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三题(共5篇)由网友“asad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乡三题,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故乡三题作文
故乡三题作文
故乡的池塘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了,但故乡的景物却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般清晰、那般美丽。童年的故乡,到处都是水的世界,一年四季无不显示水的娇娆,水的妩媚。尤其是老家屋后的那个池塘,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回忆。
记得老家屋后的池塘成狭长形,积水很深,终年不竭。春天到来的时候,池塘边的桃花、梨花、杏花、李花等竞相斗艳,开满枝头,清香扑鼻。吸引我目光的不仅是池塘岸边争先开放的鲜花,青青翠翠的绿地和天上展翅翱翔的飞鸟,更甚的是池塘以及周围刚萌发嫩芽的杨柳。一只只杨柳笛,在柔柔的春风中悠悠扬扬,飘飘荡荡,吹破了故乡的宁静平和,吹皱了一池的春水。
记得老家屋后池塘里的青蛙多,叫得也最响。雨过天晴的时候,常见池塘岸边水面上露出一大片青蛙的小脑袋,密密麻麻的,花花绿绿的,个个瞪着大大的眼睛。特别是在夏天的夜里,其它地方的青蛙都已歇息了,而老家屋后池塘的青蛙却仍在奋力地叫个不停,绵远而悠长,在故乡的上空回荡。这样的蛙群,这样的蛙鸣,曾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整个童年。
记得老家屋后的池塘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夏天。夏季炎热的中午,童年的我们背着午睡的父母,扑腾扑腾地跳进池塘的浅水里,把大人们的嘱咐溅成一片片水花。我们嘻笑着,拍打着,追逐着,把池塘变成了童年的乐园。而在早晨或傍晚,村里的婆姨们在池塘边的石块上堆满花花绿绿浆洗的衣服,手拿着棒槌一声声地把衣服连同日子捣得舒展而干净。她们说着女人间的心事和乐事,不时地从池塘边传来爽朗的笑声。
还记得在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我喜欢独自一人打着一把雨伞站在池塘边,看着连绵不断的雨珠落入屋后的池塘里,默默地发呆。那些如线的雨点在池塘的水面上溅起千万朵的水花,只一瞬间的绽放,便融入水中无迹可寻,而新的水花又会再次溅起,瞬间绽放,又瞬间消逝。
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那些逝去了的岁月不也曾象水花一样美丽,转眼即逝?可我们必须不断地溅起新的水花,这样生命才会始终灿烂而精彩!
故乡的柳树
故乡,总是幽灵般涌向我记忆的窗口,潜入我甜美的梦境。故乡的牛羊,故乡的花草,故乡的树木,故乡的山水都是那样真真切切、清清晰晰。特别是故乡的柳树曾是那样地丰实了我童年的生活,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摇曳生姿,令我时常忆起。
每当春季来临,故乡的柳树便是报春的天使,柔软的柳枝吐出鲜嫩的绿芽,犹如少女的发辫在微风的吹拂中摇曳,飞舞的柳絮弥漫在村子的上空,宛如雾里探花柔情地笼罩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使人们尽早地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
当一缕阳光从细嫩的柳枝中透出,树上的麻雀在啼鸣,枝上的喜鹊在雀跃,宛如一曲绿色田园的赞歌,奏响了美丽故乡的清晨。童年的记忆曾唤起我对故乡的眷恋,柳树的温馨曾给了我无限的灵感和智慧。
记得当柳树枝头的那点鹅黄绿绽放成新叶,柳枝也由干枯的暗灰色滋长成充满生机的莹绿,我们便冒着纷飞的柳絮大显身手,敏捷地爬上树去,折下精挑细选的柳枝,快速地编出一顶“草帽”戴在头上,躲到草丛里趴上一会儿,就象一个个小八路在做一种战斗姿态。
而最让我们心动的就是用柳条做那种最简易的笛子,轻轻扭动柳条,抽出中间的木心,再用小刀把柳技的皮裁成长短不等的小截,稍作加工就成了“笛子”,虽然粗糙但也能吹出悦耳的声音。这种小技术,故乡的大人小孩都会。有时候,大人竟然放下手头的农活与小孩子们一起做笛子,一起吹笛子,快活极了。
故乡的柳树,柳枝如丝万千垂下,拂风如弦,似乎能听到动听的音乐。故乡的柳树,无论是大枝,还是小枝,无论将它顺栽,还是倒插,也无论是长,还是短,只要将它插入泥土,都可以长成新树。
故乡的柳树,早迎朝霞,晚送暮晖,夜伴月华,曾经蕴育出多少阴凉和清爽。故乡的人们在它的绿阴下憩息,留下了多少难忘的'笑声和回忆。
故乡的柳树,随地一插,便能落地生根,发芽生长。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像柳树这样能够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美感和用处的人不知有多少呢。
故乡的松林
故乡老家的后山坡有一大片松林,松林郁郁苍苍,密密麻麻,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覆盖着后山的整个山坡,一直延伸到山坡的另一边。
故乡松林里的每一颗松树都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当山坡受到暴雨的袭击时,松树便手牵手,肩并肩,不让沃土流失,不让花草被雨淋,而自己,却昂首挺胸,坚强地忍受着暴雨的袭击。当炎炎夏日骄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松树便伸出手臂,为身旁的花草带来荫凉,自己却为大自然蒸发身上的水分,去换取大雨的滋润。
闲瑕之时,迎着股股山风,披着阵阵松涛,顺山坡小道而上,钻进密密的松林,耳旁不时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不由让人产生与鸟相逢同乐之感,顿时忘却一切烦恼。山风从林中缝隙吹来,一种凉意浸透全身。脚下是厚厚的松针,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使人感觉到大山的呼吸,均匀而博大,宁静而厚重。
故乡的后山坡被松林涂抹得碧绿盎然。置身于松林的海洋之中,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松香,欣闻着遍地野花的清香,心旷神怡,不知归返。透过松林间隙,一束束阳光斜射在绿苔上,晶莹透亮。走在林中的小径上,人的整个身心,似乎浸透着一片绿茵的清纯,浸透着一股浓冽的芳香。这是松树的清纯,这是松树的芳香。
在松林里,从晨曦到午后,我的心灵舒展得象一只小鸟在飞翔。我观望着松林,呼吸着松香,心灵充满着爱,这是大自然中最美最纯的芳香,如此清幽,如此淳朴。
我忽然顿悟,扎根故乡泥土中的松树才充满着故乡泥土的芳香,香得幽雅,香得富有诗意。
希望故乡的松林永远碧绿浓荫,渴望心灵的芳香永远深湛浓冽。
感悟故乡后山坡上的松林,思考人生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否高贵与伟大,不在于他有没有着显赫的地位,优越的环境,而在于他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的责任,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生命的尊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我想:做人应象故乡后山坡松林里的松树,这样生命才会活得无限豪迈壮阔。
篇2: 故乡三题散文
故乡三题散文
一、祖屋
故乡的祖屋可能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光线虽然昏暗,房舍比较陈旧,但那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还很别致。从我曾祖父的祖父算起已经八九代了,现在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快要崩塌,有的已经夷为平地,但始终要认可:祖屋就是祖屋!
祖屋的规划是比较长远、有高度战略眼光的。它是在一块比较开阔的地带择址,座北朝南,前方视野开阔,远处有迭造起伏时隐时现的山峦,近处一块偌大的坪前有芬芳的田园,后面傍着翠绿的青山,东北方有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左边是一排排整齐的猪圈牛舍,右边是一列低矮的厕所,主房比前坪高出一米,形成一个台阶。
主房的设计是以“十”字厅为骨架,往左右两旁延伸,再派生些许纵横交错的小“十”字厅,在“十”字厅旁建卧室,以天井取光和集水排水。
所有房屋都是两层楼,由于房屋低矮,间距小,尽管每间房都有光,但光线不充足,显得昏暗。屋基是以乱石垫底,正大门两旁那“人”字垛是灰色的青砖,“人”字垛沿边绘制了几十幅壁画,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彰显大户人家建筑群落的气派;室内墙面,基础上有一米高的.青砖墙以避湿,再往上就是土坯墙,屋面是清一色的灰瓦覆盖;令我羡慕的是,那天井通外的排水暗沟历经几百年都没有堵塞。那延伸的“十”字厅给人的出入很舒适,无论你是大小便,还是去猪圈牛舍,都不会淋雨晒太阳;特别是遇上大的红白喜事,把天井用门板一铺盖,大小“十”字厅摆上七八十桌酒席还显得宽松空荡。
高祖父这辈在祖屋居得下,曾祖父这辈只有五弟兄,辈份是“启”,名曰:西南东北有,到了曾祖父这辈,人员挤挤了,不得不另择址建新舍,这些新舍和祖屋的设计结构都是一样,只不过是房屋高了一些,阳光充足,房子显得格外亮堂。
现在,我们这些子孙们都富裕了、发达了,很少有人居祖屋,他们有的在外购房,背井离乡,有的建了小洋楼,有的建了别墅,过着非常幸福的日子,享受前几代人做梦都没有想过的福份。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身上流动的血液是从祖屋出来的,祖辈们的辛劳我们要铭刻在心,祖辈们的传统美德一定要继承、发扬光大……
二、青石板路
从祖屋出来,下了台阶就是一条青石板路。这条路往南走,就直通花桥镇及其市场,往北走就直通川口(民国时叫凰飞乡)及其市场,这两条路现在都建成水泥公路,但还有些改道的地方尚有青石板留存;另外,还有些青石板支路通达各个小屋场和主要活动场所要地,形成一张青石板路路网,把一个小村庄划成以青石板路为格局的版块,使古朴的小村庄显得自然、繁华、和谐、端庄、美丽。
青石板是以石灰石为材质制成的。先在石灰石山打钻、放炮,从炮轰的乱石中选取比较平整的石块,凿去凸的地方积存起来,用于一般路面的铺设,再选取一些长的宽的厚的石块,经石匠雕凿成方块,用于沟壑上架桥。
铺路,先把板紧的泥面路挖松,把大小不同宽窄各异的已凿好的毛石板摊在路面上,用锤敲紧,形成一个平面,若厚度较大,再往路面挖适度的坑,将石板嵌入坑中,路边比较整齐,中间的拼块因空而异,图案花样繁多,再用黄土将空隙塞满。路面铺设一米宽,碰到坡度较大的地方,就先用乱石砌成台阶,再铺路面。
这项工作说来简单,要落到实处,比现在修条公路难度要大。据说,这些路铺设的时间也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它历经沧桑,风吹雨洗,也不失当年的风度。
路面铺设时既不平整又不光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脚步踏去了表层粗糙的棱角,形成青釉色的平面,象现在已加工的大理石板一样,清澈、透明、光滑。
这些青石板路,从铺设到现在,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出入带来极大的方便。沿着这些青石板路行走,我在思考:若干年后,乡村要搞现代化建设,会不会将其冷落?甚至会拆除?若是那样,我认为要将其不完整的保存下来,作为历史,以昭后人。因为这是一条驱赶黑暗、迎接光明的大道,这是一条摆脱贫困、迈进富裕的大道,这是一条超越梦想、走上辉煌的大道……
三、野菌菇
野菌菇,学名野蘑菇,俗称菌子,是一种野生的食用菌,菌种不知从何而来,反正它是从柴屑中冒出来的。
故乡祖屋后面的大山里是盛产野蘑菇的地方。那时,山中的树木柴草不是很茂密,因为生产队每年都要用柴草烧石灰,几乎每年都要砍一次,那些柴草长得不高,空气流畅,柴屑覆盖着地面,土地肥沃,一棵棵蘑菇从柴屑中拱出来,鲜嫩鲜嫩的,特别好看。野蘑菇象一把把无顶的小雨伞,有红的、绿的、白的、黄的、青的,五彩缤纷,亭亭玉立。春夏两季雨水较多,是蘑菇生长的好时节,采蘑菇的人只等雨一停,便奋不顾身地上山了,若要等几天再去采的话,蘑菇就长大了,长大的蘑菇也许是老了,没有刚出土的小蘑菇鲜嫩;尽管被柴草上的水打湿了身,但蘑菇鲜嫩可口,若去卖的话也会有个好价钱。采蘑菇时要注意,有些蘑菇有毒是不能食用的,一般我们采些褐色的松树菇、红色的茶树菇、青色的草菇、白色的冬茅菇,其它不明的菇不能采,恐怕有毒。
三年困难时期吃食堂饭,大家饿得饥肠漉漉,隔壁的探玉拾得一小筐蘑菇,用鼎锅煮了一大锅,饱餐一顿,结果中毒,神志不清,把尿都拉在鼎锅里,险些没有送命。
还有一种菇更好吃,就是人们用糯稻草遮盖的茅屋,时间一长了,糯稻草沤烂了,就会生出一种雪白的针菇,我们把它叫做糯草菇,它又鲜又甜,比起山上的野菇来又上了一个档次。
早些天打电话问乡下的堂兄,是否有蘑菇采?他说,现在没有那种东西了。
究其原因,曰:现在没人砍柴也没砍树,山上树柴浓密,空气不流通,阳光不充足,怎能生长?我想,若是我在乡下,会砍掉那些树柴,让那些自然生态的野蘑菇重获新生……
篇3:故乡三题-初中作文
我的故乡--北沙,一个美丽的地方,这儿有我们大家喜欢的小游乐园、公开的电影院和一片荷花池。我从小便在这个地方出生、成长,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一种真切而充实的美梦,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村口前面的一道大桥旁,一个极其漂亮的`游乐园,绿茵茵的草坪,几个小游乐场所,花花草草和那青翠的大树都在这耸立着。中午时分,这儿便好像是我们孩子的“地盘”,有时几位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会来这儿读书,缓解自己的心情,我们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穿梭在这花儿、草儿、大树之间,好不快乐。偶尔有人大叫或者打扰人午觉,也没有人说,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最不能伤害的。
游乐园后面便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只要来到这儿我便会想起那曾“驻守”在这儿的一位洋老头,我刚遇见他时是村委会要放电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抱着孩子去电影院,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门口那驼着背,但精神却很好的洋老头。洋老头很和蔼,他爱笑,也喜欢小孩,但是他没有妻子,更别说有自己的孩子了。当时,奶奶拉着我的手,爷爷在前面走路,我无意间看见了那个对我笑着的陌生老人,我停了下来没有走路,奶奶也停住看着我,我指了指老人,奶奶笑了笑说:“这是看电影院门的爷爷,以后来这里要叫他。“奶奶说完便抱着我进去了。以后我和朋友到这儿看电影总能看见他那辛勤的身影,如今,几年过去了,偶尔回去看一看,才发现他的身影已渐渐模糊。
河西,一个偏离奶奶家很远的一条河,虽然远却让我忘不了的地方。每至夏天暑假时,一天的作业完成,总喜欢去河西玩一玩,那里的风景很美,美的好象一场梦,一大片粉红的荷花开在河水中,让人不由的想起那些亭亭玉立带一点害羞的小姑娘。荷叶漂浮在水面中,像为”姑娘“撑的一把伞,只要看一眼,便会让人一天的疲劳立刻消失,让人感觉无比的轻松,快乐。
篇4:故乡 示例三
故乡 示例三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提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人物的形象对照表。
闰土的形象:
②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③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杨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②教师提问: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布置作业
1.作“练习一”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作“练习二”
填写“人物变化表”尽量找出原句,这样可以进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填表,才能细读作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
3.作“练习三”
见“内容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辨析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些语句需要认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疑难语句的分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而是要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篇5:忧国三题
忧国三题
1.已知:一说起土地我国人民就会陶醉于"地大物博".求证:我亲爱的祖国你真的是地大物博吗?
证明:我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人多地少是我们更为突出的国情.我门的国土按人口平均,人均占有土地14.4亩占有耕地1.3亩,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面积的1/3.
结论:我们不能躺在"地大物博"的高枕上睡大觉.
2.已知:从1980年到1990年着几年间我国减少耕地5500万亩.
求证:250年后,我们的子孙还会有地可种吗?
证明:按已知条件中耕地减少的'平均速度,160年后人均耕地仅有0.42亩.250年后,我门的子孙将无地可种,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结论:土地在倾诉,土地在哭泣,读体在哀求:"善良的主人啊,爱惜我,保护我,合理利用我吧!"
3.已知:由于烂伐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恶化,山体崩塌,江河断流,湖泊干沽,绿洲沙化``````
求证:我们应该怎样拯救我们的环境呢?
证明:我们应情系国土,为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发出疾呼,用科学的方法治理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家园,比如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垃圾分类,杜绝白色污染``````
结论: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呼吁:治理环境,刻不容缓!
★ 校园三题叙事散文
★ 《在桥边》教案
【故乡三题(共5篇)】相关文章: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42022-10-09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2022-05-05
复习2课时2023-04-28
看雪教学设计2023-01-05
华罗庚教案2023-06-17
《看雪》课堂备课教学设计2023-09-04
家乡策划书2023-11-23
社戏 教学设计AB2022-08-12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2022-11-30
高校试卷质量分析范文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