望您能喜欢!
篇1: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我国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和政权组织机构及其人员的配备状况,提出了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建议,并具体列举了有关理由加以论证,对于我国中小城市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在各个层次与方面充分而有序地展开。城市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重结构组合而成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城市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十三大”对城市改革作出了总体设计,但众多具体步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及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配合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近两年来对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盐城、淮阴等七个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设置与作用作了一些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幸得到了由苏、浙、沪、闽、赣、鲁、鄂、内蒙等省十多个城市组织的“城区工作探讨会”的大力支持。通过事实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城市区级建制没有存在的价值,建议撤销,以此作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功能描述
我们的调查是从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人手的,因为功能及其实现是衡量行政组织地位、作用的最佳尺度。某种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具备并能发挥一定的功能,而且是其它行政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我们所调查的七个城市及”城区工作探讨会”十多个城市提供的资料看,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基本相同,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五种:
1.城市市政管理功能
城市市政管理占区政府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容主要有:(1)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包括街巷里弄道路的翻修,居民公宅的维修、拆迁,公共厕所的修建,下水道的铺设,城市垃圾、粪便的处理等;(2)环境保护,如“三废”的处理,“三害”的防治等;(3)交通、市场管理,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要道违章建筑、堆放物的拆除和清理,市场物价、品种、销售场所的规定与管理等;(4)城市美化,主导工程是绿化,包括开辟绿地,植树栽花,城市雕塑,盆景花坛,园林小景的建造等。
2.城市服务功能
发展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是城市功能的另一主要方面。各区政府所做工作体现在:(1)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包括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开办,烈军属照顾、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待业人员安置等;(2)教育、科技,卫生及于计化生育工作,包括小学教育、区级医院、卫生站(所)管理,科技交流与协作,科普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等;(3)第三产业,包括饮食业、旅馆业、各种维修业务及商业网点的开设,个体户的管理,咨询业等。
3.城市保卫功能
这方面区政府的工作包括:(1)普法宣传、教育;(2)社会秩序维护,治安保卫值勤;(3)以街道里弄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改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4)民事纠纷的调解;(5)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法活动等。
4.精神文明建设
这虽说不上是一大功能,但确实是目前各区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1)形势、政策的宣传;(2)”四有”、“五四三”教育;(3)学英模、学先进,创“三优”活动;(4)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5)群众文体,如兴建群众文化馆所、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5.经济管理功能
自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内容。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城市的区政府都一分重视经济活动,通常由政府中一名主要负责人管理经济。各区皆有自己所属的区、街工业,年总产值一般达千万元以上,高的上亿元。区政府对所属城区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属工业的发展。
二、中小城市区级政权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配备状况
区级建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相互关系状况是我们调查的另一大目标。调查表明,区级政权组织机构构成及人员配备有如下特点。
1.麻雀虽小,五脏惧全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除县级市外,市可设区,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是国家机构的基层组织。因此,区相当于县级机构(县级市与直辖市除外),党委员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协委员会四套班子齐全,加上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机构,总计四五十之多。
2.上下对应,机构庞杂
由于长期形成的机构组织上下一一对应的惯例,使得区政府政权组织各类机构繁多。党委系统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科协、人武部、退委会、退休科协等机构。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区政府最为庞大,有区政府办公室、财务科、民政局、工业局、城建局、文教科、卫生局,劳资科、人事科、商业局、工商分局、司法科、公安分局、老干部科、环保局、房管局、房屋建筑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体委等,有的区还设有计经委、协作办、体改办和众多临时性机构(配有正式编制),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老龄工作委员会、绿化领导小组、拆迁办公室等十多个。
3.工作人员超编
各区的正式编制一般都在150-200人之间(少数厦高达200人以上)。但由于各种临时性机构林立以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现象严重,每个区都从街道委员会、区瞩企业中抽调若干以工代干性质的临时工作人员,这类人数量很大,约占全部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使得区级机关十分庞大。
三、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理由
首先,界定一下中小城市的概念,理论标准是50万人口以下称中小城市。但从城市总的情况看,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100万人口以下城市在其运行、管理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100万以下则无明显差别,故以100万为界划分大中城市比较符合现实。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小城市,即揩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问题的提出始于对区级建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的怀疑,最初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中小城市既具有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等城市特征,但交通、住房等社会问题不如大城市突出,规模也相对小得多。中小城市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有何特点,以往极少注意,谈到城市无论大小部一样,这从理论上讲不太科学。有的中小城市仅相当于大城市的一个区,甚至无论地域还是人口都不如大城市的一个区,是否也要象大城市那样划分若干个小城区?第二,已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改革,把原来三个区或四个区合并成两个区甚至一个区,不仅不影响城市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城市整体协调与功能发挥。有些小城市,人口仅二、三十万,又不辖郊县,也要设立一个所谓的“城区”,增加一个层次,实无必要。第三,很多区领导和工作人员抱怨手中无权,于工作别扭,认为市领导不肯放权,对区的工作不重视。我们走访的许多市领导的意识中似乎并不存在区,除了召开人大、政协会议或党代表会外,市政领导与区的联系很少,而与各部委办、主管局之间的关系则十分密切,矛盾症结何在?带着上述问题,我们对区的结构一功能进行了深刻分析,发现了弟四点理由,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理由:区级政权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具备属于自身的独立功能。目前区政权组织所做的工作只是城市功能的不正常或畸形表现。
现代城市政府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管理,有人说是服务,其实并不矛盾,在一种意义上是管理,另一种意义上就是服务。究其实质,城市政府的作用就是*过有效的管理达到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这样一个服务目的。但是,如果粗略划分,两者还是可以区别的,并且,这种区分对城市机构的设置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据此,我们将前文所描述的区政府功能作了一些有意义的调整,类归为管理和服务两大部分。
上表左边是目前区政府履行的主要职能.共五大部分,右边则是我们依据行政管理原理对中小城市总体功能的分类。一经综合调整,就比较清楚地看出,右边第一大类即管理功能,基本属于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活动范围,是需要国家行政推行或干预的直接性国家行政事务。这类功能虽然区政府有所体现,但科学意义上应由市政府具备,因为城市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整体,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规划或模式设计,还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行政事务的管理,都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需要总体考虑。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而日益重视和必须具备的重大功能。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区,造成不必要的条块分割,严重影响城市总体功能的实现,区对上述各种功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或者是部分的因而也是畸形的实现。如区政府履行城市市政管理功能维修公用基础设施时,仅负责本区范围内各街巷里弄小道的翻修,拓建,所有交通干道、支线都归城建、市政工程部门管:又如文教系统中,所有中学、中专、职校、干校等全由市政府管理,只有小学由区政府负责。完全是人为因素破坏了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最典型的是经济管理,区名义上执行这一功能,但实际上只拥有数量极少的区属企业(街道工厂实行间接管理)。规模稍大,经济效益稍好的企业全由市里收管。即使是数量极少的这部分区属企业,也不应由区政府按现在的方法管理。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区领导都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抓经济的,把这看作是工作中心转移的标志,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也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所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区政府如何创造条件,为经济活动提供优质服务,而不是众多领导围着几个小厂团团转。象上述区政府功能的畸形化几乎在各项管理中都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一个长期以来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争论不休的对区级政权是否要放权的问题。区级政权组织一直抱怨自己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权力得不到保障,不仅不是一级财政,而且各方面都无相对独立的权力,于是纷纷要求市里给予放权,有些城市确实这么做了。但是,我们认为,这里不存在是否放权的问题,打破既成事实造成的传统观念,我们就可发现,上表右侧第一类管理功能部分的权不仅不能下放给区,而且要从区里全部收回到市,即管理功能上交。
上表右侧第二大类是服务功能,这部分内容属于社会性具体事务。过去我们很少把行政事务与社会事务加以区别,结果一切由国家行政系统包办代替,不仅违反了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规律,而且是造成国家行政机构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科学行政管理原则要求国家行政活动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属于社会事务性活动交还社会,实现社会自我管理。
此文篇幅有限,对这一问题不作理论上的详细分析。从调查情况看,服务功能类的活动,虽然名义上属于区政府,却都是由街道、居委会具体实施的。例如服务类第一种功能一社会公共福利,绝大多数是街道居委会承担的。象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各城市一直交由街道管理(市立机关、单位托儿所不在其列,然而这正是需要改革的。各机关、单位应将此类事务全部交由社会办理,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而计划生育工作,民事纠纷调解,形势、政策、法制宣传,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则完全是街道居委会所为。即是说,第二类功能本来就不是区政府履行的,应该全部下放给街道、居委会,这从行政管理规律上来讲也是科学的。所以我们主张:服务功能下放。
经过科学分解,区政府功能一部分上交给市,一部分下放给街道居委会,本身因此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四、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优点
以上分析,使得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发挥。撤消了区,消除了人为的块块分割,使城市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减少了区与区之间的矛盾,还为市政府对城市管理与发展制定总体规划、统盘考虑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城市功能的高效发挥。
其次,有利于行政机构的精干合理。区级政权组织原本就存在众多弊端,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责不分,从而引起互相扯皮、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如环保局、爱卫会、“五四三”办公室等部门职责权限无法划清;又如房管局、城建局、房屋建筑办公室、拆迁办公室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处理;还有老干部局与老龄工作委员会、科协与退休科协及科技同等扯皮机构,根本谈不上科学性、合理性、撤销区级建制,可望从根本上铲除弊端。
再次,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系统的层次划分要合理,在任何情况下越少越好,不仅是减少了机构和人员,更重要的是加快信息传递,降低由于层次转换所产生的信息误差,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撤销可有可无的区级建制,正符合这一原则。
又次,还可减少行政人员过巨,节约行政经费。根据1984年资料,我国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就有281个,如果按50万人至100万人口的城市平均设4个区, 20万至50万人口的城市设2个区, 20万以下平均设1个区,仅1984年全国就有450至500个区。若按每个区正式在编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相加250人计算,共有行政人员11~12万之多。假设其中三分之一被充实到市或街道居委会,还可减员7~8万,这是一个保守的但已非常可观的数字。
最后,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自治原则。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性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点已由宪法规定,但具体实现方式并未完全解决。目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说就是一个政治民主化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可能范围内采用自我管理的自治方式更直接地体现民主原则.取消区级建制后,相当一部分功能转交给人民自治组织的街道居委会(街道虽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质上已转化为人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协调机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直接体现了人民自治原则,而且通过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过程,锻炼了人民群众的自治能力,培养了民主精神,增强了民主意识,提高了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主人公的责任感。
五、具体办法与措施
综合各方情况,特别是许多市、区实际部门工作同志的意见,我们对撤销区级建制后的城市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1.在市府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区撤销后,一部分功能上交给市,市府可通过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来承担。城区工作委员会与目前机构改革相适应,成为市府直接领导下的部委办机构,将城建局、环保局、城市规划办公室、市政工程公司、房地产局等各履行城市建设、管理功能的部门统一归口领导。由于上述机构各市原先都已设置,不必增加很多编制或设立新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只是那些实行市管县新体制的城市才有必要,未实行市管县体制或无郊县的市由于市政府工作仅面向城市本身,则可不必设立这样的机构。
2.强化街道居委会组织。服务类功能下放后,现有的街道居委会就不太适应了,需要强化。街道办事处目前是由少数区政府在编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一些靠事业、企业经费开支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组成,居委会则纯粹是群众自治组织。我们所说的强化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一般每个区统属4~5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平均也不过数十个,可作为城区工作委员会派出机构直接归其领导,从管理幅度看也不为宽。街道办事处可比现在规模扩大三分之一至一倍,以保证区下放功能的履行。居委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在国家管理实施中起着不司“替代的重要作用。区级建制取消后,居委会将更为重要,需加强居委会地位、作用的研究探索,改革、充实、完善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
3.处理好区级政权组织工作人员去向。随着区级建制的撤销,人员的安置将是一大难题。根据测算分析,可作如下安排:(1)三分之一左右充实到市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以加强力量;(2)三分之一到企业和经济实体,尤其是第三产业中担任管理工作,或直接到生产第一线:(3)剩下的三分之一,一部分到龄的老同志按国家规定和党的政策办理离退休手续,一部分去各级党校、干校学习和培训,还有一部分临时抽调借用的一律回原工作单位。当然,人员安置过程中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减少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说明两点,(1)可结合城市试点改革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颁布实施,选择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先行试验,待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广,(2)我们所调查的仅是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至于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是否也可“如法炮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研究。
篇2: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在各个层次与方面充分而有序地展开。城市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重结构组合而成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城市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十三大”对城市改革作出了总体设计,但众多具体步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及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配合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近两年来对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盐城、淮阴等七个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设置与作用作了一些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幸得到了由苏、浙、沪、闽、赣、鲁、鄂、内蒙等省十多个城市组织的“城区工作探讨会”的大力支持。通过事实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城市区级建制没有存在的价值,建议撤销,以此作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功能描述
我们的调查是从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人手的,因为功能及其实现是衡量行政组织地位、作用的最佳尺度。某种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具备并能发挥一定的功能,而且是其它行政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我们所调查的七个城市及”城区工作探讨会”十多个城市提供的资料看,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基本相同,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五种:
1.城市市政管理功能
城市市政管理占区政府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容主要有:(1)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包括街巷里弄道路的翻修,居民公宅的维修、拆迁,公共厕所的修建,下水道的铺设,城市垃圾、粪便的处理等;(2)环境保护,如“三废”的处理,“三害”的防治等;(3)交通、市场管理,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要道违章建筑、堆放物的拆除和清理,市场物价、品种、销售场所的规定与管理等;(4)城市美化,主导工程是绿化,包括开辟绿地,植树栽花,城市雕塑,盆景花坛,园林小景的建造等。
2.城市服务功能
发展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是城市功能的另一主要方面。各区政府所做工作体现在:(1)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包括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开办,烈军属照顾、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待业人员安置等;(2)教育、科技,卫生及于计化生育工作,包括小学教育、区级医院、卫生站(所)管理,科技交流与协作,科普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等;(3)第三产业,包括饮食业、旅馆业、各种维修业务及商业网点的开设,个体户的管理,咨询业等。
3.城市保卫功能
这方面区政府的工作包括:(1)普法宣传、教育;(2)社会秩序维护,治安保卫值勤;(3)以街道里弄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改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4)民事纠纷的调解;(5)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和金融犯罪活动等。
4.精神文明建设
这虽说不上是一大功能,但确实是目前各区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1)形势、政策的宣传;(2)”四有”、“五四三”教育;(3)学英模、学先进,创“三优”活动;(4)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5)群众文体,如兴建群众文化馆所、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5.经济管理功能
自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内容。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城市的区政府都一分重视经济活动,通常由政府中一名主要负责人管理经济。各区皆有自己所属的区、街工业,年总产值一般达千万元以上,高的上亿元。区政府对所属城区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属工业的发展。
二、中小城市区级政权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配备状况
区级建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相互关系状况是我们调查的另一大目标。调查表明,区级政权组织机构构成及人员配备有如下特点。
1.麻雀虽小,五脏惧全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除县级市外,市可设区,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是国家机构的基层组织。因此,区相当于县级机构(县级市与直辖市除外),党委员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协委员会四套班子齐全,加上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机构,总计四五十之多。
2.上下对应,机构庞杂
由于长期形成的机构组织上下一一对应的惯例,使得区政府政权组织各类机构繁多。党委系统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科协、人武部、退委会、退休科协等机构。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区政府最为庞大,有区政府办公室、财务科、民政局、工业局、城建局、文教科、卫生局,劳资科、人事科、商业局、工商分局、司法科、公安分局、老干部科、环保局、房管局、房屋建筑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体委等,有的区还设有计经委、协作办、体改办和众多临时性机构(配有正式编制),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老龄工作委员会、绿化领导小组、拆迁办公室等十多个。
3.工作人员超编
各区的正式编制一般都在150-200人之间(少数厦高达200人以上)。但由于各种临时性机构林立以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现象严重,每个区都从街道委员会、区瞩企业中抽调若干以工代干性质的临时工作人员,这类人数量很大,约占全部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使得区级机关十分庞大。
篇3: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构想――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之一
关于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构想――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之一
内容提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我国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和政权组织机构及其人员的配备状况,提出了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建议,并具体列举了有关理由加以论证,对于我国中小城市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在各个层次与方面充分而有序地展开。城市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重结构组合而成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城市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十三大”对城市改革作出了总体设计,但众多具体步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及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配合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近两年来对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盐城、淮阴等七个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设置与作用作了一些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幸得到了由苏、浙、沪、闽、赣、鲁、鄂、内蒙等省十多个城市组织的“城区工作探讨会”的大力支持。通过事实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城市区级建制没有存在的价值,建议撤销,以此作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功能描述
我们的调查是从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人手的,因为功能及其实现是衡量行政组织地位、作用的最佳尺度。某种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具备并能发挥一定的功能,而且是其它行政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我们所调查的七个城市及”城区工作探讨会”十多个城市提供的资料看,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基本相同,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五种:
1.城市市政管理功能
城市市政管理占区政府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容主要有:(1)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包括街巷里弄道路的翻修,居民公宅的维修、拆迁,公共厕所的修建,下水道的铺设,城市垃圾、粪便的处理等;(2)环境保护,如“三废”的处理,“三害”的防治等;(3)交通、市场管理,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要道违章建筑、堆放物的拆除和清理,市场物价、品种、销售场所的规定与管理等;(4)城市美化,主导工程是绿化,包括开辟绿地,植树栽花,城市雕塑,盆景花坛,园林小景的建造等。
2.城市服务功能
发展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是城市功能的另一主要方面。各区政府所做工作体现在:(1)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包括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开办,烈军属照顾、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待业人员安置等;(2)教育、科技,卫生及于计化生育工作,包括小学教育、区级医院、卫生站(所)管理,科技交流与协作,科普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等;(3)第三产业,包括饮食业、旅馆业、各种维修业务及商业网点的开设,个体户的管理,咨询业等。
3.城市保卫功能
这方面区政府的工作包括:(1)普法宣传、教育;(2)社会秩序维护,治安保卫值勤;(3)以街道里弄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改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4)民事纠纷的调解;(5)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等。
4.精神文明建设
这虽说不上是一大功能,但确实是目前各区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1)形势、政策的宣传;(2)”四有”、“五四三”教育;(3)学英模、学先进,创“三优”活动;(4)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5)群众文体,如兴建群众文化馆所、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5.经济管理功能
自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内容。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城市的区政府都一分重视经济活动,通常由政府中一名主要负责人管理经济。各区皆有自己所属的区、街工业,年总产值一般达千万元以上,高的上亿元。区政府对所属城区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属工业的发展。
二、中小城市区级政权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配备状况
区级建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相互关系状况是我们调查的另一大目标。调查表明,区级政权组织机构构成及人员配备有如下特点。
1.麻雀虽小,五脏惧全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除县级市外,市可设区,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是国家机构的基层组织。因此,区相当于县级机构(县级市与直辖市除外),党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协委员会四套班子齐全,加上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机构,总计四五十之多。
2.上下对应,机构庞杂
由于长期形成的机构组织上下一一对应的惯例,使得区政府政权组织各类机构繁多。党委系统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科协、人武部、退委会、退休科协等机构。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区政府最为庞大,有区政府办公室、财务科、民政局、工业局、城建局、文教科、卫生局,劳资科、人事科、商业局、工商分局、司法科、公安分局、老干部科、环保局、房管局、房屋建筑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体委等,有的区还设有计经委、协作办、体改办和众多临时性机构(配有正式编制),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老龄工作委员会、绿化领导小组、拆迁办公室等十多个。
3.工作人员超编
各区的正式编制一般都在150-200人之间(少数厦高达200人以上)。但由于各种临时性机构林立以及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现象严重,每个区都从街道委员会、区瞩企业中抽调若干以工代干性质的临时工作人员,这类人数量很大,约占全部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一。使得区级机关十分庞大。
三、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理由
首先,界定一下中小城市的概念,理论标准是50万人口以下称中小城市。但从城市总的情况看,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100万人口以下城市在其运行、管理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100万以下则无明显差别,故以100万为界划分大中城市比较符合现实。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小城市,即揩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问题的提出始于对区级建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的怀疑,最初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中小城市既具有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等城市特征,但交通、住房等社会问题不如大城市突出,规模也相对小得多。中小城市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有何特点,以往极少注意,谈到城市无论大小部一样,这从理论上讲不太科学。有的中小城市仅相当于大城市的一个区,甚至无论地域还是人口都不如大城市的一个区,是否也要象大城市那样划分若干个小城区?第二,已有一些城市进行了改革,把原来三个区或四个区合并成两个区甚至一个区,不仅不影响城市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城市整体协调与功能发挥。有些小城市,人口仅二、三十万,又不辖郊县,也要设立一个所谓的'“城区”,增加一个层次,实无必要。第三,很多区领导和工作人员抱怨手中无权,于工作别扭,认为市领导不肯放权,对区的工作不重视。我们走访的许多市领导的意识中似乎并不存在区,除了召开人大、政协会议或党代会外,市政领导与区的联系很少,而与各部委办、主管局之间的关系则十分密切,矛盾症结何在?带着
上述问题,我们对区的结构一功能进行了深刻分析,发
现了弟四点理由,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理由:区级政权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具备属于自身的独立功能。目前区政权组织所做的工作只是城市功能的不正常或畸形表现。
现代城市政府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管理,有人说是服务,其实并不矛盾,在一种意义上是管理,另一种意义上就是服务。究其实质,城市政府的作用就是*过有效的管理达到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这样一个服务目的。但是,如果粗略划分,两者还是可以区别的,并且,这种区分对城市机构的设置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据此,我们将前文所描述的区政府功能作了一些有意义的调整,类归为管理和服务两大部分。
上表左边是目前区政府履行的主要职能.共五大部分,右边则是我们依据行政管理原理对中小城市总体功能的分类。一经综合调整,就比较清楚地看出,右边第一大类即管理功能,基本属于国家行政事务管理活动范围,是需要国家行政推行或干预的直接性国家行政事务。这类功能虽然区政府有所体现,但科学意义上应由市政府具备,因为城市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整体,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规划或模式设计,还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行政事务的管理,都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需要总体考虑。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而日益重视和必须具备的重大功能。人为划分成不同的区,造成不必要的条块分割,严重影响城市总体功能的实现,区对上述各种功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或者是部分的因而也是畸形的实现。如区政府履行城市市政管理功能维修公用基础设施时,仅负责本区范围内各街巷里弄小道的翻修,拓建,所有交通干道、支线都归城建、市政工程部门管:又如文教系统中,所有中学、中专、职校、干校等全由市政府管理,只有小学由区政府负责。完全是人为因素破坏了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最典型的是经济管理,区名义上执行这一功能,但实际上只拥有数量极少的区属企业(街道工厂实行间接管理)。规模稍大,经济效益稍好的企业全由市里收管。即使是数量极少的这部分区属企业,也不应由区政府按现在的方法管理。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区领导都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抓经济的,把这看作是工作中心转移的标志,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也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所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区政府如何创造条件,为经济活动提供优质服务,而不是众多领导围着几个小厂团团转。象上述区政府功能的畸形化几乎在各项管理中都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一个长期以来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争论不休的对区级政权是否要放权的问题。区级政权组织一直抱怨自己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权力得不到保障,不仅不是一级财政,而且各方面都无相对独立的权力,于是纷纷要求市里给予放权,有些城市确实这么做了。但是,我们认为,这里不存在是否放权的问题,打破既成事实造成的传统观念,我们就可发现,上表右侧第一类管理功能部分的权不仅不能下放给区,而且要从区里全部收回到市,即管理功能上交。
上表右侧第二大类是服务功能,这部分内容属于社会性具体事务。过去我们很少把行政事务与社会事务加以区别,结果一切由国家行政系统包办代替,不仅违反了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规律,而且是造成国家行政机构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科学行政管理原则要求国家行政活动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属于社会事务性活动交还社会,实现社会自我管理。
此文篇幅有限,对这一问题不作理论上的详细分析。从调查情况看,服务功能类的活动,虽然名义上属于区政府,却都是由街道、居委会具体实施的。例如服务类第一种功能一社会公共福利,绝大多数是街道居委会承担的。象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各城市一直交由街道管理(市立机关、单位托儿所不在其列,然而这正是需要改革的。各机关、单位应将此类事务全部交由社会办理,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而计划生育工作,民事纠纷调解,形势、政策、法制宣传,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等则完全是街道居委会所为。即是说,第二类功能本来就不是区政府履行的,应该全部下放给街道、居委会,这从行政管理规律上来讲也是科学的。所以我们主张:服务功能下放。
经过科学分解,区政府功能一部分上交给市,一部分下放给街道居委会,本身因此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四、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优点
以上分析,使得撤销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发挥。撤消了区,消除了人为的块块分割,使城市成为一个整体,不仅减少了区与区之间的矛盾,还为市政府对城市管理与发展制定总体规划、统盘考虑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城市功能的高效发挥。
其次,有利于行政机构的精干合理。区级政权组织原本就存在众多弊端,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责不分,从而引起互相扯皮、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如环保局、爱卫会、“五四三”办公室等部门职责权限无法划清;又如房管局、城建局、房屋建筑办公室、拆迁办公室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处理;还有老干部局与老龄工作委员会、科协与退休科协及科技同等扯皮机构,根本谈不上科学性、合理性、撤销区级建制,可望从根本上铲除弊端。
再次,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系统的层次划分要合理,在任何情况下越少越好,不仅是减少了机构和人员,更重要的是加快信息传递,降低由于层次转换所产生的信息误差,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撤销可有可无的区级建制,正符合这一原则。
又次,还可减少行政人员过巨,节约行政经费。根据1984年资料,我国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就有281个,如果按50万人至100万人口的城市平均设4个区, 20万至50万人口的城市设2个区, 20万以下平均设1个区,仅1984年全国就有450至500个区。若按每个区正式在编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相加250人计算,共有行政人员11~12万之多。假设其中三分之一被充实到市或街道居委会,还可减员7~8万,这是一个保守的但已非常可观的数字。
最后,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自治原则。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性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点已由宪法规定,但具体实现方式并未完全解决。目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说就是一个政治民主化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可能范围内采用自我管理的自治方式更直接地体现民主原则.取消区级建制后,相当一部分功能转交给人民自治组织的街道居委会(街道虽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质上已转化为人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协调机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直接体现了人民自治原则,而且通过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过程,锻炼了人民群众的自治能力,培养了民主精神,增强了民主意识,提高了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主人公的责任感。
五、具体办法与措施
综合各方情况,特别是许多市、区实际部门工作同志的意见,我们对撤销区级建制后的城市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1.在市府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区撤销后,一部分功能上交给市,市府可通过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来承担。城区工作委员会与目前机构改革相适应,成为市府直接领导下的部委办机构,将城建局、环保局、城市规划
办公室、市政工程公司、房地产局等各履行城市建设、管理功能的部门统一归口领导。由于上述机构各市原先都已设置,不必增加很多编制或设立新
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设立城区工作委员会只是那些实行市管县新体制的城市才有必要,未实行市管县体制或无郊县的市由于市政府工作仅面向城市本身,则可不必设立这样的机构。
2.强化街道居委会组织。服务类功能下放后,现有的街道居委会就不太适应了,需要强化。街道办事处目前是由少数区政府在编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一些靠事业、企业经费开支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组成,居委会则纯粹是群众自治组织。我们所说的强化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一般每个区统属4~5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平均也不过数十个,可作为城区工作委员会派出机构直接归其领导,从管理幅度看也不为宽。街道办事处可比现在规模扩大三分之一至一倍,以保证区下放功能的履行。居委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在国家管理实施中起着不司“替代的重要作用。区级建制取消后,居委会将更为重要,需加强居委会地位、作用的研究探索,改革、充实、完善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
3.处理好区级政权组织工作人员去向。随着区级建制的撤销,人员的安置将是一大难题。根据测算分析,可作如下安排:(1)三分之一左右充实到市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以加强力量;(2)三分之一到企业和经济实体,尤其是第三产业中担任管理工作,或直接到生产第一线:(3)剩下的三分之一,一部分到龄的老同志按国家规定和党的政策办理离退休手续,一部分去各级党校、干校学习和培训,还有一部分临时抽调借用的一律回原工作单位。当然,人员安置过程中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减少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说明两点,(1)可结合城市试点改革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颁布实施,选择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先行试验,待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推广,(2)我们所调查的仅是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至于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是否也可“如法炮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研究。
篇4: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改革
摘 要: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一环。我国行政管理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也提出了现实挑战。必须重点致力于几个环节和步骤,即要着力于探寻行政管理的规律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效率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组织与管理成本。
关键词:管理效果;现实意义;管理创新措施
行政管理及其有效性主要以科学、效率、效果、效益为基本着眼点,立足于改革和创新,重在实效。它涵盖着不同的层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当前我国整个改革进程中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改革总体推进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要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
二、现行行政管理存在的误区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行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绝对不是一喝了事。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多定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
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
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成武.行政管理学[M].东北大学出版社,.
[2]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3][美]理查德德. J. 斯蒂尔曼二世.竺乾威,等译.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5:行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在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它规范着市场主体的行为,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标准,并对此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提供公共服务。我国的行政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本文将通过交易费用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历次的行政体制改革。
【关键词】:交易费用;行政体制;改革制度
一、交易费用的概念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不管进行哪一种交易行为,我们得花时间了解与我们交易者的信息,并且要掌握即将要承担交易损失的风险程度。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必要的信息,我们才能在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权益。在经济学上,我们把进行这些交易所要付出的成本称为为交易成本。
科斯是第一个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的经济学家。科斯首先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付出成本的,通过建立一个组织体系,并把统筹资源的配置权集中到某个管理者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就缩减了产业经营费用。科斯还指出,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就要使企业在公开市场上所需的交易费用与在内部达成交易所需的额外成本相同。当企业想要扩张时,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随着企业内部每追加一笔额外的交易而递增。这是因为当企业内部交易增加时,企业家所面临的未知性增加,企业家凭自我感觉、经验和判断对资源进行配置,这就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也使得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最后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
二、交易费用的划分
我国行政体制执行过程中能够所需要的成本划分为:行政成本、协调成本、决策成本、信息成本与寻租成本这五类。
(一)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在政府进行某项行政活动过程中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时产生的损失。这是政府为维持行政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却不会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有人曾把庞大的政府机关称为“吃饭财政”, 政府结构不合理,职能不清晰会造成行政成本偏高,政府人员过多,职能分工不明确,不能高效率地工作,但这部分人却仍然拿着国家给的工资,这些行政人员凭借自身的特权对这部分资源进行消耗,但同时却无所作为。当政府把过多的支出消耗在行政成本上,本来用于公共建设的预算外资金被挤占了,但公共财政支出并不能因此减少,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必然会出现行政效率的局面。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支出就是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这不仅加大了政府财政压力,而且使得行政人员不能高效地工作,在物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因此,降低行政成本可以直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二)协调成本
在市场上,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行为时必然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这一行为放到政府层面上,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必然会涉及到各组织、各人员之间的合作,这就必然会产生协调成本。而政府办公的效率受到协调成本的直接影响。因此,降低协调成本是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力。
(三)决策成本
中央和地方在制定政策、审核批准决策都直接影响着决策执行的成本。政府执行效率都受到决策制定的经济性、准确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降低决策成本,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更具有科学化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信息成本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在与外部对象交易的过程当中,将会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公开信息利用新技术,降低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成本是行政改革的新兴动力。
(五)寻租成本
寻租成本是政府官员凭借自己的特权对产权进行强制干涉,形成了非公平性、非竞争性的重新分配局面,满足了自身和一部分特定主体的利益,但同时也产生了交易成本,并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低效和社会总福利损失。那些行为当中有的甚至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会极大地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因此,制止腐败现象,降低寻租的成本,提升政府形象是当前行政改革面临的急切问题。
三、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七次行政体制改革。我国进行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3年,其主要内容是精简机构和撤销闲置的工作岗位,提高行政效率,以此来缩减行政费用。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核心工作是促使政府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于是要求实现政府职能转型。这次改革还明确了个政府部门的职务,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的执政效率。 1993年,我国又进行了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对宏观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在进行了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得投资管制、金融准则、外贸体制等领域更加规范化。,又进行了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能力。,我国进行了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大部制的改革,将原来冗杂的机构进行了统一合并,完善民生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以此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政府换届的同时也进行了第七次改革,核心任务是政府政权的进一步简放,使大部制改革稳健运行,逐步形成职能明确、各司其职的行政体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政府。
国家的行政体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地不断增长逐步制定的。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它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格局,当这种利益格局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时,便需要进行变革。人们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权衡利弊,当这种制度的变革能够带给自己的利益大于所要付出时,他才会有所行动,若是这种变革所要付出的费用过大,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便不会去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重社会群体和阶层逐渐形成,多元利益需求不断涌现。在改革当中,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受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改革加以阻挠。,他们将会通过非正当竞争手段维持其特权优势地位,挤占市场自由竞争的空间,这在无形之中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但同时也使得社会总福利受到损失;而改革中利益受损者一般处于劣势地位,由于组织比较松散、力量薄弱还尚不能形成利益集团,缺少必要的发言平台。因此,各阶层间的利益冲突与权益纠纷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和难度。这些利益既得者和利益受损者会对改革造成正面或负面的效应,使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 ..
[3] 江永清 .中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J]. .
篇6:城市调查报告
当今的中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也开始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口号,对城市的环境加以保护改造,为了使人们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此,我对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方法
实地考察,采访居民,搜集间接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情况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沈阳的目标,按照沈阳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先导区建设规划,沈阳市林业局狠抓了造林绿化暨青山工程、森林防火、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成绩斐然,使沈阳按照计划一步步成为一个绿美城市。
一 .造林绿化总量有突破
20,沈阳市造林绿化克难攻坚,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省、市政府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和工程进度。20,根据全市造林绿化的重点、难点、热点,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引领,全市积极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沈阳市2014年完成全口径造林任务41.43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03.5%。其中:经济林产业带15.8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8%。全市共建设经济林重点示范基地91个,栽植面积1.9万亩,占经济林产业带造林总面积的12.1%。
经济林产业带建设共流转土地4.4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28.3%,上滴灌设施2.35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5%。全市企业、大户、联户及各类经营组织累计完成经济林产业带10.28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65.45%,投入资金1.14亿元。
二 .青山工程的进展顺利
2013年,市林业局认真贯彻《沈阳市2013年青山保护工作计划》,扎实推进青山保护工程建设和青山保护稽查工作,召开青山工程工作会议,制定下发
《2013年沈阳市青山保护稽查工作方案》。积极与国土、交通、民政、铁路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破坏山体和山体以外林地及其它工程违法、违规使用林地专项打击行动,查处并办结19起行政案件。
2014年,邀请省青山局、省国土厅有关专家,在市林业局召开了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专家组审定会议,先后对康平、法库、辽中、东陵区的闭坑矿生态治理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沈阳市计划编制完成的《矿山生态治理设计方案》共有6个,涉及23个闭坑矿山项目,面积677亩,目前为止已全部通过专家组评审。
三. 野保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见效
上半年,对市万柳塘、劳动公园、二台子、新民等非法鸟市和非法猎捕鸟类的行为执法检查共计18次,其中与市森林公安局配合执法11次,解救放飞野生鸟类2300余只。上半年,全市共救助各类野生动物210只,这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5只,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3只。
2014年3月1日,沈阳市正式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点时期监测工作,7个监测站的14名监测员每日对各自监测区域巡查一次,并汇报情况。向辽宁法库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辽宁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和辽宁辽中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所在地方政府发函,要求尽快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机构建设、落实管理人员和安排湿地公园建设资金,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争取五年试点期内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并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
四. 林业资源管理成效明显
2013年,市林业局集中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综合执法检查,完成3个县的检查工作,办理审批业务21847件。分解下达林木采伐限额,开展采伐限额管理系统培训,启用国家林业局林木采伐新的系统。完成“十二运”输变电项目的征占林地报批工作。完成59825立方米病枯死林木清理工作。全市10个地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部修订完成,并通过省林业厅专家组评审。
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整治行动,严禁砍伐退耕还林林木,严禁在退耕还林地内种植高棵作物。妥善处理省级信访案件2起,市级举报案件10起,国检取得较好效果。完成涉及5个国有林场7.297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完成1256户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
五.缓解雾霾影响
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就是静稳天气。沈阳夏季空气对流强,污染物就容易扩散,到冬天,控制沈阳的常常是静稳天气,空气流动慢,而这也是沈阳秋冬季雾霾较重的主要原因。关键仍在于绿化,近年来沈阳正在大面积对城市补绿,通过大面积植绿补绿,可以有效地使中心城区空气流动更活跃。按照计划,至,沈阳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除了产业结构升级采用清洁能源等,要多种树,尽可能保留湿地和公园,增加新建设、开发地区的绿化率,让温差带动空气流通,减缓雾霾。
加强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第一,有完善的法律及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立法为先导,是创建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极为有效的举措。历史上很多城市化政策措施缺乏严密、科学的立法规制,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立法必须首先尊重生态学基本规律。当代的城市发展和环境立法理念不能单纯局限于人类绝对中心主义思想,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点已经获得全面的共识。沈阳市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在创建绿色样板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中,亟待出台相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关绿色政府创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并被各方面普遍接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途径。 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尤其针对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更有现实意义。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沈阳市拟创建的环境建设样板城是具有高标准、新内涵的新型绿色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更主要的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建设样板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形态;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是自然与社会高度和谐发展的产物。
第三,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在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都尽可能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是规划方案的制定、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倡导并落实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美国生态学家雷吉斯特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并且,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者都主动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成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可以评价市政当局的某些决策。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束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线上,不断探索,通过这些努力,让沈阳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更清,山更绿。
篇7:城市调查报告
-- 樱花广场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过程
此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在石家庄樱花广场。首先围绕广场周围走访,了解了广场周围的基本情况,如交通情况、周围小区分布等。然后进入广场,了解到广场自身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们仔细观察广场的各种空间,体会在这些空间中的感受。最后,通过与广场上游人交流,了解了普通市民对广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广场改进意见。
二、研究对象简介
樱花广场位于和平西路和车辆厂前街交叉处,面积0.73公顷,10月1日建成对市民开放,该广场以喷泉、凉亭和镂空花砖、草坪为主,因种植各种樱花树而得名。樱花广场处于和平路商业和居民密集区,填补了该地区没有绿地游园的空白。
三、研究对象现状详情
1 广场位置城市樱花广场位于和平西路和车
2图底关系
由图底分析图不难看出,广场周围是密集的居住区,除了交通道路之外,可供周围居民聚集、活动的外部空间较少,因此,广场的建设对降低城市密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居民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
3 周边视觉环境分析广场紧邻城市主干道和平路,起隔离作用的绿化带宽度较窄,使广场的使用者很容易看到道路上快速行驶的车辆,产生不安全感,影响休闲娱乐的效果。
4交通设施计论概设
5环境要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6活动与空间
A、活动分布示意图
B、活动发生频率统计表
7 空间标记
8.视觉秩序分析
三 问题的提出
1 位置不佳。场地紧邻城市主干道——和平西路,快速行驶的车辆给游人以不安全感,交通噪音也破坏了广场安静的氛围。汽车尾气及扬尘极大影响广场环境。
2 广场休憩设施少,无活动设施、照明设施。休憩设施少,使游人无法在广场长时间驻留,不能使广场得到充分利用;活动设施少,无法吸引人群;无照明设施,使得广场在夜间无法得到利用,并且,黑暗的环境容易诱发不文明现象,如随地大小便。
四 对策
1 设计初选址不当,造成广场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即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地。场地最初为居民楼,因意外原因,居民楼被拆除,场地被设计为广场,因此,场地位置无法调整。可以在道路与广场之间,设置一条较宽的隔离带,使广场游人无法直接看到来往的快速行驶的车辆,同时,隔离带可以起到降噪及阻挡扬尘的作用 2 增加休憩活动设施,石凳、长椅、健身器材,设置照明设施,提高夜晚广场的使用率,同时也可以避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篇8:城市调查报告
《“一滴水的历程”中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调查报告》日前在北京发布。
报告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与浩泽净水联合发起的“净泽计划”公益项目的成果之一。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实地调研7个城市,综合调研20个重点城市,对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基本情况、水源地水质和水污染情况、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情况等实施了详细调研分析。
报告选取中国20个重点城市(地区)作为考察对象,其中实地调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三江源、重庆和长沙7座城市(地区)。这些城市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调研饮用水水源的形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为便于更好的比较,调研组还对水资源极度紧缺的新加坡供水系统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报告以实地调研、专业人士访谈、检索的方式开展,数据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公开公布的信息、专业人士提供资料及研究论文、调研组实测数据。报告将相关数据与实地检测数据结合,更好接近真实现状。
报告显示,在我国,目前水质状况有五大规律:
水库水质好于河流水,地表水水质好于地下水,河流上游水质好于下游,河流干流水质好于支流,工业企业较少地区水质好于密集区。
此外,影响城市自来水水安全有3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水源地水质,也就是原水的'品质;二是从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水源地到自来水厂净化工艺处理后的水质;三是从自来水厂到供水管网水龙头出水水质。
篇9:城市调查报告
前言:xx年在武汉呆了5个月,寒假回家又住了半个多月,分别体验了大城市xx、中小城市xx、xx和小城镇xx河的生活,通过耳濡目染和参观交流,使我对于新常态下城市化发展有一些新的思考,一言以蔽之,要以城市化引领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市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同步并行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以gdp和城市规模为标准,也就是说城市有城市的样子,城镇有城镇的特色,乡下有乡下的本色。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随着xx年的脚步,城市化似乎已经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可是当所有地方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所有地方都浓烟滚滚、黑水奔腾,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的城市化吗?
正如武汉城市口号所言,武汉的确是每天都不一样,就以我所在的武汉大学为例,最近五年新建了图书馆总馆、万林艺术博物馆、校门口牌坊也换了,还建了珞xx站地下通道,我们充分享受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和福利,并且心安理得,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又“享用”着着雾霾、带有味道的自来水,图书馆平时要抢位子坐,校园里车流不息,以及没完没了的施工场地这些很奇葩、很矛盾的现象。
同样的情形在麻城市和xx县城出现。麻城市建了南站和北站两座火车站,是xx省仅次于·xx和xx的第三大交通枢纽,可是仅有的一座汽车站却破败不堪、连正规安检程序都省略了;联通郊区xx镇和市区的唯一一座大桥却只能单行一辆车,以至于我们的车过桥排队排了一个小时。同样,在罗田县城一方面我很欣喜的看到义水外滩的新建为城市增色少,看到宽阔的绿化带和还算清澈的河水,可是另一方面,公园偏僻一点的地方却到处尿迹斑斑,方圆一里路难找到公厕;还有母校xx一中操场上修葺一新,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宣传画,可是后山上却堆满了垃圾。
那么在乡镇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xxx镇作为通向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交通要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沿线建了很多农家乐,跨马墩水库大坝头还建了小公园,可是一家挨着一家、毫无特色可言的农家乐到底是形象工程还是切切实实为居民谋取实惠我表示怀疑,还有就是古色古香的亭子旁边不远处却堆满了垃圾,春节期间商家摊位都摆到了正路上,这些又是否文明呢?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城市化大潮流的冰山一角,但是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化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还有很多事需要去做。
第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今天的xx河就是明天的xx,今天的罗田麻城就是明天的`xx。但是如果xx,xx也像xx那样交通拥堵不堪,雾霾遮天蔽日,天空浓烟滚滚,我们的城市化又有什么必要呢?我们的未来又有什么希望呢?现在回乡尚且能够见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可是倘若依然没有反思,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我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这一切。就以城镇生活垃圾为例,我想我们可以借鉴武大经验,因为武大是武汉生态相对完整同时环境保护比较好的一张名片。第一,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和素质。武大师生素质整体上比较高,大家都比较自觉;可是在乡镇只要你不把垃圾倒在别家门口是没有人管你的,可是你能指望乡镇居民像武大师生那样自觉吗?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第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武大有保洁人员,有众多垃圾箱、垃圾车和吸尘车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而在乡镇即使有垃圾箱,堆满了也常常没有人定期清理。第三,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村一级乃至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措施,更不用说实施了。
第二,改善交通,建卫星城镇。交通拥堵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区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以xx为例,以县城为中心城区,以附近乡镇为卫星城,实现公交化、一体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中心城区交通·和环境资源压力。同样,在xx镇,是不是可以再建一座大桥,或者干脆就以xx镇为xx市副城市中心之一,将市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这些公益福利场所建在这里,既方便又安静还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岂不是一举多得?xx县城东饼子铺新建了县图书馆,山水相依,场地开阔,同时又为大别川百里生态画廊增光添色,这一经验值得xx借鉴。
第三,加强规划,综合治理。这方面需要向新加坡和迪拜学习,它们在城市建设之初就定位于国际化大都会,迪拜的道路可是同时通行十几辆车·,假如xx有这样的前瞻性和规划,也就不会到处是工地了,如果一开始就规划好,城市不就要安静很多吗?资源浪费不是要少很多吗?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这一对矛盾,同时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我们一定能建设美丽城市。
结语:回忆过去,九十年代,xx县城只有破破烂烂几条大街,xx乡也只有两排刷满了大红宣传标语的砖瓦房,大街上遍地都是摩托车,三轮车、麻木、还有驴子拉车,21世纪xx年代的今天家家户户早已盖上楼房,甚至是小别墅,大街上到处都是小汽车,三轮车和麻木基本上看不到了,这是城市化带来的进步和成绩,表明我们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尽管我们依旧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展望未来,在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城市逐渐和大城市接轨,公交化,高铁化的同时,也希望依旧有更多的珞珈山水出现,有更多的“中国达沃斯小镇“出现,有更多的庄园出现,有更多的诗意的栖居场所出现。
篇10: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现阶段国内大部分城市实施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的实际需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很多城市已开始逐渐探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路径。探索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文章分析了社区管理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路径
0前言
社区属于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强化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逐渐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承载的功能也更加广泛。在新形势下,过去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符合新时期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这不仅是社会建设发展在现实层面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
1社区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社区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文明的创造,所以是否能够探索出符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建设。要创建文明城市,首要工作在于创建文明社区,对城市实施综合治理,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总的来说,社区管理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有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而仅仅凭借政府部门难以有效管理,如果继续沿用过去那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城市管理模式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应当进一步优化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确保城市管理的相关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促进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次,有助于保证城市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社区属于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强化社会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做好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有效协调社区中各居民的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问题,确保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保证基层社会稳定,能够有效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1]。再次,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社区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各项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宣扬健康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的战略阵地,城市社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促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是确保城市文明发展的有效举措。最后,有助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符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另外政治民主化代表着人民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和政治生活中来。城市社区管理中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有效的实现了基层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直接体现,也必然会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篇11: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2.1利用社区现有建设资源
无论是从目前我国的财政能力出发,还是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城市社区建设最关键的资源应当是社会,城市社区若强调拓展、优化以及整合内部资源,社区系统就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平衡,从而实现有效运转。第一,对于社区建设资源来源单一化的现状,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来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构建政府、社区以及社会三方共同投入的社区建设投资机制,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开放已有资源,通过款物资助以及智力投资等不同手段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第二,对于社区内部资源的闲置现状,要积极组织进行调研工作,掌握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了解社区内部资源的存储量,同时根据调研结果来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形成人力物力资源得以更加优化配置的现代化社区,促进社区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第三,对于社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前提下,结合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以及社区资源的实际特征,推出具有特色的便民服务以及文化教育服务等项目,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2.2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进行统一规划,明确规定市、区、街道、社区的相关职能定位。政府职能定位要坚持从控制转变为引导,坚持落实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以及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把企业经济功能还给企业,还给市场,把剥离出的社会职能还给社会、还给社区,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让政府从过去掌舵与划桨的角色转变为只掌舵而不划桨的单一角色,慢慢的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权利分离,进而构建三元社会管理主体结构。详细来说,现阶段转变政府职能应当从下面几点着手:首先是真正尊重城市社区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能够积极主动的维护这一地位,同时将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当成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政府部门避免直接干预社区自治范围中的各项事务;其次是应当遵循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下放权力,提升社区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应当避免条块分割,采取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2]。
2.3建设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
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管理效率,而社区管理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可度以及自身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应当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适当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推进社区管理工作职业化,进一步探索社区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另外还可以从增加社区管理人员待遇,在物质方面给予城市社区工作管理人员以保障,让其能够安心开展好本职工作;其次是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社区管理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扩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真正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技能强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管理人员队伍;最后应当做好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社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培训社区管理人员,从而促进社区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4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确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决策组织的法人地位,给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规定其和政府行为的边界,避免其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属部门;第二,应当借助于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城市社区相关工作委员会或者执行机构一定权力。比如说对于城市社区的治安、卫生以及公共设施的保护,应当确保相关职能机构可以行使好自身的管理、检查以及监督处罚等权力,确保社区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避免存在过去居委会那种“看得见却管不了”的情况;第三,应当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确立社区中相关组织的职权范围和相互关系,构建对各个组织机构对工作的内外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社区组织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法治观念,提升执法力度,确保社区居民合法利益的实现[3]。
3结语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具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也应当充分的认识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属于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新体制的建立以及旧体制的转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与问题,所以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现阶段,宏观社会结构依旧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的过渡性也决定了微观社区管理体制的过渡性,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必然应当紧随其后,对地方性的工作来说,应当在积极借鉴吸取已有模式的前提下,紧密联系地方实际情况,大胆创新,从制度上确保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实现,在反复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析———以河南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24-27.
[2]沈瑞英,周霓羽.行政体制的改革视阈下城市社区自治模式探析———以B市某花园社区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1):77-84.
[3]张本效,夏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余杭路径[J].城市问题,2016(11):77-82.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8月第20卷第15期Aug.,2017Vol.20,No.15
篇1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摘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政府内部管理,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方式;行政体制;改革
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用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了五项具体工作任务。现在时间已过一半多,离越来越近。回顾这几年,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很大成就,但影响和制约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原因也有很多,既有观念上也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既有政府自身也有政府之外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并研究相应的对策,对于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为视角,从贵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的对策。
一、实践例证:贵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以此为契机,规范行政权力,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照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好省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有效地组织完成了全省有关行政许可“三项清理”的工作。对有关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组织力量进行了清理,督促抓好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前完成了相关的废止和修改的有关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了行政许可法在全省的顺利实施。此次共清理全省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98件、省政府规章159件、省级规范性文件111件。通过清理,共取消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77项,取消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43项,废止省政府规章27件。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全省及时下发关于建立实施行政许可配套制度的通知,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督促、指导地、州、市和省直部门抓紧做好本地、本部门配套制度建设和“统一受理,统一送达”窗口建设,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例如,贵阳市南明区本着“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性机关”的理念,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许可、核准、备案等事项,通过保留、调整、合并、取消等方式,使行政审批事项成功“瘦身”,将30家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80项减少到现在的120项,简化了办事程序,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二、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贵州政府以转变工作方式为重点,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很大进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权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目前在行政管理方式上还存在观念滞后、职能不到位、手段原始、效率偏低等很多问题。客观地说,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管理主体存在局限,观念滞后
传统集权管理模式下甚至普通工作人员,拥有占绝对数量的公共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与权力相结合,容易形成官本位思维。“官本位”观念这一思维还存在于行政机关文化中,导致一些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工作效率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委扯皮;相互制肘;手续繁锁;拖拉延误;人浮于事;文山会海;瞎指挥;怕负责任,不负责任;服务态度差;铺张浪费。同时,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使得一些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2. 管理手段原始、效率偏低
高成本,低效率,以牺牲效能为代价,颇具粗放管理方式特点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还存在。许多政府部门和地方仍习惯以“内部文件”“行政命令”等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暗箱操作”、随意裁决等问题时有发生。在行政过程中,屡屡出现内部文件的权威大于部门法规政策,部门和地方规定大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甚至有时依据内部决定或领导口头指示就可以改变或变通既定规则的执行。遇到问题,大多采用开会研究、逐级下达、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耗费大量的行政经费,“文山会海”和“公文旅行”等现象,浪费人力、财力。此外,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政府仍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细,办事程序过于繁琐。行政手段运用过多,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不够等。
3. 政府管理和被管理的对象仍以单向的层阶式的关系为主
传统的领导方式注重以“任务”为中心,政府官员是标准的“行政人”,实行的是一种缺乏人性的标准化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被动的,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那种单向的层阶式作用关系。行政程序是通过各级代表会议,将意见集中向上反映,形成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然后层层下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信息不对称,单向的层阶式的方式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其局限是组织的高层不能与基层进行直接的协调和沟通,不仅减缓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还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堵塞、失真或扭曲。
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高效”之政府
显然,我国行政管理方式依然存在着与依法行政基本原则和规则不相符合的方面。努力促进各级政府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势在必行。
1. 全面清理现行的行政法律规范和各种类型的行政许可制度
切实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行政许可方式,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全面清理现行的行政法律规范和各种类型的行政许可制度。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必须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予以保留和进行完善,对于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则予以清除和撤消。真正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按公民自治、市场调节、行业自律、行政监管的顺序来设定和实施许可,实现“廉洁而高效”。对取消的审批事项,要认真研究新的管理方法,积极运用监管、检查、备案等管理手段,建立后续监管制度;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对需要调整的审批事项,要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形成制度规范。
2. 加强间接管理、协调服务和事后监督等手段的运用
篇13: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摘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政府内部管理,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篇14: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用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了五项具体工作任务。现在时间已过一半多,离越来越近。回顾这几年,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很大成就,但影响和制约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原因也有很多,既有观念上也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既有政府自身也有政府之外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并研究相应的对策,对于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为视角,从贵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的对策。
一、实践例证:贵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以此为契机,规范行政权力,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照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好省级、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有效地组织完成了全省有关行政许可“三项清理”的工作。对有关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组织力量进行了清理,督促抓好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前完成了相关的废止和修改的有关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了行政许可法在全省的顺利实施。此次共清理全省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98件、省政府规章159件、省级规范性文件111件。通过清理,共取消了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77项,取消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43项,废止省政府规章27件。在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全省及时下发关于建立实施行政许可配套制度的通知,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督促、指导地、州、市和省直部门抓紧做好本地、本部门配套制度建设和“统一受理,统一送达”窗口建设,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例如,贵阳市南明区本着“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性机关”的理念,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许可、核准、备案等事项,通过保留、调整、合并、取消等方式,使行政审批事项成功“瘦身”,将30家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80项减少到现在的120项,简化了办事程序,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二、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贵州政府以转变工作方式为重点,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取得很大进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权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目前在行政管理方式上还存在观念滞后、职能不到位、手段原始、效率偏低等很多问题。客观地说,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管理主体存在局限,观念滞后
传统集权管理模式下甚至普通工作人员,拥有占绝对数量的公共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与权力相结合,容易形成官本位思维。“官本位”观念这一思维还存在于行政机关文化中,导致一些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工作效率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委扯皮;相互制肘;手续繁锁;拖拉延误;人浮于事;文山会海;瞎指挥;怕负责任,不负责任;服务态度差;铺张浪费。同时,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诀使得一些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开拓、创新,行政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活力。行政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篇15:城市求职系列:重庆求职
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长江中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庆正在成为众多打算到西部工作的求职者的首选。优惠的政策,美好的前景正在吸引者众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到重庆求职需要了解哪些情况呢?
一、住房
由于地处内陆,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加之重庆市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不高,重庆的房价在西部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偏低的。但最近这一年,由于重庆潜在的发展前景,房价从以前元左右的均价飙升到现在3500元。不过,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价来说,这已算很便宜的了。
对于刚来重庆的求职者,更多的是选择租房。在重庆租房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首先你不必像在北京一样把许多钱花在房产中介身上,如果你看好了地段,完全可以自己去打听,有的房主会直接在住房附近张贴求租广告,而且租金还可以讨价还价。一般来讲,房租要比京、沪、穗等城市低得多,一套两室一厅60平米的住房的租金大概在300元―500元左右。如果要求较高且地处各区的中心地段,如渝中区的解放碑、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江北区的观音桥、南岸区的南坪等地,水、电、气、电话、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的,每月房租在1500元以上。
二、交通
重庆市区交通十分发达,有数十路公共汽车在市区和近郊运营,每天在5:30至晚间21:00之间,可以方便地乘坐上公共汽车。近年来,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和旅游者观光,还开通了小公共汽车、空调车和环线观光车以及高峰车等。公交车分普级车和中级车(空调车),普级车起价1元,空调车起价1.5元。如果买公交月票IC卡的话,可凭卡乘坐市内60条月票线路,涉及1250辆公交车。公交月票IC卡每月认购价为40元,可乘坐90次。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除了公共汽车外,出租车也是重庆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重庆出租车以本地产的“长安羚羊”车为主,可乘坐4人,白天起步价5.00元(3公里内),晚上9点后起步价为5.9元,超出3公里的每公里按1.8元计价。
三、饮食
重庆的饮食十分丰富,菜品属于川味,以麻辣为主,尤其以火锅为最。当然,除了火锅外,街头快餐业较为发达,如果吃饭简单的话,街头随处可见面馆或食店,你可以选择快餐盒饭也可以吃些面食、米线之类的。但千万要记住,如果你不太吃辣的话,最好先告诉服务员少放辣椒或不放,否则你是难以下咽的。当然,吃饭的费用也不是很高,一碗面或者米线只需3元钱,一份不错的盒饭也不过三五元,如果你想吃的丰盛一些的话,20元内就能满足了。
四、人际
到外地求职不得不了解外地人的脾气性格,重庆人热情豁达、火爆耿直,幽默风趣。我到过很多陌生的城市,问路是常事,我习惯于向女性询问,莫名其妙地怕了男人使坏。而重庆人,只要见你是外地人,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讲如何走,如果你还不知道,他还会义无反顾地送你一程。重庆人几乎不见吵架的,他们嫌吵骂太唠叨费事,扯不清就干脆打一架了结。可见,重庆人就是喜欢直截了当,从不拖泥带水。因此,你要是到重庆求职,有什么困惑就要大胆地问,而不要担心碰壁。
五、招聘信息
报纸类以《21世纪人才报》的招聘信息最多,另外,《重庆晨报》的“联英人才”、《重庆商报》的“前程招聘”、《重庆晚报》的“重庆人才”也是找工作的好报纸。如果你为了避免奔波之苦,你可到网上去求职。
如果你急于找工作,可到参加现场招聘会。
一般来讲,每周二、四及周末都有定期举办的常设性现场招聘会。重庆的人才市场有如下几个:
1.重庆人才大市场,江北区华新街农垦大厦4楼
;2.重庆人才大市场解放碑市场,临江门都市广场5楼;
3.重庆人才大市场沙坪坝市场,沙坪坝三峡广场赛博5楼;
4.西部境内外就业大市场,渝中区临江门现代书城1楼。
关于住房的补充:住房
对于刚来重庆的求职者,更多的是选择租房。在重庆租房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
1.自己看好地段,自己出击去打探。
有的房主会直接在住房附近张贴求租广告,而且租金还可以讨价还价。
2.可以通过中介公司找房子。
这些中介公司大街小巷都开有,一般一周内就可以找到你自己满意的房子。不过,中介费是月租金的一半(房东也会出一半的)。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3.你也可以到搜房重庆网站(cq.soufun.com)去看看你需要租的房子信息。
一般来讲,重庆房租要比京、沪、穗等城市低得多,一套两室一厅60平米的住房的租金大概在300~500元左右。如果要求较高,且地处各区的中心地段,如渝中区的解放碑、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江北区的观音桥、南岸区的南坪等地,水、电、气、电话、网线、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的,每月房租在1200元以上。
关于求职招聘信息的相关补充:
重庆的招聘报纸类以《21世纪人才报》的招聘信息最多,另外,《重庆晨报》的“联英人才”、
《重庆商报》的“前程招聘”、
《重庆晚报》的“重庆人才”也是找工作的好报纸。
如果你为了避免奔波之苦,你可到网上去求职。
最好的求职网站当属天下人才网(www.e21job.com),该网不仅有面向全国的招聘信息,而且信息更新更快,求职反馈也快。
其次是,重庆人才信息网(www.cqrcxx.com)、
联英人才网(www.LeadingHR.com)、
重庆西部境内外就业网(www.cqjob.net)。
如果你急于找工作,可到当地参加现场招聘会。一般来讲,每周二、四及周末都有定期举办的常设性现场招聘会。
重庆的人才市场门票一般5元一张。
重庆美女很多地~~
一定要去饱饱眼福啊
篇16:行政文员工作计划系列
1、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初到公司,由我负责公司的考勤统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我尽快适应公司的政策安排,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地统计考勤,每月初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制作考勤统计表,并及时交由财务制作工资表。
2、人事相关资料。为了方便开展人事工作,规范管理人员情况,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上级的指导下,建立了相关人事表格并和宝鸡方面统一了格式,包括《应聘登记表》《入职员工简历表》《车辆审批单》《请假申请表》《未打卡情况登记表》等,也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沟通与联系。
3、归档人事档案及时更新各兄弟公司及相关往来单位的通讯资料对于公司的业务效率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及时更新通讯录并上传至群邮箱中,给公司各位领导及办事员备查使用。另外在员工档案的管理上,做到分别以纸板和电子版备份,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并及时将最新的信息更新。员工档案是随时掌握员工基本资料情况的资源库,也是建立员工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员工手写档案,包括在职人员员工档案,离职人员员工档案,以及应聘人员档案存档三部分,档案的建立以及有效管理,有利于公司随时掌握在职人员以及人员流动情况,并建立公司的人才储备库。
4、制作员工生日统计表并及时提醒领导给大家准备生日礼物,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的环境,也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5、组织每个月的团队活动。先后组织到海底捞、醉秦坊、草原牧歌聚餐,到真爱唱歌及给员工庆祝生日,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同事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公司气氛。
6、协助部门主管起草行政文件、放假通知、温馨告示草案等。新的一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篇17: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氛围为背景的,城市的建设更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社会实习调查报告。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旅游文化日益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旅游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我们所在的深圳市的城市文化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实习调查,对深圳的城市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本次社会实习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始大家积极主动的编辑问卷调查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然后去深圳的园博园主题公园进行问卷调查,这次的问卷调查大家几乎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开始的时候真的有些紧张,而且还有好多的顾虑。后来我们分成了几组 ,两个人一起做,这样就好多了。我们大家在雨中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最让我们高兴和欣慰的是,虽然天正在下雨,可是还是有很多的游客愿意停下来为我们完成调查问卷。最后我们整理,分析,总结问卷调查,发现了许多以前知道的,还有许多不为我们大家知道的有关城市文化的问题。
我们的问卷主要侧重的是两种人群:外来的游客和深圳本地的居民。这两种人群对于我们的问卷的回答有所不同。外来的游客之所以来深圳,主要是因为他人的介绍还有媒体的宣传,对于他们本身对深圳的城市文化知之甚少,尽管是这样,但是当问起他们对于深圳的第一感觉和来过之后的感受时,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很喜欢这里,城市的环境很好,人很热情,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发达。而深圳本地的居民由于生活在这里,对于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对于它的一些环境,政策,城市的发展的看法都有他们的见解和想法,而提出自己想法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知识阶层的人群。与此相比,老年人和民工则没有太多的主张。我们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深圳城市文化的特色:
1.特区城市,建市较晚,城市的发展环境比较优越:
2.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好,外来人口多,城市的发展多元化;
3. 城市的发展理念创新,紧跟世界潮流;
4. 人才聚集,科技创新;
5. 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很不错,各类景点很多;
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们对于深圳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有一些人还提出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有所改善。如:
1. 城市部分交通有待改善;
2. 有的文化景点的商业性太强,有点使文化太商业化的感觉;
3. 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有机的配合,不要只靠其一;
4. 合理的调整景点的收费标准,以适应更多的人群。
通过对深圳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分析,我们都感触很深,明白了深圳之所以可以如此发展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个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城市的发展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文化的发展的因素:
第一:城市的环境的优劣,地理位置的因素;
第二: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第三: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素质的高低比例;
第四:城市的旅游文化的发展情况;
第五:政府的主导,企业的支持,独特的发展理念等等。
纵观世界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也不难找到以上几点,城市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而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源泉。
篇18: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 %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 ,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日用品。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爱护植物,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也是为保护环境献力量的一种做法。在个人方面要注意,平时不去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环境宣传活动;时刻记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政府部门方面,应采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少而精的宣传活动,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有一半以上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人类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可能说等到环境被破坏的无法治理的时候才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知道加强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奠基性工程。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
★ 行政领导述职报告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报告汇2024-02-03
广电局上半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2022-05-06
乡镇上半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11-12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报告2023-04-18
广电局老干部年度总结2023-08-21
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05-11
全县文化工作会议讲话2023-11-16
区政府办公室调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2022-05-07
广电局信仿工作总结2022-05-08
街道城市管理调研报告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