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优化(精选9篇)由网友“厌学大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优化,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优化
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优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变化与社会发展不相符或起阻碍作用.社会管理系统必须重视社会心理问题,做好社会心理优化工作,调整社会心理冲突,消解社会心理矛盾,化消极社会心理因素为积极社会心理因素,为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心理环境.
作 者:于喜廷 靳玲 李志林 作者单位:中共胜利油田党校,山东,东营,257007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年,卷(期): 45(3) 分类号:B84 关键词:社会转型 社会心理优化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篇2:转型期国企职工社会心理承受力探析
转型期国企职工社会心理承受力探析
国有企业的职工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其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改革使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率先受益,一部分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状况也得到改变。而国有企业的职工经济收入提高的幅度相对小于其他几个阶层。第二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它一方面包括整个分配体制由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决定初次分配、政府和社会进行再分配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则是分配方式和个人收入来源的逐步多元化。随着市场与资源配置作用和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其对收入分配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效率、效益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也更为直接和明显。以市场效益和岗位贡献为依据的新工资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不同企业间,因效益不同,职工收入水平也不同;另一方面,在同一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因岗位、技能和贡献的不同,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第三是社会流动的冲击。国企职工的流动率较前已大大提高,很多职工从国有、集体企业向“三资”、民营企业流动,从工厂向服务性行业流动。国企职工心理承受力的社会表征
20多年的改革历程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但其坚韧性还有所欠缺,适应性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失衡导致对改革产生消极情绪。广大职工主观上感受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实际状况有着相当大的偏差。特别是当职工们习惯于在收入方面同高收入者攀比时,往往更觉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联系到物价上涨因素,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在下降。为数不少的职工则认为改革以来其个人经济地位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比偏低,而且这一比例连年下降,与周围的其他阶层的人相比,其经济地位实在偏低。以上主观感受,加剧了国企职工的心理失衡。随着社会资源的日益丰富,获取资源的途径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异向变化在今天已相当显著。原先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工人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原有的政治上的荣誉感与优越感逐渐失落,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将自己的社会资源的所失同其他阶层的所得相比,因此这个阶层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改革的最大承受者。这种心理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和疏导,极易产生对自身以及改革前景的迷惘意识,甚至对改革进程产生怀疑、消极情绪。
第二是浮躁心态导致无法及时把握改革机遇。国企职工原有的优势心理受到了诸如个体户、民营企业家、中外合资企业职工等阶层的重创,许多职工对自身在新的社会格局的位置似乎越来越难以理性化的确认,自己把持不住自己,唯恐自己的游移不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再次丧失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看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机遇就想跃跃欲试,但一想到其意味着风险时,又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错误的选择,造成终身遗憾,追悔莫及,常有一种浮躁、焦虑感不断地煎熬着他们。
第三是不公平的心态致使对新分配制度产生认知误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中多数职工的公平观也开始由过去生存保障公平向现在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但也有部分职工仍停留在传统的公平观上,认为职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人,不论职位大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地位是平等的,在现代大生产分工协作条件下,既然企业生产经营好坏、效益高低是所有职工联合劳动的结果,那么分配也应该平均分享,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平均发放,而对改革后企业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工资奖金、甚至住房都与个人劳动绩效与企业效益挂钩进行分配及其差距的拉开,表现出不接受,折射出职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特别是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那些从生产岗位上下岗的富余人员及失业者的工资及其他收入骤然减少,更强化了其待遇不公平、地位不平等的感觉。
国企职工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社会心理反应
就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国企职工对改革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不稳定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着较大的不满,其中尤对腐败现象、社会分配不公强烈不满。
对腐败的极大不满。腐败已成为当今广大职工十分痛恨的现象,许多职工认为就是由于
[1] [2] [3] [4]
篇3:论低调陈述的特征和社会心理基础
论低调陈述的特征和社会心理基础
本文根据低调陈述的特征和交际功能分析了低调陈述的生成过程,从语用和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了交际过程中的低调陈述解读策略.笔者认为除了场合及对象因素、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交际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确认低调陈述的'指称义、辨明含义和意图的重要途径以外,从社会语言心理学来说,低调陈述产生于面子需求,即用温和言辞,避免正面冲突,保全双方面子.
作 者:鞠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1) 分类号:H315 关键词:低调陈述 礼貌原则 面子篇4:论高校扩招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
论高校扩招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由上一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6万人,增长了44%,这是建国以来招生人数最多和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如此巨大的跨跃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研究这些心理反映,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不无意义。一、扩招在社会公众中引起的心理反映第一,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消费排序中,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二位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8.8%。希望自己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89.8%,其中希望接受本科教育的为47.6%,希望接受研究生和大专层次教育的分别是28.4%和13.8%。这种渴求心理在下岗职工中更为强烈。上海《下岗职工家庭教育心理调查》发现:77.6%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这其中的56.6%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这些数字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增强自身立足社会的竞争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9的高校扩招为几十万求学者打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部分地区的高中升学率因而迅速提高,如上海市高中升学率达到了95%,由此也导致了高中入学率的提高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因此,扩招对全国教育的发展确实有促进作用。
第二,公众开始担忧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由于中国公众追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因此他们自然关注扩招可能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带来教育质量下降当然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过去之所以很低,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目前,我国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可以部分地解决高校硬件问题,而我国高校师生比例1:8.1的现状表明,高校的软件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从长远观点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解决高等教育硬件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但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工作。目前,无论是各高校,还是社会各方面,都未对此作出有效的准备。同样,如果扣除了高校庞大的行政和后勤人员,我国高校师生比已经达到了1:10.35。若减去统计方法等造成的误差,与发达国家的1:14最佳师生比值相差几乎很小了。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使高校师生平均比例达到1:14。以现有师生比值是1:8.l推算,扩大招生具有相当潜力;而从超过1:10的比值来看,扩大招生必然造成高校师资的紧缺。在硬件和软件均跟不上的情况下,扩大招生之后,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难以避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不但与中国公众强烈的目的性心理相违,也将对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对今后就业难的担忧。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谋取一个收入丰厚的职位,是公众共同的心理预期。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日趋严峻。年的扩招虽使几十万人成为幸运儿,但他们今后就业却令人担忧。已经就学的在校大学生对扩招可能带来的就业压力也十分敏感,其表现就是在校大学生要求转换专业的越来越多。山东省一些高校为此对在校学生转换专业实行明码标价。高校新生不入学比例逐年上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担忧的又一种表现。据报道,仅江苏省1999年不入学的新生有1000余人。上海崇明县在1999年就有60人最终放弃了大学录取机会,600名获征求志愿的考生中也有300名左右放弃了录取机会。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的选择心理已相当强烈。它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国家不包分配的背景情况下,中国公众已经把教育投资视为一种风险投资。转换专业和不入学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性”投资的表现。
中国高校扩招之所以会在一般公众中引起上述心理反映,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中国公众高等教育需求的性质决定的。从上述心理反映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的需求有很大区别。发达国家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种质量需求,即在发展层次上,为追求自我价值更高实现而引发的需
[1] [2]
篇5:论系统整体优化
论系统整体优化
系统方法最基本的思想是整体性与综合性.按系统思维方式考察事物、处理问题,着眼点就在于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为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应保证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组合的科学性、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作 者:王征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 年,卷(期): “”(3) 分类号:N94 关键词:系统目标 系统组合 系统功能篇6:论人力资源优化论文
论人力资源优化论文
摘 要:工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的一项极重要功能,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有关联。工作设计、工作岗位分析及工作说明与工作规范均围绕着“工作”来进行,以中船第712为例,从工作岗位分析上来评价一个工作职位的存在价值确实是可行的,进而透过合理的分析更可达到工作丰富化与多样化的目的。工作分析是一种在组织内所执行的管理活动,专注于收集、分析、整合工作相关信息,以提供组织规划与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它管理机能的基础。
关键词:岗位分析;人力资源优化
每年我所引进人才前,各部门根据岗位需求将本部门人力需求报干部人事处,干部人事处进行分类汇总后交所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制定全所招聘计划。我所人力需求多寡除进行优化工作设计外,完善的工作分析能避免招错人、多招人等不良情形。
1 工作分析的目的
1.1 组织规划
干部人事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分析组织的人力需求,所以必须要获得广泛的信息。在组织内,工作任务的分配状况可从工作分析中得到较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利润分配时的准绳。另外在我所组织不断发展中,工作分析可作为预测工作变更上的基本资料,并且可让该职位上的员工或各部门领导预先进行准备以应对改变后的相关工作。
1.2 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依赖工作分析以说明所有工作的需要条件与其职务和工作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哪一部门应包含哪种类型工作。如果缺乏这类决定工作相对价值的事实资料,则干部人事处单凭书面定义来从事于缜密的评价工作是不可能的。
1.3 招聘
各部门说明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标准,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可以作为干部人事处及各部门领导对该岗位新进员工进行考量的标准,而且在招考新进人员时,干部人事处和用人单位可就工作分析当中所得到的职责范围内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制作笔试、口试及实践操作试题,以测出应聘人员实力,作为录用的依据。
1.4 建立标准
工作分析可提供机构中所有工作的完整资料,对各项工作的描述都有清晰明确的全貌,进而指出错误或重复的工作程序,以发觉工作程序所需改进之处。所以工作分析可谓为简化工作与改善程序的主要依据。
1.5 员工任用
干部人事处在选拔或任用员工时,需依靠工作分析的指导,才能了解哪些职位需要哪些知识或技术,以及如何将适当的人才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
1.6 职业生涯管理
在既定的工作架构及内容下,干部人事处从“纵”的方面去整合不同过程的工作,以达到工作丰富化,而在既定的工作架构及内容下,从“横”的方面去增列相关度较高的不同工作,以达到工作多样化。干部人事处将此作为教育培训规划及培训需求调查的基准,以遴选出需要培训的员工,再根据各部门需求及员工个人能力与兴趣,提供培训发展机会,并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
1.7 培训
工作分析说明,列出所需职务、责任与资格,在指导培训工作上有相当的价值。有效的培训计划应该列出培训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培训安排,诸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性质等。
1.8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指的是将员工的实际绩效与组织的`期望做一比较。干部人事处透过工作分析可以决定出绩效标准,设定各项加权比重及绩效考核制度中的评量标准与我所经营总目标、员工个人调薪标准等。
1.9 其它
工作经过详细分析后,还有许多其它的效用,如有助于工作权、责、利范围的划定;改善劳资关系,避免员工双方因工作内容定义不清晰而产生的抱怨及争议。此外,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研究与管理、工作环境、人事经费、转调与升迁等都有重要意义。
2 工作分析的方法
2.1 重大事件法
是由熟悉工作的专家去找出工作中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行为。
2.2 面谈式
可以采取个人、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其进行的原则为:
(1)与主管密切配合
(2)与被面谈者尽量建立融洽的气氛
(3)准备完整的问题表格
(4)要求各部门领导依工作重要性程度依序列出
(5)收集整理后的资料让各部门领导阅览,以利补修。
2.3 工作条件法
是研究职工本身的信息,根据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个人特质。将每种要素分为四种尺度,让职工在从事一项新工作时知道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是什么,以及应该接受的培训有那些。
2.4 职位分析问卷
分为六大内容:(1)信息输入:职工在何处及如何得到工作必要的信息;(2)心里过程:在工作中推论、决策、计划、处理信息过程;(3)工作输出:在工作中物质的活动,使用工具装置;(4)与他人关系:在工作中与他人的关系;(5)工作内容:物质的与社会的内容;(6)其它特征:与上述提过的活动、条件、特征不同,但与工作有关。
2.5 功能性分析
以一个标准化的格式去搜集工作的全部信息,然后依照工作的功能等级或功能导向去评定它。
2.6 门槛特质分析
第一,需求及工作分析,说明工作任务。第二,标准工作特质,说明所需特质。最后,技术职能分析,说明所需技术。
3 工作分析的步骤
3.1 决定用途
(1)非计量性-适合编写职位说明书
(2)计量性-可比较各工作的数值以利薪酬高低考虑
3.2 收集背景资料
就现有组织图、流程图及职位说明书了解所欲分析工作的各种关系
3.3 选择代表性的职位
3.4 收集各种工作分析的资料
3.5 让职工及部门领导认可收集到的资料
3.6 编写职位(岗位)说明书
通常工作分析会产出两种信息:岗位说明书、工作规范。
岗位说明书与工作规范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作说明书是以“工作”为主角,而工作规范是以担任某工作的“员工”为主角。
(1)岗位说明书:是一个关于工作任务与责任的载体,它描绘出某特定工作的任务、职责、工作情况与活动,是工作分析后的书面摘要。
典型的岗位说明书内容常包括工作基本资料(名称、类别、部门、日期)、工作摘要(目标、角色)、直属主管、监督范围、工作职责(每日、定期、不定期)
(2)工作规范:职工在执行工作上所需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其它特征的清单,工作规范是工作分析的另一项成果,有时与岗位说明书并不分开。主要包括工作行为中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个人特质,针对“什么样的人适合此工作”而写,这是人员甄选的基础,内容以工作所需的知识、技术、能力为主。
岗位说明书是在描述工作,而工作规范则是在描述工作所需的资格,工作规范主要是以指导如何招聘和选用人员;目前大部份为简化程序,工作岗位说明书与工作规范通常可以合二为一,工作规范就成为工作说明书中职位担任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一项。
从工作分析谈人力需求,具有正面意义。干部人事处在做各项人力需求精确预估时,应以明确有效的资料或统计报告来支撑,在行政工作难以量化情形下,唯有靠详尽的工作分析才能制订出人力需求计划与所需人力规格。人力需求应建立在科学化的分析基础上,而不应植根在凭直觉的经营模式,因为需求人数一旦确定,随之而来的将是每月固定的用人费用(包含:招聘、培训及其它事务性费用与薪资),所以,一份好的工作分析有助于我所透过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与我所政策搭配,以此来提升人力素质(包含:人力需求计划制定、职工效率、职工对我所向心力等),当然我所的工作分析应随时空移转而随时更新,更新本身即具有工作重新定位与工作重新分配的效果,藉此来平衡内部组织气氛。人力资源的良莠将是未来竞争出奇制胜的最佳利器,干部人事处更应调适自我在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作业性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比重,以我所政策为导向,以长远规划为我所培养接替人才,而不应拘泥于行政作业束缚。十倍速时代的来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无法赶上时代进步的脚步,将会被时代淘汰,面对我所未来人才需求,干部人事处更应做好长期规划,打造出最具竞争力的团队,这将是我们干部人事处非常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辛向阳.薪资革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3]陈晓红,毛萍.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篇7:论中国转型期行政伦理的构建
论中国转型期行政伦理的构建
行政伦理建设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对公共权力的来源进行分析,探讨行政伦理中西方对人性的.假设差异,以及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从而提出转型期中国行政伦理构建的初步设想.
作 者:蔡如兴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科技开发处,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7(3)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公共权力 人性假设 转型期 行政伦理构建篇8:论转型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论文摘要 转型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某种偏差,应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论文关键词 转型期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模式、心里结构、价值体系也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网络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原有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为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瓦解。转型期对社会的影响是普遍的,同样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群体,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力量之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3000多万,这一庞大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倾向增加
价值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形态,今天大学生的整个成长期正处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受到各种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转型期的社会是具有冲突性的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促进的一面,目前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勇于创新,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社会对各种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单一和绝对,使得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明显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学习欲望强烈,学习主动性增加,但在学习的目的性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一些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是应付了事,只求成绩合格和拿到学分。同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使不少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和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四重四轻”的消极价值观。部分学生在政治价值取向上主要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有39%的学生党员承认申请入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就业的需要”,入党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这部分学生只是在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但思想上并未入党,功利倾向较为明显。
(二)道德自觉性降低
在道德情操上,部分大学生道德判断力缺乏,道德认识错位,特别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网络时代不期而至,它就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大量丰富信息的同时,我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也受到严重挑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内容的庞杂,容易使学生对不利于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兼收并蓄,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造成较大冲击,认识和判断能力本来就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失去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性降低。网络的不易监督性,使得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严重下降,比如有学生就认为在虚拟的网络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在网上聊天时撒谎是正常的,黑客攻击他人网络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甚至对所谓技术高超的黑客佩服不已,认为其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等等。还有一些大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就业失信,都反映了对自身道德要求的降低。
(三)理想信念模糊
人生的理想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理想的人,不会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受大量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疏离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迷茫,缺乏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只关心个人利益,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了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部分学生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淡化,对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等等问题表示出一种担忧和怀疑。有人甚至认为,管它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要能挣到钱就是好主义,理想信念淡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完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紧扣时代,及时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进课堂,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看待,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准确把握和分析社会现象。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真正接触社会,促使学生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从而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方针,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同样受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环境,要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如实施文明大学生、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等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和鼓舞全体大学生,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加强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每位学生诚信状况,直接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等挂钩,使学生不断积累守信记录,加强自我约束,塑造良好道德形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学生社团、校刊、黑板报、广播、网络等的宣传,注重挖掘学校内在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情绪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立身做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理想信念教育的“空、远、大”现象,从近期的、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出发,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在遭遇学业障碍、竞争失败、恋爱受挫时,能克服不良情绪,适应环境变化,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人文教育对理想信念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而不断提升理想信念的水平。要根据当今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和接受能力,宣传焦裕禄、孔繁森以及大学生身边的关于理想信念的典型事例,将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入课堂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篇9:论转型期我国女性应有的道德素质
论转型期我国女性应有的道德素质
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人们的思想和伦理道德观也必须发生转变.然而,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女性自身的原因,使得当前我国不少女性还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和卑贱意识,成为妇女解放的一大障碍.基于时代的要求和女性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独立自主、自尊自重及敢于竞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素质应成为当代女性必备的道德素质.
作 者:刘玮玮 刘冰清 作者单位:刘玮玮(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社科系,广西,桂林,541000)刘冰清(怀化学院,政史系,湖南,怀化,418008)
刊 名:怀化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21(3)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自立自主 自尊自重 竞争意识 刚柔相济★ 财政学论文题目
【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优化(精选9篇)】相关文章: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参考2022-05-07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冶金开题报告题目2023-11-13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2024-05-1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