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

时间:2023-04-03 07:43:2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锦集16篇)由网友“又没吃你家大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

篇1: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

【摘要】国内访学是我国教育部针对高校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而制定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者各方面的知识水平。理性地认识当前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实现访学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访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教师;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现途径

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青年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以谋求个体发展。其中,国内访学是比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

一、国内访问学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访学继续教育对于高校教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它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但就目前国内访问学者的情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推荐单位对国内访学的宣传不够

目前,国内访学事宜归属于单位的人事部门管理,其流程基本是各教学单位提交申报名单,然后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申请者就可以联系要访问的学校和导师。但事实上,人事部门很少对所选派的教师进行访学前的培训,使得被选教师对访学的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合理

推荐单位过于注重访学者的科研成果,只注重教师在访学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从立体的视角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将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明显地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职称挂钩。[2]这种只重眼前教师科研成果、轻视教师长远发展结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推荐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

推荐单位很少与接收单位沟通,不能及时了解访学者的动态情况。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机制落后,大部分接受访问学者的高校,有的制定了国内访问学者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但有的对访问学者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如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等。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3]

二、国内访问学者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对访学的正确定位

1对访学态度的正确定位

作为访问学者,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有清晰的认识,访学目的要纯正。在访学期间,有的教师想借访学的机会,处理平时耗时较长的私事;有的教师则想借访学机会,缓冲一下疲惫的身心,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也有少部分人想利用访学的机会实现个人的其他计划,如准备考研、考博,准备职称外语或计算机考试等。[4]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访问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作用。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如果访学思想不纯正,其访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因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在此期间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对访学目的的正确定位

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访学目的:一是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掌握。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资助高校教师访学的各项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访问学习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因而,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在专业学习上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当前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二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每个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作为访问学者应该对不同院校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比对研究,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三是参与专业实践。目前在高校的师资中,最缺少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它对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访问学者应该在访学期间重视专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职业素养。3对访学身份的正确定位因访问学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与所访院校的指导教师是同行,这就需要访问学者放下“教师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意见,与其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交流,如主动帮指导教师查找科研项目的资料、指导研究生撰写小论文等。同时,高校教师在访学前,只有在思想上和职业素养规划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会真正重视、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从而顺理成章地达到访学的目的,提高访问学习的效率。

(二)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及协作关系

访问学者不仅要将各方面情况向导师进行简单汇报,更重要的是要与导师之间就科研、教学、学术思想、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在申请访问学者资格之前,应该事先与接收单位的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让指导教师对自己有初步的了解。被接收之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访问学习计划表,与指导教师共同商榷其中内容的合理程度。这里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对选修课程的建议。通过与导师沟通后,导师根据访问学者的专业情况及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选择需要加强学习或了解的课程(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所学课程)。其二,对参与教学及科研的请求。访问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地表达自己参与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及学术活动的请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秩序和质量以及科研机密,不允许访问学者正式参与,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担任指导教师的助研或助教。其三,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建议。通过与导师进行沟通,可以让其对今后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特别是在科研、学术发展、教学方面,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有益。

2与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作为访问学者,要想在专业水平上得到提高,就要与导师经常沟通。既要体谅导师工作的繁忙与劳苦,又要找机会与之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学习、做项目,这样既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也可以与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互动。

3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际建设项目等活动

访问学者其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5]根据各接受单位的不同,有的要求访问学者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有的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只让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导师商量后,访问学者可根据导师的意见,来担任其助教,帮助导师查找备课资料或进行课前教具的准备等工作。这既和导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又学到了教学中的经验、方法。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可以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中。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会开阔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视野。能够参与指导教师的实际建设项目,对于访问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实践锻炼。不仅能够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丰富自己操作实际项目的经验。反过来,这些经验又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及其它活动

访问学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倾听指导教师的建议,参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可以认识学术圈内的知名学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广泛参加所访高校的学术活动。一般情况下,高校每周都有一些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包括专业的、相近专业的、非专业的。对于这些学术活动,有选择地参加是有必要的,选择范围可以广泛一点,因为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时会启发自己在专业研究上获得更好的突破点。参加学术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帮助自己找准今后科研发展的方向。如果想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本学科领域的一些成果展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各种展会。在这些展览会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运用情况。

(四)及时总结访学中的得失

访学虽然是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成长的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对于这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经验、知识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实时地把一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转化成其它成果形式,以便其他人借鉴。其它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另外对于自己在访学期间的不足之处,更要总结分析,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三、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教师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

当前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评价较单一,即只要求在访学期间(一般是一年的时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访问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发生了变化,让大部分教师认为访学就是为了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但事实上教师的访学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访学的一年期间,访问学者不仅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其他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访学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推荐单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合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把科研成果当做唯一量化考核的标准,应该注重访学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二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评价实行延时性考核。如有的访学教师在访学期间并没有取得相关标志性的成果,但因在访学期间学术思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促使其在访学后的一两年内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也应该纳入到对访学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这种延时性的考核办法就是弥补对教师访学期间实时性成果考核办法的不足,让访学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推荐单位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者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内访问学者政策为广大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单位对访学工作不够重视、评价机制单一、教师对访问学习目的定位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影响着教师访学期间访学任务的完成。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国内访问学者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提高访问学者的继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平.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8.

[2]杜丽丽,方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38.

[3]刘寿堂.继续教育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9.

[4]王晓华,赵春娟,周燕.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国内访问学者”模式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77.

[5]陈鹏.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1):8.

篇2: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医学编辑继续教育途径论文

一、借鉴近年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特点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代发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李鹏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8][9]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九)鼓励并奖励在编辑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的平台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的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闺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五)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可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召开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

总之,应坚持普通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提升医学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进一步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篇3: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途径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途径论文

一、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应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尊重。学校应视大一入校新生为未来校友的理念,从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怀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专业导航、行为规范、文化沉淀等入手,结合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校园环境、学习场所、公共设施等细微处下工夫。

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途径

(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校园里德育和规范应无处不在。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事事是衡量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学校里、街道上处处可见悬挂着的国旗,经常可见国民手里摇着国旗,脸上画着国旗,汗衫上印着国旗……这种育人氛围的渗透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应该在高校的走廊上,通过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个陈列品,以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和激励学生,处处渗透着文化育人氛围。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集实用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受熏陶,得启迪,如建筑、名人话语、展览品,身边点滴都是教育。大学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跟进和提高。要做好扩容场地的建设,在活动场所做好应急预案,要在学生生活区规划要考虑兴趣相似、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组织和发动学生,相信和依赖学生。制定和监督实施大学生行为规范,充实大学文化精神,丰富大学文化内涵。

(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网络的正面引导力量,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建立一支网络宣传员队伍,做好舆论引导和监督。加强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敢于同网络不良言论作斗争,让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引领者、践行者和武装者。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阵地和载体作用,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时间节点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提升活动实效,实现活动育人功能。可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好“三节”、“三爱”、“核心价值观”、“三走活动”等主题教育;结合重大时间节点、重要活动场所和重点学生群体,开展好“学雷锋”教育、“心理健康教学”、“女生安全教育”、“毕业生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同时,高校还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文化活动。

(五)积极培育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培育健康的社团文化。高校要加强对社团的分类管理和分层指导,鼓励社团开展富于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具有艺术性的校园活动,在社团品牌活动推动下,实现社团内部高度融合,社团间极大互补的社团发展之路,使社团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利用理论性社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探讨,可举办专题研讨,可邀请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案例开展系列等活动。利用专业性社团,强化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继承专业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利用兴趣性社团,以兴趣探索和培养为主要切入点,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兴趣发掘和培养中锻造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拓展专业实践平台

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自然是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把竞技类、科普类和专业实践类结合起来,形成三股力量相交织、三种团队相辅佐、三驾马车相依存的格局。

篇4: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论文

新时期下,网络信息技术及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发生了一定变化。在此环境下,以往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會的发展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想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使其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现阶段,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实现科学化管理年龄着一定的挑战。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指企业内部行政部门,为了企业更好的在经济市场中生存与发展,根据相应的制度、方法、法律及规范,对企业及员工实行统一的、科学的管理,企业行政管理具备管理、服务与协调特点,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企业实际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行政管理相关概念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企业在参加经济市场竞争与社会化生产的主要要求。具体而言,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确定目标。行政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详细的工作计划,进而对目标进行确定,确定怎样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现代社会中,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一定要具备计划性,将企业工作预测工作做好,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化行政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其管理的基本前提【1】。

有效组织工作。企业运行的基本结构是其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有效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最大程度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

开展工作,指挥员工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明确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全面明确职责、权力与职层方面的结构体系,从而有效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好相关的关系。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进而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现状

(一)没有充分落实行政管理工作

当下,企业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职工,存在依据主观意愿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现象严重。企业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分工不明确。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通常凭借相关领导的想法,没有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此管理模式下,使各部门、机构以及各等级负责人如同虚设,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士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而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造成严重浪费【2】。

(二)行政管理缺少实际性

很多企业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受传统经济思维习惯的影响,行政管理相关领导依然存在机关作风,这便导致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式为纸上谈兵、按部就班、做表面工作。并且,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行政管理效率较低,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都对企业内部缺少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不能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发布相关规定过程中,极易受其他部门反感。

(三)行政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档案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办公室管理等具体工作中,这一工作形式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经济特征。并且,一些企业为了与政府相关机关单位形式相一致,也在其内部创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一管理机构便成为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开展相关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只注重企业的相关事务性活动。企业行政管理缺乏完善的体系,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篇5: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论文

想要有效实现企业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就要结合当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现状,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从而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一)实施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以往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较为混乱。想要开展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工作,就要彻底改变当前现状,便要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放在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结构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的制度上,进而使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保证各部门相关岗位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企业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进行细化,从而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对各部门、各等级的职责与权力进行明确,从而有利于协调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3】。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运行状况,结合企业内部员工的相关情况,实施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企业相关领导要意识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清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从而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很多企业通常将时间、精力放在企业业务中,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忽略了其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相关领导要大力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二)行政管理工作注重结合实际

为了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就要根据企业行政管理相关特征,以及企业实际需求,从而开展相关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以企业经济利益为角度出发过程中,要清楚自身的角色,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员工服务。很多企业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过于注重企业的利益,而忽略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便会为企业造成严重的风险。

另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自身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将一般的企业管理工作内容融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中,将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使其保证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能够有效渗透到企业各部门的相关业务中,促进员工之间良好工作的开展,保证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配合其工作。另外,企业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开展灵活的变通工作。并且,还需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联系,加强构建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制定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学习,制定工作要点、业务考评以及服务需求等内容,从而最大程度保证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制定完善的行政管体系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事务体系、权利体系以及技术体系等方面内容,事务体系的制定需要与各部门之间的事务体系有着重要的联系,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相关档案、会议管理以及办公室档案等管理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结合企业档案、及办公室等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事务体系,并且保证事务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4】。权利体系是指行政架构,在制定过程中主要包括其职能分解与人事的相关工作,结构设计等多方面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以实现技术职称的相关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领导与管理、监督与控制、沟通与,协调,从而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规范化发展,更能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因此,新时期下,企业要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欧日瑶.知识经济的来临与行政管理科学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3):26-26.

[2]刘敏慧.基于J2EE的企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4(9):90-92.

[3]逯柳青.济南市物业公司行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4):121-123.

[4]徐武沙.对改善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3):80-81.

篇6:档案的价值及实现途径论文

[摘 要]档案对社会发展及其进步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项原始凭证和记录,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档案部门应当不断开发利用档案本身蕴含的价值意义,为工作提供便利,本文通过对档案自身价值的剖析研究,并努力寻求提升档案价值的途径。

[关键词]档案;档案价值;档案价值的实现

一、档案的价值及其体现

(一)档案价值的概念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作为一个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工作者及利用者(称为档案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情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而档案信息作为客体只有在主体的需要、利用、开发过程中,才能真正产生、表现出价值,相互之间已经成为一种互相需要、相互满足,所以档案的价值并非档案本身所决定的,而是与人们的需要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利用档案的活动中,最终就是开发档案本身蕴含的价值,从而体现它的使用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档案价值不是其档案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是主体单独的属性,而是基于主体的需要基础上,与档案客体属性相互统一。

(二)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

有关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理论界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就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过程。

二、实现档案价值的具体途径

档案价值的实现应该是档案利用者利用、开发、使用档案资料的一个能动过程,也就是档案客体作用于档案主体的一种能动过程。这种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档案本身蕴含的价值被加以发现、利用、提升为现实存在的价值,很多时候,档案被完整的保存,但利用程度往往不高,这就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尚未取得档案利用者的认识和发现。

总体而言,档案价值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含以下途径:

(一)开发各种资源保证档案价值健全。

档案已经具备了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第一价值就是档案对所形成此项档案内容的单位的重大作用,而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中的某些单位、个人产生的作用。档案在保存阶段,是实现第一价值的过程,所以,主要的利用者要充分发挥档案对实际科研、生产等领域的现实作用,收集的档案必须齐全、规范、完整,才能有效保证第一价值顺利实现;档案的第二价值实现阶段,则是档案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某一种档案可以被多元化使用,满足各种研究领域,用于科研、政治、文化多层次需要,这就需要保证利用渠道的畅通、提高档案使用者对档案的认知理解需求,提高利用者对认知工具、认知手段的程度,保证档案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程度。

(二)提高社会公众档案利用意识

档案的潜在价值需要通过主体的需要而体现出来,表现为其使用价值,所以要实现档案价值,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的普遍档案意识,尤其是人们对档案的认知程度、利用想法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档案作用的发挥。一般人们利用档案的意识越强烈越普遍,档案的使用价值就能够表现的尤为充分,而同时,档案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有促进人们利用档案的意识;此外,社会、单位对于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是制约档案发挥自身价值、作用的主要因素。不断加强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对于档案的重视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包括对档案学基础的学习、档案理论的研究、档案工作者本身的科学素养、服务意识等等,都对于档案的社会作用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实现

档案价值不是其档案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是主体单独的属性,而是基于主体的需要基础上,与档案客体属性相互统一。其真谛在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条件,各级部门、单位主要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平台,不断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站公布,建立有关法规制度、查询目录、整理规范等版块,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能力,帮助档案利用者对档案的利用能力。并开拓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使档案的利用者可以浏览电子档案信息,实现社会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要给予经费支持,配备数据库服务器、扫描仪、摄像机等,配备档案管理网络系统,要包含对档案的收集、存储、编目、检索等服务功能,要保证安全操控能力。

三、结语

档案作为社会各个领域过程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基于下,广泛地利用档案已成为党的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国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为国家、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2]陈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

[3]黄春.论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实现[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

[档案的价值及实现途径论文]

篇7: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

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

一、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文凭含金量较低

从目前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文凭和实践应用水平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正规的学历文凭相比,继续教育文凭欠缺一定的含金量,同时在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价值观念中,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获取文凭。此外,当代的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出如下“三不重视”特点:高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员不重视,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在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仅仅将教师学历定为本科水平,这无疑就反映出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要求的这一事实。

(二)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监控体系

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绝大部分学习工作都需在高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进行学习研究,高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一般属于粗放式管理,在根本上而言缺乏一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监控体系,甚至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仅仅设置相应的教学监督部门或者机构,却不为之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与办公设备,从而使整个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当教学过程无法得到正规有效的监督管控时,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结果也难以得到实时准确的反馈,同时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提升。

(三)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要求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制订的教学方案都会涉及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应用期间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都是无法落实的,其所依托的办学条件与实践条件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适应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需求的,所以实践性教学始终是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质量评估有待提高

目前,考试仍然是高校继续教育考查学员学习成果与推动学员积极学习的关键模式,然而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来说,除了国家统一开展的课程考试项目,其余教学课程的考试工作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即便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认真谨慎地制订教学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可是到了真正执行落实环节却仅仅做出表面化的形式工作,对高效实时地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而且从生源着手,若高校继续教育严抓教学质量、学习成果,则可能会使自身的教学通过率有所降低,最终形成大量生源流失的严峻局面,为此面对日益激烈的招生形势,高校继续教育主办学校通常会选择放松监管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并借此来提高自身良好的对外形象、吸引更多的生源。

(五)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创新性

根据继续教育的特征与性质,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继续教育学员和普通全日制学生之间的不同,为此在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年龄层级等综合性情况的前提下,他们普遍会选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教学,这不仅会使得继续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创新性,还与当期学员实际的学习计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

(一)制定并落实高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运作制度

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态度,制定与落实符合高校继续教育运作要求的制度,从而在根本上展示出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形式与教学特色。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科学有效地转变当前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可以鼓励学员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计划、能力水平、接受能力等综合情况来科学有效地选择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计划、课程项目、发展规划,让学员从自身角度寻找出务实的学习途径与学习项目。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依据灵活性原则来开展学分制教学项目,对广大学员落实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打破传统教学制度中的统一性教学规定,从而通过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形式来建设最具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最后,为了响应终身学习口号,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着重支持与开展集非正规和非学历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改进与完善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逐步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完善化发展。

(二)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继续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参照现阶段国内高校课程教学制定实况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并且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设置出将工作岗位需求为指导方向的继续教育教学课程,逐步改进与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参数,严格依据“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能够给广大学员提供更直接、更宽广、更高效的学习的平台。所以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深入地分析与探索目前国内经济社会实际的分工情况与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限制,不断研究与设置出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从而行之有效地形成一系列融入高校继续教育性质与特点的专业。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在挑选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有关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传授任务,从而让广大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内了解与掌握对自身将来融入经济社会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料与理论知识。除此以外,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制定出多元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即参照广大学员实际的学习需求来设置并提供一系列针对化、合理化、个性化的课程服务,通过“量身定做”的形式来落实相关培训工作,从而在根本上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例如,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开设一系列集系统性、前瞻性、合理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尽可能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工具、教学实践手段,不断打开广大学员的知识面,持续有效地引导学员进行已有知识的巩固任务。

(三)引进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

为进一步突出当代高校教育事业的实施要求、适应广大学员的学习要求、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选择科学有效、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升广大学员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兴趣。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当期学员的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适当地引进案例分析法、团队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增强当期学员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更好地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拓宽教学涉及范围,将有效的课堂空间逐步延伸到课堂以外,与国内各企业、组织机构取得进一步联系,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高校应当参照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运作过程所存在的各项难点疑点,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项目,邀请企业或者组织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来为广大学员讲授专业化的实践经验,从而逐步提高当期学员的实践水平。再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通过专题讲座、论坛报告、课题交流会等途径来落实专题化、专业化的教学工作,挑选与当前学员学习计划、发展目标相关联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且基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课程讲授工作,从而在主体层面上不断加深当期学员对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的认识力度。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教学工具,制定远程教学、在线学习等教育服务,尽可能满足广大学员在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方面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并且基于高校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加大对标准化、完善化网络教学体系的推广力度,将新时代的创新元素行之有效地融入到学习形式的创建过程,从而提高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包容性、合作性、积极性、时效性。

(四)构建合理高效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清楚地制定出教学评估的最终目标、合理有效的教学考核标准与指标,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评估主体,保证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具备较强的可信度、客观性、规范化,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借助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来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现阶段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与改善策略,从而逐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朝着完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应当由部分和教育工作相关联的人员共同担当,比如地方教学部门相关责任人、高校继续教育学员责任人等,而且他们应当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工具、教学评估、师资质量、教学设备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入性、系统性的教学评估工作,全面考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是否能够符合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即评估继续教育教学是否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否充分调动起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是否实现学员全面性发展的教学目标。除此以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务必根据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特色,行之有效地制定出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课程设置要求、办学资格审核流程、课程评估工作等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继续教育的各方面着手,提供一系列有助于高校落实教学工作的途径服务,为高校更直接、更高效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条件。而且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务必立足于质量认证的角度上,制定出合格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估体制,在根本上保证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精英人才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逐步制定出以行业分类为目的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出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职业培训、技能实践、专业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当代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精英队伍。

(五)加大对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力度

着重关注与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是提高当期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继续教育忽视了相应的师资投入,普遍存在培训不足、人岗不匹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而且绝大多数的继续教育教师在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来为广大学员授课,并没有基于当前学员实际的学习程度、接受水平、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导致目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有效地提升。为此,高校继续教育务必着重关注与支持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对广大教师落实全面性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人才引入、竞争上岗、定期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真正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树立终身教学理念,并从该价值理念着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综合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的继续教育教师,高校继续教育还应当着重留意与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尽量选择实践与理论兼备的兼职教师,从而在减轻专职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在高校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为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而言之,为更有效、更合理地提升教学质量,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重新了解与分析目前教学过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成因,逐步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同时还应当从教学运作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寻找出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特色化、专业化的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篇8: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论文

1.1功利性思想影响学习效果

在高校实验室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是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由于没有对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薪金分配等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奖惩措施,所以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仅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培训任务,结果往往只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种缺乏受训者积极主动参与的培训活动,出现学习中不认真,为应付考试而对其内容了解片面肤浅,很难使培训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一旦评上职称,就不愿进一步学习,此类继续教育无法在实验技术人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形成长期的激励作用。

1.2非学历教育含金量低

目前继续教育形式有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人员,为高校实验室提供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学历和实践应用水平与正规的全日制学历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继续教育学历含金量低,社会大众价值观念里继续教育仅是辅助教育,认可度低,因而呈现部门和学员都不重视的现象,并且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认定为统招全日制为主,这无疑反映出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的特点。

1.3继续教育教学方式与时代相左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的科研水平的具体体现,然而在继续教育期间的实践教学是很难落实的,其所依托硬件设备与软实力在根本上是无法适应当前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需求,所以实践教学是影响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形式绝大多数是属于粗放式,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监控体系,甚至有些培训仅虚置教学监督部门,无工作人员和办公地点,使整个教学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在没有正规有效的教学监督情况下,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是不准确的,因此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提升。

篇9: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日益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加大了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引进了大量的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新体系下的实验室势必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仪器维护知识,复杂的设备操作技能,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2]。另外,高校实验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将实验岗位视为教学辅助岗,由于高校实验工作不被重视,实验技术岗升职难,高学历人员更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而不愿到实验室工作,导致目前实验室队伍专业水平低、实践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实验仪器设备结构日趋复杂,实验技术人员要不断关注现代实验技术、相关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尤其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后,加快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实验技术人员来说就提出了新挑战,实验技术人员必需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现代实验室教学工作,因此,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继续教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否则,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10: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论文

3.1加强道德修养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会把从事的工作视为毕生事业,才能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才会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作为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作为大学教师一份子,高校实验技术人还应在德性、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上都有全面发展,并且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人。加强道德修养不能仅靠自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道德行为的制约是相当必要的。除此之后,道德修养还要通过他律的形式即道德培育、教化和监督来完善。在实验室队伍建设中,高校应从一贯追求“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减少或消除功利思想,注重德育建设,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良性竞争环境,同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鼓励以道德行为准则为基础开展科研工作,监督和制止败坏学风、有损学术声誉的现象和行为,使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在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信仰真理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3.2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专业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科学素质是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高校实验室工作有时涉及多专业多领域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具备必要的多学科知识,即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包括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信息知识、外语知识等。并具有把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还应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个合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应对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熟悉,又掌握本岗位或本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工作的根本保障。精力充沛才能承担繁重持久的科学研究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要提高工作质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就成为空谈。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宽广的胸怀,诚恳待人态度,乐观向上性格,虚心好学品质,还有在工作和生活遇到挫折的高抗压性。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人产生对事业成就感,能从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乐趣,进而激发创造力。实验人员工作中会面对各类人员,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由于实验人员自身也有生活家庭琐事,实验室的工作压力大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使同事间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实验人员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工作。

3.3完善实验技术

3.3.1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培训

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标准关系到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实验室仪器设备设计制造时,已经考虑到安全问题,如没有操作规程做指导,安全意识不强,是极易发生强腐蚀药品和有害病毒外泄,造成人身伤害。没有规范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容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害,缩短其使用寿命,增加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维护和维修成本,这必然极大地增加实验实训室的管理难度[3]。鉴于以上情况及弊端,高校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培训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对常用仪器设备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保养与维护;常用实验药品的性质及配置方法等进行培训,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常识性错误。

3.3.2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科学在飞速进步中把前人的假设变成现实,新技术,新课题层出不穷,为现代高校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近年来高校不断引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要管理和使用好这些设备,就要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使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教学、科学和社会服务。但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同时也是教师的一部分,必将承担科研和教学双重任务,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应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比理论知识的获得要难得多,它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刻苦训练。因此,高校应多开展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英忠,卢泽楷.高校实验室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8):171-173.

[2]韩更生.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7):89.

[3]冯@.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2):1673-9795.

篇11:幼儿音乐教学多样化实现途径论文

幼儿音乐教学多样化实现途径论文

物种的多样性造就了美丽多姿的生物世界,同样,文化的多样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精神定位。对于每个幼儿而言,其身上所隐含的个人禀赋、环境、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背景使得他们眼中的世界都不尽相同。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幼儿的世界,帮助他们适应他们心目中这个混合着真实与假想的世界。

幼儿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技能的训练,不在于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所以,要保障和实现促进每一个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还必须具备足够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材料、方法和手段,避免成人音乐教育的专门化,让幼儿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感知音乐的美,为他们音乐潜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教学选材的多样化

幼儿音乐教育的多样化,首先是要选择有弹性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材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难度、变换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幼儿的不同需要。

为幼儿选择唱歌教材时,应注意几点: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艺术性;题材、性质、形式多样化;而且,唱歌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所选的歌曲不应违背教学目的,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标准选材时还要切合本班幼儿实际及地方性、季节性。例如:幼儿园设在南方,让幼儿学唱关于雪景的作品,幼儿自然兴趣不大,但放在冬天会下雪的北方学唱,孩子会觉得格外亲切、有趣。

俗语说:选材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可见选材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它是与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直接联系的。教师的选材能力是幼儿音乐能力得以系统性、科学性地开展的关键,同时对音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适合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其中的片段。可见,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从风格上看,它有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等,同时还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中外优秀作品和优秀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欣赏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乐欣赏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孩子对一些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经常能够随口哼唱几句。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成人世界的流行音乐同样可以作为幼儿音乐欣赏的一个题材,但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的思考、推敲、提取和升华,对作品进行筛选和过滤。如,前些年非常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孩子们特别喜欢,将歌曲中成人化的歌词进行幼儿化的理解,将歌曲中描写爱情的情感转化为友情的情感,这样经过升华后的作品更适合幼儿欣赏,也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走出了“流行音乐不适合幼儿欣赏”的误区。

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歌唱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和舞蹈、节奏乐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像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特别要注意让孩子尝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加强参与的意识还可以更好地发现幼儿的音乐潜力。

1.采用图片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幼儿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性强,那么利用图片教学会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幼儿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里。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可以在活动开始的部分,先出示动物狂欢的图片: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兔子、猴子、山羊、长颈鹿、孔雀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跟随音乐进入到情景中。

2.加强音乐活动内容的故事性。在进行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自己编造故事进入课程,让活动的过程情节化,能创设很好的活动趣味性。如,在进行中班音乐欣赏《赶花会》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大量的花卉图片,然后再播放音乐,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进入:在一座高高的山脚下,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子,今天鸭妈妈要带着它的宝宝们去赶花会,它们游过一条小河,瞧!那有美丽的一串红,漂亮的玫瑰花,我们也跟着鸭妈妈一起去凑个热闹吧。这样有感情的描述,幼儿会愉悦轻松进入角色,为音乐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3.音乐活动融入游戏中。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表演游戏加入到音乐教育中就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还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体感游戏《小鼓手》等是在动作捕捉系统实现全手动操控。让幼儿在有趣的卡通世界里拍打音乐节奏的体感游戏让孩子们兴趣会更高,从中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一个人力量小。活动会很有意义,幼儿的情绪饱满高涨。

4.教师和幼儿互动来营造活跃的氛围。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的能力,让幼儿拥有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和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得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孩子们中,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觉到亲人般的体贴,朋友般的温暖,建立一个轻松,愉悦,互动的学习氛围。例如:活动时让幼儿当小鸭,老师当鸭妈妈,鸭妈妈一直陪伴在鸭宝宝的身边,和鸭宝宝一起唱歌,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幼儿的兴趣就很快被调动起来,而且不会和老师有隔阂,更愿意和老师亲近。

三、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音乐教学中不是对幼儿死板的填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他们营造积极、自主学习的氛围。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红帽》《小狗抬轿》这些歌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融入角色、感受音乐的魅力。

2.音画转换法。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鼠画猫》中,我结合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画的“怪猫”,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怪猫”的外型并欣赏歌曲,幼儿很快就理解、熟悉歌曲的内容了。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摇篮曲》《小河之歌》《夏天的雷雨》等歌曲。

5.主题活动法。幼儿园主题教育正被各级幼儿园广泛采纳和实施。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背景下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来进行欣赏。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应尊重幼儿多样化的个性,满足他们对音乐多样化的体验,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采取多样化策略,从而培养幼儿高尚的审美趣味,更加和谐快乐地成长。

篇12: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论文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论文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经济形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老旧的经济管理途径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究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不断创新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作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从而提出了企业经济有效管理的创新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实现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途径对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对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在其发展理念、管理制度以及人才的引进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探讨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企业有效经济管理都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能有效带动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和进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以往的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途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机制体制由于存在较多的漏洞和缺陷,这些漏洞和缺陷不断限制着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就需要对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加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

二、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观念落后。由于目前的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方式比较粗略和缺乏规范化,因此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首先就是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只阻碍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其主要的原因可知,企业的管理者们在面对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时,还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和思想,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同时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模式又没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仍继续坚持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为出发点,从而忽略了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它会严重阻碍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途径的创新和实施。尽管目前还是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都是处于形式状态,即使有对制度进行执行,但其监管的程度还非常低,从而使得制度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和约束的效果,也没能对企业有效经济管理造成正面的影响。

(三)人才管理不健全。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没有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这就容易使得很多同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劳动付出与薪资收入上出现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很难使得他们满足。其次是晋升的制度不健全,考核的制度不完全透明,这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最后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的营造比较淡薄,企业管理者们没有重视到文化内涵的影响和发展,对于工作人员也缺乏关怀和尊重,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三、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管理观念。在新形势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实现途径中,首先要转变管理的观念,企业的领导者要不断提出理念创新的主题,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和强化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在企业转变管理观念的过程中,还要跟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摒弃传统的老旧观念,运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新管理制度。在新的时代发展情况下,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制度也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合理的、科学地、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灵活的、高效的组织体系。另外对外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走向,对企业的各个经营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和控制,同时不断提升企业有效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从而更好地辅助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三)加强人才管理。就目前的社会发展而言,人才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核心,以人为本是市场竞争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人才管合理,通过人才奖励及激励制度,营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氛围,同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来增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另外在加强人才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关怀工作,重视工作人员的利益和思想动态,从而建立员工参与机制,使得所有员工都能参与到企业有效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刘义.浅谈在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J].企业研究,(08)

[2]宋云刚,朱德彬,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

[3]郑柳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的有效探析[J].商场现代化,(17)

[4]刘冰梅.探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途径[J].中国投资,2013(S1)

篇13: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论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模式的介绍

(一)构建创业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决定着创业教育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构建创业教育环境:其一,应该将创业教育目标确定为给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使学生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为社会分担忧愁等方面,让高校领导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视,从而得到更多学校领导的支持;其二,高校应该不断的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制定创业教育的具体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提升教学能力,使创业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其三,利用媒体对成功案列和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创业意识会得到培养,创业信心也会随之增加。

(二)对教学环节加强重视

学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创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时不单单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其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其二,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其三,讲课案例可以列举一些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对他们的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以使学生的创业热情得到激发;其四,具体的讲解一些商业活动,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经营技能与创业知识;其五,对案例进行研究,这样对其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创业知识。

(三)开设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想要使创业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其一,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创建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其二,增加创业实践活动的时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在校内建立创业中心和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与条件;其四,当学校有充足的条件时,还可以在实践基地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创业教育持续发展;其五,把第一、二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参加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些竞赛活动的开展,形成以社团为主的创业教育活动群体,促进学生创业技能得以提高。

二、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关键之处就是师资队伍的建立。如果教师队伍不能熟练的掌握创业知识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也不会正确,创业实践也不会成功。所以,当务之急学校应该设立有关学科,开创教研室,引进人才,建立一支创业师资队伍,打下良好的创业教育基础。

(二)创建创业教育体制

高校应该积极创建创业教育体制,构建健全的教育制度,大力的支持和引导创业教育实施。学校可以建立领导小组,明确创业教育目标,落实教育任务,促进创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学校领导应该支持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应用科研创新来开展创业教学;建立相应的激励体制,奖励那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有突出工作成绩的.教师,使教师更积极主动的进行创业教育,同时促使学生对创业产生强烈的欲望。

(三)开展更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多方面支持学生创业,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基金、创业时间、创业空间和创业咨询等。定期举办创业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去寻找市场上较为潜力的项目,必要时可以进行跨学科参赛,引导学生将自己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还可以开展创业座谈会、创业辩论会等,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创业经验,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创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开设创业课程

实现创业教育的关键就是开设创业课堂。学校在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时,要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对课程的建设进行进一步优化,争取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涉及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应该单独开设,利用专业系统对创业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给学生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非常新颖,此理念应该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都有所体现。高校应该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开展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业能力得以体现。

篇14: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

钢铁产业国内转移的途径和动因规律论文

伴随钢铁消费量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20世纪初,在盐湖地区又兴起许多新钢铁工业中心,如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布法罗等,北部大西洋沿岸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消费区,也建成大规模钢铁厂。二战之后,钢铁工业向沿湖、沿海的消费区如芝加哥和大西洋沿岸集中,匹兹堡地区的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原因是:一是煤和铁矿石可利用廉价水运,并有低运价优惠,而钢铁运价却很高。二是战后苏必利尔湖区富矿大减,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进口优质廉价铁矿石日益增加。三是炼钢中消费的大量废钢资源主要来自消费区。20世纪60年代之后,消费区小钢厂利用废钢资源运用电弧炼熔炼、连铸机铸坯等工艺炼钢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一大特色,对于平衡钢铁工业布局起到重要作用。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前五大产钢州均集中于东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分别是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和伊利诺伊州。

从美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分布从靠近资源地型逐渐向临海和临消费地转变;充分利用水运条件,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厂。钢铁工业的资源密集、规模经济等特点决定了其产业转移方向,形成了向临海、临消费地集聚,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也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钢铁工业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骨干,但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小厂发展迅速,其流程短,在经济效益上远高于传统长流程大型钢铁厂,其发展对于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意义重大。

近代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初期主要依据自身原料、燃料供应布局。日本现代钢铁工业标志的八幡制铁所,为原、燃料运输方便,选择临海区域建立工厂。19在北海道室兰,建起了以北海道石狩煤田炼焦煤为依托的另一原料导向大型钢铁企业。1930年之后,日本钢铁工业布局呈现消费地导向。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工业对钢铁需求激增,相继在钢铁主要消费地的阪神、京浜等工业区内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利用国外原料及燃料。二战后钢铁需求以及国外原料来源都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向临近工业区域中的消费市场转移。50年代以后,铁矿石、炼焦煤国外依存度渐强,其海外依存度均接近100%,主要依赖澳洲和美洲国家进口,这导致日本钢铁工业呈现临海集聚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日本钢企国际竞争力下降,开始关闭工厂、收缩战线,空间结构上越发集中于大城市圈和周边地区。大型联合钢企利用大型专用船舶运进煤炭、铁矿石等原料,并配置临海工厂等。目前,日本钢铁厂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海岸带状工业区内,形成长达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原料、燃料全靠海外市场供给,而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这是典型的临海钢铁工业分布。从日本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历程来看,其空间分布最初是以原料导向型的八幡、釜石、室兰向消费导向的大都市区、大工业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千叶、水岛、加古川、名古屋等地区集中。此后,伴随原料、燃料供应结构之变化,开始呈现典型的临海工业集聚。发挥岛国优势,充分利用海运和港湾条件,进行填海造地,建设临海钢铁基地。

英国和德国作为传统钢铁工业强国,其钢铁工业转移路径亦有突出特点。对英国而言,20世纪以来,其生产单位迅速减少,但平均规模显著增大;在20世纪以前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老钢铁工业区内,分散性布局明显地趋于集中,形成了与新建四大深水码头紧密相连的六大生产基地。钢铁冶炼逐渐靠近沿海和主要消费区,国内各地区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对德国而言,钢铁工业布局以内地为主,集中于少数交通便利的煤铁原料基地和钢铁消费区,如莱茵—鲁尔工业区。同时,内河航运发达,保证了原燃料物流之畅通。沿海有所发展,但比重不大,主要集中在汉堡等港口城市。可见,铁矿石产地是德国钢铁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发达国家国内产业转移原因

钢铁工业国内转移影响因素众多,既有产业转移普适因素,亦有钢铁产业特有动因;包括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等。

市场因素。市场自发下的产业转移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依据市场环境变化,以投资和合约等方式改变产能布局。市场因素包括原料燃料供给、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变动以及承接地区工业基础等。钢铁工业生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其中最主要的是铁矿石和动力燃料。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铁矿石资源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铁矿石资源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和所处经济地理位置均会影响钢铁工业布局与转移。同时,钢铁冶炼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钢铁工业燃料,经历了木炭、无烟煤、焦炭、重油、天然气、煤粉和电力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燃料动力因素对钢铁工业转移之影响各异;然而总体趋势是对钢铁工业转移的吸引力逐步减小。从前述路径分析看,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早期,主要进行原燃料导向的转移;伴随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原燃料布局吸引力减弱,而向消费区域转移。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之后钢铁需求以及原燃料来源变化很大。以日本为例,铁矿石和炼焦煤国外依存日益增强,甚至接近100%;进口原、燃料的来源发生较大变化,开始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导致其钢铁工业向临海区域转移。

钢铁工业的原燃料和产品运输量均较大,通常每吨钢铁产品所需场内外运量为20吨,其中场外运输量为约5-7吨。①所以,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之变动往往会引发钢铁工业转移。无论是新建投资抑或改扩建投资,在其他条件相同前提下,往往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差异而影响布局选择。一个年产能为6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年运量达3000万吨。②钢铁生产需要可靠的原、燃料供应,同时其产品数量大、用途广、需求地区多;均对交通运输条件提出较高要求。例如美国城市匹兹堡之所以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与其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密不可分。由上文可知,匹兹堡地区地处五大湖区域,能通过五大湖和内河航运廉价购入原燃料。此外,紧邻大西洋沿岸工业区,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可满足周边钢铁需求。

钢铁是工业发展之基础,其产品用途甚广。前述转移路径分析表明,二战以来,消费区域对钢铁工业转移之影响愈加突出。其中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伴随技术经济条件之变化,钢铁企业出现了由原燃料布局导向向消费地导向演进之趋势;二是钢铁工业从传统消费区向新兴消费区的转移。钢铁企业配置于消费地好处颇多:一是钢材品种、规格众多,大规模运输难度大,且单位运费远高于煤炭、铁矿石。例如煤每吨公里运费为1.04美元,铁矿石为0.7美元,而钢材为3.06美元。[7]不难得出,钢铁企业消费地导向的转移有利于降低成本。二是接近消费区域利于及时按照需求调整钢材品种规格,创新钢材品种,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拓展销售市场。三是钢铁消费区的机械工业普遍发达,有大量废钢资源可利用,特别对于大量使用废钢资源的电炉钢厂而言,等于靠近原料布局。4.承接地区工业基础承接地区的一定工业基础是钢铁工业国内转移之促进因素。钢铁工业特别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因此用地用水等工业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钢铁联合企业的微观配置。以日本为例,该国山地众多,地形复杂,沿海人口密度大。钢铁企业综合考虑原燃料和消费地便利,在临海利用填海造地配置大型钢铁厂。鹿岛地区是茨城县综合开发振兴计划中临海工业地带造成计划的指定地域,同时能够提供广阔用地与丰富用水,以及通过公共投资先行进行了港口建设,加之临近重要消费地京浜地区,因此住友金属工业在鹿岛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除此之外,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钢铁企业在该区域布局。

政府因素。政府调控下的产业转移是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产业在区域间转移。按照行政等级,可分成国家政策和地区政策。国家政策对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影响体现在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从发达国家政策实践看,其国家政策目标多是保护本国钢铁工业、支持钢铁工业发展,钢铁工业国内转移政策也服务于上述目标,即将钢铁工业转移至最大限度满足需求和长远发展之地区;当然,这一目标也符合国家经济安全之要求。同时,各区域亦会制定相关钢铁工业发展政策,以提升本地工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主要国家和地区具体政策说明。

上述国家政策中,产业发展政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区位和产业技术政策,其中钢铁工业区位政策(或布局调整政策)将直接导致国内转移。区域发展政策是针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问题采取的特定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其中涉及该区域钢铁工业发展之政策亦会间接影响一国钢铁工业布局。环境保护政策则会对钢铁等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行业的区域布局做出严格限定,从而影响钢铁工业转移。英国工业发展始终存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为缓和这些矛盾,英国于1934年首次颁布工业布局法案,将由于钢铁工业衰退而造成经济萧条最严重的南威尔士等四个地区列为特别区(后称发展区),为其工业振兴提供了多种援助。特别区内工业受到种种优惠,而对非特别区则通过准入控制等措施来限制工业发展,伦敦地区尤甚。战后,钢铁界一直考虑在泰晤士河畔兴建大型联合企业,限于工业布局政策,这一目标始终未实现。时至今日,英国钢铁工业始终难以越出发展区范围,官方政策影响可见一斑。经过“倾斜生产方式”计划和“钢铁合理化”计划的制订实施,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已与美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高速发展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污染问题首当其冲。因而日本政府制定了“工业重新布局计划”。也就是国家统一调配、勘探地点,并由国家贷款和实行经济补贴,将分布在市区内的某些公害严重的工厂或由于用地等原因扩大再生产有困难的工厂,迁往郊区或沿海地域,形成新的组合。在美国钢铁工业布局政策中,并不特别强调接近原燃料基地因素之响,而对物流和消费因素的吸引作用予以较强关注。早在20世纪初,为适应开发苏必利尔湖大铁矿和五大湖沿岸工业发展需要,政府开凿了联结五大湖以及沟通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运河,使两大水系连成一体,利于五大湖区域钢铁工业生产和物流。代,国会制定运输法,对内河运输采取扶植保护政策。此后,国家不断增加维护和扩建航道的投资,全部负担内河航运公司所用航道的建设、改善和保养费用,并给以内河航运种种税收优待等。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钢铁企业在土地使用、供水用电、物流交通等方面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先后制定了“工业整备特别地域整备法”、“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等,指定特定地域进行综合开发。像水岛、鹿岛等均为上述规划的指定区域,享受到诸多政策优惠,可以取得所需广阔用地,因而逐渐成长为日本最大的钢铁工业配置区域。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30年代依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田纳西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综合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扩展五大湖钢铁工业中心的辐射范围,也促进美国钢铁工业向南转移。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成立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提供各种技术和社会信息服务,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帮助其进行结构调整。该区域周边印第安纳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均受益,并逐渐成长为美国的主要钢铁产区。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是钢铁工业环保政策主要方面。因国内区域间技术壁垒较小,这并非造成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主要原因。但环境保护政策对各区域排污标准和污染行业区位分布做出严格限定,从而影响钢铁工业国内转移。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将环境保护、产业布局调整和国土资源开发有机统一。日本国土规划中最大限度考虑了环境整治问题,通过国土规划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将环境事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之扩散。[8]此基础上,70年代制定实施“工业重新布局计划”,将位于市区的钢铁工厂向郊区和沿海转移。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对各州排污标准进行了差别性严格限定,极大影响了钢铁工业布局。80年代初,美国开始实行排污权交易政策,该政策规定了一定区域排污总量限额,并将限额分解到各企业,企业间可以进行排污量交易。该交易还规定在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没一桩交易要承担削减排污量10%到20%的义务。[9]环保法案的出台增加了钢铁工业成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企业将其投资的10%-20%用于污染控制。一些资本有限的中小企业由于达不到法定污染排放标准而被迫关闭,铸造行业仅1968-1974年间就有超过400家中小企业倒闭[10],钢铁工业市场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大改变。

从美日等国政策实践看,其州(县)亦会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用地、投资、税费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以支持本地钢铁工业发展,其中包括综合性规划中的钢铁工业部分、钢铁工业专项政策以及针对重点钢铁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首先,钢铁工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茨城县先后制定“茨城县综合开发计划”和“茨城县综合振兴计划”,其中在1960年完成了“鹿岛滩沿岸地域综合开发计划”亦即“临海工业基地造成计划”。在此计划指引下,鹿岛地区逐渐成长为日本钢铁工业配置的核心区域。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于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向本地产业共提供28亿美元的贷款、赠款和担保,并向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提供资源和财力,使其获得新技术以提高生产力。作为全美主要产钢州,这一刺激计划给衰退的钢铁工业注入了活力。其次,美国主要产钢州均对钢铁工业进行扶持。俄亥俄州制定实施了旨在支持本州钢铁工业发展的“钢铁发展行动”,对钢铁工业进行直接贷款或贷款担保,设立企业债券基金,实施基础设施赠款,并对钢铁产业培训进行拨款。印第安纳州政府提供钢铁工业咨询服务。宾夕法尼亚州设立可替代能源基金以及钢铁产品购买法案等。以上措施均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区域钢铁工业。最后,美国主要产钢州对重点钢铁企业进行扶植。如印第安纳州和肯塔基州向AK钢铁公司提供一揽子刺激措施等。

对中国的启示

作为目前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中国钢铁产业转移不论对中国自身抑或世界均有较大影响。由表1,东北地区粗钢产量占全国之比由1950年的80.36%降至的10.58;同期,华北由12.87%升至33.78%,华东由4.13%升至31.36%。不难得出,钢铁工业在中国范围内发生了较显著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别的,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已经明显从内陆资源指向型转向沿海消费指向型布局。[11]但是钢铁工业空间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如周维富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存在三重错位。一是地区分布与资源分布错位,二是地区分布与市场需求错位,三是地区分布与国家发展错位。[12]可见,中国钢铁工业国内转移仍旧任重道远。

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分析有关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历程,但凡发展速度比较快或者产量增长比较稳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无不根据不同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本国钢铁工业、组织钢铁工业转移。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与美苏鼎足而立;但从资源角度,与美苏相比,日本是名副其实“资源小国”。日本的铁矿石几乎为零,炼焦煤储量也很小。这是日本发展钢铁工业的首要不利条件。但是,日本从国内资源贫乏的现实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岛国海运方便、造船工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国家大力扶植钢铁工业,战后实行三次“合理化”计划,与原料出口国订立长期合同,用现代化大型高效设备武装钢铁工业。为了充分利用海运条件,在沿海港口或通过填海造陆兴建大型钢铁厂,这样便形成了沿海设厂这一具有典型性的钢铁工业布局形式,给日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对中国而言,其钢铁工业是“铁矿石进口”与“煤电耐材国内供应”的资源供应格局。这比日本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日本模式只可借鉴,不能复制。然而目前中国钢铁工业转移取向却是单边主义的,即大型钢铁集团全部分布或计划分布在沿海地区,宝钢、首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均在谋求向沿海转移。综合分析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选择运用“城市周边型”和“海港工业带”模式,避免钢铁工业转移的单边主义,是未来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总体思路。

利用水运,沿河沿海。充分利用水运,沿河沿海建厂,有利于改善钢铁工业布局,降低成本。美国利用东西面向大洋和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的.有利条件,结合国内煤铁资源分布特点,沿海、沿湖、沿河建大型工厂,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使水运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美国钢铁工业布局一大特点。原燃料运入和产品输出都尽量利用水运或水陆联运,运费低廉,有利于降低工业产品成本。因此,在美国钢铁工业布局过程中,并不特别强调接近原料和燃料基地因素的影响,而对运输因素和消费市场的吸引作用予以较大的注意。日本从国内资源贫乏现实出发,充分发挥岛国和造船工业发达优势,化不利为有利,在沿海港口或通过填海造地建立大型钢铁厂。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日本一面对原有工业基地实行全面技术改造,一面在便于原燃料输入和产品输出的沿海地带,大力新建现代化大型工业基地,使钢铁产量和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大型运矿船可直接开进钢铁厂的原料码头,而钢铁产品也直接从工厂成品码头上船运往世界各地。虽然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国内转移的总体取向是沿海布局,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资源消费情况迥异,所以应避免钢铁工业布局的单一主义。美国模式充分利用了本国水力资源,大力发展钢铁内河航运。中国河湖资源丰富,特别是黄河和长江,具备较强航运条件。这也给钢铁工业向内陆转移提供了条件,为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当然,沿河沿湖布局对钢铁工业环境保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立足国情,建改相宜。根据不同国情组织国内转移,将建新厂与改扩建旧厂相结合,将新建投资与兼并重组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骨干作用,也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战后美国主要依靠扩建老厂来增加钢铁产量和扩大品种、提高质量。60年代以来,随着电炉炼钢发展,小型钢厂得到迅速发展。其特点是以当地的废钢为原料,多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生产技术水平先进,劳动生产率很高。由于用废钢,原料和产品运距短、运费低,折旧也很少,所以成本低,在经济上完全能够和大型企业并存。在骨干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的同时,这种小钢厂作为大型企业的补充,在经济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钢铁工业布局选择。战后日本钢产量飞速增长,主要靠新建大型沿海钢铁厂实现。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先后建设了千叶、名古屋、君津、鹿岛等13个大型钢铁厂。日本在大力建新厂同时,也积极改建、扩建原厂,如八幡、室兰等都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增添现代化设备,使产能成倍增长。以兼并重组提升市场集中度,是日本钢铁工业转移的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富士制铁和八幡制铁重组为新日铁集团,新世纪初NKK集团和川崎制铁合并为JFE集团,均造就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中国亦在谋求钢铁企业的区域整合,年至今先后重组形成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和广东钢铁集团等。然而,重组范围多限于省内,且政府色彩浓厚,重组效果不佳。未来应突破区域壁垒,真正按照市场规则组织兼并重组。

注重规模,建立基地。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发展钢铁工业历史看,随着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都会逐步形成不同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对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不论是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还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都在不同时期先后经历了以钢铁工业基地为基础,向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的过程。日本鹿岛是世界上有计划地以钢铁为基础建设大型钢铁综合性工业基地的突出代表。在六十年代初,鹿岛尚为一片荒凉沙丘海岸,经过多年的建设生产,至七十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日本最大工业基地之一。目前,鹿岛已经成为一个以钢铁、炼油、石油化工和电力为骨干,多种行业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具有规模大、技术先进、厂区布局紧凑以及综合利用资源、注意环境保护等特点。

就目前而言,中国东部沿海钢铁工业已近饱和。中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煤电水资源,应成为钢铁工业转移之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带动工业综合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篇15: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加以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的人权的公共服务,也就是满足人的最低的、无差别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的服务项目。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应该负责提供,以确保社会成员能得到普遍平等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基本住房、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基础教育、基础科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法律规范、产权保护、政策制度等“一般性公共服务”五方面内容。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表现

(一)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一是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存在农村居民饮水困难的问题。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力度。但目前我国农村的供水设施普遍简陋,仍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二是农民行路难的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韩俊,2007)。

(二)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了近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3/4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近年来,农村辍学率、流失率有所反弹,有的地方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区的实际观察,其流失率和辍学率远高于这个统计数字(刘兆征,)。虽然政府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专项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校舍、仪器设备等状况仍较落后。虽然生均校舍面积、生师比指标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但与教学质量明显相关的指标城乡差距巨大。

(三)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过大

农村基本医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以为例,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1145.1元,农村为442.4元,城市为农村的2.59倍。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迟福林等,)。20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年的48.9%,其中城市57%,农村为45.8%;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其中城市为27.8%,农村为30.3%,农村比城市高出约3%。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

(四)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

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确切数据,但农村目前有劳动力4.185亿人,除去已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18亿人,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王翠芳,2007)。造成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差距大,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一是养老保险存在差距,-20,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4736万上升到18766万,增长27.335%;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5462万下降到5374万,下降1.61%(迟福林等,2009)。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差距,目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属自愿行为。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服务理念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全省各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各级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首先实现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并加大对县及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着重强化县乡两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两级农民公共服务诉求的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强化对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公共服务投入的管理,推动县乡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中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必须从加大资金投入和增加投入主体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投入资金扩大化。政府要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务的总投入量,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强其财政实力,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投入主体多元化。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由于目前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增长对财政投入的需要。

(三)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加大投入,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农村社会。要合理、公平地配置卫生资源,安排足够的运行资金,使公共卫生方便、公平地服务广大农村人口,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体系,同时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进行调整。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促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增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公用文化设施建设,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或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产业,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进一步弱化以至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措施,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地方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法规宣传以及法律援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各地区县、乡法律仲裁机构的覆盖力度,切实为农民提供较为完善的法律服务,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公平分配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科学、合理地转移支付是实现均等化的直接而又效果明显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资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诸如,在经费缺乏背景下,部门间利益竞争导致转移支付的资金没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门间乱用、滥用、挪用资金等现象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内部未能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群体或地区,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对象没能得到服务,导致严重的不公等。

参考文献:

1.刘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2009(1)

2.丁元竹.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3)

3.夏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7(10)

4.张春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篇16:实现家园有效合作的途径探索论文

实现家园有效合作的途径探索论文

实现家园有效合作的途径探索

作者/李 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我园是一所民办性质的省、市两级示范幼儿园,在家园共育工作上取得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切实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提供沟通、交往的媒介,做好家长工作,从而实现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

1. 针对性地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了解家长的需求是做好家长工作的前提。首先,我园在家长中发放“家长调查问卷”。收集的问卷显示,家长希望幼儿园多教幼儿如拼音、汉字、数学、英语等知识,从中可以看出家长的观念中存在明显“小学化”“学科化”的倾向。反思我们的工作,发现是家长不明白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也缺少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作为“幼儿操作体验系列”(以下简称“操作体验系列”)的实验单位,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家园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

在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大大提升的同时,也淡化了“小学化”“学科化”的教育意识,家长的教育观得到了明显转变。其次,开展针对性的家长培训活动。如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和观摩幼儿园日常教学和游戏等活动,直接感受“操作体验系列”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又如通过班级家园互动专栏举办幼儿作品展示会,让家长看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2. 参与性地指导家长提升教育技能

我们以“操作体验系列”为载体,引导家长在家里解决“怎样和幼儿一起玩”及“和幼儿玩些什么”的困扰,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教学论文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了教研组,每一位教师在充分了解并熟悉游戏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幼儿年龄实际,开展班级课程,对游戏材料进行分类,有的运用于班级区域活动,有的则直接推荐给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时使用。例如:小班组考虑到场地问题,直接把“找小象”操作展示小看台发给家长,每一位小班幼儿在家里就有展示专栏;大班把部分科学材料发放回家,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带来的神奇变化,看到爸爸妈妈惊喜的神情,幼儿感到非常的骄傲。

为了开阔家长的教育思路,幼儿园以班级为平台搭建分享阵地,展示各班“操作体验系列”在家园合作中的使用情况,交流经验,以触发灵感,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操作体验系列”独特的教育价值。比如:大班上学期利用花布材料,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布艺拼贴,创作了许多漂亮而富于创意的精彩作品,有树木、动物、风景等。这些布贴作品在班级墙面展示出来,让幼儿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美和创造的喜悦,激发了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活动之中。

3.多元化的沟通实现家园教育的同步

为了让每个家庭都能够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学习到更多的育儿策略,我们对不同背景和工作情况的家长进行分类指导,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针对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家里没有老人的家庭,我们尝试开展了“给你一封信”活动。每个月都发给每个家长一封信,信的内容会介绍目前班级教育教学的情况和即将使用的“操作体验系列”,提出家园合作要求,并在信的背后附上“回音壁”,与家长就主题课程的开展进行互动。这个活动推出后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回应的积极程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家园互动积极、乐于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家长,我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开展了“一物多玩”大评比活动。及时收集这一部分家长游戏的经验和做法,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并给予评分。如中班的沙锤,家长和幼儿一起研发出可以玩角色游戏的“雪糕”,可以玩健康游戏的“投掷手榴弹”,可以装饰环境的“复活岛石像”,还有可以体现对妈妈关爱的“按摩器”,让人不禁为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和有趣的游戏感到赞叹。

针对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家长,我们开展了“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这是我园近年来长期坚持开展的一项活动。以前家长进课堂主要围绕自己的特长来给幼儿上课、游戏等。使用“操作体验系列”之后,家长进课堂的目的`更加明确,与班级教学计划更加一致。例如在大班,教师利用羽毛这个有趣的材料,邀请了在中学教生物的家长从科学的角度给幼儿介绍羽毛的不同形态和功能;活动期间,还有家长带来了收藏多年的各种羽毛标本给幼儿欣赏。这种活动不仅增长了幼儿的科学知识,也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此外,我们坚持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每一学期“操作展示小看台”都发给幼儿带回家,请幼儿和家长在家里布置展示专栏“我家的小展台真漂亮”,得到幼儿和家长的积极响应,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家园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

二、家园合作的显著效果

以“操作体验系列”为载体开展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得到了提升,专业性得到了发展,家长也逐步树立了起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和家长均感受到了主题课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看到了在与游戏材料互动过程中幼儿成长的快乐。在家园、师生、家长与游戏材料等多元互动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收获。

1. 有效避免了“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本实验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的政策精神,使家园共育的大课程观真正清晰起来。家园共育,不仅让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而且也切实让家长看到了幼儿的进步与成长,认识到过去“学科化”“小学化”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达成了家园共育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2. 幼儿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关注的可能。目前面对幼儿园普遍班额较大的现状,要体现对每个儿童的关注很困难。但“操作体验系列”的使用,促进了家园合作,使个性化关注通过家长的参与变得简单易行,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幼儿个体的发展。

3. 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子互动、亲子游戏成为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通过“操作体验系列”与幼儿互动时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工作的压力,化解父母与幼儿的矛盾。亲子互动不仅帮助家长进入幼儿的世界,而且帮助家长以幼儿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

4. 家长更加配合、理解幼儿园教育。操作活动在幼儿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过去,教师感觉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材料不足,而家长则感觉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游戏材料。自从有了“操作体验系列”后,这种状况得以改观,游戏材料变得极为丰富。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教师不断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例如:在中班幼儿基本理解《月亮姑娘做衣裳》故事情节之后,教师请幼儿完成《月亮姑娘做衣裳》的制作活动后,再请幼儿边操作边讲故事。幼儿很容易记住故事,并用流畅的语言完整复述故事。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幼儿将游戏材料带回家,要求家长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月相的变化。这样一个活动做下来,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了发展,变得更能干了。与此同时,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加理解和支持了。

三、家园合作的努力方向

在挖掘“操作体验系列”与家园互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例如在游戏过程中,尚存在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如何解决成人与幼儿之间“责任迁移”的问题,如何把握给予幼儿适度帮助和支持的“度”等等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思考。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幼儿园)

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错误理论著作权论文

体育老师年度研修计划书

出国研修计划范文

手机短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新方式

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论文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电子商务教学的应用论文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本科电子商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国内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实现途径论文(锦集16篇)】相关文章:

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怎么写2024-02-14

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2023-12-17

营销策略开题报告范文2022-05-08

出国研修报告范文2023-08-30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2023-08-19

工程硕士选题报告范文2023-10-22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24-02-04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23-02-02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2023-12-20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的论文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