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4-05-14 07:32:5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推荐15篇)由网友“freedom”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篇1: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4).

作者简介:赵会鹏(1985-),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篇2:社会学概论读后感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

(1) 重新审视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 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人,生下来就不平等。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学概论》配有网络课程,大大丰富了社会学教材的内容,对社会学教材做了广度和深度的延伸。《社会学概论》的内容体现了社会学知识点面结合的特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通过对《社会学概论》的学习,读者能够具备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的方法。《社会学概论》不仅适用于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还适用于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其他社会人士的学习。

作为社会学专业入门基础课教材,《社会学概论》秉承社会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主旨,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突出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特色。在篇章结构上,《社会学概论》以理论发展与方法为绪论,以社会互动、社会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社会制度、社会变迁与发展为逻辑主线,通过五编十九章的内容,展示了社会学学科研究需要遵循的理论原则、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学逻辑发展中的不同观点,以及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篇3: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四章

1、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到基本形态的变异。

2、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国体的变迁大体经历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

3、政体:即“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段人采取何种形式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变化的过程。

5、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6、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选的社会变迁形式。

7、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束。

8、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相互关系的变化。

9、自发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

10、有计划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

11、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12、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变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13、民主化:现代化的政治方面又叫“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化。

篇4:《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

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下面是《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欢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 B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C社会学研究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19,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D继续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D)D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 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C )最早提出来到。 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B)B、两人以上

18、(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B)。 B、社会分工。。

22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B)。 B、韦伯。

23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A) A、索罗金。

24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D) D、事实不平等。

26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B) B阶级分层。

27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A、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A) A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B) B滕尼斯

3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 D城乡协调发展

31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B逆城市化

32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 B、社会规范。

34、以下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的观点最为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是:C C社会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

35下面各种制度中,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制度的是:B 。 B、宗教制度。

36社会制度功能的潜功能与显功能的划分表达的是人类行为_B___之间的关系。 B、动机与功能。

37、从社会制度的功能层次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可划分为:C 。 C、显功能和潜功能。政

38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 B)B、前进的

39GNP是指( A )A、国民生产总值

40“六五计划”以后,我国的国家发展计划开始称为( B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1、《现代世界体系》是(B )的代表作B沃勒斯坦

4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于(A )以后A 1840年

43“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D 罗斯

44我国早期社会学家 A 说,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A 孙本文

45在社会规范体系中, A 处于最高层次。 A 法律制度

46、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C 。 C 风俗习惯

47、下列控制形式中, C 的作用在非制度化控制形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C 社会舆论控制

48、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A 。 A 国家和政府

49、率先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形式的国家是 C 。 C 德国

50、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 。 A 全体社会成员

5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阶段是A 。 A 1949年10月—1957年

51、我国率先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 B 。 A 北京市 B 上海市 C 广州市 D 烟台市

52、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C)C、方法论。

53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是:(B) B、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54、下列步骤中不属于社会学一般流程的:(A) A、资料整理。

55、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属于(B)。B、全面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BCE)。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

2.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ACD)。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

3.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ABCDE)。 A. 政治城市 B. 工业城市 C. 商业城市 D. 文化城市 E. 旅游城市

4.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BE)。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5. 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ABCDE )。 A. 人口密度大 B. 成员异质性高 C. 生活方式多样化 D. 人际关系淡漠 E. 组织化程度高

6.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ACDE)。 A. 自然形成的 B. 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 C. 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D.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E. 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

7. 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AB)。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8. 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时期。 A. 儿童时期 B. 青少年时期 C. 青年时期 D. 中年时期E. 老年时期

9.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10. 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 ABE)。 A. 人口 B. 地域 C. 区位 D. 组织结构 E. 共同的文化

11.基本构成要素如下(BCDE )。 A. 经常的面对互动 B. 一批稳定的成员 C. 特定的活动目标 D. 明确的组织章程 E. 正式的组织结构

12.的社会制度包括(CDE)。 A. 家庭制度 B. 经济制度 C. 政治制度 D. 宗教制度 E. 教育制度

13.贫穷国家的共同特点有(ABCDE)。 A. 生活水平低 B. 人口增长率高 C. 失业率高 D. 国内贫富分化严重 E. 在国际贸易中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1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CD)。 A. 个人流动 B. 群体流动 C. 水平流动 D. 垂直流动 E. 家庭流动

15.下面哪些是属于马斯洛关于自尊的需要(AB )。 A、个人的工作成就 B、社会地位 C、医疗保障 D、实现自己的愿望

16.角色扮演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BC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角色误差

17.初级社会群体的条件(ABC )。 A、保持较小的规模 B、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C、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 D、人与人保持良好的感情关系

18.社会制度的功能(ABCD )。 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C、社会整合的作用 D、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19.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经济性 D、人道主义

20.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 经济保障 B. 社会性 C. 合法性 D. 人道主义 E. 经济性

三.判断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对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X)

2、斯宾塞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X)

3、中国社会学重建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

4、全国人口普查属于个案调查。(错)

5、文学作品是虚构的,所以不能作为文献资料来使用。(错)

6、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调查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与工具与工具才是最重要的。(错)

7、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是应当根据不同的读者内容重点有所侧重。(对)

8、如果调查结果与原先的设想不符,就应该根据设想对结果进行必要的加工。(错)

9、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的教化,特别是有关道德、规范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化。(对) 10、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儿童社会化之后,其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均大大比多子女时代增强了。(X)

11、社会学中的自我等同于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X)

12、积极而健康的大众传媒,有益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

13、基本社会化的完成,就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X)

14次级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错)

15群体即人群。(错)

16、家庭与户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二者没有区别。(错)

17、初级群体中的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对)

18、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不同类的群体。(错)

19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意识强。(对)

20社会分层现象与人类社会相始终。(X)

2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所以社会分层也相应地消失了。(X)

22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所以没有任何积极作用。(X)

23社会阶级结构中,除了基本阶级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阶级。(X)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关系在过去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对)

25社会流动就是人口流动。(X)

26水平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社会学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X)

27社区是整个大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

28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群体。(对)

29社区服务主要是完成社区社会福利的功能。(错)

30社区建设是为推动社区发展而采取的政府行为。(错)城市与农村是两大基本的社区类型,城乡差异无法消除。(错)

31社会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规范都是社会制度。(对)

32政治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制度。(X)

33宗教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没有任何约束性。(X)

34高度制度化的现象自古有之。(X)

35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单位奖惩制度是属于社会制度的一种。(X)

36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等同概念。(X)

37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对)

38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错)

3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只有正面影响。(错)

40、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错)

41、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错)

42、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病态的和反常的现象。(X)

43、43社会控制就是防范、惩处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行为。(X)

44、道德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行为的调整范围更大。(对) 45宗教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应大力提倡。(X)

46社会控制的结果是制约、限制个人自由。(X)

4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企业。(错)

48社会保障主要是以“济贫”为主。(错)

49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错)

50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欧洲。(对)

5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国 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错)

四.简答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思对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思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以为既不是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不是将所谓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的历史,而是指出了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问题在于解决人们的经济矛盾问题。

因此,马克思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两条路径:

1、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亦即重新进行社会分配。

2、通过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分析,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篇5: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   C   )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陈千秋

5、理论社会学又称(   A   )。

A.纯粹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

6、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   D   )初次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8、“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9、“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B   )

A、安全的     B、归属与爱的     C、自尊的         D、自我实现的

10、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C   )。 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11、“镜中自我”的概念是(   B   )初次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1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3、“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4、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的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D  )。 A、复式角色       B、自致角色      C、实际角色      D、角色丛

15、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17、以下(   A   )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 、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18、“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   B   )阶段。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20、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1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2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4、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5、下列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D   )。

A、同事           B、军人          C、师生         D、儿童游戏群体

2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   B   )。  A、家庭的定义     B、家庭结构      C、家庭作用     D、家庭类型

2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8、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29、注重对人的管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30、体现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3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C   )。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3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D   )。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   A   )最先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或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35、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6、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C   )。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37、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   A   )。

A、血缘和地缘关系    B、血缘和业缘关系    C、地缘和业缘关系   D、人缘和地缘关系

38、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   )。

A、城市社区          B、农村社区        C、郊区             D、城乡融合区

39、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   D   )。

A、城市社区          B、郊区            C、城乡融合区       D、农村社区

40、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C   )。

A、超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4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 A、米德   B、库利   C、韦伯   D、托马斯

42、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3、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专业化的程度       B、社会声望的高低      C、职务      D、报酬的高低 44、阶级的本质就是(   B   )。  A、压迫    B、剥削    C、掠夺    D、强权

45、产生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人制的建立的是(   A   )。 A、阶级          B、等级          C、种姓         D、阶层

46、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   B   )。

A、剩余产品      B、私有制        C、公有制       D、封建制

47、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   D   )。 A、阶层          B、等级          C、种姓         D、阶级

48、(   D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A、1954          B、1949          C、1960         D、1956 49、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   D   )阶层。

A、农民阶层      B、工人阶层      C、小资产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50、整合作用是指(   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篇6:社会学概论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 年)。

A. 严复 B 章太炎 C 梁启超 D 孙本文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A. 涂尔干 B 韦伯 C 孔德 D 斯宾塞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

是(C)

A. 达尔文 B 涂尔干 C 斯宾塞 D 韦伯

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A 社会学原理 B 社会静力学

C 社会学研究 D 社会学大纲

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

和持续的发展。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A.19 世纪30 年代到19 世纪末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初至二战 D。二战以后

篇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C

A. 人口问题 B. 失业问题 C. 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D

A. 就业 B. 失业 C. 显性失业 D. 不充分就业

(二)名词解释

1. 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成员所关注的某种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关心、评论,一段时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社会热点有时也被称作社会焦点问题。

2.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

2.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社会问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没有得到解决或缓解,就一直存在并为人们所关注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明显的时效性,一旦问题解决或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就会被其他新的社会热点所取代。

(2)性质不同。

社会问题一般部是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丑恶现象。

(3)表现形式不同。

社会问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显性的。

(4)涉及范围不同。

社会问题关注的是公共麻烦,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的发展问题或新的价值观念(如生活方式)等。

(5)推动的媒介不同。

推动社会热点舆论的是传播媒介,是新闻工作者,他们凭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感觉到某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的重要性,会引起社会关注,便大量报道,吸引人们的注意,形成社会热点。新闻工作者也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热点来宣传,而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是社会学者,社会学者凭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凭着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解释。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3.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4.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7.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练习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10.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 ABC

A. 方法论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技术与方法 D方法

2. 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AB

A. 实证主义 B. 反实证主义 C. 本体主义 D客体主义

3. 通常把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划分为 ABCD

A. 调查研究 B. 实验研究 C. 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

4.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A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5. 实地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的方法 C

A. 问卷法 B. 量表法 C. 观察法 D 实验法

6. 文献研究的主要类型 ACD

A. 内容分析 B. 生活史分析 C. 二次分析 D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7. 选题阶段的任务 CD

A. 查阅文献 B.阅读 C. 选取研究主题 D形成研究问题

(二)名词解释

1. 方法论

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以及用以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原则等等。

2.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地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通过有计划地搜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5.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从大的方面看,这四种研究方式反映了两种方法论的倾向:以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倾向;而以实地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式,则集中体现了非实证方式方法论。

同样,不同的研究方式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调查研究最经常地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实地研究更多地是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实验研究适用于探讨事物现象间因果关系以及小群体互动情况的研究;文献研究常常被用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 调查研究的特征。

①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②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③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3. 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

实验组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对行为的测量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4. 二次分析与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比较。

二次分析就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而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对他人或前人的、现有的以频数、百分比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的分析。与二次分析有一个相似的方面,即它们所用的资料都是别人已收集好的。只是二次分析所用的是原始数据资料,而现存统计资料的研究者由是利用那种以频数、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出现的聚集资料。

5. 实地研究的观察者有哪几种类型。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观察的方式来收集资料。他通常选择不同的角色。社会学家瑞芒德勾德按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实地研究者的角色分为四种:

①完全参与者。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是他所研究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或装作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而别人只知道研究人员是参与者,而不是研究者。上例中的罗森汉教授就扮演这样的角色。

②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这种角色参与被研究对象的全部活动,并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社会学家怀特对“街角社会”的研究。怀特选择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科纳威里”的意大利贫民区,通过一个叫多克的头头融入这个社区,并宣称正在写一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在长期的观察中,他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得出了有关群体结构和个体表现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结论。

③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这种角色以研究者的身分出现,与研究对象交往,但不参与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这种角色的典型例子是新闻记者。

④完全观察者。

这种角色不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对社会过程作纯粹的观察,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在研究。

1.201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2.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3.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4.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练习试题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7.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8.《法学概论》自学考试模拟试题

9.自考《社会学概论》选择题练习

10.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题练习

篇9:教学社会学论文

教学社会学论文

一、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一)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师生在教育过程的相互作用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看,职业声望、社会地位和班级教育中的角色是对其教育过程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在学生的角度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同辈的文化环境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1.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客观的,一是主观的,客观的影响因素是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素养和经济收入及居住环境等因素;主观的因素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组成分子对该职业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威望,以评价的方式获得。职业威望与社会地位是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因素的,一旦形成,不易轻易改变。班级是一个小社会,而教师在这个“社会”里则需维持学生的多种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取向常常会受到社会价值趋向的影响,呈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尖锐地表现出其角色运行的困难度。

2.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良性进行。其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地位对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有显著正相关的作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次,同辈亚文化对学生的学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是指某一社会团体中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通常受不同职业、宗教、种族、低于、社会阶层和年龄团体的影响。亚文化因素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班级体系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群体,批次间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且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系。班级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影响其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制度是规范团体行为的载体,通常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对于个人因素而言,个人的身心需求、情感属向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在社会体系中有各自的角色分配,但他们的期望应是一致的。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合理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师生间存在人格和需求的差异,使得班级社会体系中的师生关系需要经过不断的调试才能达到一个合理的范畴。

二、对教学社会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已逐步发展成熟。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教学的理论方式进行探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何教学的研究模式成果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推上日程。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向小领域发展,对日益成熟的发展内容加以总结,以社会学为基础教学理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教学社会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发展方向。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对教学社会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就教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来看,早期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研究教师行为和班级氛围。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实证和量化的研究方式作为探讨师生交互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理论不断充实,社会学者开始将班级作为一种小型的社会,采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班级的内部结构与功能。而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师生关系在教育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触动了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合几十年来的社会学的发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一直是主要的争执问题。定量研究认为,社会关系中处在普遍的法则,可对社会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且这些法则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但定性研究认为,定量研究的结果必须透过充足的证据支持,合理地进行“解释”来了解社会,教学的“量化”研究只能用于描述现象,无法深入本质。科学的社会学态度应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辅相成,并不存在彼此取代的关系,它们都是建立教学社会学的理论体制研究方法。

篇10:本土化社会学论文

本土化社会学论文

一、在学术领域的定义中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生的前提是外来社会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当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而这一过程是外来社会发生转变并且使得理论自身满足当地需要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转换过程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当一种外来社会学理论被引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后就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的转化需要以当地的理论需要为基础,如果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没能和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就很有可能使得进入的新社会学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外来社会理论”状态而难以拥有社会基础,更无法谈及更好的发展,最终会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根基的、不能被社会实际使用的“花瓶文化”,逐渐被本土社会逐渐遗忘。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外来社会和本土社会相结合的结合点一般都选择在本土社会的某个具体现象上,有时也会选取在某个本土社会的传统作为连接点,如上世纪中国社会学理论先驱严复在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个界定,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达到治这一状态的有关社会学理论以及相关常识,所以严复在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的结合点选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的群学特征上了。

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进入环境文化的结合种类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用外来的社会理论对自身环境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本土的社会经验对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会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及有关方法为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料,这些都是利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学学者们在这些结合的理论中找到了外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在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中找到了自身理论和外来社会理论的不足,并且在不同社会学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对双方理论中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造,最终这些行为都会体现出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倾向,还有一些学者和社会群体甚至会直接提出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外来社会文化,通过这种积极的引进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新民主主义葛敏时期对“科学”和“民主”的引用。

最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更高层次的指的是社会的学者在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使用外来社会学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和整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在这之后两者交替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主要发源地,因为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所主导的社会学理论成为了强势社会学,而且这些社会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除了欧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社会学也必然存在一个学习和对欧美社会学掌握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先进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使得外来的社会理论对本土社会产生积极意义。

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这要对本土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真正科学的理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是选择和本土文化有差异或者本土文化中的空白作为外来文化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而从社会学本土化的不同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学者比较重视社会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这些作为最基本的问题突破口,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学者曼努埃尔加米奥在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和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文化传承以及日本社会学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方面的研究等等。

二、社会学本土化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进行研究的社会学术活动,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改变和修正,而在于通过对外来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本土社会中问题又帮助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本土化结合,从而形成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的具有本土特点的理论和实际方法。

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更具体的层面来讲,社会学本土化有着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首先,社会学本土化的最基础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外来社会学的进一步认识来增强对外来社会的认识,而在研究这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学学者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研究获得了几乎大部分社会学理论的共性研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无论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等西方特征。所以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或者和欧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具有相对适应性,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如果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来进入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上有所了解,还要对外来文化相对于社会本土的适应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的,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等等。

其次,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在于促进全社会对社会本土化这一行为的应用。社会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应用性,社会学的正确应用以及合理的外来社会学的引用对于解决本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种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解决社会问题时不仅可以根据某个社会学理论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实施,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理论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社会市场调查、社会指标统计等等)进行社会组织活动管理。然而在对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以本土社会理论环境为依据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机械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本土化而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社会问题,就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之后无法得到措施实施前的预定效果,还会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学方法,这个目的和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和核心目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增强对本土社会认识和外来理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新的社会学理论就需要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来社会理论进行合理地改造。除此之外,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改造成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学理论学者加强对本土社会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来社会文化的接受改造能力,也发现了对本土社会有利的社会学方法,获得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学本土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尤其强势社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地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增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学学科的引进国和后发展国家(如非欧美国家)来说,只有经由社会学本土化这一途径,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社会学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得以成长发展,根深蒂固,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学学派,社会学者才有可能获得在世界社会学界中与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国和发达国(如欧美国家)的学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条件。

篇11:社会学的论文

社会学的论文

引言

国际建筑学界有句名言:“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1]这句名言可以推广到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的各个环节。城市建筑就是一种制衡与博弈,在这场“制衡”之中,城市市民作为这场“战争”的主体,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开始进行城市运动。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中小城镇,大约有1.6亿的农民改变阶层性质,转变成为工人、城市居民、商人等,这些农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就是中国农民造城运动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社会阶层出现了极端化的分离,产生了更加严重的收入微薄、生活条件艰苦的底层群众。 [2]近年来,不少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针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减轻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减少此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大城市化的进程。目前,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纠正歧视民工的心态,通过政府不断改进政策,才有可能逐步解决民工潮和农民进城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走向稳定、积极向上的道路。

一、底层社会研究的意义

(一)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的农村人口,一般指农民,聚集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并且改变原有的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从而转变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对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城市化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农民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世界上本没有城,没有市,通过人口的迁徙、聚集起来共同生产、生活,由点到线到面的组成过程。城市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对城市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4]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从目前的土地面积上看,已经无法满足我国70%的农民数量,加上现代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得到充足的收入来源,往往需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才能满足。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的阻碍,[5]所以分析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改善城乡劳动力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合理规划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更高城市化的水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则有利于促进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开辟一条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到的奋斗目标。 ,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为“基尼系数”,城乡差别的指示为“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两项指标自以来持续扩大,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程度上的差距,[6]使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存在诸多的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解决城市化面临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要善待进城农民,要关心和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市民化面临的障碍

由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农民为告别落后的农田生产耕作享受现代城市快捷方便的生活而进行的“跳龙门”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使得国内亿万农民汇成浩浩“民工潮”。[7]然而从目前国内城乡制度和政策上来看,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面临着地域、收入条件的阻碍,同时由于落后思想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使得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缓慢。

(一)思想观念的障碍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众多大中小城市的政策的影响,农民用地被很大程度地限制。由于教育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程度低,这就造成了农民在与城市居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加上城市居民为保护自身的城市不受伤害,在思想、行为上无法接受农民,进而形成了一道道的人为壁垒。[8]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加上长期受到压力,造成农民自身转化成市民的矛盾心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与市民之间相互排斥,因而使城市化进程的主题出现矛盾,严重地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二)利益的障碍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在城市中享受到了现有的现实利益,一方面从农民身份上的依附得到了现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加上当前的二元制城乡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得到了双重的福利。这样使得农民不仅享受着城市所给予的待遇,同时又享受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所给予的'特殊政策利益。由于农民工对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与城市居民在很多方面无法融合,农民工们也开始排斥城市市民,从而造成城市市民与农民工相互排斥现象。[9]   (三)城市发展政策的限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3月,国务院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10月,又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0]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农民进城的现象,同时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以及城市化,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限制政策也在阻碍农民发展,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四)经济发展的内在障碍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科技、文化、交通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促使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导向的集约型经济模式。用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代替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前者开始发生矛盾。企业倒闭了,改革,合并等一系列形式的转变,大量的农民下岗失业了。部分农民工被迫返乡,回家后强烈要求当地政府解决其工作、生活和经济保障,这就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问题。 [11]

(五)户口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体制,采用二元制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较大的状态,并且长期造成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在这样的对立中,城市市民由于承受心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我膨胀的错误思想,将农民阻挡在城市的门外。农民为了城市的建设以及自身的发展,纷纷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生。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六)保障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房价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主要针对高要求、高薪资的客户。[12]其次,由于社会分层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在享受教育资源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当地出台的对农民工子女占用教育资源的反补偿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支付超出数倍的借读费用等,由于高额度的教育支出,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失学和辍学。第三,在今后几年,我国新增的劳动力市场不足,使得就业率仅在40%-50%之间。[13]这就使那些无法改善就业的底层人民生存、生活条件。这些问题都成了阻碍农民工进城的关键性问题。

(七)文化素质的障碍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许多农民本身对教育也缺乏重视,受教育程度低,这就使农民与现代城市的高科技、高水平的生活格格不入。农民的精神生活依旧贫困,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始终保持着落后的习俗和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陋习,同时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规划措施和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规划体系

由于社会的失衡,构建城市规划的过程就需要建设者从失衡中走出来,走向惠普,同时密切联系农民,关注他们的心声,既要尊重市民,又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和地位,提高农民、市民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一个能统筹兼顾的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

1.规划注重需求关系

出于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尊重和考虑,针对社会底层群体所面临的生活成本、居住条件要求高,使得他们的支付能力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范围 ,加之生活压力的存在,因此出现了生存危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的居住、就业、公共活动空间的供给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最大的发挥城市功能的作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人们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降低人们出行的速度,减缓生活的节奏,同时还能够减少出行的时间、成本,解除人们的出行压力以及选择出行方式的限制,同时促进底层群体的生存与发展。[14]

2.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住房供应充足是合理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政府在加强调控城市规划时,就应该充分城市住房的供应,合理供应结构。从改善底层农民的住房条件出发,大力加强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及建设住房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房价的宏观控制,缓慢房价的上涨速度。同时从房屋的根本出发,严格土地的管理,加强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合理土地开发,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同时降低土地开发的成本,提高房屋的供给能力,确立和完善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的标准,加大在普通住房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提高住房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发挥住房的根本性作用。[15]

3.加大公共设施投入

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和改善底层群体生活区及聚居区的城市公交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的配套,缩小居住环境之间的各部分差异,重点抓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让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优质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

4.公众参与机制

遏制运动式规划,在“前规划”上下功夫,城市规划不应“闭门造车”,不能只依靠“墙上宣传”,要改变原来的弊端机制。新的规划机制应采取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开门”的方法,同时加大公众参与社会规划的机制,拓宽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规划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深度以及层次,并更好地将公众利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规划管理制度。[16]

四、结语

昔日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新主人,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中底层社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坚持底层群体的利益为本,使其始终保持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2:社会学论文:民族社会学

社会学论文:民族社会学

一、我国民族社会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对于就业前景分析,因为民族社会学涉及到我国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所以社会学在就业方面还是十分明朗的,社会学关系着社会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方案的出台,可以说关系着我国未来民生的安保和社会的稳定,未来将是我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也正是其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注意培养学生在基本的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情况,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知识运用以及社会研究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社会研究能力?社会研究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学的应用性的体现。这是我们进行大学民族社会学教学的重要步骤。进行民族社会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在基本的理论掌握方面十分娴熟,更是需要夯实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如何进行民族社会学的实践教学。所以笔者在此,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民族社会学的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二、民族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从大学本身来看,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顾名思义,就是侧重对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顺应大学的类型,其育人目标也就侧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以及知识面的培养,往往培养知识面宽,综合能力高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是教学型大学,对于教学型大学来讲,人才培养的通用性是他们的主要依据,在社会性以及专业性的兼顾的前提下,承担起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以我们的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我校属于教学型大学,所以,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基于教学型大学的转变策略,树立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目标,笔者认为,对于民族社会学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路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就要求学生在拥有夯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的基本技能。对于社会学专业来讲,我校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学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方面,不同年级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通识课以及基础课,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高年级侧重专业基础课,同时应该适当添加个性模块课,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面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这些课程的实施,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保证自己的基础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课程的选择,这样便进一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空间。

2、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同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样是按照不同的.年级分别来进行实践教学尝试。低年级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途径主要依赖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鼓励其相互讨论,借此来培养学生合格的思维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专题知识报告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以提升。

三、结束语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逼近,在更高的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社会情况以及高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时采用更加贴合实际的高校改革方案,来进行民族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而实现民族社会学实践教学的途径也不仅仅是笔者提到的两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努力,才能够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篇13:社会学论文选题

社会学论文选题汇总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

管理体制

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

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

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

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阊区典型调查的分析

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 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 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

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

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

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

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

网络人际交往探微

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

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

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

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 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

社会化有效性研究

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

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

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

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

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对泰州市黄桥、戴南、新桥、溱潼四镇的实证分析

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

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

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

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

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

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

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

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

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

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

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

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

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

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

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

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

论网络交往实践

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关系资源的占有、使用与农民的阶层分化——安徽两村实地调查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

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

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

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

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

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

湖北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计会学研究——对宜昌市两大农村社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实证研究

文化休克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观

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

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

P与 L/G的权衡 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

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

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

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

“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 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

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

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

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

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日本老龄化问题及春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论个性化消费与企业营销文化的关系

中国地方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以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个案

探讨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模式的建立

婚姻家庭和谐论 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初探

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

同性恋合理性研究

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

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

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

论促进城市老龄人口政治社会化

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

市场化取向的社会福利观重构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甘井子区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调查分析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 青少年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

社会变革中女职工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青年网络犯罪防控体系研究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

土地被征用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网络结构、社会支持与身心状况

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

篇14: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有关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摘 要: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这个大家庭的使命,对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授课的效果,作为“引路人”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这个大家庭的使命。通过土木工程概论的学习,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为以后学好专业课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固有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介绍了笔者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宽泛,信息量大,缺乏实践性的内容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几乎涵盖了所有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内容,其涉及了工程材料、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等,内容庞杂粗浅,课本往往只能点到即止。另外,书本概述性文字偏多,但囿于课时,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能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实践性的内容作为支撑。

1.2 学生基础薄弱,内容理论性强

此课程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一片空白,此课程中大量出现的专业名词使学生理解产生困难,比如在讲解土木工程施工的相关内容时出现的网络计划、模板、脚手架等相关内容;地基与基础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方法、各种基础形式,等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

1.3 课时过少,考核方式简单

就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学时介于16~24学时之间,也就是说,每次上课(90 min)都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如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由于知识点很多,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概论”的考核方式大多采取开卷考试或提交小论文的形式,急功近利的学生常常只盼着“毕其功于一役”,疏于平时的学习积累,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因为它固有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一直以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笔者时常去向有经验的优秀老教授请教,并根据此门课程的固有特点思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把这一套教学方法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根据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这样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1 知识体系的建立

由于土木工程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当中无法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详细的介绍,材料的取舍成了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既要避免越俎代庖,又要能够充分发挥先导课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于该门课程的特点、内容能够熟练地掌握[3]。笔者授课之余到设计院、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及交流,积累了相关的工程经验。通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经验相结合,突出重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对课程内容的详略进行取舍,建立了一套自己授课的体系。简要介B如下:在首堂课时,会把本课程内容的脉络介绍给学生,形成一个总体的框架,使学生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加清楚明白,少走弯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不断地告诉他们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理论联系实际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现场的参观、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纯粹课堂讲授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大部分章节都配有相关的、典型的工程实例,将工程实例涉及的每个专业概念、思想和知识点进行重点的突出和分析,使学生在听任课教师讲解工程实例的同时能够把自己对这些概念、思想和知识点的认识从生活常识上升到专业的角度[4]。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大、投资高,一旦出现工程事故,将会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会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相关的工程事故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工程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例如:在讲地基沉降章节时,可引入著名的工程案例或近期影响较大的工程事故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学会以后如何避免以及应对此类事故的发生。又如可通过回顾“512”汶川大地震,血淋林的画面和一片废墟的视觉震撼,让学生通过教训真正意识到抗震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同时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乐趣[4]。

2.3 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先导课,对于大一的学生了解专业课程,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无疑是有益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当中,还应辅以人文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如何做事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好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5]。例如:讲水利工程时可以引用大禹治水的事迹。禹上任后,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亲自带着测量工具四处奔波勘测地形,观测洪水变化情况,绘制水系图,为治理洪水十年如一日,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控制了洪水。大禹有心怀天下的胸襟,为了百姓,为了苍生,日夜辛劳,是学习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3 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广阔,《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内容丰富,研究动向前沿,我们必须进一步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适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尝试,丰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薇,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1):68-69.

[2]胡坤,朱平华,伍君勇.基于认识实习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18(1):62-63.

[3]杨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1):10-14.

[4]张振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W中工程实例的重要性及讲解对策[J].中外企业家,(8):157-158.

[5]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1(1):62-65.

[6]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

篇15: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土建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每个阶段都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控制。加强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促进优化设计,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保证估算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把造价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限额内。同时,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用在各工程项目、各单位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控制成本费用,有利于我国建筑业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建设工程周期长、消耗量大, 不但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常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问题,通常称为“三超”现象。

1、决策阶段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 70% — 8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

1、1、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如设备运行情况,设备技术参数,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1、2、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项目早日立项。

1、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设计阶段

2、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而且在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平面图设计进行认真分析,因为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而且对施工等都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效率高,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2、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的限额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及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量和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

3、工程招标阶段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

4、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要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就要在施工阶段要抓好成本控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4、1、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是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目标是指通过施工单位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制约项目目标影响因素很多,如工程合同条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条件、场地、图纸变更、地区、监理人员、业主人员及项目部人员的素质高低等,都与项目成本目标制定有关。要根据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纠偏,确保目标的实现和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4、2、生产要素的控制。

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约占工程造价的 20%—25%,控制好人工费,对成本控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对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约占50%—60%,是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①采购单价,采取每月发布主材市场价的方法进行动态控制。②对现场进料的数量和材质,进行严格验收。③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消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加强了材料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3)是对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约占工价程造的 5%—10%,机械的选型、进退场时间的确定、在施工现场的有效利用都是机械费用控制的重要方面。

5、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竣工决算阶段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也是工程投资效果的检验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5、1、对建设成本的控制。

重点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查,防止不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计划外费用挤入建设成本。

5、2、对工程决算编制依据进行控制。

包括对施工合同、协议,使用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材料价差计算方法,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施工现场变更签证单的审核,在审核要查看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是否经设计单位盖章,施工变更签证单是否有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5、3、是严格审查工程预算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如:多算工程量,高套单价,重复计算取费。通过对竣工决算的控制使工程预算中考虑不周的问题得以解决,编制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竣工决算报告,分析工程投资使用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今后工作。

结语:

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法学概论论文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食品类网店命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

对儿童交往的具体意义分析的论文

室内装饰工程预算概论论文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经理秘书求职信

交通运输概论结课论文

酒店物业管理求职信

文职求职信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社会学概论论文范文(推荐15篇)】相关文章:

基于电子商务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2022-05-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2022-08-22

国际金融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2023-06-01

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论文2022-04-29

酒店秘书求职信2022-08-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论文2023-12-18

物业管理求职信2023-02-25

经理秘书求职信2022-06-14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论文2023-08-28

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论文2022-09-12